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只是分享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修建成果
都江堰的修建成功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 之国”,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结构与功能
结构
都江堰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鱼嘴分水堤采用石块砌成,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飞沙堰采用竹笼装石堆砌而成,用于调节内江水量; 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控制着内江的水量。
挖掘
坎儿井的挖掘通常采用人工或简单 的机械工具,挖掘过程中需要保持 垂直和水平,以确保井道的稳定和 顺畅。
结构
坎儿井的结构包括竖井、暗渠和明 渠三个部分,竖井用于挖掘和通风, 暗渠用于输水,明渠用于灌溉。
结构与功能
结构特点
坎儿井的结构独特,其竖井深度和数量、暗渠的长度和宽度等都 有一定的规格和标准。
坎儿井的起源时间可以追 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 战国时期。
地理分布
坎儿井主要分布在中国的 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的 吐鲁番地区。
历史意义
坎儿井是中国古代水利工 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 水利工程的奇迹之一。
修建过程
选址
坎儿井的选址需要综合考虑水源、 土壤、气候等多种因素,以确保 能够顺利地挖掘和修建。
功能
坎儿井的主要功能是灌溉和供水,同时还可以调节地下水位、防止 土地沙化等。
影响
坎儿井的建设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 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在施工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 感人的故事和传说,如“孟姜 女哭长城”的故事就与秦渠有 关。
结构与功能
秦渠全长约300公里,灌溉面积达数十万亩。
该工程采用了一系列独特的设计和构造,如水闸、溢洪道、排水沟等,以 确保灌溉和防洪的需要。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11-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11-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
大禹 著名的工程 大运河 治黄英雄谱 设施和仪器
一、大禹• ຫໍສະໝຸດ 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 春。(唐太宗)
二、著名的工程
1.芍陂 • 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末)楚国令尹孙叔 敖主持修筑了芍陂,它位于安徽寿县安丰 城南,又称安丰塘。这个工程的设计非常 巧妙,很好地利用了当地东西南三面较高 而北面较低的地形特点。它周长120里,灌 田万顷。
四、治黄英雄谱
• 明代潘季驯(1521-1595)的“束水攻沙” 理论。潘季驯主持治黄工作27年,经过 实地考察,努力实践,总结出“以堤束 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针。
• 清代陈潢主持治黄工作时,进一步发展了 “束水攻沙”的方针,他与靳辅(16331692)创造的“放淤固堤法” 。至今仍有 实用价值。陈潢经过实地考实,提出了从 上游根治黄河的卓越主张,并发明了测定 河水流速流量的“测水法” 。
分水鱼嘴
• 分水鱼嘴有一个奇妙的作用,在平时,它 可将岷江水四六分,即六分江水入内江, 四分仍流在外江,而在汛期,水势较大, 鱼嘴将江水倒四六分,即内江只导入四分, 外江则分流六分。基本上保证渠水的流量 不变。
宝瓶口
• 宝瓶口是控制内江流量的咽喉。宝瓶口左 有玉垒山,右有离堆。离堆为李水开凿, 这条石质渠口的开凿非常困难,尽管它只 有20m宽,40m高,80米长。离堆的作用 是让水流冲击离堆,以减缓水势。
3· 都江堰
• 在今四川都江堰,秦国李冰父子。三大渠 首工程: 分水鱼嘴 飞沙堰 宝瓶口
“岁修”三字诀
• 深掏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 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厥, 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 旱;水画符,铁椎见;勤岁修,预防患; 遵旧制,毋擅变。

中 国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

中 国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修建了众多著名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它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鱼嘴分水堤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飞沙堰溢洪道在洪水期能有效排泄多余的水量,并能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抛入外江,减少内江的淤积。

宝瓶口则控制着内江的进水量,起到引水灌溉的作用。

这三大工程相互配合,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水流特点,实现了自动分水、排沙和引水,充分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它开凿于秦始皇时期,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运输军粮和物资,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统治。

