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课论文
天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天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尊敬的评审专家:我计划从事一份名为《探索恒星形成区的分子云物理性质与演化》的天文学毕业论文研究。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大气环境的变化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地球未来的担忧,进一步引发了对于外部星系和宇宙的探索。
天文学作为科学领域的一部分,可以为我们了解星系形成、恒星演化和行星形成提供重要线索。
作为天体物理学的分支之一,天文学旨在研究宇宙中的天体现象和它们所遵循的物理规律。
我的研究将专注于恒星形成区的分子云物理性质与演化,对于深入理解恒星生成的机制和过程至关重要。
2. 研究目标本论文的目标是通过观测和分析恒星形成区的分子云,揭示其物理性质和演化特征,从而为研究恒星形成过程提供重要信息。
具体而言,我将尝试实现以下目标:2.1 研究分子云的成分和结构通过天文观测和分析技术,我将探索分子云的成分和结构。
分子云中的各种元素和分子物质的组成,将为我们解析分子云的物理特性和演化提供线索。
2.2 研究分子云中恒星形成的条件我将深入研究分子云中恒星形成的条件。
包括分子云的密度、温度、流体运动等参数的测量和分析,以及星际物质与尘埃的相互作用对于恒星形成的影响。
2.3 研究恒星形成区的时空演化通过长期的观测和分析,我将揭示恒星形成区的时空演化特征。
从分子云的形成和演化、星际物质的聚集和坍缩,到星云中年轻恒星的形成和早期演化,我将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3. 研究方法与步骤3.1 数据收集针对恒星形成区的分子云,我将收集和整理大量的天文观测数据。
这些数据来自于地面和空间望远镜的观测,包括射电波段和红外波段等。
3.2 数据分析与处理通过适当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我将提取出有关分子云成分、物理特性和演化的重要信息。
这些方法包括谱学分析、成像处理和统计学方法等。
3.3 结果解释与讨论在论文中,我将详细解释和讨论研究结果,探讨分子云物理性质与演化的潜在机制。
同时,我将与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和对比,加深对该领域的理解。
天文学基础论文——宇宙的观测和假说
宇宙的观测和假说——探索神秘瑰丽的宇宙世界摘要:宇宙广袤无垠,我们现在所知道有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并且通过近半世纪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大约14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关键词:宇宙起源大爆炸太阳九大行星黑洞宇宙世界神秘莫测,从粒子、宇宙物质、地球、月球、太阳、九大行星到太阳系、银河系、黑洞和宇宙大爆炸,科学家们仿佛一层又一层的揭开了宇宙神秘的面纱,却在欣喜的以为可以了解一个完整的宇宙后,却又发现这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尽管人们在宇宙面前显得无比渺小,却无法阻止宇宙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不断探索它,认识它。
而我所写的这篇论文就是介绍一些我所了解的关于宇宙的假说。
一、关于宇宙起源的假说(宇宙大爆炸的假说)宇宙大爆炸(简称大爆炸)是描述宇宙诞生初始条件及其后续演化的宇宙学模型,这一模型得到了科学研究和观测最广泛且最精确的支持。
宇宙学家所指的宇宙大爆炸观点为:宇宙是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演变而来的(根据2010年所得到的最佳观测结果,这些初始状态大约存在于133亿年至139亿年前),并经过不断的膨胀到达今天的状态。
比利时神父、物理学家乔治·勒梅特首先提出了关于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但他本人将其称作“原生原子的假说”。
这一模型的框架基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又在场方程的求解上作出了一定的简化(例如空间的均匀和各向同性)。
大爆炸理论的建立基于了两个基本假设:物理定律的普适性和宇宙学原理。
宇宙学原理是指在大尺度上宇宙是均匀且各向同性的。
这些观点起初是作为先验的公理被引入的,但现今已有相关研究工作试图对它们进行验证。
例如对第一个假设而言,已有实验证实在宇宙诞生以来的绝大多数时间内,精细结构常数的相对误差值不会超过10-5。
此外,通过对太阳系和双星系统的观测,广义相对论已经得到了非常精确的实验验证;而在更广阔的宇宙学尺度上,大爆炸理论在多个方面经验性取得的成功也是对广义相对论的有力支持。
天文学基础的论文
天文学基础摘要: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
它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同为六大基础学科。
天文学家观测从行星、恒星、星系等各种天体来的辐射,小到星际的分子,大到整个宇宙。
天文学家测量它们的位置,计算它们的轨道,研究它们的诞生,演化和死亡,探讨它们的能源机制。
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天文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学科分支,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天文学正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我们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造福。
关键字:天文学,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天文学四大发现,矮行星,中子星,黑洞通过听天文学基础的课使我对天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人类生在天地之间,从很早的年代就在探索宇宙的奥秘,因此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
它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同为六大基础学科。
天文学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从太阳系发展到整个宇宙。
现在天文学按研究方法分类已形成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大分支学科。
