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发展史
欧洲大学发展历史
一、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原因大学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五个条件:一是有常备的教师;二是有常设的机构;三是有对高深学问(课程)的研究;四是有考试的组织实施;五是能够进行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的授予。
西欧中世纪早期,由于北欧的入侵,各地战乱频繁,社会生活动荡,世俗文化遭遇摧残。
公元11世纪开始,西欧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初步的恢复,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业、采矿、冶炼、金属制造业和建筑业开始兴起。
手工业者由于受到农村封建领主的压榨,纷纷迁移到人员流动量大的交通要地或要塞居住并从事贸易活动。
由此,自治城市逐渐在手工业者和商人聚集、商品交换活动活跃的市集附近出现。
在这种自治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的市民阶层逐渐占到城市人口的绝大部分,城市市民阶层逐步形成,并进而成为城市的主体。
通过和教会势力、封建领主势力的长期斗争,市民阶层逐渐获得了城市的管理权。
自治城市的出现,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一是自治城市多处于交通要道或商业水陆要冲,人员流动量大,商业活动发达。
人员流动量大,为各类人员包括大批学者的来往和聚集。
商业活动发达,既对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聚集了社会财富。
富裕的城市为大学的产生以及大批学者的游学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二自治城市由市民阶层管理。
管理好城市这个新兴的社会组织形态也亟需通过教育活动培养一些城市管理人员。
另外,与教会势力、封建领主的斗争,自治城市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分化和复杂化,也对大学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要。
三是是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向西扩张和对“十字军”东征带回的大量文化作品的集中翻译活动,带来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广泛传播,社会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大批自由的游历学者活动频繁,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文化和组织基础。
首先,经院哲学的发展为大学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院哲学是基督教神学家和哲学家试图通过理性思考和抽象推论证明上帝存在和基督教具有永恒合理性的学问。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政治格局的不断分解变化,代表各种不同阶层和不同离异的神职人员、哲学家对“圣经”的阐释和理解也出现了分歧,也对“教父哲学”和原始基督教基本教义产生了疑问,掀起了多次大规模的辩论活动。
中国大学发展史
五、1978年以后的大学
1978年,共有高等学校598所,在校生86万人;1993年, 高等学校已达1075所,在校生279万人。80年代中期,曾有 每三天出现一所大学、年增100多所的盛况。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数年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观念调整后,
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为标 志,中国大学开始了百年来的第三次重要转型发展,即以 欧美高教模式为主,参照世界各国大学发展经验,走上自 主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模式的道路。
有的说是有千年历史的湖南大学前身岳麓书院; 有的说是创办于1893年的武汉大学的前身湖北自强学堂; 有的说是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和1896年的南洋公学; 有的说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 实际上,1903年改制前的岳麓书院不具备现代大学的任 何特征,湖北自强学堂虽有高等学堂的性质但仍不属于大学, 京师大学堂则诞生于北洋和南洋之后。 中国真正的第一所现代大学1879年由两所诞生于60年代 的教会学院合并而成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翰书院, 于1905年改名为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是完全按照西方大 学模式设立的,这所实力雄厚的大学最终在解放后被强行解 体,有关系科并入在沪其他高校,校址在今华东政法大学。
三、1922--1949的大学
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为标志,中国大学开始了 百年发展历史中第一次重要的转型。1922年新学 制的制定最终主要参照美国教育体系来完成构建。 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国民党定都南京, 国内形势趋向稳定。国民政府纪念先总理孙中山, 于依次捷占的四大古城(广州、武汉、南京、浙 江)建设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南 京大学、国立浙江大学。
一、古代的“大学”
观书有感二首 宋代: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福建南溪书院)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18所百年名校盘点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18所百年名校盘点作者:凤凰网教…文章来源:凤凰网教育点击数:1031 更新时间:2011/6/28 13:38:16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
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
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
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1901年起曾几度易名并一度停办;1927年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1902年创建以来,她先后经历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49年8月8日,由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武汉大学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
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创办于1895年10月2日,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
东北师范大学发展史
东北师范大学发展史一、简介: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
学校原名东北大学,1946年诞生于辽宁本溪,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我校首任校长:当时的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良将军的胞弟张学思。
现任校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刘益春教授。
