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评析

合集下载

张学良当年为什么处死杨宇霆

张学良当年为什么处死杨宇霆

张学良当年为什么处死杨宇霆?
张学良杀死杨宇霆,这段历史至今仍成为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这段历史太过于模糊,而且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很多,可以说是积怨太深,最终让张学良动了杀机。

第一个原因,由于杨宇霆的原因导致张学良染上了毒瘾。

张学良这家伙吧,一直有烟瘾,大家都知道。

张学良一直想戒烟,杨宇霆作为张作霖的老部下,在奉系也颇有威望。

他告诉张学良自己有戒烟的方法,而且见效非常快。

就这样,张学良报着试试看的态度接受治疗。

而这种治疗就是往背上打针,刚开始打完针后,张学良发现自己真的戒烟了,他还以为戒烟有望了。

可是后来,他才发现烟瘾虽然戒了,但是如果每天不打针的话,自己根本受不了,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染上了毒瘾。

第二,那就是权力的争斗。

张、杨两个人都是奉系的核心人物。

杨宇霆一直觊觎奉系的权力中心,一旦政府哪个机构出现空缺,杨宇霆会第一时间安插自己的人,他权力的魔掌竟逐渐向整个东三省扩展。

不仅如此,他还企图掌握控制奉系军队,派自己的嫡系军官到奉军任职,最终被张学良察觉。

目前,权力争斗导致张学良啥杨宇霆的观点普遍为各界认同。

第三,日本人的诡计。

日本人一直想挑起东北军的内讧,因此,他们处心积虑制造东北军内部的冲突,制造两人之间的矛盾,最终张学良痛下杀心,以克扣军饷、图谋不轨等罪名将其杀害。

杨宇霆死后,张学良追悔莫及,毕竟杨宇霆也是东北的一个顶梁柱,张学良杀他,说白了也是自毁长城。

历史趣谈常荫槐为什么会被张学良处死 因何要置于死地

历史趣谈常荫槐为什么会被张学良处死 因何要置于死地

常荫槐为什么会被张学良处死因何要置于死地导语:少主初继父位,急需立威于政,妄自托大的杨常成了出头鸟,日本人明挑暗示,蒋介石推波助澜张学良处死杨常的原因杨宇霆、常荫槐命丧老虎厅少主初继父位,急需立威于政,妄自托大的杨常成了出头鸟,日本人明挑暗示,蒋介石推波助澜张学良处死杨常的原因杨宇霆、常荫槐命丧老虎厅,看似偶然,其实必然……矛盾由来已久在张作霖时期,杨宇霆身兼数要职,位居首辅。

“由于其所处地位之特殊,也养成了专横跋扈、盛气凌人的作风,平时除老帅以外,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因此,对依靠父亲的庇护而发达起来的张学良自然也不会放在眼里,二人由此产生摩擦。

尤其在奉系是战是和的问题上,二人更是深有分歧。

深受郭松龄影响的张学良主张息兵止战,保境安民;而杨宇霆却是奉军内有名的主战派。

这边张学良斗胆苦谏息兵止战,那边杨宇霆却极力给张作霖吹内战的耳边风,多次鼓动张作霖入主关内、问鼎中原,张学良对其难免产生不满。

第二次直奉大战前,杨宇霆曾处心积虑地打算将其党羽安插进军队,妄图逐渐掌握东北军权。

不料,此举被郭松龄识破,并密告张学良阻止这一阴谋诡计的实现。

杨宇霆为此对郭松龄恨之入骨,处处排挤他,时时诽谤他,欲除之而后快。

时隔不久,郭松龄在滦州倒戈反奉,兵败被俘。

杨宇霆担心张学良出手施救,就抢先下手,鼓动张作霖下令将郭松龄就地枪决,使张学良没来得及救恩师一命。

与郭松龄亲密无间的张学良,因此对杨宇霆更加怀恨在心。

汉卿是个小孩子,不必理他张学良初继父业,最忌的是别人看不起他。

而杨宇霆、常荫槐却以元老重臣的身份自居,“凡事都自作主张,事先不请示,事后也不报告,张提出不同意见,也不予理睬”。

数次在大庭广众面前让张学良尴尬、难堪,极大地伤害了张学良的自尊。

张学良主政之初已深染毒瘾,毒瘾上来了,什么重要的事都得先放下,这让杨宇霆很是看不上。

在一次讨论裁减兵员的会上,张学良又犯了烟瘾,只得离席,会议交由杨宇霆主持。

杨宇霆真的非死不可吗?张学良的鲁莽决定酿成了东三省的悲剧!

杨宇霆真的非死不可吗?张学良的鲁莽决定酿成了东三省的悲剧!

杨宇霆之死对于东北而言是个悲剧,或许他确实该死,但绝对不该在1929年,也绝对不该以这样一种方式被处死。

对于张学良而言,这无异于自毁长城。

一、张学良与杨宇霆的三个矛盾第一、张杨二人素日积怨颇深。

张学良与杨宇霆的矛盾,根本上是奉系军阀中士官派与留洋派之间的矛盾,而杨宇霆这个人有些狂妄,张作霖看中他的才华,所以委以重任,而担任东北改革指挥官的杨宇霆也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得罪了不少人。

其中,张学良的好哥们而郭松龄就与杨宇霆矛盾很深,二人的政见南辕北辙。

郭松龄反奉后,杨宇霆趁机劝张作霖处死了郭松龄,这又再一次激化了张学良对杨宇霆的不满情绪,也为后来的“老虎厅事件”埋下了祸根。

第二、张学良与杨宇霆在东北的发展路线上意见相左。

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东北易帜”的问题上。

张学良主张支持蒋介石的统一政策,但杨宇霆则认为蒋介石不可信。

显然,张学良拥护统一更容易博得舆论的支持和好评,但杨宇霆站在奉系的利益上,也确实看到了本质。

形式上统一的民国不过是从旧军阀割据,变成了新军阀割据而已。

但二人之间的嫌隙,也因为这一矛盾而进一步加深了。

第三、张学良认为杨宇霆有夺权的想法。

杨宇霆作为长辈,在张学良掌权后却依然常常以家长的身份管束他,这令张学良如芒在背。

杨宇霆还常常以周公辅成王的典故自诩,这令张学良更加不爽。

老虎厅事件的起因,就是杨宇霆逼迫张学良同意“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

当时,杨宇霆与常荫槐向张学良请示筹办东北铁路督办公署之事,语气更多像是通知张学良,而非向长官进言。

张学良第一次回绝后,杨常二人甚至将早就准备好的文件拿出来,逼迫张学良签字。

这也促使张学良动了杀心。

通过上述事实我们可以看到,张学良与杨宇霆的矛盾还是很深的。

但这个矛盾是否就是杨宇霆非死不可的原因呢?显然不是,从国民政府官方给出的说辞来看,张学良连个杀杨常二人的合适理由都没有想出来,决定杨常二人生死的或许只是那三块大洋而已。

