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第二章
10
本节小结
简单的供给需求模型初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理论中的4个基本 命题 • 贸易原因 • 贸易模式 • 贸易利益
• 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11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一 、 绝对优势理论
• 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发表了其代 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 论。 • 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 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 则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 各国应该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其 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利 用各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 。 • 斯密的政策主张及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5
• 在图2-2b中,曲线Dm反映的是本国在国际市场上对该商品进 口需求
• 曲线Sx反映的是外国在国际市场上对该商品出口供给
• 在图2-2b中,国际市场上对该商品进口需求曲线Dm和出口供 给曲线Sx相交点Ew,决定了国际市场进出口交换均衡价格 Pwe。 • 均衡进口量和出口量Qwe,满足如下条件: • Qwe = Qc — Qp = Qfc — Qfp
18
•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RX/RY表示的是X产品的机会成本。 • X产品的机会成本是指每多生产一单位X产品所要放弃掉的Y 产品的产量,这一放弃掉的产量正好是RX/RY。 •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直线意味着机会成本不变,即在生产可能 曲线的每一点上,每多生产一单位X产品所放弃的Y产品产量 是相等的,原因是劳动这一单一要素在本国内是同质的且是 自由流动的。
16
机会成本不变的生产可能性*/RY* L/RY RX/RY:X产 品的机会成本 FM L/ RX 图2-4a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第一部分比较优势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假设我国生产手表需8 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9 个劳动日,而印度生产这两种产品分别需要12 个和10 个劳动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则( )A、中国生产和出口手表B、中国生产和出口自行车C、中国生产和出口手表和自行车D、两国各自都生产两种产品2、按地域、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分工的理论是由( )提出的。
A、大卫李嘉图B、亚当斯密C、赫克歇尔D、约翰穆勤3、按“两优取重,两劣取轻”的原则进行分工的思想是由( )创立。
A、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C、凯恩斯D、托马斯孟4、如果本国生产计算机(1)和咖啡(2)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a 上,a11=2 和a12=3,相应的。
外国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a11*=2.5 和a12*=4,则本国与外国的比较优势分别为( )A、生产计算机;生产咖啡B、生产咖啡;生产咖啡C、生产咖啡;生产计算机D、生产计算机;生产计算机,5、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那么就应努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个思想源于( )A、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B、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C、H-O 的要素比例说D、凯恩斯的外贸乘数理论6、在2*2*2 李李嘉图模型中,如果贸易条件越接近于出口国的贸易前国内交换比率,则贸易的最大收益者是( )A、进口国B、出口国C、消费者D、不确定7、对于比较成本理论,以下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B、揭示了一个客观规律一一比较利益定律C、是一种静态分析D、理论假设符合客观实际二、判断题( )1、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
则表明本国拥有比较优势。
( )2、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建立在他对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认识基础上。
( )3、在2*2*2 李李嘉图模型中,如果贸易条件越接近于进口国的贸易前国内交换比率,则贸易的最大收益者是进口国。
( )4、一国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它就越能从交换中获利( )5、如果本国生产计算机和咖啡的劳动工资率关系是w j>w c,则本国应该完全专业化生产咖啡。
第二章 国际贸易纯理论
国际贸易纯理论 (The Pur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经商学院 韦向阳
1
国际贸易纯理论最早出现在马歇尔的著作中,一般 的解释是“用高度抽象的研究方法分析国际贸易最 一般问题的国际贸易理论。” 理论假定: 1.参加贸易的只有2个国家; 2.两国内全部生产要素经常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3.两国的出口总值总是等于进口总值,国际收支完全 平衡。
40
(二)假设条件:
1.常见的基本假设——两个国家、两种商 品、两种要素;无运输成本、自由贸易、 完全竞争、要素在国际间不可自由流动; 2.各种商品在要素需求量上是不同的; 3.各国在要素禀赋上是不同的。
41
(三)基本概念
1.生产要素、要素价格 2.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型产品 3.要素禀赋、要素丰裕
28
两国国内两种商品的交换比; (2)贸易条件的决定:实际交换比 例及其变动是由相互需求对方产品 的强度决定的;
(1)国际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
29
(3)贸易利益的分配,取决于贸易 条件; 规律:国际交换比越接近于本 国的国内交换比,越不利于本国, 越有利于他国。
30
(4)国际需求方程式:一国商品与他国商品 相交换的价值,应该使该国的出口总量刚能 够支付该国进口总量所需的价值。(相互需 求:一国的供给能力,构成对他国的需求能 力,即“需求供给”。) 10000:17000=1:1.7
(4)十分注重关税的保护作用,并极力 主张广泛应用于整个进出口货物。 (5)保持贸易顺差的关键在于本国能生 产和出口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工业制 成品,为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支 持和鼓励本国工业的发展。
9
3、简评:
国贸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陈岩第四版)
• 下面用例子来说明绝对利益学说的理论: • 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生产情况如表2-1(a)
所示。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可以进行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对两国都 有利,分工后的生产情况如表2-1(b)所示。分工后,两国均以各 自的绝对优势产品进行交换,即英国用毛呢与葡萄牙的葡萄酒以1: 1的比例向交换,交换后两国拥有产品的情况如表2-1(c)所示。
W1ssily Leontief(1906-1999)
三、里昂惕夫之谜
• 里昂惕夫的研究发现,赫-俄的要素禀赋理论与事实不符,因而得出了 相反的结论,所以里昂惕夫之谜也叫里昂惕夫反(悖)论。
