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一、质量管理的起源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管理学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当时,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兴起,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成为企业迫切关注的问题。

于是,一些企业开始采取一些简单的质量控制手段,如检查和测试等。

这标志着质量管理的初步形成。

二、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1. 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质量管理进入了质量控制阶段。

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始注重产品的质量控制,通过检验和测试等手段来确保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

同时,质量控制手段的不断完善,如统计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圈等的引入,为质量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质量保证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质量管理进入了质量保证阶段。

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始从质量控制转向质量保证,即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质量保证体系的关键是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质量记录等的编制和执行。

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质量管理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在这个阶段,质量管理不再局限于产品质量,而是全面关注企业的全面质量,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管理质量等。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持续改进,通过引入各种管理工具和方法,如质量功能展开、六西格玛、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来实现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质量管理的最新趋势1. 智能化和数字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和数字化已成为当前质量管理的最新趋势。

企业可以借助先进的软件和设备,实现对生产过程和质量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

2. 数据驱动的决策在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管理已从主观意识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质量数据,企业可以更加科学地评估和改进质量绩效,做出更加准确和可靠的决策。

3. 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随着人们对环境和社会责任的日益重视,质量管理也开始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

企业在追求质量的同时,还要关注对环境的影响和社会的贡献,通过改进产品设计、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等措施,实现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开始出现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时候。

以下是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1. 古代手工业阶段:在古代的手工业阶段,质量管理主要依靠手工工艺师傅的技艺和经验,没有明确的质量管理体系。

2. 工业革命前阶段: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大规模机械生产成为可能。

质量管理开始追求标准化和流程化。

生产者开始逐步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引入了简单的质量控制措施。

3. 20世纪早期的质量检验阶段:在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开始引入更加系统化的方法。

单纯的质量检验工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质量管理活动。

4.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上半叶,统计方法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逐渐普及。

统计过程控制和抽样检验成为质量控制的主要工具。

这一阶段注重降低过程中的变异性。

5.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质量管理得到进一步发展,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概念。

TQM强调质量是整个组织的责任和目标,并促使组织通过与供应商、客户和员工的合作来实现质量的不断提高。

6. 六西格玛阶段:20世纪80年代,质量管理进一步发展,引入了六西格玛(Six Sigma)的概念。

六西格玛通过统计方法和改进项目来降低过程的变异性,实现质量的持续改善。

7. 连续质量改进阶段:21世纪,质量管理进一步发展为连续质量改进(CQI)。

CQI强调质量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追求卓越和改进,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总体来说,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从简单质量检验到全面质量管理和连续质量改进,体现了质量管理在不断适应和改进的过程中的发展和进步。

每个阶段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质量管理的水平,并对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一、质量管理发展的阶段,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前,产品质量主要依靠操作者本人的技术水平和经验来保证,属于操作者质量管理。

20世纪初期,以F.W.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促使产品的质量检验从加工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有操作者转移给工长,是“工长的质量管理”。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技术条件),公差制度也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有的直属厂长领导,这时是“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上述几种做法都属于事后检验的质量管理方式。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W.A.休哈特提出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他运用统计的原理提出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的“6西格玛”法,绘制出第一张控制图,并建立了一套统计卡片。

与此同时美国贝尔研究所提出关于抽样检验的概念及其实施方案,成为运用数理统计理论解决质量问题的先驱。

1941-1942年此理论被大量认可,并在美国成立战时质量管理标准。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于产品质量从注重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为注重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等,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质量问题,在管理理论上也有新的发展,突出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依靠企业全体人员的努力来保证质量,此外,还有“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美国A.V.费根鲍姆于60年代出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他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并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方面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中国自1978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二、品质管理的定义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客户满意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导言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组织中的管理方法,旨在通过全员参与、不断改进以及客户导向的原则,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本文将探讨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介绍其各个阶段以及对组织和行业产生的影响。

第一阶段:质量检查全面质量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工业生产逐渐展开并面临着一系列的质量问题。

在这一时期,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质量检查来解决问题。

质量检查是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通过发现和解决缺陷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然而,质量检查只是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并没有从源头上预防问题的发生。

第二阶段: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在质量检查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阶段强调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质量。

质量控制通过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如统计过程控制、质量纪律和培训等,来最大程度地减少产品缺陷。

