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河水库库区综合地质图阅读分析

合集下载

清华大学工程地质-地质图

清华大学工程地质-地质图

5 43 2
1 2 34
北京西山百花山向斜
CD S O S D C D
P CDC P C D S
SD C D S O S D
S
C DS O D CDS
4)断层 地层界限被其切断。
300m
400m 整体是一个沟
500m
400m
分析: 地形, 地质构造
南高北低 南低北高
5
DS
OD
T P C
І-І 剖面图
清水河水库地质剖面图及地层柱状图 黑山寨地区综合地层柱状图
3. 地质图的基本要素
图名,图例,比例尺
图名 说明图区位置,地质图的性质。
图例 图例,主要是的所表达地质条件的说明,自上而下或从左 到右,地层从新到老排列。 图例的主要内容:地层和岩性新;生表,达地中质生构代造,、远地古质现象 的符号。
3
岩石代号与花纹
通过2个途径来了解: 现场实地地勘查; 阅读对一个地区地质条件的描述,即文字描述(地质 报告)和地质图。
地质图是地质勘查和测绘的成果。
岩土工程师了解地质条件,主要是通过阅读地质资料。 在阅读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可选择部分重要地质现象做 一些现场堪察。
1. 地质图的内容:
(1) 地形地貌:高低起伏,成因; (2) 地层岩土性质:岩石的形成年代、类型;松散沉积物
2014/5/21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 主要内容:地形(大比例尺地质图)、第四系沉积物的 性质和年代、各地貌成因类型。
3)水文地质图: 主要内容:地下水类型、地下水位、各种水文地质现象。
2
4)工程地质图: 在普通地质图的基础上, 描述各种工程地质勘查 工作成果(比如勘查的 内容、位置和性质,各 种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 件)。

桑河水库库区综合地质图分析

桑河水库库区综合地质图分析

桑河水库库区综合地质图分析阅读“桑河水库库区综合地质图”,分析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特征。

1.比例尺综合地质图比例尺1:50000,1-1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50000。

图上1cm=实际500m.这个16.5*22.5的印刷图幅地质图相当于实际范围为8250m×11000m2.图例主要看地层图例,最古老的地层为震旦系Z,最年轻地层为第四系Q。

中间地层存在不连续,缺失三迭系T,侏罗系J,白垩系K,第三系R,这四个时段可能存在地层不整合。

3.地形地貌桑河上游由清溪与洪溪两条支流在上坨镇汇聚而成,并且以上坨镇为分界,上游走向由西南至东北,下游走向由西北至东南,直至桑河镇。

桑河两岸多山脉,包括向阳山、黑龙山、峰岭、峻岭、桑山等。

高度从800至1100不等。

4.地层岩性新元古代震旦系Z由白云岩和石英砂岩组成,分布在东部桑山。

古生代寒武系Є含砾粗砂岩,硅质砾岩和粉砂岩互层,同样分布在东部桑山。

奥陶系O由粉砂岩、泥灰岩组成;志留系S由页岩、石英砂岩和泥灰岩组成;泥盆系D由白云质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组成;石炭系C由石英砂岩和底部石英砾岩组成;二迭系P由石灰岩及上部碳质页岩夹煤层组成;此五种地层多为带状或区域状分布,从东南到西北大致由老到新依次分布。

新生代第四系Q由砂砾石、含砾粘土组成,分布在河谷两岸及山间盆地的冲击洪积层。

5.地质构造新元古代和古生代地层主要构造线呈为东南—西北走向,被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破碎带F7截断分为东西两部分,形成一个背斜和一个向斜:背斜以Z为中心,呈东北-西南方向展布;向斜以P为中心,呈东北方向展布。

F7为区域性大断层,与西北部F6、东南部F8、F10、F12为逆断层;东南部F2为正断层;南部F9、F11、F21为平推断层。

此外,古生代地层中发育的断层都终止于古生代地层。

新生代地层Q为水平地层,即地质界限平行于等高线。

6.地层接触关系震旦系和寒武系呈角度不整合。

新元古代及古生代地层之间均为整合,新生代地层第四系Q和古生代地层P、C、D、S之间角度不整合,缺失三迭系T,侏罗系J,白垩系K,第三系R。

桑河水库地质图

桑河水库地质图

桑河水库库区综合地质图阅读分析1.比例尺:1:500002. 图例最古老的地层是震旦纪Z, 最年轻的地层是第四纪Q,中间地层不连续,缺少了整个中生代(M Z)地层,老第三纪(E)和新第三纪(N),所以其中可能存在地层不整合。

3. 地形地貌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处典型的山谷地形,南北两侧是山丘,桑河在狭长的山沟中顺着地势由西向东流。