(注:张学良决定动手前曾三次掷硬币,三次皆为正面,遂决定动手。

历史趣谈:少帅张学良一生的悲剧 竟然是因为一枚硬币

历史趣谈:少帅张学良一生的悲剧 竟然是因为一枚硬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少帅张学良一生的悲剧竟然是因为一枚硬币
导语:1928年6月4日晨5时许,皇姑屯附近京奉、南满两铁路交汇处桥洞的一声巨响,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身受重伤,当日逝世,享年53岁。

张作霖逝世后
1928年6月4日晨5时许,皇姑屯附近京奉、南满两铁路交汇处桥洞的一声巨响,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身受重伤,当日逝世,享年53岁。

张作霖逝世后,他的儿子、人称少帅的张学良,在奉系一帮老臣的拥戴下,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接过了父亲留下的权仗。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奉系老臣都真心拥戴这位年纪轻轻的少帅。

比如杨宇霆。

祝寿现场的尴尬一幕
1929年1月7日,沈阳小河沿杨宇霆公馆。

奉系元老、时任东三省兵工厂督办的杨宇霆,正在自己家中为父亲祝寿。

一时之间,杨公馆门庭若市,冠盖如云,东三省的达官显贵,均是亲身前来,热闹非凡。

身在外地的阎锡山、白崇禧及各地实力派人物也都派来代表,专程赴沈阳祝贺。

就连贵为一国元首的蒋介石,也派来了祝寿代表。

一个小小东三省兵工厂督办,也就是个生产枪枝弹药的厂长而已,哪来这大的面子?
其实,杨宇霆并不仅仅只是个厂长而已。

杨宇霆,字邻葛,奉天法库县人。

早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历任奉军参谋长、东北陆军训练总监、东三省兵工厂督办,奉军第三和第四军团司令,江苏军务督办,安国军参谋总长等职。

一句话概括杨宇霆在东三省奉系的地位:张作霖当东三省老大时,
生活常识分享。

张学良枪毙杨、常原因浅析

张学良枪毙杨、常原因浅析
, .
杨 宇霆曾策 动奉天省议会议长 范朗清 纠合
,
组成请愿 团到北京见张作霖
,
建议 由杨主 政东北
,
被 张拒绝
,
.
一九二八年七月
;
.
,
南京
,
政 府准备派何 成 2 睿赴奉天 与 张学良商谈东北易帜问 题 让何 成寻 睿 来 东北途 中
.
此事 为住 在河 北省滦州的杨 宇霆所 知 先 同 他举行 会谈
, ,


,
在秦皇岛劫走直系军阀在 日 图葆 进
,
撤 蠢、 致 璐 渗 本购
得 的 军械 三万件 当时
, ,
杨宇霆 同皖系军
,
武装奉 军七 个混成旅

意见 张作霖支持 杨宇霆 收 龄 指 挥 的 东路军尚能稳住 阵脚 其余各路
住 战最 力
,


,
决定 与直系 一决 雌雄 战争 的结 果 唯张学 良和 郭 松 如张景惠 的 西路 军 张 作相 的 中路 军 和 许兰洲的骑兵团 皆
,
特别是 其 中 的 大学
以 郭松 龄和 后起的张学
.
反对军 阀 混战
.
主张 励精图治
,
发 展实业
,
思想 趋向进 步
,
属 于 革新派
良为总代 表 槐
,
随着奉军 的 崛起 和 没落
革 新派与守 旧 派之 间 的 争斗 亦 日 趋尖 锐化
.
可以说
,
一九二 五

年底郭松龄举 兵反奉 张学 良枪毙 杨

是 两 派矛盾发展的一次公 开暴露


“ ,

张学良与杨虎城的下场为什么差别那么大

张学良与杨虎城的下场为什么差别那么大

张学良与杨虎城的下场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同是蒋介石眼中的罪犯,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结局却不同。

二者虽然都曾被关押在监狱中,但张学良最后还是恢复了自由身,而杨虎城则被秘密地在监狱中杀害了。

张学良与杨虎城的下场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张学良与杨虎城的下场,希望对你有用!张学良与杨虎城的下场张学良先是被南京军事法庭判为10年徒刑,后改为终身监禁。

但在监禁地却能享受超乎一般的优待,他的两个夫人先后亲密陪伴,各类服务人员像伺候在任的高官一样,精心伺候,有求必应。

1960年代,张学良在狱中和赵四小姐举行婚礼,居然轰动整个台湾,大小官员纷纷祝贺。

1975年蒋介石一死,张学良马上获得自由,到美国定居,一直活到101岁病故。

可以说,张学良受到了蒋介石的宽容和优待。

曾经用机枪子弹猛烈袭击着、部下士兵疯狂追击着、最后在石头缝里将蒋介石抓捕起来、逼其就范,最高领袖落到这个份儿上,想起来就恨得吐血。

抓住张学良后没有将其整死,而是判处监禁,使其善终。

张学良不是太幸运、烧高香了吗?杨虎城却没有这种幸运。

西安事变以后,即被蒋介石撤销了一切职务,接着又被逼迫到欧洲考察。

抗战爆发后,杨虎城多次要求回国抗日,回到香港后却被蒋介石诱捕,囚禁于大陆监狱,整整关了12年。

在蒋介石军事失败离开大陆逃到台湾后,密令特务头子毛人凤将杨虎城及其妻儿杀害于重庆“中美合作所”,落了个死无葬身之地的悲惨下场!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张学良对蒋介石有恩有功。

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使游离于中央政府多年的大东北归顺中央政府,使蒋介石实现了全国的基本统一。

不仅如此,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的统治在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进攻下岌岌可危。

张学良亲率大军入关“武装调停”,使蒋介石轻而易举扫平了各路军阀,稳固了自己的一统天下。

张学良对蒋介石的这个功劳,很可能是蒋介石对张学良手下留情的原因之一。

而杨虎城却没有这些功劳。

其二,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之前和共产党没有什么瓜葛,蒋介石没有抓住张学良“通共”“融共”的罪证。

