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强化政府责任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不力。
有的地方概念模糊,以为只要把发展水平搞上去,均衡水平自然就提高了;有的地方只满足于低水平均衡,缺少整体提升发展水平的工作动力,对实现均衡发展目标有畏难情绪,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的地方未能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
有些地方教育经费缺乏长效保障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要进一步督促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摆在教育发展重中之重地位,做到政府行为“三个到位”:一是责任到位。
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大宣传力度,上下联动,形成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社会支持的浓厚氛围。
二是投入到位。
把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保障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关键,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切实落实法定增长要求,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
三是工作到位。
对照国家标准,结合地方实际,采取针对性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正确把握均衡发展工作的动态性,做好长期规划,明确阶段任务,坚持常抓不懈。
二、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建设,确保兜住底部有些地方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有一定差距。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硬件条件和办学水平整体上落后于城市学校,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设备相对陈旧,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相对不足。
二是一些小规模学校、村小和教学点基本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村学校条件艰苦,教师待遇低,很难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任教,教师数量不足、结构短缺,水平相对较差,使这些农村学校管理水平、教育质量无法迅速有效提高。
三是一些城市学校教育资源相对紧张。
在一些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由于原有规划不足,城市建设中配套学校建设不力,加之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产生了新增入学压力,使得这些主城区学校出现了资源紧张,生均校园面积、生均校舍面积不达标,以及大班额现象。
当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当今社会,教育被认为是推动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教育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前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教育体系。
二、主要问题1. 教育质量不均衡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着城乡差距、地区差异等方面导致的教育质量不均衡问题。
这种不公平现象导致了知识和资源集中在一部分学生身上,而其他学生则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2.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尽管我国已经实施师范生政策多年,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地方基础薄弱,缺乏高水平专业化师资队伍。
一些地区和学校面临着师资短缺、培训机制不健全等挑战,这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3. 学科结构失衡在过去几十年里,很多学生和家长普遍追求理工科的学习,这导致了文科类学科相对较少的报考人数。
由于缺乏全面发展的教育引导,某些重要领域如艺术、社会科学等逐渐被忽视。
4. 学业压力过大当前教育体系下存在着过度应试化和功利性倾向,这加剧了学生们承受的巨大压力。
许多学生过早地接触到严格排名制度和竞争环境,他们付出了巨大努力却难以获得真正有效的成长。
三、对策1. 优化资源配置与改革机制为了解决教育质量不均衡问题,政府应加强资金投入,并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同时,需要改革现有的招生录取机制,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公正的受教育权益。
2. 提高师资素质与培养计划为了提高整体师资素质,在选聘老师时要注重专业背景、培训经历和综合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估。
此外,建立完善的师资培养计划,鼓励教师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3. 推动全面发展与多元选择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文科类学科的宣传和推广,促使学生及家长认识到不同学科的重要性。
此外,可以在高中阶段增设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兴趣爱好培养的机会。
4. 重视素质教育与减轻学业压力政府应倡导素质教育理念,改变当前过度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现象。
同时,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引导,以减轻他们承受的过大压力。
目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 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我国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平衡。
一线城市及发达地区拥有高质量教育资源,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
这导致了人才流失和就业机会不均等的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2. 教育质量与学生评价方式脱节当前,我国的教育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过度强调分数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注重应试技巧,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对于文化艺术、体育等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也比较欠缺。
3. 缺乏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匹配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
许多高校开设的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合,导致大量毕业生找工作困难并出现结构性失业。
此外,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也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制约了职业教育的提升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4. 教师素质和待遇问题教师队伍中存在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
一方面,某些地区和学校缺乏高素质教师,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有些优秀教师因为工资待遇不尽人意而转行或离开学校。
这对于教育质量的稳定提升构成了阻碍。
二、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1. 实施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政策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此外,可以引进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弥补地区差异。
2. 推动多元化评价体系建设除了考试成绩外,应重视学生综合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其纳入评价体系。
通过开展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 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加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规划、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合作。