质量控制在管理上更加系统化和全面,但仍然侧重于问题的纠正而不是预防。

第三阶段:质量保证20世纪50年代,质量管理开始转向质量保证的方向。

质量保证是一种通过制定标准、规定过程和持续改进来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方法。

质量保证注重预防,强调制定可靠的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确保产品符合要求。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质量标准和过程的可追溯性,以及质量文化的建设。

第四阶段: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7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哲学开始流行起来。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旨在通过团队合作、流程改进和数据驱动的方法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

全面质量管理不仅仅关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还包括组织的管理、流程的优化以及员工的参与。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通过改善流程和系统来提升质量,并建立学习型组织。

第五阶段:全面质量管理的创新随着科技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演进,全面质量管理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新的方法和工具不断涌现,如六西格玛、质量功能展开、精益生产等。

这些方法强调数据分析、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为组织在质量管理上带来更大的潜力和机会。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当时制造商开始注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早期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是通过检验和调整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质量管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化的方法,用于确保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20世纪初,质量管理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和工具,如统计过程
控制、抽样检验和六西格玛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得制造商能够更好地控制生产过程,减少变异和浪费。

在20世纪中叶,质量管理领域出现了几个重要的理论和模型。

其中
最著名的是爱德华·戴明博士提出的“戴明环”,即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DCA)循环。

这个模型强调持续改进和流程优化,为后来的
全面质量管理(TQM)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质量管理领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全面质量管理(TQM)。

TQM强调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推广质量管理理念
和方法,包括所有员工、过程和产品。

TQM的目的是实现持续改进、提高质量和生产力,同时满足客户需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逐渐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如供应链管理、六西格玛、精益生产、流程再造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使得组织能够更好地管理复杂的生产过程,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

总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进化和演变的过程。

从早期的质量控制方法到现代的TQM和数字化质量管理,这个领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更新,质量管理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组织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论述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论述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论述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质量管理是一个长期以来的概念,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然而,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初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加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

以下是质量管理发展的主要阶段:1. 线性模式阶段20世纪初期,质量管理开始采用线性模式和规范化的方法进行控制。

这一阶段的代表是温斯洛·丹明(W.E.Deming),他提出了统计过程控制(SPC)和质量控制圆环模型(PDCA)等重要概念。

这一阶段主要解决质量问题,以达到产品或服务的规范化和可重复性,为后续的质量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 统一标准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由于贸易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加剧,质量管理开始更加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

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是ISO9001国际标准,该标准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和规范化,以确保产品和服务达到国际标准,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持续改进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质量管理开始重视持续改进和人力资源的作用,强调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注重员工的参与和质量文化的建设。

这一阶段的代表是日本的质量管理模式,如“精益生产”和“质量环节”,这些模式注重长期性的管理和追求零缺陷。

4.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1世纪初期,全面质量管理开始成为质量管理的新趋势。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全面管理、系统化、实现企业全方位质量控制并提高竞争力。

这一阶段的代表是六西格玛和ISO14001环境管理标准等,这些模式注重企业的全面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质量管理不断发展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提高竞争力和满足顾客需求的必要手段。

企业在实践中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最适合的质量管理模式,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发展史一、质量管理四阶段演进历程一、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虽然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原始的质量管理方式已很难寻觅,但是我们可以确信自古以来一直就面临着各种质量问题。

古代的食物采集者必须了解哪些种类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有毒的。

古代的猎人必须了解哪些树制造弓箭最好的木材。

这样,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人类社会的核心从家庭发展为村庄,部落,产生了分工,出现了集市。

在集市上,人们相互交换产品(主要为天然产品和天然材料的制成品)。

产品制造者直接面对顾客,产品的质量由人的感官来判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发展为商品交换,新的行业——商业出现了。

买卖双方不再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

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

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行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成质量担保书。

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

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及产品规格。

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间直接沟通。

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结构多么复杂,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

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把关,因而又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由于工厂具有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

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因此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的事情。

二、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20世纪初,人类跨入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龚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QM 质量管理1970 Quality Management QA 质量保证1950Quality Assurance QC 质量控制1930 Quality control QI 质量检验1900 Quality Inspect仪表。

简述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简述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简述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质量管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措施,确保产品或服务符合预期标准的管理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质量管理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简述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以便更好地了解质量管理的历史和演变。