现任党委书记:半月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获得者、博士生导师盛连喜教授。
校名:郭沫若题字校园:本部校区地处人民大街中段,占地73万平方米。
净月校区位于风景如画的净月潭旅游开发区,占地94万平方米,是一座充满浓郁现代气息、文化品位和人文精神的新校区。
我校的校标,以“笔尖”、“五星”、“书籍”作为基本构成要素。
标识的底部,是三个递进的“萌芽”造型,寓意“为基础教育服务”。
标识的中部,是一本展开的书籍,象征知识与文化的教育及传承,舒展的“v”字造型,又与英文“victory”(成功)第一字母同构,寓意人才培养目标的取向性。
标识的上部,以向上拓展的“笔尖”为造型,象征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取精神。
二、发展历程1.烽火中诞生:1945年10月25日,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向延安大学校长周扬、副校长张如心正式下达了组织东北解放区大学筹建队伍的命令。
(本溪)1946年2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创办东北大学,任命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思兼任校长,白希清、舒群为副校长,张松如为教育长。
(丹东)学校创办之初,录取了270余名学生,正准备开学时,国民党军队向本溪、抚顺进犯,学校被迫撤到丹东市,2月下旬,学校于丹东市开学。
(通化)国民党军队向东北大举进攻,3月15日,学校向通化转移,在通化停留约一周时间,师生又改乘火车,经梅河口、吉林,于4月26日到达长春。
(长春)到长春后,学校队伍进一步壮大。
(丁家园车站)国民党军队在抢占四平之后,向公主岭进犯。
5月22日,学校再度北撤,列车行驶到丁家园车站时突遭国民党飞机轰炸死伤多名学生。
东北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 1.云涛日破
(1923-1931) • 2:风雨载途 (1931-1949) • 3. 力耕躬学 (1949-1993) • 4. 知馨行远 (1993-2003)
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和奉天省教育厅厅长谢荫昌向时任东 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的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 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
1922年春,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次年4月19日,奉天省公 署颁发“东北大学之印”,4月26日正式启用,东北大学宣告成 立王永江为928年8月16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 件刚刚过去两个多月,身负国仇家 恨的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长张学良 继任东北大学校长。一直以教育为 立国之本的少帅对东大的发展倾注 了大量心血,明确提出以“研究高 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 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为办学宗 旨,在学校建设和管理方面采取了 一系列新举措,东北大学从此进入 了发展的新时期。
“九 一 八” 的 炮 火 炸 碎 了 东 北 大 学 的 强 校 之 梦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城陷 未几,日本南满公学学堂堂长 来校,伪致慰问,劝照常上课, 称经费由日本供给。全校师生 悲愤已极,严词拒绝,被迫走 上流亡之路,成为第一所流亡 大学,东大师生先到北平、后 迁开封、西安,南下三台,一 路求学,一路斗争。
1993年,原国家教委正式批复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 学。 4月22日复名仪式隆重举行。在东北大学的发展史上,这是 值得铭记的一天。
复名以后的东北大学抓住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
1996年成为全国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
1999年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史
二、中国近代大学产生的基 本性质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由 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所造成的深重 的国家和民族危机所促成的。 魏源所说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 这种心态的最好注解。 对近代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一 个相当长时间的过程,由此也造成了高 等教育发展中的种种偏差。
选择一个更好的学习模式,可以说是中 国政治领导人和教育界的领导人为之付 出巨大辛劳的大事。 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一个不 断探寻向西方学习之路的过程。 这条路走得对吗?
1906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 “东西各国政体虽有不同,然未有不崇 敬国主以为政治之本者。近世崛起之国, 德与日本称最矣。德之教育重在保帝国 之统一。日本之教育所切实表章者,万 世一系之皇统而已。”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蔡元培在仓促之下继 续按日本学制为蓝本:“至现在我等教育规程, 取法日本者甚多。此并非我等苟且,我等知日 本学制本取法欧洲各国。惟欧洲各国学制,多 从历史上渐演而成,不甚求其整齐划一,而又 含有西洋人特别之习惯;日本则变法时所创设, 取西洋各国之制而折衷之,取法于彼,尤为相 宜。然日本国体与我不同,不可不兼采欧美相 宜之法。”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1902年颁布,其价值取向依然停留于对欧美日 本学制的原则参照,并无直接的比附。提出要 把京师大学堂办成一个拥有“全学”的、培养 “通才”的大学。办学宗旨:“激发忠爱,开 通智慧,振兴实业”,并要“谨遵此次谕旨, 端正趋向,造就通才。”强调凡有“明倡异说, 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相违背者,查有实据, 轻则斥退,重则究办。”加强了对师生思想的 控制,已抛弃上一章程中的学术精神,完全以 国家意志为主导。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大学组织法》 和《专科学校组织法》,同年教育部公 布《大学规程》,1931年公布《专科学 校规程》。 1935年公布《学位授与法》。 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大学教 员资格条例》,1941年行政院通过了《教 育部设置部聘教授办法》。
美国私立大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美国私立大学发展的历史进程1.殖民地时期——私立大学的创办美国独立以前,整个殖民时代的教育有一个特点,即完全是前宗主国英国教育的移植,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高等教育基本上为统治者及大资产者的子女享有,白人及有色人种的工农群众子弟大多不读书,或只能在家教活动中和简陋的初等学校学习一点知识,高等学校完全是私立的,并且主要控制在教会手中。
这时的大学主要是仿照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而设立的,美国最早成立的大学是1636年创办的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也就是今天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前身,1701年创办的耶鲁学院(Yale College)也就是今天的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的前身,到1776年美国脱离殖民统治独立以前,美国一共成立了十所大学。
