因缘果报

合集下载

重温:宇宙八大规律之二:因果

重温:宇宙八大规律之二:因果

重温:宇宙八大规律之二:因果万事万物有前因必有后果,无一件事物只有前因而无后果,或只有后果而无前因,什么因造什么果。

前事之因成为后事之果,此果又成此因,而达于彼事之果。

因果循环永不停息。

世间许多人不信因果,以至不停地在制造因果。

修行人虽信因果,但对因果如何产生,又如何循环的原因不明白。

因此,虽信因果,怕因果,但遇到事时又学用脱节。

一是不会用因果律来认识事物,仍然是只看现在的果,不知过去的因。

二是更不会用因果律来面对和处理事物,遇事则迷,造成心理上的烦恼和不平衡。

1、因果循环的基本原理我们虽然知道因果真实不虚,那么因果又是如何产生?如何循环的呢?是谁在控制着因果能如此精确,自动地运行呢?有人错误地认为,这些因缘果报都是佛或上帝的安排,其实,你又想错了。

你是在用三维层次人的思维来判断事物,而佛和上帝是如如不动的,什么是如如不动呢?用思维是不可能明白的,只能“悟”而不可知。

如果佛和上帝连每一个人的因果事物都去管,早就累死了。

别忘了,佛是清静无为如如不动的。

其实,一切因果都是你自己造的,因是自己造,果是自己受,一切因果的产生和循环都是你与那些相关者之间,意、言、行的程序输入和运行。

2、程序是如何输入的?程序的输入并不仅是你做了某件事,而你的一句话,一个念头,就已经将程序输入了你的第八识。

第八识如一个无量的信息库,它能将你无数劫以来,生生世世的点滴信息全部储存进去。

现代最高级的电脑所储存的信息量,也是无法与第八识的无量相比拟的。

如果你反复地想某种事,反复地爱或恨某一人或事物,这种程序就会反复地输入进去,形成牢固的程序。

每个人都有不少习气,而这些习气都是多生多劫反复输入的程序形成的,习气的长期积累形成了个性。

为什么同一父母教养的几个孩子,有着完全不同的个性?正是这个牢固的程序之因。

这个程序是由自己转世的灵魂所带,并非父母所传。

所输入的程序如何,即所谓的善因或恶因,是由你的第六识(意识)所决定的。

用四句话来恰如其分地形容八识:“弟兄八个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来往传消息”。

三世因果示现的145种果报对照查看一下自己

三世因果示现的145种果报对照查看一下自己

三世因果示现的145种果报对照查看一下自己LT16.今生皮肤黑,前世佛像安在屋檐下烟薰处。

17.今生手脚残废,前世看到师长不肯起立致敬。

18.今生驼背,前世衣衫单薄背对佛像。

19.今生脖子短,前世看到尊长缩头走避。

20.今生有心痛病,前世砍刺众生身体。

21.今生常咳嗽,前世冬天给人冰冷食物。

22.今生没有儿女,前世杀雏鸟。

23.今生多子多孙,前世喜欢救养生物命。

24.今生长寿,前世慈心不杀生。

25.今生短命,前世好杀生。

26.今生大富,前世好布施。

27.今生聪明,前世喜欢诵经求学问。

28.今生愚笨,前世为畜生。

29.今生急躁,前世为猴子。

30.今生有恶疾,前世破坏三宝。

31.今生手脚不随,前世捆绑众生手脚。

32.今生个性恶毒,前世是蛇蝎。

33.今生身相端正,前世持戒。

34.今生六根不完全,前世破戒。

35.今生不爱干净,前世为猪。

36.今生喜爱歌舞,前世为歌伎。

37.今生多贪心,前世为狗。

38.今生脖子长瘤,前世独食。

39.今生常口臭,前世爱恶口骂人。

40.今生舌短,前世暗中骂尊长。

41.喜淫他人妇女,死堕鹅鸭。

42.喜淫九族亲人,死堕雀鸟。

43.吝惜经书,藏匿智慧不教别人,死作土木中虫。

44.喜好骑马射箭,死后转蛮荒地方。

45.爱好打猎杀生,死堕豺狼。

46.喜欢穿彩色衣服,死作斑驳鸟。

47.喜欢学人语调,死作鹦鹉。

48.喜欢宣扬别人坏事,死堕蟒蛇。

49.蛮横恼害别人,死作懊恼虫。

50.喜欢流传恶作剧信息,死作鸱枭鸟。

51.常咒别人遭殃横祸,死作野狐。

52.喜欢惊吓人,死作蝩鹿虫。

53.前生控制人粮食,今生作啄木虫。

54.盗用僧水,来生作水中鱼鳖。

55.污染众僧地,来生作屏中虫。

56.盗僧果子,来生作食泥土虫。

57.前生偷僧物,今世作牛驴。

58.向僧人强借贷,来生作白鸽。

59.辱骂众僧,来生作牛身上虫。

60.吃众僧菜,来生作野菜虫。

61.拿用僧杂物,来生作飞蛾。

62.浓妆艳抹抽菸入寺,来生作丑嘴鸟。

如何讲解佛教因果

如何讲解佛教因果

导游应该如何讲解佛教"因果"学说!朋友们,也许大家听过佛经当中的这一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未报,时候未到”等等。

这些都是因果报应真假的最好说明。

这些就是佛教的因果了。

那么我们来谈谈什么叫因果。

佛教的因果通常指的是“原因与结果”。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由因生果,因果必然。

十界迷悟,不外是因果关系。

其实就是指的“因缘果报”佛教的困果是指三世的因果。

佛教的困果,是把困果放在相当时间段来加以认识的,就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的困果。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起因和结果,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因缘果报其中的“因”有一个“大”字,说明在因缘果里因是最大的,是大哥,而缘是弟弟,而因同缘结合起来就是“果”了。