按观测手段分类已形成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几个分支学科。
“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分支研究的都是地球上的现象,只有天文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我们头顶上可望而不可及的灿烂的星空联系在一起。
天文学家观测从行星、恒星、星系等各种天体来的辐射,小到星际的分子,大到整个宇宙。
天文学家测量它们的位置,计算它们的轨道,研究它们的诞生,演化和死亡,探讨它们的能源机制。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对恒星和行星十分感兴趣。
古代的天文学家仅仅依靠肉眼观察天空,1608年,人们发明了望远镜,此后,天文学家就能够更清楚的观察恒星和行星了。
探索未知的宇宙天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探索未知的宇宙天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宇宙天文学,作为天体研究与探索的学科,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执着追求的对象。
无论是对于天体起源、演化,还是对于宇宙的深度理解,宇宙天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都承载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本文将围绕着宇宙天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要点展开探讨,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完成论文的写作。
一、选题与引言在选题时,需要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背景定位研究方向。
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选择有创新意义的方向,同时要结合实际可行性进行选择。
引言部分应对选题进行合理的介绍与展望,引出研究问题,强调研究的重要性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也是对现有研究进展的总结与评价。
在写作时,应选择近年来权威期刊、学术论文、国际会议的相关文献,将各个观点进行对比和综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术思路。
三、问题描述与研究方法在问题描述部分,需要准确地概括研究的具体问题,并明确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对于研究方法,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实验、观测、模型或理论计算等方法,并进行详细描述。
四、实验/观测设计与实施针对研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合理的实验或观测方案,并明确数据采集的方法与步骤。
实验/观测需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五、结果与分析结果部分应直观地呈现实验/观测所得数据,并进行合理的统计与分析。
可以借助图表、曲线等形式呈现数据,同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解释和讨论。
六、结论与展望结论是整个毕业论文的总结,应对研究问题进行准确、简明的归纳,并客观地评价研究结果。
展望部分可以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发散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七、参考文献在撰写毕业论文时,要严格按照学术规范引用相关文献,确保引文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的格式要符合学校或学术杂志的要求,并按照字母顺序排列。
八、附录根据具体需要,可以在毕业论文中加入附录,以提供一些详细数据、图表、实验设备及参数等辅助信息,以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论文内容。
“行星地球”视角下的空间物理学,天文学论文
“行星地球〞视角下的空间物理学,天文学论文摘要:空间物理学日趋成熟,既丰富了人类对地球和行星空间的认识,也引申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一些牵涉行星演化问题的解决倚赖与其他学科的穿插探寻求索,要求研究者从行星地球的视角出发,把地球视为一个从地核到磁层的多圈层耦合系统。
作为系统外层环节的空间环境,华而不实的问题可通过比拟行星研究的思路找到突破口。
基于学科穿插的比拟行星空间物理研究将是将来空间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阐述比拟行星空间物理研究的思路和必要性,梳理研究现在状况,并瞻望研究前景。
关键词:空间物理;磁层;电离层;行星;比拟行星学1空间物理研究的挑战和机遇空间物理学主要研究空间环境中的物理经过,其发展得益于人们对于空间中各种现象的好奇心所驱动的探寻求索行为。
纵观数千年来世界各地文明流传下来的史料,围绕极光、气辉、慧尾、黑子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空间现象,观测记录数量愈益丰富,认知思辨水平逐步提高,衍生出多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人与自然文化体系,并以神话、传讲、礼仪、哲学等形式传承至今。
尤其是封建时代的中华文明,长期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使得包括空间现象在内的各种天象成为影响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极光和慧尾等现象往往与民族兴衰、王朝更迭、邦交征伐等重大历史事件联络起来[1].由于观测和记录行为具有政治严肃性,很多较为显着的现象被具体记录下来,成为了解空间环境长期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例如,公元1645-1715 年欧洲和亚洲的极光观测记录同时大幅减少,成为孟德尔极小期存在的重要佐证[2].空间物理学的构成与发展依靠观测技术的进步。
尽管地面观测已持续数千年,人们始终无法知晓空间中物理经过的触发、发展和变化机理。
直到近期100 多年,磁强计、电离层测高仪等地面观测设备的持续运行,探空气球、火箭和大功率雷达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终于告别裸眼观测的时代,本质上提高了认知空间的能力。