图中所示区域内的最高点是东北角的山顶,高程大于1050米;最低点是桑河河谷,高程小于500米。

由此可知该地区内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大于1550米。

在桑河两岸,地势很平坦。

而两侧的山地也都没有出现十分陡峭的坡度,没有发现有悬崖峭壁的存在。

山脉的延伸方向为南北方向,这与岩层的走向一致。

4.地质构造(1)褶皱在地质图的东侧,有一NNE走向的背斜,震旦系地层Z为中心,两边对称分布寒武系地层E、奥陶系地层O、志留层地层S、泥盆系地层D等,年代从老到新。

在地质图的西部,有一与背斜平行的向斜,以二叠系地层P为中心,第四系地层Q、石炭系地层C、泥盆系地层D等在两侧对称分布,年代从新到老。

两个褶皱均被河流断开,中间沉积了第四纪地层。

(2)断层逆断层:从西北到东南看,依次有F6:石炭纪与泥盆纪之间的断层,倾角为35°;F8(七里村西):泥盆纪与志留纪之间的断层,倾角为58°;F7:贯穿整个志留纪,北东走向,倾角为35°,造成了断层破碎;F10位于图中右下角志留纪和奥陶纪O地层中,被平推断层F21分隔在两侧,并发生错动,成为了两个断层,倾角为32°;顺断层:仅有一处,F2(图的右下角):志留纪与奥陶纪间的断层,倾角为80°。

平推断层:F3(峰岭山西侧):在泥盆纪中间,形成一处山谷,沿NNW方向;F21(右下角):沿南东方向,穿越奥陶系和寒武系;F11(右下角):沿正东方向,穿过志留系和奥陶系。

(3)其他在图的左方,河北岸的二叠系地层边缘,以及图中部河北岸志留纪地层边缘,共有三处崩塌现象;在图的中部,河北岸的二叠系地层、志留纪地层边缘,共有两处滑坡现象;在图的左部,河的北岸和南岸,各有一处冲沟现象;在图的左下部,平地凹进黑龙山体的部分,以及清溪右侧,各形成一处洪积扇。

5-1小练习 (2).pptx

5-1小练习 (2).pptx

A.a C.c
B.b D.d
( )。 ( )。
解析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
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松花江地处东北温带季风气候区,而珠江流
经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而水文特征不同。黄土高原地表千沟
万壑 的形态,主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箭头 b 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 解析 此图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水文对地貌的影 响,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是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是生物对
气候的影响,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答案 (1)整体性 生物(植被) (2)C A B D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③ C.①③⑤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修建水库一方面使得库区土壤水分增多,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水分,植被覆盖率
增加,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加强,使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水面增大,导致库区 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该图反映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
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可以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少洪

答 案 4.A 5.B 二、综合题 6.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
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
(2)图中 A、B、C、D 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
。 ,表示
学无止 境
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 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

水环境--(湖泊)(课件)-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水环境--(湖泊)(课件)-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11.甲、乙、丙三地表层湖水盐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A)Βιβλιοθήκη A.甲乙丙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
12.造成里海北部水深较浅的主要地质作用是(C )
A.内力张裂
B.地壳抬升
C.流水沉积
D.风力沉积
13.导致里海北部底层贝类规模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B)
A.水温低
B.含氧量低
C.盐度高
D.食物缺乏
精练
【解析】 11.由图可知,里海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湖水盐度受地表径流影响较大。甲处地处伏尔加河 河口,入湖水量大,使湖水盐度最低;乙处也位于河口,该河流水量较小,因此该处盐度稍高; 丙处无河流注入,湖水盐度最高。因此三地表层湖水盐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甲乙丙,A正确, 排除BCD。故选A。 12.由图可知,里海北部入湖河流较多,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导致水深较浅,主要地质作用 是流水沉积,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3.由材料可知,春季,里海北部湖水受伏尔加河径流的影响,垂直交换减弱,湖水性质也发 生变化,有的年份甚至会导致北部深水区域底层贝类的规模性死亡。由于湖水垂直交换减弱, 使底层湖水的含氧量降低,从而导致底部贝类规模性死亡,B符合题意。故选B。
A.M岸为凹岸,侧蚀作用强
B.N岸为凹岸,下蚀作用强
C.M岸为凸岸,堆积作用强
D.N岸为凸岸,堆积作用强
19.图中马蹄形曲流最终发育成牛轭湖
(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主要是因为长江的(A)
A.裁弯取直
B.泥沙淤塞
C.扇状堆积
D.水位变化
20.该马蹄湾曲流多发育在长江的(C)
A.上游地区
B.源头地区
C.中下游地区
A.冬春季 B.春夏季 C.夏秋季 D.秋冬季