这就是说,因是绝对的东西,是不可能改变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比如我导游的出生就确定了,比如我的身体有多高,我长成什么样子,出生在什么样的家等等,如果我出生在富豪家,我可能就不会出来这么苦的带团了,如果出生在平凡的家里,我就必须出来努力挣钱。

因为这个“命”不是我选的,是上天决定的。

这就是“因”这就是绝对的,也就是“种子”就如“种瓜得瓜”一样,你种出瓜,永远不可能得出豆。

所以因是“缘”“果”“业”“报”的种子。

“缘”字左边是“纟”字部,就好象是丝一样牵缠不清,这就叫做“缘”,缘同因比较起来是“疏而弱力”的,和我们比较远,力量也比较小,所以是“相对”的,而因是“绝对”的,就比如我们导游接到一个团。

团里的客人是固定的,人数是多少,从什么地方来,你是没办法选择的,那么这个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种是团非常好,碰到一个导游好好的真诚的对客人,讲解好,服务好,征服了客人,那么这个团结果就很好。

第二种情况呢,就是这个团来到这里,没有碰到好的时间,好的导游,对导游防备心理很重,导游受了打击,就不想好好对待他们。

果报的三种意思

果报的三种意思

果报的三种意思
“果报”是佛教术语,通常有三种意思:
1. 因果报应:指因为个人行为所产生的因果关系,而在未来的生命中得到相应的报应。

佛教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命运,如果他做了善事,就会得到善报;如果做了恶事,就会得到恶报。

2. 因果法则:指因果律的运作方式。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的行为都有因果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律是不可逆转的。

3. 果实回报:指通过努力、付出和奉献所获得的回报。

佛教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生命中努力修行、行善积德,就会得到“果实回报”,即在未来的生命中获得更好的福报和更好的生命体验。

《红楼梦》中果报以及自造因果”佛学思想的体现

《红楼梦》中果报以及自造因果”佛学思想的体现

《红楼梦》中“果报以及自造因果”佛学思想的体现1.佛法中的因缘思想佛法讲因缘生万法,宇宙万物的动静生灭变化皆是因果现象。

佛学思想认为因是万物的本源,而缘是连接因与果的助力,即是指万物生起的一种相互交涉关系,果报是结局,由因得果,全是缘的力量。

缘有很多种,佛法从心色、结果的方式、前世今世来世等角度将它们分类。

有什么样的因,就必然带来什么样的果。

2.因缘果报观表现在宝玉黛玉的三世姻缘中《》中的因果现象在整个中非常常见,整个由一个因缘果报缘起,贾宝玉、林黛玉的“木石前盟”就是一个受前生之恩,于今生以泪相报的爱情因缘,显现出冥冥中自有安排的宿命观。

从而除了表现了心神交往之盟的“木石前盟”(无情众生)与宝、黛(有情众生)爱情的还泪奇缘,引起了宝玉终于因为爱的幻灭而悟道出家,而林黛玉一生只钟情于贾宝玉一人,一生眼泪酬知己,以泪报恩,就是用生命报答知己。

林黛玉不断流泪的过程,是暗示她为爱渐渐付出自己的生命;泪尽,则是代表生命的结束。

此外还显示贾府的兴衰、亲人的离散、世俗的情缘、人间的功名,一切在表面上都是命定、虚幻而徒劳无功的,但实际上就是一切众生(无情、有情)在因果范畴之中来来回回地走了一串。

或者说这是人生必须经历过迷与悟、生死与涅之中的过程。

这是一场前世注定的'“还泪情缘”、“木石前盟”,宝玉与黛玉爱情的独特之处,就是儿女真情;然而,他们的儿女真情和传统社会的世俗人情却是不能相容的。

因此,他们所面对的不止是家族的而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反对,所以难免一场必然发、必然失败的“有缘无份”悲剧,引起了宝玉终于因为爱的幻灭而悟道出家。

3.因缘果报的其他体现《红楼梦》中的因果观念除了在宝玉黛玉的三世姻缘中反复点明外,还隐约表现在其他人的身上,如贾宝玉与宝钗的“金玉良缘”以金锁与佩玉为配偶象征。

花袭人与蒋玉菡,以汗巾之交换,千里伏脉:以及王板儿与贾巧姐,藉由童年玩具“佛手"不经意间的交换,不仅牵起两人的情缘,更是对贾巧姐坎坷命运的救赎。

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内容摘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一般被人称作因果定律,其实在佛教里面的全称,是因缘果报定律,不会善有恶报。

只是一个很实在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现象而已。

就如同物理中牛顿三大定律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是世间普遍并且通用的法则。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简单的四个短语与物理学中的概念,思想存在着某些不谋而合的共通之处。

关键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物理学1.经典物理学中的因果概念科学的考察都是从某种确定的假设出发的,人们在某种意义上也把它视为科学考察的目标,并且所有的知识都应溯源于它。

以往科学的发展表明,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科学假设像人们通常所谓的“因果假设”那样,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如此重要的作用。

这种假设可表述为:科学研究事实上也就是“因果关系研究”。

因果律是一个客观规律,是超经验的先验的。

(1)“相对性”概念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绝对静止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在观察一个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时,总要选取其他物体作为标准,选取的物体不同,对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也就不同。

这就犹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中所谓的善与恶并不是绝对的概念,善恶只是相对于人的主观观念而形成的结果,但是无论善恶总会有其想对应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因果理论。

