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六经与八纲(胡希恕)
伤寒论六经和八纲的关系培训课件
伤寒论六经和八纲的关系
17
里阳证
❖ 里证亦有阴阳两类,〈伤寒论〉所说的阳明病,实 即里阳证;所说的太阴病,实即里阴证。由于里证 的治疗阴阳异法,方药各殊,分别讨论。
❖ 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论六经和八纲的关系
12
病位病情与六经
八纲 六经 表 里 半表半里 里 表 半表半里
病位 阳 阳 阳 阴 阴 阴
病情
太阳病 阳明病 少阳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
伤寒论六经和八纲的关系
13
六经病总提纲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 太阳病篇
伤寒论六经和八纲的关系
14
表阳证
❖ 表证是指《伤寒论》中的太阳病证和少阴病证。这 两类病证,为何称为表证呢?分析一下论中有关这 方面的条文,答案自然明确。
18
里阳证
❖ 所谓阳明病,即热结于里的阳性证,若热结成实, 则即有胃家实的腹证反映,若热而不实则只可见之 于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证。此病常由 太阳证或少阳证转属而来,然亦有自发者。里热最 耗津液,热实津竭则死。故阳明病最忌发汗。宜下 不下亦可致邪实正虚的险恶证候。以上只是有关阳 明病的概要说明,具体证治详见白虎汤证、承气汤 证等方证。
16
表阳、表阴证
❖ 太阳与少阴均属表证,故均有传里或传半表半里的 变化。但太阳以传阳明、少阳为常,而间有传太阴 、厥阴者。少阴病篇亦夹有大承气汤和四逆散等证 治的出现。少阴病篇本就难读,如用八纲分析之, 尚易明了。
❖ 总之,《伤寒论》所谓太阳病和少阴病,实即同在 表位的阳与阴二类不同的证,病在表,法当汗解, 但少阴病因虚,发汗不得太过,而且必须配以附子 、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太阳病则不然,若阳热亢盛 ,当宜配以沉寒性的石膏,此即二者治治的概要区 别。
伤寒实战思路:六经八纲辨证篇
伤寒实战思路:六经八纲辨证篇八纲是临床辨证的总纲,本次以八纲与六经相互结合,避免了单纯对八纲的理解,其实对于一名合格的中医医生来讲,六经八纲有效結合并娴熟运用,方是辨证的尖端!先大概讲讲我学医行医的过程,我大学毕业后,就在基层行医,最初是用学院里的东西去治疗,后来发现与临床不太符合,疗效不是很好。
曾有位老师告诉我:“要想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做一个很好的中医师,必须学《伤寒论》,我为了一个梦想,做一个好的中医师的梦想,十多年前,我就开始习读《伤寒论》原文,那时没人推广它,我基本是自学,我从条文不熟悉到熟悉,从不连贯到连贯,反复的临床看书,看书又临床,所以呢也有一些自已的见解,直到现在,我的临床基本离不开它。
为了帮助西转中的同仁们快速地掌握好中医的基本思路,而八纲又是中医辨证的最基本思路,所从我先从“八纲”切入来讲。
该怎么讲?怎样讲才能讲清楚?我一直在想,因为我平时看病,八纲都会不自觉一起运用,本身也应该一起运用,那讲八纲,却要分开来讲,比较难。
我会尽自已最大的能力去讲。
毕竞我不是专业的讲课老师,其中也有我个人的观点,讲的不清楚及不妥之处敬请同仁们谅解。
八纲看似简单,实际不简单,我们的六经及脏腑辨证等都来自于八纲,你要学好了,会用八纲,才算是入了中医的门。
既然八纲在临床这么重要,那我们不管是初学还是老师们,我们一起来学习!——八纲是什么?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个相对的组合体!有人说,看病得先分阴阳,对吗?当然对!但实际临床中,如果你把表里,寒热,虚实分清楚了,阴阳自然就出来了。
所以今天我们先从表里开始讲,什么是表证?什么是里证?——1表证与里证中医是根据疾病的深浅来分表证和里证。
表指外,里指内,那么事物的发展变化中会出现没有绝对的表和绝对的里,这时应该怎么办?疾病的发展变化同样也是这个样子的,那我们怎么定?定表,定里都不合适。
所以在临床运用过程中,还有个半表半里证。
我们根据疾病的深浅,临床上我们把疾病划分为三层,一.表证;二.半表半里证;三.里证用什么标准、什么办法去分辨她们呢?靠西医的检查吗?显然不是靠人体解剖的层次吗?显然也不是!我们是依靠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去辨别。
胡老师八纲
胡老师八纲胡希恕先生指出:《伤寒论》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而且来自八纲。
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其实在表里中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应为九纲。
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习惯上仍称为八纲。
疾病从病位而言,不外乎表、半表半里、里,从病性而言,不外乎阴阳、虚实、寒热,而虚、实、寒、热又可从属于阴阳,如此可知,表阳热实即为太阳,表阴虚寒则为少阴;里阳热实即是阳明,里阴虚寒则为太阴;半表半里之阳热实即为少阳,半表半里之阴虚寒则为厥阴。
如此,无论表、里、半表半里皆具有阴阳两类不同为证的反映,三而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者的六种基本类型。
这即《伤寒论》所谓的“六经病”。
由此可见,六经出自八纲,是毋庸置疑的。
需要指出的是:少阴主表,厥阴主半表半里,胡希恕先生曾有专门论述,限于篇幅,兹不赘运用六经辨证的“三辨”明确了六经与八纲的关系,就为临床运用经方奠定了基础。
胡希恕先生应用经方分为三步辨证即首辨病位、次辨病性、最后辨方证。
辨病位病位是指表、里、半表半里三部分。
胡希恕先生指出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表证。
里是指人体的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组成的消化道。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便称为里证。
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
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固定病位的反应,也就是说不论什么病,其病位的反应无非是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
虽然,有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对不会超越此三者的范围,但必须指出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变所在的病位,就是说即使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反应于表位,即称之为表证。
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
反之,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里位,即称之为里证,亦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