• 1953年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1947年美国200个行业的对外 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按照赫-俄的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是出 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里昂惕夫的研究结果 表明,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反而高于出口品的资本密集程 度。
国际贸易O理h论l与in实(务1(8第949版-1)9陈79岩)
一、赫-俄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一)赫-俄理论的主要内容
狭义的赫-俄理论被称作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使用生产要素禀 赋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进出口商品的特点。
广义的赫-俄理论还包括生产要素均等化定理,其主要内容是说明国际贸易不仅 会使贸易各国的商品价格趋于相等,而且还会使贸易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 相等。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
毛呢产量 (单位)
2.7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190
葡萄牙 2.375
190
--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4版)陈岩
表2-1(c) 交换后拥有产品的情况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萌芽阶段表现为:西欧殖民主义者强制性地对拉丁美 洲、亚洲、非洲等进行掠夺,从这些地方为本国输送自 己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 ,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 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等建立了大机器工业和现代化工 厂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的发展,由此促成国际分工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分工形式是形成 以英国为中心的包括亚非拉在内的国际分工。
单的加工的分工 ②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劳动
密集型制成品 4.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分工加强 5.从垂直分工,主
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 分工。这种分工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发达国家 的工业品进行不等价交换。
之,则只有比较劣势。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
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
表示: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aLA)
产品A的相对成本 =----------------------------------
核心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比较优势说的理论前提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即 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 产率上的相对差异;
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 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
出率来衡量 : 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理论第二章
(三)奖出限入政策。
(四)保护关税政策。
(五)大力发展转口贸易政策
2021/3/10
8
三、重商主义的三大缺陷
第一,片面强调了出口会增加贵金属的流入的作用,忽视 了在没有货币储存、国内商品供应没有增加的条件下会出 现相反的结果。
(过多的出口 →国内市场供应减少 →国内物价上升 →出 口商品竞争力减弱 →出口减少 →贵金属流入减少。过多 的出口 →国内价格上升, 即国际价格下降 → 进口增加 → 贵金属流出增加)
2021/3/10
7
二、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必须干预对外贸易。以贸易差额
论的政策主张为例,重商主义保护政策主要有以下 几种:
(一)货币政策。不是主张严禁金银出口,而是想方设 法吸引外国金银,寓对货币的追求于贸易顺差的追 求之中。
(二)对外贸易垄断政策。通过贸易垄断,西欧国家在 其殖民地取得廉价的原料,运回本国加工成制成品, 高价向殖民地或其他国家出售。如英国的东印度公 司对印度和中国贸易的垄断权。
第二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2021/3/10
1
[开篇导读]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是西方最早产生的国际贸易理论。 后来分离出两大国际贸易理论流派:一派是西方传统国际 贸易理论,也称之为自由贸易理论;另一派是西方传统国 际贸易理论的反对派,也称之为保护贸易理论。
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 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结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 更有利。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 论”。
2021/3/10
13
绝对利益学说
第二章 国际贸易主要理论与政策
2.2.2 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的内容
(1)基本内容: 李嘉图认为,两种产品生产上均有优势的 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而两种 产品生产上均有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 势较小的产品,即两国按照“两利取重、两劣 取轻”的原则进行专业化分工。这样形成的国 际分工,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总量将增 加,对两国都有利。
2.3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2.3.1 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思想 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7—1840) 是美国第一届政府的财政部长。他于1791年向国会递交 了一份题为《关于制造业的报告》的报告。在这份报告 中,他力主实行保护关税政策,阐述了保护和发展制造 业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提出了以加强国家干预为主要
2.4 资源赋予理论
4、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程度
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 数量 要素丰裕程度指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 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
2.4
资源赋予理论
资源赋予理论的类型
资源赋予论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狭义的含义是指生产要素供给比例 论;广义的含义还包括要素价格均 等化原理。
2.4
2.2.1 绝对成本理论
绝对成本说的基本内容