它们是: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耶鲁学院(Yale College);威谦和玛丽学院(William and Mary College);新泽西学院(New Jersey College);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皇后学院(Queen's College);费城学院(Philadelphia College);罗得岛学院(Rhode Island College);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宾夕法尼亚学院(Pennsylvania College)(注:顾宝炎:《美国大学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
创立这些大学的主要动机是宗教性质的,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高深学问的传教士、教会工作者和虔诚于宗教的政府官吏。
十所大学基本由教会开办,主要课程有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圣经》(Bible)学、伦理学、证理学、修辞学、初步数学知识以及简明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在这些大学里,教学内容枯燥死板,教学方法是机械主义的,甚至教室内仍靠教鞭来维持教师的权威,1750年前后,由于经济、政治情况的发展,高等教育发生了一些变化,教育的贵族性质有所削弱,而加强了实际的内容和实用倾向,在一些高等学校中,打破宗派主义,许可学生信教自由,课程内容倾向自由主义和实用的要求。
第一讲 导论:中国大学发展百年史PPT课件
(1世纪大学。在此之前, 古代埃及、印度、中国等都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古希腊、 罗马、拜占廷及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相当完善和发达的高 等教育体制。虽然许多教育史家把这些地方的高等教育机 构也称为大学,但多数学者认为,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大学,真正的大学还是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
引言
—— 我们从小到大,心中向往的未来大学是什么样的? —— 我们在大学中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感受到的真实
大学又是什么样的? —— 思考: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剩余的大学时光应
该如何更有意义地渡过呢? —— 进一步思考:大学到底是什么?大学生到底应该干些
什么?
——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对大学自身有多少了解? —— 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生,我们对中国大学的历史有
——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源远流长,我国很早就有专门培 养高级人才的机构。
—— 文献记载,在 “五帝”时代,“大学”一词已经用 来指称较高等级的学校。
—— 西汉时,汉武帝从大儒董仲舒之请,创立太学,设 置五经博士,为当时的最高学府。从汉代的太学,到 隋朝、唐、明、清的国子学(国子监),可以说是中 国古代意义上的大学,都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宋代书 院的出现意谓中国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
(五)联系方式:
—— 电子邮箱:mingzhonghbu@ —— 电话:13663248669
第一讲 导论:中国大学发展百年史
第一节 理解大学 第二节 西方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大学发展:百年抑或千年 第四节 中国大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中国大学发展史
中国古代大学
中央官学:太学、国子监 书院:著名书院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学规》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 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 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 过。 处事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 求诸己。
蔡元培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 之机关,不可视为养 成资格之所,亦不可 视为贩卖知识之所。
大学者,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蔡元培
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 北大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 义”,对北大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大 从此日新月异。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 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初,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 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以刚 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抗战胜利后, 北大返回北京沙滩,于1946年10月正式复学。
交通大学
现在演变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 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台湾新竹交通大学等 高校。 交通大学前身之一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前身之二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今西 南交通大学)1896年创建于山海关,也是我国创 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为中国土木、矿冶工程 和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策源地。1900年,八国联 军入侵,铁路学堂曾被迫停学。1905年,在唐山 复校为唐山路矿学堂。 交通大学前身之三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今北京 交通大学)
院校资料-南昌大学发展历史
南昌大学发展历史南昌大学发展历史南昌大学,简称南大(官方简称原为南大,2003年改为“昌大”,2015年改回“南大”),是一所“文理工医渗透、学研产用结合”的综合性大学,为211工程重点大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并且拥有首批十一所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的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参与成立“中西部高校联盟”。
学校办学始于1921年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和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