六经均有提纲证,寻此以辨,即可知病位之所在。
11-论六经与八纲(胡希恕)
论六经与八纲《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后世注家因有六经之辨只限于伤寒的说法。
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乃万病的总纲,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
一、八纲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
其实表、里之中还应有半表半里,按数来论本应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涵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依次说明于下。
表、里和半表半里:是病情反应的病危。
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表证;里,是人体的极里,即由食管、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里、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人体诸脏器所在之地,则谓为半表半里。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
需要说明的是,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应,即是说,不论什么病,就其病位反应来说,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亦有时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不出三者之外。
这里必须强调: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变所在的部位。
就是说,即使是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体表,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
同理,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人体里位,即称之为里证,抑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
余则同此,不再赘述。
阴和阳:指病变的性质。
阴即阴性,阳即阳性的意思。
人若患了病,正邪相争,未有不影响人体功能的改变,尤其首先是代谢功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
如其不及,则患病人体亦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一系列不及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阴证。
如其太过,则患病人体亦必有相应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一系列太过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阳症。
故疾病虽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阳,便为阴。
寒和热:疾病从症状的性状来分类则有寒热两种,寒即寒性,热即热性的意思。
胡希恕六经辨证
胡希恕六经辨证
胡希恕是中国明代的一位医学家,他是六经辨证学派的创始人。
六经辨证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流派,它通过研究人体的六经(即经络、气血和脏器)的运行状况,诊断疾病和治疗病症。
下面,我们将介绍胡希恕的六经辨证理论。
首先,胡希恕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所引起的,而阴阳失衡是由于人体六经的不协调运转所致。
他认为,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苔、面部和身体上的其他表现,可以了解病人体内的阴阳气血流动情况,从而诊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其次,胡希恕强调了治疗的个性化。
他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因此治疗方案也应该因人而异。
他提出了“辨因定病,辨病定方”的理念,即在诊断病情的同时,要确定病因,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第三,胡希恕注重阴阳平衡的调节。
他认为,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过程中需要重视阴阳平衡的调节。
他提出了“温补寒,清热燥,疏风湿,利水火”的治疗原则,以促进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四,胡希恕强调预防和养生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适度的锻炼和饮食习惯,保持心情愉悦和精神状态稳定,才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综上所述,胡希恕的六经辨证学派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流派之一。
通过观察病人的表现和病情,了解人体六经的运行状况,诊断疾病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调节阴阳平衡,重视预防和养生,这些都是胡希恕六经辨证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在实践中需时刻注重的环节。
胡希恕经方医学辨六经六经八纲辨证
胡希恕经方医学辨六经六经八纲辨证辨太阳病(表阳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太)阳也;无热恶寒这,发于(少)阴也。
也就是说,凡是见到“脉浮,恶寒(发热或将发热),头项强痛”脉症,即可明判辨为太阳病(表扬证)。
1、太阳虚证脉浮缓,恶风、发热、汗出,或见鼻鸣,干呕,桂枝汤方证。
2、太阳实证脉浮紧,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或见气喘,麻黄汤证。
根据太阳病的脉症,胡希恕先生分析说:以上的证候分析,正足以说明集体已把大量体液和邪热,驱集于上半身广大的体表面,欲汗出而不得汗的一种情况,具体来说:脉浮:这是由于浅在动脉的血液充盈所致。
恶寒:体表的温度升高,加大了于外界气温的差距,故觉风寒来袭的可憎。
头项强痛:因为上体部血液充盈的程度为更甚,故在上的头项体部,更感觉冲胀和凝滞性的疼痛。
胡希恕先生感叹到:太阳病的治则是发汗,这不正是适应机体欲汗出的机制,而使大道汗出的原因疗法吗?中医的辩证施治,恰为适应机体抗病机制的一种原因疗法,其所以有验自非偶然。
胡希恕先生更加细致的阐释:众所周知,冬时天寒则多尿,夏时天热则多汗,假如反其道而行之,人于夏时当不胜其热,而于冬时当不胜其寒,此皆集体抗御外来刺激的妙机,为吾人日常生活所能体验者。