1. 质量检验阶段质量检验阶段是质量管理的最早期阶段,主要依靠对产品的抽样检验来判断产品是否合格。

这一阶段注重产品的合格与否,通过检验来发现产品的缺陷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在这个阶段,质量管理主要以检验为中心,通过提高检验的准确性和效率来提高产品的质量。

2. 质量控制阶段质量控制阶段是质量管理的第二个阶段,主要通过控制过程来保证产品的质量。

在这个阶段,质量管理不仅仅关注产品的合格与否,还关注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

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缺陷,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和一致。

3. 质量保证阶段质量保证阶段是质量管理的第三个阶段,主要通过建立和实施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来保证产品的质量。

在这个阶段,质量管理不仅仅关注产品的合格与否和生产过程的控制,还注重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通过制定质量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建立质量管理的体系和流程,培训和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水平,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和持续改进。

4.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是质量管理的最高阶段,也是质量管理的终极目标。

在这个阶段,质量管理不仅仅关注产品的合格与否和生产过程的控制,还注重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和持续性。

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企业将质量管理融入到企业的战略和运营中,将质量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全面质量管理注重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和创新,以达到卓越的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总结起来,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质量控制阶段、质量保证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质量管理也不断演进和完善,从简单的检验到全面的质量管理,从关注产品到关注过程和全员参与,质量管理正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

汇报人:2023-11-25•质量管理体系的起源•质量管理体系的演变•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目•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质量管理体系的未来趋势录质量管理体系的起源0101质量主要通过师徒传承和经验来判断,缺乏系统性的质量管理方法。

古代手工业时期02行会制度对产品质量进行规范,出现质量检验的萌芽。

中世纪欧洲手工业时期03生产规模扩大,对产品质量要求提高,催生统计质量控制方法。

工业革命时期质量管理的早期发展工业革命对质量管理的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工业革命带来了大规模生产和流水线作业,对产品质量控制提出更高要求。

质量控制理念的转变从单纯依靠经验检验向运用统计方法进行质量控制转变。

质量管理学科的建立工程师、数学家和统计学家开始涉足质量管理领域,促进了质量管理学科的发展。

质量管理大师的涌现如J.M.Juran、E.Deming等质量管理大师在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推广和应用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内涵强调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追求零缺陷和持续改进。

W.A.Shewhart的贡献美国工程师W.A.Shewhart提出统计质量控制理论,为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奠定基础。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诞生质量管理体系的演变0203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为了规范产品质量,企业开始制定质量控制标准和相应的检验流程。

01工业革命的推动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开始关注产品的质量控制。

02科学管理思想的兴起泰勒等科学管理思想家提出了将质量与生产过程分开管理的理念,为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质量保证思想的提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开始意识到质量保证的重要性,并逐步推广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标准的制定为了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企业开始制定质量保证标准和相应的流程。

质量保证技术的应用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企业开始应用各种质量保证技术,如统计过程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等。

质量保证体系的推广030201为了规范全球范围内的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组织开始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历程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是指企业为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方法和流程,确保符合客户和相关标准要求而建立的一套体系。

以下是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的主要历程。

第一阶段:质量控制20世纪初,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质量控制来实施的。

企业只关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验,主要目标是排除不合格品。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质量工作流程简单,没有系统化的管理方法。

第二阶段:质量保证20世纪50年代,企业开始意识到仅依靠质量控制无法解决质量问题。

质量保证的概念提出,并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引入了一系列质量保证措施,包括供应商评估、过程控制、培训等。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质量管理的过程化,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缺点,如工作流程复杂、成本高等。

第三阶段:质量管理体系化20世纪80年代,质量管理逐渐演变为质量管理体系,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标准是ISO 9000系列。

企业开始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将质量管理上升到组织层面,实现了从质量保证向质量管理的转变。

质量管理体系的特点是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持续性。

第四阶段:与业务整合21世纪初,全球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面临多样化的需求和复杂的质量问题。

质量管理体系开始与企业的业务整合,形成了一种质量管理文化。

企业不仅关注产品和服务质量,还注重整个价值链的质量。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客户为中心,注重持续改进和创新。

第五阶段:数字化质量管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正逐渐向数字化转型。

企业开始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来实现质量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数据分析和预测成为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质量问题的发现和处理能够更加高效和快速。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数字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总结起来,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管理体系化、与业务整合和数字化质量管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质量管理体系将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质量管理和竞争优势。

