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美称及性质
扬州翰林院导游词3篇
扬州翰林院导游词3篇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扬州翰林院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扬州翰林院导游词我们现在前往翰园碑林参观。
碑林位于开封西北隅。
在去往翰园碑林途中,我把它的简单概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座大型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第一座最大的民办碑林"。
现在我们来到了翰园碑林。
走过雄伟高大的仿宋建筑牌楼,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塑像。
塑像高17米,重20吨。
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也叫有熊氏,他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结统一的奠基人和古老文明的开拓者,历来受到人们的尊崇,称他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所以我们也自称是炎黄子孙或华夏子孙。
古城开封湖泊很多,是有名的北方水城,但就是缺山。
翰园碑林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在南部风景区建造了仰圣山、文萃山和翰园山。
仰圣山体现了山的文化品位,具有雄、险、奇、秀之气势与美姿,也体现了人们对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和古圣先贤的敬仰和思慕。
飞流而下的瀑布十分雄伟,落差18米。
通向山顶,有7条小道可以攀登。
站在山巅,举目远望,附近景观尽收眼底。
仰圣山南面是"正在建设中的翰园山,规划山高36米,建成之后,翰园碑林将成为群山竞秀、百花争艳的乐园。
现在我们去翰园碑林北部碑廊参观。
这座主体碑廊建筑面积l万平方米,雄伟壮观,气势恢宏。
这十大碑廊,以书法艺术为主,集诗书画印精华之大成,如同一部刻在石碑上的中国文化发展史和书法艺术发展史。
在碑廊里,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由楷书名家田英章书写的《前言》,简要叙述了翰园碑林的创建过程和概况,字体平稳端正,清丽古雅。
翰园碑林还设有中山碑廊、篆刻碑廊、绘画碑廊、国际人十书法碑廊、少数民族书法碑廊、少儿书法碑廊、名人题词和名人书法碑廊等,真乃是书法荟萃、琳琅满目。
翰园碑林永远刻碑不止,继续丰富充实碑廊内容,并加速园林建设,任重而道远。
古代的督察院、内阁、翰林院、顺天府、詹事府、奉天府、国子监、左右春房、钦天监,分别指
古代的督察院、内阁、翰林院、顺天府、詹事府、奉天府、国子监、左右春房、钦天监,分别指督察院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注:督察院的督为错别字,实为都察院。
原为御史台,到明朝改称都察院,详见词条都察院或御史台。
) 清左右督御史为从一品,左督御史为文职京官。
内阁是在永乐时期建立的。
永乐虽有洪武一样独揽大权的野心和实力,但一次又一次的远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就应运而生。
内阁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宣德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正统末年的反复,到成化、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正德荒嬉好战不亚于隋炀,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成立内阁,这样,一个国事咨询机构正式建立了。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
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每一个角落。
后来,明宣宗时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翰林院与翰林
翰林院与翰林作者:邸永君来源:《百科知识》2008年第11期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翰林院。
尽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动,但性质却无大变化,直至伴随着传统时代的结束而寿终正寝。
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翰林之溯源流变翰林,即文翰之林,意犹文苑。
以其名官,则始于唐代。
武德时,高祖设立由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翰林院,除文学之士外,医卜、方伎、书画、甚至僧道等皆可入选,以待诏于院,史称“翰林初置,杂流并处”。
玄宗时,遴选擅长文词之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翰林院因此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翰林待诏。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另建翰林学士院,将文学之士从杂流中分出,供职者称翰林学士,简称学士。
从此,“职清地禁,杂流不入”。
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皆曾供职于翰林学士院。
翰林学士初置时,并无员额,后依中书舍人之例,置学士六人。
宪宗时,择其中资深者一人为承旨,以统领诸学士。
宪宗以后,翰林学士承旨往往晋升为宰相。
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
翰林学士充皇帝顾问,宰相多从翰林学士中遴选。
此外,宋因唐制,另设专掌方术伎艺供奉之事的翰林院。
明代是翰林院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
将前代之翰林学士院正式定名为翰林院,而与杂流诸如方术伎艺等供奉之事脱离干系。
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顾问,主官为翰林学士,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等官,另有作为翰林官预备资格的庶吉士。
明代将翰林院定为五品衙门,翰林官品秩甚低,却被视为清贵之选。
翰林若得进入文渊阁参与机密,则更是贵极人臣。
清因明制,设翰林院。
置掌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从二品,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之长,其他翰林官设置多因命制。
而自康熙时起。
掌院学士历由殿阁大学士兼领,地位更加突出。
按清制,翰林官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因而与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有较多接近机会,多蒙优待厚遇。
扬州翰林院导游词3篇
扬州翰林院导游词3篇1:扬州翰林院导游词我们现在前往翰园碑林参观。
碑林位于开封西北隅。
在去往翰园碑林途中,我把它的简单概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座大型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第一座最大的民办碑林”。
现在我们来到了翰园碑林。
走过雄伟高大的仿宋建筑牌楼,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塑像。