若疾病的侵害,则远非天使寒热的刺激所能比,则集体自有抗拒之,有何待言?中医谓为正邪交争者,意即指此。
屡有未治即愈的病,都不外是集体抗病斗争生理的结果,不过往往由于自然良能的有限,集体虽不断斗争而疾病竟不得解,浴室则集体欲疾病斗争的形式亦随时的反应出来:中国所谓为表证者,即集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接触疾病而未得解除的形象;中医所谓为里证者,即机体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机转,自消化管道以接触疾病而当未接触的形象;中医所谓半表半里证者,即机体欲借诸脏器的协力作用,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形象;此为限于机体的自然结构,而势所必然的对病斗争的固定方式,以是则表、里、半表半里规定了凡病不愈的病位反应,若机体的功能亢进,则就有阳性的一类证候反应于病位,若机体的功能衰弱,则就有隐形的一类证候反应与病位,一句话,疾病刺激于机体,机体即应之以斗争,疾病不解,斗争不已。
〈伤寒论〉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
〈伤寒论〉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
胡老是著名的经方大家,一生淡泊名利,治学非常审慎。
胡希恕老师在他那间透风漏雨的陋室里,长期手不释卷,挑灯实干。
他的大量医学手稿总是根据临床所得一遍又一遍地反复修改,生前没有出版过一本论著。
然而唯一在六十年代发表的一篇题为《<伤寒论>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论文,给了医学界一个不小的震动,《人民日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解决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
众多前辈名家如任应秋、谢海洲先生等对其推崇备至,伤寒名家刘渡舟教授称赞:“群贤会诊,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而且立方遣药,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分析体系
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分析体系摘要:胡希恕为我国近代著名经方家,其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极其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对其六经辨证体系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胡希恕;六经辨证【中图分类号】R 249. 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087-01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受其重要思想影响,运用于临床,深感执简驭繁,疗效卓越。
现就胡希恕先生六经辨证体系进行分析。
1.胡希恕生平简介胡希恕出生于1898年,中学时代开始学习中医,1952年开始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自己编纂教材,并著《伤寒论释义》《金匮要略释义》等,并通过对中外中医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提出《伤寒论》中的六经不是《内经》经络的概念,而是一种辩证体系(六经辨证)是六大病证总纲。
后来的八纲是在此基础上总结的,但失去了六经辨证的灵魂。
胡希恕先后培养了近千人学生,有效弥补了该阶段中医学教学空白,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弟子将其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并整理成册,编成《伤寒论传真》《金匮要略传真》《经方传真》等。
2.胡希恕对于《伤寒论》的认知胡希恕对于《伤寒论》认识与阐述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分别为:2.1 《伤寒论》与《伊尹汤液经》胡希恕经过对古代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确定《伤寒论》取法于《伊尹汤液经》,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曾记载:“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
而宋刻《伤寒论》中也曾记载:“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
”古典文献均说明,《伤寒论》主要取法于《伊尹汤液经》,属于神农本草经一脉,为经方医学一派,与医经学派《黄帝内经》不同,其理论与辩证用药均自成体系。
2.2 三阳篇与三阴篇胡希恕通过对《伤寒论》进行研究发现,三阳篇、三阴篇中半表半里虽在太阳阳明或太阴少阴后论述,但该种顺序并非为传变次序,而是论述上的安排和需要,即先讲表证、再讲里证、除去表里所余者属于半表半里证,而实际上疾病是按照由表传半表半里、由半表半里传里的顺序发展的。
六经???八纲
六经八纲中国中医药报有一篇“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写的《方证是八纲、六经辨证的终极》文章,说是以百家争鸣的原则,运用经方学说的理论与实践,以其药简效宏“方世之祖”。
但是这篇文章写的既不符合《黄帝内经》的天道,又不符合实践的医理,连八纲是出自“六经”,还是六经出自“八纲”都分不清;方证是“君一臣二,君二臣三,还是君二臣四,君二臣六”也分不清;是以六经的标气论八纲,还是以六经的六元本气论八纲,都一塌糊涂,就说方剂是终极。
这就扰乱了对《黄帝内经》的学习。
说明《胡希恕名家研究室》的学者们根本就没有看懂《阴阳类论》的文章,才得出了“六经出自八纲”的错误结论。
何为六经呢?六经是指手足少阴经,手足太阴经,手足少阳经,手足阳明经,手足太阳经,手足厥阴经,其实是十二条经。
这六经脉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天地间六气分六段时间的六六之节,随着时间的流逝,节气和中气时令的交替,人的气血会随着在节气时地气上升,气血都奔腾在手的六经脉中,在中气时,天气下降,气血都流注于足的六经脉中。
气血上升,手的六经脉所主,气血下降,足的六经脉所主。
也就是地气上升,气腾于天空;天气下降,气下降于有质之中。
在人的身上,卫气的流动注入,都合于天道,上应司天的气,下应在泉的气,气血的流动都随着司天、在泉,分主天地间的变化而随着变化,还都要以所临的臓位,以命气血的位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人相应,万物由之,人也同样如此。
物生其应,人生的气脉必应,应则顺,不应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上下阴阳反了死。
天道的六六之节盛衰之时,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气血的流动,按时令至而至,为当其位,当其位的气血为正,为精气十足;气血的流动,不按时至而至,凡是出现时令至,而气血不至,或时令没至而气血先时而至,叫精神有亏,都是非其位邪气的气血,邪则更甚,正气盛邪气微。