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评析

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评析

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评析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内容摘要:摘要:张学良在完成东北易帜后,在内政方面做的第一件大事是枪杀杨宇霆和常荫槐。

杨常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们触犯了为政的大忌,专横跋扈,恣意妄为,不以主帅为重。

但考诸事实,杨常虽有致死之由,却无应杀之罪。

张学良之所以以中世纪喋血功臣的方式枪杀杨常,主要是受人挑拨,特别是日本人的离间,让张学良感到恐慌。

枪杀杨常是未经过任何法律和程序的,枪杀杨常后对东北政局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张学良枪杀杨常既反映出他具有政治家非凡的决断能力和气魄,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还有不自信的一面。

关键词:张学良;杨宇霆;常荫槐;杨常事件杨宇霆、常荫槐被杀是东北近现代史上特别是张学良执政期间的重大事件。

张学良为什么枪杀杨常杨常为何被杀杀后罗列的罪状是否属实杨常被杀后对东北政局有着怎样的影响又该如何评价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深入研究张学良及东北近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一、杨常被杀经过及公布的罪状杨宇霆和常荫槐,在张作霖执政时期都曾担任重要职务。

杨宇霆,1885年8月29日生于辽宁省法库县蛇山沟村,幼时有“过目成诵之才”的赞誉,1904年,考中清朝末班科考秀才。

后就读奉天省立中学堂,一年后即被选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学习。

学成回国后,历任炮兵队队长、管带,东三省讲武堂教官,陆军部一等科员,东三省军械厂兵器科长、管带、弹药队长、厂长等职。

1916年,张作霖任奉天督军后,杨长期充任奉天督军署参谋长、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议等要职。

常荫槐,原籍是山东省寿光,后迁至吉林省梨树县西北刘家馆子乡落户。

1910年毕业于奉天法政学堂,此后,随其兄常荫廷进入黑龙江都军署课任额外科员,1921年,随许兰洲部剿匪,任参谋长。

第一次直奉战争时,任许兰洲骑兵司令部参谋长。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被张作霖任命为军警执法处处长。

此后经杨宇霆推荐出任奉天全省清乡总办,1925年出任京奉(京沈)铁路局局长。

西安事变“善后”结局的认识

西安事变“善后”结局的认识
文辉、杨森、龙云、马步芳、马鸿透、何键等人明确表示了反对张杨,拥护中央的态度。甚 至连曾遭蒋介石迫害的冯玉祥也谴责张,希望张释蒋,表示愿约 “ 同知交多人留居贵处,以
为释回介公之保证” 并告诫张, 。 勿受他人 “ 挑拨离间’ 综上所述, , ⑩。 地方实力派大都要求营
救蒋,拥护中央,却没有一个人明确表示支持张杨。这与张杨的设想大相径庭!张曾气愤地 对黎天才讲: 我不反蒋时, “ 大家都反蒋, 我反蒋了, 大家都不说话了, 甚至叫我的倒好。 ” ⑩
就必须做出牺牲。 历史上 “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例很多, 最显著的莫过于曹操挟持汉献帝。 但蒋介石与他们不同,蒋介石拥有中国境内最大的政治、经济与军事资源,即使西安事变中 不口头允诺而采用签字的方式 ( 假如蒋同意的话) 他也可以将其撕毁0 6 , 14 年蒋与中共签订 9 了《 停战协议》 不照样撕了吗! , 因而有人认为如果签字, 张杨及两军的命运即可改变的想法 是不现实的! 对此, 张学良看得很清楚,曾对黎天才讲: 我们提出的条件, “ 只能他在原则承 认了,就让他走, 签不签字没有关系, 签了字要撕毁, 还不是一样的撕毁。①在当时的中国, ’ , 蒋是唯一可以团结领导中国抗战的人物。在国民党的内部,能与蒋抗衡的只有两个人 ,汪精 卫和胡汉民。胡是国民党元老,长期追随孙中山,也是孙理论的捍卫人,自认对孙中山的理
共)为基础的抗 日 基地。事变后,张邀中共代表,一方面在于谋事变和平解决之方法,亦有
借延安代表以博取第三国际与苏联之支援之意⑩。 当周恩来一到西安, 张立即询问莫斯科对事 变的态度,“ 当周表示苏不会援助西安时,张最初的反应甚为愤慨,他似乎觉得被别人所出 卖” 苏联的态度使他明白他已失去苏联, ⑩。 意识到斯大林对中国抗 日 棋盘中每一棵棋子的取 舍,而中共对苏联和共产国际历来都是言听计从的,更明白没有苏联,西北局面是无法支撑 的。特别是在他考虑何时放蒋和如何送蒋的关键时刻,中共明确表示不同意公开宣布 “ 三位 一体”而只愿意以第三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 周与蒋的谈话更让他感到中共仅代表 自己的利益, “ 三位一体”已经瓦解⑧。 在地方实力派不支持、苏联斥责、中央军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以及 西安内部在放蒋问题上的激烈争论,使他感到局面无法收拾,只有自己 “ 送蒋去南京,可顶 住五十万大军,西安方面可保证平安无事” 。因而张之送蒋并非一时冲动J 有学者认为张学良可以放蒋但不送,善后局面也可改变。这种看法也是一厢情愿!张送 不送蒋无关善后大局:第一,随着 日 本侵略的加深,全国人民强烈要求抗 日,具有一定爱国 主义思想的蒋介石已经准备抗 日,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从抗 日 大局出发,全国军队必须接受 以蒋为首的南京政府的领导,而不允许独立 ( 事变前张杨曾有联合红军在西北独立的思想) 。 也就是说,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必须接受改编。第二,即使不送蒋,在蒋的分化瓦解下,张亦

有关张学良的事情和评价

有关张学良的事情和评价

有关张学良的事情和评价,有大部分都是负面的,特别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更是很多,即使是在历史课上、教科书里,也没有对他的歌功颂德,反倒是认为他是国民党军的头子,做了很多危害国家、共产党的事情。

我总觉得对张学良的评价是否有些过于偏颇了。

最近,我查了很多关于张学良的资料和大家对张学良的评价。

发现,果然如此,对张学良的评价确实有很多人是赞扬和崇敬的,但不乏有很多人持有反面态度。

很多对张学良评价消极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富家公子、纨绔子弟,做人风流等。

他所执行的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更是这些人对他进行批判的最有利把柄,可以说这是张学良人生的一个最大污点,足以使后人对他产生这种消极的评价并且是那么的理直气壮。