质量管理的百年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百年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百年发展史质量管理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经历了检验质量管理、统计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标准化四个阶段。

检验质量管理(Inspection Quality Management)20世纪以前,从手工业产生开始就有了质量管理,有产品生产,就有对质量的要求。

这个时期,产品质量是靠手工操作者的手艺和经验来保证。

20世纪初期,以泰勒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促使产品的质量检验从加工制造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公差制度也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这一时期是事后检验质量管理。

产品生产完成后进行事后检验,对控制不合格产品出厂是比较有效的。

但是这种方式不能有效防止不合格产品的发生,出了产品质量问题,有关责任也难以区分。

因此,随着生产规模的发展,其缺陷也越来越明显,不能有效预防不合格的产生,从而有效控制不良损失,通过对产品进行全检,缺乏效率,不能系统地解决质量问题。

统计质量管理(Statistical Quality Management)20世纪2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成立两个课题研究组,一个是休哈特领导的过程控制组,他提出了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并首创控制图工具,其目的是预防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产品的产生。

这从理论上实现了从事后把关到事前预防的转变。

另一个小组,由道奇负责,他与罗明提出了统计抽样检验理论与抽检表。

SPC理论的提出把事后把关的质量检验发展到工序控制,强调了事前预防的管理。

但这一理论在提出之后并没有马上得到广泛的运用,直到二战,美国军方为了控制军品的质量在军工企业强制推广统计质量控制标准,并取得巨大效益之后,才开始在各民用企业广泛运用起来。

20世纪50年代,质量大师戴明系统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

在古代,质量管理主要依靠手工制作的工艺技术和经验传承来保证产品的品质。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质量管理开始出现了新的挑战。

18世纪至19世纪,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兴起,产品的制造过程变得更加复杂,质量管理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工厂开始采用一些简单的质量控制方法,如检查和筛选不合格产品。

20世纪初,质量管理开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901年,美国发明家法斯特(Frederick W. Taylor)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念,他认为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控制生产过程,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

这一概念奠定了现代质量管理的基础,强调了数据分析和过程控制的重要性。

20世纪中叶,日本的质量管理取得了重大突破。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在重建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并开始崛起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企业特别注重质量管理,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方法和理念,如质量圈、零缺陷管理和统计质量控制。

这些理念对全球的质量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推动了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后半叶,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和继续创新的阶段。

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了ISO 9000系列标准,这一系列标准为组织提供了一套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指南。

ISO 9000的出现标志着质量管理进入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阶段。

当今,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全球市场的扩大,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质量和顾客的满意度。

质量管理不仅仅关注产品的制造过程,还需要考虑供应链和服务的质量。

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来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同时不断改进和提高质量。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表明质量管理已经由单纯的检查和筛选转变为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强调数据分析、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反应,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要求组织始终关注顾客需求,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一、早期的质量管理发展历程1. 早期质量发展的三个阶段2. 早期质量发展三个阶段比较对比项目质量检验(1930年代以前)统计质量控制(1930~195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1950年代以后)职能检验控制管理对象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工序质量产品质量、工序质量、工作质量特点事后把关,管结果从把关向预防发展防、检结合,预防为主依据符合质量要求按既定质量标准控制以用户为中心、重在产品适用性经济性忽视质量经济性重视质量的经济性追求质量的经济性性质把关、分类以把关为主、预防结合以预防为主,防、检结合,全面管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范围生产现场生产现场、设计过程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方法运用技术检验方法技术检验方法、数理统计方法运用多种管理方法,提高工作质量以保证产品质量标准化重视技术标准技术标准发展为质量控制标准技术标准、控制标准和管理标准并重参与检验人员技术和检验人员企业全体员工二、国际标准的产生和发展质量管理国际标准产生前,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本国的质量标准,列举如下:●1959年,MIL-Q-9858质量大纲要求,美国国防部颁布●1969年,AQAP北约联合质量保证协会颁布●1971年,ANSI N45.2美国国家标准协会颁布●1975年,CSA Z 299加拿大标准协会颁布●1979年,BS5750英国标准协会颁布197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第176技术委员会(ISO/TC 176),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ISO/TC 176 的目标是“要让全世界都接受和使用ISO9000标准,为提高组织的运作能力提供有效的方法;增进国际贸易,促进全球的繁荣和发展;使任何机构和个人,可以有信心从世界各地得到任何期望的产品,以及将自己的产品顺利地销到世界各地。

