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7)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教案_1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由于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因此,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新的救国之路。

本课中会介绍到维新人士通过改良的方式,寻求制度方面的变革来挽救民族危亡,然而这种变革触及了封建势力的利益,因此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宣告失败。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洋务运动的学习,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有了初步认识,已经知道洋务派学习只学技术的方式是不能挽救民族危亡的,但是如何挽救民族危亡,学生不知道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会如何选择。

本课就会为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会进一步了解在洋务派之后,还会有哪些仁人志士通过何种方式继续进行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是近代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开端;了解主要代表人物,概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知道严复的主要维新思想及其在近代中国思想进步中的作用;探讨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探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四位历史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努力,认识维新变法的过程,结合“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失败,探讨戊戌变法的目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的探索之路,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重难点
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

3.介绍“维新派”及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相关事迹等。

4.补充戊戌变法的背景,让学生对当时的时代环境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3)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

3.图文结合,详细介绍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的情况,突出《时务报》和《国闻报》,思考其带来的作用。

结论: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史料:材料一:这些时报虽然没有送到光绪皇帝手里,但因为内容痛切,在北京的一些官员和士大夫辗转传抄,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刊载,因此流传颇广,影响颇大。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材料二: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结论:主要宣传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第三篇走向高潮光绪帝与百日维新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析百日维新的背景。

2.展示史料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并提出建议: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臣而谋变法等。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3.展示漫画(右图所示),组织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说说图中的光绪帝处境如何?(2)你认为光绪帝急需解决哪些问题?(3)此时的光绪帝做出怎样的选择?结论:(1)光绪帝没有实权,慈禧太后操纵着清廷大权。

(2)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下的大清岌岌可危的国运;挣脱慈禧太后的权力束缚,夺取实权。

(3)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4.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对戊戌变法有更系统的了解。

5.通过列表的方式,引领学生归纳百日维新的内容,分析起影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6课 戊戌变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6课 戊戌变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898年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戊戌变法。

此次变法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以振兴中华。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节课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次重要的改革尝试,认识其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戊戌变法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振兴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典型历史事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

4.情感教育:结合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

人教部编版历史 八年级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 八年级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
板书
设计
当堂
达标
1.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掲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A)
A.公车上书B.创办《万国公报》C.成立强学会D.开办新式学堂
2.某班学生编导一场历史剧涉及以下素材。主题:维新变法;地点:北京;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纲领:“明定国是”诏书。请判断,此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C)
答案:“新”主要指:主张兴民权,开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进步意义: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启蒙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结束语:改革是国家、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任何变法或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伴随着激烈斗争,甚至出现挫折失败,为此要付出沉重代价甚至流血牺牲。








导入1(诗歌导入)绝命诗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同学们,这是谭嗣同临刑前高呼的一首绝命诗,是一首在狱中为自己写的祭死之诗。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被害前发出的感慨,表现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与谭嗣同一起牺牲的还有哪些人?是谁害了他们?谭嗣同等人为什么被杀,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
过渡语: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板块二 百日维新
阅读材料:
材料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请回答: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上述“维新”措施“新”在哪里?有什么进步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的一个章节。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改革措施、失败原因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来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和革命的区别可能还不是非常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区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认识改革事业的艰巨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主要人物、改革措施等。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巩固。

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对后世有何影响?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第6课 戊戌变法-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6课 戊戌变法-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课程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3.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思考变法的意义和启示。

教学方法1.讲授;2.探究;3.比较;4.启发。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1.广告局和新建陆军的设立及其意义和作用;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内容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1.甲午战争的原因及影响;2.戊戌政变的背景;3.戊戌变法的意义。

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1.废除科举制度和八股文;2.设立广告局,刊行新式报刊;3.设立新建陆军和筹建海军;4.兴办新式教育和开设工厂等。

三、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1.王树声、康有为等变法派的主张;2.光绪帝、慈禧太后等保守派的反对。

四、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袁世凯的叛变;2.西方列强的干涉;3.慈禧太后等保守派的反对。