但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虽然有一定的依据,是不可抹去的历史事实。

但只对张学良进行这些负面的评价,恐怕是对他的不公正评价,不客观评价。

张学良为什么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作“少帅”?“少帅”一词恐怕不是一个贬义词吧,这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张学良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大英雄。

在我看来,少帅不仅是英雄,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学良虽然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是国民党军的司令。

比如:1928年6月,张学良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同年12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舆论谴责;12月任国民党北平绥靖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

但是他所做的另一些事情对于祖国的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说最为着名的“西安事变”,这便是他最为有利的正面评价证据。

在当时,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少帅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

1936年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对西安事变善后处理中_二二事件_的再认识_郝银侠

对西安事变善后处理中_二二事件_的再认识_郝银侠
[ 关键词] 西安事变 二二事件 张 学良 杨虎城
所谓二二事件 , 是指 1937 年 2 月 2 日以孙铭 九 、应德田 、苗剑秋等为首的东北军少壮派枪杀元 老派 、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 、六十七军副官处少将 副官长宋学礼 、交通处处长蒋斌 、总部参谋处处长 徐方等人的事件 。该事件是西安事变善后处理中 的一个重要事件 。 长期以来 , 史学界大多注重于 对事件前因 后果 的研究 , 特别 是前 因的研 究 。① 而对事件本身的影响着墨较淡 , 即便在有些论著 中提到 , 也是基本持否定态度 。② 任 何事情都具 有两面性或多面性 , 其产生的影响也是复杂的 , 作 为大历史环境中的二二事件 , 自然也不例外 。 换 句话说 , 对二二事件有进一步认识的必要 。
命运 ;张学良不回来 , 东北军内部很难团结 , 实力 最强的东北军发生问题 , “三位一体”也就难于存 在下去 , 杨虎城及十七路军的生存将受到威胁 !
早在二二事件爆发前夕 , 杨虎城已经预感到 东北军内部可能出现的问题 , 所以他派白志超(杨 的卫队长)2 月 1 日将于学忠 、何柱国接到新城他 的住所 , 加以保护 。并两次派人接王以哲 , 均被王 拒绝。晚上, 杨又亲自去接王, 王仍不愿去 。2 日 , 少壮派枪杀王以后 , 又到新城要杀何 , 被杨严 厉斥责 。由于杨亲自阻挡 , 孙铭九 、何镜华未敢动 手 。为防止因事件而引起西安城内混乱 , 杨命令 孔从周布置防务 , 严加警戒 , 维持西安市内秩序 。 另一方面, 他和周恩来采取了果断措施 , 将孙铭 九 、应德田 、苗剑秋等人送到三原红军驻地 , 使元 老派失去攻击目标 。 同时又用军事压力迫使东北
③ 元老派大多数是东北军老一代的将领 , 他们 认为主战可 能导致双方兵戎相见 , 因而主 张通过和 平的方式 营救张 学良 , 认 为少壮派的做法是很难实现和平谈判和营救张学良之目的 。

历史趣闻东北军元老常荫槐简介 张学良为什么杀常荫槐?

历史趣闻东北军元老常荫槐简介 张学良为什么杀常荫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东北军元老常荫槐简介张学良为什么杀常荫槐?导语:关于少帅张学良处决杨宇霆、常荫槐这桩历史公案,普通读者知者甚少,历史学者也褒贬不一。

杨常二人都是东北军的元老了,少帅张学良为什么要关于少帅张学良处决杨宇霆、常荫槐这桩历史公案,普通读者知者甚少,历史学者也褒贬不一。

杨常二人都是东北军的元老了,少帅张学良为什么要杀他们二人?常荫槐简介常荫槐(1888—1929),字瀚勃,生于吉林梨树。

1910年毕业于奉天法政学堂第二期。

1922年参加第一次直奉战争,任骑兵第三旅参谋长。

后任北京政府交通部参事、国务院参议,吉林、黑龙江两省剿匪总司令部参谋长,奉军镇威军骑兵集团司令部参谋长。

1924年任奉天全省军警执法处长兼清乡督办。

是年参加第二次直奉战争,任奉军第三、四方面军军团部政务处长、交通司令。

1926年任京奉铁路局长。

是年12月张作霖联合孙传芳、吴佩孚组建安国军,他受任安国军交通总长。

1927年6月张作霖等成立安国军政府,任潘复内阁交通次长,不久代行部务。

1926年6月至1927年9月任交通部唐山大学(即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1928年3月任关税自主委员会委员。

是年6月张作霖被炸身亡后,7月由总参议杨宇霆举荐出任黑龙江省省长。

不久被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张学良任为东三省交通委员会委员长,与杨宇霆来往密切,反对东北易帜,未果。

同年12月被南京国民政府委任为黑龙江省政府主席。

易帜当日,与杨宇霆公开拒绝参加张学良等东北军政长官与南京政府代表的合影,在公馆拒不悬挂青天白日旗。

1929年1月与杨宇霆同被张学良枪杀。

生活常识分享。

“杨常事件”:张氏帅府里的惊悚往事

“杨常事件”:张氏帅府里的惊悚往事

“杨常事件”:张氏帅府里的惊悚往事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21年第27期张氏帅府,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6号,是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

1929年1月10日,张学良以“阻挠新政,破坏统一”的罪名,下令将奉系元老杨宇霆、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在此处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杨常事件”。

积怨太深张学良为何要杀劳苦功高的杨宇霆、常荫槐?晚年的张学良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常荫槐是奉天交通委员会的委员长,还是黑龙江的主席。

那个时代,吕荣寰是中东路的董事长,最后冲突就是因为这个事情。

杨宇霆跟我商量,要把吕荣寰撤掉,让常荫槐当董事长。

我就想,这个常荫槐的能力也太大了吧?他当了奉天的交通委员会委员长,又当了黑龙江的主席,现在还要到吉林去做这个董事长,东三省就没人了,只有这么一个人吗?怎么能一个人把三省(官)都做了?怎么能三省都有他的事情呢?冲突就在这儿。

杨宇霆一定得如此,我心里就发火了,所以我晚上请他俩来,把他俩都枪毙了!”这仅仅是张学良与杨、常二人火并的导火索,长期以来,杨、常二人自恃功高,对张学良倚老卖老、礼数有缺,这种骨子里的不尊重,不经意间就能从其言谈中流露出来,甚至连“小六子”“瘪犊子”之类不敬、辱骂之语都能脱口而出,这令同样心高气傲的张学良十分不爽。

