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目的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

• •

• •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确定的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总的指 导思想和原则。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要求或共同标准。培养目标是不同类 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时 代、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总要求,体现了教育的最高理想,具有一定的终极 性。培养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因学校和专业性质的不同而 不同,因教育阶段、教育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也因课程不同而不同。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
育做起。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 • (一)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二)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 • • •
二、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全民性 (二)义务性 (三)全面性

4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了解素质教育起源和历史发展,探究推进素
质教育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地依照自觉设定的目的进行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 意识、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目的贯穿着教育活动的始终,没有目的的教 育是不存在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 • •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般认为,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 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二)教育目的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四)美育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方向。

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及实现的基本途径等。

3、教育目的的作用:一、教育目的的向导作用,二、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二是社会本位论。

5、(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

6、(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1 / 8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康德)和现代许多社会学家。

7、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辨证统一(J)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J)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 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定的教育目的, 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 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一 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 种重要手段,以便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 种重要手段,以便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主要借助以 下方式来进行: 下方式来进行: 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一)社会依据 (二)人的依据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能对社会、对 人产生多方面影响,又受多方面制约。 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促进入的发展, 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同学们想一想,应以 什么作为依据?(可以联系教育的功能思考)
(一)社会依据 一 社会依据
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1.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应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 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社会倾 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的各 狭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 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3.广义的教育目的: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 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系列。 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系列。 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之分,依次是: 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之分,依次是:教育目 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1.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 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 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 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 为谁(哪个社会、 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哪个社会、 哪个阶级)服务” 哪个阶级)服务”。

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1.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规定教育“为 谁培养人”、“为谁服务”,明确教育的 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
2.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首先规定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性; 其次,规定教育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二 、 教 育 目 的 的 基 本 类 型
作用特点:价值性教育目的 操作性教育目的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主要依据两个标准:一是对价值变异情 况的判断与评价;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教育目的的选择: 对人培养 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择或抉择。
教育目的的确立: 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进行确定, 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
一 、 教 育(一)社会依据 目 的 的 选 择 确 立 的(二)人的依据 基 本 依 据
复习思考题
1.说明教育目的的内涵及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 定性。 2.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 功能的基本体现是怎样的,分析影响教育目的功能发挥 的原因。 3.阐述社会本位论和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并予以 分析评价。 4.分别阐述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价值取向 中应注意的问题。 5.分析说明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并结合马克思主 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分析如何认识和 处理好各育的关系。
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人的身心的的价 二 、 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 教 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育 目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的 在不同历史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 的 性有所不同;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 选 向虽都视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但在其态度上,具有对 择 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激进和非激进之别。 确 立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每个人身上存在着双重人格,一种人格为个体我,一 的 基 种人格为社会我,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目的。 本 价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值 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认识来看待教育目的选 取 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向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

1982 年,指出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国 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 方面全面发展。”(宪法) 1985年,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 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 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 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 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四有、两精神 (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 发展的含义


指人在体力、智力等尽可能多方面 充分地自由地统一地发展。 现在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 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本质和核心


(1) 全面发展的人的量的方面规定性 ——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 “尽可能”是指在考虑社会条件和个人自 身发展的差异和可能性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 主观努力,尽其可能的多方面的去发展。“多 方面”是指发展的广泛性和全面性。这六个字 充分表明了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发展的广度。


层 级
一 级
(教育目的)
陈述名称 教育方针或 培养目标
九年义务教 育的课程目 标
制定者




政府 国家 学科 专家
抽象;笼统; 比较关注“应 然”状态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 法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 重情感体验,激发想像 力和创造潜能。学会运 用多种阅读方法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本质和核心


(2)全面发展的人的质的方面规定性 ——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充分”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两方面得 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对发展的深度和程度的 要求和规定。“自由”首先是指个人的发展能 为个人所驾驭,其次是指个人的发展有不屈从 于外界的客观条件。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


