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烛之武退秦师 ——部编版语文
新教材同步系列2024春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部编版必修下册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三 国志》等。
4.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 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的西 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 史都属此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 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中的( “也” )表判断 2.介词短语后置句 (1)“以其无礼于晋”应为( “以其于晋无礼” )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应为( “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3.省略句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应为(“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2)“敢以烦执事”应为( “敢以(之)烦执事” )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应为(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 4.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应为( “夫晋,有何厌之” )
[任务探究]
任务一 理解 1.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 历史事件,作者是怎样展开故事情节的? 【答案】①背景: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②开端:由佚之狐推荐, 引出烛之武。③发展:郑伯于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④ 之武“夜缒而出”,秘密私访秦伯,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⑤结 局: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国也被迫退兵。
2.烛之武立足现实、纵横历史和未来,着眼于秦、晋、郑三国的 位置关系和利益纠葛,委婉地向秦伯提出了哪五问?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主题思想】【原文】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旧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此书依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烛之武,郑国大夫。
②【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名任好,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③【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以,因为。
④【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⑤【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⑥【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⑦【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⑧【郑伯】指郑文公(?—前628),名捷,郑国国君。
⑨【若】假如。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共35张ppt)
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内容。 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烛之武的“之”,一般认为这是一个语助词,是可以删掉的。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问题探究
2.烛之武一开始为什么没有答应?
亡: 使动,使……灭亡。
陪: 增加
第三段
厚,薄: 形→动,增加,削减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
的主人。(古今异义)
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行李:外交使者。(古今异义)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共: 同“供”,供给。
乏困: 形→名,缺少的东西。
思考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1 以其无礼于晋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
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2 贰于楚
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 于楚
思考2
第一段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①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人 物出场提供背景。 ②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表明战争 的主谋是晋国,秦国只是帮凶。说服秦国就有可能迫使 晋国退兵。 ③“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秦、晋两军分兵两地 驻扎,为烛之武见秦君、退秦师提供了可能。
第三段
夜: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缒: 用绳子拴住人(或物)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敢:
从上往下送。 冒昧的谦辞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执事:办事的官员
(之)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鄙: 边邑,边远的地方。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意动,以……为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1.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
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
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
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自学,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章。
教学过程《烛之武退秦师》一、导入课文,1)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
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论语》子路篇中说“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古代有很多有名的谋士如魏征劝谏唐太宗、邹忌讽齐王、触龙说赵太后,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名臣,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位为国努力的谋士烛之武。
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共53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作者简介
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 称左丘明。春秋末年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曾 任鲁国史官,晚年患眼疾,辞官还乡后,开始编纂 《左传》、《国语》。后世尊称其为“文宗史圣”、 “经臣史祖”等,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 山鼻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作 品 简 介 《左传》
(2)介绍了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 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 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 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 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军:驻扎。 名词→动词
介绍背景——晋秦围 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 展埋下伏笔,试分析。
佚之狐言于郑伯 曰:“国危矣,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如果。使:派遣 师必退。”公从之。 师:军队。
之:代词,他。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 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
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 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见秦 伯,曰:“秦、晋围 郑,郑既知其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之)烦执事。
于:对 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
晋侯、秦伯:晋文公、秦 穆公。五级爵位制。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共52张ppt)
译文:
句的标志。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现在 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现在
事情危急才求您帮助,这是我的过错呀。然而郑国灭亡了,对 您也不利啊!”烛之武才答应了这件事。
断代史: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明史》等。
烛之武:人名,郑国大夫。
题
退: 使动用法,使……撤退。
解
师: 军队,秦师:秦国军队。
阅读课文,思考
烛
为什么要退秦师?
之 武
退秦师者何许人也?
退
秦
如何退秦师?
师
“退”的结果如何?
