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气质多元化与拯救男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别企划

Te Bie Qi Hua

→→→→→→→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拯救男孩”的概念流行起来,无论提出者的本意如何,但公众更多关注的,仍然是所谓“不像男子汉的男孩子”。这也难怪,在《拯救男孩》的书中,便充满了关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还专有一节论述“培养男子汉”,甚至有这样的论述:“男孩的天性决定了他必须与运动相伴终生。没有运动就没有男孩,更没有男子汉。没有运动的男孩一定是问题男孩。”除了逻辑不通外,此论断还显示着作者对“问题”概念的混沌,以及对“男人喜欢运动”这一社会刻板性别模式的顽强固守。

作者全书的立论均是基于生理性别差异基础上的二元划分,书中写到:“在生理方面,男孩的不同首先表现在性激素方面,男孩体内含有比女孩高十多倍的雄性激素,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大脑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是雄性激素和大脑造就了男孩,使得男孩不同于女孩。”“雄性激素就像男孩的动力推进系统,它使男孩表现出更高的活力,更愿意寻求刺激,更爱冒险”[1]。这些论调体现出的是生物决定论的背景,而生物决定论早已经被学术界普遍质疑和颠覆。

作者进一步认为“分性别教学”有助于“拯救男孩”:“既然男孩与女孩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那么分性别教学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想法。”作者还举北京一些中学体育课的男女分班为例,说初中以上的学生

开始进入青春期,在体育锻炼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侧重柔韧性的运动,如舞蹈;而男生更喜欢一些对抗性运动,如篮球等。采取男女分班教学能使男生和女生得到更有针对性的锻炼。但是,作者显然没意识到,这正是塑造性别刻板模式的一种形式。我们后面会讨论,这种基于生理性别差异的“教学”早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已经被社会性别研究者批评了半个多世纪。

同样,作者仍然是基于生理差别来强调男人的责任。书中写到:“男孩,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当危险到来时,人们自然会想到:男人在哪里?在灾难面前,男人承担更大的责任,他要首先把生的机会让给妇女和儿童。在战争之时,男人更要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义务。”重要的是,作者进一步说:“男性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们的生理优势所决定的,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是近代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2]。这些论述在强调一个“男性责任”标准的同时,也在强化男性的支配性角色与性别特权,并对不符合这一标准的男人进行了无情的贬损和打压,进而也弱化了女性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

所以,“拯救男孩”的概念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其理论基础是对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推崇,以及对男性气质生物决定论的认同,并且构成了与性别平等追求的对立。

以下我依据社会性别理论,主要是男性气质理论,对“拯救男孩”这一概念进行分析与反驳。

男性气质多元化与“拯救男孩”

□方刚

摘要:“拯救男孩”的主张体现着传统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对男性的要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提出了男性气质多元化的理论,传统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受到批

判。但学校等社会机构仍然在建构着单一的支配性男性气质,这种男性气质被认

为对男性的全面、健康发展造成伤害。“拯救男孩”主张与世界主流的社会性别

理念相冲突,同样也与“男性参与”、性别平等的基本国策相违。

关键词:拯救男孩;男性气质;社会性别角色;兼性气质

特别企划Te Bie Qi Hua

二、男性气质理论与多元男性气质

关于男性气质(masculinities),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流行的都是性角色理论(sex role theory),它的核心在于基于生理差别的对男女不同角色的强调。性角色理论主张,作为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就意味着扮演人们对某一性别的一整套期望,即性角色。任何文化背景下都有两种性角色: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性角色理论区分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不同,与男性联系在一起的是技术熟练、进取心、主动、竞争力、抽象认知,等等;而与女性气质联系在一起的,是自然感情、亲和力、被动,等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很容易被解释为内化的性角色,它们是社会习得或社会化的产物。这一理论强调社会塑造男性或女性同他们的生理性别相结合[3]。

在笔者看来,性角色被铸造在一个僵死的容器,男人和女人被要求依据他们的生理性别进入这个容器,而不管他们在行为或态度上多么不适合这个容器。这种理论不具有文化普遍性,因此不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变化,也不能帮助我们理解个人如何针对性别期望的设定来调整他们的角色。性角色理论忽视了个人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定义与再生产,同时这个理论很少谈男女间的权力,它的框架掩盖了权力和物质的不平等。

1982年,“支配性男性气质”(hegemonic masculinity)这一概念被提出。Kessler等人在一篇对澳大利亚高中的田野调查报告中揭示,影响男性气质的因素可分为许多种层次,包括性倾向的、阶级的、种族的,等等。它们共同参与了男性气质的建构。因此,男性气质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性角色理论所定义的单一的男性气质,实际上是一种“支配性男性气质”。而除了“支配性男性气质”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男性气质[4]。男性气质不是单一的了,而是需要检验的,不同的男人建构了不同的男性气质。社会建构的机制与过程,进入了男性气质研究的视野。

康奈尔(Connell,R.W.)认为,男性气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建构出来的。“性别的常识性知识绝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的理性认识,通过这些实践,性别就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或‘完成了’”[5]。康奈尔认为,“男性气质不是一个孤立的客体,而是一个大结构的一部分”[6],男性气质在这个大结构中实践。所谓“大结构”,在康奈尔这里指遍布全社会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之间的关系模式,这涉及权力关系、经济关系、情感关系。

任何男性气质的实践都是一种变化中的趋势,而不是静止的类型。男性气质存在多种趋势,包括刚性趋势、柔性趋势、刚柔相济趋势、支配趋势、从属趋势、权力均衡趋势,等等[7]。

无论康奈尔对男性气质是一种实践的强调,还是关于男性气质多种趋势的分析,都是基于社会决定论的视角,对生物决定论的反对。从这一理论出发,既然不存在唯一的男性气质,也就不存在需要在性别角色方面被“拯救”的男孩或男人。不同的男性气质之间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划分。如果一个文化规定了支配性男性气质是正确的,其它的男性气质表现都是“不足”,需要被“拯救”,那这个文化便不是开放的文化。那些呈现了阴柔之气的男孩子,那些不够“男子汉”的男孩子,只不过是在实践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男性气质而已。一个社会对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如果采取敌视或“拯救”的态度,那这个社会才是真正需要“拯救”的。

三、学校教育与性别塑造

“拯救男孩”作者曾谈到对“分性别教学”的支持,而这恰恰是社会性别研究者多年来致力于批判的。

学校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同样也是对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进行塑造的重要场域。正是他们在学校度过的时光,使男性和女性的某些性别差异被强化了。这种对性别差异的强化,被认为是有碍性别平等和性别气质的自由发展的。我们的社会中,从教材的编写、插图,到课程的设置、学业的期待,都充斥着对社会性别角色刻板模式的强调[8]。“拯救男孩”者提到了体育上的性别差异。但我们要说,男女学生在体育上表现的不一样,被关于性别的刻板认识,包括对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推崇,进一步强化着。女生被认为更不喜欢运动,她们的体质比男生更差。但是,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些女生远远比一些男生要喜欢运动,她们的体质也比一些男生强。这本身就说明,男女在体育上的差异同样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塑造的。而各级学校的体育课,就是塑造男女两性在体育上差异的一个重要工具。比如让男生踢足球打篮球,却让女生玩跳绳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