综上所述,先分清气血是流注于手经脉,还是流注于足经脉,是六经辨证的全部含义。
辨不清气血是奔腾在手经脉,还是足经脉;辨不清手经脉是表,足经脉是里;在每一条经脉里,分不清经脉的本气处是表,经脉的标气处为里;就没法分清寒热阴阳,更分不了表里虚实。
胡希恕:辨证施治概论全文
辨证施治概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胡希恕)按语:这篇文章曾作为学术报告稿在东直门医院院内学术交流,集中反映了胡希恕先生研究《伤寒论》的核心观点和主要成就,曾部分刊载于1980年底4期《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冯世纶老师多次提到胡老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非常严谨,发表观点异常慎重,几近严苛,除反复讲授《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外,系统成文发表的东西仅此一篇。
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先生的学术思想弥足珍贵!第一节仲景书取法于《汤液经》辨证施治,是说明中医以药治病的方法,亦常被称为辨证论治,我以为辨证施治更较朴实。
本来吗,有是证即用是药,还要引经据典地议论一番,干什么?旧时社会为了写给富贵老爷们看,显得自家儒气,便于售技讨饭,这种可怜像,现在没必要了,因此乃采用辨证施治,作为本著讨论的专题。
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因为中医发展远在数千年前的古代,当时既没有进步科学的依据,又没有精良器械的利用,故势不可能有如近代西医面向病变的实质和致病的因素,以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只有凭借人们的自然官能,于患病人体的症状反应,探索治病的方法经验,经实践复实践,不但为促进了四诊的进步、药性的理解和方剂配制的发达,而且对于万变的疾病,亦终于发明了一般的规律反应,并于此一般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试验成功了通治一般疾病的种种验方,所谓《伊尹汤液经》即集验方的最早典籍,不过这亦和《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一样,本是难以数计的民众,于长期不断的疾病斗争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却记在帝王宰相们的功德薄上。
《汤液经》见于《汉书·艺文志》,晋皇甫谧于《甲乙经序》谓:“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可见仲景著作大都取材于《汤液经》,谓为论广者,当不外以其个人的学识经验,或间有博采增益之处,后人以用之多验。
《汤液经》又已失传,遂多误为张氏独出心裁的创作,因有“方剂之祖”、“医中之圣”等无稽过誉的推崇。
试问: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于变化莫测的疾病证候反映上,探求疾病一般的发展规律和治疗准则,并制定出种种必验的治方,若不是在长久的年代里和众多的人体上,历经千百万次的反复试验、观察,反复实践,又如何可能完成这样百试百验的精确结论?故无论伊尹或张仲景都不会有这样奇绩的发明,而只能是广大劳动群众,在不断的疾病斗争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伟大成果。
胡希恕运用“六经多纲、方证对应”
胡希恕运用“六经多纲、方证对应”伤寒名家刘渡舟高度赞赏胡希恕先生的伤寒临床水平:“群贤会诊,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立方遣药,效果非凡!”中医大家任应秋教授则评价胡希恕先生“临床善用经方,出神入化”。
当代名医任继学教授也曾在与谢海洲教授谈话中,追忆胡希恕先生的经方疗效,称赞不已。
而身为伤寒大家的陈慎吾先生,在其母亲高龄患病之时,数次邀请好友胡希恕先生诊治,胡老运用经方,药到病除,传为美谈。
那么,让诸多中医名家对其临床疗效称赞不已的胡希恕先生,其“经方理论与临床”有哪些突出特点呢?和很多常见的经方应用体系不同的是:胡希恕先生在经方应用时,舍弃了“脏腑经络辨证”,走出了一条和以刘渡舟先生为代表的“学院伤寒派”不同的经方之路:胡希恕先生认为:经方临床的核心,是“八纲六经”以及由此细化的“方证对应”。
具体来说:“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其中,病位主要在于八纲中的表里。
胡希恕先生提出:其实表、里的中间还应有个“半表半里”。
病情主要在于八纲中的阴、阳(具体包括寒、热、虚、实)。
那么,胡希恕先生认为:上述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和病情(阴阳)的结合,则构成了“万病的总纲”——六经。
胡希恕先生认为:“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乃万病的提纲”。
所以,胡老不赞同“六经缘自经络”的观点,认为六经与经络、脏腑、气化无对应关系,只与八纲密切相联。
从更深的理论层面来看,胡老提出振聋发聩的观点:《伤寒论》六经并非《内经》经络概念,《伤寒杂病论》并非依据《黄帝内经》撰著,而是张仲景主要依据《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撰成。
有些人临床上运用经方不能得心应手,可能与其把《伤寒》、《内经》硬要“结合”的缘故。
因为《伤寒》、《内经》作为最为优秀的中医经典之一,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而各有所长,犹如火车和飞机各司其职,很难于“有机结合”。
除非是博学卓见的临床大家,能够“兼收并蓄、触类旁通”,融众家所长于一炉。
而普通的中医学习者往往会因为“有机结合”而降低临床的疗效。
辨证施治概要胡希恕
辨证施治概要胡希恕辨证施治,又称辨证论治,为中医以方治病的传统方法,它是我们历代祖辈于长期的疾病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大奇绩。
所谓《伊尹汤液经》即集此总结的最早典籍。
不过这也和《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一样,本是广大人民的劳动成果,均一一记在帝王宰相们的功德账上。
《伊尹汤液经》见于《汉书。
文艺志》,晋。
黄埔谧于所著《针灸甲乙经》的序言中,谓“仲景论广汤液为十卷,用之多验”。
可见仲景著作基本是取材于《伊尹汤液经》。
谓论广者,当不外以其个人的学识经验,或间有博采发挥之处,后人以用之多验,因有方剂之祖、医中之圣等无稽过誉之推崇。
试问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只于变化多端的症状反映上,探求疾病发展规律,并于此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出多种多样具体的证治验方。
若不是在长久的年代里,和众多的病体上,历千万次的反复观察、反复实践、反复总结,又如何可能完成这样百试百验的结论?故无论是伊尹还是张仲景,都不会有这样的奇绩的发明。
而只能是广大劳动群众在不断与疾病斗争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丰硕成果。