别人要我的学生作军人,作教士, 或者做律师,我没有什么意见……生 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门下 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 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一 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 人。 ——卢梭《爱弥儿》
洛克对教育目的的认识


是英国近代早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 育家。 在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的作用问题 上,洛克坚持“白板说”,认为儿童的天性 就像没有痕迹的白板或柔软的蜡块,教育者 可以随心所欲地涂写与塑造,极为重视教育 的作用,尤其是重视教育在形成人的过程中 的作用。 他在《教育漫画》中一开始就指出“我们日 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 用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教育目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应试教育”的弊端
——爱在彼此的仇恨中刀光剑影 ——一群被剥夺兴趣的行尸走肉 ——缺乏苦难精神的一代 ——一个被谎言围剿的民族 ——缺乏梦想与创造力的一代 ——缺乏综合能力的一代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1.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是国家总体 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 不同专业的具体化。 3.课程目标是某一课程门类或科目学习完以 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 指标。 4.教学目标:学习者通过单元或课堂学习后 所要达到的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其基本观点:教育的根本目的就
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然 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 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
个人本位的发展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天赋民权”的思想,把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促 进人的自然发展作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
(一)个人本位论
合理之处: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 。在人 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 的历史意义。直到今天,也不失一定的合理之处。 缺 陷: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 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 化。
(一)个人本位论
1.代表人物:
卢梭(法)
裴斯泰洛齐(瑞士)
康德(德)
• 卢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 旦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教育目的在于求 得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
(一)个人本位论
2.基本观点: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本性出发,而
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
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 者的个人价值。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 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
(二)社会本位论
1.代表人物:
那托尔普(德)、凯兴斯泰纳(德)、孔德(法)、
涂尔干(法)
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涂尔干(迪尔凯姆):青年社会化,造就社会的我。
凯兴斯泰纳:国家公民
(二)社会本位论 合理之处: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 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 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教育目的是指对教 育活动具有指向作 用的目的领域,含 有不同层次预期实 现的目标系列。
教育目的结构层次:从抽象到具体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 规格和质量标准 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类型、层次、和专业教育 的具体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决定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具体化为各级 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现实可操作和具体落 实。 •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 进一步具体化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主要讨论的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在教育中所追求的最终结果或目标。

教育的目的对于实施教育活动具有指导作用,能够明确教育的方向和重点,为教育者提供指导原则和标准。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介绍的教育目的有劳动教育目的、智育教育目的、体育教育目的、美育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目的以及综合目的等。

首先,劳动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勤劳刻苦、自强不息的劳动精神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

劳动教育目的要求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来增强自信心和掌握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智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理智能力。

智育教育目的强调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智育教育目的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意识,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再次,体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体育教育目的要求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机能和培养协作精神。

体育教育目的还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意志力、执行力和坚韧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此外,美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美育教育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来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美育教育目的强调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还有,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

道德教育目的要求学生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力。

道德教育目的还要求学生明辨是非,审视和思考道德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最后,综合目的是指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综合目的强调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多元能力的培养。

综合目的要求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包括智力发展、体能发展、情感发展、审美发展等。

总结起来,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介绍的教育目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具有指导意义和行动准则。

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功用性教育目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 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 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根本: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能的 开发与提升,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有用性 和功效性,即“身有所为”。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的
目的
生活或活动主体 所意欲达到的最 终归宿所在
教育目的
教育意欲达到的 归宿所在或所预 期实现的结果 人才培养的质量 和规格要求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
从内容指向来看,教育目的分狭义和广义。 狭义
指一定社会为所
广义
指对教育活动具
有指向作用的目 的领域,不同层
属各级各类教育
的人才培养所确 立的总体要求, 是整体教育意欲 达到的根本所在。
次预期实现的目
标系列。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结构层次: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
学期、单元、课时目标
每门课程具体的育人价值和效果预期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
国家培养人才的总体要求 (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联系:
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 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
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
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学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论将人的价值视作高于社会的价值, 但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 a、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的思想家,从人与 社会的对立上强调人本位的主张。卢梭是典型的 代表。例:卢梭认为,凡是在造物主手里的东西 都是好的,一转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人是被腐 败的社会弄堕落的,因此,教育儿童要把他放在 腐败的社会之外,在自然怀抱里进行。卢梭设计 的爱弥尔就是脱离社会影响,在自然中成长。 这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否定社会的 倾向。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 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决定》明确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 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 在质量规格上的总要求。以法定的形式出现,具 有强制性,起着定向的作用。 3、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 (1)具体性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将教育目的加以 分解,使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有更为切实的、确凿 鲜明的要求。 (2)多元性 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方向和特点, 提出自己不同于其它学校的培养目标。