塑像高17米,重20吨。
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也叫有熊氏,他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结统一的奠基人和古老文明的开拓者,历来受到人们的尊崇,称他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所以我们也自称是炎黄子孙或华夏子孙。
古城开封湖泊很多,是有名的北方水城,但就是缺山。
翰园碑林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在南部风景区建造了仰圣山、文萃山和翰园山。
仰圣山体现了山的文化品位,具有雄、险、奇、秀之气势与美姿,也体现了人们对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和古圣先贤的敬仰和思慕。
飞流而下的瀑布十分雄伟,落差18米。
通向山顶,有7条小道可以攀登。
站在山巅,举目远望,附近景观尽收眼底。
仰圣山南面是“正在建设中的翰园山,规划山高36米,建成之后,翰园碑林将成为群山竞秀、百花争艳的乐园。
现在我们去翰园碑林北部碑廊参观。
这座主体碑廊建筑面积l万平方米,雄伟壮观,气势恢宏。
这十大碑廊,以书法艺术为主,集诗书画印精华之大成,如同一部刻在石碑上的中国文化发展史和书法艺术发展史。
在碑廊里,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由楷书名家田英章书写的《前言》,简要叙述了翰园碑林的创建过程和概况,字体平稳端正,清丽古雅。
翰园碑林还设有中山碑廊、篆刻碑廊、绘画碑廊、国际人十书法碑廊、少数民族书法碑廊、少儿书法碑廊、名人题词和名人书法碑廊等,真乃是书法荟萃、琳琅满目。
翰园碑林永远刻碑不止,继续丰富充实碑廊内容,并加速园林建设,任重而道远。
李公涛先生全家决心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把翰园碑林建成一座文化高品位,园林高层次,中国碑林第一流,长期享有”世界之最"称号的大型文化旅游胜地。
2:扬州翰林院导游词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
翰林院和礼乐相关知识
庶吉士、编修、修撰、翰林院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
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
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
明代,“翰林之盛,前代绝无也”。
按品秩,翰林院不过是一个五品衙门,尚不如一个地方的府级单位,但其政治上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绝不是其他同品级部门所能比肩或代替的,尤其在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具有的特殊功能,反映了明代政府对政治人才尤其是高层政治人才培植的高度重视和用心经营。
从制度上讲,明代翰林院是朝廷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咨议政事的机构,翰林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
然而,自天顺朝以后,出现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奇怪现象。
这种现象足以说明,翰林院既是明代通过科举考试汇集优秀人才之所,又是明代高层政治人物的输出之所。
明代科举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等为翰林院庶吉士,取得翰林院的预备资格,三等则委以地方基层官吏或其他职务。
可见,能够直接进入翰林院的,实则仅科举进士名列前茅者。
对于这样一批人才,朝廷高度重视,精心培植。
翰林院的日常活动,既是履行其处理政事的职能,同时更具有锻炼能力、增长见识的意义。
譬如,以皇帝名义颁发的各种诰敕本应阁臣起草,但实际上一般性文件多由翰林代笔,这项工作有助于翰林官适应政务、加深阅历、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熟悉;对明代历朝实录的编写一般由阁臣领衔,翰林负责实际编修,这项工作加强了翰林官对前朝政典故事的深入了解;而在经筵侍讲中,翰林官又因此而不断熟悉朝廷仪制和国家要政;同时由于经筵讲读而形成的亦君臣亦师生的关系,成为翰林官在院期间或日后为官主政时启沃君心、对皇帝施加影响的重要条件。
此外,翰林官有着更多的亲炙鸿儒、接近权要的机会,又能饱览史料邸报,参加某些重要会议,便于对政局时事获得具体而深入的了解。
这些都使翰林学士不断积累政治学识和经验,为日后准备较好的政治素养。
翰林院遗址介绍
翰林院遗址介绍
翰林院是中国古代皇帝和朝廷重要官员的御书处,这里珍藏着历代皇帝的诏书、诏令、题字。
它是古代最重要的官署之一。
它为中国历史文化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翰林院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封建帝制时期,皇帝在做了一段时间的皇帝后,就会把自己的许多官职交给自己身边的人来掌管,让他们来处理政务。
而这些人就被称为“翰林”,他们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管理国家大事。
因此,翰林院也就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机构之一。
翰林院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以文学侍从、侍从为主的中央官署。
翰林院遗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它建于明嘉靖年间,是当时皇帝身边最重要的文书处理机构之一。
现在北京故宫内还保留着明、清两代翰林院遗址的4座大殿及其他建筑。
这些建筑基本都是明清两代皇帝所建,是研究明清两代宫廷建筑和政治制度重要的实物资料。
翰林院遗址由原大殿、东西耳房、北房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坐北朝南。
—— 1 —1 —。
明代翰林院的政治功能
翰 林 院 虽 为 五 品衙 门 , 其 职 掌范 围 却 很 广 。 但 据《 史 ・职官 志二 》 明 记载 , 士掌 制诰 、 学 史册 、 文翰
之事 , 以考议 制 度 , 正文 书 , 天子 顾问 。凡 经筵 详 备 日讲 , 修实 录 、 撰 玉牒 、 志诸 书 , 史 编撰 六曹章 奏 , 皆 奉敕 而 统承 之 。诰 敕 , 以学 士一 人兼 领 ; 大政 事 , 大 典礼 , 诸 臣会议 , 集 并与诸 司参决 其 可否 。侍 读 、 侍 讲掌 讲 读经 史 。 五经 博 士各 掌专 经讲 义 , 治世 事 , 不 后 因优 予圣 贤 、 先儒 后裔 世袭 , 治 院事 。 官 掌修 不 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明 代 的翰 林 院 始建 于 吴 元 年 ( 3 7 五 月 ,初 16 ) “
置 翰林 国史 院 , 学 士 、 讲学 士 、 设 侍 直学 士 、 修撰 、 典
簿、 编修 ”2 ’ ll 。洪 武元 年 ( 3 8 , 为翰 林 院 。 ( 16 )改
洪 武二 年 ( 3 9 正 月 , 16 ) 定翰 林 院学 士 承 旨正三
关 键词 明代 ; 林 院 ;政 治功 能 翰
中图分 类号 K2 8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0 — 4 6 2 0 ) 10 9 —6 4 0 0 2 5 (0 6 0 0 60
“ 翰林 ” 词 最 早 见 于 汉 代 , 一 本指 文 学 之 林 , 是 文 翰荟 萃 之所 , 未 与职 官 制 度 产 生直 接 的联 系 。 并 品。 洪武 十八 年 ( 3 5 三 月 , 18 ) 明太祖 更 定品 官 : 正官
维普资讯
第4 5卷 第 1期
Vo . 5 No 1 1 4 .