桑河水库库区综合地质图阅读分析

桑河水库库区综合地质图阅读分析

桑河水库库区综合地质图阅读分析比例尺:1:50000,即图上1cm=实际500m,这个16.5cmx22cm印刷图幅的地质图相当于实际8250mx11000m。

图例由地层图例知,最古老的地层是震旦纪Z, 最年轻的地层是第四纪Q,中间地层不连续,缺少了整个中生代(M Z)地层,老第三纪(E)和新第三纪(N),因而在这几个时段存在地层不整合。

地形地貌整个地区沿剖断线走向,大致为高-低-高-高,主要是由于这个地区西北部有一个向斜,东北部有一个背斜。

中间桑河河道流域较低。

相比之下,东北部背斜处的地形要更高一些。

地质构造整个古生代地层以及震旦纪地层为两个NEE走向的大褶皱,上面有第四纪沉积物,由西北至东南依次:以二叠纪为中心有一个向斜,由新到老依次为,二叠纪P,石炭纪C,泥盆纪D,志留纪S,东北方向有一个以震旦纪为中心的背斜,由老到新依次为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与上一个向斜相连。

断层描述(由西北至东南):第一个向斜褶皱在石炭纪地层和泥盆纪地层交界处被逆断层F6切断,在地质图中部的泥盆纪地层(与志留纪相交)有一平移断层F3,在泥盆纪与志留纪相交处有一跨越桑河的逆断层F8。

背斜褶皱的志留纪地层有一跨越桑河的逆断层F7,且以桑河为对称轴,左右基本对称的出现断层破碎。

F7向东南方向,有一跨越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地层的平移断层F13。

逆断层F19跨越了志留纪地层和奥陶纪地层,可以看出,F19与F10最初应为一个逆断层,但是他们之间由于平移断层F21的错动,变为两个逆断层。

在背斜褶皱寒武纪底层与奥陶纪地层间有逆断层F12,被抛切线剖到的有一个位于志留纪地层和奥陶纪地层交界处的正断层F2。

且由图中虚线可以判断出,所有断层均位于古生代地层,在断层之上再沉积有第四纪沉积物。

且由于第四纪地层平行于等高线,可以看出第四纪地层为水平地层。

地层接触关系整个古生代地层以及震旦纪地层之间都为整合接触,但古生代地层与第四纪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产状不协调,中间缺失了整个中生代地层和新老第三纪地层。

地质图

地质图

桑河水库库区地质图阅读分析地形地貌图区内的地形基本呈现中间低,两侧高的形态。

两侧由于西北部的一个向斜和东北部的一个背斜形成了较高的山,中间由于河流的冲刷作用所以地势较低。

沿河两岸的山脚有一些滑坡和崩塌现象,而且集中出现在二叠系以及志留系地层中。

地层岩性古生代地层震旦系Z为条带状白云岩、石英砂岩;寒武系为含砾粗砂岩、硅质砾岩和粉砂岩互层;奥陶系O为粉砂岩、泥灰岩;志留系S为页岩、细砂岩、泥灰岩。

泥盆系D上部为白云质石灰岩、白云岩,中下部为石英砂岩;石炭系C为石英砂岩。

图区上主要地层均为古生代地层,分布在河流两侧。

条带状分布,整体走向为NEN方向。

图区上的每一地层有明显对称重复,所以可以判断为褶皱,而且由地层新老可以判断图区西北部为一向斜,东北部为一背斜。

古生代地层中有较多北东走向的断层。

中生代地层二叠系P为灰黑色碳质页岩夹煤层,中下部为石灰岩;新生代第四系地层Q 为砂砾石,含砾粘土。

中生代地层主要分布在图区的西北部,新生代地层主要沿着河流流经的区域分布。

地质构造古生代地层为NEN走向的褶皱,西北部是一以震旦系Z为中心的背斜,地层由新到老依次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

古生代及震旦系地层中断层较多,北东方向的较大的断层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分隔泥盆系和志留系的逆断层F8,该断层穿过桑河。

贯穿图区内整个志留系地层的逆断层F7,而且断层在海拔700m高度以下的部分出现了断层破碎的情况。

分隔寒武系与奥陶系的逆断层F12,该断层止于水平断层F21处。

以及穿过桑河,分隔奥陶系和志留系的正断层F2。

在图区的东南角还发育有一些断层,沿南东方向,穿越奥陶系和寒武系的平推断层F21,沿正东方向穿过志留系和奥陶系的平推断层F11,这两个断层均穿过了桑河。

以及沿北东方向,穿过志留系和奥陶系的逆断层F19,和位于奥陶系内的逆断层F19。

而且由观察易知,这两个断层原本应为同一断层,但由于平推断层F21的作用而发生相对的错动,从而成为两个断层。

桑河水库地质图

桑河水库地质图

桑河水库库区综合地质图阅读分析1.比例尺:1:500002. 图例最古老的地层是震旦纪Z, 最年轻的地层是第四纪Q,中间地层不连续,缺少了整个中生代(M Z)地层,老第三纪(E)和新第三纪(N),所以其中可能存在地层不整合。

