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教学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4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以气候变化热点事件为背景,如极端气候现象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2.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天气变得越来越极端?全球气候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哪些影响?”引发学生的思考。
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气候变化的了解和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和案例教学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技术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实现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互动方式
我将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地球仪、气温变化图、气候分布图等,用于直观展示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
2.多媒体资源:视频、PPT、网络资源等,用于展示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他们对环境问题和全球性的挑战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但对于气候变化的具体知识可能知之甚少。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经习惯了通过阅读、讨论和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明确的指导和反馈。
大气水平运动教案
大气水平运动教案第一章:大气水平运动的概述1.1 学习目标: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2 教学内容:引言:介绍大气水平运动的概念和实际应用水平气流:解释风的概念,探讨风速和风向的变化气压梯度力:讲解气压梯度力的概念和作用摩擦力:介绍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地转偏向力:解释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和作用1.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天气现象,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小组讨论:讨论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二章: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和变化2.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和变化原因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因素2.2 教学内容:地形:讲解地形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温度和湿度:介绍温度和湿度对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大气压力系统:解释高压和低压系统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风向和风力的变化:探讨风向和风力的变化原因2.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和变化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气象图分析:分析气象图,让学生理解高压和低压系统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小组讨论:讨论地形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形成和变化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三章:大气水平运动的应用3.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3.2 教学内容:天气预报: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气候研究:介绍大气水平运动在气候研究中的应用航空和航海: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在航空和航海领域的作用3.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和航空航海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进行小组分享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应用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四章:大气水平运动的模拟实验4.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的模拟实验方法了解实验结果对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4.2 教学内容:实验原理: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模拟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介绍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实验结果分析:解释实验结果对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4.3 教学活动:实验演示:进行大气水平运动的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4.4 教学评估: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观察和理解程度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五章:大气水平运动的研究进展5.1 学习目标: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前沿知识5.2 教学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发现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大气水平运动的未来研究方向5.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研究进展和前沿知识学术报告: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小组分享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研究进展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六章: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6.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水平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掌握大气环流模式及其对全球气候的作用6.2 教学内容:气候系统概述:介绍气候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大气环流模式:讲解Hadley 环流、Ferrel 环流和polar 环流的特点和分布气候带划分:解释热带、温带和寒带的形成与大气水平运动的关系气候现象: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季风、台风等气候现象的影响6.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气象图分析:分析长期气象数据,让学生理解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对特定气候现象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七章: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7.1 学习目标:认识大气水平运动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物的传播和控制方法7.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概述: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控制措施污染物传播: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对污染物传播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估:介绍环境影响评估的方法和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空气质量管理: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空气质量管理的影响7.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大气污染事件,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在空气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小组分享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八章: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8.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反作用8.2 教学内容:农业影响: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风向和降水对作物生长的作用城市规划:介绍城市规划中考虑大气水平运动的重要性,如通风廊道的设置能源利用: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能源利用的影响,如风能的利用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8.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案例研究: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小组讨论: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九章:大气水平运动的数值模拟9.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的数值模拟方法了解数值模拟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9.2 教学内容:数值模拟原理:讲解大气水平运动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模型构建:介绍数值模型的构建和参数设置模拟结果分析:解释数值模拟结果对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和应用9.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应用软件操作演示:进行数值模拟软件的操作演示,让学生了解模拟过程学生模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数值模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9.4 教学评估: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观察和理解程度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十章:大气水平运动的教育与普及10.