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神经阻滞

合集下载

外周神经阻滞

外周神经阻滞
Marhofer P,Nasel C,Sitzwohl C.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distribution of local anestheticduring the three-in-one block.Anesth Analg,2000,90,119-24.
持续时间
现代麻醉学:罗哌卡因神经阻滞0.5~1.0% 4-7小时
患者男,50岁,60公斤。餐后3 小时因车祸急诊入院,诊断为:1、 左锁骨干骨折;2、左胫、腓骨骨折 并腘窝血管损伤;3、左第二掌骨骨 折;4、第3、4腰椎骨折;5、第3、 4肋骨骨折。拟行胫骨近端骨折切开 复位和左侧腘动脉探查取血管移植 术
股外侧皮N 股N
股 A、 V 腹股沟韧带 闭孔N前支
闭孔N后支
前 路 腰丛 的解 剖
Marhofer 等将磁共振用于“三合一” 股神经阻滞,观察注药后局麻药的分布。 结果提示,局麻药直接阻滞股神经, 向外侧扩散阻滞外侧皮神经,轻度向内阻 滞闭孔神经的前支;未见有闭孔神经后支 被阻滞及向头端扩散至腰丛。 从而,对Winnie推测的向头端扩散达 到腰丛,提出质疑。
患者男, 81 岁, 62 公斤。右 股骨颈骨折 2 天入院,拟行右侧人 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外侧入路)。 曾于 21 年前和 15 年前两次患脑溢 血,右侧肢体不全瘫,运动性失 语;高血压病史 20 余年,口服药 物治疗。术前心电图、胸片及其 它 检 查 基 本 正 常 。
谢 谢
“三合一”阻滞
后入路
腰大肌鞘阻滞(L3) 腰大肌间隙阻滞(L45)
“三合一”阻滞?
腰丛前路阻滞,又名腹股沟血管旁阻滞。Winnie 1973提出 在腹股沟韧带下,围血管注药,同时按压注 射点下方,可同时阻滞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 闭孔神经,故又称为“三合一”阻滞。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效果评价标准
麻醉效果
评价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包括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 深度等。
镇痛效果
评价外周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包括术后疼痛程度、疼痛缓解时间 等。
患者满意度
了解患者对外周神经阻滞的满意度,包括操作过程、麻醉效果和镇 痛效果等方面。
并发症与处理方法
1 2 3
神经损伤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神经损伤,表现为感觉异 常、运动障碍等。处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 治疗和手术治疗。
能障碍。
监测患者反应
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异 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控制药物剂量
严格控制麻醉药物的剂量,以免 过量引起不良反应。
操作后的护理与观察
观察患者反应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任何不适或异常反应,如疼痛 、麻木等。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以确保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
护理指导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指导,如保持舒适体位、 避免剧烈运动等。
局部血肿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局部血肿,表现为局部肿 胀、疼痛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局部压迫、冷敷 等。
感染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导致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 疼痛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局部清 创等。
06
外周神经阻滞的未来发展与研 究方向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探索
超声引导技术
01
利用超声成像技术对神经进行可视化定位,提高神经阻滞的准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心血管系统不稳定的患者 应选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小的药物,如罗哌卡因。
根据阻滞部位选择
不同神经阻滞药物对不同 神经的阻滞效果不同,应 根据手术需要选择适当的 药物。
药物剂量与使用方法
剂量
根据患者的体重和手术需要计算药物剂量,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所需 浓度。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 经阻滞详解
•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 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药物与器材 • 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 外周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与处理
01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局部麻 醉药物暂时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的 方法,通常用于手术麻醉或术后 镇痛。
感谢观看
适用范围与限制
适用范围
外周神经阻滞适用于各种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尤其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手术或 术后疼痛较重的患者。
限制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局部麻醉药物过敏、神经损伤等,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02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颈神经丛阻滞
总结词
颈神经丛阻滞是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之一,主要用于颈部手术的 麻醉和镇痛。
目的
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疼痛,降低手 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 减少术后疼痛和促进术后恢复。
历史与发展
历史
外周神经阻滞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 中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外周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越 来越广泛。
发展
目前,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已经从单一 的臂丛神经阻滞发展到了多种神经阻 滞方法,如颈神经丛阻滞、腰神经丛 阻滞等。
环引起中毒反应。
神经损伤
注射针刺伤神经或药物对神经 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功能
受损。
局部血肿
注射过程中损伤血管,导致局 部出血形成血肿。
感染
无菌操作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 当,引发感染。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01
02
03
04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注射速度 ,避免过量注射。

神经丛与外周神经阻滞进展

神经丛与外周神经阻滞进展

神经丛与外周神经阻滞进展神经阻滞可分为四类:①中轴神经阻滞(如腰麻、硬膜外麻醉);②神经丛阻滞(如臂丛、腰丛神经阻滞);③外周神经阻滞(如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④椎旁阻滞(属于一种中轴神经阻滞,但可单侧阻滞)[1]。

本文重点介绍近年来神经丛及外周神经阻滞的进展。

在百余年的麻醉史中,神经阻滞历经多次兴衰起伏,一度被重视,另一时期又被冷落。

直到60年代由于术后镇痛技术的兴起,神经阻滞才再次引起重视[2],并已形成为麻醉学的一个分支。

神经阻滞再度兴起的缘由,主要与以下两方面的进展有关。

1 外科发展对麻醉提出了新的要求 外科手术始终不断地对麻醉提出新要求。

近期,随着当天入院手术病人的增多,外科要求麻醉科做到术前准备简捷、麻醉方法迅速有效、术后恢复室滞留时间缩短,藉此利于快通道手术的实现;也要求骨关节手术病人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单独神经阻滞麻醉或与全麻复合以施行某些手术(如斜疝修补、上臂或手部手术等)证明,病人住院天数能显著缩短,并可提供早期功能锻炼的条件。

