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理论与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与历史学研究
科目:历史研究法姓名:庞桧存学号:20090816
一中国历史学发展历程
历史从人类出现开始。恩格斯早已说过:“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不能用文字来记录历史。也就是说,人类的历史开始了,可是没有史学。只有文字出现以后,历史学才逐渐产生。我国从殷商时起有甲骨文和彝器铭文记录历史事迹。但这只是一些散碎的历史记录,并不是历史学。直到公元前五世纪,孔丘解决了编撰历史如何选材、如何行文和如何立论等重大问题,我国封建主义史学正式形成。这一事件的标志是孔丘编著的《春秋》。
春秋以来两千多年,我国的史学日益发展,不止叙述东周以后的历史,而且还探索了西周以前的历史;编撰了全国史、地方史、民族史、家史、个人传记、文献汇编等史籍;创造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典志、谱牒、各种杂史、野史等许多体裁。这一切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典籍。但这些史籍都是出于封建统治阶级之手,主要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所记载的既不是历史的全貌,更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它不是历史科学。
中国的资产阶级从十九世纪开始,吸收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封建史学进行批判和改造,但他们不可能建立历史科学。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研究中,历史科学建立起来。列宁谈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时说:“发现唯物史观,或更确切地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消除以往历史研究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过程是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二史料的重要性
史料是史学的建筑材料,史料工作是史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含义有两种:一种是指人类社会的实际发展过程;一种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过程的追述,实际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重认和重构。从史料到史学,无疑是人类历史认识的一次升华,也是历史表现形式上的一种飞跃,但史料工作作为史学工作的基本前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少。由于历史发展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历史现象发生具有不可重复性,它一旦成为过去,人们便不可能将它拉回来进行直接观察,也不可能利用现有材料照原样加以复制,因此,历史研究必须以史料为依据。梁启超曾说:“治科学者,无论其为自然科学,为社会科学,罔不恃客观所能得之资料以为研究对象。”
史料工作既是史学工作的基础阶段,同时也贯穿于史学工作的全过程。史学工作者掌握
史料的数量和质量,不但会直接影响史学研究的进度和成绩,有时也会影响史学研究的方向。特别是一些新史料的发现,往往会为史学工作者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指示新的探讨途径,或促使研究者对旧的课题和途径做出新的调整。例如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对殷商史的了解极少。甲骨文出土后,不仅对殷商史事了解多了,而且通过文字学的途径研究古史,获得许多新的感性认识。王国维在甲骨文的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甲骨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其他一些重要的考古史料发现,如商周青铜器的铭文、侯马盟书、秦汉魏晋简牍、敦煌写卷及一些罕见的碑刻等,都为史学提出了新问题和信思路。
三史料的分类
史料,或称历史资料,是研究和编写历史所用的材料。广义的史料,包括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一切痕迹或遗迹。史料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现在通常把史料分为三大类:即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传史料。
实物史料,有时也称为史迹遗存,这种史料一般表现为直观的形式,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但不仅指某些物品。它大体上分为遗址、墓葬、人体本身和古代语言。