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目 的应当反映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a、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 社会。人只有与其他人相结合,构成社会中的一 员,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手段和条件。脱离社会 历史的发展,就谈不上个体的发展。 b、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社会不是个 体机械相加的总和,而是错综复杂、互相联系、 彼此制约的有机整体。 教育目的的制定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同时 也要照顾到个人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比教育目标更具体化,是 指一个阶段内教学活动的要求或预 期。
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抽象与具体 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抽象,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标是具体。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 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内容一般包 括指导思想(或教育性质)、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及实现的基本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1)、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相对而言,全面发
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 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这一点说明了什么是全面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这句话点明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的关系。也就是说, 人的发展必然要受社会生产的发展制约,什么样的社会生 产水平可能就有什么样的人的发展水平,单一的、低下的 社会生产条件下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
四有、两爱、两精神。这个提法比较符合教育目的的 本意,着重强调了人才的规格和质量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2002年,十六大报告江泽民提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
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的演变
建国后第一个: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
作会议上提出: “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 与建设服务”。“两为”
•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 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 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 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 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育目的(教育基础讲义)

教育目的(教育基础讲义)
•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功能
• 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特点 •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 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 定义及分类
•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
教育目的的 •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确立及价值 •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取向 •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五种能力——①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包 括对时间、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②处理人际关 系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与工作,诚心为顾客服务 ,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以求妥协,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 事。③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④综合与分析能力。⑤ 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
资料2:
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①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日本教 育界十分强调加强德育,并提出“德育是关系日本21 世纪命运的 关键”);②能对社会发展和增进福利作出贡献;③有独创性; ④具有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遭到破坏、人口爆炸、民族冲突、贫 困和饥饿等复杂问题的能力;⑤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 日本丰桥市立羽田中学的《学校管理案》中确定的“本校的 教育目标”是:以培养“不怕风雨”、开朗的、健壮的、心灵宽 广的人为目标。要求学生成为:①创造性的人——具有自学的精 神,确立向往未来的理想;勤于思考,追求创造性的欢乐。②心 灵宽广的人——养成重视礼仪,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培养同情 心及互相信赖、心胸宽广的精神。③顽强的人 ——不怕任何困 难,体魄健壮;永不自满。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 人本主义和社会本位主义不能代替教育 目的
第一,这两种主张虽然各含一定的合理 性,但都不是一个超历史的抽象公式,它们 各自的合理性需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进行 分析。 第二,这两种主张对我们理解人与社会 在教育目的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性是有帮 助的,但二者都割裂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否定了人与社会在教育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的第三章教育⽬的★导⼊:⼈的⼀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有⼀个既定的⽬标。

⽬标就像上帝之⼿⼀样,会牵引着我们向着正确的⽅向前进。

⽬的的特征:1、明确的意识性。

2、主体的⾃觉⾃愿性。

3、实现的可能性。

4、实现的预期性。

(以⾼考为例)。

因⽽,⼈类社会的各种活动都是带有⽬的性的,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第⼀节教育⽬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的的含义及特点(⼀)、教育⽬的教育⽬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的培养规格、努⼒⽅向和社会倾向性等⽅⾯的要求。