20 世纪50 年代末期,人造卫星及其搭载的场和粒子探测仪器实现了空间实地探测,促成了空间物理研究的飞跃,使其能够从地球物理、大气物理、天文等学科的穿插状态中发展起来,构成一门独立的学科[3].时至今日,空间物理研究者已经把握了地球空间环境中各个区域的电磁场和粒子的平均特征及其最主要的变化规律,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背后的主要物理经过;对行星际空间的安静和扰动状态也有了全局性的了解,并具备了初步的预报能力;对太阳系其他行星的空间环境有了基本认识,并能够归纳出其与地球空间环境的主要异同之处。
天文学论文
为什么要选择天文学从小的时候,就对天空兴趣十足,好奇着星空,那些点滴的繁星,连起来就是不同的图案。
美轮美奂。
然后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天文学家。
开始在网上搜索那些星空的图片以及资料。
更加喜欢夜晚的天空了。
浅论天文学的学习与认识建筑11-4 佟义丙 8113430摘要: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
天文学家观测从行星、恒星、星系等各种天体来的辐射,小到星际的分子,大到整个宇宙。
天文学家测量它们的位置,计算它们的轨道,研究它们的诞生,演化和死亡,探讨它们的能源机制。
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天文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学科分支,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天文学正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我们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造福。
关键字:天文学,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天文学四大发现通过听天文学的课使我对天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人类生在天地之间,从很早的年代就在探索宇宙的奥秘,因此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
天文学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从太阳系发展到整个宇宙。
现在天文学按研究方法分类已形成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大分支学科。
按观测手段分类已形成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几个分支学科。
“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分支研究的都是地球上的现象,只有天文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我们头顶上可望而不可及的灿烂的星空联系在一起。
天文学家观测从行星、恒星、星系等各种天体来的辐射,小到星际的分子,大到整个宇宙。
天文学家测量它们的位置,计算它们的轨道,研究它们的诞生,演化和死亡,探讨它们的能源机制。
天文学论文范文范文
天文学论文范文范文天文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
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根据生活的需要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因此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古代的天文学家因为没有可以凭借的工具,只能靠肉眼观察天空。
我国自古以农耕为主,春种秋收,季节最为重要。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用来观测星象最重要的工具是浑仪。
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现今存世最早的浑仪是明代正统七年(1442)制成的,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公元二世纪时,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这一学说统治了西方对宇宙的认识长达1000多年。
十六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新的宇宙体系的理论,日心说,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
到了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某某某制造折射望远镜,成为最早使用望远镜研究太空的人之一、人类第一次通过望远镜观察到了太阳黑子、月球和其他一些行星表面的状况。
在同时代,牛顿创立牛顿力学,使天文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天体力学。
天体力学诞生使天文学从单纯描述天体的几何关系造成天体运动的原因的新阶段,在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19世纪中叶天体摄影和分光技术的发明,使天文学家可以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天体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运动状态和演化规律,从而更加深入到问题本质,从而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天体物理学。
这又是天文学的一次重大飞跃。
20世纪50年代,射电望远镜开始应用。
到了20世纪60年代,取得了称为“天文学四大发现”的成就: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类星体和星际有机分子。
而与此同时,人类也突破了地球束缚,可到天空中观测天体,通过发射的航天探测器来了解一些太空信息。
除可见光外,天体的紫外线、红外线、无线电波、X射线、γ射线等都能观测到了。
古代天文学的论文
古代天文学的论文•相关推荐古代天文学的论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天文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中国古代天文学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自神话时期兴起,绵延千年不衰。
但中外学者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质疑也从未停止过。
本文从科学哲学角度,叙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兴起与发展,详细分析其功能效用与历史影响,从而辨别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否为真科学。