“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类的一种天然的倾向,是 人们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进行的 活动。人们为了追求私利,通过市场这只“看 不见的手”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利益。政府管制 是不必要的,对经济应放任自由,让人们在自 由的天地里进行交换。
2.1重商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托马斯· 孟 (Thomas Mun, 1571-1641)是英国晚 期重商主义者的突出代表和贸易差额论 的典型代表,其主要著作有1664出版的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等。马克 思指出,《财富》这部书“在100多年之 内,一直是重商主义的福音书。”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讲义(兰州商学院)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偏好相似理论国家竞争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现代贸易理论自由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里昂惕夫之谜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古典贸易理论相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贸易保护理论保护幼稚产业理论重商主义传统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第二章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 绝对成本理论一、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介绍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
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从海外市场获得更多的廉价原料并销售其产品,迫切要求扩大对外贸易,而重商主义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却严重束缚了对外贸易,阻碍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这种要求,必然要反映到经济思想上来。
这就是重商主义衰落和古典学派兴起的大背景。
古典学派提出了“自由放任”的口号,在理论上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铺平了道路。
古典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
二、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论点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生产,可以节省和生产无关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分工的原则是绝对成本一国应该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
如果一国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地低于其他国家,那就出口该商品;如果另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地高于其他国家,则进口该商品。
绝对成本优势来源于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自然禀赋的优势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二、Smith 的自由贸易思想及观点1、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就是交换。
交换的倾向形成分工,分工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
斯密以制针为例,说明工场手工业中实行分工协作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他说,由一个人制针,所有的18道制针工序都由他自己来完成,每天最多只能生产20枚。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二章新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章新贸易理论第⼆章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产业内国际贸易)偏好——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的⽣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国际贸易不完全竞争新贸易理论产⽣的时代背景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及世贸组织(WTO)的统计资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约2/3甚⾄更多的世界贸易是发⽣在技术、资源和偏好均⽐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重则不⾜1/3。
新贸易产⽣的理论背景绝⼤多数国际贸易量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且⼤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产业内进⾏的性质,甚⾄还出现相同产品的互相买卖。
这些都是要素禀赋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所⽆法解释的。
新贸易理论的产⽣70年代中期,格鲁贝尔、劳艾德、克鲁格曼等⼈进⼀步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并指出产业内贸易发⽣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异质性(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需求偏好。
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国同时存在着进⼝和出⼝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产业所⽣产的产品。
同类产品指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产上⼜投⼊相近或相似的⽣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质的区分。
同质产品:性质完全⼀致因⽽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果、砖等。
国际贸易交易同质产品的原因:1、运输成本(靠近原材料地)2、季节性问题(⽔果)3、经济合作需要(海峡两岸的农产品)异质产品:指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产品。
垂直差异:产品的质量不同(⽐如特殊的⽣产⼯艺所致)。
⽔平差异:质量相同,特征不同(颜⾊、款式、性能、售后服务)。
同质产品贸易只要加⼊运输成本等⼀类因素的分析,都仍然能⽤赫⼀俄学说加以说明。
因此,异质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政府政策:政府授予的垄断地位(专利)对进⼊的限制(许可证);信息:潜在竞争者缺乏技术信息会阻碍它们的进⼊(可⼝可乐);消费者缺乏新进⼊的产品的信息使他们对购买新产品没有积极性(361)规模经济:对⾃然垄断⽽⾔,规模经济使⼀个⾏业只有⼀家⼚商是最有效率的。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一、单项选择1、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种()A、国际金融的“乘数理论”B、国际贸易的“零和博弈”C、国际金融的“杠杆原理”D、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2、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赫克歇尔D、俄林3、假如A国使用同样数量的时间比B国生产更多同种商品X,那么A国在商品X的生产上()A、有相对优势B、有绝对优势C、相对有利D、绝对不利4、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性因素是()A、自然条件B、社会生产力C、上层建筑D、生产关系5、一国拥有充足的资本要素,所以该国应该专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对外交换,这种说法来自()A、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B、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C、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D、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6、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赫克歇尔和俄林D、李斯特7、晚期重商主义学说最重要代表人物是()A、李斯特B、托马斯·孟C、凯恩斯D、凯能8、人力资本说最先是由()提出。