浅析古代的翰林制度
浅析古代的翰林制度摘要:翰林制度是从唐朝到清朝特有的一项职官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开元二十六年(739年),在翰林院的南面另外建立了建学士院,其是专门掌管“内制”的。
自此翰林院分为翰林学士院和翰林院(旧翰林院)。
虽然两个都有“翰林”之名,但是性质却有本质上的不同。
翰林学士院是隶属于起草诏书、参与机务的枢纽部门;翰林院是在内廷侍奉君主的普通部门,都是一些技能之人。
关键词:翰林学士院;翰林院;翰林制度翰林制度是从唐朝到清朝特有的一项职官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在汉代就已经有“翰林”之名。
“翰林”本来是指文学之林,是文翰荟萃之所在。
唐朝开始作为官及官的署名,最初的性质是“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唐会要》卷57“翰林院”),文学、经术、僧道、书画、琴棋、阴阳等各色人士以其专长听候君主召见,称“翰林待诏”。
唐玄宗当政时,选用了较多的文人雅士,被称为“翰林供奉”。
他们主要的功能是起草诏书,议论时事。
开元二十六年(739年),在翰林院的南面另外建立了建学士院,其是专门掌管“内制”的。
自此翰林院分为翰林学士院和翰林院(旧翰林院)。
虽然两个都有“翰林”之名,但是性质却有本质上的不同。
翰林学士院是隶属于起草诏书、参与机务的枢纽部门;翰林院是在内廷侍奉君主的普通部门,都是一些技能之人。
唐朝后期,政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形势,宦官专权的局面日益严重,皇帝和朝臣联合起来对抗宦官,朝臣内部的党羽之争都趋于白炽化。
在严峻的政局下,翰林学士院在政治上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
首先起草内制,参谋顾问,侵夺中枢的权力,再次参与机密,权力达到鼎盛。
德宗当政时,翰林学士院有“内相”称号。
宪宗当政时期,翰林学士院进一步发展出“专受专对”的学士承旨,翰林学士参与中枢决策的地位得到确立。
但是,旧翰林院自始至终都只是一个主要为君主提供娱乐消遣的机构。
从五代到清朝,翰林院的政治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经历了两高三低的变化:宋朝和明初政治地位高,五代、辽金元时期和明永乐以后政治地位低。
兴庆宫大唐翰林院
兴庆宫大唐翰林院
唐玄宗时在兴庆宫金明门内设置翰林院。
公元742年即天宝元年,李白于江南应召入长安,被任为翰林院学士,也被称为翰林供奉。
翰林院设置在宫内深处,麟德殿之西,比属于中书省的中书舍人院更接近于寝宫内殿,皇帝若住在兴庆宫,翰林院的位置也在兴庆宫内。
安史之乱以后,军事频繁,翰林学士于其间起着极大作用,地位愈来愈重要,起草诏制本是中书舍人的专职,可翰林院不但在草拟诏制方面分割了中书舍人之权,也在参谋密计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权。
唐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因此被称为“内相”。
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承旨往往晋升为宰相。
唐代自进入中后期,翰林学士的政治角色日形重要。
学士负责起草诏令,又参决军政机密事务,分担了宰相部分职权。
甚至开始操纵君主废立命运。
翰林学士地位的增高,引起皇帝的猜忌,敬宗宝历二年(826)曾打算别置东头学士以抑之,由于敬宗不久被宦官所杀,这个计划没有实现,后晋天福五年(940)曾宣布废除翰林学士,将草拟诏制之权归还中书舍人,但不久又恢复。
这反映了封建文官由卑而高,由亲而疏的发展规律。
文史小知识:明清玉堂之署——翰林院,国家栋梁之所在
文史小知识:明清玉堂之署——翰林院,国家栋梁之所在明清玉堂之署——翰林院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由科举考试,一举成名的状元照例入翰林院,为修撰。
第二、三名的榜眼、探花也授编修等。
而进士中考试好的为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三年期满,考试散馆(毕业),也授翰林院编修或检讨,所以翰林是读书人科考中选拔出尖子中的尖子。
清翰林品级虽不甚高,但也挂朝珠,穿貂鞋,是很特殊的。
明代朱元璋规定不设丞相,皇帝自己裁决,却让翰林备顾问,作智囊。
成祖以官阶较低的翰林入皇宫午门内值班为内阁成员。
所以明高拱说:“虽无宰相之名,有其实矣。
然皆出自翰林。
”从唐明皇开元以来,设翰林学士作皇帝的近侍,作文学侍从之臣。
起草词翰文件,流传下来,翰林成了重要的接近帝王的朝官。
明代翰林经过升迁成为内阁首辅——实际的宰相,清代入阁拜相的绝大多数由翰林出身。
而且明代的翰林克经筵官,给皇帝讲书。
康熙明文规定不是翰林出身的不得作经筵官,不能成为名誉上皇帝的老师。
清代掌文词翰墨的南书房行走和皇子师傅的上书房行走都要由翰林充任,只有翰林才称为“太史”,非翰林出身死后不得谥以“文”字,可见翰林地位不同一般了。
明清的翰林院设在御河桥靠东长安街(今正义路北向西拐弯地),从前东边邻近玉河。
大门向北开,四面有墙。
从《唐土名胜图绘》可以看出,有三重门,第三座门叫登瀛门,意思是翰林好似登瀛州,到了仙境。
汉代侍诏于玉堂殿,唐代侍诏于翰林院,所以以后翰林院也叫玉堂署。
进入头一进是署堂,为七开间的厅堂,堂中设有大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公座。
西边五间厅堂叫读讲厅,东边也有五间厅堂叫编检厅。
东还有状元亭,西有韩昌黎祠。
再进去是七开间的穿堂,东边五间厅堂叫待诏厅,西边的叫典簿厅。
再进去是后堂,五开间,向南,中设宝座,是专为皇帝来院时坐的。
后堂东西两边长屋是藏书的库房,后堂南还有一所明代命名的敬一亭。
亭南是南门。
再往南是后门。
院东边靠近玉河,挖了池塘引水种荷花,养莲藕,是一个休息园林区。
千年沧桑话翰林(上)
、
翰林之 溯源流变
后 ,战事频繁 ,翰林学士地位愈
发 重要 ,不 但在 草诏 方面分 割 中
翰 林 ,即 文 翰 之 林 , 意 犹 文 苑 。翰 林一 词最 早 见于汉 代文 学 家扬雄 的 长杨 赋 。而 以其 名 官 ,则 始于 唐代 。武 德时 ,高 祖设 立 由各种 艺能 之士供 职 的翰