(2)“必然性”概念罗素说:“如果说B‘必然’跟随着A,那么这只是表示,依照某种普遍的准则——这一准则已被大量的观察所证实,并且没有在任何情况下被证明是假的——B类事件是紧跟A类事件出现的。

这里我们无需任何‘强制’概念,好像是原因强迫结果出现似的。

强制概念之不适合于结果,就如同它不适合于原因一样。

如果说原因强迫结果出现,那么,这个说法正如同人们反过来说结果强制原因出现一样,会导致同样的谬误。

强制是一个拟人论的概念。

一个人在想做某件事情时,却被强迫去做相反的事情;但在既不考虑人的愿望,也不考虑动物的愿望的地方,强制概念是不适用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因缘果报论word资料5页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因缘果报论word资料5页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因缘果报论佛家讲求因缘果报,其佛教义理不仅深邃,又不乏与自然规律相合。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常闻常见,看似简单,实则不然。

我最初曾在民众口语中听见它,后来,在儒家文章中看到它,而真正让我对它如此深切感悟的则是在佛教义理中。

正是佛的灵光开启我的愚蒙,让我在简单地知晓“种瓜得瓜”之外,对于它的因缘果报有了更深的会悟“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一、种如是因,得如是果自然人事,种收同质。

佛家义理旨在劝教人事,却与农业规律相合。

“种瓜得瓜”,是说种下的是瓜的种子,那么后面收获的是瓜的果实。

“种豆得豆”亦如是,种下的是豆种,收获的则必然是豆豆而非其它。

也就是说,先前种下什么因,那么日后必收获什么果,即所谓“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亦即“种如是因,得如是果”。

播种与收获的东西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样的理解是最表层的含义。

佛教义理充满智慧的灵光,它既含有人生哲理,又符合自然事理,并能深入浅出,劝人向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简称“瓜瓜豆豆”),其喻理十分恰当。

它用种瓜种豆这样的日常农事来说明因果报应之理,这样使得芸芸众生皆能通晓和接受此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如是因,得如是果。

这样,本是很深的佛理一下子变得令人晓喻了!尤其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期,用“瓜瓜豆豆”之喻进行说教,其效果可想而知了。

也许,这又是佛家的一种智慧所在。

其实“瓜瓜豆豆”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是实有的,很多的。

记得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监狱狱长问三个囚犯,当你们每人都可以得到一个心愿的满足时,你们最想要什么?其中英国人说,“我要烟”;法国人说“要美女”;而犹太人说“要一部可以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这个监狱长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三年后,他们三人都同时出狱了。

可这三个人的变化却比三年前大不相同。

当年要烟的那个英国人耳朵上夹着烟,嘴里嚼着烟,他没有火,这三年只能靠闻嚼烟丝度日。

法国人浪漫,他要美女相伴,结果他身边这位美女手里牵着一个孩子,肚里怀着一个孩子,他老兄本人还抱着一个孩子。

因缘果报

因缘果报

因緣果報因緣果報《佛說善惡因果經》簡譯--------------------------2《因與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8《六道輪迴經》簡譯 -------------------------------11《三世因果經》節錄 -------------------------------14《梁武帝問誌公禪師因果經》節錄 -------------17罪福報應—《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20《分別善惡報應經》簡譯 -------------------------24《辨意長者子經》節錄 ----------------------------35《佛說業報差別經》簡譯 -------------------------39《十善業道經》簡譯-------------------------------45《十不善業道經》簡譯 ----------------------------51《六方禮經》簡譯 ----------------------------------52佛陀的三十二相 ---------------------------------55二十五護戒善神說明表 ----------------------------58十善惡業因果概見表 -------------------------------60因緣果報《佛說善惡因果經》簡譯佛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阿難請問人生命運爲何千差萬別?佛告訴阿難:都是由於前世用心不同,例如:1.前世忍辱,今生相貌端正。

2.前生愛發脾氣,今生長相醜陋。

3.前世貪心又吝嗇,今生貧窮。

4.前生禮敬三寶,今生高官顯要。

5.前世驕傲輕視人,今生出身下賤。

6.前世對人恭敬,今生身形高大。

7.前生輕視正法,今生身材短小。

8.今生兇狠不認錯,前世是羊。

9.今生紅眼睛,前世吝惜火光明。

10.今生眼小如麻雀,前世縫鷹鳥眼。

因果规律浅谈

因果规律浅谈

因果规律浅谈什么叫因果?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

‘因’就是原因,也叫因缘。

‘果’就是结果,也叫果报。

‘业’就是指一切身心活动,分为身、口、意三业。

‘报’就是业的报应,即由三业的善恶所导致的后果。

因就是业,果就是报。

我们凡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甚至动一个念头,都是种因;随其善恶的性质和份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结果在后面,迟早总要由自己受到的。

概括说,种善因得福果,种恶性因得苦果。

其实,怎样的善得怎样的福报;怎样的恶性,得怎样的苦报,也有恰如其分的‘因果律’。

佛说“行上品十善者生天,中品十善者做人,下品十善者做阿修罗;犯上品十恶性者落地狱,中品十恶性者堕饿鬼,下品十恶者沦畜道。

”说明十善十恶性是六道轮回形成的业因,六道轮回则是十善十恶应得的果报。

人生本是业果的相续,而‘来先去后作主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便是因果业报的主体。

它把一个人前世所得善恶性业带到现世来,又把今世所造作的善恶性业带到后世去。

阿赖耶识,意译藏识,它含藏诸法的种子,好象存储各种信息一样,由业因到果报,由果报到业因,生灭流转,轮回不息。

人生的苦乐,世运的盛衰,都是业力所招感。

所以佛说“自作自受,共作共受。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做不得”意思是“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灭;反之,不造作业因,也不会得相应结果。