关键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哲学;真科学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兴起从众多资料来看,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传说在少昊氏时,人人私下研习天文,都搞起了沟通上天的巫术,致使天下大乱。
颛顼帝命令重、黎二人“绝地天通”,禁止了平民与上天沟通交流。
之后与天交流的权利就专属于天子,也只有天子钦定的巫觋才有资格去沟通上天。
从此天文学在古代中国就成了皇家的专属品,而天子也开始拥有了对“天命”的解读权。
这也就是中国漫长天文学史的开端。
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我国天文学至于夏商周代时已经有了一定水准的历法。
特别是到了周代,已经有人开始观测流星、行星等天象及星辰。
相比于上古时代,这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传统的天文学体系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完成的。
在这一时期,不仅二十八星宿体系确立,而且在历法方面有了重大的进步。
我们古人开始通过观测日影长短的周年变化来确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
并且在这一时期流传了大量人们观测流星、彗星等天象的详细记录。
这些都成了我国历史上的宝贵资料。
自从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天文学大框架建立之后,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天文学进一步蓬勃发展。
不仅历法得到统一,二十四节气,浑天仪等天文知识以及天文学仪器的进一步发明使得我国的天文学一路高歌猛进。
到了元朝,由于铁木真缔造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辉煌帝国,我国古代天文学甚至传到阿拉伯等国,可谓是盛极一时。
关于天文学概论的论文3000字
关于天文学概论的论文3000字篇一:《天文学概论》期末论文恒星《天文学概论》期末作业之想一想对恒星的认识姓名:舒必成学号:202113020213学院:法学院专业:法学本学期我选修了天文学概论这门课程,通过一学期学习,我收获天文学了很多有关物理学方面的知识,也许是因为星空更为重要谜样就很神秘,充满魅力,指引着我选择专业课程了天文学选修课。
在课堂上,与浩瀚的宇宙的一次次碰撞,一次次惊叹,一次次感慨;与古今思想体系的一点点接触,一点点欣喜,一点点感悟;使我的选修课有感叹,有乐趣,有收获,没有遗憾。
形形色色在老师的引导和种种疑问的追寻下,我对恒星的演化过程进行了一番探究,恒星就像一个长寿的人——再机缘巧合下诞生,倔壮成长后,历练漫长的黄金阶段,接着是膨胀的失婚,最后慢慢的衰老。
所以下面我会从恒星的四个阶段谈谈我对恒星的认识。
一、快速成长的科袋恒星最初诞生宇宙飞船于太空中的外太空尘埃,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星云”或者“星际云”,其主要成分由氧组成,密度极小,但体积和准确度巨大。
密度足够大的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不断收缩、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1 000万度时其内部发生热核聚变反应,核聚变成小的结果是把四个氢原子核聚变结合成一个氦原子核,并释放出大量的核工业,形成辐射压,当压力增高到足以和无可自身收缩的引力抗衡时,一颗恒星诞生了。
恒星形成的初始阶段几乎完全被密集的星云气体和灰尘所掩盖。
通常,正在产生恒星的星源会通过在四周光亮的气体云上产生阴影而楼前被观测到,这被称为包克球。
质量非常小的原恒星不能达到足够开始氢的核融合反应,它们会正式成为棕矮星。
产品质量更高的原恒星,核心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万K,可以开始质子-质子链反应将氢先融合成氘,再融合成氦。
在质量如上所述太阳效率质量的恒星,碳氮氧循环在能量的产生上所贡献了可观的数量。
新诞生的有各种不同的大小和颜色。
光谱类型的范围从高热的蓝色到低温的型态红色,质量则从最低的0.085太阳可靠性到数十倍于太阳可靠性。
关于天文的作文600字
关于天文的作文600字"英文回答,"As a huge fan of astronomy, I have always been fascinated by the mysteries of the universe. Looking up at the night sky and seeing the stars, planets, and galaxies fills me with a sense of wonder and awe. There is so muchto learn and discover about the cosmos, and I find it incredibly exciting.One of the things that I love about astronomy is theway it allows us to explore the unknown. For example, when the New Horizons spacecraft flew by Pluto in 2015, it provided us with the first close-up images of this distant world. It was amazing to see the icy plains and towering mountains on the surface of Pluto, and it reminded me of how much there is still to learn about our own solar system, let alone the rest of the universe.I also find it fascinating to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types of celestial objects, such as black holes, neutron stars, and supernovae. These objects are so extreme andmind-boggling that they almost seem like something out of science fiction. Yet, they are very real an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the universe as we know it."中文回答,"作为一个天文学的超级粉丝,我一直对宇宙的奥秘充满着兴趣。
人类对月亮的探索历程——天文学史的论文
人类对月亮的探索历程摘要:在古代,人类便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对月亮充满了美好的想象.但是当伽利略第一次将望远镜对准月亮时,人们才知道月亮其实应该叫“月球”,它的表面没有月宫和嫦娥,而是崎岖不平的荒凉之地。