制定灵活机制,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使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4. 提高教师素质和待遇政府应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
通过优厚的薪酬、职称晋升机制和培训项目来吸引并留住高素质教师。
均衡发展教育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均衡发展教育工作的问题与对策2023年,教育工作在全国各地都面临着均衡发展的问题。
虽然我国教育改革已经奏效,但城乡、地区、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很明显。
目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教育资源偏向少数人,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发展的步伐。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政府的有力支持。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我国教育领域,城市、发达地区相对于农村、欠发达地区享有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导致了我国教育资源的两极分化。
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政府可以出台合理的政策,加强教育财政投入,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以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改善教育资源供给的不足。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监管,使得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可能。
二、优质教育资源偏向少数人优质教育资源偏向少数人同样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明显的和谐失衡,对于有钱人,他们可以选择私立学校,以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
而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无法选择这种方式。
这种教育经济压力的差异,导致了教育资源的精细化。
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帮助改变教育资源的分配。
1. 加强公立学校的建设。
通过加强教育投入,加大对公立学校的补助力度,以提高公立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教育资源的覆盖率。
2. 推广“双轨制”。
开辟绿色通道,使得新萄京娱乐场官网能够在校外进行适应性评估等工作,方便他们在更好的学校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3. 推行“负面清单”机制。
对于某些扰乱教育资源分配的行为加强法律约束,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得到更为均衡的分配。
三、政策执行不到位政策执行不到位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地域、人口等各方面的不同,对于教育工作也需要有所不同的政策。
但是在一些地方,政策的执行并不到位,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质量的下降。
政府可以加强对教育政策的执行,出台更加有力的监管政策,加大对乱收费和虚假招生等行为的打击力度,保证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教育公平的现状与对策
教育公平的现状与对策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而教育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它关乎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也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然而,在现实中,教育公平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一、教育公平的现状1、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不同地区在教育资源的投入和配置上存在显著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往往拥有更优质的教育设施、师资力量和教育经费,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则相对薄弱。
这使得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处于劣势,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质量的教育。
2、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在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城市学校通常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丰富的课程资源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农村学校则面临着校舍简陋、教学设备短缺、师资不足等问题。
此外,农村孩子在接受课外培训、参加各种竞赛和活动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城市孩子,进一步加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3、校际之间的教育差异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教育质量差异。
一些重点学校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历史积淀和政策支持,吸引了大量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形成了良性循环。
而普通学校则由于资源匮乏、生源质量不高等原因,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了校际之间的教育不公平。
4、家庭背景对教育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地位等家庭背景因素,对孩子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成果产生着重要影响。
富裕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课外辅导和出国留学的机会,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则可能因为经济压力而无法接受优质的教育,甚至面临辍学的风险。
5、特殊群体的教育困境残障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特殊群体在接受教育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
残障儿童往往缺乏适合他们的特殊教育资源和设施,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关爱,流动儿童则在入学、升学等方面受到各种限制和歧视。
二、教育不公平产生的原因1、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
资料汇总 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成因与对策
资料汇总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成因与对策资料汇总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成因与对策教育发展不均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一问题的根源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通过资料汇总的方式对这些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改善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状。
一、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政府投入有限,导致学校建筑、教学设备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无法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
对策:1. 加大财政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增加资金的投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
2. 引入社会资源。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引入企业、社会团体等参与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和优质教育资源普遍倾向于聚集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校则面临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
对策:1. 调整教师编制分配。