文字史料,指用文字记录的形式体现和保存下来的人类活动遗迹,它通常主要指各种书籍(特别是历史书籍),也包括各种铭刻及其他非书籍形式的散存文字材料,有时人们为叙述或使用上的方便,统称为文献史料。我国的文献史料尤为丰富,包括二十四史,其他种类繁多、体裁不一的大批史书,经、子、集诸部群集的记载。早期的文字史料,如甲骨文、金文、秦汉简牍、帛书以及历代石刻文字等。其余如政府的档案和社会团体的文件、笔记、契约、报章杂志等。
口传史料,有称为口述史料或口碑史料。主要指以口头流传为显著特征的史料。它的最常见、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歌谣。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传史料是史料的三大组成部分,它们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扬其所长,避其所短,综合利用。
四史料的搜集
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以史料代替史学。对史料的搜集只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步。史料经过搜集、整理和分析批判,做到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才能去探索历史学的问题。因此,搜集丰富的史料成为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我们需要的史料往往想矿石一样,埋藏在我们不知道的许多地方,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正确的方法又要有耐心和毅力。按目录去找。我们需找史料最简便的把办法,就是翻阅目录学著作和各种工具书。例如通过《艺文志二十种引得》考察两千余年古籍的记载和存情况,研究古代文化发展和学术思潮流派。从大型的《四库全书总目》和《中国丛书综录》中查找所需要的各类书籍。逐书寻找史料。即从与某一史料有关的各种文献上去搜求。如寻找屈原的史料,我们知道《史记》中有《屈原列传》,从中知道他曾为楚怀王左徒,并与张仪有关系。于是根据这些线索,查阅《史记》中的《楚世家》和《张仪列传》,从中得到不少史料。根据引
注寻找史料。任何书都难免要引用它书的材料,而且一般都要在本文或注解中指出他的来历。我们可以根据引文或注解的线索寻找原书。在原书中又会碰到类似的线索,继续追寻,就能进一步找到与这一史料有关的其他书。按类抄录的笔记。平时看书时,把自己所需要的史料,从原书一条一条第摘录下来,并在摘录的卡片上注明原书的名称、篇章及页数,以便使用时查考。抄录史料时,应按照其性质分若干次抄录。《春秋》第一次搜集经济史料,第二次搜集政治史料,第三次搜集文化史料,久而久之,我们能得到大量的系统史料。顾炎武的《日知录》,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都用这种方法编写的收集史料的。
五史料的分析和整理
我们收集到的史料都依其来源为一组,它们的分类还很粗,时间关系混乱。对历史研究来说,仍是不成熟的东西,须进一步分析和整理。该工作一般分为按性质分门别类和按时间先后加以排列两个步骤。
按性质分门别类。这种整理把从各种书中收集的史料,依其性质加以分类。例如我们先确定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类,然后把各种来源不同的史料,分别归纳到这三个类别中。为了揭示史料的多样性,史料的分类越细越好。比如经济史一类,再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农业可分为土地制度、耕作方法、农业技术、水利、地租、赋税等。
按时间先后整理。经过分类整理后的史料,虽然已经变成条分缕析的小组,但因为史料来自不同的书籍,时间关系非常混乱。应当把每一组史料依其所表示的时间先后,加以编排。史料经过这次整理,所突出来的便不仅是它的性质,而且也是它的发展过程了。经过上述两种方法整理后,形成了以性质为纬线,以时间为经线的,把纪事本末与编年的方法融为一体,组织起来的有系统的史料,这也就是成熟的史料。接下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史料来综观历史的全过程,深入研究,揭示人类历史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六史料的运用
历史研究必须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出发,在具体形式上是从史料出发。整个历史研究活动,就是运用史料去说明、阐发真实历史过程的观念的活动。运用史料应做到如下几点:运用经过校勘、考证的史料。史料只有经过校勘,才能弄清并改正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讹误;史料只有经过考证,才能知道史料本身的真实情况。运用有讹误、史实不清的史料,会得到不符合实际的结论。运用经过辨伪的史料。史料在运用前必须搞清它的真伪。前人经过考证确定是伪书的史料,决不能使用。如伪古文《尚书》已被清代学者认定为伪书,不能将其作为研究周史的材料。运用反映本质的材料。史料是丰富的,多样的,但并非都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在使用史料时,必须通过分析,分清哪些史料反映的事实是大量的、普遍的、主要的,哪些是少量的、个别的、次要的。要选择反映事物本质的史料。运用第一手史料。一般来说,第一手史料错误较少,比较可靠,故研究历史要尽可能运用第一手史料。即使无第一手史料,要用第二、三手史料时,也应运用时代较早的史料。重视运用考古史料。研究古代史应以文献史料与出土遗物、遗迹加以比较。考古史料常可考证解决某些单靠文献史料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