许多研究也证实,无论单独神经阻滞或与全麻复合,均能改善病人术后恢复的评分,缩短术后在恢复室滞留的时间,全麻用药量减少,术中或术后阿片类药使用量也减少。

而全身麻醉病人往往因出现种种常见的并发症如持续疼痛、恶心、呕吐、嗜睡等而需要延长住院滞留时间[3,4]。

Pavlin对上肢手术病人比较了臂丛神经阻滞与全麻的术后恢复情况,接受臂丛阻滞麻醉病人的离院时间可提前70 min[5]。

Vloka等对下肢静脉剥脱术比较了下肢神经阻滞与腰麻的结果,施行股神经阻滞病人的出院时间可提前70 min。

对于住院病人,神经阻滞也能通过减少术中和术后的疼痛程度而加速病人恢复。

最近有人对膝关节大手术分别采用硬膜外麻醉,三合一股神经阻滞或全麻+PCA,比较其术后镇痛效果与术后病人运动能力,结果表明硬膜外阻滞和三合一股神经阻滞病人,术后无论是静息和运动,VAS评分均低,运动度增大,在恢复室停留的时间明显缩短[6、7]。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作用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作用

下肢手术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其麻醉方式也不尽相同。

对于小型手术,常采取局部麻醉或者辅助镇痛、镇静麻醉的方式,而大型的手术常采用全身麻醉、半身麻醉或者神经阻滞麻醉措施。

全身麻醉及半身麻醉是目前临床中使用较多的麻醉措施,有利于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呼吸循环的管理,但这两种措施在患者术后产生的并发症较多。

而神经阻滞麻醉措施可以实现患者的局部疼痛治疗,对患者身体影响较小,对于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较好。

在手术全身麻醉过程中,麻醉师须对患者的体征指标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如果患者在术后有不适感,麻醉师还会对患者进行术后的镇痛治疗,以减轻患者痛苦。

为了防止手术麻醉过程中患者出现并发症,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结合患者的病情状态选取适宜的麻醉措施尤为重要。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基本概念神经阻滞麻醉措施可分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措施和传统周围神经阻滞麻醉措施。

传统周围神经阻滞麻醉对麻醉部位没有客观指标,判断阻滞成功的关键在于麻醉师的经验水平和定位精准性,此种方式对于无法表达自身不适感的患者适用性较差,导致无法实现应有的麻醉效果。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方式通过借助神经刺激器的定位作用,将局部麻药直接注射于患者的神经干周围,暂时阻断其冲动的传导,对注射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该方式可以对神经进行精准定位,不需要诱发感觉异常,在麻醉过程中可以减少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次数,发挥更好的麻醉效果。

相关研究表明,神经阻滞麻醉措施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量,对全身基础情况较差的患者和高龄患者可以发挥更好的效果。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还可以分为许多类别,包括腰丛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闭孔神经阻滞等。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措施与效果下肢神经主要分为腰丛神经和骶丛神经,其分布较广,而且一般情况下,下肢手术中涉及的手术部位范围较广,所以下肢手术的麻醉难度较大。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能够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局部麻醉,对患者的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较少,阻滞时间持续更长,操作简单。

周围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

周围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

周围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满意的神经阻滞应具备三个条件:①穿刺针正确达到神经附近;②足够的局麻药浓度;③充分的作用时间使局麻药达到需阻滞神经的神经膜上的受体部位。

一、解剖标记定位根据神经的局部解剖特点寻找其体表或深部的标志,如特定体表标志、浅层的骨性突起、血管搏动、皮纹及在皮肤上测量到的定位点深层标志如筋膜韧带、深部动脉或肌腱孔穴及骨骼。

操作者穿刺时的“针感”,即感觉穿刺的深浅位置,各种深层组织的硬度、坚实感及阻力等。

局麻药注入到神经干周围后可浸润扩散到神经干表面,并逐步达到神经干完全阻滞。

但解剖定位只局限于较细的神经分支,如腕部和踝部神经阻滞成功率高,而较粗神经除了腋路臂丛通过穿透腋动脉定位外,其他很少使用。

二、找寻异感定位在解剖定位基础上,按神经干的走行方向找寻异感。

理论上,获得异感后注药,更接近被阻滞神经,其效果应更完善。

根据手术范围和时间等决定阻滞方法。

应尽可能用细针穿刺,针斜面宜短,以免不必要的神经损伤。

目前应用神经刺激器及超声引导神经定位,因此不需找寻异感定位。

三、神经刺激器定位(一)工作原理周围神经刺激器产生单个刺激波,刺激周围神经干,诱发该神经运动分支所支配的肌纤维收缩,并通过与神经刺激器相连的绝缘针直接注入局麻药,达到神经阻滞的目的。

目前临床使用的神经刺激器都具有较大可调范围的连续输出电流,电流极性标记清晰。

(二)绝缘穿刺针选择尽可能选用细的穿刺针,最好用22G。

选用B斜面(19°角)或短斜面(45°角)的穿刺针。

上肢神经阻滞通常选用5cm穿刺针,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选用10cm穿刺针。

神经刺激器的输出电流0.2~10mA,频率1Hz。

需一次注入大剂量局麻药时,用大容量的注射器与阻滞针相衔接,以确保在回吸和注药时针头位置稳定。

(三)操作方法将周围神经刺激器的正极通过一个电极与病人穿刺区以外的皮肤相连,负极与消毒绝缘针连接。

先设置电流强度为1~1.5mA,刺激频率为2Hz。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ppt课件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ppt课件
• 腰丛 • 股神经 • 隐神经 • 股外侧皮神经 • 坐骨神经(臀区、臀下、转子下、腘
窝、前路)
腰丛
• 腰丛由L1-L4前支和T12、L5前支的一部分 组成
• 50%的人群腰丛包含T12前支的一部分和/ 或L5前支的一部分
• 上部三支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 经及生殖股神经;
• 下部三支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 及闭孔神经;支配大腿前外内侧和外生殖 器。
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 • 臂丛解剖
•AXI = 腋神经 •MC = 肌皮神经
•C5-8 = 颈神经根 5-8 •T1 = 胸1神经根
•RAD = 桡神经
•ULN = 尺神经
•MED = 正中神经
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
• 臂丛神经发自C5-T1脊神经根腹侧支,从 颈部走形至腋窝顶。臂丛是一个复杂的 神经网络,通常从近端到远端被描述成 :根(肌间沟区) ,干和股( 锁骨上区), 束(锁骨下区)及终末分支(腋窝区)。
腋部 横轴 位图
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进针点及 超声解剖
M:正中神经 Mc:肌皮神经 R:桡神经 U:尺神经 AA:腋动脉
主要内容
•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的背景 • 设备和条件的准备 • 超声引导下上肢外周神经阻滞 • 超声引导下下肢外周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下肢外周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
主要内容
•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的背 景
• 设备和条件的准备 • 超声引导下上肢外周神经阻滞 • 超声引导下下肢外周神经阻滞
背景
传统的外周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方 法
主要依赖体表解剖标志定位
阻滞成功的标志:触发的异感
成功率较低,易损伤神经和血管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但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不同部位的阻滞具有各自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共性。