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
1997年,学校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2004年,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南昌大学协议。
2005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
学校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截至2016年6月,学校拥有前湖、青山湖、东湖、鄱阳湖和抚州5个校区,其中前湖主校区占地面积4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
有教职工4521人,全日制本科学生36936人,各类研究生13621人,国(境)外学生902人。
1921年,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成立,为南昌大学医学院前身,何焕奎任首任校长。
1940年国立中正大学成立,1949年5月南昌解放,国立中正大学改名为国立南昌大学,并入江西工专、农专、水专、体育师范专科,由中南区教育部直接领导,经费也由中南教育部直拨。
1952年,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在江西,1952年南昌大学农学院首先分出,独立设置江西农学院,并入南昌农专、江西兽专,院址迁南昌县莲塘。
同年,南昌大学工学院采冶工程科、农业工程科、水利工程系科分别并入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和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
大学的发展历史
大学的发展历史大学的发展历史作为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历经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以下将从五个方面探讨大学的发展历史。
1.大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学者行会,这些学者聚在一起,共同研究学问,并称之为“大学”。
最初的大学并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机构,而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自治团体,自行决定教学内容和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教育机构,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2.中世纪大学的诞生与学术自由中世纪时期,欧洲的大学迅速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巴黎大学。
该大学以“知识、真理、自由”为核心理念,强调学术自由和独立精神。
这种理念不仅推动了当时的知识进步,也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基本原则。
3.近代大学的改革和创新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近代大学经历了深刻的改革和创新。
德国的柏林大学率先引入了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将科学研究与教育相结合,推动了人类知识的进步。
此外,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则注重学科交叉和跨领域研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4.现代大学的多元性和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大学逐渐呈现出多元性和全球化的特点。
大学之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跨国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此外,大学的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更加多样化,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5.当代大学的科研与教育变革当代大学面临着科研与教育的新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跨学科研究和创新成为大学的重要任务。
同时,教育方式也在发生变革,包括在线教育、混合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此外,大学还承担着推动社会发展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责任,如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
这些挑战和变革促使当代大学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
中国大学发展史
二、1870-1922的大学
北洋大学堂(1895年由天津中西学堂改 办)是中国近代官办最早的大学,今天的天津 大学。
京师大学堂(首任校长严复),1898年在 戊戌变法应运而生,是光绪帝变法设立的清朝 最高学府,是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国立大学。
1902年新颁钦定学堂章程,时设京师、北 洋、山西三所国立大学堂,并先后创立南京两 江、武昌两湖、广州两广、北京京师四大优级 师范学堂。全国官私均兴起了办学高潮。
2、1999年前后,又开始了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 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的“985工程”,北大、清华、复 旦、上交、西交、南大、浙大、中科大、哈工大首批入选。
各校都开始合并,新浙江大学组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大学。 清华大学合并北京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则合并北京医科大学,
华中理工与武大谈崩,自辟炉灶,合并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建学院改名为华中 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则合并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
的国子学(国子监),都是当时的最高学府。 宋代书院的出现意谓
中国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
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 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 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市嵩山南麓) 并称宋朝四大书院。
一、古代的“大学”
观书有感二首 宋代: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福建南溪书院)
1937年,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国立北京大 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五所 中国顶尖学府在全国进行统一招生考试,简称五大名校联 考。此即民国五大名校名称的来历。