杨宇霆、常荫槐还反对张学良的“东北易帜”,大肆揽权争名争利。

有一次,常荫槐准备在黑龙江建立山林警备队,扩编武装约两万人,杨宇霆直接从自己的军工厂给常荫槐调拨两万支捷克步枪,这么大的事,杨、常二人居然未向张学良报备,竟自作主张了。

据说,常荫槐还支持杨宇霆取代张学良成为“新东北王”,这就严重触犯了张学良忍耐的底线。

1929年1月10日晚,双方积怨良久的内部矛盾终于爆发!逼张学良在“中东路董事长”任命书上签字的杨、常二人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压根儿没瞧得起的“小六子”,居然对他俩动了杀机。

血溅帅府杨宇霆、常荫槐的飞扬跋扈,逼张学良动了杀机。

“杨常事件”后,张学良为被杀的二人写了两副挽联,包含三个典故

“杨常事件”后,张学良为被杀的二人写了两副挽联,包含三个典故

“杨常事件”后,张学良为被杀的二人写了两副挽联,包含三个典故1929年1月10日晚,严寒笼罩下的沈阳市大帅府里突然传出两声枪响,东北军里两个不可一世的人物倒在了血泊之中,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杨常事件”。

“杨常事件”指的就是“少帅”张学良痛下决心在大帅府的“老虎厅”里,处决了东北军的实权人物杨宇霆和常荫槐。

这件东北军内斗事件的详细内容可参考笔者前几日发表的文章:杨宇霆坚持为父办寿,惹来杀身之祸,三日后被杀于“老虎厅”张学良虽然突然出手杀死了一直目中无人的杨宇霆和常荫槐,但他的内心也是痛苦不已,为此,他连续多日,竟然“悲伤得长吁短叹”。

杨宇霆和常荫槐虽然被杀,但作为东北军里的元老人物,还是要在沈阳城里发丧,在葬礼上,张学良亲笔为杨宇霆和常荫槐献上了两幅挽联。

《张学良挽杨宇霆联》:讵同西蜀偏安,总为幼常挥痛泪。

凄绝东山零雨,终怜管叔误流言。

《张学良挽常荫槐联》:天地鉴余心,同为流言悲蔡叔。

江山还汉室,敢因家事罪淮阴。

在这短短的两副挽联中,张学良用了三个历史典故:其一,西周初期,周武王去世后,因成王年少,成王的叔叔周公摄政。

周公的弟弟管叔与蔡叔先是散布周公要篡权的流言,后来又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

周公率兵东征平定叛乱后,处决了管叔,流放了蔡叔,后人以他们比喻乱国之人。

而张学良以“管叔”、“蔡叔”指代杨、常二人,可见他认定其有谋反之心。

其二,“淮阴”即“汉初三杰”之一的淮阴侯韩信,他曾帮助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战功卓著。

但是,刘邦忌怕功臣,找了个借口将韩信将为侯。

后来,韩信被刘邦妻子吕后所杀。

其三,“幼常”,则是指三国人物马谡。

在挽联中,张学良借用著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来暗示自己杀杨、常二人的无奈与不忍。

东北刚刚易帜后不久就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杨常事件”,从消极方面来说,对外失去了两个在危急时可以缓冲局势的得力人物,对内则失去了两个能掌握全局的辅佐人才。

因此,有人认为张学良此举是“自毁长城”!但是,从积极方面来说,张学良不动声色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杨宇霆和常荫槐,使其在父亲张作霖刚刚去世半年,自己还立足未稳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从此,事无掣肘,统一了东北的军令、政令,顺利地达到了“立军威”的目的。

浅谈西安事变的历史地位分析

浅谈西安事变的历史地位分析

浅谈西安事变的历史地位分析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协助下和平解决的西安事变,几乎搅动了整个中国,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史上左右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

正如郭冠英同志所说“如果没有西安事变,没有全国的大统一,没有惨烈的武装抗战,则人事全非,一个独裁专制的领袖,和一个忍辱含羞的政党,在历史舞台上将以何种脸谱出现。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中国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其历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自1927年,蒋介石“厉行清党”,10年间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无法计算。

“九·一八”事变后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亦只存在了三年即被蒋介石“剿灭”。

湘江一战,中央红军8万大军损折过半,被迫不得不从南方撤退进行长征以完成战略转移的任务。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甘肃会宁地区,但蒋介石仍穷追死堵,在西北设立了“剿匪”司令部,命张学良为剿匪副司令,对红军进行了第五次围剿。

“疲惫之师”的红军处境异常严峻,幸存下来的三万余红军,既要北上抗日,又要对付国民党的大举反革命“围剿”。

正在这种危难关头,“西安事变”发生并得以和平解决,恰恰解除了来自国民党对红军的威胁,从而使共产党获得了喘息、休整的机会。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与国民党交涉,到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谈话“今凡为中国国民,但能信奉三民主义而努力救国者,政府当不问其过去如何,而咸使其有效忠国家之机会;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

中国共产党人既捐弃成见,确认国家独立于民族利益之重要,吾人唯望其真诚一致,实践其宣言所举之诸点,更望其在御侮救亡统一指挥之下,人人贡献能力于国家,与全国同胞一致奋斗,以完成国民革命之使命„„”。

张学良的功与过

张学良的功与过

张学良的功与过张学良的功与过,总之是性格决定命运,姿势决定结果。

我们研究问题需要分析原因,而非单纯评论结果。

下面就根据他一生几个重大阶段,分析分析这个人。

1、思想:张学良不是败家子,起码不是纯的败家子。

相对大帅张作霖而言,张学良早年受良好传统文化教育,又经历西方教育洗礼,思维比较西化,思想开明,乐于接受并尝试新事物。

从讲武堂毕业后,在东北进行军政改组、兴教育、农业、工中,军事上整肃军纪;经济上提升奉票信誉,稳定经济,抵制经济侵略;农业上推行机械军垦和移民农垦,造林养田扩大生产;工业上建立我国第一家机器制陶企业“肇新窑业” 建厂并生产第一辆载重汽车“民生牌” ,, 等等举动,都是主动、正面、进步的。

业,, 一系列举措。

在他号召并主持的“东北新建设”运动而且张学良反对内战,热衷建设,大帅在世时就提出过“息内争,御外侮”的口号(针对两次直奉战役,也正是在这点上与郭松龄一拍即合,俩人好的就差穿一条裤子了)可见张学良对世界的认知比老一辈要开明得多,厌恶穷兵黔武,重视民生建设。