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师编制的投入,通过向这些地区派驻优秀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2. 发展远程教育。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远程教育平台,为农村地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课程。
三、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由于财政困难,无法提供足够的教育经费,导致学校条件差、教育质量低下。
对策:1. 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各级政府应当增加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确保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2. 加大对教育的社会支持。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教育事业,通过捐赠、设立奖学金等形式为教育提供资金支持。
四、师资力量不足师资力量的不足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农村和贫困地区面临教师数量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对策:1. 加强师资培养。
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教育均衡发展存有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事业关系国家兴亡。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所以,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务之急,是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现在每天都有人在讲均衡发展教育事业,大家也都知道教育要公平公正。
但真正去促成教育均衡发展人却不多,落实到行动上还是有一定距离。
不过,老百姓对“读得好”和“公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
教育的公平性成了社会的焦点问题,这绝不是杞人忧天。
城市的教育资源丰富,农村的教育资源贫乏,这是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现状。
我县也不例外。
很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硬是克服各种困难,把自己孩子往县城学校送。
这样的一股风,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造成很多的农村孩子都往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挤。
结果,县城学校班级已人满为患,有的班级人数超过70人,严重超编。
通道都坐人,教师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根本就无法上课。
学生受到好的教育,变成一句空话。
而农村小学有的班级只剩下5、6人,教室里空空然,冷冷清清,没有一点学习氛围,上课效果同样不好。
还有,农村的小学生,小小年纪就远离父母,背井离乡求学,寄托在别人家,管理不到位,出现很多社会问题。
家长又得每月多花500元至700元,给本来就不算富裕的家庭增加负担。
农村小学教育出路在哪里?教育均衡发展路在何方?现以山城中心小学实际情况为例,针对教育事业均衡问题,实行探讨,分析存有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一、现状分析。
山城中心小学现有教师254人,18所小学。
(中心校1所,教师112人,学生2100人。
13所农村完小校,4所农村初小校,教师142人,学生1877人)除中心校地处县城外,其余均分散在城乡结合部和偏远农村。
如汤坑小学、山边小学等学校与邻县交接。
农村小学有的虽然只有50到60个学生,却有六个年级。
学生少,班级多。
7个教师,除毕业班安排2人任教,其他5人都要包班。
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紧,基本上没有配备专职的老师,有的学校整年没有歌声。
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石,它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繁荣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当下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如学校资源不均衡、学生压力过大、教师待遇低等。
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探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教育现状1. 学校资源不均衡目前,我国城乡地区和不同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高质量的师资和设备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的优质学校,而偏远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则面临师资匮乏和设施简陋的问题。
这导致了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之间受教育机会上的差距扩大。
2. 学生压力过大当前高考制度对学生的评价过度依赖笔试成绩。
不仅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竞争性学习,还需要面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
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增多,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对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忽视。
3. 教师待遇低教师是教育事业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但目前我国教师待遇普遍较低,尤其是基层教师。
这导致了优秀人才不愿投身于教育行业,加之缺乏相应的职业发展机会,进一步影响了教育质量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1. 教育资源不公平分配导致城乡差距增大由于学校资源不均衡的问题,造成了我国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缺少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学校和师资力量,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并鼓励城市中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开展合作交流,以促进资源优势互补。
2. 应试教育模式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当前高考制度过于强调笔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推行多元评价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应考虑学生的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经验等因素,为学生提供更多全面发展的机会。
3. 提升教师待遇和提高职业吸引力教师队伍建设是改善教育质量的关键。
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政府应加大对教师薪酬和福利的投入,并提供培训进修、职称晋升等发展机会。
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弥补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中的困境与对策展开探讨。
一、困境分析1.资源不均衡在我国,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学校数量多、师资力量强、教学条件好,而农村地区却存在着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短缺、教学设备落后的状况。
这种资源不均衡导致了城乡教育差距的存在,制约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
2.师资力量短缺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相对薄弱,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存在着缺编少师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学生接受到的教育质量往往无法与城市学生相匹敌。
3.设施条件滞后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条件普遍较为落后,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等教学设施的建设还存在着短板,这也给农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4.课程设置不合理在某些农村地区,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学校的课程设置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这也是制约了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