A、俄林B、里昂惕夫C、基辛D、凯能9、里昂惕夫之谜的存在表明()A、有些国际贸易现实与要素禀赋理论的结论不相符B、产业内贸易是个别经济学家的妄想C、有些国际贸易现实并不能增进各国福利D、发达国家之间极少发生贸易10、俄林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A、价格的国际绝对差B、成本的国际绝对差C、不同的成本比例D、生产者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11、从需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A、产业内贸易说B、技术差距说C、人力资本说D、偏好相似说12、亚当·斯密在其发表的()中,首次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A、《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B、《政治经济学原理》C、《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D、《国际贸易纯理论》13、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主张()的贸易理论。
第二章_国际贸易理论
理论简评:
1、充分论证了落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必要性、阶 段性、动态性,并提出具体建议,确立了贸易保护 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牢固地位。 2、作为一种庸俗国际贸易理论中所含有的非科学成 分——过分强调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忽视了经济生产客观规律的普遍意义;对经济发展 阶段的划分撇开了生产关系因此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形态变化的真实性;对生产力的定义模糊。
历史上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和理论在最早的时 候几乎都是出自重商学派的著作。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西欧封建制度向 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 期),具体地说,在15—18世纪初受到普遍 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 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 商主义两种。
2、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内容安排
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相互需求原理 保护贸易理论
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理论 1、产生的背景 2、主要经济思想 早期的主张—重金主义 晚期的主张—重商主义 3、局限性
1、重商主义理论产生的时期及背景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内容安排 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5个) 2-2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3个) 2-3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6个)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来展开: 国际贸易格局,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及决 定贸易流向的因素; 国际贸易条件,在国际贸易中决定交换比 例或相对价格的因素; 国际贸易收益,国际贸易对交易各方的福 利及整体社会福利产生的影响;
亚当· 斯密主要论点:
国际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自由贸易能够促进生产的发展; 贸易之所以发生,基础在于各国成本上存 在绝对差异;
第二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
自李嘉图以来,
国际贸易实际的传统 大多是从供应的角度 出发,研讨消费本钱 从而产品的相对价钱 如何决议了各国的比 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 根底。瑞典经济学家 斯特凡 ·林德第一个 从需求的角度调查了 国际贸易的产生,于 1961年提出了重叠需 求实际〔该实际又称
斯特凡·林德 Staffan B. Linder
规模经济是指消费过程中当消费规模扩展时,产出 增长的比率大于要素投入增长的比率即规模报酬递增的情 况。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产品的平均本钱随着产量 的添加而不断降低。规模经济有两种方式,内部规模经济 和外部规模经济。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单位产品平均本 钱的下降取决于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展,由于大企业更具本 钱优势,因此构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构造;后者单位产品 平均本钱的下降取决于企业所在的整个行业规模的扩展, 由于行业内企业的聚集效应,猛烈的竞争导致了完全竞争 的市场构造。
1947年美国进出口商品 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量
出口商品 进口替代 进口/出口 品
K(美元)
255078 3091339
L(人·年)
0
170
K/L(美元/人·年) 182
18180
1.30
14010 资料来源:Dominick Salvatore,International
Economics,Fifth Edition。
具有规模经济的某一行业的 投入产出关系
产出
总劳动投入 平均劳动投入
5
10
2
10
15
1.5
15
20
1.333333
20
25
1.25
25
30
1.2
30
35
1.166667
第二章-国际贸易纯理论
第二章 国际贸易纯理论
• 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
第一节
•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
第二节
• 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
第三节
第一节 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
一、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1.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在某一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 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 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各个经济都从 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 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 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例题2.1】名词解释:绝对利益