”ISO/TC 176技术委员会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从1987第一版到目前进行了四次换版,共五个版本,如下图: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换版进程(1)1987 年第一版质量管理体系的第一版经过TC 176技术委员会7年时间多次修改,称为“历史性综合”,于1986 年ISO/TC 176发布了:ISO 8402:1986《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1987 年发布了:● ISO 9000:1987《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选择和使用指南》;● ISO 9001:1987《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 9002:1987《质量体系——生产、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 9003:1987《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 ● ISO 9004:1987《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下面我将介绍质量管理发展的历程。

质量管理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那时,工业革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大量的工业品被制造出来,质量问题开始凸显出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早期的质量管理理论开始出现,引起了企业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质量管理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日本的质量管理理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在日本,人们开始注重从管理的角度来解决质量问题。

质量管理的概念从此开始在企业管理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质量管理控制机构开始兴起。

ISO(国际质量标准化组织)成立,制定了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标准和体系,为质量管理提供了一种全球通用的解决方案。

质量管理从此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世纪80年代至今,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以TQM(全面质量管理)为代表的新的质量管理理念开始兴起。

TQM要求所有员工都参与到质量管理中来,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也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和支持。

通过信息系统,企业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质量管理,实时监控和分析质量数据,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节点。

比如六西格玛(Six Sigma)的引入,它是一种以缩小质量变异范围为目标的质量管理方法,得到了许多企业的应用;还有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和认证,比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它成为企业质量管理的一种基准。

总的来说,质量管理发展的历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问题到全面问题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质量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也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今后质量管理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

企业应该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历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

当时,由于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的扩张,出现了大规模的生产和复杂的组织结构,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导致了许多产品质量低劣、不合格,给消费者和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20世纪初期,质量管理开始引入科学管理的概念和方法。

著名的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强调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过程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这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整体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1920年代,统计学家沃尔特·A·谢傲挑战了传统的质量控制理念,提出了“统计质量控制”的思想。

他的观点是,质量管理应该建立在数据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过程的测量和控制,减少变异性,提高产品质量。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和工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一时期,日本的企业开始引入美国的质量管理经验,通过持续改进和质量控制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20世纪50年代,日本企业家土光敏夫提出了“质量控制圈”的概念,强调全员参与、全员质量意识的重要性。

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日本各个行业,将质量管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0世纪60年代,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开始出现。

此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开始着手制定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以促进全球贸易的顺利进行。

1987年,ISO发布了第一版的ISO 9000系列标准,标志着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式诞生。

这一系列标准包括了质量管理原则、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运作指南等内容,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国际认可的质量管理框架。

随着时间的推移,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

2000年,ISO发布了ISO 9001:2000版本,将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更加聚焦于顾客满意度和持续改进。

2015年,ISO发布了ISO 9001:2015版本,进一步强调风险管理、组织环境和利益相关方等方面的要求。

简述质量管理发展阶段

简述质量管理发展阶段

简述质量管理发展阶段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质量管理也逐渐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质检阶段质检阶段是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主要是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检验来保证质量。

这个阶段主要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当时的企业主要采用的是“检验出问题,再进行处理”的方式,这种方式的缺陷在于不能预防问题的发生,只能在问题出现后进行处理。

二、质量控制阶段质量控制阶段是质量管理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来保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这个阶段主要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当时的企业开始意识到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开始采用一些方法和工具来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以达到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目的。

三、质量保证阶段质量保证阶段是质量管理的第三个阶段,主要是通过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来保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这个阶段主要存在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当时的企业开始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保证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四、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是质量管理的第四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全员参与、全面管理来实现质量的提高。

这个阶段主要存在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当时的企业开始意识到质量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和全面管理,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总的来说,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从最初的质检阶段到现在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企业不断完善和提高的结果。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质量管理也将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质量管理解决方案。

简述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简述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简述质量管理发展历史质量管理是指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各个方面进行监控和改进,以确保其符合特定要求和标准的管理活动。

随着人们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下面将简述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