自此,人类开始探索月球的历程。
探测月球具有重大的科技、政治和经济等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人类开展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与时俱进,经过从主要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到至今的,我们人类开展了一系列月球探测活动。
而我国本着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不断跨越的原则,制定了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中国月球探测计划,计划分“绕、落、回”三个阶段实施。
关键词:古代、探测月亮、探测历程、我国、引言:2020年7月20日是第51个人类月球日。
在辽阔的夜空中,人类肉眼所能看到的最亮的天体就是月球。
月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月球上有没有生命在活动?月球开发对人类有哪些益处?数千年来,人类对月亮充满了无限遐想,我们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观察和研究月球。
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航天活动的发展,直到51年前的今天,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迈出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宇宙道路上的闪亮时刻,也因这一刻,7月20日被定为“人类月球日”。
我国古代的探索月球历程:就在古代,人类便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对月亮充满了美好的想象。
如“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体现了月亮给古人带来的浪漫与古人对月亮充满了遐想和美好的向往。
古人对月亮最原始的认识是源于中国民间的一个美丽传说——嫦娥奔月。
相传,美丽的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后羿的妻子,偷吃了后羿的长生不老丹而飞上天界,进入了广寒宫,从此只有捣药的玉兔相伴,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嫦娥走出广寒宫,遥望人间,思念丈夫后羿。
这个传说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月球构造的朦胧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
由于地球引力的存在,人类本身(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无法在空中飞行,加之古代技术有限,无法登上太空,所以人类就一直对月亮、对太空充满兴趣,积极探索。
现代天文学论文-探索宇宙空间的未解之谜——火星
现代天文学期末试题题目:探索宇宙空间的未解之谜——火星学生姓名:学院专业:国际商学部国际金融班级:星期三10—11节学号:任课老师:马2014年6月5日探索宇宙空间的未解之谜——火星摘要:火星自古以来就以其火红的外表和捉摸不定的运动轨迹而使人着迷。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火星的探索也逐步深入,尤其是对于火星生命的探索,成为人类始终不懈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火星探索未解之谜一、火星概况火星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为地球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相近,公转一周则花两倍时间。
在英语中火星被称为玛尔斯(Mars,意思是战神),古汉语中则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时常变动让人无法捉摸而称之为荧惑。
火星在视觉上呈现为橘红色是由其地表所广泛分布的氧化铁造成的。
无论是质量还是体积,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比水星略大,为第二小的行星。
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则与地球相当,但绕太阳公转一周则需花费约两倍于地球的时间。
二、火星的研究现状及热点1. 大气和温度火星的大气仅及地球大气密度的1%,主要是二氧化碳,占95.32%,其他气体仅占少数,氮2.7%,氩1.6%,氧0.13%,水0.03%。
火星大气中的水含量仅为地球的千分之一,尽管如此,这少量的水仍能凝结,从而形成云,高居于大上层,在山谷中形成早晨的雾。
火星上还有一些明显的天气现象,如风、尘暴等。
火星上的气压很低,只有地球的1/200。
在海盗登陆舱2号的登陆点,每年冬天都有薄薄的水霜。
由于火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日地平均距离的1.5倍,所以其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低很多,加之火星大气稀薄干燥,保温极差,其昼夜温差常在100℃左右。
2. 地形地貌火星那与众不同的红被古人视为灾难的象征。
事实上,火星表面遍布富含氧化铁的岩石导致的,与凶吉无关。
在类地行星中,火星是除地球以外地形有着最多变化的一个行星。
火星直径是地球的一半,但它却有几个火山超过了地球上最大的火山。
天文漫谈-期末论文-黑洞
黑洞漫谈匡亚明学院2011级理强张梦陶 111242054一黑洞的预言(1)拉普拉斯预言的黑洞:早在1800 年,拉普拉斯(第一个提出星云假说的人)就指出,一个物体的表面积和密度越大,那么它的表面引力和逃逸速度也就越大。
物体的大面积和大质量相结合会产生很大的表面引力,以至于它的逃逸速度将等于甚至超过光速,在这种情况下,物体不向外发光。
当时,这个假设只被认为是个理想的推测,因为关于物体处于上述状态时的极大面积和极稠密度,我们还一无所知。
公式:但是,要指出的是暗星不同于广义相对论的黑洞,因为:•暗星仍由普通物质构成,这些物质能够支撑起自己不会塌缩•光子的逃逸半径更大•不是时空弯曲的结果•可以有超光速的粒子逃逸出去(2) 史瓦西预言的黑洞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一定质量的天体,将对周围的空间产生影响而使他们“弯曲”。
弯曲的空间会迫使其附近的光线发生偏转。
例如太阳就会使经过其边缘的遥远星体光线发生1.75弧秒的偏转。
由于太阳的光太强,人们无法观看太阳附近的情景。