教育⽬的不仅规定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活动的⽅向和⽬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的主要回答了两问题:⼀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这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是“培养什么样的⼈”,这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狭义的教育⽬的:特指⼀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才培养所确⽴的总体要求,是整个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义的教育⽬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的⽬的领域,含有不同的层次,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之分,依次为:教育⽬的—培养⽬标—课程⽬标—教学⽬标等。

(⼆)、教育⽬的与教育⽅针⼀致性:教育⽬的与教育⽅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致性,两者都含有“为谁培养⼈”的规定性,都是⼀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内容范围:教育⽅针所含的内容⽐教育⽬的更多些。

教育⽬的⼀般只包含“为谁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的问题。

教育⽅针还含有“怎样培养⼈”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侧重点:教育⽬的在对⼈的培养的质量规格⽅⾯要求较为明确;教育⽅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显得更为突出。

(三)、教育⽬的的基本特点1、教育⽬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为谁培养⼈”“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

⼈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向,培养出与⼀定社会要求相⼀致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
2、人的理性 非理性 理性与非理性 理性 非理性的问题 理性: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理性遵循 (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性遵循,对科学的概念、 价值准则的遵循等等),以及运用理性来揭示或 把握客观对象(自然、社会、人及其相互关系) 的普遍性本质和规律。 非理性: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非理性 遵循(对产生于感觉、情绪、欲望之上的直觉、 直接体验或灵感、顿悟的遵循)。
二、教育目的类型
关系: 关系: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操作性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价值性教育目的 是确立具体目标的设定原则,奠定了具体目标的 价值基础;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价值性教育目的的体现,受价 操作性教育目的 值目的所规定,是表现价值内核的形式。
二、教育目的类型
从要求 要求的特点 要求 终级性教育目的( 终级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 ) 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 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 全面发展的人 完人 发展性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 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 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 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小学培养目标 中学培养目标
如何把握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价值 取向教育观的关系?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以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 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 是指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 的和谐发展。
二、教育目的类型
从被实际所重视 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分 被实际所重视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指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 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
激励功能:通过对未来发展的认识小,促使发展 指导功能:规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评价功能:促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 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都是社会对其成员质 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 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目的 的社会制约性。
学年(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题目标-课时目标
(二)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1 .概念: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即教育目的 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一般有三个部分 组成:
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包括: 知识、能力、品德、审美、体质 就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指 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求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 服务
(一)有广义和狭义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 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 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1.广义: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 的期望和要求。
2.狭义: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 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 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根据一定历史时期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以 及人的发展的需要,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 规格提出的总要求。如在不同的时代我国的教育 目的是不一样的:
生命课堂大展示: 畅谈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1.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结构、教育目的的价 值取向。 2.初步掌握制约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掌握教育目的社会 制约性的基本原理。 3.掌握教育方针的概念、特点及其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的 历史沿革,掌握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组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结构,教育目的 价值取向,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 因素,我国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

教育学教案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教案第三章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决定
2、实践教训
3、科学知识证明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
要避免两种倾向:只注意联系;只注意区别。
(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
本标准。
但如“应试教育”,原本只是手段的考试,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在实践
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
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
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
适应: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要求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
超越:对现实社会当前发展的未来指向,和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
教育要适应现实社会当前要求和需要,也要讲究超越?
A、是社会继承所必须但要有走向未来的指向
B、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但也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因此,要努力使成为鲜活的实践;在实践上避免主次分明的绝对化思维;要从现实及未来发
应该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看待和认识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