绝对利益是指贸易双方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 生产,然后交换产品而取得的贸易利益。绝对利益是 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一个用于解释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概念。亚当·斯密认为, 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 的生产条件,也就是说,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生产的 产品成本比外国低。如果各国从事自己占据绝对优势 的产品的生产,进而交换,便可以通过贸易获益,世 界的总体福利水平也可以得到提高。绝对利益理论是 亚当·斯密提出来的关于国际贸易的经典传统理论,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理论第一次从分工协作和交换 的角度阐明了国际贸易发生的根源及其利益,有力地 否定了重商主义的观点,开创了自由贸易的新时代。
【例题2.2】论述与计算 产品用1天,1单位 产 品用2天;B国生产1单位 产品用2天,1单位 产品用1 天。如进行专业化分工,试按绝对利益分析其中的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H-O与产业内贸易理论
五、新贸易理论发展
3、新经济地理理论 ⑴引入“冰山运输成本” (iceberg cost) ⑵贸易受到运输成本的限制,但劳动力却可 以自由迁移到福利更高的地方。 ⑶企业更乐意选址于规模大的区域。 ⑷由于劳动力可以移动,某个地方的积聚就 会扩大。
六、新新贸易理论
二、H-O-S定理
4、均等化推论 ⑴开始:A国资本丰裕,劳动力缺乏 B国劳动力丰裕,资本缺乏 A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B国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 ⑵自由贸易: A国对资本需求增多,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从而其 国内资本价格上升,劳动力价格下降。 B国对劳动力需求增多,对资本需求减少;从而其 国内劳动力价格上升,资本价格下降。
三、Leontief反论
2、具体验证过程 ⑴ Leontief根据美国1947年官方统计资料, 将美国200个不同的行业归并为50个生产部门, 发现其中38个生产部门直接参与了国际市场交 换。 ⑵对价值为100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 代商品的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 的数量进行精心计算。 ⑶其后有用同样办法对1951年数据进行计算
②社会分工从产品层面发展到要素层面。 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生产要素等 ⑶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 ①二者均建立在最终产品的生产优势基础 上。 ②无法解释建立在要素优势的基础上的产 品贸易。 ⑷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既不否认比较优势的精 髓,又能解释新现象。
一、H-O 定理
五、新贸易理论发展
2、Krugman的发展 ⑴国际贸易并不一定是国家间技术或要素禀 赋差异的必然结果。 ⑵国际贸易很可能只是扩大市场和促进规模 经济的一个途径。 ⑶贸易作用与劳动力增长和地区积聚的作用 相似。 ⑷相当一部分贸易由规模报酬递增引起,而 不是国家间资源禀赋的差异引起。
第二章_国际贸易理论
②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可节省与 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时间
③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2)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 品
(3)分工的基础是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
绝对优势的来源: 自然禀赋优势:一国在地理、环境、
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 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
(8)该理论主要从供给方面分析,没 有分析来自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结构 的影响。
(9)把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间收入 的差别归结为要素禀赋的差异,掩盖 了资本对利润和超额利润的追求对国 际贸易的推动作用和国际贸易中富国 对穷国剥削的事实。
四、里昂惕夫之谜 Leontief Paradox
1、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检验——里昂惕夫之谜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
5、简评
意义 : 建立了贸易基础 阐明了贸易原因 分析了贸易互利
历史局限性: 忽略动态分析 掩盖分工实质 未能解决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问题
萨谬尔森在他的风靡全球的《经济 学》一书中,称它为“国际贸易不 可动摇的基础”。
“如果理论能够参加选美比赛的话, 那么比较优势理论一定能够夺得桂 冠。”——萨谬尔森
赋税原理》,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
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
时代: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 义不断上升的时代。在英国工业资产阶 级争取自由贸易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 的。
比较成本说背景图示
损
谷 物 法
小 麦 价 格 上 涨
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牧草减 少,羊毛价格上涨
工人工资提高
食品支出增加,工业品支出减 少
亚当·斯密(1723—1790) 资产阶级 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 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倡导自由贸易的 带头人。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0000)
资本/土地
67.2 42.8 198.0 5286.5 90739.1 1058.6
劳动/土地
0.009 0.038 0.019 1.574 66.304 0.103
生产与贸易模式
劳动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 比较优势,资本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资本密 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如果两国发生贸易, 劳动充裕的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 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充裕的国 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 动密集型产品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第二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赫——俄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新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一节
绝对成本和比较成本理论 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节 新贸易理论
几个概念
需求滞后是指创新国出现新产品后,其他国家消 费者没有产生需求到逐步认识到新产品的价值而 开始进口的时间间隔。 模仿滞后是指创新国制造出新产品到模仿国能完 全仿制这种产品的时间间隔。模仿滞后由反应滞 后和掌握滞后所构成。 反应滞后指创新国生产到模仿国决定自行生产 的时间间隔。 掌握滞后指模仿国从开始生产到达到创新国的 同一技术水平并停止进口的时间间隔。
全部工业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 、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 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 、瑞士、英国、冰岛。