灵渠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对于促进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灵渠的工程设计非常精巧。

它采用了铧嘴、大小天平、陡门等设施,有效地解决了水位落差和水流速度等问题。

铧嘴将湘江水流一分为二,七分入漓江,三分入湘江。

大小天平则起到拦水和分水的作用,使水流能够平稳地通过渠道。

陡门则类似于现代的船闸,能够调节水位,保证船只的顺利通行。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后在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

古代治水经典案例

古代治水经典案例

古代治水经典案例
1. 大禹治水
大禹是传说中的一个治水英雄,相传他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成功地解决了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使得汉水、黄河、淮河等河流不再泛滥。

大禹总结了很多治水的经验和方法,包括切换流域、开沟修渠、挖水库、修筑堤坝等,成为后世治水史上的经典案例。

2. 夏商周时期的治水工程
在夏商周时期,人们开始重视治水工程建设。

据史料记载,商朝时期时常因江河泛滥而造成水灾。

于是,商汤曾下命令在黄河修建堤防以防洪水灾害,而周文王也在许多河流修筑堤坝,安抚百姓。

这些工程的建设成果,不但解决了水灾问题,也便利了沿岸民众的出行和生产。

3. 齐国的谷泉渠
齐国的谷泉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在公元前12世纪就已建成。

这条渠道全长约60公里,主要负责为济南城提供灌溉和饮用水源,曾经多次修缮和改建。

谷泉渠的设计和建设十分精细,包括了涵洞、渗地、堰坝、分水、引水、取水等多项技术,使得该渠道成为古代水利工程的经典案例。

4. 古代各地修建大型水利灌溉工程
在古代,每个朝代都有建设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的传统。

例如东汉一年(公元111年),为了治理黄河水患,朝廷发动修筑引江济河工程;晋代统治者在金城山修建了龙泉渠灌溉工程,为当地的农民提供了保证水源;唐朝时期的灵渠、灵渠渠以及秦淮渠等古代水利工程也造福于民众。

这些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早已成为中国古代治水的经典案例。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哪些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水利工程建设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由于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人民长期以来就非常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在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灌溉问题,还包括了防洪、航运和水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水利工程。

一、大运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连接了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全长约1,794公里,横跨了七个省份。

大运河的建设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了多个朝代的修建,成为了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人工运河之一。

大运河不仅解决了南北水运的需求,还起到了防洪的作用。

二、都江堰都江堰是位于四川省的一项著名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奇迹”。

这项工程始于公元前256年,由蜀国时期的君主李冰主持建设。

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灵活地运用水利工程技术,都江堰成功将岷江水引入平原,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农业区域。

三、龙门水闸龙门水闸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初建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龙门水闸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珠江的水位,防止洪水灾害。

这项古老而精密的水利工程,通过在河道上设置水闸,实现了涨落潮水和洪水的有效控制。

四、渠津工程渠津工程位于江苏省淮安市,被称为古代中国的“水利长城”。

该工程建于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86年,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大规模治理淮河洪水的水利工程之一。

渠津工程主要通过修建堤坝和疏浚河道来解决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有效地保护了周边地区的安全。

五、西湖水利工程西湖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座著名湖泊,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

古代的西湖水利工程是中国人民为了治理湖泊周围的湖泊而建设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该工程起源于公元前726年,历经多次修建和改造,主要通过修建水闸和运河来解决湖泊周围的水循环问题,使得西湖水域的水位得以调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众多而且多样化,涵盖了灌溉、防洪、航运等不同方面。

著名水利工程

著名水利工程

著名水利工程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而水利工程则是人类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水害而兴建的各类工程设施。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们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

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

这项工程主要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分水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飞沙堰在洪水期能起到泄洪排沙的作用,宝瓶口则控制着内江的进水量。

都江堰的建成,使得成都平原成为了“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京杭大运河也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它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它的修建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