其中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局麻药中毒、短暂性神经损伤、严重神经损伤和感染。

局麻药中毒的预防和处理方法详见《局部麻醉药全身毒性反应防治快捷指南》。

短暂性神经损伤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大约为8~10%。

其临床表现为超出局麻药作用时间的神经麻痹,表现为阻滞侧肢体麻木、感觉改变、无力等。

一般在2个星期内可自行恢复。

处理措施包括神经营养、理疗等方法,预防措施包括避免使用异感法行神经阻滞、避免使用长斜面针、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时避免在电流阈值小于0.2时给药、避免高注射压力给药、使用超声引导时避免神经内注射等。

严重神经损伤是比较罕见的并发症,但也需要引起重视。

其常见原因为神经束膜内注射、靶神经术前存在亚临床损伤等,多为复合因素。

临床表现为神经功能持久受损,处理措施与短暂性神经损伤相似。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在深度镇静下行外周神经阻滞、避免给药时出现异感或阻力过大、选择局麻药最小的有效浓度和剂量等。

感染是另一个常见的并发症,常见原因为操作时无菌条件不够、穿刺部位附近感染有感染灶等。

高危因素包括ICU患者、导管放置大于48小时、没有预防性抗生素、股区和腋区、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预防感染等。

临床表现:局部可能出现出血或血肿。

在J.J。

Pandit等人的研究中,颈丛阻滞血肿的发生率为7%。

处理措施:给予足够的压迫时间(3~5分钟)。

如果损伤了颈外静脉、颈动脉或椎动脉,需要及时处理。

如果血肿较大,可能需要手术处理。

预防:正确定位和操作,使用超声引导能够降低损伤血管的风险。

3.神经损伤常见原因:神经被针头刺伤或压迫。

临床表现:可能出现感觉异常、肌力下降等神经损伤的症状。

处理措施:如果神经损伤较轻,可以观察和等待恢复。

如果神经损伤较重,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快捷指南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区域麻醉学组总论外周神经阻滞应用日益广泛,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不同部位的外周神经阻滞的风险具有各自的特点(见下),但有一些共性,概述如下:1.局麻药中毒详见《局部麻醉药全身毒性反应防治快捷指南》2.短暂性神经损伤:常见原因:具体原因不明。

可能的原因为神经内注射,靶神经术前有亚临床损伤等。

发生率大概为8~10%。

临床表现:超出局麻药作用时间的神经麻痹。

可能表现为阻滞侧肢体麻木,感觉改变,无力。

多在2个星期内恢复。

处理措施:可采取神经营养(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12,等),理疗等方法促进功能恢复。

短暂性神经损伤可自行恢复。

预防:无明确的预防方法。

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尽量避免使用异感法行神经阻滞,避免使用长斜面针,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时避免在电流阈值小于0.2时给药,避免高注射压力给药,使用超声引导时避免神经内注射。

选择局麻药最小的有效浓度和剂量。

注药时出现异感或阻力过大应停止给药。

3.严重神经损伤常见原因:具体原因不明。

可能的原因为神经束膜内注射,靶神经术前存在亚临床损伤(如患者有糖尿病,长期抽烟,存在外周血管病变等)。

单纯由外周神经阻滞导致的严重神经损伤比较罕见。

多为复合因素。

如术中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大于2小时),压力过大(大于350mmHg),靶神经术中受到了牵拉、压迫等。

临床表现:神经功能持久受损。

处理措施:可采取神经营养(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12,等),理疗等方法促进功能恢复。

预防:对于功能严重受损的外周神经避免行神经阻滞。

避免在深度镇静下行外周神经阻滞,因为严重神经损伤的原因之一是神经束膜内注射,而神经束膜内注射时,多数情况下伴随明显的异感和高注射压力。

注药时出现异感或阻力过大应停止给药。

选择局麻药最小的有效浓度和剂量。

4.感染常见原因:操作时无菌条件不够,穿刺部位附近感染有感染灶等。

常见的导致感染的高危因素还包括:ICU患者,导管放置大于48hrs.,没有预防性抗生素,股区和腋区,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

局麻药和外周神经阻滞

局麻药和外周神经阻滞

穿透动脉法要点:
常用于要刻意阻滞桡神经,而又找不到桡神 经异感时;有时当腋动脉搏动不明显时,也 可尝试此方法。其方法为:穿刺针进入动脉 回抽有血后,继续缓慢向后进针,直至回抽 无血时,注入半量局麻药;退针至动脉前面 回抽无血时,注入剩余半量局麻药。
腋路-注意
腋路阻滞成功率与局麻药容量有一定关系,40ml左右比较适宜,不能过小 尽量不要损伤血管
误入椎动脉 气胸 喉返神经阻滞 毒性反应
膈神经麻痹
发生率100%
腋路
肘以下手术,尤其适于 非住院病人
绝对禁忌 淋巴管炎
最安全、最容易得入路 患者上臂必须外展
相对禁忌 已有神经损伤 臂丛神经病变
腋路-解剖
腋动脉 腋静脉 肌皮神经 喙肱肌 桡神经 正中神经 尺神经
止血带
止血带压力适当,患者完全可以忍受一小时以内得止血带;如长时间使用止血带或 但心不能耐受止血带,可预留5ml左右局麻药,将针退至皮下注药以封闭胁间臂神经
腋路成功标志:
1 针随动脉搏动,且回抽无血 2 注药后呈梭形扩散,松开注射器针头可有
回液;有时甚至可回抽出局麻液 3 病人诉上肢发麻或无力 4 皮肤表面血管扩张
局麻药和外周神经阻滞
3束
腋N 桡N 正中N 尺N
股干
肩胛上N
肌间沟 三干
前臂内侧皮N 臂内侧皮N
肌皮N
肩胛下N 胸背N
第一胁骨外缘
每干分为前后 两股
桡N 正中N 尺N
腋窝顶 分为三束
臂丛神经解剖
臂丛神经就是由颈5-8及T1脊神经得前支组成,就是支配整个手臂运动 和绝大部分手臂感觉得混合神经。对于一名麻醉医生来说,神经根就 是如何形成外周神经得过程没有太多得临床意义,只需要知道一些主 要得概念。在这里我们得目得就是简化这种解剖学。

