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中针刺手法的量化教学
中医针刺手法的量化方法与机器辅助针灸实验研究
中医针刺手法的量化方法与机器辅助针灸实验研究
张放;高德东;王珊;马双双;沙子珺
【期刊名称】《青海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42)3
【摘要】针对仿人工针刺手法难以精确控制且缺乏规范化量化方法等问题,建立一套多参数的针灸量化规范和标准实验规程,模拟多种针刺手法,实现三自由度针刺平台的运动控制,利用Origin2021和SPSS27软件分析各针刺手法的特征。
结果表明:单式捻转补泻手法的捻转幅度和速度与理论一致且均匀变化;各针刺手法机器施针时间与理论时间的最大相对误差为3.203%;复式烧山火手法在天部、人部、地部上提和下插过程中,机器施针的上提平均力小于下插平均力,且各部的提插平均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即受力波动小,机器针灸的运行稳定性好。
研究结果可为后续中医针刺手法的量化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总页数】9页(P86-94)
【作者】张放;高德东;王珊;马双双;沙子珺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青海大学发展规划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TP242
【相关文献】
1.《针灸学》中针刺手法的量化教学
2.针刺手法量化机器手的设计与分析
3.针刺量化研究以及针刺手法仿真仪的应用
4.超声模拟中医针刺手法量化技术研究进展
5.
中医定向透药联合针刺辅助脊柱旋转复位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和功能的影响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针灸学—毫针刺法(下篇)
中医针灸学—毫针刺法(下篇)六、行针行针是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一)基本手法1.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上提下插的操作方法。
针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
使用提插法时,要注意提插时的指力、幅度、频率应均匀一致。
一般认为,提插的幅度为3~5分,不宜过大;频率为60次/分钟左右,不宜过快。
同时应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的角度、方向。
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以及医者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
2.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持住针柄,一前一后地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使用捻转法时,应注意捻转的指力、角度、频率应均匀一致。
一般认为,捻转的角度以180度~360度为宜,不能单向捻转,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缠绕,引起局部疼痛、滞针而致出针困难。
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以及医者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
(二)辅助手法1.循法是医生用手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在腧穴的上下部轻轻地按揉的方法。
本法能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2.刮法是将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本法在针柄不得气时用之可以激发经气,在已得气时用之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与扩散。
3.弹法是在针刺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轻微震动的方法。
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4.摇法是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轻轻摇动的方法。
其摇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5.震颤法是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小幅度、快频率地提插和捻转,使针体产生轻微震动的方法。
本法可促使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七、得气得气是指针刺入腧穴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又称针感。
中医针灸学之刺法的量学要素
中医针灸学之刺法的量学要素刺法的量学要素目前刺法的含义非常广泛,但最主要的是指毫针刺法,故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毫针刺法的量学要素。
刺法的量学要素,是指与刺法刺激量及效应密切相关的因素。
从广义上讲毫针刺法的量学要素包括进针方向、进针深度、手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及留针时间的长短等;而狭义的刺法量学要素主要包括手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
刺法强度针刺的有效刺激强度是激发经络功能的基本条件,而针刺刺激的强度是通过手法作用力的强弱而实现的。
在毫针刺法中,有效的刺激强度是以得气为标志的。
也就是说能使针下产生得气的最小刺激强度是激发经气的阈刺激量。
针刺的刺激量可通过得气的强弱来判定,分为轻、中、重三种。
轻者,针下感应柔和;中者,针下感应明显;重者,针下感应强烈。
刺激量的大小则以捻转、提插针体的频率、幅度和角度来决定。
当捻转的角度小于90度,频率小于60次/分时,刺激量为轻度;当捻转的角度在90度~180度之间,频率在60~90次/分之间时,刺激强度为中度;当捻转的角度大于180度,频率大于90次/分以上时,刺激量为重度。
刺法时间针刺的刺激时间是指在施行针刺手法时作用力持续的时间。
一次针刺是否达到了有效的刺激治疗量,直接关系着临床疗效。
古人在论述针刺时以“得气”为标志,但临床实践证明,仅仅以“得气”作为一次有效的治疗量是不够的,必须注意得气持续的时间。
如现代研究表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在风池穴用捻转手法持续1~3分钟常常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如果仅仅使局部“得气”后,不再持续行针,治疗作用较差。
还如急性胃痛、呕吐、牙痛、晕车时,针刺手法持续1~3分钟,或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有效的刺激量。
尤其是当要达到气至病所时,更要持续操作足够的时间。
因此,根据患者的具体病证和情况,确定作用力持续的最佳时间参数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之一。