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同样闻名于世。

它位于埃及开罗以南约 900 公里的尼罗河畔。

大坝于 1960 年开始建造,1970 年竣工。

阿斯旺大坝是一座大型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具有灌溉、发电、防洪、航运等多种效益。

大坝建成后,形成了巨大的纳赛尔水库,有效调节了尼罗河的流量,为埃及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同时也增加了发电能力,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然而,阿斯旺大坝的建设也带来了一些生态问题,比如尼罗河下游的土壤肥力下降、河口渔业资源减少等。

美国的田纳西河水利工程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水利项目。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水利工程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古代的引水渠、水道、灌溉系统,到现代的水坝、水电站,水利工程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将向您介绍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一、引水渠引水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主要用于收集降雨和河流中的水资源,然后将这些水资源引到山区或者农田进行灌溉和供水。

在古代,引水渠工程的建设需要精密的计算和细致的规划,涉及到众多的科技技术和工程方法。

唐朝时期,大运河的建设,完美诠释了中国古代引水渠工程的辉煌。

二、水道水道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指用于蓄水和运输水资源的系统。

在古代,水道的建设多是在山区、干旱且缺水的地区进行。

然而,由于建造所涉及的技术手段和条件有限,所以水道工程常常比较简陋。

在宋朝时期,位于天津的潮白河水道工程,是中国古代水道工程中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三、灌溉系统灌溉系统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个系统主要是利用水资源来肥沃农田和生产农作物。

在古代,灌溉系统是国家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四大名井之一乾方井,是中国古代灌溉系统中著名的建筑之一。

四、堰闸堰闸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堰闸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水的流量,使其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

在古代,堰闸的建设比较困难,需要广泛的物理原理和工程技术知识。

在明朝时期,松江堰闸的建设,所涉及到的锚板、导石和箱闸等技术,成为了中国古代堰闸工程的奠基石。

五、人工湖人工湖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多用途建筑,它被广泛用于蓄水和控制洪水。

在古代,人工湖常用于山区和防御城镇。

明朝时期,将瓮江河培注成人工湖,成为了江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丽水湖,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一座建筑。

总结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遵循着中国工程技术的优秀传统,实现了从径流、蒸发、渗透和降雨等方面的综合利用。

古代人们在坚持节约用水、保护生态、提高农业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作用,这对于维持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良好运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与灌溉技术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与灌溉技术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与灌溉技术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在中国古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就在这些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中。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中国古代应用广泛的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研究它们对古代社会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大运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连接了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江河,全长约1794公里,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之一。

大运河的建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至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大运河的建设对中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使北方和南方之间的交通变得更加便捷,促进了商品交流和文化传播。

其次,大运河的存在改善了水利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灌溉。

此外,大运河还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沿途城市的繁荣。

二、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现代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旨在通过调水,将南方的丰富水资源引导到北方干旱地区。

该工程于2002年开始实施,分为东、中、西三线,总长约3300公里。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对中国的水资源分配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有效缓解了北方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需要。

其次,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调水改善了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了濒临枯竭的河流和湖泊。

此外,南水北调工程还加强了沿线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三、黄河决口治理中国古代黄河决口治理是对黄河泛滥的有效措施。

黄河是中国母亲河,由于地势平缓、流量巨大,长期以来频繁发生决口泛滥,给沿岸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古代中国的决口治理经验主要集中在堤坝建设和河道整治两个方面。

黄河决口治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为沿岸居民提供了安全保障。

古代治理工程主要包括修筑堤坝和开挖河势两方面。

通过修建高大的堤坝,有效控制了洪水,保护了沿岸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同时,河道整治的目的是调整河流的走向和淤泥的清理,提高河流的承载量和流速,减少决口和泛滥的可能性。