提高思维:比较中国近代变法与其他国家的改革1.比较中国近代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2.比较中国近代变法与俄国的改革;3.总结改革的成功和失败,探究其原因。

拓展阅读1.《戊戌变法》;2.《康有为与戊戌变法》;3.《辛亥革命:康有为回忆录》。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了解了其主要内容以及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并探究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同时,我们也比较了中国近代变法与其他国家的改革,总结了改革的成功和失败,探究了其原因。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到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培养改革思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第6课戊戌变法 教案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6课戊戌变法 教案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6课戊戌变法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2.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史料,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情境导入法、讲授法、讨论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时局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

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1895年春,《__马关条约__》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__拒和、迁都、变法__。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__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__。

2.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__时务报__》和天津的《__国闻报__》。

知识点二百日维新1.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__胶州湾__,__康有为__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2.开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__明定国是__”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3.变法内容:__裁撤冗官冗员__,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__私人兴办工矿企业__,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__废除八股__,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__训练新式军队__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课标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提高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学难点】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

【新课导入】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

前面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派兴办的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

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新课探究】一、公车上书——拉开序幕教师:1895年春,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为挽救民族危亡又做了什么事情呢?学生:他们听到了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然后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解释)拒和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是指改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学生:(整理、记忆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影响)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舆论宣传教师:公车上书失败了,维新人士就此罢休了吗?学生:没有。

教师:他们转而去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积极地宣传变法思想。

请大家整理出他们的活动情况。

学生:(讨论、整理)教师:(提出问题)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别。

学生: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三、百日维新——达到高潮教师: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唯一途径就是变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戊戌变法的过程和主要内容。

3. 理解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1. 掌握戊戌变法的整个过程和主要内容。

2. 理解戊戌变法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戊戌变法与其他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影响。

【教学方法】1. 授课教学2. 小组讨论3. 课堂演示【教学步骤】一、引入教师可用五分钟的时间对于戊戌变法进行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情况,然后请学生谈论对于戊戌变法的想法,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二、知识点的讲解1. 背景(1)甲午战争后,重视变法的光绪皇帝被慈禧是选秀才李鸿章等巨人控制,变法无望。

(2)起义军团体议和未果,政府对近代化的顿起并未刹车。

(3)民众渴望救国救民,社会呼吁变法声日盛,社会气息浓厚,有变法著书问世。

2. 内容(1)立宪:设立最高层国家机构,结束封建主义。

提出要“开君民之始,创百姓之治”。

(2)削藩:改变旧的封建制度。

法令、行政机构统一由中央政府掌握。

(3)新式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培育振兴中华之人才,使中国少年更好的接受现代科学和知识。

(4)新式军队:西式军阵,武器装备先进,政工导向,特别是保甲制度的设立。

三、小组讨论1. 请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每组学生以小组代表的身份发表戊戌变法的看法,对变法中提出的削藩、立宪、新式教育、新式军队这些措施进行探讨。

2. 小组讨论结束后,请学生对于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向其他组介绍学习成果。

四、课堂演示和学生总结教师可选择几个学生进行课堂演示,让学生现场演示戊戌变法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对于戊戌变法进行总结,达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分组进行ppt制作,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

2. 学生可以阅读相关的资料,探索中国近代变革的进程和趋势。

【板书设计】戊戌变法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变法无望内容:立宪、削藩、新式教育、新式军队【教学评估】1. 教学中可以设计问题来进行提问。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发生在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运动。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过程,以及戊戌变法的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对于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改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改革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学生对于改革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戊戌变法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戊戌变法的相关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戊戌变法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清朝末年会出现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原因。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可以查阅教材和辅助材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 戊戌变法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 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

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请2-3位学生回答。

(随机让学生回答)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

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

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6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

本节课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场重要的改革运动,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改革措施、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认识,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对其背景、过程及其失败原因的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与革命的概念区分尚不清晰,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结果,掌握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改革与革命的正确认识,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理解改革事业的艰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其原因。