进士三 级结构 ,以考 中进 土为科 举制度 的终结 ;而 考察教 育制 度
者 ,则从府 、州 、县学直 至 子
诏并应 奉文字 之制后 ,靠 科举而 进 身者 的 比例 逐渐 增加 。宋代 ,
科 举制 度与翰 林院制 度接 轨 。至 明代 ,翰林 院成为 外朝官 署 ,并
监 ,以及清 代 出现 的八旗 官学 、 宗学 、觉 罗学 ,就 以为概 括 了所 有 的 教 育机 构 。两 者 于 不 经 意
每
21年第8 01 期
--
T- 沧 桑 话 翰 林 - 年
邸永君
( ) 上
在 中 国历史上 ,曾长期 存
在 着 一个 带有浓 厚学 术 色彩的 官 署—— 翰林 院 。尽管 其地 位在 不 同朝 代有所 差异 ,但 性 质却无 大 变 化 ,直至 伴随 着传 统时 代的 结 . 束 而 寿终正 寝 。在院 任职 与 曾经 任 职者 ,被 称为 翰林 官 ,简称翰
机会 ,多蒙优待 厚遇 。 明清时期 科举 考试 均 由翰 林 官主持 ,形成 座 师 制 度 ,文 脉 与 人 脉 相 互 交 织 ,使 翰 林 影 响 延 伸 至 各 个 领 域 。 翰 林 在 知 识 界 享 有 崇 高 声 望 ,对社 会的方 方面 面发挥 着 巨 大 的影 响力 。翰 林院 制度 不始于 清 代而 以清代 为最完 备 ,资料最 为丰 富 ,机构 最为庞 大 ,品秩最 为 突兀 ,规模 最为壮 观 ,是集 历
开封翰林院简介
开封翰林院简介
嘿,朋友,今天咱来唠唠开封翰林院。
你知道吗?这开封翰林院可有着不少的故事呢。
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坐落在开封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一走进翰林院,就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青瓦白墙,透着一种独特的韵味。
院里的一草一木,都像是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
这儿的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过去呀,翰林院可是汇聚了好多有才华的人呢。
那些文人墨客就像一群闪耀的星星,在这儿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他们在这儿读书、写字、吟诗作画,那场面,可热闹啦。
你能想象到吗?一群穿着长衫的书生,手持毛笔,或沉思,或奋笔疾书,那专注的神情,就像在和文字谈恋爱似的。
而且啊,这里还流传着许多有趣的轶事。
比如说啊,曾经有两位书生为了一句诗的用词,争得面红耳赤,但是呢,最后又相视一笑,互相钦佩对方的才华。
这就是翰林院的魅力,大家虽然会有不同的见解,但都在尊重和热爱文化的氛围里。
现在呢,开封翰林院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一个好去处。
不管是对历史感兴趣的年轻人,还是怀念旧时光的老人,来到这儿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
小朋友们可以在这儿
听大人们讲那些古老的故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里就像一个文化的宝藏,每一次来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更是一个承载着无数回忆和梦想的地方。
就像我们心中的一个温暖角落,每次提起,都能让人心里泛起阵阵温情。
我是真心希望更多的人能走进开封翰林院,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呀。
官翰林院的意思
官翰林院的意思“官翰林院”指在翰林院为官。
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社会中重要的文化机构,聚集了众多饱学之士,承担着修史、撰拟文书等职责。
在其中为官,往往意味着拥有较高的学识和地位。
赏析:“官翰林院”代表着一种特殊的荣耀和身份,能进入翰林院为官的人通常都是才华出众、学富五车之辈。
这一职位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能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化知识的重视。
它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之一,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介绍:这里说的作者并不是特指某一个人,而是泛指那些曾经在翰林院为官的众多文人墨客。
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精彩的篇章和故事,为后人所传颂和敬仰。
运用片段:例子1:哎呀呀,你说这要是能官翰林院,那得多牛啊!那可就像站在了知识的高峰上,周围都是满腹经纶的人,每天探讨着高深的学问,就好像在智慧的海洋里遨游一样。
这要是我啊,不得高兴得跳起来!例子2:你想想看,官翰林院的人啊,那都是人中龙凤啊!他们能在那么重要的地方施展才华,为国家和皇帝出谋划策,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呀!这就好比是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人人都对他们投去羡慕的眼光。
例子3:哇塞,官翰林院,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呀!那得经过多少的努力和拼搏呀!就像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
但一旦成功了,那可真是风光无限啊,能被后人一直传颂呢!例子4:要是有人能官翰林院,那真的是太厉害了!那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神圣的殿堂,周围都是智慧的光芒在闪耀。
他们的一言一语都可能影响着国家的命运,这是多么重大的责任和荣耀啊!例子5:哎呀,你知道吗,能官翰林院的人呀,那简直就是大家心目中的偶像!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才学在那里站稳脚跟,就像在狂风暴雨中依然屹立不倒的大树。