(完整版)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

(完整版)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芍陂刊沟引漳十二渠龙首渠都江堰郑白渠灵渠金堤会通河汴渠鸿沟瓠子堵口鸿隙陂浮山堰赤山湖破冈渎松花坝通惠河练湖鉴湖宁夏古灌渠永济渠相思埭它山堰戾陵堰上海港水利史料Ho m e P a g e芍陂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

又名安丰塘。

位于安徽省寿县南。

春秋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前591)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

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芍陂始见《汉书.地理志》,西汉设陂官专管灌溉维修。

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王景修芍陂稻田。

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地方,发掘出一座汉代水利工程(草土堰)遗址,伴随出土的有汉代都水官铁锤等文物。

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

芍陂灌区面积,在4-13世纪常见记载,有灌田万顷、灌田五千余顷等说法。

《水经.肥水注》详述芍陂源流,工程规模,并指出陂有五门(水口),吐纳川流。

发展到隋代,经整修增辟为36门。

延续到宋代。

这36水口仍可起到按照水量出入增减、调节灌溉用水先后次序的作用。

明嘉靖《寿州志》详记当时36门的具体名称及其经流地点,灌渠总长达783里。

清代芍陂水门迭有兴废增减,乾隆至光绪间均为28门。

关于芍陂工程的人为破坏,三国、南北朝时曾多次受到战争波及,唐宋以来,则多为地主土豪占垦和盗决。

以芍陂陂区为例,到明代,被占塘面约长50里,变塘为田达56967亩多。

芍陂设置减水闸,明成化十九年(1483)始见记载。

系因地主土豪占陂为田,蓄水面积缩小,雨季汛涨时,地主为避免私田被淹,便盗决陂堤泄水,涸出塘底,续行占垦。

为防止盗决和占垦,故设置减水闸进行控制。

清乾隆二年(1737)始在众兴集以南,建筑滚水石坝。

到民国年间,芍陂灌溉效益越来越低,1949年实灌面积仅8万多亩。

现为淠史杭灌区的一个反调节水库。

返回目录邗沟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淮扬运河、里运河。

中考历史第02期黄金知识点系列06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考历史第02期黄金知识点系列06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聚焦考点☆巩固基础一、都江堰:1.时间、人物: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

2.作用(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二、灵渠:1.开凿原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统一岭南,派大军南征.但湖南和广西交界处的道路崎岖,湘江和漓江又互不相连,这给行军运粮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运输问题,秦始皇命令史禄在湘江上源和漓江上源之间修筑一条运河,这就是灵渠.。

2.作用: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发展南北路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当然,今天灵渠的主要功能已转为农田灌溉.三、隋朝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随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根本目的)。

2.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在位皇帝:隋炀帝6.四段和五河: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

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四、启示: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造福了古代人民,它们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两岸人民。

【知识拓展】今天大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隋朝大运河与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是有所区别的,因为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而今天的大运河已经离洛阳很远了,今天的大运河是元朝的时候的原来的基础上,把大运河改直了,原来是不经过山东省的,现在就经过了,再由于历史上黄河几次改道,使得原来的运河已经大部分被掩埋了,今天的大运河主要是清朝的时候修建的,而且今天的大运河比隋朝大运河要短很多,它在山东济宁以北的河段现在已经不能通航,只有以南的这段还能通航.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运河开通以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他还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的开通,还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外,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

古代一些主要水利工程

古代一些主要水利工程

古代⼀些主要⽔利⼯程古代⼀些主要⽔利⼯程⼀、芍陂芍陂,⼜称安丰塘,建于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据传由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

⼯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南,属淮河淠河⽔系。

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利⼯程。

芍陂,是我国有记载可考的早期平原⽔库之⼀,但是灌溉⾯积缺记载。

其⼯程效益⼀直延续到现代。

解放后成为淠史杭⼤型灌溉⼯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邗沟邗沟,今⾥运河。

建于公元前486年,位于江苏扬州—淮阴段,沟通长江和淮河。

邗沟是我国有记载可考的第⼀条⼈⼯运河,沟通江、淮两⼤⽔系,是南北⼤运河的最早⼈⼯河段。

三、引漳⼗⼆渠引漳⼗⼆渠,建于公元前400年,位于河北临漳。

属海河漳河⽔系。

古代伟⼤的⽆神论者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妇”残害⼈民的迷信,兴⽔利,除⽔害,引漳灌溉。