各工业国家与其它工业国家贸易占其总贸易的份额(2000年)
出 口 到 工 业 国 家从 工 业 国 家 进 口 的比例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日本 德国 意大利 法国 全部工业国家 0.56 0.81 0.95 0.51 0.75 0.73 0.77 0.70 的比例 0.51 0.76 0.82 0.39 0.72 0.69 0.80 0.70
国际贸易实务(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
◆2、Adam Smith及其经典之作
1723-1790, 经济学之父。 1776年出版《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国民财富 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斯密3岁父亲去世,与母相依为命,终身未 娶。
传记: “他的舅舅幸运地为世界挽救了一 个天才,正是这样一个天才创造了经济学; 否则这个社会将多了一名算命先生,少了一 个经济学家”。
国家什么绝对优势都没有,如此理论, 它们就不能参与国际贸易;如果参与能 否获利?这些国家获利的源泉在哪里?
13
第二节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14
1、 David Ricardo
1772-1823 英国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 27岁时第一次接触经济学,Smith的著作《国富 论》激励了家资百万的股票经纪人成为一名经 济学家 。他是17个孩子中的老三,14岁时被他 父亲雇用在自己所开股票交易所工作,所以, “他所受到的正规教育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 所受到的最贫乏的教育”。21岁与家庭决裂, 40岁离开商界,1817年出版了的主要代表作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9
三、比较优势贸易模型
(一)生产模式
1单位鞋 1单位酒
A国
2小时 4小时
B国
12小时 6小时
20
分工后(专业化生产,总产量增加)
鞋
酒
A国
3单位
B国
3单位
21
交换结果(1:1)(在两国劳动总投入不变情况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规模经济的概念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系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换言之,是指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所以又称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另一种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
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关系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取代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从解释对象上看,它们分别解释的是不同的贸易现象,前者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后者则着重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从理论基础上看,前者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而后者则以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建立在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因此,二者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它们共同丰富和完善了国际贸易的理论体系。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案
第4、5、6次课
课时安排:6学时
教学课
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习课□
其 它□
题目:
第二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教学目标: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不同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新的贸易理论。要求学生掌握(1)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向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2)传统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的联系和区别;(3)几种有代表性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一、重叠需求理论的基本命题
重叠需求理论是建立在三个基本命题之上的:(1)一种产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先必须是一种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即产品的国内需求是其能够出口的前提条件。(2)两个国家的消费偏好越相似,则其需求结构也越接近,或者说需求结构的重叠部分越大。这样,两国之间开展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贸易量也就越大。(3)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其需求结构也越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从而两国间的贸易量也就越大。以上述三个基本命题为基础,林德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了工业化国家日益上升的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创新的条件与机制;(2)传统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的联系和区别;(3)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若干理论模型。
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现代教学设施设备
本次课预期学习成果
预期学
习成果
要求程度
评价方式:
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意义,掌握对外贸易利益产生的原因
3.不完全竞争与企业定价
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总是希望能够通过较大规模的生产,获得规模经济效果。但是,对一个垄断企业或寡头垄断企业而言,由于企业的市场份额足以影响到市场价格,所以,当企业增加生产达到规模经济效果时,为了将增加的产品销售出去,不得不降低商品的卖价,这就是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所面临的不同于自由竞争的企业需求曲线。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首次提出的。与技术差距模型强调模仿过程中的时间滞后性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强调的是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投入要素比例的规律性变化。这一理论认为,一种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需要很多不同的投入要素,如研究与开发、资本和劳动投入等。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投入要素的比例会发生变化。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上的相对优势不同,这种投入要素比例的变化使得最初集中于技术和资本丰裕的发达国家的生产可以逐步地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2.产业内贸易是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规模经济导致完全竞争假设的失效。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生产所有制造品,虽然两国可能都生产一些制造品,但不会是相同的产品。因此分析有规模经济存在的贸易必须运用不完全竞争模型。