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教育的必要性掌握大气水平运动普及的方法和技巧10.2 教学内容:教育意义:讲解大气水平运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目的教学资源开发:介绍大气水平运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普及方法:探讨大气水平运动普及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公众参与:讨论如何鼓励公众参与大气水平运动教育和普及活动10.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教育和普及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设计:进行大气水平运动教学设计的演示第十一章:大气水平运动与天气预报11.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掌握大气水平运动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因素11.2 教学内容:天气预报概述:介绍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对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天气图分析:介绍如何通过天气图分析大气水平运动对天气的影响预报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天气预报案例,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预报中的应用11.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和影响因素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天气预报案例,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应用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对天气预报的挑战和局限性,进行小组分享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在天气预报中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十二章: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12.1 学习目标:理解大气水平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掌握大气环流模式及其对全球气候的作用12.2 教学内容:气候系统概述:介绍气候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大气环流模式:讲解Hadley 环流、Ferrel 环流和polar 环流的特点和分布气候带划分:解释热带、温带和寒带的形成与大气水平运动的关系气候现象: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季风、台风等气候现象的影响12.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气象图分析:分析长期气象数据,让学生理解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对特定气候现象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候变化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十三章: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13.1 学习目标:认识大气水平运动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物的传播和控制方法13.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概述: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控制措施污染物传播: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对污染物传播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估:介绍环境影响评估的方法和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空气质量管理: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空气质量管理的影响13.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案例分析:分析大气污染事件,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小组讨论:讨论大气水平运动在空气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小组分享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环境保护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十四章: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14.1 学习目标:掌握大气水平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反作用14.2 教学内容:农业影响:讲解大气水平运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风向和降水对作物生长的作用城市规划:介绍城市规划中考虑大气水平运动的重要性,如通风廊道的设置能源利用:探讨大气水平运动对能源利用的影响,如风能的利用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14.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案例研究: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水平运动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小组讨论: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进行小组分享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十五章:大气水平运动的未来发展15.1 学习目标:了解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最新进展掌握大气水平运动未来的研究方向15.2 教学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发现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大气水平运动的未来研究方向15.3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讲解大气水平运动的研究进展和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大气水平运动的相关知识,包括大气水平运动的定义、分类、形成和变化原因、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
2. 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措施和技术。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参与大气污染防治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的定义与来源:讲解大气污染的概念,分析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农业活动等。
2. 大气污染的危害:阐述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3. 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措施:介绍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
4.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现状与挑战: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探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5. 学生实践活动: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减少大气污染,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严重性。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减少大气污染,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课程要求的教材,如《环境科学》、《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
2. 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内容。
3. 视频资料:收集与大气污染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环保宣传等,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大气污染防治的最新动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的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讲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
第5-8课时:介绍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措施和技术。
第9-12课时:分析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现状与挑战。
第13-16课时: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减少大气污染,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高中地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2020高中地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
掌握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防治措施。
3、学会分析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和酸雨形成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3、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空间尺度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思想意识。
2、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 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和酸雨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难点 1.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批注导入新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大气污染也随之加重。