另外,刺激强度的变化率也不可忽视。
在毫针操作中,由于患者自身的敏感性不同,对刺激阈的要求也不一样,要注意针刺刺激强度的及时调整。
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研究回顾和思考
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研究回顾和思考针刺手法以及刺激量的选择对临床疗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针刺手法的临床应用研究较少,缺乏经过严格设计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不同针刺手法的临床疗效,这也主要是针刺手法的刺激量实际操作很难做到真正的定量化及客观化,操作很难做到重复性以及规范性。
本文从针刺手法的量化和客观化、针刺手法的作用机理、针刺手法刺激量和针刺效应的关系三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在针刺手法客观化、量化研究方面开展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概况,认为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思路、研究手段对于针刺手法的量化以及针刺量效关系作用机理的阐明有着积极的意义,提出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对针刺手法参数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可以使得该领域研究进一步深入。
Abstract: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and the selection of intensities are crucial to clinical acupuncture treatment. Currently,few studies focally probed into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leading to the lack of research into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s with designed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This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difficult implementation of quantification and objectification in the practices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intensities,which stem from the insufficiently feasible repeatability and normalization in operations. Hence,in this research,from perspectives of quantification and objectification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as well as the relations between its intensities and effects,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objec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was introduc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in order to clarify the functio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ies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we obtain waveform signals during the process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by The ATP-II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parameter tester,we use the wavelet packet transform analysis techniques to extract mor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features,and in this study,we proposed the method of calculation of the intensities of stimulation.Key words:Acupuncture manipulation;Parameter quantization;Intensities;Intensity-effect relationship1 研究背景针刺手法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临床操作的基本技能,为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针灸学课件6 毫针刺法
六、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 节针感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一)、基本手法
1、 提插法:先将针刺入腧 穴一定部位, 施以上提下插的 操作方法。“提”就是将针由 深而浅的向上的操作过程; “插”就是将针由浅而深的向 下的操作过程,提插法就是提 针和插针的结合应用。
进针快,出针慢
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
(二)复式补泻手法
名称
操作方法
烧
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
山 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刺入中1/3(人部),得气
火 后行 捻转补法,然后刺入下1/3(地部),得气 后行捻转补法,再慢慢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
复操 作3次,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
拇、食指挟持针柄下端,中指指腹紧贴在针身旁, 依靠拇、食指关节的的屈伸运动,将针刺入。
2、针管进针法
3、双手进针法
挟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两指挟持消毒干棉球, 再挟持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 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 压时,左手拇、食两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 皮肤。
(二)手法练习--毛线团 用毛线由小到大,做成直径约6~7厘米的线团。