2.戊戌变法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其意义。

3.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戊戌变法的特点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学生分组名单、讨论题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戊戌变法时期的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清朝末年的一场重要的政治改革——戊戌变法。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到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详细,包括戊戌变法的起因、主要改革措施、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变法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清朝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对清朝的衰落和民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学生可能对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并激发他们思考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其失败的根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的政治改革,理解改革的不易和改革的必要性,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变法的成败原因。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戊戌变法的看法和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准备戊戌变法的相关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等资料。

3.作业:教师准备相关作业题目,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事件,引起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兴趣和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听说过戊戌变法吗?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这场变法?”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戊戌变法是一次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尝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改革,其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学生对其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是一次勇敢的改革尝试,虽失败但对中国近代史产生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影响。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戊戌变法的相关历史资料,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戊戌变法的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如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主张。

同时,展示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公车上书”、“戊戌政变”等事件。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变法的具体措施、变法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教材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戊戌变法的全貌,让学生了解这场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结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戊戌变法这一课题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戊戌变法,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场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3.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认识这场改革的历史意义。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其原因。

2.戊戌变法的过程及具体措施。

3.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概念、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实质。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课堂讨论所需的相关案例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以及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的第六课《戊戌变法》是本册中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改革尝试,对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改革和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然而,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深入的讲解和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对改革和进步的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等,以讲解、分析和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资料、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康有为、梁启超等历史人物的介绍,激发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兴趣。

2.讲解: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讨论戊戌变法对中国的历史意义。

4.互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看法。

5.总结:总结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等主要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戊戌变法的全貌。

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以了解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认识,对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资料和视频。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戊戌变法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讲解,详细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探讨戊戌变法的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发表观点等方式,交流自己对戊戌变法的认识和看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戊戌变法,谈谈对我国近代史的认识和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康有为与共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 导入: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2、学习新课:
第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问题: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相关史事有哪些?
明确:(1)时间:1895年春
(2)原因:《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3)目的(内容):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4)经过: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

(5)影响: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人物扫描:维新派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

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

此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

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受到顽固派的阻挠。

后来,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

学生有梁启超等。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

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

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

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

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6)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公车上书”失败后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准备活动呢?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自强”“求富”军事企业民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清政府



困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学习西方技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学.科.网
相关史事:
(2)维新派在各地创办的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湘学报》《真报》《知新报》。

问题思考:
(3)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

资本主义改良思想。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维新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康有为: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受到顽固派的阻挠。

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

梁启超: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

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严复: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人物扫描:
严复,甲午战争期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

翻译《天演论》。

(“物竞天择”“适
者生存”)
第二、百日维新
问题1、戊戌变法——相关史事有哪些?
明确:(1)时间:1898.6.11—9.21(103天)
1898年夏,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于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变法开始。

史称“戊戌变法”(维新变法)
(3)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光绪于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戊戌变法前后仅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4)戊戌变法作用: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5)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6)戊戌六君子:
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

问题2:戊戌变法的唯一成果是什么?
明确:京师大学堂
办学方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道。

历史地位:不仅是全国新式教育的最高学府,而且是最高的教育
行政机关。

问题3:百日维新怎样失败的?
明确:“戊戌六君子”西太后弄权政变六君子人头落地。

谭嗣同的牺牲值得吗?
相关史事: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狱中留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慷慨赴死。

追问:维新派(代表光绪)与顽固派(代表慈禧)有何异同?
明确:
同: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富强
异:(顽固派)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维新派)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知识拓展:P31 京师大学堂
4、本课小结:
戊戌变法:
序幕—公车上书
影响最大的报刊—《时务报》、
《国闻报》
高潮—百日维新
失败—戊戌政变
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5、课后活动:
(2)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主要观点如下:
A、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C、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6、课堂练习
(1)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D )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右图所示机构是北京大学的前身,该机构
设立于( B )
A.洋务运动期间 B.百日维新中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中
3.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结语: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

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7、板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二、百日维新(1898611-921
1.康有为 1.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的加深
2.公车上书 2.内容
3.维新派的宣传活动 3.结果:戊戍政变,六君子遇害
梁启超——(时务报)(上海) 4.意义: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严复——《国闻报》(天津) 典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