二、对策探讨1.加大资源投入,弥补城乡教育差距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经费保障水平,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
同时要推进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2.健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学校从教,提升农村教师的工作待遇,确保农村学校有足够的教师队伍和良好的教学质量。
3.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健全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学校教学条件和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场所和条件。
4.优化课程设置,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加强对农村学校课程设置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农村学校开展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问题分析1. 教育资源不均衡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优质教育资源多集中在大城市和富裕地区,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校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落后。
2. 教育内容过于注重考试当前我国的教育体系过度追求分数和升学率,教育内容偏向应试培训。
这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只注重记忆和应付考试。
3.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多样化,但学校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模式下。
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难以适应变化快速的社会需求,由此造成了人才供需失衡。
二、对策建议1. 平衡教育资源布局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升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水平。
同时,建立跨区域师资交流和资源共享机制,以缓解地区之间的差距。
2. 优化课程设置应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减少应试教育对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过度追求。
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性、实践性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 加强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政府及学校应注重行业发展趋势,积极研究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并调整相关专业设置。
加强与企业合作,开设就业导向课程、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以增加学生在毕业后顺利就业的机会。
4. 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终身教育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
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和税收激励等手段鼓励个人参与继续教育,并建立健全可以满足不同阶段群体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
5. 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和待遇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对于改善我国教育非常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并提高他们的待遇,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6. 引导公众正确价值观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期望也是影响教育问题的一个因素。
家长和社会应转变对教育的过分强调分数、升学率等功利性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
我国的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较大,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条件相对较差。
这导致了城乡学生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2. 教育内容与就业需求脱节:当前职业领域发展迅猛,但部分学校和教师仍滞后于行业发展趋势,教育内容与就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这使得很多毕业生难以适应职场需要,增加了他们就业的困难。
3. 学科设置过于理论化:现行教育体制过度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科设置偏向传统学科而缺乏新兴科技类学科,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
4. 考试评价体系单一化:目前中国的教育评价体系侧重于智力测试和高压应试,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过度注重分数,使学生应试教育的负担加重。
5. 教育投入不足:尽管中国政府对教育投入有所增加,但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比,仍然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这导致了教师队伍紧缺、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
二、对策1. 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同时鼓励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开展合作交流,促进资源共享。
2. 链接职业需求改革教育内容:与产业界紧密合作,及时调整教科书编写内容和课程设置。
引导学生选择与自身特长和兴趣相关的专业,并提供实践机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需求的实际能力。
3. 调整学科结构:加强现代科技类学科的设置,推行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课程。
减少一些过于理论化、应用性较弱的学科,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多元化评价体系: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对综合素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弱化应试教育,鼓励多种评价方法的使用,如小组讨论、实践项目等方式。
5. 加大教育投入:政府要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师资待遇,改善教育设施条件。
同时加大中小学教师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
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异。
大城市以及发达地区的学校设施、师资力量都相对较好,而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则面临着师资匮乏、教育设施落后等问题。
这导致了不公平现象的出现,使得部分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2. 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我国教育普遍存在着过重的学业负担问题。
为了追求高考成绩,很多学生需要背诵大量书籍和刷题,导致他们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索能力。
同时,由于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寄予厚望,也加剧了学业压力。
3.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教师队伍中,一线优秀教师稀缺,而中青年教师数量较多。
这种结构导致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即将退休之际,他们的经验和教学理念并没有得到充分传承。
4. 教育与就业之间脱节我国教育与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很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自己所学专业与工作需求不符合,这导致了就业压力和社会浪费。
二、对策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提高这些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条件。