1919年,一个英国日全蚀考察队终于观测到太阳附近的引力偏转现象,爱因斯坦因此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之后第二年(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1873~1916年)通过计算得到了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一个真空解,这个解表明,如果将大量物质集中于空间一点,其周围会产生奇异的现象,即在质点周围存在一个界面──“视界”,一旦进入这个界面(图3-3),即使光也无法逃脱。
这种“不可思议的天体”被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巴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命名为“黑洞”。
1915年,Einstein 方程:史瓦西从“爱因斯坦引力方程”求得了类似拉普拉斯预言的结果,即一个天体的半径如果小于“史瓦西半径”,那么光线也无法逃脱它的引力。
这个史瓦西半径的范围可以按照下式估算:其中,没是天体质量,c是光速。
科技小论文600字(精选22篇)
科技小论文科技小论文600字(精选22篇)科技小论文篇1月食是由月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
也就是说,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地球在太阳与月球之间,因此从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光线,会被地球所掩盖。
以地球而言,当月食发生的时候,太阳和月球的方向会相差180度。
古代月食记录有时可用来推定历史事件的年代。
中国古代迷信的说法又叫做天狗吃月亮。
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
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但如果只是一部分进入本影时,则只会发生月偏食。
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
在月全食时,月球并不是完全看不见的,这是由於太阳光在透过地球的稀薄大气层时受到折射进入本影,投射到月面上,令到月面呈红铜色。
视乎月球经过本影的路径及当时地球的大气状况,光度在不一样的月全食会有所不一样。
有时月球并不会进入本影而只进入半影,这就称为半影月食。
在半影月食发生期间,月亮将略为转暗,但它的边缘并不会被地球的影子所阻挡。
但是看月全食务必在晚上看,而且观看月食的机率比日食的机率少的多。
关于月食,还有一个故事:16世纪初,哥伦布航海到了南美洲的牙买加,与当地的土着人发生了冲突。
哥伦布和他的水手被困在一个墙角,断粮断水,状况十分危急。
懂点天文知识的哥伦布明白这天晚上要发生月全食,就向土着réndà喊,“再不拿食物来,就不给你们月光!”到了晚上,哥伦布的话应验了,果然没有了月光。
土着人见状诚惶诚恐,赶快和哥伦布化干戈为玉帛。
科技小论文篇2科技改变生活,时代在渐渐发生变化,科学在不断进步。
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我们的生活与科技息息相关。
在以前,农民伯伯每到春天,就要辛辛苦苦的进行插种,播种等的工作,夏天又要杀虫,秋天又要忙着收获,跟着种其他农作物。
他们要一年四季,这样每一天重复着同样的顺序,天天佝偻着背下地干活,经常弄得自我筋疲力尽。
天文学论文
天文学论文篇一:天文学论文分数日期______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学课程专题读书论文(体会)(封面)课程名称____天文学基础________专题读书论文(体会)____太阳的奥秘________导师杨雪娟姓名________学号班级名称__学院名称__商学院_______提交日期:2022年11月20日湘潭大学教务处制太阳之谜怀抱着好奇心,我选择了本学期的天文基础选修课,希望能通过学习让自己的常识丰富起来,通过学习我也收获了很多。
天文学是人类运用所掌握的最新的物理学、化学、数学等知识以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宇宙中的恒星、行星、星系以及其它像黑洞等天文现象进行专业研究的一门科学。
它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集人类智慧之大成的综合系统。
天文学往往引起人们神秘莫测的感觉,他研究的大都是遥不可及的东西,不能用尺量,不能用称约,更不能改变它的条件。
只能远远的看着,有关他的知识全靠人们依据观测推理取得。
我们每天都能看见太阳,但是有多少人了解它呢?下面让我来揭示太阳的奥秘。
p太阳的定义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系质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阳。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运行(公转)。
在浩瀚的宇宙中,太阳只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恒星。
在广阔的星空中,太阳的亮度、大小和物质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
仅仅因为它离地球很近,它看起来就像天空中最大最亮的物体。
其他太阳系外恒星离我们很远。
即使是最近的恒星也比太阳远27万倍。
它看起来像一个闪光点。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太阳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剩下的几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质量少于2%。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每年7月离太阳最远(称为远日点),1月最近(称为近日点),平均距离是1亿4960万公里(天文学上称这个距离为1天文单位)。
以平均距离算,光从太阳到地球大约需要经过8分19秒。
天文学论文2000字
天文学论文2000字我的天文选修课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记我的天文选修课数周之前,我们的天文选修课开课了,第一次课,老师的话很风趣,让我原本以为的枯燥无味的天文学的印象全无。
温总理说:“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
”从这句话我认识到了,我们要学的天文学不仅仅是纯粹的天文知识,而是要放眼世界,瞩目未来。
无论是一个人也好,还是一个民族,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中,而世界是无限广大,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我们要适应这个世界,要生活得更好,就时时刻刻都要明白所身处的坐标和位置,要有不屈服又不侵凌于人的忧患之心面对各种生机与危机,要抓住机遇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我从此对我的天文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我的天文选修课也从此开始。