外周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临床研究(2024)

外周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临床研究(2024)

外周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临床研究(2024)疼痛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骨折术后疼痛控制与患者总体满意度密切相关。

严重的术后急性疼痛不仅延缓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并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阿片类药物是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核心,但其使用与多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目前临床亟须一种可以减少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使用的疼痛管理方案。

外周神经阻滞(peripheral nerve block,PNB)技术不仅可以进行术中麻醉,并且可以提供持续的术后镇痛作用,是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PNB能够避免气道干预,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和康复。

反跳痛(rebound pain,RP)是指PNB作用消退后出现的痛觉过敏现象。

RP的发生可能会导致阿片类药物消耗量急剧增加。

虽然RP可以通过镇痛药物及时控制,但如果发现和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患者严重不适,并且可能完全抵消PNB的围手术期镇痛优势。

1流行病学Barry等收集了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共972例于门诊接受PNB 的患者数据,其中482例患者发生了RP,发病率达49.6%,其中女性的发病率较男性高(54.6%比45.9%)。

其他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RP 的发病率为40%~50%。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RP的发生率高达61.7%,但男女发病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仍需更多研究验证男女发病率的差异。

2定义和特点目前对RP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核心描述一致。

Dada等将RP描述为PNB消退后的急性疼痛,通常发生在PNB后8~24h内,持续约2h, RP发生时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通常≥7分。

Williams提出反跳痛评分(Rebound Pain Score,RPS)作为RP严重程度的标准化度量指标,通过PNB作用消失后12h内的最高VAS疼痛评分减去PNB作用消失前12h内的最低VAS疼痛评分得出。

下肢外周神经阻滞

下肢外周神经阻滞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李水清写在课前的话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技术不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都是全身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腔阻滞之外一种十分有用的阻滞方法,许多时候,下肢神经阻滞的具体操作,并不像想象当中的那样困难,尤其是在外轴神经刺激器的协助下,或者B超的引导下来进行操作,更可以提高阻滞的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下肢外周神经阻滞在麻醉和镇痛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

一、神经刺激器的介绍解析:左边的这幅图就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外周神经刺激器,他们的体积有大有小,有采用脚踏的,也有采用手控的,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许多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变得体积精巧,功能齐全,便于使用。

解析:国内应用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是进口的品牌,有德国的贝朗和德国的宝雅。

这两个牌子的外周神经刺激器,功能齐全,都能够满足临床上下肢外周神经阻滞的需要。

外周神经刺激器有三个重要的参数,输出电流,脉冲宽度和刺激频率。

输出电流强度要求恒流输出,调节方便。

不同的组织结构,电阻是不同的,因此电流在通过不同的层次的阻滞结构时,有可能会出现衰竭或者变化。

而外周神经刺激器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避免这种衰竭和变化。

即设定的是1毫安的电流,通过不同层次的阻滞结构时,发放的电流始终是1毫安。

应用神经刺激器,许多时候是要观察刺激神经以后,所引发的目标区域肌群的运动,来反推我们的针尖是否到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

而刺激肌肉运动,所需要引发的运动纤维,只需要有短的脉冲电流就可以刺激发生。

在做下肢的外周神经阻滞时一般设定的预设参数是:电流强度1个毫安,脉冲宽度0.1毫秒,刺激频率2个赫兹。

注意事项1 神经刺激器不是神经探测器,刺激电流强度与针尖距离的关系遵循库仑定律.2电极片的摆放,电极片的摆放可以和刺激针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流回路。

而且,不能够影响我们的具体操作。

在做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时,经常可以把电极片放在下腹部,或者下腰部。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孙晓雄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主要有三个方面:1.神经阻滞导致的并发症:气胸、膈神经麻痹、喉返神经麻痹、硬膜外阻滞、全脊麻、局部血肿等。

2. 局麻药误入血管或药量过大致急性中毒。

3. 穿剌操作、局麻药所致的神经损伤。

一、神经阻滞(一)颈丛和臂丛阻滞1. 气胸易发生于肌间沟和锁骨上臂丛阻滞,系穿剌针方向不正确,进针过深所致,气胸发生慢,有时数小时才出现胸闷, 胸痛,呼吸困难症状。

X线检查可见肺压缩,若在25%以内可严密观察;若超过25%,需行胸腔穿剌抽气,必要时需作闭式引流。

2.喉返神经麻痹针刺过深阻滞迷走神经所致,表现:声音嘶哑或失音,重者呼吸困难。

3.出血及血肿颈丛阻滞可穿破颈部血管,臂丛阻滞可穿破锁骨下血管,腋部血管,而引起出血或血肿。

穿剌中应强调回抽,一旦有血、气、液,须立即拔针,局部压迫,改变方向后再穿剌。

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尤其在应用抗凝药时。

意外穿破动脉时,应局部压迫5min。

采用连续法时,应使用短斜面针。

抗血小板治疗时,若无自发出血,不是NB的禁忌症。

4. 高位硬膜外麻醉或全脊麻主要见于颈丛阻滞或肌间沟臂丛阻滞。

穿剌针可经过椎间孔误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

多半与进针过深,进针方向与横突平行有关。

一旦发生,循环呼吸将抑制,需立即复苏处理。

5 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膈神经阻滞膈神经主要来自颈2-3神经,同时接受颈4-5的神经.经前斜角肌前面下降。