由此可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因不虚弃,果无浪得。

正如《涅【般木】经.矫陈品》所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世间法是如此,出世法也是如此。

因果规律并不是佛陀所规定或制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佛陀只不过把它揭示出来罢了。

印光法师说:“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可见连诸佛菩萨,尚不能超出因果之外。

何况我们凡夫,不管你信与不信都要受因果规律的制约。

因果贯通三世:有些人看见好人受恶性报,恶性人得福报,便怀疑因果,便怀疑佛法。

这是由于不明白因果贯通三世的道理。

[前世今生因果报应]孩子是前世的因果报应

[前世今生因果报应]孩子是前世的因果报应

[前世今生因果报应]孩子是前世的因果报应篇一:[孩子是前世的因果报应]佛经故事:因果报应不虚假佛经中的故事蕴含道理深刻,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汉朝安世高,是南印度安息国的太子。

童年即以孝顺闻名,聪敏好学,对天文,医学和外国的学术都有研究,甚至对鸟兽的语言也能识别。

一次在路上看见一群燕子,他对同路的人说,刚才燕子是在说,会有人送食品来。

一会果然送来。

众人传为神奇,因此他的名声早就传遍印度各地。

其实他早已开悟,且有神通,能知前业,人们无法测量他的高深。

他说,自己前世已出家,有个同学憎恨心重,讨饭时,遇到不顺意的施主,往往生怨恨心。

安世高曾多次劝告,始终不改。

这样经过二十多年,他便和这个同学告别说,我要去广州,偿还前世的怨业。

你精勤地研习经典,并不比我差,可是憎恨心太重,死后会变成凶恶的身形,那时我如果有法力,必定度脱你。

后来,他去到广州,正值盗贼作乱,在路上碰见一个少年,拔出刀来向他说:"果然找到你了!"他笑着回答说:"我前世欠你的,特地从远道来偿报。

我看你的憎恨心,还同前世那样。

"说完伸着脖子让他砍,毫不恐惧。

这少年就把他杀死了。

一时,围观的人挤满路上,都深感诧异。

他死后神识投生为安息国太子,便是现在的安世高。

他来中国弘法度生,宣讲经典,工作告一段落时,值汉灵帝末年(公元188年),陕西,河南一带局势混乱,便去江南等地,并说要到庐山度前世的同学。

路经郏亭湖庙,据说这庙很著灵威,过往客商祈祷以后,依风势上行或下行,便都平安无事。

安世高一行有三十多只船,也奉献牲畜,请求保佑。

庙神说:"船上有位和尚,可请他来。

"客商们都惊异,请他进庙。

庙神对他说:"我前世生在外国,和你一起出家学道,喜欢布施,但憎恨心重。

现在是郏亭的庙神,这里周围一千里内,都是我管辖范围。

由于前世布施的原因,享用很丰富,由于憎恨心的原因,堕落作这庙神。

宇宙八大规律

宇宙八大规律

一。

阴阳根本律阴阳根本律是宇宙第一大规律,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由相对的阴阳两种物质互为组成。

它导出了万事万物法于阴阳、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转化、阴阳平衡等规律.从阴阳根本律中又导出了“质量互变律”、“因果律”、“蛹动螺旋律”、“中成极反律”、“五行生克制化律"、“天人合一律”、“宇宙自控调谐律”、“否定之否定律”等等规律。

1、法于阴阳,阴阳互根规律“法于阴阳"是指:阴阳这两种物质包涵在同一事物里,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两种物质组合而成的。

“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是互为存在的关系,缺一不可,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不存在。

因此万事万物“法于阴阳,阴阳互根”.下面,我们仅对阴阳根本律中的“法于阴阳,阴阳互根”理论作以简单的论述,以打破我们多生多劫以来产生的种种障碍。

既然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互根的,那么,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对与错、顺与逆等等,肯定是同一事物中的两面.它们同时存在于同一事物之中,而不是某个事物中只有好、善、对、是、顺,也不是某一事物中只有坏、恶、错、非、逆。

所以《道德经》中讲“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也是讲福祸相随,阴阳互根之理。

其实,阴阳本来就是“一”,本性中根本不存在“好坏、是非、对错、善恶"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心里分别出来的.因此,万事万物虽分阴阳,但阴阳没有好坏、是非、对错、善恶。

但是世人正是因为不懂得这个原理,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得到好、顺、福、利,一生中忙忙碌碌,挖空心思,你争我斗,并不知道在表象上得到这些的同时,又带了另一面的坏、逆、祸、弊。

到头来所争到的其实都是一样的。

表象上似乎不一样,那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空间用肉眼所看到的表象而已。

万事万物法于阴阳,阴阳互根,阴阳的双方是互为存在的,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一方存在,另一方也必然存在.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不存在.根据这一原理,有手心,必然有手背;有一个桌子面,就必然有一个桌子底;有一个里,必然有一个外;有一个左,就必然有一个右;有管理者,就必然有被管理者;有向心力,就必然有离心力;有引力,就必然有斥力;当你上楼梯的时候,就同时决定了你必然要下楼梯,你不可能只上不下;当你开始走路的时候,就决定了你必然要停下来,因为你不可能永远不停地走下去;当你想得到所谓“好事”的时候,同时又产生和带来了所谓的“坏事”;当你执着“善”的时候,同时另一面又造下了“恶”;当你遇到“失败”的时候,同时又孕育着“成功",所以“失败是成功之母”;当你执着“享受”的时候,另一面同时又在消福和堕落;当你遇到“病灾"的时候,同时另一面又在“消业”;当你遇到好事激动兴奋的时候,前面等待你的必是伤感和悲哀,这正是“乐极生悲”;当你表象上“出生”的时候,另一面又是“死亡”的开始;当一个顺境和高峰到来之时,同时另一面又是逆境和低谷的开始;当你心理认为占了便宜的时候,另一面同时却又吃了大亏,正所谓“占小便宜吃大亏”;修行也是如此,当你想修佛的时候,另一面同时必然感招来各种魔的考验;当你想回归本性进入无为之时,必然还要经过各种事境和有为法的修行;当你身体在打坐入静的同时,你的体内真气又在不停地更顺畅地运行;当你欠债的同时,就决定了你早晚要还债;当你憎恨对方产生一个“作用力”的时候,对方的灵体中也同时产生了一个“反作用力",而且作用力越大,对方的反作用力也越大。