我爷爷是当时东大学生会主席,组织学生抗日游行时被张学良(时任校长)接见谈话,据回忆,很温和、讲道理的场:张学良绝对不是汉奸。

个人。

但最终因为抗日问题,爷爷还是跑延安去了。

)2、立其实张氏父子都不认可小日本,但凡长人心,就没有一个甘心做汉奸的,更何况身居高位者有足够的见识。

区别在于张作霖那一代人限于时代和经历,没有足够的国民意识,存于国不知有其民、民不知有其国” 的乱世,自然就没有主义、只认利益。

所以张作霖的目标就是进可入主中原,退可据守东北。

也就是说,割据起来做东北王已经是他的底线,何谈服从中央政府?何谈全国统一?其实那时候阎锡山等军阀莫不如此,我不卖国,但我的地盘谁占都不行,国民政府不行,日本人不行,共党也不行。

总之是不服来辩,, 呵呵对比其父,张学良无疑是真正有理想的,大帅在世时他就曾多次建议停止内战共同对外(“息内争,御外侮” )。

历史趣闻介绍张学良枪毙杨宇霆、常荫槐事件的始末

历史趣闻介绍张学良枪毙杨宇霆、常荫槐事件的始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介绍张学良枪毙杨宇霆、常荫槐事件的始末导语:杨宇霆曾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

因为治军严谨得到张作霖的赏识,调他任二十七师参谋长。

此后他协助张作霖逐步打开东北的政治、军事局面,个人杨宇霆曾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

因为治军严谨得到张作霖的赏识,调他任二十七师参谋长。

此后他协助张作霖逐步打开东北的政治、军事局面,个人也随之扬名,成为张作霖身边的红人,在东北有“智囊”、“小诸葛”之称。

杨宇霆协助张作霖做了四件大事:一是建立东北海军,使军队自成体系,增强了部队实力。

二是制定田赋制度,从军阀、地主手中挖出大量未开垦的荒地让农民耕种,发展生产,增强了东北的经济实力。

三是修筑战备公路,当时东北的南满铁路权归日本,修了战备公路,交通运输不受日本挟制,一旦战争起来,可以用公路与日军周旋。

四是督办奉天(沈阳)兵工厂,自制武器弹药装备军队,增强了防卫能力。

由于这样做,东北的军事、政治、经济实力大增,使早已对我国东三省垂涎三尺的日本人不敢轻举妄动。

在日本人向张作霖要求在东北实行“杂居”的问题上,杨宇霆认为这是袁世凯卖国二十一条第十六条的翻版,力主不予答应。

日本人看出杨的所作所为,是他们侵占东北的主要障碍,因而产生了“邻国之贤,敌国之仇”的除患之念。

1920年直皖战后,张作霖认为治军治政非杨宇霆不行,于是请杨出山回奉天,任东三省巡阅使,上将军公署总参议兼奉天兵工厂督办。

因前嫌,少帅张学良和第十军军长郭松龄处处与他为难,1925年10月,郭松龄倒戈反奉,其中就有整倒与他积怨较深的杨宇霆留学生派的因素。

12月24日,郭兵败滦州遇害,了却了杨宇霆的一块心病。

生活常识分享。

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评析

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评析

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评析摘要:张学良在完成东北易帜后,在内政方面做的第一件大事是枪杀杨宇霆和常荫槐。

杨常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们触犯了为政的大忌,专横跋扈,恣意妄为,不以主帅为重。

但考诸事实,杨常虽有致死之由,却无应杀之罪。

张学良之所以以中世纪喋血功臣的方式枪杀杨常,主要是受人挑拨,特别是日本人的离间,让张学良感到恐慌。

枪杀杨常是未经过任何法律和程序的,枪杀杨常后对东北政局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张学良枪杀杨常既反映出他具有政治家非凡的决断能力和气魄,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还有不自信的一面。

关键词:张学良;杨宇霆;常荫槐;杨常事件Abstract: After Peter Chang took over the ruling in Northeast China in 1928, the firs t important thing he did was killing Yang Yuting and ChangYinhuai. The reasonwhy they had to be killed was that they violated the old China‘s tradition of of ficial circles, , disobeyed Peter Chang‘s often commands in addition to thei r imperiousness and riding roughshod over all opposition to their ideas. But, inview of legality, there were no full reasons to put Yang and Chang to death th ough Peter Chang thought that they were so evil to him that they both to be elim inated. What he did was like an ancient emperor killing his high ministers. Thereal reasons of killing them were that some ones especially Japanese sowed disse ntion between Peter Chang and them to frighten Peter Chang. There is no historicevidence to prove that killing Yang and Chang had been in accordance with legalproceedings, and the killing exerted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n No rtheastChina‘s political situation then. The killing not only reflected Peter H .L. Chang‘s remarkable courage and ability in judgment as a politician, but alsorevealed that he lacked confidence in his inner world.Key words:Peter Chang; Yang Yuting; Chang Yinhuai; killing杨宇霆、常荫槐被杀是东北近现代史上特别是张学良执政期间的重大事件。

再论“枪毙杨常”

再论“枪毙杨常”

作者: 常城
作者机构: 东北师大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56-61页
主题词: 张学良;学生时代;张作霖;奉系军阀;爱国者;日本干涉;政变;智囊;亲日;近代东北
摘要: <正> 张学良“枪毙杨常”,是近代东北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对杨宇霆其人,究竟应如何评价,是汉奸?还是亲日派?还是值得歌颂的爱国者?对张学良杀杨,应如何评论,本文想就此提出些看法,以求教于大方。

一、杨宇霆堪称“爱国者”乎? 杨宇霆在奉系军阀中,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干才”。

还在学生时代,他就是个。

历史事件评价

历史事件评价

西安事变评论1936年12月,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中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

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要求,继续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将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统领的西北军调到陕甘一带攻打红军。

张、杨由于受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认识到“剿共”没有前途,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但是,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其反共内战政策,拒绝接受张、杨多次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建议。

12月初,蒋介石再次到西安督战,逼迫张、杨加紧“剿共”。

张、杨出于爱国热情和对蒋介石倒行逆施的激愤,在“哭谏”无效后,毅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于12日清晨在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囚禁了十几名国民党军政大员,并随即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救国主张。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企图取蒋而代之,进一步扩大内战。

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应张、杨的邀请,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调停。