仰望星空,我们看到的是数以万计的繁星,虽然不能得到什么,但这是我们认识宇宙的开始。
人类虽然认识了地球,可是没有认识宇宙之时,以为自己是地球上的霸者,宇宙的中心。
人类开始狂妄自大,疯狂的改造世界,互相征服满足自己的私欲。
突然有一天,有人发现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人们惶恐了??当人类真正的脱离重力场,就如惠更斯所言“加入升上地球之巅,从高处往下观察,我们就不会对地球上称之为伟大的东西赞不绝口,也就会藐视大多数凡夫俗子所津津乐道的区区小事”,仰望天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认识了宇宙,我们才认识到了自己在宇宙的位置,便不会那样自大、狂妄。
也更深刻的认识了生命,人类的文化、科技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人类才能发展。
神奇的星座学与星相学,从一开始,它们似乎便被赋予了神秘而又特殊的色彩。
古今中外,多少人都以为自己的命运、前途竟然与数亿千米外的星座息息相关。
即使现在,也有多少年轻人热衷于星座学。
当我们进入模拟星空的界面,瑰丽的星座固然漂亮,一个个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神话,可是这些遥远的星座跟我们的有什么关系呢?看来,我们把星座占卜上的备注当成我们命运的指南针是荒谬的。
天文研究的概念范文
天文研究的概念范文天文研究是一门科学,涉及对宇宙的观测、分析和解释。
它包括对天体的运动、性质和起源等方面的研究。
天文研究不仅关注地球周围的天体,还研究远离地球的星系和宇宙尺度结构。
它利用不同的观测技术和仪器来研究天体物理学、宇宙学和宇宙天体力学等领域。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当时人们开始观察并记录夜空中的恒星、行星和其他天体。
这些早期的观测帮助人们理解时间、季节和天气变化。
然而,天文学的最早科学方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天文学家开始应用几何学和数学来描述和预测天体的运动。
天文学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经历了巨大的发展。
科学家们发明了望远镜和其他各种观测仪器,在不同的波长范围(如可见光、射电波和X射线等)观测天空。
这些观测帮助科学家发现新的天体、探索宇宙的演化,以及验证和发展现有的物理理论和模型。
现代天文学研究的一个关键领域是天体物理学。
天体物理学研究恒星、行星、星云和其他天体的物理特性和过程。
它涉及原子物理、电磁辐射、引力、磁场和核反应等物理学原理,以解释和预测天体物质的行为。
通过观测和分析来自天体的辐射(如可见光、无线电波和X射线等),科学家们可以测量天体的温度、亮度、化学成分和运动等特性。
这些观测还帮助科学家了解恒星的起源和演化、行星的形成和宇宙的结构等问题。
与天体物理学相辅相成的是宇宙学研究。
宇宙学研究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
宇宙学的核心理论是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在一个极为炽热且高度密集的原始状态下诞生并扩张的。
科学家通过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系和星团的分布、宇宙膨胀速度等来测试和验证这个理论,并研究宇宙的组成和结构。
宇宙天体力学是关于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研究。
它应用了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等物理原理来解释恒星、行星、卫星和彗星等天体的运动。
宇宙天体力学研究恒星系、行星轨道、落体物体的运动和宇宙飞行器的导航等问题。
科学家们使用计算机模拟和数值方法来预测和解释天体的运动,为航天工程和导航提供支持。
大众天文学论文
大众天文学论文从远古时代起,我国古代的先民们就对宇宙结构、天地关系等问题作出种种推测,很早就有了天圆地方、天高地卑的盖天说。
战国时期,随着天文观测材料的积累,人们对天圆地方提出了质疑,出现了第二次盖天说。
它认为,天是半圆形的,地是拱形的,日月星辰附着天而平转,不能转到地的下面等。
这一学说一直到西汉时还很流行。
汉代,人们对宇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出现了浑天说和宣夜说,它们和盖天说一起被称为“论天三家”。
浑天说是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理论。
它认为,天形浑圆如鸡蛋壳,地居天内似蛋黄,天地乘气而立,载水而行,比较近似地说明了天体的运行。
宣夜说则阐述了“天无形质”的思想,认为天是没有形质的,七曜星辰均浮空,依靠气的作用而运动。
它打破了其他宇宙论中认为存在一个有形质的天球的思想,在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三家宇宙理论,它们是断天论、穹天论和安天论。
断天论是由孙吴太常姚信所创。
他认为,天之体类人,南低北高。
冬至太阳离人远,所以变冷,夏至太阳离人近,所以天热。
穹天论是晋虞耸提出,其理论不出盖、浑两家所论。
而安天论则是由晋虞喜据宣夜说而创。
认为天高地深皆无穷,星辰运行,犹江海之有潮汐。
一直到西方现代天文学说传入以前,我国在宇宙理论上再没有大的突破。
古希腊天文学是近代天文学的直接渊源。
希腊在天文学上成绩巨大,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它的理论性最强,体系也最为完整、科学,方法上也达到了古代的高峰,它的影响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依据前后年代对大自然的看法差异,古希腊天文学大致上可分成四个主要的时期,或说前后形成的四个学派。
也就是,公元前七世纪起,泰勒斯(Thales,约624—547 BC.)提出以「思辩」方法来探究和理解宇宙形状、功能和基本组成的爱奥尼亚学派;主张「球形大地」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570—500 BC.)学派;公元前四世纪,提出「同心球宇宙」构思的柏拉图(Plato,约428- 347 BC.)学派;公元前三世纪,应用天文观测和量测方法的亚历山大学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
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
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
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
在这个时
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
该理论的创始人
之一是伽莫夫。