颈丛阻滞和斜角肌间沟神经阻滞时,局麻药可经前斜角肌的前方扩散到膈神经,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

有认为肌间沟阻滞时即使采用稀释的局麻药,因单侧膈神经阻滞而引起同侧膈肌麻痹的发生率达100%,并伴有25%的肺功能下降。

锁骨上阻滞的膈神经阻滞发生率约为40%~60%。

大多病人无自觉症状,一般无需处理。

少数病人主诉气短,需吸氧。

6. “窃血”(steal)现象:断指再植术后采用臂丛阻滞镇痛,若神经阻滞在手术之后才开始应用,可能发生再(移)植指(趾)血管发生“窃血”现象。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神经损伤机制、诊断手段、预防措施和处理手段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神经损伤机制、诊断手段、预防措施和处理手段

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神经损伤机制、诊断手段、预防措施和处理手段外周神经阻滞是疼痛治疗比较安全的临床技术之一,并发症发生率很低,约为0.05%,如不能早期预防和识别,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伤。

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往往难以预防,尤其是麻醉之后,但是外周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比较少见,约为0.03%。

神经损伤多表现为阻滞区域感觉异常或肌力减弱,多数可在短时期内恢复,而长期或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极低。

神经损伤机制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神经阻滞类型、术前并存神经病变、神经内药物注射、机械刺激、高压注药、局麻药的神经毒性、神经缺血、手术所致的医源性创伤等。

神经损伤可能的机制包括以下几种:创伤性(机械性)损伤:各种原因导致神经受到牵拉和压迫等,均是长时间神经传导障碍的重要原因,严重可发生轴突局灶性脱髓鞘改变。

手术创伤是导致神经损伤的最重要的直接因素,而对术前已有或潜在有弥漫性神经病变者,神经损伤易感性增加。

血管性损伤(缺血性):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血供减少时就可能引起神经缺血性损伤,同时局部水肿或者血肿对神经可以产生压迫作用而进一步加重神经缺血。

化学性损伤(神经毒性):局麻药物或其佐剂都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神经毒性与细胞毒性效应,高浓度的局麻药物与长时间的连续阻滞均可导致神经细胞损伤、髓鞘结构破坏和神经结缔组织急性炎症反应或慢性纤维化。

棘炎症性损伤:靠近或远离穿刺的部位,均可出现外周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

炎性损伤以及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增厚是影响神经功能的重要原因。

神经损伤诊断如果阻滞区域感觉或/和运动异常超出局麻药作用时间(一般为24小时),可考虑外周神经阻滞后神经损伤。

对于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需要详细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初步判断神经损伤是否与手术存在相关性,进一步向患者仔细了解术前神经功能状态和发生神经损伤的易感因素,然后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损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检查和肌电图检查)可用于评估神经功能异常的位置、严重程度和预后,肌电图检查通常在神经损伤后3-4周进行。

外周神经阻滞定位技术的临床进展

外周神经阻滞定位技术的临床进展
穿刺 时穿刺 针 的反 复探试 也会 给患者带 来不适感 , 甚至导致患者对 阻滞部位 以及 感受 的错误表达 , 这些 因素将直接影 响到 麻醉 阻滞效果 的完善与否 , 并且穿刺 中即 使 出现 “ 异感 ” 麻 醉 的效果 也 不一 定 完 , 善, 这可能与穿刺针对 神经 的直接触 碰甚 至损 伤有关 。
但穿透性越差 ; 频率越低 , 穿透性越好 , 但 空 间分辨 率也会 下 降。较表 浅 的组织 比
如臂丛 神经 在高频探 头 (2—1MH ) 1 5 z 下 观察 比较清 晰 , 而对于较深 的股 神经在 4

穿刺针误伤神经组织 的几率 , 又在超声 显 像 的作用 下使得局 麻药 注入 时的准 确度 增加 , 直视下 药物 的扩散规 律 , 得 阻滞 使
神经 阻滞 : 定位 在腹股 沟韧 带下方 , 当 相 于耻骨联合顶点水平 , 股动脉搏动外 侧约
操作 的严格 要求 , 外周神经阻滞定位技术
在不 断发展 与改进 , 现将其临床进展作一
综述 。 传 统依 靠解 剖定 位 盲 探 式
不必通过穿刺针 接触神 经产生 的异感 来
判断。以便增强神经定位 的准确性 、 减少 神经和周 围组织 的损伤 以及可 以通过 拔 出针 芯后 注药甚至置管实施连续镇痛 。 神经刺激仪 的适用范 围: 神经刺 激仪
于在临床麻醉 中开展运用 , 近年来 随着科
技 的发展 , 很多便携式的超声仪已经运用 于医学 临床 当中 , 但不菲的价格也是限制 其 在其他领 域 比如临床 麻醉 中的运用 和
推 广 的 主要 原 因 。
反应 , 因此 , 然存在 周 围组织甚 至神 经 仍
的损伤 可能 , 且频繁的调整穿刺针的位 置 给患者带来 的不 适感 以及 药 物在注入 后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您需要知道的这些事儿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您需要知道的这些事儿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您需要知道的这些事儿外周神经阻断术的成功关键是要准确地给药,传统的外周神经定位术是盲穿,先确定体表的解剖学,再根据针头接触神经时产生的异样感觉或肌肉的反应来进行定位,除了患者感觉不舒服之外,这种方法的成功率很低,容易造成血管注射、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同时神经或体表的解剖学部位也很容易发生变化,这时候阻滞的失败概率就更大了。

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可以“直视”神经和周边的解剖结构,观察药物的扩散情况,增加了麻醉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因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做“大”手术之前,要做什么麻醉?麻醉医师会综合考虑手术、病人、麻醉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目前临床上,除了麻醉等,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麻醉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可以应用于任何手术。

若只是肢体或胸腹壁的外科手术,则单纯应用神经阻断即可。

在胸腹腔手术等大型手术中,采用神经阻滞配合全身麻醉,可以降低麻醉的使用量,降低术后疼痛,促进病人康复。

基于此本文就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展开讨论,希望能为相关麻醉提出有建设性的参考。