三、1922--1949的大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大学开始内迁。 清华、北平、南开迁到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 中大和交大迁到陪都重庆; 浙大迁到贵州; 武大迁到四川乐山, 中山大学颠簸三南, 东北大学辗转陕川, 同济大学流落至四川宜宾。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观念形态变迁-精选文档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观念形态变迁-精选文档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观念形态变迁纵看中国大学发展史上,从中国现代大学建立的第一天开始,中国大学就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一直在政府的直接管理模式下生存,被政府严重的官方化和工具化。
一、中国大学的工具化时代在清末,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于1895年建立。
建立现代大学,是当时社会环境与教育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以鸦片战争为界,晚清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西方列强武力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以科举选士为重心的传统高等教育体制,因为自身的缺陷,不能培养和选拔社会所急需的专门人才,而陷入严重危机。
改革教育制度成为19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中国大学的定型期时代在民国初期,虽然经历了封建主义教育的复辟活动,但是高等教育仍然有所发展,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
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强调“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循思想自由原则”,将中国大学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20世纪30年代虽然是中国大学教育也取得重大发展,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加强对大学的国家控制,包括收回教育权运动迫使教会学校进行登记、加强或建立国立大学,大学校长直接或间接任免,使当时的“中国高等院校变成了民族主义学者的天下”。
三、中国大学的国家化时代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由于人口众多、底子薄、专业人才的匮乏。
这个时候就迫切需要通过政府的力量来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
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就不再是某个团队的责任,而是国家的事业。
然而,建国后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中国教育体系的改革迅速转变成了全面效仿苏联的教育模式。
虽然这个时期政府的高度集权控制达到了顶峰,大学没有独立的地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
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正是因为这个特殊的时期,国家采用积极的干预措施,服从于国家战略目的的专业化、中国大学的特色化,我们国家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国家建设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南昌大学发展历史
南昌大学发展历史南昌大学,简称南大(官方简称原为南大,2003年改为“昌大”,2015年改回“南大”),是一所“文理工医渗透、学研产用结合”的综合性大学,为211工程重点大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并且拥有首批十一所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的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参与成立“中西部高校联盟”。
学校办学始于1921年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和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
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
1997年,学校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2004年,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南昌大学协议。
2005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
学校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截至2016年6月,学校拥有前湖、青山湖、东湖、鄱阳湖和抚州5个校区,其中前湖主校区占地面积4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
有教职工4521人,全日制本科学生36936人,各类研究生13621人,国(境)外学生902人。
1921年,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成立,为南昌大学医学院前身,何焕奎任首任校长。
1940年国立中正大学成立,1949年5月南昌解放,国立中正大学改名为国立南昌大学,并入江西工专、农专、水专、体育师范专科,由中南区教育部直接领导,经费也由中南教育部直拨。
1952年,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在江西,1952年南昌大学农学院首先分出,独立设置江西农学院,并入南昌农专、江西兽专,院址迁南昌县莲塘。
同年,南昌大学工学院采冶工程科、农业工程科、水利工程系科分别并入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和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
1952年底,中南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全区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会议,南昌大学由党组书记、秘书长魏东明带队,工学院副院长王修寀、总务长戴鸣钟、副教务长谷霁光以及会计科科长欧阳侃随同前往。
西方大学发展史
看《世界著名大学》的感想彭佳读史让人了解过去,反省自己, 对于历史进行反复思考,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
如果有时间的话,就读读历史吧!看过了《世界著名大学》的部分内容,我心中很激动,很有感慨,很震撼,很希望在09年新的改变自己,重新设计自己的未来生活。
同时我也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大学生活,正确的审视自己所处的大学的环境。
在《世界著名大学》系列节目中提到了柏林洪堡大学这个孕育了33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见证了工业社会和资本社会历史的著名大学。
作为德意志现代文明的摇篮,他颠覆了传统大学的模式。
倡导“学术自由”和“教学和研究相统一”,来树立了现代大学的完美典范。
它的历史灿烂而辉煌,是无数世界大师的精神家园。
黑格尔,爱因斯坦在这里书写永垂青史的华章。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留下青春的脚步。
这里还留下了蔡元培,周恩来为寻求民族出路而不懈探索的身影。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这所大学中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校园中安静的看书、学习,没有浮躁和浅薄的风气。
我们从德国的乃至其他发达国家的学生中看到了他们未来发展的动力和希望。
我们中国要想实现真正的富强,要依靠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我们也要达到像发达资本国家的97.3%的教育普及率,也要建立世界著名大学。