它有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绝不是亦不可能是某一个时代,更不要说某一个人,便能把它创造出来。
《伊尹汤液经》的出世,即标志了辨证论治方法的长成,但《伊尹汤液经》亦不会出于遥远的商代,更与伊尹拉不上关系。
至于张仲景,亦不外是《伊尹汤液经》的杰出传人,《伊尹汤液经》已不可得,赖有仲景书则久经实践考验的证治结论,幸而流传下来,对于辨证论治的研讨,因有了唯一可靠的蓝本。
辨证施治既是来自于实践,肯定它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
以是过去用之有验,现在用之也验,将来用之必然还验,这是无争的事实。
不过时至今日,这种辨证施治的方式方法,仍然沉睡在仲景的著作中,还没有人如实的把它揭示出来。
唯其如此,也就不可能更进一步探究其精神实质了,本篇是对此作个探讨的尝试。
一、论六经与八纲《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后世注家因有六经之辨只限于伤寒的说法。
其实六经即来自八纲,乃万病的总纲,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
经方医学的核心:六经与八纲的关系
经方医学的核心:六经与八纲的关系经方医学的核心:六经与八纲的关系马家驹~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经方医学的核心:六经与八纲的关系09'56''? ? ?同学们,大家好。
? ? ?最近有很多同学询问马家驹老师具体的病案,但是对于没有面诊的病人,这样很不安全,开课目的是为了大家能够学习到中医的思维,治病的思路,从而提升临床疗效,也是希望大家能够提出关于本课程的相关疑问,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会马家驹老师的临床思维,从今天开始马老师将会回答关于课程相关问题,谢谢大家理解与支持。
? ?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我是马家驹,欢迎跟我一起学中医。
? ? ?前几天有一位医师问我,临床看病有没有什么经验呀?我说,经验只有一个,那就是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
这句话大家都不爱听,但道理的确如此,我们作为一个临床医师,作为一名内科医师,最终是给患者开出的一张处方,那么这张处方是怎么开出来的呢?这是关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深入思考过。
中医的两大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希望大家能够牢记在心,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的两大基本原则。
? ? ?中医的临床过程就是理法方药的过程。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一个患者就诊,我们首先是采集四诊信息,然后在脑海中思考,得出一个诊断,也就是证,根据证来立法,再选方用药,加减。
在这个过程中,证是我们思考得出后的结论,是根据客观的四诊信息得出来的,然后证直接决定了法,法又决定了方药的范围,因此方与证是相应的。
? ? ?归根结底,临床疗效获取的关键在于证是否辨证准确,证辨证准确了,从逻辑角度来说,法和方的范围就固定了。
举例而言,如果诊断为表实证了,自然去辛温发汗解表,如果诊断为里实热证了,治法就是清解里热或攻下通腑。
辨证为半表半里阳证了,治法为和解少阳。
方和法比较起来,法更重要,所以有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的说法。
法和证比较起来,证更加重要,因为诊断得出的证直接决定法,法随证立。
胡希恕: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以施适方治疗,此即辨证施治
胡希恕: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以施适方治疗,此即辨证施治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以至施行适方的治疗,此即辨证施治一整套的方法体系,有如以上所述。
不过这种治病方法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不论什么病,而患病机体的反应,在病位则不出于表、里、半表半里,在病情则不出于阴、阳、寒、热、虚、实,在类型则不出于三阳三阴。
验之于临证实践,这都是屡经屡见的事实。
以是可知,则所谓六经八纲者,实不外是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映。
中医辨证即以它们为纲,中医施治,亦是通过它们而制定施治的准则。
故可肯定地说,中医的辩证施治,其主要精神,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兹以太阳病为例释之如下。
如前所述.太阳病并不是一种各别的病,而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证候为特征的一般的证。
有如感冒、流感、肺炎、伤寒、麻疹等等。
于初发病时,经常发作这样太阳病之证,中医即依治太阳病的发汗方法治之.则不论原发的是什么病,均可给以彻底治愈。
试想,以基本不同的各种病,而竟都发作太阳病这样相同的证,这不是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是什么?依治太阳病证的同一发汗方法,而能治愈各种基本不同的病,这不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又是什么呢?再就方证的说明来看,对于六经八纲治则的执行,势必遵循适应整体用药的严格要求,显而易见,则中医的辨证施治还存在有适应整体治疗的另一精神。
也就是说,中医辨证施治,虽然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但同时必须在适应整体的情况下施行之。
若为中医辨证施治下一个简明的定义,那就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众所周知。
中医以一方常治多种病,而一种病常须多方治疗,即这种治疗精神的有力证明。
对于辨证施治的精神,虽如上述,但它究竟治疗疾病的实质是什么?这一本质的问题还未明确,因而也就无从知其所以有验的道理。
胡希恕——六经八纲的本质
胡希恕——六经八纲的本质六经的本质六经是这个规律的六个病型,就是表、里、半表半里各自的阴证与阳证,这六个病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是与经络有关系,这是古人的看法,不过如果搞到经络上,那么自然而然的对疾病的认识就出了问题了。
《内经》上的六经与这书上的六经并不一致,这个书上是表里相传,由表传半表半里,再传里;也有由表直接传里的,所以有太阳阳明并病、有太阳少阳并病、有少阳阳明并病,但没有阳明太阳并病的,都是表里相传。
内经不是呀,内经是外经络,内脏腑,都有经络,经络就是表,你看看这个就没法说了。
所以这个注家也是的,阳明也有表证,太阴也有表证,没有一个没表证的,这个错误从哪来的呢?就从古人认识的六个病型,与六个经络来的。