1. 质量控制阶段质量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质量控制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检验和测试来发现产品的质量问题,并进行修复或剔除不合格产品。

质量控制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检查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标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2. 质量保证阶段随着对质量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加,质量保证阶段应运而生。

质量保证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平。

这一阶段引入了预防性的管理方法,注重从源头上控制产品的质量问题,并对生产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到了20世纪8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TQM)成为了质量管理的新趋势。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整个组织的全员参与,将质量管理作为一种文化和价值观,涉及到组织的方方面面,包括管理体系、流程、人员培训等。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关键是不断改进和持续提高质量,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4. 六西格玛阶段六西格玛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的质量管理方法,它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寻找并消除导致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

六西格玛方法的核心是通过减少过程的变异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

六西格玛方法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5. 敏捷质量管理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敏捷质量管理成为了质量管理的新方向。

敏捷质量管理强调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

敏捷质量管理采用迭代和增量的方式进行质量控制和改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总结起来,质量管理发展经历了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和敏捷质量管理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强调不同的质量管理方法和理念,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客户期望。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质量管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下面就质量管理的发展史进行详细的论述。

古代的质量管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工艺生产中。

在古代,手工业是主要的生产形式。

由于生产和质量控制都由手工操作完成,控制和保证质量的主要方法是由人工完成,并且在产品制造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监控和管理机制,因此质量管理较为简单。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业生产,使得生产规模得到了扩大,质量问题也开始显现。

这时,质量管理开始注重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和监控,注重技术制度和验收标准的建立。

同时,由于产品的可替代性增加,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企业开始注重消费者的需求和满意度。

20世纪初,大规模生产开始出现,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产品质量的保证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此时,统计学的发展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来判断产品质量的统计特征,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质量管理开始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评估等环节。

二战后,企业面临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全面质量管理(TQM)概念的提出使得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TQM主张从生产到服务全过程中,所有环节都应注重质量,质量不再是单一部门的责任,而是全员参与的事项。

TQM强调从源头上避免缺陷的产生,注重过程控制和错误预防。

此外,TQM还注重持续改进和学习,通过不断的反馈和总结,改进业务流程和管理方法。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日本的质量管理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尤其是丰田生产方式的提出,将质量管理理念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中,通过精益生产和及时生产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企业能更直接地获取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信息,能够更加精确地调整产品和服务,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更好地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一、介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质量管理成为企业追求竞争优势和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二、质量管理体系的起步阶段1.早期的质量管理概念- 质量的定义和重要性-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早期的质量管理方法2.质量管理体系的起源- ISO 9000标准的出现- 质量保证概念的引入- 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和原则三、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阶段1.ISO 9000标准的发展与演进-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布与更新 - ISO 9000系列标准的关系和互补性2.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认可与推广-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建立和发展3.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范围扩大- 质量管理体系在服务行业的应用- 质量管理体系在制造业的应用- 质量管理体系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四、质量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1.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提出与实践- TQM的概念和原则- TQM的关键要素和方法2.质量管理体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质量管理体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的应用实践3.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与改进- 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引入- 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创新附件:1.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最新版2.TQM实施指南3.质量管理体系应用案例分析法律名词及注释:1.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是一个非国际标准化组织,由来自不同国家的标准化机构组成,致力于制定和推广国际标准。

2.TQM: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一种管理方法和理念,强调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和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性。

3.质量管理体系: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质量管理规程和程序,确保产品或服务符合质量要求,并持续改进质量的管理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质量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仅能对产品质量实施事后把关,但是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因此,质量检验并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

全数检验成本高,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2. 40-60年代,质量管理从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过程控制阶段,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所以将质量控制从检验阶段提前到生产阶段,实行过程控制。

并采用抽样检验来适应大规模生产。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强调全体员工都参与质量控制。

从种植,采购,仓储,生产等一系列环节都要有相应的质量管理。

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朗志正,我国著名的质量和标准化专家,现任国务院参事、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他于1958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第一机械系,1966年调入北京理工大学任教.从1978年起,他开始从事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的教学、科研、企业诊断和咨询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推广工作,是"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目前还担任着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质量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等多项职务.1958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火炮设计与制造专业,任南京307厂设计研究所设计组长,1966年调入北京理工大学,先后在飞行器系、管理工程系和管理与经济学院任教,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98年任国务院参事、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理事,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北京质量管理协会副会长;全国质量管理优秀工作者,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先进个人,2000年质量管理突出贡献奖,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1979年开始结合工作实践着手写出一本50万的《质量控制方法与管理》,这是国内最早的基本有影响的质量管理方面的书籍之一。