现在,全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
酸雨区污染日益突出。
酸雨区由80年代的局部地区发展到现在的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4个大面积的酸雨区,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这些大气污染是怎么产生的?又需要采取什么有效措施来解决呢?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1.大气污染活动: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
学生回答后归纳大气污染定义。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活动:阅读教材第25页案例6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分组探究事件的污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批注源、污染物及其造成的危害。
学生分析并回答。
点拨归纳(1)大气污染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污染和影响的时空尺度不同:有急性中毒事件;有困扰某个局部地区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问题;有的则是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如酸雨,需要全人类共同关注。
人教版高一《“大气环境保护”预习提纲和简案》
“大气环境保护”预习提纲
同学们在预习《大气环境保护》这节课时,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
1.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
2.全球变暖有哪些影响?
3.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的措施有哪些?
4.臭氧层遭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5.臭氧层遭破坏的危害有哪些?
6.如何保护臭氧层?
7.什么是酸雨?
8.酸雨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9.我国的酸雨类型是什么?为什么?
10.我国的重酸雨区为什么出现在南方?
11.酸雨的危害有哪些?
12.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什么?
“大气环境保护”教学简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
社出版), 郭静与阮宜纶主编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等。
通过综合比较, 我们选用郝吉明、马广大主编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8月第2版), 该教材在国内各大高校中被广泛使用, 也是诸多高校硕士研究生考试的指定教材。
其他的教材可作为学生学有余力时的参考书, 供学生选读, 起到借鉴作用。
由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内容比较多, 给学生安排的理论学时偏少(40 学时), 我们重点讲解除尘、气态污染物控制、脱硫、脱硝等内容, 使学生对一些重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获得系统的知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断收集国内外较新的、较先进的大气污染控制设备、技术等, 将这些内容介绍给学生。
引入这些新内容后, 不断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课堂教学改革1. 利用多媒体教学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已经得到了普及, 也使得传统的黑板板书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多媒体减少了课堂的板书量与板书花费的大量时间, 同时可以通过图片、动画、录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省时、激趣等特征,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可有效解决教学内容繁多和课时严重不足的矛盾。
多媒体可以随时更新与补充教学内容, 这种教学方法在高校中已被广泛采用。
例如讲解惯性除尘器时,通过动画的演示, 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粉尘的运动、捕集、清灰的具体过程及原理, 使教学内容显得直观、生动, 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通过给学生播放一些酸雨的图片、视频等, 能让学生清楚地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酸雨的危害及酸雨的防治等。
我们同时积极利用网络,搜索、下载一些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视频, 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
如给学生播放气体吸附的视频, 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吸附剂的结构、气体吸附及脱附的机理等。
综合上述,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是很大的,但上课前的资料收集、课件制作过程需要我们去精心准备。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英文名称: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课程类型:必修课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环境工程原理》《物理化学》学分:4总学时:64(理论学时:64)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由讲课、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组成。
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先修完《高等数学》、《环境工程原理》、《物理化学》等有关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全面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途径和机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大气污染控制的原理、方法和实践以及前沿研究领域,同时,还要求掌握与此相关的标准和政策法规及其发展前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三个目标:(1)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2)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研究能力,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实际操作、设计等实践实验能力;(3)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领域前沿研究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思维。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概论要求了解大气污染的分类、组成、分布及大气污染问题,理解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定义。
(1)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2)大气污染及其控制情况(3)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4)大气环境标准2、教学重点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3、教学难点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二)燃烧与大气污染1、教学内容与要求要求了解燃料的种类、组成,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污染物形成机理,掌握燃烧的计算。
(1)燃料的性质(2)燃料燃烧过程(3)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4)燃烧过程硫氧化物的形成与控制(5)燃烧过程氮氧化物的形成与控制(6)燃烧过程中颗粒污染物的形成(7)燃烧过程中其他污染物的形成重点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污染物形成机理,重点掌握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计算。
3、教学难点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计算。
(三)大气污染气象学1、教学内容与要求要求了解与大气污染相关的气象学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大气圈的结构、主要气象要素、大气稳定度和逆温的概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注1:平时考核( %)=课程作业( %)+研讨交流( %)+期中考核( %); 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
二、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熟悉、了解”等;2. 学习内容包括课前阅读、课程作业、课后复习、文献综述、课下实验、课程论文等;3.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小幅度调整。
三、推荐教材及阅读文献(包括按章节提供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主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郝吉明主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例题和习题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Noel De Nevers, 《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Edition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课程负责人(签字):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负责人(签字):学院(系)、部主管领导(签字):学院(系)、部(盖章)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部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师基本信息三、实验项目四、实验安排实验一 SCR催化剂制备一、实验目的:深入了解SCR催化转化研究领域,加深对催化剂制备的认识,掌握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二、实验步骤:1.称取一定量的仲钨酸胺和偏钒酸胺加入40mL去离子水中,加少量草酸促进溶解,适当加热促进溶解,至其完全溶解,制备一系列的不同钒、钨质量比的V-W溶液。
2.将TiO2(P25型)浸渍于活性组分溶液中,搅拌1h后,缓慢加热搅拌至浆糊状,3.置于烘箱中,在110度下干燥过夜。
4.最后于马弗炉上500度焙烧4h,自然冷却至室温。
5.研磨制得40-60目的V2O5-WO3/TiO2粉末。