练针方法同纸垫练针法,做提插、捻转等多种基本手 法的练习。 在进行练针时,要做到捻转的角度大小, 可以随意掌握,来去的角度力求一致,快慢均匀。在 这一过程中也可配合提插的练习,同时锻炼捻转的速 度,一般总的要求是提插幅度,上下一致,捻转角度 来去一致,频率的快慢一致,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 如。
(二)刺激的时间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主要与艾炷的大小和壮数、艾条施灸的距离、施灸时间长短
毫针刺法(针灸学第4版 (赵吉平,李瑛) 包括针刺补泻,留针出针,异常情况处理预防与针刺注意事项
提插补泻据《灵枢》与《难经》所述,主要以提插手法的轻重区分补泻,以针 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 反之为泻。
徐疾补泻
徐疾补泻依据《灵枢》所述,以进针出针快慢分补泻;进针徐缓少捻转为补, 疾速多捻转出针为泻,体现针刺节奏与力度变化。
(一)单式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的重要性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备急千金要方·用针略例》亦曰:"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
针刺补泻的运用
针刺补法能鼓舞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针刺泻法能疏泄邪气, 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两者贯穿针灸全过程。
(一)单式补泻手法
捻转补泻 ☆
以捻转时用力的方向,捻转的角度、频率、力度、操作时间区分补泻手 法。针下得气后,以拇指左转时用力重,捻转的角度小、频率慢、力度 小,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刺筋之法
关刺和恢刺是针对筋脉病变的毫 针刺激法,分别适用于肌腱、韧 带、关节病变的浅刺和深刺,操 作需谨慎控制针感和角度,以防 损伤。
刺肌肉之法
浮刺、分刺及合谷刺是针对肌肉 病变的毫针刺激法,分别适用于 风寒束表、肌肉间隙及深层肌肉 病变,通过不同角度和深度的刺 激。
刺骨骼之法
输刺和短刺是针对骨与关节病变 的毫针刺激法,直入直出,深刺 至骨,通过不同幅度的提插和摇 动针柄,激发经络气血,治疗骨 痹等病症。
02 苍龟探穴主治
苍龟探穴能疏通经络,通行经气,主要用于虚证,通过一退三 进的斜刺手法,深入浅出地刺激穴位,促进经络畅通,增强经 气运行,从而改善虚证症状。
4.赤凤迎源
赤凤迎源操作
进针插入深层,然后退至浅层,待针 下得气,针体自摇;插入中层,边提 插边捻转,一捻一放,五指展开,行
《针灸学》全套精品教学教案
推动针灸学的理论创 新和技术发展,不断 更新教学内容,反映 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
进展。
加强与国际针灸教育 界的交流与合作,引 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 方法,提升我国针灸 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免疫学原理在针灸中应用
针灸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从而抵抗疾病。
针灸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
针灸可以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减轻自身免疫性疾病 的症状。
针灸对抗感染免疫的影响
针灸可以促进抗感染免疫,提高机体对病原体的抵 抗力。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针灸中应用
01
针灸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发展历程
针灸学起源于远古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砭石、骨针到现代的毫针、电针等, 针灸工具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针灸理论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 方法。
针灸治病原理与特点
治病原理
针灸通过刺激体表穴位,激发经气, 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达到 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针灸治 病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
了解三棱针的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掌握点刺、 散刺、挑刺等刺法,注意操作规范和安全。
03 皮肤针刺法
熟悉皮肤针的刺激部位和叩刺方法,掌握轻叩、 重叩、中叩等手法,注意叩刺力度和频率。
灸法种类选择及操作规范
01 艾条灸
了解艾条的制作方法和规格,掌握悬起灸、实按 灸等灸法,注意艾条与皮肤的距离和施灸时间。
十二经脉
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与体表及全身 各部的通道,沟通上下的作用。
奇经八脉
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 经脉的作用。
针灸学教案
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
针刺手法量化研究进展
针刺手法量化研究进展
蒋永亮;尹磊淼;刘艳艳;王宇;杨永清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1(027)006
【摘要】针刺手法刺激量与针刺效应密切相关,是针刺补泻的重要环节。
从针刺手法量化的理论探讨、临床实验研究和量化参数采集分析进行总结评价,并提出研究中的不足和今后研究方向。
针刺手法量化研究能更好地指导和推动针刺临床的发展。
【总页数】2页(P84-85)
【作者】蒋永亮;尹磊淼;刘艳艳;王宇;杨永清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2;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针灸中药效应研究联合实验室,上海200030;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针灸中药效应研究联合实验室,上海200030;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针灸中药效应研究联合实验室,上海200030;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2;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针灸中药效应研究联合实验室,上海20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0
【相关文献】
1.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研究进展 [J], 王银平;王彩虹;杨华元;许建敏
2.针刺手法量化机器手的设计与分析 [J], 邓斌;马明宇;王江;杨双鸣
3.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研究回顾和思考 [J], 胡银娥;杨华元;刘堂义;高明;徐刚;唐文超