周恩来等向各方面耐心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同蒋介石进行谈判。

12月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

25日,蒋介石被释放回南京。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对推动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和团结抗日起了重大作用。

西安事变是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被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转折关键。

西安事变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对于中国国民党方面: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被全国人民谴责的情况下,受中共唆使进而不满“先剿共、再抗日”,于1936年年底在西安挟持蒋中正,提出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等八项主张。

西安事变使得国民政府停止剿共、联共抗日,导致政府的抗日准备被迫中断,全面抗日提前爆发;另一方面使中共起死回生,获得喘息机会,酿成抗战胜利后的全面叛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摘要:张学良在完成东北易帜后,在内政方面做的第一件大事是枪杀杨宇霆和常荫槐。

杨常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们触犯了为政的大忌,专横跋扈,恣意妄为,不以主帅为重。

但考诸事实,杨常虽有致死之由,却无应杀之罪。

张学良之所以以中世纪喋血功臣的方式枪杀杨常,主要是受人挑拨,特别是日本人的离间,让张学良感到恐慌。

枪杀杨常是未经过任何法律和程序的,枪杀杨常后对东北政局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张学良枪杀杨常既反映出他具有政治家非凡的决断能力和气魄,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还有不自信的一面。

关键词:张学良;杨宇霆;常荫槐;杨常事件杨宇霆、常荫槐被杀是东北近现代史上特别是张学良执政期间的重大事件。

张学良为什么枪杀杨常?杨常为何被杀?杀后罗列的罪状是否属实?杨常被杀后对东北政局有着怎样的影响? 又该如何评价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深入研究张学良及东北近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一、杨常被杀经过及公布的罪状杨宇霆和常荫槐,在张作霖执政时期都曾担任重要职务。

杨宇霆,1885年8月29日生于辽宁省法库县蛇山沟村,幼时有“过目成诵之才”的赞誉,1904年,考中清朝末班科考秀才。

后就读奉天省立中学堂,一年后即被选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学习。

学成回国后,历任炮兵队队长、管带,东三省讲武堂教官,陆军部一等科员,东三省军械厂兵器科长、管带、弹药队长、厂长等职。

1916年,张作霖任奉天督军后,杨长期充任奉天督军署参谋长、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议等要职。

常荫槐,原籍是山东省寿光,后迁至吉林省梨树县西北刘家馆子乡落户。

1910年毕业于奉天法政学堂,此后,随其兄常荫廷进入黑龙江都军署课任额外科员,1921年,随许兰洲部剿匪,任参谋长。

第一次直奉战争时,任许兰洲骑兵司令部参谋长。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被张作霖任命为军警执法处处长。

此后经杨宇霆推荐出任奉天全省清乡总办,1925年出任京奉(京沈)铁路局局长。

1928年7月,出任黑龙江省省长,同时仍兼任京奉铁路局局长。

1929年1月10日下午,杨宇霆、常荫槐一同来见张学良。

向张提出要成立一个“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理由是中东铁路是中苏合办,不受东北交通委员会管辖,如果成立铁路督办公署,可将所有铁路纳入管辖范围之内。

杨宇霆已将成立公署的文件拟好,由常荫槐出任公署的督办。

张学良说,这件事涉及外交,应慎重考虑,东北的局势刚安定下来,不要因此引起外交上的纠纷。

应当说,杨常主张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的目的,是出于维护铁路权益和主权。

而张学良主张暂缓进行,是出于东北政局的稳定,双方对此问题没有本质上的分歧。

杨宇霆当时坚持要张学良马上签字同意。

张学良不露声色地约他们晚餐后从长计议。

当晚19时左右,东三省兵工厂督办杨宇霆、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一同来到大帅府老虎厅会客室。

刚刚落座,警务处长高纪毅和侍卫副官谭海率领六名卫士,就破门而入,六支手枪同时对准杨常二人。

由高纪毅宣布:“奉长官命令,你们反对易帜,阻挠国家统一,着将你们二人处死,立即执行。

”杨常闻言, 顿时木然,脸色苍白,一句话也没说出。

分别由两名卫士按住,分别由两名卫士从头部向下开枪,结束了两人的性命,当夜陈尸老虎厅。

张学良于第二天上午召集张作相、翟文选、王树翰、郑谦、臧式毅、孙传芳等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进府,宣布杨常已被杀。

众听此言,惊愕不已。

张让秘书长郑谦草拟电稿,郑“提起笔来只是摇头沉吟,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改刘鸣九执笔,终拟出电稿。

事后陆续发布了《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布告》、《张学良致中央政府通电》、《张学良致三省父老电》、《追述杨常伏法经过详情》、《杨常伏法之判决书》等。

对外宣传杨常的罪状是:“暗结党羽,图谋内乱,勾结共党,颠覆国府,阻挠和议,把持庶政,“于本月十一日召集会议,并邀彼二人列席,当众按状考问,皆已俯首服罪。

” 侵款渎职。

”[1]“审讯历四小时之久,咸认为私运军队,勾结党徒,图危国家,均属确凿有据”,已构成“内乱罪”和“叛乱罪”,“遂依法判决,立地执行枪决”。

为此,还专门举行记者招待会, 张学良亲自与记者谈话,说“处决杨常,确实经过相当之法律手续”。

事实上,杨常被杀,根本未经过任何法律程序。

正如刘鸣九回忆文章所说,当时公布的材料都是枪杀杨常之后,由秘书人员炮制的,根本未经过任何法律程序。

刘鸣九还强调:以“叛乱”罪名加诸死者,实无根据。

二、杨常虽有致死之由,却无应杀之罪杨宇霆和常荫槐在张作霖时期,是奉系集团的重量级人物。

在张作霖时期,杨宇霆身兼数要职 ,位居首辅。

“由于其所处地位之特殊,也养成了专横跋扈、盛气凌人的作风,平时除老帅以外,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

”张学良执掌东北军政后,“杨不仅不稍敛抑”,而且“专横更甚”,这是导致张学良决定杀杨常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首先,杨宇霆不服从张学良对他的工作安排,欲以无名之身,指挥全局。