三、实验数据记录实验二催化转化法去除氮氧化物一、实验意义和目的随着我国烟气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日益严格,对烟/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NOx)在富氧条件下的排放控制变得越来越紧迫,而其中最有效易行的就是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通过在SCR装置或催化转化器将NOx转化为无害的氮气。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十二章 大气污染与全球气候
➢ 辐射强迫(Radiative forcing)
• 全球地球-大气系统可获得的净辐射能量,W/m2 • 正的辐射强迫会使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变暖,负的辐射强
迫使其变冷。 • 辐射强迫值依赖于每种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大小,相关气
体的辐射特性,以及业已存在在大气中的其它温室气体的 浓度。
低 4~5%
1000
500
2400
180
2 100 43
90 Natural gas
390 Solor
325
Wind
Nuclear
1170 Hydro
933Leabharlann CoalInstalled capacity, GW
0
2015
2020
➢ 到2030年,煤电发电量小于总发电量的60%
35
一、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化
70
GDP:46%
60
CO2排放:56%
50
40
30
20
10
0
201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前14国家
20
人均CO2排放,kt/人
一、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化
3.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 化石燃料和水泥生产的CO2排放:人均排放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2011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① 温室气体减排
发展中国家2020年前排放达到峰值,发达国家2020年和 2050年分别比1990年减排30%和85%
32
一、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化
5. 应对措施和策略
① 温室气体减排
实现GHG浓度稳定的减缓组合 33
一、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化
第十二章 大气污染与全球环境问题
二、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事件名称
马斯河谷 烟雾事件 洛杉矶光化学 烟雾事件 多诺拉 烟雾事件 伦敦烟雾事件 水俣(病)事件 四日事件 米糠油事件 富山事件
发生时间
1930.12 1943.5-10 1948.10 1952.12 1953-1961 1961 1968 1931-1975
2
发现“臭氧洞” PH值低于5.6的 大气降水,包括 雾、雨、雪 河流、湖泊干涸 或受到污染 目前物种消失的 速度快50-100倍 海域受石油污染 、发生鱼群死亡
3
酸雨
4 5 6 7
淡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 生物多样性丧失 海洋污染
区域性 森林面积缩小,对动 环境问题 物捕杀、杀虫剂、等
油船泄露、远洋倾废、 近海排污
5、全氟代烷和六氟化硫:这些化合物具有极强的红外线吸 收能力。全氟代烷是工业铝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SF6是大 型电器设备中的绝缘物质。
6、臭氧:对流层中的臭氧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对流层中臭 氧的增加将导致气温升高。 7、颗粒物(气溶胶):烟尘、火山爆发、土壤风蚀等。
三、气候变化的后果及其影响
1. 海平面会上升 基地冰川的融化、海水的膨胀可能导致海平面在未来的100 年内上升50cm。 全世界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km的范围内,人口稠密、 经济发达。这些地区可能被淹没,或者更容易受道台风、 飓风、海啸、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些水国(荷兰)、水城(威尼斯)很受威胁。土地面积 将减少。 如果海平面上升45cm,将可能导致孟加拉国丧失10.9%的领 土,迫使5,500,000人流离失所。
2. 影响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 据IPCC估计,红树林、珊瑚礁、沼泽将会消 失。青藏高原、天山和祁连山高山地区的冰川在退 缩。 降水量将增加还是减少?不确定。 生产力增加还是减少?不确定。 讨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洪涝、旱灾灾害将频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 象。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5 ℃,两极 地区可能升高10 ℃,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 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 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 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由于缺粮食和 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 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
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2020/7/2
13
第一节 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
1.温室效应原因
• 二氧化碳是影响地球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量主要以光的形式到达地球,其中 大部分被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热量最后以红外(热)辐射形式从地球再辐 射出去。在大气层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 二氧化碳对光辐射没有阻碍,但是能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线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 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对地球上热量逸散到外层空间 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做温室效应。
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2020/7/2
14
第一节 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
1.温室效应
• 大气是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它由氮、氧、氩等多种气体组成,当太阳透过空气时太阳 辐射能受到它们不同程度的削弱,形成了目前这种平衡状态的地球气候系统,人类也 已经适应了这种状态。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的种种活动引起空 气中某些成分的变化,打破了这种平衡的状态。例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 氟氯烃化合物、臭氧,这些气体对于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但对于从地 面射出的长波辐射则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使地表辐射的热量留在了大气层内,起到类 似暖房的玻璃罩或塑料大棚的作用,提高了地表的温度,通常称为“温室效应”。这 种温室效应改变了原来的生态环境。根据科学家研究:二氧化碳加倍以后将使全球 地面平均温度增加2-3℃,极地海冰融化,全球海面大幅上升,降水过程也将增加, 而且分布并不均匀,随之而来的全球生态系统也将发生巨大的改变。另外,氟氯烃化 合物如氟里昂(冰箱制冷剂)不仅具有强烈增温效应,还破坏臭氧层造成所谓臭氧空洞, 臭氧是一种可以阻止太阳辐射中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的元素,它的减少使地面的紫外 辐射量增加,人体接受过多的紫外辐射会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增加皮肤癌 和白内瘴疾病。
•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 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 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 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 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
第十二章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
2006年10月30日,在英国首都伦敦,英国首相布莱尔
(左)和财政大臣戈登· 布朗出席斯特恩全球气候问题报
告的发布会。英国30日公布了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尼
古拉斯· 斯特恩爵士得出的全球气候报告,再次敲响全球
升温警钟。报告说,升温带来的经济破坏规模与重大战争
和202经0/7济/2 大萧条相比不相上下。
2020/7/2
6
酸雨造成树木破坏
2020/7/2
7
酸雨造成树木森林
2020/7/2
9
因酸雨而枯死的美国北
卡罗来纳州的森林
2020/7/2
10
酸雨使中国大量的林木被毁
2020/7/2
11
第一节 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
1.温室效应
•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 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 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 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 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 持不变的原因。
2
2006年10月20日,一幅由美国宇航局提供的卫星图片 显示,代表臭氧空洞的蓝色区域正日益扩大,目前已达创 纪录的1060万平方英里。
2020/7/2
3
2020/7/2
4
2020/7/2
5
2006年10月20日,一幅由美国宇航局提供的卫星图片 显示,代表臭氧空洞的蓝色区域正日益扩大,目前已达创 纪录的1060万平方英里。
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2020/7/2
12
第一节 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
1.温室效应
• 在空气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 但是二氧化碳就不行,它不能透过红外辐射。所以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 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 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 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 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 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