以此为基础,郎志正一方面参加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一方面积极参与全国质量管理的推行活动。

刘源张, 1950年夏天刘源张教授在东京,经由日本质量学者石川馨的介绍,在日本“科技联”研究质量理论。

当时美国学者戴明在日本演讲质量统计控制,刘教授通过石川馨拿到戴明的演讲讲义,并了解相关的情况。

1956年刘教授回国,在中国科学院创办“质量控制”研究组。

他在企业基层讲解与应用名称叫“Pareto”的管理工具。

开始时刘教授称其为“主次分析图”,后来在北京内燃机总厂推广时刘教授将其翻译为“主次排列图”。

刘教授的命名一方面从发音上与原名称相似,另一方面又符合该工具的用途本意;于是“排列图”名称逐渐被国内专业人士广泛接受。

1960年,他工作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运筹室与中国纺织科学院、北京第一棉纺织厂合作,应用运筹学解决生产问题。

刘教授为此撰写《运筹学的简单介绍》,阐述运筹学的诞生、发展、对象、方法以及与工业生产的关系。

1962年刘教授应用戴明的讲课方法,在北京市纺织工业局举办质量管理培训讲座。

1963年、1964年刘教授翻译日本岩波书店在1957年出版的简明扼要的“现代应用数学丛书”中的两本:《线性规划》与《穿孔计算机》。

1981年刘教授在“中国质量管理”期刊上以通俗浅近的文字介绍了《排列图》与《因果图》。

1976年刘教授在北京清河毛纺织厂建立QC小组。

1979年他与该厂专业人员合作、收集相关的生产数据;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确定细纱断头率与其他主要因素的定量关系;形成“质量方程”并分析方程的精度与误差范围,根据研究结论向企业提出质量控制的对策;联合署名发表课题研究报告《粘涤纶细纱断头率质量方程的建立》。

1980年刘教授与北京第一棉纺织厂、北京清河毛纺织厂专业人员又相继合作完成两项课题研究,共同署名发表:《梳棉机棉结杂质的统计质量管理》、《织物纬印与细纱质量不匀率的关系》。

1979年发表《刘源张顾问在电子工业全面质量管理试点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大力倡导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当时他刚担任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副理事长与四机部质量管理顾问。

[7]1981年、1982年刘教授相继论述:《质量与质量保证体系》,《全面质量管理与经济效益》。

1984年在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他提出“广义的全面质量概念”,主张“产品的全过程管理、全员参与的管理”。

1995年刘教授发表两篇文章:《关于管理科学的几点思考》,讨论在国家标准“GB/T 13745-92 科学分类与代码”指导下质量学科的定位;《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分析质量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关系。

《质量的管理工程和管理工程的质量》(1999)阐述质量的本质;质量管理工程的渊源、性质、与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关系。

《中国管理学的道路——从与经济学的比较说起》(2006),讨论中国管理学的现状、走什么样的路、怎样走;中国管理的存在和发展全凭中国管理学能否真正研究、透彻认识和妥善解决中国的管理问题;中国管理科学需要研究五个课题:责任与诚信、创新的管理、企业的测度、常数的问题、标准化的参与。

在本世纪初刘教授相继发表两篇文章:《新世纪中国质量的几个问题》(2001),讨论质量、工程质量、质量管理状况以及新世纪面对的问题;《新世纪里质量管理的新问题》(2002),回顾从20世纪70年代后半叶以来,中国质量管理走过的一段曲折道路;在新世纪广大民众面对新的“三座大山”:子女教育、保健医疗、住房购买;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关口,企业需要一番脱胎换骨的努力,中国质量界要作出自己的贡献。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三十周年回顾》(2008),总结中国全面质量管理运动的成就;这三个“十年”的特色分别是:国家推行——国家监管——国际化时代;全面质量管理一定要从中国国情出发。

《30年中国质量管理谈》(2009),总结与分析中国全面质量管理运动的功绩、进步、遗憾、问题和对策。

张公绪,1982年提出两种质量诊断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美国体哈特统计质量控制理论,开辟了统计质量诊断的新方向。