介绍背景:交代了晋秦围郑原因及驻军情况
晋侯、秦伯围郑,
晋
晋
秦
崤山 军
公元前630年
秦 氾南
新郑
郑军
佚 之 狐 言 于 郑 伯 状语后置
曰:
若:假如。使:动词,派遣
“国危矣,若使烛之 师:军队。
武见秦君,师必退。” 之:代词,他。
公从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 之武去见秦伯,敌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他的建议。
( 烛之)武辞曰:“臣之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
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 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 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秦晋之好
• 秦晋之好,原是指秦、晋两国国君互相通婚以结盟好,后世“秦晋
之好”指联姻、婚配的关系,或者是两方势力良好的合作关系。
• 春秋时期,秦国的第九位国君秦穆公任好,在登基的第五年便迎娶 了晋献公的女儿、太子申生的姐姐伯姬为夫人。十三年后,他将赢 姓宗室女怀赢,嫁给了在秦国做质子的晋国太子圉。又过了五年, 太子圉逃回晋国,留下了妻子怀赢,当公子重耳逃亡到秦国后后, 秦穆公再一次将怀赢嫁给重耳,并扶持重耳做了晋文公。
部编版《烛之武退秦师》ppt完美版课件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处理国 际关系时,要善于运用智慧和谋 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当代社会价值观传承
烛之武的忠诚、智慧和爱国精神,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我们应该学习他为国家利益而奋斗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和困难。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
郑文公
作为郑国的国君,他面对秦晋联军的 围攻,表现出一定的软弱和无能。但 他也意识到了烛之武的价值,并给予 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佚之狐
子犯
他是晋国的将领,对晋国的利益有着 坚定的维护。但在面对烛之武的劝说 时,他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动摇和犹豫。
他是郑国的大夫,对烛之武的才能有 着深刻的认识。他积极向郑文公推荐 烛之武,为郑国的解围做出了贡献。
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
烛之武形象塑造及性格特点
烛之武的形象
文中描绘烛之武为一位智勇双全、能言善辩的谋士,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说服秦军撤退。
烛之武的性格特点
他具有高度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同时善于审时度势、采取合适的策略来应对复杂 的局势。他勇敢、果断,不畏强敌,敢于担当重任。
秦穆公形象塑造及性格特点
秦穆公的形象
文中秦穆公被塑造成一位具有远见卓 识、善于纳谏的国君。他听取了烛之 武的劝说,最终决定撤军,显示了他 的明智和决断力。
秦穆公的性格特点
他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胸怀,能 够容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他注重国 家利益,不为一时之怒而贸然行事。 同时,他也表现出一定的权谋和策略 性思考。
《左传》中其他经典篇章推荐
《郑伯克段于鄢》
讲述了郑庄公克服其弟共 叔段的叛乱,巩固政权的 故事,展现了郑庄公的政 治智慧和手段。
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人物、情节、主题及写作特色。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烛之武的忠诚、智慧、勇敢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了解古代战争史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主题思想。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如何评价烛之武的忠诚、智慧、勇敢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知识。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讲解。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3. 比较阅读:选取类似题材的现代文进行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表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了解左丘明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姜姓,左氏,名明,鲁国 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 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师尚父姜子牙二十一世孙, 鲁国太史丘成之子。
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推荐孔子位国相,撰写《左传》 (又称《左氏春秋》)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 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 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 祖”。
问 题 探 究
【思考4】鉴赏第四段 活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读内容 1.概括本段内容 明确 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声。 2.分析晋文公的想象特点 明确 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 势,雄才大略。
问 题 探 究
【思考5】你认为烛之武成功退师的原因是什么?进行一定 的阐述。 明确 ①善于分析利弊,处处为秦着想;②善于利用矛盾; ③善于揣摩心理;④语言艺术:“忠言顺耳”;⑤两国之 间矛盾本身就不大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 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解
题
《烛之武退秦师》
①烛之武,郑国的大夫。
②“之”,介于姓和名之间的语助词。
③退:使……撤退。
④秦师:秦军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为(wéi)晋军赐 若不阙(quē)秦 杞(qí)子 逢(páng)孙 不知(zhì)
问 题 探 究
活动2:解读内容 3.分析本段三个人物的形象。 明确 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志士:虽然“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 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 知难而上的勇士: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比退。”说明佚 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式有充 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善于听取意见,敢于自我检讨:积极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让烛之 武去秦国,且在烛之武流露出对之前待遇的不满之时,主动积极承认自 己的过错,并耐心劝解烛之武为国分忧。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
●《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图解
秦晋围郑 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
(起因) 灭郑无益
越国以鄙远——困难
烛 烛之武
于秦
亡郑以陪邻——失策
(争取结盟) 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于 秦
共其乏困 有
之 说服秦伯 武 (经过) 退 秦 师
晋有野心 (离间)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益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举例论证)
秦、晋围郑产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 年)。导致事情产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 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 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 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 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 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 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行李:出使的人,使 者。现指外出的人携 带的随身物品。之: 主谓之间。
厚:增强
共:同“供”。 乏困:缺少的 (东西)。形→名
以(之)为;东道 主:东方道路上的 主人。现泛指主人。
超出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 疆,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 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 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 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 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 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 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形势图
氾南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 秦
函 陵郑
氾南
初读正音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 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 利焉!”许之。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02《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精讲+知识点《左传》
2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回放】烛之武退秦师①晋侯、秦伯②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③,且贰于楚④也。