3. 地形地貌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处典型的山谷地形,南北两侧是山丘,桑河在狭长的山沟中顺着地势由西向东流。

图中所示区域内的最高点是东北角的山顶,高程大于1050米;最低点是桑河河谷,高程小于500米。

由此可知该地区内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大于1550米。

在桑河两岸,地势很平坦。

而两侧的山地也都没有出现十分陡峭的坡度,没有发现有悬崖峭壁的存在。

山脉的延伸方向为南北方向,这与岩层的走向一致。

4.地质构造(1)褶皱在地质图的东侧,有一NNE走向的背斜,震旦系地层Z为中心,两边对称分布寒武系地层E、奥陶系地层O、志留层地层S、泥盆系地层D等,年代从老到新。

在地质图的西部,有一与背斜平行的向斜,以二叠系地层P为中心,第四系地层Q、石炭系地层C、泥盆系地层D等在两侧对称分布,年代从新到老。

两个褶皱均被河流断开,中间沉积了第四纪地层。

(2)断层逆断层:从西北到东南看,依次有F6:石炭纪与泥盆纪之间的断层,倾角为35°;F8(七里村西):泥盆纪与志留纪之间的断层,倾角为58°;F7:贯穿整个志留纪,北东走向,倾角为35°,造成了断层破碎;F10位于图中右下角志留纪和奥陶纪O地层中,被平推断层F21分隔在两侧,并发生错动,成为了两个断层,倾角为32°;顺断层:仅有一处,F2(图的右下角):志留纪与奥陶纪间的断层,倾角为80°。

平推断层:F3(峰岭山西侧):在泥盆纪中间,形成一处山谷,沿NNW方向;F21(右下角):沿南东方向,穿越奥陶系和寒武系;F11(右下角):沿正东方向,穿过志留系和奥陶系。

(3)其他在图的左方,河北岸的二叠系地层边缘,以及图中部河北岸志留纪地层边缘,共有三处崩塌现象;在图的中部,河北岸的二叠系地层、志留纪地层边缘,共有两处滑坡现象;在图的左部,河的北岸和南岸,各有一处冲沟现象;在图的左下部,平地凹进黑龙山体的部分,以及清溪右侧,各形成一处洪积扇。

关于桑涧水库设计洪水分析

关于桑涧水库设计洪水分析

关于桑涧水库设计洪水分析摘录:本文结合了定远县桑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设计,通过多方案比选分析了,推算对水库设计洪水,为水库除险加固设计提供了水文规划基础数据。

关键词:设计洪水降雨洪峰流量1 基本情况桑涧水库位于定远县桑涧镇桑涧村境内,处于淮河流域池河支流桑涧河上游,江淮分水岭北侧。

水库总来水面积72km2,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供水、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主要建筑物为3级。

设计灌溉面积5.1万亩,保护下游桑涧、藕塘、池河镇沿河村庄及定滁公路(S311线),保护人口1.5万人,耕地4.5万余亩。

水库正常蓄水位59.80m,相应库容2197万m3;10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为61.63m,相应库容3327万m3;10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为62.27m,总库容3811.00万m3。

桑涧水库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供水、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保护下游桑涧、藕塘、池河镇沿河村庄及定滁公路(S311线),保护人口1.5万人,耕地4.5万余亩。

由于该水库大坝为多期施工完成,且土方多为民工施工,工程质量先天不足。

2010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达到现状规模。

2021年7月定远县组织对桑涧水库进行了安全鉴定,经滁州市水利局审定,确定桑涧水库为三类坝。

根据安全鉴定结论,需尽快对桑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2 设计洪水分析桑涧水库位于安徽省定远县桑涧镇桑涧村境内,处在淮河流域池河支流桑涧河上游,距定远县城东9km。

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72.0km2,流域长度14.4km,水库上游河道干流长度18.8km,河底平均比降为2.23‰,流域平均宽度为5.0km。