3.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关系
产业内贸易模式与古老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模式不同。产业革命之后,国际贸易得到越来越快的发展,那时人们所熟悉的是产业间贸易的情形,即资本充裕的国家成为资本密集型的制造品的净出口国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净进口国;而劳动充裕的国家的进出口模式则正好相反。从斯密到赫克歇尔-俄林的贸易理论所探讨的都是产业间贸易现象。
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图2.5重叠需求贸易模型
一、技术差距模型
技术差距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的。这一模型的主要思想是:由于各国的技术进步不一致。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出新产品后,就会产生国际间的技术差距,并凭借其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向其他国家出口,这种技术差距将持续到外国通过进口这种新产品或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渐掌握该技术、能够模仿生产后才会逐步消失。波斯纳说明技术模仿过程是用对创新技术反应的时间滞后来解释的。
重点掌握
作业
一、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分工向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分工发展。在国际贸易实践发生的重大变化面前,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遇到了新的挑战。20世纪60年代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世界贸易格局中,不仅发达工业国之间的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量大大增加,而且在工业发达国家之间,同类工业制成品的双向贸易量也大大增加,即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品,还进口大量的相似工业品,这种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现象是要素禀赋理论无法解释的。此外,传统理论所假设的生产技术不变、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以及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在现实中已经不复存在。
课后小结:
1.说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2.试述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3.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4.重叠需求理论及贸易模型。
5.试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动态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这里的同类产品是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至少前3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它们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产业内贸易模式所反映的是,即使两国具有完全一样的资本/劳动比率,其厂商也会生产同类但有差异的产品。而消费者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一方面会促进各国扩大某种产品的规模;另一方面则会促使两国之间进行这种产品的贸易,有进有出,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2.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价格—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和完全竞争情况下不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不一样。在完全竞争情况下,由于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国际间商品价格的差异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比较成本的状况。但是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超额利润或垄断利润的存在使得商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从而商品价格比例和其成本比例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产品以边际成本衡量的真正的比较成本,很可能比外国的低;但是从较高的国内价格来衡量,则缺乏比较成本优势。这就无法按照比较成本优势进行国际贸易。因此,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假设之上的国际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原因的揭示与传统理论是不同的。
图2.4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市场定价和生产决策
二、产内贸易
1.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衡量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Lioyd)在研究产业内贸易理论现象时,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这一广为接受的描述指标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的水平的高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公式为:
上式中,X和M表示某个特定差异产品的出口和进口,当 时,表明一个国家的这种产业只有进口或者只有出口,即完全没有产业内贸易;当 时,表明这种产业的产品出口与进口相等,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
二、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图2.2内部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介绍内部规模经济贸易模型;规模经济贸易模型与传统国际贸易模型的区别。
三、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图2.3外部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介绍外部规模经济贸易模型;外部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不完全竞争
1.现代国际贸易中完全竞争假设的失灵
完全竞争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但是,这个假设是有缺陷的。首先,完全竞争假设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因为按照完全竞争假设,一个厂商可以自由地扩大产量而不降低价格,如果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益使得该厂商的成本越来越低,就没有什么力量阻止它吞没市场从而破坏竞争。其次,完全竞争的假设同国际市场的现实相去甚远。在工业国的制成品贸易中,大约有一半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而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往往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存在。所以,为了更有效地解释当代国际贸易中的新现象,就必须放弃完全竞争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