四、鸿沟建于公元前360年,位于河南荥阳。

属于黄河—淮河⽔系。

鸿沟沟通黄淮两⼤⽔系,西汉时⼜名荥阳漕渠,东汉⾄北宋改称卞河。

从荥阳引黄,东南流为鸿沟,航运兼灌溉。

其范围约包括今豫东、鲁西南、皖北、苏西北等地区。

五、都江堰建设于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

位于四川灌县。

属长江岷江⽔系。

都江堰是秦代劳动⼈民在法家路线影响下兴修的⼀项灌溉、防洪、航运综合利⽤⼯程。

经历代劳动⼈民维修,⼀直发挥⼯程效益。

灌溉⾯积曾⼤三百多万亩。

解放后,经过当地⼈民的扩建维修,灌溉⾯积已达七百多万亩。

六、郑国渠建于公元前246年,位于陕西泾阳、⽩⽔。

属黄河泾河—洛河⽔系。

郑国渠在秦代法家路线影响下,建成的西引泾⽔、东注洛河长达三百余⾥的⼤型灌溉渠。

当时灌溉“四万余顷”,相当现在的⼀百⼀⼗五万余亩。

⼀说为⼆百⼋⼗万亩。

七、灵渠建于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9年,位于⼴西兴安。

属长江、珠江、漓江⽔系。

灵渠是在秦代法家路线的影响下,沟通长江、珠江两⼤⽔系的⼈⼯运河。

⼋、关中漕渠建于公元前129年,位于陕西西安、潼关。

属黄河。

渭河⽔系。

关中漕渠在西汉法家路线影响下,由劳动⼈民“⽔⼯”徐伯勘测定线,以渭河为主要⽔源,从长安沿终南⼭北麓,东达黄河,长达三百余⾥的⼈⼯运河,沿河居民并⽤以灌⽥。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一、引言中国古代是水利工程发展的重要阶段,有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留存至今。

这些工程在当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解决了水资源问题,还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进行详细介绍。

二、大运河1.大运河概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全长1794公里,连接了长江和黄河流域,河道宽深,可通航大型船只。

2.起源与建设历史:大运河的建设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隋唐时期。

3.功能与作用:大运河不仅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也是灌溉农田的重要水源,对东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都江堰1.都江堰概述: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一座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的奇迹。

2.建设过程与技术:都江堰的建设始于公元前256年,历经多次扩建和维修。

其技术包括渠道设计、水利灌溉系统等。

3.功能与影响:都江堰解决了成都平原旱涝问题,提供了灌溉水源,保障了农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四、龙门水库1.龙门水库概述:龙门水库位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工水库之一。

2.建设背景与目的:龙门水库的修建在公元前256年左右,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河南地区的水患问题和提供灌溉水源。

3.水利工程特点与意义:龙门水库以其巨大的规模和精湛的技术成就,为古代水利工程发展树立了典范,对水利工程的后续影响深远。

五、成灌渠1.成灌渠概述:成灌渠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灌溉工程,位于陕西兴平市境内,是世界上最早且规模最大的灌溉工程之一。

2.建设历史与规模:成灌渠的建设可追溯到公元前256年,全长1000多公里,涵盖了多个地理区域,规模宏大。

3.功能与效益:成灌渠通过引水灌溉的方式,解决了陕西地区的极端干旱问题,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六、文档结束1.本文档涉及附件:通过附件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的具体历史、建设图纸和相关文献等。

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

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

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水利工程建设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建筑。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业灌溉、防洪抗旱等基本需要,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介绍几个古代中国的著名水利工程,展示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一、大运河大运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