一、什么是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神经干、神经丛、神经节,从而阻断神经的冲动传递,从而促进支配部位的麻醉。

神经阻滞包括神经干阻滞、颈神经丛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等。

神经阻滞是一种治疗疼痛的方法,通常用于手术麻醉,在神经周围注射麻醉药物,阻断部分感觉神经传导功能,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

作为一种新的麻醉方法,只要操作得当、合理使用药物,就不会产生任何的不良反应,确保了手术的安全。

与全身麻醉比较,神经阻滞具有以下特点:麻药量小,应用广泛,麻醉持续时间较长。

二、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①外伤或手术后的急性疼痛。

②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等神经病理性疼痛。

③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骨关节病、骨性关节炎等的慢性退行性病变。

④头痛,颈源性头痛,枕神文库痛等。

外周神经阻滞

外周神经阻滞

进针技术
短轴(out-of-plane)技术:指探头的长轴与神经的长轴垂直所 获得的神经的横截面图像。 长轴(in-plane)技术:将探头从短轴视野旋转90°,即可获 得神经的纵截面图像。
不论选择何种技术,目的是引导穿刺针避开周围结构,比如 说血管、胸膜,同时保证局麻药在正确的筋膜层内,围绕目 标神经扩散。
肌间沟
解剖学标志: 胸锁乳突肌,其 后缘确认肌间沟 (前斜角肌和中 斜角肌),C6颈 椎水平(环状软 骨水平) 超声图像:
肌间沟
操作方法: 穿刺针向内、向后、向下方推进,使穿刺针稍偏向 C6颈椎横突,(可连接神经刺激器,诱导肩部、前 臂或手部产生运动)
• 患者取平卧位,头向对侧旋转45°。 • 将探头置于颈部环状软骨水平。在横截面上可以看 见神经根结构;图像的最适深度为3-4cm。 • 神经根显示为位于前中斜角肌之间的圆形或椭圆形 低回声结构。颈内静脉及颈动脉位于其内侧,胸锁 乳突肌位于其浅层。
解剖学标志: 腹股沟韧带下方,股动脉外侧1~2cm处 超声图像
辅助检查 操作方法:
神经刺激器:穿刺针与神经刺激相连接,垂直皮肤刺入穿刺针, 直至出现刺激神经而引起的髌骨运动。 超声引导: 患者取平卧位,腿置于中立位。 探头沿腹股沟皱褶的纵长放置。视野深度通常为1-3cm。 • 典型的股神经位于一个三角形的高回声区域内,走行于搏动的 股动脉外侧,髂腰肌浅层,髂筋膜深层。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 侧。
• 肌皮神经通常位于肱二头肌及喙肱肌之间。
学生示范
实践
盲法
优点:前臂和手部手术,完善镇痛 操作简单 解剖标志易于辨别 不需要异感 所有入路中最安全 缺点:肩部、上臂麻醉效果不完善 操作时需要手臂外展(肩部疼痛、前臂骨折时体位 受限) 血肿,血管内注射(罕见)

下肢外周神经阻滞

下肢外周神经阻滞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李水清写在课前的话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技术不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都是全身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腔阻滞之外一种十分有用的阻滞方法,许多时候,下肢神经阻滞的具体操作,并不像想象当中的那样困难,尤其是在外轴神经刺激器的协助下,或者B超的引导下来进行操作,更可以提高阻滞的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下肢外周神经阻滞在麻醉和镇痛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

一、神经刺激器的介绍解析:左边的这幅图就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外周神经刺激器,他们的体积有大有小,有采用脚踏的,也有采用手控的,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许多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变得体积精巧,功能齐全,便于使用。

解析:国内应用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是进口的品牌,有德国的贝朗和德国的宝雅。

这两个牌子的外周神经刺激器,功能齐全,都能够满足临床上下肢外周神经阻滞的需要。

外周神经刺激器有三个重要的参数,输出电流,脉冲宽度和刺激频率。

输出电流强度要求恒流输出,调节方便。

不同的组织结构,电阻是不同的,因此电流在通过不同的层次的阻滞结构时,有可能会出现衰竭或者变化。

而外周神经刺激器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避免这种衰竭和变化。

即设定的是1毫安的电流,通过不同层次的阻滞结构时,发放的电流始终是1毫安。

应用神经刺激器,许多时候是要观察刺激神经以后,所引发的目标区域肌群的运动,来反推我们的针尖是否到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

而刺激肌肉运动,所需要引发的运动纤维,只需要有短的脉冲电流就可以刺激发生。

在做下肢的外周神经阻滞时一般设定的预设参数是:电流强度1个毫安,脉冲宽度0.1毫秒,刺激频率2个赫兹。

注意事项1 神经刺激器不是神经探测器,刺激电流强度与针尖距离的关系遵循库仑定律.2电极片的摆放,电极片的摆放可以和刺激针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流回路。

而且,不能够影响我们的具体操作。

在做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时,经常可以把电极片放在下腹部,或者下腰部。

老年手术患者外周神经阻滞优、缺点比较有哪些启示

老年手术患者外周神经阻滞优、缺点比较有哪些启示

老年手术患者外周神经阻滞优、缺点
比较有哪些启示
【术语与解答】
老年患者外周神经干(丛)阻滞是临床麻醉常用方法之一,临床上常用的有颈神经丛与臂神经丛阻滞。

【麻醉与实践】
老年患者外周神经干(丛)阻滞优、缺点如下:
1. 优点
外周神经干(丛)阻滞操作较简便,且局麻药用量相对较少,一般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小,加之费用低,适合于某些颈部及上肢的中、小手术,尤其适用于全身情况差,实施全麻风险高的患者。

2. 缺点
临床实践证实,该麻醉方法应用范围局限,而且外周神经干(丛)解剖位置及走向不易经体表准确定位,而麻醉医师进行操作时往往通过反复穿刺寻找“异感”,尤其是临床经验不足的年轻麻醉医师容易造成并发症发生。