晋军函陵⑤,秦军氾(fán)南。
佚之狐⑦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⑧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⑨曰:“臣之壮⑩也,犹⑪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⑫。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⑬,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⑭。
然⑮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⑯。
【注释】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0年版),《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烛之武,郑国大夫。
②【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③【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以,因为,④【貳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⑤【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现在河南新郑北。
⑥【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⑦【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⑧【若】假如。
⑨【辞】推辞。
⑩【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⑪【犹】尚且。
⑫【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已,同“矣”语气词。
⑬【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⑭【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过,过错。
⑮【然】然而。
⑯【许之】答应了这件事。
许,答应。
夜缒①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②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③。
越国以鄙远④,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⑦,行李⑧之往来,共其乏困⑨,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⑩,许君焦、瑕⑪,朝济而夕设版焉⑫,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⑬,又欲肆其西封⑭,若不阙秦⑮,将焉取之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2
贪
郑贰于楚
(郑从属于晋的同 时又从属于楚)
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有何作用?
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谊出演,也为图霸 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 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晋
军
秦
军
国危矣
秦晋围郑形势图
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1、晋秦联军来势凶悍,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 铺垫。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质”。 2、但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 成功分化伏笔。
史书体例
▪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记载的时间
▪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编历史的方式
▪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 《战国策》。编历史的方式
▪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记载的时间
▪ 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应历史事件, 如《史记》。编历史的方式
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而求子,是寡人 之过也。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从谏如流 知错能改 谦恭明理
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自责 (情)
晓义 (理)
说退秦师:
夜縋而出
勇 敢 无 畏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三 寸
说退秦师:
一 言
之
之
舌
辩
,
,
胜
重
过
于
百
九
万
鼎
雄
之
师
宝
烛之武劝退方法
▪方案一——逞强 ▪方案二——求饶 ▪方案三——挑拨
分析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共25张ppt)
肆 -全文翻译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 杨孙戍之,乃还。 译: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 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 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 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 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教师总结:本段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 对晋国有利,“亡郑”、“陪邻”、“舍郑”,皆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 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旧事重提,触及秦伯的恨处,说明晋国忘恩负义,并分析晋 国贪得无厌,后必“阙秦”。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 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 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这件事。 教师总结:本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部编版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探究
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 解得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重用,他了 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与姜子牙、诸葛亮一样,未出山前就做着 出山的准备。 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 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 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 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二、临危受命: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 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 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分析人物:
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 慧眼识才的伯乐 (侧面写烛之武)
夜缒而出,见秦 伯,曰:“秦、 晋围郑,郑既知 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
夜:在夜里。名→状
而:连词,表修饰
夜缒(烛之武)而出
(烛之武)曰 既:已经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敢以(之)烦……
译文:在夜里用绳子栓住(烛之武)从城上
放下去。见秦伯说:“秦晋围困郑国,郑国
勇士
烛
之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
武
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辩士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烛之武:
(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 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 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 《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 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 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部编版必修二《烛之武退秦师》(最新版)
部编版必修二《烛之武退秦师》(最新版)【题解】本文选自《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题目译为“烛之武使秦国退军”,“退”是使动用法,使……退却。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
【译】晋文公、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晋国无礼,而且从属/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依附于楚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以其无礼于晋:以,因为。
晋文公早年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
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指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词作动词,驻扎)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于:对)②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译】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危险了,假如让烛之武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撤退。