在我看来大学中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校园中安静的看书、学习,没有浮躁和浅薄的风气。
大学要给同学提供一片净土,让他们心灵的那片净土满心欢喜的开出花来。
对同学们大学的学习生活横重要。
在提高学习氛围的同时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还有待增加。
从我们西方大学的发展史这个课程中,所看的《世界著名大学》系列节目中欧美大学发展的过程,思考我国现在高等教育的形势我觉得很不乐观。
虽然现在我国大学扩招,有更多的学生可以接受大学教育,但是仍然有一大批年轻人文化水平低,以及在骨子中的那种封建思想的残余和认识的不健全作祟。
整个社会的拜金、盲从、低俗以及浮躁充斥。
中国的现状让我这个作为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一代感到了危机和对持续性的茫然。
学校历史沿革
学校历史沿革学校历史沿革是指学校从创建至今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
以下是对某学校历史沿革的详细描述。
学校名称:XX大学学校创建时间:1950年学校简介:XX大学是一所位于中国的综合性大学,坐落于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
学校占地面积广阔,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优秀的师资队伍。
多年来,XX大学一直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XX大学的历史沿革:1950年-1960年:建校初期,XX大学成立于1950年,当时仅有一所学院,专业设置较为有限。
学校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但师生们积极努力,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0年-1970年:学科扩张,随着社会的发展,XX大学逐渐增设了更多的学院和专业。
学校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提高了教学质量。
这一时期,学校的师资队伍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充,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资源。
1970年-1980年: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对XX大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校开始与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项目。
这一时期,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1980年-1990年:学校升格,XX大学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升格为综合性大学的资格。
学校开始拓展研究领域,加强科研力量的建设。
同时,学校的校园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建筑物和设施得到了更新和扩建。
1990年-2000年:学校国际化,XX大学在这一时期加强了与国外高校的合作,招收了更多的国际学生。
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了国际认可,排名在国内高校中稳居前列。
2000年至今:创新发展,XX大学在这一时期继续加大科研力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得到了加强,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
总结:XX大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XX大学将继续秉承创新精神,努力发展,为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大学发展历史
中国重点建设大学开展史一、全国重点大学历史沿革:1954年全国性重点大学〔6所〕 1954年10月,高教部在《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X围的决议》中,指定以下6所学校为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清华大学、农业大学、医学院、某某工业大学。
1959年颁布的全国重点高校〔16所〕 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指定以下1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工业学院〔理工大学〕、航空学院〔航空航天大学〕、农业大学、医学院〔医科大学〕、师X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工业大学、复旦大学、某某交通大学、华东师X大学、某某第一医学院〔2000年并入复旦大学〕、某某通大学。
8月28日又增加的4所全国重点高校:协和医科大学、某某军事工程学院、第4军医大学、军事通讯工程学院。
1960年10月22日,中央决定在原来20所〔16+4〕重点大学的根底上,再增加44所重点大学:〔16+4+44〕1、文理〔苏式综合大学〕:某某大学、南开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海洋学院〔理科〕、某某大学、2、工科:某某工学院、东北工学院、某某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某某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某某工业大学、3、专门性大学:石油学院、地质学院、邮电学院、钢铁学院、矿业学院、铁道学院、化工学院、某某铁道学院、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海运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同济大学、某某水电学院、中南矿冶学院、某某电讯工程学院、农机化学院、林学院、中医学院、某某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政法学院、对外贸易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体育学院1963年9月12日,教育部通知增加3所重点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外国语学院1963年10月24日,教育部通知增加1所重点大学:某某农学院*至此,全国重点高校共68所。
1978年全国88所重点大学:1978年国务院确定了大学、清华大学等88所院校为全国性重点大学,全国重点大学:重点综合大学(17所)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复旦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大学重点理工院校〔52所〕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某某理工大学科技大学某某交通大学某某建筑大学某某建筑大学东南大学航空航天大学某某电子科技大学某某建筑科技大学某某海事大学化工大学某某科技大学某某工业大学某某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北石油大学东北大学石油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水利电力大学某某航空航天大学燕山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同济大学理工大学某某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某某理工大学某某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某某大学某某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