水库上游有4座小(1)型水库,分别为杨湾水库、伏塘水库、劳武水库和红塘水库,控制流域面积分别为9.44km2、4.72km2、3.4km2、3.69km2。

根据桑涧水库相关水文资料收集情况,其设计入库洪水计算可采用流量资料直接计算和由降雨资料推求法分析计算。

然后经比较后,合理选择确定。

柬埔寨桑河二级水电站左右岸土坝水位孔监测数据分析

柬埔寨桑河二级水电站左右岸土坝水位孔监测数据分析

第19卷 第11期 中 国 水 运 Vol.19 No.11 2019年 11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November 2019收稿日期:2019-06-02作者简介:乔恒君(1985-)南京南瑞水利水电科技有限公司。

柬埔寨桑河二级水电站左右岸土坝水位孔监测数据分析乔恒君(南京南瑞水利水电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摘 要:结合柬埔寨桑河二级水电站左右岸土坝水位孔的监测数据,定性分析土坝的当前安全性和存在的隐患。

关键词:桑河二级水电站;土坝;水位孔;监测中图分类号:TV6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9)11-0202-02一、工程概况桑河二级水电站位于柬埔寨王国上丁省(Stung Treng)西山区境内的桑河(Se San)干流上,上游距斯雷波克河(Srepork)和桑河(Se San)汇合处约1.5km,下游距赛公(Se Kong)河和桑河汇合处约20km。

桑河二级水电站枢纽主要有左右岸均质土坝、河床泄洪坝段、混凝土挡水坝段、河床式厂房、侧墙式接头等建筑物组成,坝顶全长6,500.00m,是亚洲第一长坝,其中混凝土坝段长464.0m (不含侧墙),左右岸土坝总长6,036m,挡水建筑物最大坝高56.50m。

二、地质概况两岸土坝坝基岩性为粘土质砾、全风化层及强风化层,全风化层厚度较薄,对存在坝基渗漏和渗透变形稳定的强风化层、贯穿坝基上下游的断层等破碎带进行截水槽、反滤排水盲沟等工程处理,并在土坝填筑前对坝基进行洒水、凸碾等处理后,满足坝体承载、变形和防渗排水要求。

桑河二级水电站的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左右岸土坝,水位孔观测资料的分析对研究土坝的安全稳定性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水文气象资料根据桑河和斯雷波克河流域内气象站点的监测数据,该地区主要呈现高地热带季风特征。

多年平均气温24.2℃,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10.0℃;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910mm (流域四个测站平均值)。

桑河水库地质图读图分析

桑河水库地质图读图分析

桑河水库库区地质图分析1.比例尺1:500002.图例地层图例:最古老地层为震旦系Z,最年轻地层为第四系Q;中间地层不连续,缺失了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J和白垩纪K,另外,新生代缺了早第三纪E和晚第三纪N。

由此判断,其中可能存在地层不整合。

构造符号图例:可判断该地区存在褶皱、断层、滑坡、崩塌等。

3.地形地貌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处山谷地形,南北两侧是山丘,桑河在狭长的山沟中顺着地势大致由西向东流,沿途上游有两条溪汇入。

河两侧均有若干山峰,其中最高点为东北的桑山,这主要是由东部的背斜与西部的向斜造成的。

山脉的延伸方向为南北方向,这与岩层的走向大体一致。

靠近河边的山脚处有滑坡和坍塌,集中在二叠纪和志留纪地层与第四纪的交界处。

4.地质构造1)褶皱在地质图的东侧,有一NNE走向的背斜,震旦系地层Z为中心,两边对称分布寒武系地层E、奥陶系地层O、志留层地层S、泥盆系地层D等,年代从老到新。

在地质图的西部,有一与背斜平行的向斜,以二叠系地层P为中心,第四系地层Q、石炭系地层C、泥盆系地层D等在两侧对称分布,年代从新到老。

两个褶皱均被河流断开,中间沉积了第四纪地层。

2)断层逆断层:从西北到东南看,依次有F6:石炭纪与泥盆纪之间的断层,倾角为35°;F8(七里村西):泥盆纪与志留纪之间的断层,倾角为58°;F7:贯穿整个志留纪,北东走向,倾角为35°,造成了断层破碎;F10位于图中右下角志留纪和奥陶纪O地层中,被平推断层F21分隔在两侧,并发生错动,成为了两个断层,倾角为32°;顺断层:仅有一处,F2(图的右下角):志留纪与奥陶纪间的断层,倾角为80°。

平推断层:F3(峰岭山西侧):在泥盆纪中间,形成一处山谷,沿NNW方向;F21(右下角):沿南东方向,穿越奥陶系和寒武系;F11(右下角):沿正东方向,穿过志留系和奥陶系。