大家都对他们敬佩不已,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啊!。
皇帝的秘书机构-翰林院
皇帝的秘书机构-翰林院翰林院又被称为玉堂署。
早在唐代,内廷中就设有翰林院,但翰林院作为外朝官署,则始于明代。
在明代,翰林院掌管制诰、修史、图书、文翰等事务。
清沿明制,也设有翰林院,主要掌管编修国史,为皇帝写起居注,为皇帝讲解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等。
翰林院的主要任务,实际是充当皇帝的政治军事秘书和文翰侍从。
此外,翰林院还要在上书房给阿哥们(诸皇子)讲课,并负责检查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官学等皇家八旗子弟学校学生的功课。
翰林院还要负责编纂和校订图书。
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就是清乾隆年间由翰林院负责编修的,总纂官是翰林出身的学者、文学家纪昀,编书的机构四库全书馆就设在翰林院内,《康熙字典》的编纂者也都是翰林或翰林出身的人。
翰林还要担任全国科举考试的考官。
明清科举制度极盛,府县有府试、县试,省有乡试、院试,全国有会试。
在这些考试中,翰林担任乡试和会试的考官。
清代的学政是掌管一省教育和科考的最高长官,也多从翰林中选派。
著名的清代历史学家钱大昕当过乡试的正考官,又当过广东学政。
翰林院设置的官职有掌院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以下又设有侍讲、侍读、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等职。
其中掌院学士是翰林院的负责人,一般由内阁大学士充任。
担任翰林院的官职的人,一般统称翰林官,简称为翰林。
翰林一称的本义,是指文翰荟萃的所在,李善注《文选·扬雄〈长林赋〉》云:"翰林,文翰之多若林也"所谓文翰,即文墨、文章之意。
翰林作为官名,说明其充任者都是精通文墨之事的士人。
这些人,都是当时的大知识分子、"大秀才"。
所以,可以说翰林这一官职是"才子官"。
清朝皇帝也一向是把翰林院作为"储才"之地的,凡是进翰林院任职的,都必须是科举考试中的出类拔萃者。
状元按规定要入院当修撰,榜眼、探花要入院当编修,进士中的优秀者为庶吉士(即取得翰林官的预备资格),要先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深造,三年期满,考试优良者可授以编修等职。
素有“天子私人”之称、古代精英知识分子的聚集地——翰林院
素有“天子私人”之称、古代精英知识分子的聚集地——翰林
院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
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
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
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
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
明朝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
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翰林院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
唐朝
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
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
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翰林牌匾
然而,成为翰林学士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
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翰林的寓意和象征
翰林的寓意和象征
翰林指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其寓意是文化、学术的中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翰林被赋予了高雅、崇高、精英的象征意义,代表了一种追求文化、知识、学术的理念和价值观。
翰林是中国古代朝廷设立的组织机构,由士人执掌。
在翰林、进士中,历史上著名的人才辈出,如苏轼、欧阳修、曾巩等,他们以才华、学识、文化素养著称于世。
因此,翰林也象征着学问渊博、才华出众、品德高尚的象征。
总体来说,翰林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高尚文化、学识和品德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州翰林院导游词3篇
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
扬州翰林院>,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扬州翰林院导游词我们现在前往翰园碑林参观。
碑林位于开封西北隅。
在去往翰园碑林途中,我把它的简单概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座大型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第一座最大的民办碑林"。
现在我们来到了翰园碑林。
走过雄伟高大的仿宋建筑牌楼,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塑像。
塑像高17米,重20吨。