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
炸理论,认为宇宙由大约20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
爆炸之初,物质只能以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
宇宙爆炸之后的不
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降。
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
常的气体。
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
爆炸之初,物质只能以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
宇宙爆炸之后的不断
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降。
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
的气体。
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
“宇宙并非永恒存在,而是从虚无创生”的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虽然希腊哲学家曾
经考虑过永恒宇宙的可能性,但是,所有西方主要的宗教一直坚持认为宇宙是上帝在过去某个特定时刻创
造的。
那么大爆炸的思想是怎么来的呢?根据历史宇宙大爆炸思想主要有三个来源:(1)天文观测,如星
系红移;(2)广义相对论宇宙理论;(3)Gamow等的量子力学核合成原理。
当哈勃发现星系具有红移时,宇宙大爆炸思想就产生了,因为宇宙在膨胀,所以过去一定比现在小,它是一个简单而自然的逻辑推理,人人都有能力作出这样的判断,所以宇宙大爆炸思想并不能简单地归结
为某人的发现或发明。
但将大爆炸理论内容的具体化和科学化却是少数科学家的功劳,最值得提到的是Gamow的αβγ论文,Gamow第一个想到如果宇宙的过去比现在小,那么根据人类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
知识,物质体积缩小温度会升高,所以宇宙的过去会比现在温度高,并且1948年人类已经有足够的知识
知道,核反应是有条件的,温度是主要条件,只有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某些核反应才能进行,所以根据量
子力学的核合成原理,我们可以精确地计算出在什么温度区间,某些核反应会发生,并产生什么样的元素。
基于这样的思想,Gamow在他的开创性论文中,计算出了两个可以用观测实验验证的预言:(1)在宇宙
大爆炸初期,约30万年左右的时间,温度条件使光子不再参与宇宙核反应,也就是说哪时候的光子可以
一直保留到现在。
这种现象称为光子退耦,因为宇宙在膨胀,所以退耦后的光子随着宇宙的膨胀,波长会
变长,到今天,根据计算相当于2.7K的黑体辐射(Gamow当时的数据为5K左右),这就是宇宙背景辐射,宇宙背景辐射(或退耦光子)有可能被今天的仪器测量到。
(2)根据核合成原理计算,原初核合成后,
氢占76%,氦占23%,和极少量锂、铍,其它重元素不能在原初核合成中产生。
所以今天我们应能测量到
的氦丰度在23%左右(宇宙中全部重元素只占1%左右)。
上述两个预言,后来都被实验证实了。
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两位来之贝尔实验室的年轻人,
偶然发现他们想改做射电天文研究的通信卫星回波接收器的20英尺号角状天线上有4080MHz的额外噪声
无法消除,而且是全天空各向同性的,显然它不来之于任何天体或固定信源,最后确认他们发现的就是宇
宙背景辐射。
他们也因此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一年Gamow已经不在了,最可怜的是普林
斯顿是迪克,他和他的小组一直在研究宇宙背景辐射,并且做了好几套设备来探测它,但还是被两个无心
插柳的人抢先一步,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1989年美国发射了COBE探测卫星,证明了在2.7K黑体辐射
的全波段上,理论和实验符合,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宇宙背景辐射的存在和正确。
并探测到了背景辐射有微
小的各向异性,这说明宇宙初期就存在非对称性,两位研究者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因此获得了
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同一个课题两次获奖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是唯一的,足以说明宇宙背景辐射
问题的重要性。
1984年Yang等人尝试实测氦丰度,以检验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正确性,到1991年他们得到的实测结
果是:氦丰度=23.9%±0.3,理论和结果完全一致。
广义相对论提供的是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理论,这个理
论从爱因斯坦1917年第一篇关于宇宙学的论文“广义相对论中的宇宙学考察”发表后就开始发展了。
主
要的科学家有:爱因斯坦、弗里德曼、德西特、勒梅特、爱丁顿、罗伯逊、沃克等,这里要特别提到勒梅特,一位比利时宇宙学家,1927年发表了一篇文章,用广义相对论给出了一个膨胀的宇宙模型,提出了
宇宙来源于一个“原初原子”的爆炸理论,勒梅特的论文1931被爱丁顿发现后,翻译成英文,全世界才
知道了这个理论,Gamow是1948年才发表αβγ论文,所以要找“大爆炸理论”的源头的话,应该从勒
梅特开始。
到这里可以给出“宇宙大爆炸理论”历史发展的一条时间链: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相
对论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的成熟理论“广义相对论基础”;1917年爱因斯坦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宇宙学的论文“广义相对论中的宇宙学考察”;1927年勒梅特发表了
关于“原初原子”宇宙模型的论文;1929年哈勃证实了星系红移现象;1948年Gamow发表了关于“热大
爆炸宇宙理论”的αβγ论文;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1984年Yang等人尝试
实测氦丰度,证明了理论和实验吻合;1989年美国发射COBE探测卫星,证明了在2.7K黑体辐射的全波
段上,宇宙背景辐射理论和实验符合;2006年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因分析COBE卫星数据,获得诺
贝尔物理学奖,整100年,使“宇宙大爆炸理论”成为人类宇宙观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