它始建于春秋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修建和改造,南起北京,北至杭州,全长约1794千米。

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交通运输,贯通了东南、中南和北方地区,使得商品的流通更加便利,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同时,大运河还解决了农业的灌溉需求,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二、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之一。

它修建于公元前256年,全长约20千米。

都江堰通过修建堤坝和分水闸,将岷江水引入灌溉渠道,为成都平原带来了宝贵的灌溉水资源。

都江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农业灌溉问题,还有效地防治了洪水灾害,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农耕之地。

三、龙门水库龙门水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多年调水工程。

它修建于公元前256年,总库容9000万立方米,耗时13年完成。

龙门水库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洛阳平原的水资源,解决当地农田的灌溉需求。

由于水库设计合理,建设坚固,屡遭洪水考验,成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之作。

龙门水库的成功建设不仅提高了当地农田的产能,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可靠的洪水防护。

四、灵渠灵渠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

它修建于公元前 256年至前 254年,全长36千米。

灵渠的主要功能是解决陕北地区的灌溉问题,将泾河引入渠道供农田灌溉。

灵渠的建设不仅提高了该地区的农田产量,也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用水条件。

五、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当代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主要目的是调水供应北京及其他北方地区的淡水资源。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总长度约1460千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长度约1760千米。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在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水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有些地区农业的盛衰与水利的兴废直接有关。

两者的密切关系具体表现在下列几方面:一是对中国农业经济区的形成和转移有重大影响。

如秦、汉时期,一系列大规模灌溉渠系陆续兴建,由此而形成了关中、成都平原和冀、鲁、豫等几个重要农业经济区。

东汉至魏、晋,陂塘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使江淮之间成为重要农业经济区。

中唐以后,长江下游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创造了条件。

其次,水利促进了一些地区耕作栽培制度的发展。

如长江流域沮洳下湿地区,随着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排灌技术的进步,耕作栽培制就由一年一熟逐步演进为稻、麦两熟和两稻、一麦的制度。

第三,水利使一些地区的作物组成发生变化。

黄河流域自西周迄至春秋,主要农作物为黍、稷;而到战国、秦、汉时期,粟、菽(大豆)、麦则成为主要农作物。

菽、麦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是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就是农田水利排灌事业的发展,促使一些低产地区变成为农业高产区。

中国农业,自古以来在水的条件方面一直很不理想。

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受季风影响,降雨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往往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亟需靠人工灌溉来保证。

因此,中国自远古就开始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

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稻谷遗存以及骨耜来推测,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生产,已初步掌握了根据地势高低开沟引水和做田埂等的排灌技术。

黄河流域一直流传着大禹“疏九河”,“尽力乎沟洫”的传说。

夏朝时我国人民就掌握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

这些可算得上是中国农田水利事业的萌芽时期了。

而到了西周时期已构成了蓄、引、灌、排的初级农田水利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漳河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促进了川西、中原等地农业的发展。

其后,农田水利事业由中原逐渐向全国发展。

两汉时期主要在北方有大量发展(如六辅渠、白渠),同时大的灌溉工程已跨过长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学习笔记摘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在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水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有些地区农业的盛衰与水利的兴废直接有关。

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

同时,水文知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成就,水利事业,水利精神,都江堰,隋代大运河水利——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意指捕鱼之利《史记.河渠书》上溯远古,下迄当时,记述防洪、灌溉、航运等事业:自是之后, 用事者争言水利1933年: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决议提出,水利范围包括防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水、污渠、港口等八种工程在内。

中国农业,自古以来在水的条件方面一直很不理想。

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受季风影响,降雨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往往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亟需靠人工灌溉来保证。

因此,中国自远古就开始重视水利的兴修。

各种形式的水利工程在全国几乎到处可见,发挥着显著的效益。

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间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形式的水利工程,有的工程就其规模之大,设计的巧妙和高超技术,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之列下面介绍几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一、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一).芍陂(音quèbēi)(安丰塘)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芍陂工程在安丰城(今安徽省寿县境内,因此又叫安丰塘)附近,位于大别山的北麓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