”郑伯听从了他的建议。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郑伯说:“我没能早点重用您,现在情况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于是)答应了这件事。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假如。
辞曰:辞,推辞。
臣之壮也: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壮,壮年。
古时男子三十为“壮”。
犹不如人:犹,尚且。
无能为也已:为,动词,做、干。
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
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过,过错。
然郑亡:然,然而。
子亦有不利焉:焉,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许之:许,答应。
通假字:无能为也已(同“矣”,句末语气词)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
③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三
一
寸
言
之
文体简介
之
舌
辩
,
课文赏析
,
强
重
于 百
临危受命
原文
重点字词句
辞曰:“臣之壮也,犹 不如人;今老矣,无能 为也已。”公曰:“吾 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辞:推辞
之:用于主谓之间,助词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犹:尚且 为:做(什么)
用:重用 而:才 是:这 过:过错 然:可是 (烛之武)许之:答应了 这件事
陪:增加 厚:雄厚 薄:削弱
第三层:存郑利秦
原文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重点字词句
以为:把( 它)作为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共:通“供”
行李:使者
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所害:所+动
第四层:晋言而无信
原文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 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知:通“智
亦去之。
”乱:(军队)散乱 易:交换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返回
之:代词,郑国
文言知识作业
通假字 名→动
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越国以鄙远(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贰于楚(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
晋 晋、郑同为姬姓国,都是周王室后裔。 郑文公对重耳没有以礼相待。
晋郑
城濮大战
结怨
函陵
郑
氾南
楚 郑出兵助楚
2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 退。”公从之。(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 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许之。
3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秦伯)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译文】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 地方。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 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 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 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 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逄孙、杨孙戍守郑国,就 回国了。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是儒家典籍 “六经”(《诗》《书》《礼》《易》 《乐》《春秋》)之一,是周朝时期鲁国 的国史,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现 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以鲁国《春秋》为底本, 参阅多国国史修订而成。它记事简略,一 年只有几句话,一事少则一字,多则四十 余字,属于客观实录,不直接表明倾向, 可是其中隐含的褒贬非同小可,孟子说可 达到使“乱臣贼子惧”的程度。
Hale Waihona Puke 3 夜缒zhuì而出,(烛之武)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亡郑)烦执事。越国以
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
【译文】在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 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 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 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 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 (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 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春秋三传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 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 补充、解释、阐发的书, 被称为“传”。代表作 品是称为“春秋三传” 的《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春 秋谷梁传》。
《左传》
《左传》继承了《春秋》的文字 简练而意涵深邃,被后人誉为“史 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 海”,是历代史传散文的典范。
【课文第1段】晋侯、秦伯围郑,以其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氾 f án 南 。
孔子修订《春 秋》
孔子修订《春秋》所采用的方法是“笔”和“削”。 “笔”是在原来《春秋》的记录上加添,“削”是 对原来的《春秋》的记录删减。《春秋》叙事极为 简练,但却暗含褒贬,隐含深意,这种笔法被后人 称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也叫“微言大义”,“一字 寓褒贬”,是孔子删订鲁史 《春秋》时创造的一种历史 叙述方法和技巧,即在写文 章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 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 看法,却通过细节描写,词 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等方 式,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 主观看法。
4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因人 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 “不行。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 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 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是不符 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源于《左传》的熟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
一鼓作气
假途灭虢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东道主 问鼎中原 染指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筚路蓝缕 鞭长莫及
风马牛不相及 退避三舍
史传文主要是通过记事和记言,叙述历史事件 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表现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 思想才能和心理个性。我们在精读过程中,要从对 历史事件的叙述、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语言对话 的描写中,把握人物的个性,汲取教训和智慧,体 会作者的匠心和情感态度。
孔子修订《春 秋》
“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马迁《报任安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 而乱臣贼子惧。” ——孟子
春秋大义
春秋大义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精神,旨在明辨是非、邪正、善 恶、褒贬。其本质就是个人在群体的社会生活中,在与其他人、周 围的环境互动时,在个人行为选择上所遵循的一套行为规范和其背 后的思想原则。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 代改称《春秋左氏传》。“左氏”相 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是对孔子修订的鲁国史书 《春秋》所作的注释, 依《春秋》 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 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 外交 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 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 优秀的史传散文著作,也是儒家重 要经典之一。
烛 之武 退 秦 师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 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
晋 文
【译文】晋文公和秦穆
公
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
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
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亲
附于楚国。晋军驻扎在
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
的南面。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 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