此外,如不慎穿刺损伤血管,可引起出血、血肿,可造成周围组织、器官受压,甚至局麻药中毒等严重并发症。

若穿刺针刺破胸膜则可导致气胸或肺脏表层损伤。

该麻醉方法若定点欠准确,容易产生阻滞不全或失败。

【提示与注意】
由于颈神经干(丛)靠近颈椎,且与颈部的血管、喉、气管临近,加之非直观性操作穿刺,临床实施颈神经干(丛)阻滞容易引发相关并发症及意外,故需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应症
单次法 肩区手术,锁骨外侧和肱骨近端,肩 关节松解。 导管技术 那些术后非常需要疼痛治疗的手术, 如:肩关节的关节成形术或肩关节松 解后的支持性的理疗。
斜角肌间神经阻滞的禁忌症
对侧神经麻痹 对侧喉返神经麻痹
斜角肌间神经阻滞的副作用和并 发症
膈神经麻痹 霍纳氏综合症(星状神经节阻滞) 喉返神经麻痹 穿破血管(颈外静脉、颈内静脉、颈总动脉) 气胸(罕见)
药物的评价
1. 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化学结构上的不同在于取代了一 个丙基)。 2. 罗哌卡因所达到的运动阻滞与剂量相关。 3. 0.5%-0.75%阻滞运动神经。0.2%的药液用于术后疼痛 治疗 4. 蛋白结合度高,但脂溶性差。 5. 干扰ATP 合成,但并不完全终止。 6. 惊厥剂量和致死剂量之间的范围相当大。致心律失常的 风 7. 险低两倍。 8. 关于利多卡因。
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
1. 惊厥前的特点是不安、金属味、肌抽搐、 言语模糊和耳鸣。 2. 全身性的癫痫发作有/无中枢性的呼吸 瘫痪。 3. 意外的血管内注射,可跳过先兆征候, 直接 4. 出现全身性的癫痫发作或昏迷。
心血管的并发症
干扰起搏点的活性、兴奋性和传导: 心动过缓 房室传导阻滞的体征 心率不齐 停搏 负性变力 心排减少 低血压
后路
后路可作为前路的替代。 穿刺点在颈后,第6、第7颈椎水平,朝 着斜角肌间隙,指向背侧。 由Kappis于1912年首先阐述。 Pippa于1990年重新开始使用。
阻滞技术
患者屈膝收腹侧卧位,头放枕上和体轴一致, 颈椎屈曲。 在第6和第7颈椎椎体的棘突中点作个记号。 穿刺点在这个点外侧3cm。 穿刺沿着矢状面,和皮肤方向保持垂直。 偏离矢状面、朝向内侧须严格避免。 进入4-7cm的深度,可探到第7颈椎的横突。 穿刺方向稍调向头端,刺激针再进1-2cm, 直到触发二头肌的颤搐。
运动支配区域
外周神经 股神经 闭孔神经 胫神经 肌肉 股四头肌 髋关节的股内收肌 股二头肌半膜肌 半腱肌 腓肠肌 坶长屈肌 趾长屈肌 胫前肌 趾伸肌 坶伸肌 腓骨肌 功能 屈髋,伸膝 大腿内收 屈膝,小腿旋外 屈膝 伸大腿 跖屈 屈趾 足的背屈和内翻 外足背的伸、 外翻和 旋前
腓总神经 (深支和浅支)
C
交感神经系统,痛、温 0.4ms 觉
神经刺激器
B.Braun Melsungen的Stimuplex® HNS 11: 电流振幅范围在0-1 mA(或5 mA),调节 精度高。 脉宽有0.1、0.3 或1.0ms三档可调。 脉冲频率可设在1-2Hz。 每次调定电流强度,屏幕上会对应一 次数字 显示。
神经电刺激
外周神经的组成 感觉性 运动性 混合性神经 电刺激的基础原理 外来电流刺激运动神经,会引起效应器肌肉的 收缩。 刺激到感觉纤维,就在神经的分布区域产生异 感。
生理
神经纤维分类
类型 Aα