先天易数易学之「文曲星」

先天易数易学之「文曲星」

先天易数易学之「⽂曲星」编辑:孫宏賓⽂曲星,五⾏属⽔,⽔主财,重⼼在“利”字。

世俗上有两种⼈,⼀种⼈“重名”(⽂昌星),喜名声重声望;另⼀种⼈重“利”(⽂曲星),爱⾦银财宝、重物质。

因为财可以养命,⾛⼊社会偏向物质的世界去追求其利。

在物质世界底的现实社会⾥,追求其利者,是⼈类⽣存的⽬标和指望。

为什么,有的⼈平顺的过⼀⽣,有的却是历尽风霜,坎坷不顺。

同样的⽂曲星,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和遭遇。

为什么?得位与不得位之别吧!寄⽂引论有⼀种⽂曲⽔,像洁⽩的⾃来⽔。

她的⼀⽣,顺顺畅畅的,⽆风亦⽆浪,单纯的像⼀张⽩纸。

她看不到世道的险恶,也看不出⼈⼼的叵测。

与她交谈,话题只能涉及风花雪⽉、吃喝享受,较感知的、较深智的,她都⽆法畅谈。

因为她不懂,⽽她也不以为她有这必要去懂。

她满⾜、她亦知⾜。

表⾯上看起来幸运的她。

然⽽,从⼈⽣的另⼀个⾓度来看,⼈⽣的五味杂粮,她独沾甜味听好听的话,却不知她的幸福来⾃她的懵懂⽆知。

她好⽐清澈的⾃来⽔,透透澈澈地让你看到她是什么、她有什么、她要什么?⽽这些的⼀切,却是⼈⽣的⼀种缺憾,没有历练的⼈⽣,怎可练就⾃⼰内⼼成熟的⼼灵美啊?另有⼀种⽂曲⽔,像⼤江河⽔。

你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她是河、她是江。

她源远⽽流长,但你不知她源⾃何处、来⾃何⽅!她潺潺地流,流过峡⾕,流经平地;看过万般妩媚的⾃然风情,也阅历过风起云涌的险恶景致。

⽆论外界景物是如何的展露,她都静静的流,不动声⾊的流,处变不惊的流。

你⼀眼就知道她是河,但这条河,并不是可清澈见底的。

她⽔⾊微浊,你不知道河内会有什么?也许会有鱼有虾,有⽔藻有珊瑚,也许更有嶙峋⽯头或是噬⼈的鳄鱼。

你可以和她谈风说浪,她懂,因为她曾被狂风掀起巨浪过;你也可以和她聊港湾⾥的平静,她也能侃侃⽽谈,因为她曾享受过风平浪静的恬淡⾥。

这样的⼥性(⽂曲),会散发出⼀股魅⼒吸引着你,就因为她有过沧桑……。

沧桑是⼀种美,是饱经世故的成熟,成熟于内⼼慈祥和霭的真、善、美。

※此篇的⽐喻,象征我们⼈在社会上,要经得起社会上的考验,磨练我们⼼中的⼼智(⼼灵的智慧),以成熟的⼼灵来看待这复杂的社会,进⽽⾛出⾃⼰,创造⽣机。

因缘果报

因缘果报

因緣果報因緣生萬法,是佛法中重要的理論,由於因緣,而說果報。

因是事物的本源,緣是一種助力,果報是後來的結局。

由因得果,全是緣的力量助成,所以緣對於因的關係之重要,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緣,是指一切事物之間生起一種互相交涉的關係。

佛教把這些關係加以研究分析,可以心、色二法分別論之。

心法依四緣生起:一、因緣,亦名親因緣,即自心中業識的種子,彼為成熟心法之主因,故名親因緣。

二、無間緣,亦名等無間緣,即眾生攀緣的心、前念、後念接續不斷,故名無間緣。

三、所緣緣,指眾生心念所攀緣的物件,經云:「心本不生,因境有」,故一切外境皆為所緣之緣。

四、增上緣,除前三種緣外,其他所有增加上去的力量,皆名增上緣。

此四緣生法,譬如會抽煙的人,想抽煙是出於自心中習氣的種子,即是親因緣;抽煙的欲念不斷即是無間緣;得遇見了香煙即是所緣緣;煙癮大發即是增上緣;此四緣成熟了抽煙的行為。