伤寒的恶风,一般的中医的认识,说是有风邪、有寒邪在表,因为有风邪在这,所以治中风的药,都是驱风的药;有寒邪在这里,是治太阳伤寒的药都是散寒的药,不但把病的认识搞错了,而且也把药也搞错了,这对中医的发展有问题啊。
所以现在人认为,桂枝是驱风邪的,咱们心脏病也用它嘛,它不是驱风邪的呀。
可是这个风邪、寒邪之说,说邪是从表来的,就是风到这来了,寒跑这来了,所以治疗又是袪风,又是散寒,可是疾病的症候是客观的,治疗怎么能主观的设想呀。
至于这个温病呀,也是吴鞠通搞的,又有暑温,又有秋温、春温,由于这些东西,中医这么搞下来了,整个理论都歪曲了,越搞越离开事实了。
这温病张仲景讲了,「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是与太阳病相比较的。
这个渴在这个书上全是里热,像太阴病,说下利不渴者,属太阴;渴而下利,热利,用白头翁汤。
所以「发热而渴,不恶寒」,说明这是里热嘛,在六个病型是什么呢?阳明篇就提了,「阳明病外证云何,身热汗自出,不恶寒,但恶热」,所以温病就是阳明病的外证,不就是白虎汤证嘛。
太阳篇说了,发汗不行,否则转成风温,下之也不行,所以只有清热一个办法,虽然没有明说,但书里头全包含了,又像栀子豉汤、三黄泻心汤、白虎加人参汤,都是去热的,真要是掌握好了,一样能治温病。
胡希恕:辨证施治概论全文
辨证施治概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胡希恕)按语:这篇文章曾作为学术报告稿在东直门医院院内学术交流,集中反映了胡希恕先生研究《伤寒论》的核心观点和主要成就,曾部分刊载于1980年底4期《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冯世纶老师多次提到胡老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非常严谨,发表观点异常慎重,几近严苛,除反复讲授《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外,系统成文发表的东西仅此一篇。
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先生的学术思想弥足珍贵!第一节仲景书取法于《汤液经》辨证施治,是说明中医以药治病的方法,亦常被称为辨证论治,我以为辨证施治更较朴实。
本来吗,有是证即用是药,还要引经据典地议论一番,干什么?旧时社会为了写给富贵老爷们看,显得自家儒气,便于售技讨饭,这种可怜像,现在没必要了,因此乃采用辨证施治,作为本著讨论的专题。
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因为中医发展远在数千年前的古代,当时既没有进步科学的依据,又没有精良器械的利用,故势不可能有如近代西医面向病变的实质和致病的因素,以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只有凭借人们的自然官能,于患病人体的症状反应,探索治病的方法经验,经实践复实践,不但为促进了四诊的进步、药性的理解和方剂配制的发达,而且对于万变的疾病,亦终于发明了一般的规律反应,并于此一般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试验成功了通治一般疾病的种种验方,所谓《伊尹汤液经》即集验方的最早典籍,不过这亦和《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一样,本是难以数计的民众,于长期不断的疾病斗争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却记在帝王宰相们的功德薄上。
《汤液经》见于《汉书·艺文志》,晋皇甫谧于《甲乙经序》谓:“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可见仲景著作大都取材于《汤液经》,谓为论广者,当不外以其个人的学识经验,或间有博采增益之处,后人以用之多验。
《汤液经》又已失传,遂多误为张氏独出心裁的创作,因有“方剂之祖”、“医中之圣”等无稽过誉的推崇。
试问: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于变化莫测的疾病证候反映上,探求疾病一般的发展规律和治疗准则,并制定出种种必验的治方,若不是在长久的年代里和众多的人体上,历经千百万次的反复试验、观察,反复实践,又如何可能完成这样百试百验的精确结论?故无论伊尹或张仲景都不会有这样奇绩的发明,而只能是广大劳动群众,在不断的疾病斗争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伟大成果。
(完整word版)胡希恕运用“六经多纲、方证对应”
胡希恕运用“六经多纲、方证对应”伤寒名家刘渡舟高度赞赏胡希恕先生的伤寒临床水平:“群贤会诊,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立方遣药,效果非凡!”中医大家任应秋教授则评价胡希恕先生“临床善用经方,出神入化”。
当代名医任继学教授也曾在与谢海洲教授谈话中,追忆胡希恕先生的经方疗效,称赞不已。
而身为伤寒大家的陈慎吾先生,在其母亲高龄患病之时,数次邀请好友胡希恕先生诊治,胡老运用经方,药到病除,传为美谈。
那么,让诸多中医名家对其临床疗效称赞不已的胡希恕先生,其“经方理论与临床”有哪些突出特点呢?和很多常见的经方应用体系不同的是:胡希恕先生在经方应用时,舍弃了“脏腑经络辨证”,走出了一条和以刘渡舟先生为代表的“学院伤寒派”不同的经方之路:胡希恕先生认为:经方临床的核心,是“八纲六经”以及由此细化的“方证对应”。
具体来说:“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其中,病位主要在于八纲中的表里。
胡希恕先生提出:其实表、里的中间还应有个“半表半里”。
病情主要在于八纲中的阴、阳(具体包括寒、热、虚、实)。
那么,胡希恕先生认为:上述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和病情(阴阳)的结合,则构成了“万病的总纲”——六经。
胡希恕先生认为:“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乃万病的提纲”。
所以,胡老不赞同“六经缘自经络”的观点,认为六经与经络、脏腑、气化无对应关系,只与八纲密切相联。
从更深的理论层面来看,胡老提出振聋发聩的观点:《伤寒论》六经并非《内经》经络概念,《伤寒杂病论》并非依据《黄帝内经》撰著,而是张仲景主要依据《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撰成。
有些人临床上运用经方不能得心应手,可能与其把《伤寒》、《内经》硬要“结合”的缘故。
因为《伤寒》、《内经》作为最为优秀的中医经典之一,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而各有所长,犹如火车和飞机各司其职,很难于“有机结合”。
除非是博学卓见的临床大家,能够“兼收并蓄、触类旁通”,融众家所长于一炉。
而普通的中医学习者往往会因为“有机结合”而降低临床的疗效。
朱梦龙讲课实录(浅谈胡希恕冯世纶老师经方六经八纲辨证的思路)
浅谈胡希恕冯世纶老师经方六经八纲辨证的思路——朱梦龙2015-12-25 各位老师好,我现在还是一名在校生,目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明年才毕业,感谢各位老师的盛情邀请,给我了一次与大家交流学习的机会。
我学习经方的时间还不长,是从2013年秋季来京读书之后,才开始接触到经方的,临床经验也不算丰富。
因为现在还在上学,只是断断续续地看一些病人。
一直以来,我都感觉自己是非常非常幸运的。