张学良在接管政权之初,曾拟任杨为黑龙江省军务督办,结果遭到杨的拒绝。

后来张让王树常就商于杨,请其到欧美各国考察,结果还是遭到杨的拒绝。

在东三省保安委员会组建之初,张曾推荐杨出任委员, 杨也固辞不就。

从杨宇霆的言行上看,固辞不就并不是为了退出领导当局,而是“欲以无名之身,指挥全局”。

“明云引退,暗执政柄”。

在东北易帜前后,有许多大事需要讨论。

在一次讨论裁减兵员的会上,张学良因身体原因临时离开,会议由杨宇霆主持,当张回来询问会议进展情况时,杨宇霆则极不礼貌地阻挡说:“你不知,你不要管”。

像这样喧宾夺主的情况,经常出现。

杨宇霆对张学良俨然“以父执自居”,“凡事都自作主张,事先不请示,事后也不报告, 张提出不同意见,也不予理睬”[2]。

上述杨常坚持要组建“东北铁路督办公署”, 只是其中的一例。

一次,杨宇霆和常荫槐二人一同来见张,杨提出要扩充东三省兵工厂事宜。

张学良表示东北目前财政情况紧张,各方面都在裁减经费,兵工厂亦应紧缩,纵使必须扩充,现在也无财源。

杨说可从铁路局每月拨若干经费,补充兵工厂。

张学良转询常荫槐,常荫槐立即应允可以。

这让张学良不解和不满,因为前不久,张曾向常要求由铁路筹款若干补充军费,却遭到常的拒绝。

杨宇霆和常荫槐这些违背最高执政者意志的言行,无论是从所处地位角度,还是从为政者规则的角度看,都是不适宜的,甚至是犯了大忌。

其次,杨宇霆在心理和行为上,对张学良不以长官尊之。

在东北易帜前,张学良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东北易帜后为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东北边防军总司令,是东北最高军政长官。

而杨宇霆坚持不同意张学良为其安排的任何职务,当时仅是东三省军工厂督办,两人职位相差悬殊。

然而,在杨宇霆的眼里,张学良“只不过是一个好玩的公子哥儿罢了”。

特别是后来,张学良染上严重嗜好,精神、身体皆欠佳,更使杨宇霆对他轻视。

在杨宇霆的“口头笔下,从未奉张以尊称,仍如往常呼之为汉卿”。

在不得已称官称时,也当众用小字眼呼之:“司令官儿”。

对张学良常用“小夥过来,我语汝”,甚至“在稠人座之中,予张以难堪”。

张学良对杨宇霆是“既不能令,又不能受命”。

张杨两人的关系,在东北易帜前后,处于相当不正常的状态。

再次,常荫槐写信给蒋介石,提出“东北之事不必找张”。

常荫槐请去南京开会的中东铁路督办吕荣寰给蒋介石捎去一封信,吕荣寰是法律意识淡薄,还是政治意识过强,我们现在不能揣测。

他将这封信拆开看了,发现常荫槐竟然在信中狂妄地写道:“东北之事不必找张,他每天打毒针,跳舞,不务政事,有事找杨督办或是我即可”[3]。

吕看后将这封信交给了张学良。

这种动摇主帅地位的言行,当然令张气愤不已。

杨宇霆和常荫槐对东三省最高军政长官竟如此轻视,甚至是专横跋扈,在任何时代都是不能容忍的。

尤其是在那个法治还不健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这样做,极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我们说杨宇霆、常荫槐极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是从政治的角度,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政经验教训的角度,是从当时东北政局的历史与现状的角度说的。

而如果从杨常所作所为的事实角度看,他们虽有致死之由,却无应杀之罪。

第一,从上述杨宇霆、常荫槐各种轻视长官或专横跋扈的所作所为看,显然犯有从政之大忌。

但考诸事实都属于从政作风和工作经验的范畴,均未触犯法律,当然也无应杀之罪。

第二,从“暗结党羽,图谋内乱”这一罪状看,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杨宇霆除了和常荫槐关系密切外,没有发现他有意勾结任何人,他在东北政界虽然影响较大,但在军内没有基础, 所以,既无图谋内乱的行为,更无实施内乱的力量。

说杨常“勾结共党,颠覆国府”,这更是莫须有的罪名。

第三,说杨宇霆“阻挠和议,把持庶政”一条,应该说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

上述关于杨常越俎的个例,均可看做是把持庶政的“罪证”。

阻挠和议一点,是指在易帜前与国民党方面接洽谈判期间,关内各派势力均派代表来沈阳争取奉系。

唐生智派和白崇禧派的代表,在与杨宇霆接洽后,不去面见张学良。

当张学良发现后责问杨宇霆,为什么不让他们来见我?杨回答说:“我们可以分开来做,你走中央路线,我和地方派联络。

”张说:“如果中央失败怎么办?”杨宇霆无以回答。

此事虽属敏感的政治问题,但终归不能判定为“阻挠和议”。

第四,关于“侵款渎职”一条,是不具事实依据的。

在杨宇霆死后,张学良派于珍等清理杨家财产,经内外清查,杨家财产有60万元左右。

“夫以一时之雄,积累十数载”,而仅有此数, 这在当时军阀家产积累中,是数目最少者。

与吴俊升一万万五千万元家产相比,其侵款之罪是不能成立的。

至于说他们渎职,这与杨常两人勇于任事的作风,更不相符。

第五,说从该被告人家中“起获军械子弹甚多”。

这一条实际上,是万福麟向张学良报告说常荫槐私自从捷克购买枪支一事,而并非是从家中起出枪支弹药。

未经请示私自购枪,是严重的事件。

这件事究竟是否属实,在当时是有不同解释的[4]。

而张学良在20世纪90年代恢复自由后坚持认为确有此事,他“问常弄这些枪要干什么?常回答说是要在黑龙江省办民团 ,剩下来的再交给军队”[5]。

扩充军队和购置武器,在任何时代任何形势下都是一个令人敏感的问题,这引起张学良的怀疑和警觉是非常自然的。

对上述所列杨常罪状进行分析,有的是不成立的。

有的虽然成立但证据不充分,如把持庶政的事实很多,但均未构成犯罪。

有的虽然问题严重,如擅自购枪一事如确实存在,这是十分严重的事件。

但也并未达到死罪的程度,完全可以用就事论事的方式进行处理。

总之,作为兵工厂督办杨宇霆,作为一省之长常荫槐,他们的言行是有问题的。

问题的性质,是犯规、犯错、犯忌,而不是犯法、犯罪。

这是问题的一方面。

问题的另一方面,即使杨常严重犯规,或者说是犯罪,也不应采取这种未经任何法律程序的方式,而将其处死。

张学良这样做,实际上是沿用了中世纪喋血“功臣”的老办法,来处理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

三、张学良处死杨常的原因我们清楚地看到,杨常两人虽然有错,却无应杀之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