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也叫有熊氏,他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结统一的奠基人和古老文明的开拓者,历来受到人们的尊崇,称他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所以我们也自称是炎黄子孙或华夏子孙。
古城开封湖泊很多,是有名的北方水城,但就是缺山。
翰园碑林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在南部风景区建造了仰圣山、文萃山和翰园山。
仰圣山体现了山的文化品位,具有雄、险、奇、秀之气势与美姿,也体现了人们对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和古圣先贤的敬仰和思慕。
飞流而下的瀑布十分雄伟,落差18米。
通向山顶,有7条小道可以攀登。
站在山巅,举目远望,附近景观尽收眼底。
仰圣山南面是"正在建设中的翰园山,规划山高36米,建成之后,翰园碑林将成为群山竞秀、百花争艳的乐园。
现在我们去翰园碑林北部碑廊参观。
这座主体碑廊建筑面积l万平方米,雄伟壮观,气势恢宏。
这十大碑廊,以书法艺术为主,集诗书画印精华之大成,如同一部刻在石碑上的中国文化发展史和书法艺术发展史。
在碑廊里,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由楷书名家田英章书写的《前言》,简要叙述了翰园碑林的创建过程和概况,字体平稳端正,清丽古雅。
翰园碑林还设有中山碑廊、篆刻碑廊、绘画碑廊、国际人十书法碑廊、少数民族书法碑廊、少儿书法碑廊、名人题词和名人书法碑廊等,真乃是书法荟萃、琳琅满目。
翰园碑林永远刻碑不止,继续丰富充实碑廊内容,并加速园林建设,任重而道远。
关于清代“翰林院”:一个与科举制度密不可分的中央机构
关于清代“翰林院”:一个与科举制度密不可分的中央机构前言:“翰林院”中的“翰、林”二字最早见于汉代著名文学家扬雄的《扬长赋》,所谓“翰林”,即指“文翰如林、人文荟萃”之义。
自唐朝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被设立伊始,直至跟随清王朝的灭亡而被废止,这一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传统以及中原封建专制政权特色的中央机构(即:翰林院)在历史上共延续了一千一百余年。
从最初一个“杂留并处”的小规模官方组织,最终演变成了一个重举足轻重的封建统治机制,“翰林院”历经了唐、宋、元、明、清共五“代”人的钩沉和“打磨”,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得益于它的存在,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统治架构才得以彰显得更加稳固高效。
历史进入明清以后,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碰撞,“翰林院”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已逐步接近尾声,尽管如此,但它为统治者所带来的效能确是前朝所不能比拟的,正如史料所记载:“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
由此可见,朝代越往后其史学研究价值也就愈高,基于如此,在本篇文章当中笔者就以清代时期的“翰林院”为研究对象,以唯物史论的角度出发并结合相关史料的辅助来从中探索一番该机制所具有的时代特点。
01、清代“翰林院”的规格及职责正如文章开篇所讲,“翰林院”于唐朝时期初设时只是一个“杂留并处”的小规模官方机构,所谓“杂留并处”,从字面意思上也可略知一二。
那么,为何史料上对唐朝时期的“翰林院”要以“杂留并处”这类极具贬义的词语去予以评价呢?关于这一问题,还得从该时期“翰林院”的规格、品秩以及职责等方面说起:首先,就职责来说,唐朝时期的“翰林学士”主要是负责草拟机密诏制这一较为单一的任务,且这一时期成功入值“翰林院”的官员基本无特定的品秩,说白了,你是以何种身份进来的便是何等品秩,即保留原品秩不便,仅在此基础上外加个“翰林学士”(亦称作“学士”)的称号。
除此以外,唐朝时期在“翰林学士”的人选上也存在诸多荒唐之处,举个例子:相信大部分人都认为能够入值“翰林院”的人基本都是那些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文人,然而,在这一时期除了才识过人的文人学士能够有机会入值“翰林院”之外,其他诸如医卜、方伎、书画甚至僧道等皆可入值“翰林院”。
元朝皇家御用机构:翰林院、集贤院,迎来古代宫廷绘画的鼎盛时期
元朝皇家御用机构:翰林院、集贤院,迎来古代宫廷绘画的鼎盛时期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诞生了许多珍贵的字画,当今的文学家通过对字画的研究,能够分析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以及每一个阶级人民生活的环境。
不同于其他朝代,元朝时期的字画大多数都收录在册,元朝的官吏之中,有专门的部门保管。
元朝建立初期,统治者在文化艺术欣赏方面,与当时中原的的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为了巩固朝堂的稳定,故而很重视汉文化艺术,尊重儒家之道,从中学习治国的道理。
元朝的统治者中,也有一部分懂得欣赏汉文化,设立了管理机构,开启绘画活动,对绘画艺术在历史上的进程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一、元代皇室书画有关机构元国建立之初,和金朝一样取消了画院,主要原因就是文化的差异,虽说当时元朝后来也一直没有建立画室,但是却建立了几个与书画有关的机构,还会定期举行书画活动,鼓励更多的官员参与其中,也说明了元朝时期对书画文化的看重。
1.文人画师聚集的机构皇室御用机构在当时有翰林院和集贤院,这两大机构都是为元代的皇室服务,翰林院是古代历史中文人才子聚集的地方,元朝时期的翰林院和集贤院,更是集结了各地的文人,其中有许多都是当时闻名天下的画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开始出现了专为皇家服务的政治机构,大多数都以能书会画引以为傲,唐代初期,宫中也有画师的存在,但是并非是专职的画师,直到元朝,绘画文化才真正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皇帝设置皇家御用机构翰林院和集贤院,让中国史上迎来了古代宫廷之中绘画的鼎盛时期!2.绘画掌管和收藏的机构有才子聚集之地,自然就会有名家大作出现,绘画掌管和收藏的机构自然也要存在。