因为我认为对我来说,是选择了一条非常正确的道路,也就是说一条捷径吧!大学毕业后,那时真的是不会看病。
每次放假回家,亲戚们都会有些问题来找我。
可想而知,我当时是非常非常尴尬的。
现在不一样了,学了经方之后,这些都不用太发愁了。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浅谈一下胡希恕冯世纶老师经方六经八纲辨证的思路,最后通过几则医案来和大家交流一下,怎样用六经辨证的方法辨证处方,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首先,我们先看一则医案。
这是一个高血压头晕的案例。
患者是我的伯母,女,64岁。
是在2015年10月8日电话问诊的。
她是多年的高血压病,一直服药,血压控制还可以。
近来出现血压的波动,血压控制不佳。
高则180-190/80-90mmHg,经常头晕,近来多次加降压药,也不能有效的控制。
半月前晕倒,于当地县医院住院十多天。
诊断为高血压、脑供血不足、冠心病等等。
刻下症就是血压高,每天高则达180-190/80-90mmHg,服药稍降,用她自己的话说,“等不到服下一顿药的时候血压就又升高了”。
表现的症状是:头晕的厉害,闭目则旋转。
再问一些其他的症状:偶尔有咳嗽,夜尿3~4次,口干、口苦,不喜欢喝水。
大便一直以来都是日3次,不成形;也没有明显的腹痛、胃胀;汗也不多,也无盗汗;其他的还可以。
因为是电话问诊,没有舌脉。
因为这是我伯母,我对她有一定的了解,她比较胖,说话声音洪亮有力。
当时给她处方是小柴胡合五苓散。
10月16日打电话问她血压正常了,头晕减轻的很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六经与八纲《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后世注家因有六经之辨只限于伤寒的说法。
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乃万病的总纲,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
一、八纲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
其实表、里之中还应有半表半里,按数来论本应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涵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依次说明于下。
表、里和半表半里:是病情反应的病危。
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表证;里,是人体的极里,即由食管、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里、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人体诸脏器所在之地,则谓为半表半里。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
需要说明的是,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应,即是说,不论什么病,就其病位反应来说,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亦有时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不出三者之外。
这里必须强调: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变所在的部位。
就是说,即使是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体表,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
同理,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人体里位,即称之为里证,抑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
余则同此,不再赘述。
阴和阳:指病变的性质。
阴即阴性,阳即阳性的意思。
人若患了病,正邪相争,未有不影响人体功能的改变,尤其首先是代谢功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
如其不及,则患病人体亦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一系列不及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阴证。
如其太过,则患病人体亦必有相应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一系列太过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阳症。
故疾病虽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阳,便为阴。
寒和热:疾病从症状的性状来分类则有寒热两种,寒即寒性,热即热性的意思。
若患病人体反应为寒性的证候者,即称之为寒证;反之,若患病人体反应为热性的证候者,即称之为热证。
基于以上阴阳的说明,则寒为不及,当亦阴之属,故寒者必阴;热为太过,亦当阳之属,故热者必阳。
不过这里要特别指出,寒热是一具特性的阴阳,故若泛言阴则不一定必寒;若泛言阴则不一定必热。
过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
虚和实:虚指人虚、正气虚。
实指病实,邪气实。
病还未解而人的精力、正气已有所不支,人体的反应显示出一派虚衰的形象者,即称之为虚证。
病势在进而人的精力、正气并亦不虚,人体的反应显示出一派充实的病症者,即称之为实证。
基于以上的说明,则虚实当和寒热一样,同是一种具有特性的阴阳。
不过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
寒热有常者,即如上述,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无变异之谓。
但虚实则不然,当其与寒热交错出现时,则反其阴阳,故为无常。
即如虚而寒者,当然为阴,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实而热者,当然为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
以是则所谓阳证,可有或热、或实、或亦热亦实、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则所谓阴证,可有或寒、或虚、或亦寒亦虚、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
二、六经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的三阳,和少阴、太阴、厥阴的三阴而言,《伤寒论》虽称之为病,其实即是证,而且是来自于八纲。
兹先就其相互关系述之于下。
基于以上八纲的说明,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属病位的反应。
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病情的反应。