色法依二緣生起:一、親因緣,比如一粒椰種具有能生椰樹為因,是最有親切的關係名親因緣。

二、增上緣,比如肥沃的泥土以及陽光、空氣、溫度、水份等等幫助椰種發育長大的助力,名增上緣。

世間一切諸法的生起都離不了這四緣的關係。

果報的「果」研究起來,也可分成現果、來果、後果的三種。

所做的善惡之因,在現在這一生成熟招果的叫做現果;在來生成熟的,叫做來果;在後後多生成熟的,叫做後果。

這是從三世的時間上,說明因果是每一事一物生長和成功的必然性,有如是因,招如是果,其間關係雖極複雜,而是有條不紊,毫釐無差的。

同時果報所以有現生成熟的,有來生成熟的,有後生成熟的,其原因約有二種:一是因的力量有遲早,如一粒瓜種和一粒桃種同時種在地下,瓜種當年生成可結瓜果,而桃核出生,須經三四年才能結桃;二是緣的力量有強弱,如四緣並進,條件具備,成熟自然早些,否則助緣只有一種兩種,力不充足,或因土壤不良,或因陽光不夠,空氣缺乏,那末這瓜或桃的成熟,自然又要延遲了。

有些人不明白因緣果報的定理,就懷疑因果倘是可靠的,如何眼見世間許多做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受苦報?而那些做惡的壞人,反而晨夕享樂,過著很富裕自在的生活呢?這道理憑三世因果的眼光看來,是很簡單的,即好人今受苦報,因他過去所種的惡因,今已緣熟,須先受苦果;而今生雖然做好,善因薄弱,善緣未熟,要待來生,才受好果。

因缘果报

因缘果报

的、恶性的因缘里无法自拔;反过来说,如果道心坚定,信念不变,那么,所 成就的因缘就会是光明的,所得的果报就是良善的]; (二)白因缘与黑因缘[因缘有外在和内在的不同,外在的因缘是一般因缘, 内在的因缘是价值因缘。外在的因缘如同一块田地,播下不同的种子,收成就 不一样,这个种子就是价值因缘]; (三)内因缘与外因缘[又如一样的父母、老师,教养出来的儿女、学生, 程度各不相同,因为内在的价值因缘,如资质、心力等各有千秋。所以说:因 缘有内外,外缘虽然具足,而内因不同,果报自然有异]; (四)正因缘与邪因缘[因缘有正、邪,有的人生病了,知道是身心失调, 接受对症下药的医疗,病自然痊愈,这是“正因缘”;有的人生病了,不能找出 生病的真正原因,反而疑神疑鬼,以为是神明的惩罚,到处求神问卜,吃香灰, 结果病情反而加重,这就是“邪因缘”]。能够正确认识因缘,才能趋正避邪,才 有好的果报。 在佛教诸多教理中,“因果观”与人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我们对“因果”应该 有如下的正确认识: 一、因果通于三世:《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 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果业报,如影随形,造了善恶业因,不管时间久暂,只 要因缘成熟,必定要受果报。因此,因果报应在时间上有现报[指现在世造业, 现在世引生果报],生报[指此生所作业,于次生招感果报]、后报[指此生所作之业, 于次生乃至多生以后感果]等“三十报”之分。
佛教的三世因果论,乃是“惑、业、苦”三者相续循环的因果关系,亦即由“惑” 起“业”,因“业”感“苦”,于“苦”复起“惑”,于是三世流转,循环不已。三世并 非专指前生、今生、来生,而是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因果非宿命论:《因果十来偈》说:“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 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憍慢中来,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 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这首偈语说明人间的贫富贵贱, 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丑陋,都是受过去生所造善恶业影响的结果, 并非由他人所操纵,更不是命中注定。因此,因果观是肯定努力、上进,是 乐观进取的道理。 三、凡事各有因果:世间诸法的形成,“因”是能生,“果”为所生,“种什么 因,得什么果”,将这种因果关系表现得最为浅显易懂的,莫如“种瓜得瓜,种 豆得豆”的法则。植物如此,非植物的任何现象莫不如此,所谓“善有善报,恶 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不爽的业报思想对社 会人心的规范,远远超越法律条文有形的束缚,因此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教 乃救世之仁,佛法可以补法律之不足。” 四、果报自作自受:《地藏经》云:“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 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一语道尽“善恶因果, 决定有报”、“因果业报,自作自受”的至理。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果不是宗教教化的戒条,是人人心中的 一把万能尺,度量着自己一生的命运,也刻划着人世间善恶的长短,更为自 己量身打造一个未来的我。

因缘果报

因缘果报

妙莲老和尚《因缘果报》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妙莲老和尚发布时间:2010-6-23 0:33:52繁體版诸位法师、诸位居士:佛法讲因果,其实说来,应该是因缘果报,还要注意时间这一因素。

只要因缘、时间相聚会,则果报自然成,大至宇宙,小至微尘,皆离不开此理。

俗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苦瓜怎能生出甜豆来呢?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爽。

如果你种的是善因,就会得善果;种恶因,就会得恶果。

有因而无果,那只是时间未到而已。

谚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是不报,时候未到。

」所以我们要探讨因果之前,必须对时间有正确的知见,因果是讲三世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一般凡夫俗见,眼光短浅,只信有现在世,不信有过去世,更不信有未来世。

凡事只以眼前所见为真,为有。

殊不知此三世时间观,极为浅显易明,今举眼前之例证明之。

人人皆知道有昨天、今天、明天;若从今天逆推,则有无量无数的昨天,此无穷极之昨天,就是过去无始啊!若再由今天顺推,则亦有无终无尽的明天,此浩瀚无际的明天,不就构成了未来无终吗?我们怎可说未看到明天,就不承认有明天的存在;回忆不起昨天的事,就说没有昨天呢?相同的道理,如果你只知有现在世,而不知有过去世、未来世,那简直像小孩子一样,太幼稚太可怜了。