美国提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三种素质、五种能力
三种素质: (1)基本技能:即阅读书写能力、倾听和口头表达能
力、数学运算能力。(2)思维能力:即能有新想法, 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根据符号图像进行思维分析。 (3)个人品质:即热爱工作,有敬业精神,自重,有 自信心;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 五种能力: (1)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种资源的能力,包括对时间、 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2)处理人际关系 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与工作,诚心为顾客 服务,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以求妥协,能与背景 不同的人共事。(3)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4)综合与分析能力。(5)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
第三节 20世纪教育目的观概览
所谓教育目的观,即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性 看法,主要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 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观抽象划分为三种,即人文主义教育 目的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和科学人文主义 教育目的观。
一、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所谓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人为中心和以 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教育目的观。从20世纪来看,持人文主义教育 目的观的教育思想流派主要有永恒主义教育、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等 。
二者对立的理论根源。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强 调个人的价值和能动性,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 性 ;社会本位论者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看不 到人的能动性在社会发展和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 巨大作用。
教育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 受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 件的变化而变化和有所侧重的。无论以何种价 值为基点来实现两种价值的统一,实际上都是 历史的、具体的统一,都是各个教育思想家在 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出的选择。这种选择是随 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这便形成 了教育价值选择上的所谓“钟摆”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6/30
20
2.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 生产、管理越来越走向科学化、知识化、信息化和智 能化,对劳动者的质量规格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 作用的日益显著,已经成为制定教育目的不可忽视的 重要的直接的因素。
2020/6/30
4
(三)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 1. 两者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 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 原则。
❖ 2. 教育目的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
的问题,对人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方面要求较为
明确;教育方针还含有“怎么办教育”和“怎
么培养人”的问题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020/6/30
3
(二)教育目的的对教育活动 的质的规定性
❖ 1. 教育“为谁培养人?”------“为哪个社会、 阶级服务?”
❖ 2. 教育“培养谁?”------教育对象“成为 哪个社会、阶级的人?”
❖ 3. 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教育对象“有 哪些方面的素质?”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 则,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 1.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2. 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上。
2020/6/30
17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 取向
2020/6/30
15
❖ 3.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一种教 育目的的自身衍生出系列的短期、中期或长 期的目标,具体调节和控制教育的各种活动。 调控的对象:(1)对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 教育行为的调控。(2)对受教育者的调控, 具体体现为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 控制。
2020/6/30
16
❖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 (四)如何认识解决教育目的选择中确立人与社 会的关系
2020/6/30
23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倡导者:
古希腊的智者派 卢梭、
裴斯泰洛齐、 福禄倍尔、 爱伦. 凯
2020/6/30
24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 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 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 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 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2020/6/30
21
(二) 人的依据
教育目的含有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在把教 育目的转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时,就 必须以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为依据,这样 的目标不仅具有实际可行性,也能对学生身心 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2020/6/30
22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 三、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确立应 注意的问题
2020/6/30
18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 (一)社会依据 ❖ (二)人的依据
2020/6/30
19
(一)社会依据
❖ 1. 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确定 教育目的。
培养现代人是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发 展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否则,将无益于现 代化制度的确立。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
❖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 (二)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 的质的规定性
❖ (三)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2020/6/30
2
(一)教育目的之内涵
(1)狭义理解: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 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2)广义理解: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 的领域(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 目标系列。
2020/6/30
9
❖ 2.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 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 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 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 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2020/6/30
10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和非正式的教育目的
❖ 1.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被社会一 定权利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 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它一般是由国家(或一定 地区)作为主体提出,其决策过程要经过一定 的组织程序,常常体现在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教 育文本或有关法令之中。
2020/6/30
11
❖ 2. 非正式的教育目的:指蕴涵在 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 它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利机构正式确立 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理论主张和 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2020/6/30
12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 (一)定向功能 ❖ (二)调控功能 ❖ (三)评价功能
2020/6/30
2020/6/30
7
❖ 2.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 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 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 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 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 所组成。
2020/6/30
8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 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 1.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 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 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 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13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 教育目的及其所具有的层次性,不仅内 含对整体教育活动努力方向的指向性和结果 要求,而且还含有对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规 定性。
2020/6/30
14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 1. 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价值取向的把握上。
❖ 2. 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教育目 的总是含有“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标准要 求。
则。 2020/6/30
5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的 教育目的
2020/6/30
6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 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 1.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 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 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 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