某某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某某理工大学某某工程大学邮电大学某某交通大学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测绘科技大学某某大学重点农业院校〔9所〕中国农业大学某某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某某农业大学某某农业大学某某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与西南师X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重点医药院校〔6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科大学中医药大学某某医科大学某某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重点林业院校〔1所〕林业大学重点财经院校〔1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重点艺术院校〔1所〕中央音乐学院重点体育院校〔1所〕体育大学重点民族院校〔1所〕中央民族大学重点外语院校〔2所〕外国语大学某某外国语大学重点政法院校〔2所〕国际关系学院西南政法大学重点师X院校〔2所〕师X大学华东师X大学1999年特别改组成立的重点大学〔1所〕1999年9月,经国务院特别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某某省农业科学院、某某省林业科学院、某某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史
外源发展型是在借鉴甚至照搬欧美高等教育模式的基 础上建立起来的,发生了明显的转向甚至断层,历史 发展的连续性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固有的高等教育传 统所遗赠的巨大资源都被弃置一边
这条路走得对吗?
三、百年来中国大学发展的 价值取向
(一)旁采泰西,行中国之法
康、梁“兴学校”的总思路:“上法三代,旁 采泰西”;“远法三代,近取泰西”。
梁启超:“西人学校之等差、之名号、之章程、 之功课,彼士所著《德国学校》、《七国新学 备要》、《文学兴国策》等书,类能言之,无 取吾言也。吾所欲言者,采西人之意,行中国 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
京师大学堂于1898年8月24日正式开办。这一 大学是运用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模式,以“首 善之学”来统领全国新式教育:“为各省之表 率,万国所瞻仰”,“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 辖”。
总思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主张“大权归之教习”,只设中文总教习,不 设西文总教习。
强调“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 以备特达之用”。
魏源所说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 这种心态的最好注解。
对近代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一 个相当长时间的过程,由此也造成了高 等教育发展中的种种偏差。
选择一个更好的学习模式,可以说是中 国政治领导人和教育界的领导人为之付 出巨大辛劳的大事。
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一个不 断探寻向西方学习之路的过程。
从总体上讲,欧美国家近代高等教育发 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本国社会发展所产 生的客观需要,而俄国、日本和中国近 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则主要来自于外 部所施加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 方面的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经在高中时代,大学在人们的印象中就如象牙塔一般,它纯洁典雅,高贵神圣,是喧嚣尘世间的一块净土。
不知道刚进入大学的你是否也曾这般认为。
“象牙”象征着洁白、高贵、神圣、坚韧的品质。
“塔”则具有宗教性和神秘性的文化内涵。
作为大学的一种象征,它提醒人们,大学是以探求高深知识或学术为根基的地方,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把大学看做象牙塔就有永恒的意义。
然而,大学存在于社会之中,做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社会在发展,大学的精神、理念同样也在发生着变化。
如果说几个世纪前的牛津、剑桥们主要致力于对高深学问的探讨和对真理的追求,而远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不理俗物,因而被称为“象牙塔”,那么今天的大学已经超越了“象牙塔”,它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轴心机构。
最早现代意义上的上的大学是被欧洲各地大学视为建校样板的三所“母大学”—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
这些大学可以说都是在适应社会对高级专门的需要中产生的——萨莱诺大学的产生是因为十字军东征时在萨莱诺聚集大量的医生,博洛尼亚大学的产生是由于博洛尼亚作为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出于对法律人才的渴望,只有巴黎大学可算是当时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大学的产生为黑暗的中世纪带来了光明。
当时的大学崇尚世界精神,欧洲的学者们追求真理、周游列国,大学荟萃这各地的大师,大学还造就了许多划时代的英雄人物,是他们掀起了宣告中世纪结束的文艺复兴运动。
所以甚至可以说,大学为中世纪这个黑暗时代留下了唯一一道为后人称道的光芒。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学也如此。
中世纪的大学很快就被统治君主或教皇所控制而逐渐走向衰落。
哲学屈躬成了神学的奴婢,而大学也成了教会的灰姑娘。
但大学并没有因此而夭折,可能从大学诞生的那天就注定它的光芒无法掩盖。
大学之所以发展成现在的大学,必须感谢四位大学发展史上的巨人,他们所提出的大学理念代表着大学发展的轨迹,了解了他们,也就了解大学发展的脉络。
这四位巨人分别是英国的纽曼,德国的洪堡,美国的弗莱克斯纳和科尔。
下面介绍四位巨人的观点。
纽曼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所以纽曼的大学理念反映了英国大学传统的精髓,以及他所处时代牛津大学的教学情况,他的大学理念主要有三点:首先大学是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知识和智力相互联系,大学生应具有将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从而看成一个整体的联想能力。
所以大学不将课程局限于特定专业,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整天的知识。
其次大学的认务是提供博雅教育和从事智力训练,其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有哲学、有修养的绅士。
智力培养的目的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很好的进行推理,能掌握真理。
这种培养不是通过一种直接和简单的观察就能完成的,而是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多种能力的共同应运和心理训练才能最终完成的。
这是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这种训练就是博雅教育。
所以这种教育并非是为了某一特定的或偶然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某种特定的职业,而是为了智力而训练智力。