同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要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改变评价体系等方式,降低学生课外培训的依赖性。
建立起以培养全面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此外,鼓励经验丰富的老师参与培训工作,将他们的经验传递给年轻教师,推动教育理念的传承和创新。
4. 教育与就业衔接加强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对接,建立起完善的就业导向型教育体系。
通过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拓宽就业渠道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
总结:当前我国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均衡分配教育资源、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不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以及教育与就业之间脱节等。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问题概述1.师资力量不均衡:一些地区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素质和数量不足,导致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2.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一些地区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城乡差距显著,导致农村地区学校条件相对较差。
3.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不完善:存在部分地区对教育质量的评估标准不统一,缺乏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
4.校外培训班泛滥:一些地区校外培训班过多,学生过度依赖校外培训,加重了家庭负担,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5.家庭经济条件对教育影响大:存在一些地区因家庭经济条件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业发展、学科选择上存在较大差异。
二、整改措施1.加强师资培训: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教师培训体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优化资源配置:制定并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政策,加大对农村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的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3.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完善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确保评估体系科学、客观、公正。
加大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力度,对评估结果建立激励机制。
4.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制定相关政策,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减轻学生过度依赖校外培训的问题,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5.加强家庭经济补助: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建立健全的助学体系,提供经济援助,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三、实施机制1.建立监督评估机制:设立独立的监督评估机构,负责对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措施的全面实施。
2.加强政策宣传:制定详细的整改方案,并通过各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社会对整改工作的认知度和支持度。
3.建立信息反馈渠道:设立信息反馈渠道,鼓励师生、家长等各方面对教育问题提出建议,形成多方参与的社会共治机制。
4.加强跨部门协作:建立教育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整改工作。
跨部门的协同努力,能够更好地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综合性问题。
通过以上整改措施的有机结合,我们有信心解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全面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反馈问题整改报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反馈问题整改报告近年来,我国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更好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整改。
一、背景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由于历史、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学生无法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
因此,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了当前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师资力量不均衡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师资力量的均衡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但是,目前部分地区的师资力量还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
例如,有些学校的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而有些学校的教师则过于冗余,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2、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除了师资力量外,教育资源的配置也是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目前部分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
例如,有些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有些学校则过度追求豪华装修和高档设备,忽视了教育教学的基本需求。
3、政策落实不到位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
然而,在实际执行中,这些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例如,有些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违规行为的处理不够严格,导致了不良风气的蔓延。
三、整改措施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整改措施: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解决师资力量不均衡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
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提升整体师资队伍的水平。
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优秀教师到偏远地区支教或交流学习,推动城乡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
5、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了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
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和教育教学需求,科学安排教学设施和设备的投入和使用。
教育行业中的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及优化分配对策
教育行业中的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及优化分配对策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随着教育行业的快速扩张,教育资源不均衡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机会平等和终身发展潜力的实现。
本文将分析教育行业中存在的资源不均衡问题,并探讨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优化分配对策。
一、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的表现1. 地区差异:各个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包括城乡差别、沿海内陆差距以及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