请你好心学习,增长智慧,不可再愚痴狂妄,辜负已灵。

具备以上的正知见,你就不会为行善之人遭受恶报,而心愤不平。

见行恶之人自在安乐,而抱怨上苍不公了。

善人遭恶报,那是他过去造的恶因所感;恶人受善报,那是他过去有善因,所种的福犹未享尽。

切不可只就一世来论,而味於三世原理之真谛!若明於此因果通三世的道理,即知只要时间一到了,善恶因缘成熟,必然是种善必有善报,种恶必有恶报的。

所以我常说: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善人,亦没有百分之百的恶人;众生因为所造善恶因缘之不同,故所受的苦乐果报亦各有差别。

怎可因今生行善或做恶之人,好像不得其应有的善恶果报,就怨天尤人呢!明白以上的道理,那么就只须讲耕耘,不须问收获。

夫妻缘薄的因果

夫妻缘薄的因果

夫妻缘薄的因果
夫妻缘薄的因果,往往是前世的因果所致。

相传,婚姻是前世修来的缘分,今生修来的果报。

如果前世中,两个人没有一起修行善业,那么今生相遇便不易得到好的姻缘。

如果前世中,两个人有缘修行但未能修成情缘,那么今生相遇也会是平淡而无缘的。

如果前世中,两个人有缘修行又修成情缘,那么今生相遇便会更为美好。

当然,今生的因缘也不可忽视。

夫妻关系的好坏,除了前世的因果影响外,今生的共同修行和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夫妻间要多沟通、多包容、多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走过人生的坎坷和挫折。

如果夫妻间的缘分确实薄弱,那么也不必过于沮丧。

因为缘分是可以修成的,只要夫妻双方都有诚心和努力,就可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让彼此的缘分变得更好。

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就会有好的回报。

- 1 -。

论佛家“因缘果报”观在《红楼梦》中的运用

论佛家“因缘果报”观在《红楼梦》中的运用

论佛家“因缘果报”观在《红楼梦》中的运用姚会涛【摘要】“因缘果报”观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它在《红楼梦》的创作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运用。

“因缘果报”观除了建构《红楼梦》“三世”生命的大时间之外,在男女因缘及诗词谶语等预示情节中,亦有着显著的发挥。

它不仅具有统摄全书结构的功能,而且烘染了全书的抒情基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使人物命运笼罩着非常强烈的宿命色彩,有着一切命定的哀叹,增强了《红楼梦》的悲剧色彩。

【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8)002【总页数】5【关键词】《红楼梦》;佛家;因缘果报;宿命中国佛教的“因缘果报”观源于印度佛教“业感缘起”之说[1],“业感缘起”是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其“业感缘起”之说,在与中国固有的本土观念结合之下,产生了中国佛教的“因缘果报”观,此种思想在《红楼梦》的创作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运用。

“因缘果报”观除了建构《红楼梦》“三世”生命的大时间之外,在男女因缘及诗词谶语等预示情节中,亦有着显著的发挥。

它不仅具有统摄全书结构的功能,而且烘染了全书的抒情基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使人物命运笼罩着非常强烈的宿命色彩,有着一切命定的哀叹,增强了《红楼梦》的悲剧色彩。

一、“因缘果报”释义印度佛教将主宰轮回的动力,称之为“业”。

“业感缘起”将人生现象分为无明、行、识……等十二个环节,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十二因缘”说,一切有情之所以生,是因为“无明”。

生命之源来自父母无明的冲动及情欲,因此由无明生行,乃至有生死,后者以前者为缘而生起,这是诸苦生起的因果,即所谓“流转缘起”。

反向推之,由灭除无明之故而灭行,乃至灭除了生死,这是指诸苦的还灭,即所谓“还灭缘起”。

“业感缘起”可以说是佛教最早的缘起理论,其认为宇宙中有情识的万物,其人生中的各种善恶遭遇、生老病死的轮回流转,都是因“业”的作用因缘和合,依因待缘而生。

什么是随缘_被长辈说讨厌你该怎么回答

什么是随缘_被长辈说讨厌你该怎么回答

什么是随缘_被长辈说讨厌你该怎么回答若想放下;我;,就要了解;我;;只有了解;我;才能放下;我;。

若想随缘,就要认识缘;只有认识了缘,才能随缘。

要是不能认识缘,我们所说的随缘,只不过是戏论。

佛法上的;缘;,是因缘果报,有因有缘方有果。

有时候因跟缘是互为作用的。

比如在一件事上,这个主要的力用是因,那个辅助的力用是缘;但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这个缘可能变成因,因就变成缘。

因缘是非常深奥的,我们不要对因缘很简单地认识理解。

佛常说缘起甚深甚深甚甚深,唯佛与佛方能究竟。

这里说的随缘,是我们知道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起。

当知道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起,那我们修行目标就是离苦得乐。

明确了离苦得乐的这个目标,我们就需要去学习了解什么是苦生起的因,什么是苦止息的因;什么是乐生起的因,什么是乐增长的因。

我们就要修学让苦止息的因缘,不建立让苦生起的因缘;要修学让乐生起的因缘,要广泛勤敏地累积善法令此因缘不断增长。

我们要不断地累积广大的善法因缘,不断地止息一切不善法的因缘,就像四正勤一样;;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速生。

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正信和正知,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努力断一切恶,努力修一切善,唯求自利利他之行,不期待,不渴求,不为苦乐而攀缘,无住生心,这就是随缘。