3)其他在图的左方,河北岸的二叠系地层边缘,以及图中部河北岸志留纪地层边缘,共有三处崩塌现象;在图的中部,河北岸的二叠系地层、志留纪地层边缘,共有两处滑坡现象;在图的左部,河的北岸和南岸,各有一处冲沟现象;在图的左下部,平地凹进黑龙山体的部分,以及清溪右侧,各形成一处洪积扇。

桑河水库地质分析

桑河水库地质分析

桑河水库地区地质分析从整体出发,并且观察图例后仔细观察此地区的地质图,初步了解地形地貌。

由等高线知,该地区的平均海拔不高,并且有一定的起伏,故可知此地区为丘陵地区。

总体海拔高度都在400米之上,最高海拔不超过1100米,相对高差在700米左右。

西北部断层发育有清溪、洪溪,二者汇聚形成桑河。

接下来,分析该地区的地层分布、产状及地形关系。

由图例中的地层年代图例可以看出该地区存在典型的褶皱构造。

西北部清溪和洪溪处的地层新老关系为中间新,为二叠纪石灰岩,两边对称分布有石炭纪石英砂岩、泥盆纪石英砂岩等,可以判断此处为向斜构造;东南部桑河下游的地层关系为中间老,为震旦纪石英砂岩,两边依次对称分布有寒武纪含砾粗砂岩、奥陶纪粉砂岩、志留纪页岩等,可以判断此处是背斜构造。

另外,向斜和背斜的走向均为NE走向。

此地区地个地层之间整体上为整合接触(第四纪除外),第四纪与其他地层之间则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在此地区中部,志留纪页岩和泥盆纪石英砂岩之间以及志留纪页岩内部,由于挤压形成两条逆断层;地区东南部形成一条正断层,一条平移断层。

最后,分析该地区的地质发展简史。

震旦纪之后,二叠纪之前,此地区为浅海地区,且地壳处于缓慢下降状态当中,沉积了石英砂岩、含砾粗砂岩、粉砂岩、页岩、石灰岩等;二叠纪之后,此地区受到西北——东南方向的挤压作用,形成了褶皱,产生了四条断层,并在西北部和东南部分别产生向斜和背斜。

在该阶段,此地区地壳处于上升过程,逐渐形成陆地并不断遭受外界风化、剥蚀;之到第四纪,由于流水的冲刷作用,此地区发育形成清溪和洪溪并汇聚成为桑河,在河流的沉积作用下,形成了第四纪砂砾岩,产状较为平缓。

水工92班2009010262 叶光辉。

桑株河桑株水库下游河段径流系列代表性分析

桑株河桑株水库下游河段径流系列代表性分析

径流相关,利用相关方程插补出 1990~1999 年年径流系列。 相关方程为 Q 年径流 =1.076Q 汛期径流 +0.114,相关系数为0.975, 见图 3。
图 3 桑株水文站 5~9 月径流与年径流相关图 (5)用 1990~1999 年的年径流量减去同期汛期径流量为非 汛期径流量,在 1959~1989 年、2000~2012 年径流系列中寻找 与 1990~1999 年各年非汛期径流量相近,汛期径流过程相似的 典型年,以非汛期径流量为目标,放缩出 1990~1999 年非汛期 月平均流量资料。
4 3.41 0.085 3.23 11 1.65 0.024 1.56
5 9.51 0.256 9.56 12 .21 0.023 1.23
6 22.16 0.576 22.51 Q年 8.53
— —
7 25.72 0.733 27.70 W年
— 2.653 100
2 桑株径流系列的插补延长
桑株水库以上河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按天然情况进行 径流设计分析,不进行还原。据本次收集到的为桑珠水文站和 桑珠水管站资料,由于桑株水库位于桑株水文站下游 8 km,区 间面积和产流较小,因此可以将桑株水文站和桑株水库坝址资
月份 流量月平均值(m3/s) 径流量月平均值(108m3)
百分率(%) 月份
流量月平均值(m3/s) 径流量月平均值(108m3)
百分率(%)
1 1.03 0.028 1.04
8 22.71 0.549 22.35
2 1.03 0.028 1.04
9 8.23 0.271 8.32
3 1.32 0.034 1.25 10 2.71 0.058 2.12
株达坂,山口以上集水面积 1070 km2,河长 56 km,多年平均径 来调蓄径流。

高中地理新教材33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高中地理新教材33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三十三)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一、选择题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仅40~80毫米,理论蒸发量3 000多毫米。

沙漠东南部腹地有湖泊70多个,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大沙山(相对高度多在200~300米)环抱湖泊的景观。