2. 学校质量不同:一些知名大学和优质高中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而其他地方只能依赖于普通学校。
3. 师资力量悬殊:名师资源集中在少数地区或者富裕学校,而农村和偏远地区往往面临师资紧缺情况。
4. 教学设备不足:一些地区或学校缺乏先进的实验室、图书馆和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5. 补习班热潮: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很多家长不得不花大量金钱送子女参加各种培训班和补习班。
二、导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原因1. 资金分配不公平:政府投入在各个地区和学校间存在较大差距。
2. 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的经济差异使得某些地区无法提供与其他发达地区相匹配的教育资源。
3. 人口流动性:人口流动使得一些地方面临教育资源过剩或者短缺问题。
4. 行政管理失灵:行政管理薄弱导致部分地区或学校未能合理规划和分配教育资源。
三、优化分配对策1. 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财政支持,并确保其公平合理分配,以减少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2. 建立多元化学校类型:通过建立特色学校、职业教育学校和乡村寄宿制学校等,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选择。
3. 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加大对师范院校和在职教师培训的投入,促进名师资源向基层流动。
4. 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实现远程教育,减少地区间的差异,并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
5. 引导家长理性消费:加强对补习班、培训机构等市场监管,引导家长理性看待孩子的学习问题。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问题分析问题一:地区间教育资源不均衡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另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
问题二:学校内部师资力量差异大在一些地区,学校内部存在着师资力量差异大的问题。
有些学校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而有些学校则缺乏高质量的教师。
这种差异导致了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质量差异。
问题三: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的问题。
课程设置过于死板,无法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对策建议对策一: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为了解决地区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
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增加对这些地区的资金支持,用于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师资力量,以及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
可以通过鼓励优秀教师到这些地区任教、提供奖励措施等方式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对策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解决学校内部师资力量差异大的问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培训等措施来吸引和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教师。
可以推行师生互评制度,通过评价和激励机制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提高。
对策三:优化课程设置为了解决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应优化课程设置。
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需求,推行选修课程制度,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应加强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确保教育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
对策四:加强监管与评估机制为了确保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实施,应加强监管与评估机制。
政府部门可以建立统一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各地区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
还需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大对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情况的监督力度,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其目的在于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农村地区学生接受教育的条件和质量,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将针对这些困境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困境1.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市教育资源相对丰富,配备高水平教师和各种学习设施设备,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落后,学生课外活动和教育培训资源匮乏。
2.学校办学条件差异大城市学校办学条件好,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例如教室设施、教学用具等方面存在差距,甚至有些农村学校还存在教室不足、教学用具不全等问题。
3.师资力量不均衡城市学校拥有更多的优秀教师资源,而农村地区缺乏专业教师,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4.学生素质差异明显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城乡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差异,农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相对较低。
5.学校管理体制不合理学校管理模式和体制在城市和农村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村小规模学校管理相对滞后,管理水平不高,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对策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农村学校的基本建设和教学设备,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2.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机制,逐步缩小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将城市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保障农村学生接受优质教育。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同时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4.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通过家长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引导农村家庭和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推进教育一体化加强城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合作办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中国教育的发展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虽然近年来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1. 教育资源不均衡中国的教育资源不够均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明显。
很多农村地区的小学、初中甚至是高中仍然面临着师资力量的不足和设施的不完善等问题,而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则较为集中。