元文宗坐朝时,铭记祖训,设立了奎章阁学院,除了为皇帝收藏名家书籍,还收藏了很多历代书画名迹。
奎章阁在元文宗去世之后,最终被取消,后被顺帝用宣文阁代替,宣文阁的作用在当时也并没有什么作用,艺术功能已经逐渐淡化。
元代六年,又出现了秘书监和昭文馆,不仅为皇家收录名画字迹,还肩负学术研究和收徒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翰林院美称及性质作者:潘务正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03期“翰林”一词,出自扬雄《长杨赋》:“借翰林以为主人,子墨为客卿以风。
”“翰”的本义指鸟有文彩的羽毛,《说文解字》释“翰”为“天雉赤羽”,《逸周书·王会》云:“蜀人以文翰,文翰者,若皋鸡。
”晋孔晁注曰:“鸟有文彩者。
”古人以羽毛为书写工具,故翰又有“笔”的意思,如陆机《文赋》:“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
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吕向注曰:“翰,笔也,言林者,华盛貌。
”翰林即笔林也。
由此引申为文采,李善注《长杨赋》曰:“翰林,文翰之多若林也。
”从赋的内容来看,翰林主人在回答子墨客卿关于圣主狩猎的危害时,旁征博引,词采斐然,不愧文翰若林之称。
汉魏六朝翰林之意主要就在于形容文采,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婆娑翰林,容与坟丘。
”李善注曰:“其一《答宾戏》曰:婆娑乎术艺之场。
”翰林即“术艺之场”的意思。
晋李充著有《翰林论》,专论当时的文章,亦是在文苑之意上使用该词。
由上可知,“翰林之名,见于汉时,未以署官,特作赋者假喻于文辞云尔”(清鄂尔泰、张廷玉编《词林典故》卷二)。
称翰林为官署的年代,清人姜宸英、黄叔琳均认为始于三国时蜀,姜宸英《湛园札记》卷二曰:“《蜀志》诸葛瞻‘为翰林中郎将’,以翰林名官始见于此。
”然遍稽史料,未有以翰林中郎将名官者,此处“翰林”乃“羽林”之讹。
羽林中郎将自东汉设,比两千石,至南北朝一直存在。
则《蜀志》诸葛瞻所任为羽林而非翰林无疑。
翰林为官署实设自唐玄宗时,据唐李肇《翰林志》:“玄宗初改为翰林待诏,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相继为之,改为翰林供奉。
开元二十六年(738),刘光谨、张垍乃为学士,始别建学士院于翰林院之南。
”李肇为中唐时人,对玄宗朝掌故的记载应该可信。
宋王溥在《唐会要》卷五七中沿用此说:“(翰林院)开元初置。
”《旧唐书·职官志》及《新唐书·百官志》均采纳这一说法。
不过玄宗初年具体指哪一年却难以确定。
如果以张说为首任待诏的话,那么,他进入翰林院可能在玄宗开元六年(718)以后,因为此前他为姚崇所构,贬为相州刺史(开元元年至二年),除岳州刺史(三年至四年),又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五年),直到六年才赴东都任职(陈祖言《张说年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至于下限,则不会超过开元十年(722),因为此前“已有翰林供奉之职”(傅璇琮《唐玄肃两朝翰林学士考论》,《唐宋文史论丛及其他》,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如《新唐书·吕向传》称“玄宗开元十年,召(吕向)入翰林,兼集贤院校理”;又《赵冬曦传》,开元初,“翰林供奉吕向、东方颢为校理”,岑仲勉先生《翰林学士壁记注补》考此时为开元十年。
照此推论,唐代翰林院应设在玄宗开元六年至十年之间。
这是翰林最早作为官署出现在史料的记载中。
此后,翰林院开始了它长达一千余年的历史,直至清代灭亡。
古人喜欢为钟爱的事物献上许多美丽而又有来历的称呼。
翰林院,文献记载中又有多种称呼,清人梁章钜《称谓录》中列有十八种别称,即学士院、内三院、国史、秘书、弘文、笔特黑衙门(满语)、文林馆、翰苑、词林、银台司、芸台、承明、兰台、麟台、玉堂、槐厅、木天、銮坡,除此之外,尚有金马、词垣、蓬莱、瀛洲、鳌山、芸阁、坡等。
这些美称,恰恰从多个侧面展示了翰林院的性质。
翰林院被称为“文章渊薮”、“储才之地”,帝王通过种种途径将文学之士吸纳进来,形成天下文章聚集于中的盛况,词林就是从翰苑人物之盛方面作翰林院代称的。
词林,指汇集在一处的文词,也指文人之群。
萧统《答晋安王书》曰:“殽核文士,渔猎词林。
”杜甫《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曰:“忆昔李公存,词林有根柢。
”由此引申,后世便称文士聚集的翰林院为词林。
明洪武时初建翰林院于皇城内,“学士而下,晩朝即宿其中”,匾之曰“词林”(黄佐《翰林记》卷一),遂以之代称翰林院。
明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张位《词林典故》、焦竑《词林历官表》、周应宾《旧京词林志》、清鄂尔泰、张廷玉《词林典故》、朱珪《皇朝词林典故》,均以“词林”指翰林院。
词垣,指词臣的官署,宋宋庠《扬州谢到任表》曰:“猥由文馆入忝词垣。
”考《宋史》,宋庠由知制诰迁为翰林学士,此处词垣无疑乃翰林院。
宋胡沂有《词垣草》,清吴鼎雯有《国朝词垣考镜》,前者为其翰林院中所作文字,后者是关于清道光以前翰林院掌故的考述。
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随侍被奉为上天之子的帝王,职亲地近,位望清华,被视为神仙之职,因此以道家神仙之境瀛洲、玉堂代称。
瀛洲为传说中的仙山,与蓬莱、方丈并称。
唐太宗李世民在秦王府时,开文学馆,以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人为学士,号“十八学士”,给五品珍膳,分为三番更直,宿于阁下,讨论坟典。
“方是时,在选中者,天下所慕向,谓之‘登瀛洲’”(《新唐书·褚亮传》)。
后世翰林设学士之职,遂以“瀛洲”呼之,翰林院之正门曰“登瀛门”。
至于翰林院称“玉堂”,则有不同的说法。