4.基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针刺手法刺激量量化研究进展 [J], 李莎
5.超声模拟中医针刺手法量化技术研究进展 [J], 周红生;王欢;董昌盛;杨红穗;张世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刺手法学习.pptx
第13页/共79页
3、消毒 (1)针具器械消毒 • 一次性针:经过乙酸消毒,塑泡铝用。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三种: 高压蒸汽灭菌法 煮沸法 酒精浸泡法
第14页/共79页
(2)医生手指消毒:肥皂洗手后,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净手消毒液消
第18页/共79页
3、提捏进针法
• 左手拇指、食指把腧穴皮肤捏起,右手持 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将毫针刺入。这种方 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第19页/共79页
4、舒张进针法
• 左手拇指、食指把腧穴皮肤向两侧撑开,使 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从左手拇、食指中间刺 入,这种方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第20页/共79页
禁忌症
• 1、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 2、孕妇。
• 3、急腹症。
• 4、腹部肿瘤。
• 5、针刺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感染
患者。
第49页/共79页
注 意 事 项 • 1、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患者对腹针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进行调整,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 2、饭后半小时后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应空排大、小便。 • 3、天气寒冷时针刺完成后,要注意腹部的保暖。
处理: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 或在滞针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 紧张。
第44页/共79页
3、弯针
表现:针柄改变方向和角度,伴有提插、捻转、 出针困难,患者感到疼痛
原因:针刺过程中患者移动体位;针柄受到外 力碰撞、压迫;医生进针用力过大过猛;针尖 碰到骨骼等坚硬组织 ;
处理:改变体位所引起,恢复体位,局部肌肉 松弛后可出针,
泻法 秋冬 感应迟钝
第23页/共79页
针法心悟 • 第一是练爆发力,什么叫爆发力 我曾多次讲过:手持针,运腕 力,将力集中到针尖上,一针贯地(天人地三层之地),贯至 地部,这是爆发力。好多针刺练习方法是不同的,但第一层爆 发力总是相同的。有一个道理摆在这里:运针指力的练习不是 一蹴而就的,运针指力必须分部来练习,也是境界的练习。不 是一根针拿了几天就觉得可以了,那么当你练好了爆发力到一 针贯地,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时候的表现是:入 针不痛。 • 第二层柔力,再是三重指力,实际上就是三重境界,第一爆发
毫针刺法针灸学南京中医药大学PPT教案
第13页/共60页
2.医者手指消毒
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 干净,待干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 可持针操作。
第14页/共60页
3.针刺部位消毒
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酒精 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 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 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 穴位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 净,防止重新污染。
第17页/共60页
常用体位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 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宜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 部分腧穴。
3.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 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 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
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人深层的操作谓 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 如此反复地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
第30页/共60页
(一)基本手法
2.捻转法(twirling method) 即将针刺人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
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 的行针手法 。
第31页/共60页
(2)斜刺 (obliqueneedling)是针身与皮肤表 面呈45°左右倾斜刺人。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 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 (horizontalneedling)即横刺、沿皮 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 角度刺人。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 部的腧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虽然学生对于进针手法掌握尚可,但对于针刺之精妙
之处不得领会。改革之后,在理论教学中把许多言辞含糊的
形容词量化,如:在针刺补泻手法中用“左转”、“右转”来形容
或补或泻。采用量化标准后以任督二脉为中心,两手拇指开
始捻转时作用力切线的方向为标准,医生采用面向患者的体
位,规定作用力的方向向心者为补,离心者为泻;把“小幅度,
参考文献(3条)