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

孙叔敖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组织当地人民修建工程,将东面的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面六安龙穴山流下来的溪水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

修建五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不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涝成灾。

后来又在西南开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扩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

现在芍陂成为淠史杭水利综合利用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都江堰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约前280-约前220)任蜀郡守后,领导群众修筑的。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灌县(令都江堰市)附近的眠江上,是一座灌溉成都平原的大型古代水利工程。

晋代称都安大堰、湔堰,唐代又名楗尾堰,宋代始称都江堰。

都江堰相沿2200多年,是现存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

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项主要工程组成。

分水”鱼嘴“是中流作堰,把岷扛一分为二:东边是内江;西边是外江,是眠江正流。

”宝瓶口“是劈开玉垒山建成的渠首工程。

”飞沙堰“是调节人渠水量的溢洪道。

内咖宝瓶口以下进入成都平原上密布的农田灌渠。

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早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成为富有的粮仓,享有”天府“的称号。

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通过内江进水口水位观察,掌握进水流量,再用鱼嘴。

飞沙堰和宝瓶口的分水工程来调节水位,这样就能控制渠道进水流量,这说明早在二千二百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经掌握并且利用了在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在当时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现代仍然是兴利除弊的骨干工程,尤其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势利导”的治水思想更是今天应该借鉴的和发扬的。

(三).郑国渠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由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工设计和领导修筑的。

郑国渠从现今陕西泾阳境里起,引泾水向冻注入洛水,全长三百多里,灌溉关中平原。

渠成以后,人们用淤灌把关中平原二百多万亩盐碱地改良成平均亩产二百多斤的良田。

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郑国渠的建设也体现了比较高的河流水文学知识。

郑国渠渠首工程布置在泾水凹岸稍偏下游的位置,这是十分科学的。

在河流的弯道处,除通常的纵向水流外,还存在横向环流,上层水流由凸岸流向凹岸,河流中最大流速接近凹岸稍偏下游的位置,正对渠口,所以渠道进水量就大得多。

同时水里的大量细泥也进入渠里,进行淤灌。

横向坏流的下层水流却和上层相反,由凹岸流向凸岸,同时把比较重因而在河流底层移动的粗砂冲向凸岸,这样就避免了粗砂入渠堵塞渠道的问题。

(四).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它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进一步完成统一事业,克服五岭障碍,解决运输军粮问题,派史禄领导开凿的。

它长约三十多里,宽约五米,连接湘水(长江水系)和漓水(珠江水系)。

开凿灵渠,先在湘水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水隔断。

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水,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水相通。

湘水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水和漓水,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当海阳河流来的水大时,灵渠可以通过大小天平等溢洪道,把洪水排泄到湘水故道去,保证了运河的安全。

灵渠选择在湘水和漓水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

并且使运河路线迂回,来降低河床比降,平缓水势,便于行船。

灵渠设计和布局部很科学,在世界航运史上占着光辉的地位。

(五).坎儿井起源于汉代关中井渠,是利用其上若干竖井的地下渠道引用地下水、实现自流灌溉的一种水利设施。

坎儿井的做法:先凿竖井探明水脉(含水层),然后沿水脉上游和下游挖掘一长排竖井。

竖井间距一般在上游为80至100m;下游每隔10至20m一个。

竖井的深度,向下游逐渐减小。

各个竖井之间的地层挖通成为高约2m、宽约1m的卵形暗渠,暗渠长度不一,最长可达30km。

新疆吐鲁番盆地各县和哈密一带采用较多。

近年来,由于吐鲁番地区绿洲外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水资源日渐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坎儿井水流量也逐年减少,吐鲁番的坎儿井呈衰减之势。