据清何焯考证,玉堂为汉代待诏之所,与道家传说无关:“《汉书·李寻传》,哀帝初,待诏黄门,故云:‘食太官,衣御府,久污玉堂之署’。
注:‘玉堂殿在未央宫。
’汉时待诏于玉堂殿,唐时则待诏于翰林院。
至宋以后翰林遂并蒙玉堂之号耳,何谓出于道家手?太宗赐榜,正用《寻传》。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七何焯校语)但征诸文献,玉堂并非与道家无关。
“玉堂”一词,自汉始亦指道家神仙居处。
传说汉费长房曾与一卖药老翁进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后汉书·费长房传》);晋孙绰《游天台山赋》云:“朱阙玲珑于林间,玉堂阴映于高隅。
”李善注引《十洲记》曰:“承渊山金台玉楼,流精之阙,琼华之室,西王母之所治,真官仙灵之所宗也。
”唐人即已将翰苑与道家的玉堂之所并论,李肇《翰林志》曰:“居翰苑,皆谓凌玉清,溯紫霄,岂止于登瀛洲哉,亦曰登玉署、玉堂焉。
”玉堂与道教仙境玉清、紫霄并举,显然为神仙之所。
宋代君臣亦视翰苑为道家神仙所在。
宋代翰林院环境清幽:“玉堂东西壁,延袤数丈,悉画水以布之,风涛浩瀚,盖拟瀛洲之象也。
修篁皓鹄,悉图廊庑,奇花异木,罗植轩砌。
每外喧已寂,内务不至,风传漏禁,月色满庭,真人世之仙境也。
”(苏易简《续翰林志》上)不啻为人间仙境,宋太宗为翰林院题“玉堂之署”四字,联系他曾说“词臣,实神仙之职”(苏易简《续翰林志》上)之语,可知他绝非仅仅是因为翰苑与玉堂在待诏之地相同这一点上将二者并提。
宋周必大有《玉堂杂记》、元王恽有《玉堂嘉话》、明焦竑有《玉堂丛语》、清朱彝尊有《瀛洲道古录》等记录历代翰林院掌故的著作。
翰林院以读书、校书为务,故又以木天、芸台(芸阁)这些与图书相关的词语为代称。
唐代将宫中庋藏图书的秘书阁称为木天,《唐六典》云:“内诸司舍屋,唯秘书阁最宏壮高敞,谓之木天。
”宋代因之,周麟之在《沈介除秘书少监》一文中希望对方“优游木天,驰骋文囿”,即是以木天指称秘书省。
因翰林院与秘书监在“出入禁闼,特被亲遇,参谋军国”等方面相似,故以秘书代指翰林,于是木天又指翰林院。
王士禛《居易录》卷七认为木天代称翰林院始于宋代,不过直到元代之后这一称呼才被广泛使用。
托为元范德机的《木天禁语》,是一部“集开元大历以来诸公在翰苑所论秘旨述为一编”(序)的诗话,书名“木天”显然指的就是翰林院。
元翰林院检讨高克正有《木天遗稿》,当为其在翰林院所著。
明清以木天称翰林院更为普遍。
芸阁又称芸台、芸馆,也是古时藏书之府。
藏书时为防虫蠹,施以香草,古时一般用芸。
故而藏书之所称芸台、芸阁。
宋高似孙《纬略》云:“鱼豢《典略》曰:芸香,草也,辟纸蠧鱼。
藏书台称芸台,藏书阁称芸阁。
”翰林“唯闭户读书,方称其职”(《康熙起居注》第1529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且负有收藏秘书、纂修书史、校勘书籍的任务,种种职能均与图书有密切关系,故容易与芸阁、芸台这类藏书之所产生联系。
翰林院称芸台亦在明清为盛,明永乐二年(1404)胡俨由祭酒再官翰林院侍讲,有诗云:“承乏词林愧不才,重承恩诏直芸台。
”清毛奇龄在翰林院作《同馆茆君以母讣奔宣城》诗:“仙姥新遗七诫篇,芸台有子泣花砖。
”这里芸台均指翰林院而言。
唐代翰林学士与政治关系密切,为皇帝撰拟重要制书,并就重大事件参与决策,故有“天子私人”、“内相”及“坡”、“金銮”之称。
唐玄宗初年置翰林待诏,因撰文的中书事务繁多,就选文学之士为翰林供奉,开元二十六年改为学士,并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
在翰林学士产生之前,唐代中书省一般用简、黄麻纸、黄藤纸、绢四种书写材料区别诏和制。
翰林学士产生后,与中书省撰文有明显不同。
中书所草制诰,称为“黄麻”,而翰林学士所撰称为“白麻”。
白麻为翰林院所草重要制书的代称,用在“国之重事、拜授将相、德音赦宥”(唐韦执谊《翰林院故事》)等干系军国大事的重要方面。
为此,翰林学士责任重大,受到皇帝的隆重礼遇,所以有“内相”及“天子私人”之称。
《新唐书》卷四十六云翰林学士“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
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又以为‘天子私人’”。
“内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李肇《翰林志》中:“贞元末,其(指翰林学士)任益重,时人谓之内相。
”由于陆贽在翰苑中的重要作用,时人有“内相”之誉,认为“虽外有宰相主大议,而贽常居中参裁可否”,尽管傅璇琮先生认为陆贽的作用并没有这么重要(《唐德宗朝翰林学士考论》),但翰林学士在皇帝身边的地位却是无可争议的。
唐代学士院无常处,不专在翰林院。
由于国家多故,学士不仅草制,还常常参与重要决策的议定,因此唐德宗对翰林学士益加倚重,尝移学士院于金銮殿上;唐末又置东翰林院于金銮殿,所以又称“坡”、“銮坡”、“金銮”以美之。
宋代沿用这些称呼,如王珪曰:“学士,天子私人也。
”(《石林燕语》卷九)王安石在翰苑,“时人谓之‘内相’”(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
明代始并学士院于翰林院,且“参预机务”的内阁大臣也是“非翰林不入”的,翰林院依旧保持着与政治的紧密联系。
清代康熙年间词臣也参与政治,只是自雍正七年(1729),军机处设立,形成了军机处、内阁、翰林院并存的撰文机构。
这些机构撰述文字的重要程度不同,旨、敕由内阁撰拟以进;南北郊时享祝版、祭告山川、葬祭之文,后妃、宗室、王公册封,由翰林院撰拟以进,而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清王昶《军机处题名》),翰林院撰拟的文字不仅重要程度不及军机处,且所撰之文还要经军机处审定。
翰林院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学侍从之臣。
此外,翰林院性质近于古之秘书监,所以有兰台、麟台之称;又因其与汉代待诏相似,故又以汉代待诏之地如金马门、承明庐代称。
清人纪昀论述翰林院对社会的影响道:“四民首儒,乡党之风俗,多视儒士趋向;儒士又以翰林为首。
名场之声气,尤多视翰林之导引”(《端本导源论》),翰林院在社会上影响如此之大,故而人们赋予其如此之多之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