1.赵智敏 全面深化校内改革大力促进学校发展[期刊论文]-卫生职业教育 2002(06) 2.陈治忠;赖新生 从计量学角度探讨杨继洲针刺手法[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06(02) 3.卞金玲;张春红 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概念及核心[期刊论文]-中国针灸 2003(0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孔立红.KONG Li-hong 《针灸学》中篇提前讲授的影响因素探讨[期刊论文]-医学教育探索2009,8(3) 2. 高虹 《针灸学》在教学中应注意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四川中医2006,24(8) 3. 陈爽白.潘兴芳.孟向文 刺法灸法学基本技能培养和考核标准初探[期刊论文]-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21(2) 4. 张忠志.马野.马峰峻 浅谈针灸教学改革[期刊论文]-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5) 5. 苏佩清 临床医学系<针灸学>理论教学体会[期刊论文]-中国针灸2001,21(11) 6. 张红夏.贺义恒 浅谈中医大专生《针灸学》教学方法[期刊论文]-中医教育2001,20(2) 7. 张东淑.黄泳.王彩云 临床医学专业针灸学教学的体会与思考[期刊论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1) 8. 孟培燕.MENG Pei-yan 关于《针灸学》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讨论[期刊论文]-中国针灸2005,25(7) 9. 杨丽美.杨桦 针灸学教学改革初探[期刊论文]-中医教育2005,24(6) 10. 周丹.高颖.王富春 试论"飞经走气"针法技术操作[会议论文]-2008
国针灸,2003,23(5):287—289 [收稿日期]2008—04—15
万方数据
《针灸学》中针刺手法的量化教学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周红军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沧州,061000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8,17(28)
通过对针刺手法的量化教学,改变了历代针刺忽略计量的状
态,使针刺疗法更有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从而使针刺
手法从定性上升到定量水平。针刺手法的量化教学有利于学
生科学准确的掌握针刺技能,从学习效果来看,与传统的教学
方法相比,学生掌握此种技能的时间短,质量高。从中医发展
角度讲,这样的量化标准有利于体现中医理论的客观化和科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8)28—4520—01
针灸学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医学之一。长期以来,中医针 灸的教学多以师传口授得以延续。现在的课堂教学,讲述针 刺手法的基本操作时,仍以文字描述、口头表达为主,缺乏直 观、定量的方法来讲解针刺手法的运针过程,影响了教学效 果。有鉴于此,本校本着“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引进现代教育 技术,培养受社会欢迎高素质的人才”的改革目标…,大胆引 入石学敏院士的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开展了针刺手法的量化 教学,从而克服了当前针刺手法教学中无法建立客观指标的 不足,使学生能很快掌握针刺手法的基本操作。现将笔者教 学体会介绍如下。 1理论基础 1.1古代关于针刺手法的量化记载 早在《内经》中已论及 有关针灸疗法量的问题,如《内经·八正神明论》日:“是故天温 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 血凝泣而卫气沉。”其意为,春夏阳气升发,经络气血滑利,针 刺易激起经络反应,故宜浅而疾,刺激量宜小;秋冬阴盛阳衰, 经络气血涩迟,机体反应较迟缓,故针则深而留,刺激量宜大。 时至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第四卷《经络迎随设为问答》 篇问“刺有大小”中提出,“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 也。阳下之日补,阴上之日泻。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有大 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此名调阴换阳,或接气通经,与从 本引末。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明确指出了在 针刺补泻手法中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不同而施不同的针 灸补泻刺激量,才能提高针刺补泻手法的治疗效果,从而奠定 了古代针刺手法的计量学基础[2]。 1.2现代石学敏院士的针刺手法量学理论 石学敏院士通 过对大量古典医籍的研究,并借助现代科学手段,率先提出了 “针刺手法量学”理论。石学敏院士首次对针刺手法量学的四 大要素进行了界定:①作用力的方向是决定补和泻的重要因 素之一,即捻转补泻手法第一定义。十二经脉以任督二脉为 中心,两手拇指开始捻转时作用力切线的方向为标准,医生采 用面向患者的体位,规定作用力的方向向心者为补,离心者为 泻。任督二脉腧穴则采用迎随补泻、呼吸补泻或平补平泻。 ②捻转补泻与作用力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即捻转补泻手法第 二定义。捻转时,小幅度,高频率,其限度为1/2转,频率120 次/rain以上为补;捻转时,大幅度,低频率,其限度为1转以
学性,是中医发展的一个很有前景的探索赵智敏.全面深化校内改革大力促进学校发展[J].卫生职业教 育,2002,6(20):25—27
[2] 陈治忠,赖新生.从计量学角度探讨杨继洲针刺手法[J].针灸
临床杂志,2006,22(2):1—3 [3]卞金玲,张春红.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概念及核心[J].中
上,频率50~60次/min为泻。③施行捻转补泻手法所持续
时间的最佳参数是每个穴位1~3 rain。④两次施术间隔时间
的最佳参数为3—6 h。针刺治疗后其持续作用时间因病而
异【3J。
2教学方法
传统的针刺手法教学中,采用理论讲解与技能操作相结
合的方法:首先按照教材理论部分讲解持针手法、进针手法、
行针手法,然后进行演示操作。学生各自练习,教师进行重点
高频率“大幅度,低频率”的形容词,改为限度为1/2转,频率
120次/rain以上为补,限度为1转以上,频率50~60次/min 为泻。通过这样的讲解之后学生能客观掌握之。针刺操作练
习中,通过量化处理,学生很容易掌握操作要领,也很容易找
到错误之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讨
论
针灸作为物理刺激疗法,必然要涉及治疗剂量的问题。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dzxyjhzz200828126.aspx
·4520·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m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hal Chinese and Westem Medicine 2008 Oct,17(28)
《针灸学》中针刺手法的量化教学
周红军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沧州061000)
[关键词] 针刺手法;量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