这是与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相对的,但比专业教育更有用。
英国被称为培养绅士的国度,与其大学教育有这密切的联系。
其实这种博雅教育理念在现代的中国的本科教育中仍然盛行着。
这种教育的优点在与,他培养的人并不一定马上能成为一名法学家、一名律师、一名演说家、一名政治家、一名工程师、一名医生、或一名地质学家,但能培养一种思考、推理、比较、判断和分析的能力和审美能力,使之处于一种智力状态,即只要稍加熟悉便能从事相应的不限于本专业的职业。
纽曼提出的第三个理念也影响至今。
他提出的大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良好的社会成员,提升社会格调。
他认为大学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当一群年轻人,具有年轻人特有的敏锐、心胸开阔、善于观察、富有创造性等的特点,聚到一起,即使没有人教育他们,他们也能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学习,擦出许多智慧的火花。
而且学者们云集大学,为了创造和谐的学术环境走到了一起,学会了相互公平竞争、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形成了一种纯洁清澈、自由公平、充满智慧的思想空气,学生也呼吸着这种空气。
也许这是大学最令人向往之处,也是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之多的伟人的最重要的一点。
而这也是业已离开校园的人最怀念的地方。
当然从历史发展看,纽曼的有些观点,如将大学仅作为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不和适宜的。
所以接下来的几位教育学家又有所补充。
洪堡的大学理念也有三条:一是大学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学术自由,摆脱国家政治和经济不恰当的干扰,保持自己的自主性和目标追求,防止各种社会上的弊病流行于大学。
所以学者与教授处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彼岸,科学上的自由、精神上的内心上自由,正是这种彼岸的自由。
这种自由能为国家保存一支校正力量,以便能去校正那些在政治和社会上形成了优势力量的东西,并能将这个社会引到一个绝对健康的方向上去。
二是大学的教学与科学的探求的统一性。
这里所说的科学是纯科学,即哲学。
纯科学不追求任何自身之外的目标,只进行纯知识、纯学理的探求。
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为科学而共处,自由地进行各种学术上的探求。
大学教师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师,学生也非真正的学生;学生已在进行研究,教师不过是引到和帮助学生进行研究。
三是学与术的分家。
大学是从事纯科学研究的机构其目的在于满足于社会的实际需要。
他说:‘当科学似乎多少忘记生活时,它常常才会为生活带来至善的福祉。
’这里所说的"术",主要指应用性、专业性、职业性的学科或技术。
洪堡认为这类的研究不应在大学进行,而应在应用型或者技术型的高等专门学校中进行。
洪堡的大学理念应该就是当代研究型大学的雏形,事实上依次建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布莱斯那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带来了德国科学的繁荣和辉煌。
世界上还没有哪个民族像德意志民族那样为全人类造就了如此之多的荣誉世界的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如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费尔巴哈文学家歌德、席勒,经济学家马克思,数学家高斯,物理学家赫兹、爱因斯坦,化学家李比锡、瓦尔堡,等等。
19世纪德国大学赢得了世界大学模式的荣誉,一个美国或者英国的科学家如果没有去德国大学留学一段时间,师从某一位著名学者,他受的教育就会被认为是不全面的。
如果说洪堡开创了研究型大学的先河,那么真正把研究型大学理念转换为实际行动的是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而毕业于此的弗莱克斯纳更对此进行了理论的提升。
他主要有两个观点:第一大学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弗莱克斯纳的观念从以前的大学独立于社会之外逐渐融入社会。
大学像其他的机构一样是编织在社会网之中,而不是超然于社会之外的,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它应是时代的表现。
时代是根植与过去的,大学为了保存前人积淀的文化成果,必然具有一定的保持性,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往往不够迅速,甚至有时被视为‘落后’。
这便是大学的可贵之处。
大学应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他认为,‘大学不是一个温度计,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作出反应。
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
也就是说大学应当引导社会的合理需要,引导社会的发展,以保证人类免于错误和荒谬。
第二大学是特殊的研究组织。
弗莱克斯纳认为,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大学的主要认为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学者和科学家应该主要关注四大目标:知识和思想的保存,知识和思想的解释,寻求真理,训练青年学生成为将来继起的工作者。
大学必须产生思想家、研究人员、发明家,教师和学生,他们需要去探索人类生活的现实并努力去理解他们。
大家应该庇荫科学家、思想家使他们免于俗务的烦扰,在最适宜的环境中,专心致至去研究各种物理的、社会的、美学的现象,去继续研究各种有关的事物。
弗莱克斯纳的大学就如有知识分子垄断的工业城镇,或者说,在这种‘现代大学’里‘研究机构’的成分占了较大的份额。
在弗莱克斯纳看来,大学即使教学的机构,更是研究的机构。
他反对大学为社会服务和进行职业教育。
弗莱克斯纳的主要贡献在与进一步深化了大学的研究职能,更近一步强化了研究的自由空气,使得研究走向深入化和高层化。
从一上的介绍的一些大学理念来看,好像都在有意无意强调大学与社会的距离,从纽曼的博雅教育并非是为着一个特定的目标的,到洪堡的大学应就有学术的独立性和相对自由,再到弗莱克斯纳的大学不是社会变化的温度计。
这一点好想与现代的大学并不是很一致。
是的这正是我要介绍的最后一位教育学家,科尔的大学理念。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经济,科学和教育被提到空前重要的地位,大学也更多的和社会的需要联系在一起。
此时的大学已不在是纽曼式的学术回廊,也不是弗莱克斯纳的研究有机体,而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新型的机构。
这种新型机构的功能更加全面,更加实际。
科尔的大学理念正代表了这种新需要。
他的大学理念明显地带有实用主义色彩。
科尔认为大学是多元化的巨型大学。
他在无法用University言尽大学之意时,自创新词,用Multivesity(Multi—复杂多元之意)言之。
它就像五光十色、魅力无穷的大都市,有若干个社群——本科生社群、研究生社群人文主义社群、社会科学家社群与自然科学家社群、一切非学术人员社群管理者社群,甚至牵涉历届校友、议员、农场主、实业家。
与传统大学相比,巨型大学有若干个灵魂和多种目的,包括服服帖帖地、几乎是奴隶般地服务于社会,但有时也批判社会甚至不留情面。
大学就想一架机器,一架由管理条例共同维系和由金钱赋予动力的机器,部件的增减对整体无多大影响,甚至不为人所注意。
教学越来越不是中心了,而研究则越来越重要。
教师队伍分化为三重结构:专门从事研究的人员,专门从事教学的人员,即从事研究有从事教学的人员。
师生拥有更多的自由,学生可以自由的进入学校,自由选择课程和学习进度,教师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角色教师普遍有一种不受行政部门或同事支配的独立意识。
以上就是对大学发展史的简短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