功能 运动觉
触觉、压觉
时值 0.050.1ms

Aδ B
触觉
痛觉、温度觉 交感神经系统 0.150ms
尺神经
腰骶丛
腰丛行走于腰大肌和腰方肌间的筋膜鞘中。髂腹下神经(T12, L1)、髂腹沟神经(L1)和生殖股神经(L1,L2)是由腰丛的前 支组成的。股外侧皮神经(L2,L3)、闭孔神经(L2-4)和股神 经的发出更靠尾端。 股神经伸延过髂腰肌的腹侧面,于腹股沟韧带下,穿过肌腔隙, 约在股动脉外侧 1-2 厘米处发出它的分支。隐神经为其皮支,一 直到达小腿下内侧。股外侧皮神经是纯粹的感觉神经。它在髂前 上棘稍内侧通过,在腹股沟韧带下钻出,供应大腿外侧的皮肤。 闭孔神经贴行于腰大肌的内侧缘,通过闭孔,在差不多是耻骨结 节的后内侧钻出小骨盆,到达股内侧区:它支配膝上大腿的很小 的区域。
神经电刺激的评价
优于“异感法”的特点 麻醉医师可以不依赖患者的配合(寻找 一条 纯粹的感觉神经除外) 患者可以在镇静状态下接受阻滞 神经损伤的风险最小
局麻药物
蛋白结合 率 丙胺卡 因 甲哌卡 因 布比卡 因 55% 75% 95% 起效时间 相对作用强 作用时间 度 (普鲁卡因=1) (分) 4 4 16 迅速 迅速 慢 90 120 360
刺激针
单极针 针尖斜面的意义与损伤的风险 使用短斜面针(45°) 15°斜面的单极针,更易穿过组织,损 伤更少
操作步骤
测试神经刺激器的性能。
放上皮肤电极,保证接触良好。 消毒皮肤,作一个皮丘,如果需要,浸润麻醉穿刺径 路。 将含局麻药的注射器接上阻滞针的注射管,用局麻药 充满管腔。将接地导线接上皮肤电极,连好电线完成 一个回路。 打开刺激器,调好脉宽(混合性神经用0.1ms)、脉 冲频率(2Hz)和刺激电流(1mA)。确认刺激电流 的设定值和实测值相符。如果实际的刺激电流和预B)
近锁骨中线这个点,神经丛走在锁骨下。 尸体解剖发现,神经丛在腋动脉和腋静脉外侧, 最深有4cm的距离,籍此三个束支总是在三边形的 胸锁筋膜的入口处汇聚到一块。 为了解释骨性标志点的定位,在肩峰腹侧骨突和 颈静脉切迹连线中点有一个很好的关联。近锁骨 中线这个点,神经丛走在锁骨下,对于确定穿刺 部位相当重要。 穿刺必须紧贴着锁骨下,进针几乎垂直。 尸解发现,进针深度大于6cm有可能损伤胸膜,但 第1肋对误偏内穿刺提供了相对可靠的保护。
腰骶丛
骶丛向背侧走行,穿过坐骨大孔, 从骨盆下方钻出。股后皮神经从骶丛直 接发出。坐骨神经来自腰5-骶3段。在臀 区,它走行于臀大肌下,在坐骨结节和 股骨大转子间穿到股后区。在这一点, 它发出大腿背侧肌群的运动神经。在腘 窝的顶点,它分成腓总神经和胫神经; 大约3%,坐骨神经小骨盆内较高的水平 就分出这两条神经。
麻醉医师与患者的关系
麻醉医师与术者的关系
基础知识
解剖
臂丛 臂丛由 C5~T1 的前支组成 , 加上 C4 和 T2 的细支。 C5 、
C6 成上干,续成外侧束的大部。 C7 的前支成为中干, 与上干和下干的部分合在一起续成后束。最终, C8 和 T1的前支形成下干,与中干的部分一起组成内侧束。 臂丛在穿过斜角肌间隙时相当贴近前斜角肌和中斜 角肌间的这一界面。上述各单个束的聚合或分离都出现 在锁骨的稍上方。
腋神经阻滞
经典的臂丛阻滞是在神经束已形成臂 部外周神经的区域进行的。 腋神经和肌皮神经(含前臂外侧皮神 经的神经纤维)在穿刺部位上的神经 丛发出。 普遍使用的技术,方便且并发症少。 解剖标志 腋窝,腋动脉,肱二头肌内侧沟,胸大 肌, 喙肱肌
阻滞技术
患者仰卧,阻滞侧臂部外展不超过90°。 从肱二头肌内侧沟往下可摸出臂部上端内侧腋动脉的 行径。 穿刺部位在腋动脉稍上,在腋窝的最高点并且在胸大 肌构成腋窝前界的稍下。 消毒,用1%甲哌卡因表面麻醉后,刺激针和腋动脉 平行,以30°角刺入皮肤。 正中神经的区域可找得到颤搐,甚至更好地,还能在 桡神经区域内找到。 阈电位到达,注入40-50ml的局麻药。 如果肌皮神经有受刺激现象,应决不注射麻药。
罗哌卡 因
95%
16
迅速
720
作用机制
1. 通过阻滞钠通道可逆地抑制神经纤维的冲
动传导
2. 不同的神经,其结构不同,对麻醉作用表
现出来的敏感性也各异 3. 细小的无髓鞘纤维比粗大的有髓鞘纤维更 敏感。
副作用
1. 达到了各自的血浆毒性浓度,所有局麻药对心血 管或中枢神经系统可有副作用。 2.血浆浓度越高,药物浓度增加的速度越快,症状 越明显。 3.注意过敏反应,虽然极少。(一些制剂中含有防 腐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4.丙胺卡因代谢产物可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 剂量依赖。
警惕布比卡因
1. 不到惊厥剂量,就能引起心率失常。 2. 它对ATP合成有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在一些 病例则是完全的终止。 3.严格地监测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效应出现 的时序。 4.时间因素对成功的治疗至关重要。 5.布比卡因的脂溶性使它作用更长,这也是 它毒性较高的一个原因。
药物的评价
1. 选择合适局麻药(预计麻醉持续时间和药物 毒性) 2. 丙胺卡因的低毒性和起效快,为基础的局麻 药。 3. 当需要更长的作用,配上布比卡因或罗哌卡 因和 4. 丙胺卡因一起使用。 5. 用甲哌卡因作穿刺处的局麻或开皮口的浸润。 可用 6. 于丙胺卡因禁忌的患者。
操作步骤
透皮、将穿刺针置入皮下组织。 朝着神经置入刺激针,直到在目标肌肉区域 开始出现收缩。一边观察着刺激的反应程度, 一边逐档减少刺激电流,直到在0.2-0.3mA 的阈电流水平还有可识别的收缩。 如果在阈电流,目标肌肉还出现可识别的收 缩,回抽无误,注入局麻药。 在第一个10ml的局麻药注入后,将刺激电流 调回1.0mA。
上肢的阻滞
简介 良好的解剖知识。 “沙漏”结构。 沙漏的腰部-锁骨下法和锁骨中点法。 沙漏腰部近端-斜角肌间神经阻滞(麻醉到不 了前臂 下段的尺侧和手部)。 沙漏远端(如腋神经阻滞),阻滞可望到达 桡神经 和肌皮神经的区域。 完全搞清定位和手术涉及的范围尤其重要。
斜角肌间神经阻滞
臂丛阻滞中最靠近头端的方法。 前路(即Meier法) 后路(即Pippa法)。 前路适合导管的连续阻滞。
肌皮神经
肱二头肌 喙肱肌
桡侧腕屈肌 拇短屈肌 第1-3指深屈肌
旋后位屈肘
桡侧腕的屈和外展 前臂旋前(屈近节指间关节) 屈和外展拇指,屈第1-3指 (屈手指的远节指间关节) 伸肘 桡侧腕的伸和外展 伸手和手的背屈 指的伸和展开 尺侧位的腕部屈和外展 屈第4-5指
正中神经
桡神经
肱三头肌 桡侧腕(短)伸肌 指伸肌 尺侧腕屈肌 第4-5指深屈肌
适应症
上臂远端区域、前臂和手部的手术操 作。
禁忌症
胸部畸形 锁骨骨折愈合性脱位
不良副作用
霍纳氏综合症 误入血管(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头静脉或 它们的分支) 气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