也就是说,因上努力,果上无求,这就是随缘的态度。

随缘不是不努力;不是无所事事;不是糊里糊涂;不是;爱咋地就咋地;。

随缘是在因上努力做正确的事,在果上平淡地对待;;它该来的时候就会来,该去的时候就会去。

这就是果上随缘。

长辈说讨厌你,如果我是你,我会说:非常感恩您的提醒。

我不知道我是如何令您不开心、如何令您对我感到讨厌的。

您若是能提醒一下我,我会更加感恩您!我会珍惜,努力改得令您可以喜欢我。

那位长辈不是在帮你消业障,他告诉你;我讨厌你;,那是你有业障。

如果他骂你,你不烦恼,这才是帮你消业障。

他没有骂你,只是告诉你;我讨厌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间法因为受到个人主观、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有绝对的公平,即使是 赖以维系社会秩序的法律,也常因为受到客观因素所左右而难以获致绝对的 公平。世间真正的公平是“因果”[指原因与结果,也就是指因果律。在佛教教 义体系中,因果是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盖一切诸法的形成, “因”是能生,“果”是所生,也就是能引生果的是“因”,由因而生的是“果”。以 时间的因果关系而言,因在前,果在后,此称为因果异时;若就空间而言, 则如束芦之相倚相依,此乃广义的因果关系,称为因果同时],无论达官贵人 或贩夫走卒,无一能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定律下获得宽贷或殊遇。 因此,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才是人间最公平的仲裁者。 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宇宙万有生灭 变化的普遍法则。佛教的因果观源自“缘起性空”[世间一切诸法,都是“因”、 “缘”和合所生起,本无自性,故说缘起性空。因缘不是知识上的问题,不是 靠研究讨论就能理解,因缘的真理是要靠自己在事理上修行,在心境中证悟, 才能体会。这种经由真实的修行、了悟而体会的因缘,是“有因缘”。如果只 是滞留在抽象的理论上,表现在空洞的言语中,那就是“无因缘”]的道
佛教的三世因果论,乃是“惑、业、苦”三者相续循环的因果关系,亦即由“惑” 起“业”,因“业”感“苦”,于“苦”复起“惑”,于是三世流转,循环不已。三世并 非专指前生、今生、来生,而是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因果非宿命论:《因果十来偈》说:“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 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憍慢中来,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 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这首偈语说明人间的贫富贵贱, 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丑陋,都是受过去生所造善恶业影响的结果, 并非由他人所操纵,更不是命中注定。因此,因果观是肯定努力、上进,是 乐观进取的道理。 三、凡事各有因果:世间诸法的形成,“因”是能生,“果”为所生,“种什么 因,得什么果”,将这种因果关系表现得最为浅显易懂的,莫如“种瓜得瓜,种 豆得豆”的法则。植物如此,非植物的任何现象莫不如此,所谓“善有善报,恶 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不爽的业报思想对社 会人心的规范,远远超越法律条文有形的束缚,因此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教 乃救世之仁,佛法可以补法律之不足。” 四、果报自作自受:《地藏经》云:“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 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一语道尽“善恶因果, 决定有报”、“因果业报,自作自受”的至理。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果不是宗教教化的戒条,是人人心中的 一把万能尺,度量着自己一生的命运,也刻划着人世间善恶的长短,更为自 己量身打造一个未来的我。
理,旨在阐明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 “果”又成为“因”,待“缘”聚集又生他“果”,如是辗转相摄,乃成森罗万象。 因此,宇宙间从自然界到众生界,从天体到微尘,没有一个现象能脱离得 了因果的关系。 因果律是事物生灭变化的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 未做不得。”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任何思想行为,必然导致相应的结 果,“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的业因,也就不会 得到相应的结果。因此,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实相,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 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因果的道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管我们相不相信因果,因果是绝 对存在,它像空气一样,充满整个宇宙,无时无处不在公平地执行着有情 人间善恶的赏罚,或无情器世间的成坏。《涅槃经》中郑重指出:“善恶之 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因此,一个 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但是不能不怕业报,不能不畏因果。 因果,具足说来应该是“因缘果报”,因是主因,缘是助缘,由因缘和 合所产生的事物称果。宇宙中,大至一个世界,小如一个微尘,都没有实 存的自性可言,而是随着因缘不同,果报就会有所差异。因此,要想了解 因果,就必须认识因缘,因缘的种类包括:(一)有因缘与无因缘[因缘有 善有恶,白因缘就是善的因缘,黑因缘就是恶的因缘。“若人生百岁,不解 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知。”一个人若不能明白生灭的道理,对因 缘只是肤浅的认知,就很容易随外界环境的变迁而随波逐流,陷溺在黑暗
的、恶性的因缘里无法自拔;反过来说,如果道心坚定,信念不变就是良善的]; (二)白因缘与黑因缘[因缘有外在和内在的不同,外在的因缘是一般因缘, 内在的因缘是价值因缘。外在的因缘如同一块田地,播下不同的种子,收成就 不一样,这个种子就是价值因缘]; (三)内因缘与外因缘[又如一样的父母、老师,教养出来的儿女、学生, 程度各不相同,因为内在的价值因缘,如资质、心力等各有千秋。所以说:因 缘有内外,外缘虽然具足,而内因不同,果报自然有异]; (四)正因缘与邪因缘[因缘有正、邪,有的人生病了,知道是身心失调, 接受对症下药的医疗,病自然痊愈,这是“正因缘”;有的人生病了,不能找出 生病的真正原因,反而疑神疑鬼,以为是神明的惩罚,到处求神问卜,吃香灰, 结果病情反而加重,这就是“邪因缘”]。能够正确认识因缘,才能趋正避邪,才 有好的果报。 在佛教诸多教理中,“因果观”与人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我们对“因果”应该 有如下的正确认识: 一、因果通于三世:《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 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果业报,如影随形,造了善恶业因,不管时间久暂,只 要因缘成熟,必定要受果报。因此,因果报应在时间上有现报[指现在世造业, 现在世引生果报],生报[指此生所作业,于次生招感果报]、后报[指此生所作之业, 于次生乃至多生以后感果]等“三十报”之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