苏木吉林湖就是其中之一,湖区全年降水量为164毫米,全年实际蒸发量1 261毫米。

下图示意苏木吉林湖区湖泊补给量和排泄量动态曲线。

据此完成1~2题。

1.苏木吉林湖近些年面积比较稳定,若不考虑下渗因素的影响,推断苏木吉林湖每年地下水平均补给量约为()A.1 260毫米B.160 毫米C.3 000毫米D.1 100 毫米2.苏木吉林湖()A.冬季湖面面积缩小B.主要排泄方式是蒸发C.春季湖面面积较小D.主要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解析:1.D 2.B第1题,根据水平衡原理,若不考虑下渗,苏木吉林湖收入为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支出为蒸发,近些年面积比较稳定,湖水收支平衡。

再结合材料可知,湖区全年降水量为164毫米,全年实际蒸发量1 261毫米,所以苏木吉林湖每年地下水补给量约为1 100毫米。

第2题,读图可知,冬季(12、1、2月)湖泊总补给量大于总排泄量,湖面面积扩大;3月至5月中下旬,湖泊总补给量大于总排泄量,湖面面积扩大,所以春季湖面面积较大;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湖泊蒸发量大,蒸发是其主要排泄方式,降水量少,湖泊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水。

位于长江中游的鄱阳湖是吞吐型湖泊,年内各月吞吐泥沙和水量很不均匀,2006年后三峡水库蓄水,也影响了鄱阳湖对泥沙和水量的吞吐。

下图为湖口站多年平均输沙量和径流量分布图。

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鄱阳湖多年月平均输沙量和流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输沙量和流量年际变化都较大B.6月份鄱阳湖补给长江,7月份长江补给鄱阳湖C.4~6月湖水含沙量降低,输沙能力减弱D.3月份鄱阳湖的含沙量最大,输沙能力最强4.关于鄱阳湖7~9月输沙量特点的成因推测,最可能的是()A.长江干流水位高B.出湖流量达一年最小C.向长江输沙,鄱阳湖清淤D.湖口站上游来水含沙量加大解析:3.B 4.A第3题,图中曲线不能表示输沙量和流量年际变化,A错。

2021-2022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河北昌黎汇文中学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1-2022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河北昌黎汇文中学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1-2022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河北昌黎汇文中学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下图为三江平原水循环简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3. 在三江平原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的过程中A. ①在增大B. ②在增大C. ③季节变化增大D. ④在增大24. 三江平原降水量与华北平原北部降水量相差不大,但却属于我国的湿润地区,其原因是A. ①环节相对较弱B. ②环节比较活跃C. ③输入了丰富的水资源D. ④环节储存了大量地下水参考答案:23. C 24. A【23题详解】在三江平原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的过程中,开垦湿地、草地,沼泽湿地减少。

沼泽有调节径流的作用,沼泽面积减少,调节径流的能力减弱,河流的径流季节变化增大,③对,C对。

①箭头向上,表示水汽蒸发,湿地减少,A错。

②箭头向下,表示大气降水,水汽蒸发减少,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降水减少, B错。

④表示的是下渗,沼泽面积减少,下渗减少,D错。

【24题详解】三江平原所处的纬度比华北平原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三江平原与华北平原北部降水量相差不大,但蒸发量较小,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属于湿润地区,结合上题分析,①环节表示蒸发量,相对较弱,A对。

②表示大气降水,两地降水量相差不大,B错。

干湿状况表示的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③表示输入了丰富的水资源,④表示的是下渗,C、D错。

2. 下列农业生产类型,符合图11中阴影部分含义的是()A.蒙古的畜牧业 B.荷兰的花卉业C.澳大利亚的养羊业 D.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参考答案:B3. 下图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区示意图”。

图中M地是水草丰富的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

20世纪初期以前是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其显著的特点是西部土地的不断开发和耕地面积的急剧增长;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专门化,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

读图和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6. 历史上开发M地区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②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③夏季土壤盐碱化严重④土壤板结与酸化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27. 胡佛水坝是美国综合开发科罗拉多河水资源的一项关键性工程,有关胡佛水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地质、地形条件复杂,施工困难B. 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时易破坏生态环境C. 交通不便,施工难度大D. 水坝只有发电功能,防洪、航运、供水功能不明显参考答案:26. B 27. D【26题详解】由图分析,M地位于河流上游,降水集中,过度开发M地区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①②对。

2021年河北省保定市南阳中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1年河北省保定市南阳中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1年河北省保定市南阳中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广布,在沙漠的东南部有众多湖泊,湖泊水位常年较稳定,湖泊旁有高大沙山,沙山与湖泊共存景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同时,巴丹吉林沙漠也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

近年来,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遏制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两大沙漠“握手”。

