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观

马哲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摘要】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思想影响深远,本文首先对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的内涵进行阐释,并总结出其中的社会福利思想,最后根据吉登斯的社会福利思想提出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第三条道路积极福利社会保障

一、何为“第三条道路”1.左派。吉登斯用社会民主主义表示属于持改革立场的左派阵营的政党和团体。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左派)认为自由资本主义导致的弊端可以通过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得到缓解和克服,因此强调国家的责任和作用,认为国家在救助贫困家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右派。新自由主义或者新保守主义(右派)始终敌视“大政府”。

将国家最小化与公民社会视作社会团结的自生机制。它们追求无拘无束的市场力量以及对传统制度(主要是家庭和民族)的维护,认为社会不平等是合理的。一方面钟情于市场,一方面又寄希望与传统的家庭和民族。

3.左与右。当政党或政治意识形态呈现多多少少的平衡,左与右之间的划分就不存在疑问,然而当两个极端中任何一方变得强大起来。

弱势的一方通常会接受反对派的某些观点,并且综合对立的立场使其尽可能保留自己的立场,将其作为自己的主张进行宣传,因此左

与右是相互对立的,但也总是运动的。

从80年代初期开始,欧洲各国的社会民主党派开始认识到现实问题的严重性,而西方大多数共产党也向社会民主主义靠拢,新的社会民主党派成立起来。“第三条道路”就是以新社会民主主义为代表的,一种思维框架或政策制定框架。

二、“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1.左派与右派社会福利政策的分歧。吉登斯分析了传统左派和右派社会福利思想的分歧,指出左派社会福利理论强调国家的责任和作用,相对忽略个人的责任,认为社会福利的目标应该是追求最大的平等。而右派则主张尽可能限制国家在社会福利中的作用,推行社会经济原则。右派将福利国家看作一切罪恶的源泉,认为社会福利应当被理解为最大化的经济增长以及由此而来的总体财富,实现这一切的唯一办法是遵循市场经济原则,福利制度未来的发展应该是缩小社会保障网而不是扩大福利安全网。

2.吉登斯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无责任则无权利。吉登斯指出,政府对其公民负有一系列的责任,但是传统左派往往倾向于将权利作为不附带任何条件的种种要求。个人主义不断扩张的同时,个人义务也应该不断延伸,领取失业救济的人应当履行主动寻找工作的义务。同时,无责任即无权利必须不仅仅适用于福利制度的受益者也应该适用于每一个人,否则必然导致社会分化。依赖于自上而下的福利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说是很不民主的,是一种类似国家强制、扼杀被帮助人进取心的方式。

第二,积极福利。吉登斯指出福利改革应该注意的是:有效的风

险管理意味着利用风险的积极的一面,这种风险承担往往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利的。福利制度必须在关注经济利益的同时关注心理利益的培育。

第三,社会投资型国家。吉登斯指出,为了取代福利国家的概念。

应当提出社会投资国家。在社会投资型国家中,福利开支不再完全由政府来创造和分配,而是由政府和其他各种机构包括企业之间共同合作来提供。在养老金制度方面,应当逐步废除固定的退休年龄,把老人视为一种资源而不是一种负担。在失业方面,失业福利支出应当维持适当的标准,并且主要用于人力资源的投资方面。

三、“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对中国的启示吉登斯的很多思想都对中国有所启示,但限于学识浅薄,仅结合笔者学习社会保障以来的思考阐述“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对中国社会保障的启示。

1.物质保障到精神保障。吉登斯的社会福利思想提倡的就是一种积极的、更为人性化的社会福利,而我国在目前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下,通过加大精神保障,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低水平的物质保障的不足,使较少的物质保证更加深入人心。

对于精神保障方面,我国最早关注的是老年群体,所谓精神保障。

对老年人而言即为精神赡养,赡养人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在精神上、心理上给被赡养人以慰藉、安抚,使被赡养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任聪慧。

2008)。由于社会的进步,公民物质方面的要求基本得到满足,而精神方面的需求凸显,而我国法律主要使用道德力量进行约束。

很多国家的法律对精神保障都有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如德国规定子女必须利用国家法定假期的三分之一时间陪同父母,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更是规定了子女与父母的居住距离,每周应当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和次数等问题。况且,中国各方面体制改革过程中,需要精神保障的绝不仅仅只有老年群体,留守儿童、农民工、受灾人群、最低生活保障人群、残疾人群等等都需要社会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用精神保障的方式、更人性化的方式来提供更到位的社会福利。

2.加强老年人的人力资本利用。笔者认为,根据吉登斯的思想,老年人仍是社会的宝贵人力资源。我国目前存在很多的低龄老人,学者左鹏和高李鹏(2004)指出,老年知识分子不满足单纯的物质养老,迫切希望发挥自己的余热,实现精神上的追求。因此我国可以考虑设立弹性退休制度,部分劳动者希望提前退休以享晚年,而另一部分劳动者则希望推迟退休年龄,两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从而使得全社会的工作时间总量与现在相同。或者可以实行两个该退休的劳动者共同承包一个职位,提供相应的工资,以此保证生产水平,同时利用老年人的人力资本。

3.调整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目前在中国,政府在社会保障中仍然处于核心的地位,社会保障很大程度上由政府主导、强力推行。

而中国人口基数大、幅员辽阔的实际情况,政府力量很难向下深入到社会最底层,导致了以政府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很难保障所有需要保障的群体。以敬老院为例,公立敬老院条件好、有保证,因此大量

老年人排队等候入院,而私立敬老院则门可罗雀。纠其原因,并非所有私立敬老院条件差,而是因为私立敬老院缺乏妥善的监督管理,缺乏人们的信任。“第三条道路”提出建立积极的政府,在我国的社会保障中政府的角色也应当向类似方向发展,政府应当利用这样优势,从繁琐的事务中脱身,去指导、帮助、监管社会力量,鼓励社会力量更多投身社会保障事业,从而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保障新局面。

四、结语“第三条道路”,提出了一条介于左与右之间的优越的社会福利框架,然而这样框架一定程度上仍类似一张空头支票,很多观点需要公民的觉悟达到较高是水平,才能打破现有的很多限制。这些都需要政府、公民组织做出更多的努力。正如吉登斯所说:单靠表面形象是远远不够的。

参考文献: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韩克庆.第三条道路与中国的福利改革[J].天津社会科学。

2010(2),45-48.

秦晖.第三条道路还是共同的底线———读吉登斯《第三条道路》[J].社会科学论坛,2002(6),4-11.

任聪慧.老年人精神赡养法律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8.

赵洁.“第三条道路”:从理论到实践的尝试———再度安东尼·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