(六).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航行运河。

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沟通海何、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它的建成克服了过去没有南北水路的缺陷,发挥了很大作用,直到京广铁路修筑前,是南北的交通干线。

历史沿革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3期:第1期运河。

运河的萌芽时期。

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第2期运河。

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

以东部洛阳为中心,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年到613年)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

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

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

涿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第3期运河。

主要指元、明、清阶段。

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

公元十八年(1281)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至须城(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公元二十六年(1289)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至临清,长125公里;公元二十九年(1292)开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诸水入大都城,东出至通州入白河,长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

同时还将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七).木兰陂工程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西南5公里的木兰山下,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

木兰陂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是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全国五大古陂之一,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效用。

(八).它山堰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南,唐大和七年(833)贸县(今鄞县南)令王元玮创建。

筑堰以胶,海潮可沿甬江上溯到章溪,“来则沟浍皆盈,出则河港俱涸,田不可稼,人渴于饮”。

由于海水倒灌使耕田卤化,城市用水困难。

于是在鄞江上游出山处的四明山与它山之间,用条石砌筑一座上下各36级的拦河溢流坝。

坝顶长42丈,用80块条石板砌筑而成,坝体中空,用大木梁为支架。

据记载,坝的设计高度要求是:“涝则七分水入江(奉化江),三分入于溪(即引水渠南塘河),以泄暴流;旱则七分入溪,三分入江,以供灌溉”。

这座坝平时可以下挡咸潮,上蓄溪水,供鄞西平原七乡数千顷农田灌溉,并通过南塘河供宁波城使用。

(九).浮山堰南北朝时期淮河上修建的拦河大坝。

位于安徽省五河、嘉山及江苏省泗洪三县交界的淮河浮山峡内。

梁天监十三年(514),为夺回北魏所占的寿阳(今安徽省寿县),采取水攻。

在浮山峡筑坝拦淮,壅高水位,回水淹寿阳。

用军民20万人施工,历时两年。

主体为土坝,两岸同时填土进筑,中间用大量铁器垫底,并用巨石大木截流。

天监十五年四月完工,坝高20丈(约合48m),顶宽45丈,底宽140丈,长9里。

坝旁曾开有两条溢洪道。

上游形成巨大水库。

200km以外的寿阳被水围困。

堰底河床为沙土。

建成当年的八月涨水时,堰溃决,下游受骓居民数以10万计。

20世纪50年代初治淮旱,峰山切岭工程利用了一条呈梯形断面,边坡陡峻,底宽100m的干河槽,应即浮山堰水库溢洪道的遗迹之一。

另在下游老河道中发现方井形大木笼,疑系当年填石截流所用。

浮山堰今尚略存遗迹。

(十).王景治河西汉末年,黄河、汴渠决坏,水患持续60余年,到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王景奉昭和王吴共同主持了对汴渠和黄河的综合治理活动。

王景治理黄河是在新河道上开展的大规模治理工程,主要内容有修筑黄河和汴河堤防、建分水和减水水门、整治河道等,实施改河、筑堤、疏浚等工程。

这次治理黄河施工一年,动员民工数十万,一方面修筑从濮阳城南到渤海千乘的千余里黄河大堤,另一方面又整治了汴渠渠道,新建了汴渠水门。

不但使黄河决溢灾害得到平息,而且充分利用了黄河、汴渠的水力水利资源。

王景治理后的黄河河道,大约穿过东郡、济阴郡北部,经济北平原,最后由千乘入海。

总的来讲,河道流经西汉故道与泰山北麓的低地中,距海较近,地形低下,行水较浚利。

王景治理黄河以后,一直到唐朝,黄河安流了800年,没有出现过较大的水患,有“王景治河,千载无患”之称。

二、总结: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漳河渠;鱼鳞石塘;连接长江与淮河的邗沟;连接淮河与母亲河黄河的鸿沟;还有连接长江与珠江的灵渠;永齐渠;通齐渠;五国渠;菏水(深沟)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