2.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虽然国家已经发出相关政策鼓励各地方高度重视教育质量,但是实际情况是,各地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在高考中,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省份,例如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高考平均分越来越高,而一些山区、农村等地方的高考分数线则相对较低。
3. 老师教育水平有待提高很多学校的教师教育水平不高,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很难招聘到合格的老师。
虽然现在国家正在推行教师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但由于学科门槛不高,很多培训班和课程的水平也参差不齐,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
4. 教育制度和内容需要改革中国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也需要进一步改革。
现行的教学体系和考试制度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此外,教育领域中的腐败和权力干预现象也需要得到解决。
二、对策建议1. 均衡发展教育资源应当加强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的投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2.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门应该建立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监管制度,确保各地教育质量水平相对稳定和可比较。
同时加大对教育质量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支持和投入,促进教师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断提高。
3. 加强教师培训对于大学毕业生或教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实行普及化的、标准化的、有质量的教师培训,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
4. 改革教育制度和内容教育领域需要制定一套适应当下需要的教育制度和教学体系,以适应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生需求。
同时,应当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建立健全问责机制,保障教育领域权力的公正和规范。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000字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
在县域层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县域内,城市和乡村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城市教育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完善,而乡村则明显不足,师资力量不够,教学设备简陋,学校数量不够。
这使得大多数农村家庭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同等的教育资源,导致教育机会不公平。
2. 学区划分不合理:在县域内,学校的划分不一定能够有效地覆盖到所有学生。
一些学生需要走很长距离才能到达学校,这会导致城乡学生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交通负担和时间成本。
3. 校园文化氛围差异:城市和乡村的学校文化氛围有很大的差异。
城市学校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多元发展,而乡村学校则更多专注于学科知识和考试成绩。
这会导致城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品质存在很大的差异。
4. 教育投资不足:在一些较为贫穷的县域,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设施更新不及时,师资队伍水平不高,教学资源落后。
这使得学生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影响了他们的未来发展。
二、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1. 加强教育投入: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确保义务教育资源能够平衡分配。
尤其是在县域内,政府应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 调整学区划分:学区应该重新规划,以确保学生都具有便捷的接受教育的条件。
同时,政府也应该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安全接送服务,降低其交通成本。
3.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政府在教育发展中要实行城乡统筹,强化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通过拓宽城市学校在农村的分校或联校,提高乡村学校的整体水平。
同时,也可以通过优先安排乡村学生进入城市优质学校、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机会,来弥补教育差距。
4. 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在县域内推行教师队伍培训,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
教育公平是我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解决好的突出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确保我省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要求子女机会均等地接受优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与办学质量存在较大差异,择校现象屡禁不止,一到开学时期,薄弱学校门可罗雀,不得不采取挖墙角之类的一些非常手段“抢”几个生源,而优质的城镇学校车水马龙,生源爆满,普遍存在大班额、超大班额问题,有的地方最大班额在100人以上。
生源的极大不均给各地的教育整体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如何实现教育均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近3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了首轮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及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教育实绩督导考核(简称“两项督导评估考核”),今年5-6月开展了对31个县市区的评估考核,经过实地考查,发现目前教育均衡问题主要集中于办学条件与发展水平两个方面。
虽然就整体而言,近年来各级政府教育工作职责进一步得到落实,各地继续开展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作,办学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呈现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给地方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阻力与困扰,亟待我们认真研究,拿出对策,切实加以解决。
1、缺乏科学的教育规划,中小学布局不尽合理,新一轮布局调整迫在眉睫随着适学儿童少年的减少和赴外地务工人员带子女外出就读人数的增加,开展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教育投资效益成为迫在眉睫的新课题。
前一轮布局调整虽然打破了村村办小学的格局,但部分县市区初中调整的力度不大,基本上仍保持了撤区并乡前的分布格局。
个别地方的小学和高中学校仍然过多,学位富余,且教育资源比较分散,布局不合理。
并且,一些地方对中小学布局调整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政府和规划部门对教育事业缺乏整体通盘的考虑,在社会事业规划中没有将教育规划考虑进去,有11个县市区的布局调整后的校产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一方面部分教育资源被闲置或浪费,另一方面部分幼儿园、小学的校园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扩充。
部分县市区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切实可行的新一轮布局调整方案。
株洲县城区无独立的公办初中学校,只有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和1所职业学校带办的初中部,城区初中生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只占到34%,其余只能在民办学校就读,虽然条件较好,但其收费较高也阻碍了部分适龄入学孩子求学的步伐。
蓝山县2008-2010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均为4500人左右,而现有高中、职高能够提供的新生学位仅有2000余个,约占45%。
如将目前举办的校中校,职中初中班撤销改为普高或职高,平均每年可增加770个学位,也只能解决60%的初中毕业生的升学问题,每年尚有近2000多名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