临床实践说明,病情必反应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的反应而反应,故无病情则亦无病位,无病位则亦无病情,以是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都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应。
同理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亦必保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为证反应。
由于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故无论表、里或半表半里的病位是,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的为证反应,这样三乘以二为六,即病见之于证的六种基本类型,亦即所谓六经者是也。
其相互关系可如下表所示:六经八纲病位病情太阳表阳阳明里阳少阳半表半里阳太阴里阴少阴表阴厥阴半表半里阴由上表可以看出,六经的实质即是表、里、半表半里、三阳、三阴的六类证型。
可能古人未明其来源真相,或以为与经络有关,或以六经气化说,遂称之为六经。
然此确实与经络无关,反复分析仲景全书,贯穿着八纲辨证精神,对此当已有所认识,但仍沿用六经以名篇,又未免美中不足。
六经辨证实即八纲辨证,六经名称本来可废,不过本文是通过仲景书的阐明,为便于读者对照研究,因并存之。
如以上所述,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具抽象,而六经乃有定型,因此《伤寒论》于各篇均有概括的提纲,今照录原文,并略加注释如下: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本条是太阳病提纲,太阳病,即表阳证,它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证候为特征的,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见有以上一系列的证候者,即可确定为太阳病,便不会错误。
按:这里应当注意到,太阳病的提纲是以临床证候为依据,不是以经络走向、分布为据,更与肺主表无关系。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本条是阳明病提纲,阳明病,即里阳证。
胃家实,指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而有抵抗和压痛的意思。
胃家实为阳明病的特征,故凡病胃家实者,即可判明为阳明病。
按:阳明病也是以证候为提纲,不是以经络为准绳。
更突出的是,提纲强调胃家实,而脏腑经络的阳明病要包括胃家虚、胃家寒等。
而在《伤寒论》全书中胃虚、胃寒不属阳明病。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本条是少阳病提纲,少阳病,即半表半里的阳证,它是以口苦、咽干、目眩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明确辨证为少阳病。
按:口苦、咽干、目眩,是肝胆疾病的部分症状,但作为半表半里阳证,它有广泛的概括意义,咽炎、肺炎、胃肠以、心脑疾病等急慢性病常出现此类证候。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本条是太阴病提纲,太阴病,即里阴证。
它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明确辨证为太阴病。
此腹满为虚满,与阳明胃家实实满有显著区别,若误为实满而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本条是少阴病提纲,少阴病,即表阴证。
这是对照太阴病说的,意思是说,若在表的证似是太阴病(有头痛、恶寒等)而见脉微细,并其人但欲寐者,即可明确判定为少阴病。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本条是厥阴病提纲,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
它是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明确判定为厥阴病。
半表半里证不可下,尤其阴证更不可下,若不慎而误下之,则必致下利不止之祸。
三、六经八纲辨证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六经八纲辨证的顺序:关于六经八纲,已略述如前,兹再顺便谈一谈有关其辨证的顺序问题。
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
故八纲虽为辨证的基础,但辨证宜从六经始,《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里。
六经既辨,则表里别而阴阳判,然后再进行寒热虚实分析,以明确阴阳的实情。
至此,六经八纲则俱无隐情了。
表里相传和阴阳转变: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病常自表传入于里,或半表半里,或自半表半里传入于里,或自表传入于半表半里而再传入于里。
凡此种种,均谓表里相传。
病本是阳证,而后转变为阴证,或病本是阴证,而后转变为阳证,此即谓阴阳转变。
并病和合病:病当表里相传时,若前证未罢而后证即见,有似前证并于后证而发病,故为并病。
如太阳、阳明并病,少阳、阳明并病等均属之。
若不因病传,于初发病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有似合在一起而发病,故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等均属之。
4、治则简介所谓治则,即通过六经八纲辨证确立的施治准则,今分述如下。
太阳病:由于证在表,宜发汗,不可吐下,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均属太阳病的发汗法剂。
少阴病:此与太阳病虽均属表证而宜汗解,但发汗必须配伍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均属少阴病发汗法剂。
阳明病:热结于里而胃家实者,宜下之;但热而不实者,宜清热。
下剂如承气汤,清热如白虎汤。
若胸中实者,则宜吐,不可下,吐剂如瓜蒂散。
太阴病:里虚且寒,只宜温补,汗、下、吐均当禁用。
如理中汤、四逆汤等,均属太阴病的温补法剂。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法宜和解,汗、吐、下均非所宜。
如柴胡剂、黄芩汤等,均属少阳病的解热和剂。
厥阴病:此虽亦属半表半里证宜和解,但须知和之以温性强壮药。
如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等均属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者,谓寒证治宜温热药以驱其寒,如以干姜、附子、乌头等配剂,均属温热驱寒药。
热者寒之者,谓热证,治宜寒凉药以除其热,如以栀子、黄芩、黄连、石膏等之配剂,均属寒凉除热药。
虚者补之,实者攻之:虚者补之者,谓虚证,宜用强壮药以补其不足,汗、吐、下等法均当严禁,如炙甘草汤、建中汤、肾气丸等均属补虚剂。
实者攻之者,谓实证宜以汗、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