下图示意巴丹吉林沙漠及周边地理事物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湖泊群的主要直接补给水源是A. 大气降水B. 冰雪融水C. 河流水D. 地下水21. 图中湖泊旁高大沙山的沙源主要来自A. 黑河洪积扇B. 北大山C. 石羊河洪积扇D. 湖泊群枯水期湖滩22. 为遏制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两大沙漠“握手”,民勤县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生态移民②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③变天然放牧为舍饲畜牧业④大面积营造乔木防风固沙林⑤从黑河跨流域调水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④⑤D. ③④⑤参考答案:20. D 21. A 22. A20. 根据材料,湖泊群的湖泊水位常年较稳定,主要直接补给水源是地下水,D对。

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河流水的季节变化大,不稳定,A、B、C错。

21. 图中湖泊旁高大沙山的沙源主要来自黑河洪积扇,A对。

北大山是沙尘堆积成的沙山,B错。

石羊河洪积扇位于东南方向,沙山形成主要受偏北风影响,C错。

湖泊群水量稳定,没有明显枯水期,D错。

22. 为遏制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两大沙漠“握手”,民勤县可以采取的措施有生态移民,减轻环境压力,①对。

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保护生态环境,②对。

变天然放牧为舍饲畜牧业,减少植被破坏,③对。

森林耗水量大,干旱区不适宜大面积营造乔木防风固沙林,④错。

黑河水量小且不稳定,不适宜从黑河跨流域调水,⑤错。

A对,B、C、D 错。

2. 我国某市1980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1.2∶60.3∶18.5,2000年为13.8∶38.9∶47.3,2013年为22.4∶45.7∶3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河水库库区综合地质图阅读分析
比例尺:
1:50000,即图上1cm=实际500m,这个16.5cmx22cm印刷图幅的地质图相当于实际8250mx11000m。

图例
由地层图例知,最古老的地层是震旦纪Z, 最年轻的地层是第四纪Q,中间地层不连续,缺少了整个中生代(M Z)地层,老第三纪(E)和新第三纪(N),因而在这几个时段存在地层不整合。

地形地貌
整个地区沿剖断线走向,大致为高-低-高-高,主要是由于这个地区西北部有一个向斜,东北部有一个背斜。

中间桑河河道流域较低。

相比之下,东北部背斜处的地形要更高一些。

地质构造
整个古生代地层以及震旦纪地层为两个NEE走向的大褶皱,上面有第四纪沉积物,
由西北至东南依次:
以二叠纪为中心有一个向斜,由新到老依次为,二叠纪P,石炭纪C,泥盆纪D,志留纪S,东北方向有一个以震旦纪为中心的背斜,由老到新依次为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与上一个向斜相连。

断层描述(由西北至东南):
第一个向斜褶皱在石炭纪地层和泥盆纪地层交界处被逆断层F6切断,在地质图中部的泥盆纪地层(与志留纪相交)有一平移断层F3,在泥盆纪与志留纪相交处有一跨越桑河的逆断层F8。

背斜褶皱的志留纪地层有一跨越桑河的逆断层F7,且以桑河为对称轴,左右基本对称的出现断层破碎。

F7向东南方向,有一跨越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地层的平移断层F13。

逆断层F19跨越了志留纪地层和奥陶纪地层,可以看出,F19与F10最初应为一个逆断层,但是他们之间由于平移断层F21的错动,变为两个逆断层。

在背斜褶皱寒武纪底层与奥陶纪地层间有逆断层F12,被抛切线剖到的有一个位于志留纪地层和奥陶纪地层交界处的正断层F2。

且由图中虚线可以判断出,所有断层均位于古生代地层,在断层之上再沉积有第四纪沉积物。

且由于第四纪地层平行于等高线,可以看出第四纪地层为水平地层。

地层接触关系
整个古生代地层以及震旦纪地层之间都为整合接触,但古生代地层与第四纪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产状不协调,中间缺失了整个中生代地层和新老第三纪地层。

地层岩性
第四系:砂砾石,含砾粘土
二叠系:灰黑色碳质页岩夹煤层,中下部为石灰岩
石炭系:石英砂岩
泥盆系:上部为白云质石灰岩、白云岩,中下部为石英砂岩
志留系: 页岩,细砂岩,泥灰岩
奥陶系: 粉砂岩,泥灰岩
寒武系;含砾粗砂岩,硅质砾岩和粉砂岩互层
震旦系:条带状白云岩,石英砂岩
该地区主要为古生代地层,只在西北部地势较高的地方有震旦纪地层,第四纪地层主要沿河两侧分布,以砂砾石,含砾粘土为主。

除第四纪地层外,其余地层总体走向为NEE方向,古生代地层有多处断层,且有褶皱,图中可以看到一个向斜,一个背斜。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