平江县全县农村小学仍有教学点247个,其中1师1校1班的教学点达199个,少于10个学生的教学点达72个,最少的教学点只有4名学生。
2、教学功能室不齐全、现有的设施设备简陋陈旧、体育场地缺乏和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缺乏是农村中小学的普遍现象,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距评估考核组调查发现,各地中小学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功能室不全的问题,受评估考核的31个县市区有28个功能室不达标,基本达标的仅9.7%,且城乡、乡镇、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存在明显的不均衡。
部分学校因为校园面积不足,教学功能室临时凑合或一室多牌。
在所有功能室中,音乐、体育、美术、卫生、劳技、图书、科技等功能室缺乏非常严重,最多的学校缺功能室在10种以上,几乎没有1个像样的功能室。
部分学校尽管有理、化、生实验室等几个基本的功能室,但基础设施及器材配备与省定标准有较大差距,配置较低,实验室的设施陈旧,仪器缺损情况严重。
个别学校几个实验室没有1条实验凳,有的实验桌椅陈旧破烂,物理实验室电未上桌,化学实验室水未到室到桌,初中无独立危险化学药品室,危险药品与普通药品混存。
中学普遍没有配备专职校医,中小学卫生室建设和工作规程多数不符合国家和省定的要求。
图书馆(室)建设是个薄弱环节,不少学校无图书阅览室,有的即使有室,藏书量严重不足,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不少学校的学生课桌椅不规范,农村学校课桌椅普遍陈旧无靠背,还是简易条凳,甚至发现仍有4个县市区农村中小学的课桌椅有学生自带,高低不平,极不规范。
不少地方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明显滞后,部分有寄宿生的农村学校寄宿条件较差,无专用床铺,食堂简陋,寄宿生生活条件差,无餐桌,无浴室,厕所离宿舍较远,也没有配齐低龄寄宿生的生活指导老师。
部分学校体育活动场地不达标,不少学校没有运动场地,体育设施也破烂不堪。
部分学校缺乏规范的校园规划,学校在绿化、美化、文明化方面的差距较大,没有形成一定的校园育人氛围。
衡南县洪山镇中心小学有寄宿生100多名,无1间规范的学生宿舍,租用民房作食堂、寝室等,学校无围墙,厕所离宿舍有100多米,食堂卫生较差。
桑植县芙蓉桥小学连食堂也没有,300多名寄宿生只能在露天排队领取饭菜和就餐。
3、危房改造的任务依然艰巨,学校安全隐患不少部分学校的老校舍年久失修,仍有正在使用的一般危房,C级危房比例超过控制标准,个别学校仍然存在D级危房,至今没有得到修复或及时拆除,个别学校楼房护栏高度在1米以下,没有及时加高。
危房的大量存在,对师生的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部分县市区的农村中小学校还没有围墙,周边群众可以在校园内自由出入,甚至校园成为了周边群众的唯一通道,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涟源市安平镇浆江小学等5所学校设在老祠堂内,有时群众的白喜事在学校操办,教育教学秩序受到极大的干扰。
新化县桑梓中心小学有未拆除的危房,学校无围墙,无校门,无校牌。
麻阳县全县超过危房控制标准的小学有11所,中学有7所,个别小学的危房面积占到了校舍总面积的8.43%。
衡阳县全县因冰冻灾害,现有C级危房4.4万m2,占校舍总面积的3.7%;D级危房1.1万m2,占校舍总面积的0.93%。
永定区三家馆乡中学进校门没有专门通道,学生宿舍栏杆不到70厘米。
4、各类教育发展不均衡①学前教育发展还不够规范。
各地幼儿教育均以民办为主,县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规范管理上还存在许多缺失,有的甚至疏于管理,任其发展。
经评估考核组实地考查,宁远县等6个县市区2007年没有公办市级示范性幼儿园,而有的市级示范性幼儿园规模不大,条件较差,根本起不了示范作用。
各地均存在部分幼儿园规模偏小,保教条件简陋,幼儿教师素质偏低的现象,有的建在民房里,有的建在马路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有的县市区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民办幼儿园尚未办理审批手续。
农村公办学校办的学前教育基本上是学前班,很少有完整的三年制幼儿园,学前三年教育率普遍较低,有23个县市区的学前三年教育率没有达到标准要求,31个县市区平均为42%,最低的仅有27%。
且公办幼儿园普遍存在“小学化”的倾向,严重妨害幼儿健康发展。
②初中学生的控流保学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受应试教育、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各地初中学生厌学风气较浓,初中学生流动面较大, 最多的一个年级初中三年流动率接近30%,尤其是初中毕业班流动人数多。
流出的学生,不少佐证材料不规范,部分可信度不大,存在一定的隐形辍学因素。
经评估考核组认真核查,31个县市区初中辍学率达到标准要求的仅8个,有23个县市区不达标,其中辍学率在3%以上的县市区12个,4%以上的县市区3个,最高的县超过了5%。
有这么多的学生没有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主要是部分农村学校条件差,素质教育没有跟上来,学生压力太大,产生普遍的厌学之风,同时一些地方控流保学的责任没有落实到位,没有及时宣传义务教育法和当前的社会就业新形势,没有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辍学情况的加剧。
3、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尽力缓解教师队伍结构矛盾要建立教师补充机制,每年新进一定数量的年轻教师,补充农村教师的不足,建立合理的教师年龄结构,不致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建立健全薄弱学校师资的保障机制,要解决城镇学校超编,农村学校缺编的状况;教师编制要向农村学校倾斜,新增教师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需求;对薄弱学校实行政策倾斜,确保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健全薄弱学校师资培训制度,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要建立健全教师资源的共享机制,要开展示范学校或窗口学校“教学开放周”活动,并使之常态化、规范化;要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或上示范课、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等制度;建立健全并稳步推进“教师走教”制,对区域紧缺专业教师统一管理和调配,采取流动教学的方式,以弥补师资不足;各级教研部门要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帮助薄弱学校教师提高教师水平。
4、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营造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努力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宣传等有关部门要坚定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党政领导不给教育施加升学压力,学校、家庭不急功近利,用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的教育观念去引导社会舆论,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和全体教育工作者要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素质教育观统领教育教学工作全局,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工作观。
要严格实施新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门课程,加强教学教研和教师培养培训,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杜绝举办重点班、收费补课、学校单独举办升学考试、考试成绩排队等错误做法,组织好各种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今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同时加强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努力做到学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文明化和人性化。
5、积极规范发展民办教育,进一步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继续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借助社会力量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要切实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防止新增学校成为新的薄弱学校。
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管力度,规范民办学校办学和竞争行为;督促民办学校加强自身建设,强化管理,优化师资,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建立和完善确保弱势群体子女上学的机制关注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办好县级特殊教育学校,落实好三残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