1987年两种质量诊断理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1993年7月美国《质量技术杂志(Journal of Quality Technologg)刊载了著名统计质量控制专家屋道尔(W.H.Woodall)的专文对选控图的评价与分析肯定了他的两种质量诊断理论。

1992年主编《质量管理学》教材,1995年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

克劳斯比,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 Crosby)零缺陷之父、世界质量先生、伟大的管理思想家,其所取的成就相关理论。

1952年任克罗斯莱公司质量部初级技术员、质量工程师,并加入美国质量学会(ASQ)。

1979年出版惊世巨著《质量免费》/Quality is free,奠定大师的地位,标志着质量管理学的诞生。

1979年创立了PCA及克劳士比质量学院;1984年出版《质量无泪》,成立“质量书苑”,启动“校友会”制度;2001年,克劳士比先生获美国质量界最高荣誉——美国质量学会“A SQ 终身荣誉会员”。

2002年,美国质量学会(ASQ)设立以克劳士比命名的“克劳士比奖章”以提携、表彰质量管理方面的优秀作家。

赤尾洋二,历任东京工业大学、山梨大学、玉川大学教授、工学部学部长。

现任朝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日本质量管理学会会长,日本科学技术联盟质量机能展开研究会委员长、QC委员会委员长,日本全国QC小组本部副总代表,日本全国质量月实行委员会委员长,戴明奖实施奖委员会副委员长,《质量》杂志主编,《质量管理》杂志主编. 现任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国际质量机能展开组织(ICQFD)主席,美国质量机能展开(QFD )研究会首席顾问。

获得日经质量管理文献奖,戴明奖本奖, Vision Award(美国GOAL/QPC) ,Best on Quality Award (国际质量科学院),特别功绩金奖(American Society for Quality) ,业绩奖(日本机械学会)等。

田口玄一,曾获得国际技术协会的Willard F Rockwell Medal(1986)、美国工程科学技术名人纪念馆(1988)、日本政府的Ingigo Ribbon Award (1989)、美国自动化名人纪念馆(1994)、美国质量学会的Shewart Award (1996)、日本统计学会的JSS Award(1996)、美国汽车名人纪念馆(1997)、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的Albert M Sargent Progress Award(1998)等,目前为美国质量学会和机械工程师学会的荣誉会员。

田口博士认为所有第二类型的质量问题都是起因于底下三种杂音因子:(1)环境使用状况,(2)退化与磨损,(3)个别的差异(即制造的不良)。

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生产或制造工程师无法解决来自使用状况与退化等杂音的问题,他们只能改善来自制造不良的问题;然而产品设计工程师却可以改善所有来自上述三种杂音因子的问题。

所以在研发阶段,训练产品设计工程师如何衡量产品机能的稳健性,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说,传统产品研发的测试与评估方式需要做改变,我们需要训练设计工程师如何评估产品机能性(相对于下游的使用状况),而这种训练对于达成竞争力而言是一最急迫的投资。

在日本已有许多世界级的公司大量投资在这方面的训练。

石川馨,QCC 之父、日本式质量管理的集大成者。

他的《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一书获“戴明奖” 、“日本 Keizai 新闻奖”和“工业标准化奖”。

1971年,其质量控制教育项目获美国质量控制协会“格兰特奖章”。

他认为推行日本的质量管理是经营思想的一次革命,其内容归纳为6项:1、质量第一,2、面向消费者,3、下道工序是顾客,4、用数据、事实说话,5、尊重人的经营,6、机能管理。

费根堡姆,全面质量控制之父、质量大师。

他努力摈弃当时最受关注的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而将质量控制作为一种管理方法。

他强调管理的观点并认为人际关系是质量控制活动的基本问题。

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统计和预防维护,只能被视为全面质量控制程序的一部分。

他指出质量并非意味着“最佳”,而是“客户使用和售价的最佳”。

在质量控制里“控制”一词代表一种管理工具,包括制定质量标准、按标准评价符合性、不符合标准时采取的行动和策划标准的改进等等。

戴明,戴明(W.Edwards.Deming)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因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而享誉全球。

其主要观点"十四要点(Deming's 14 Points)"成为本世纪全面质量管理(TQM)的重要理论基础。

1.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

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2.采纳新的哲学: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