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三纲与五常 格物致于善
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


理学家把维护 专制统治 和纲常名分的观念 抽象为世界本原的理,建立起 理学体系, 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 等级的合理性。 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
程 “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 朱 ——哲学观 理 “格物致知” 学 内 ——方法论 容 天理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伦理观
2.程朱理学有何影响? 材料 伏尔泰推崇朱熹理学是 “理性宗教”的楷模,是唯以德教人, “无需求助于神的启示”。 “古今中外、影响深远”。 (1)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 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 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 朝形成“朱子学”学派。
(二)陆王心学
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提出 “心即理也”
王守仁 世称阳明先生。生活于明代,心 学集大成者。“圣人之道,吾 性自足。”
阅读材料归纳:陆九渊的主要思想观点
材料1: 人皆有是心,心 皆具是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 真理。 材料2:穷理不必外求,反 省内心即可。
宇宙观是什么?
心是天地万物的 本原 。
材料二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 和教条。……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缺少应有的抽象哲 学理论。……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 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人教版教师用书
材料一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二 (冯)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 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 怍,· · · · · · 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第三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汉武帝以后 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儒学呈繁盛之势,确 立起正统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佛教盛行并本土化和道教在民间的广为 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的 发展
一、三教合一
3.隋朝时期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 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 道教的理论 4.唐朝时期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 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统治地位
C
5. 明朝中期,集心学之大成的思想家是 A. 王夫之 B. 王阳明 C. 李贽 D.朱熹 6.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学说,实际上是 强调 A. 个人内心修养 B. 实践出真知 C. 统治者要施仁政 D. 求知于圣贤者
B
A
探究: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的思想。 影响相同: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 人们的自然欲求 ★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二、程朱理学
1.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 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 合佛道思想来解释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 的儒术体系–––理学。
二、程朱理学
2.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 朱熹和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指自然 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 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 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 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的具象地位, 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
二、程朱理学
2.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 朱熹和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指自然 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 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 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 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的具象地位, 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 含义:以“天理”为核心的儒家观念系统

必修三.宋明理学-课件

必修三.宋明理学-课件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世界观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3、王阳明的生平
王守仁(1472—1528),字 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 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 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 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 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 学”创始人之一。
4、陆王心学
材料一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
材料二: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 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无物,山中树上 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 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学 的 观
道德观: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儒家) “存天理,灭人欲”(佛教)
点 方法论:格物致知
4.程朱理学的地位和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 孟。《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学术思想流传海 外。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文天祥 ——明·于谦 ——清·林则徐
知识·梳理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宋 明
理 学
创立:北宋二程
理 的 成熟:南宋朱熹 发

课件7: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7:第3课 宋明理学

心学,又称“良知之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它与程朱 理学不同的是,陆王心禅学茶主一味张道以在其人中“心”为宇宙的本体 (程朱理学以“道”或“理”为宇宙的本体),这一体系 强调自心,主张修生养性,返身而诚,认为在顺境或逆境 下也不能动摇。南宋陆九渊成为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强 调人的主观意志方面的思想,以心即人的主观性作为哲学 的核心,明代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成为集心学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禅茶原一味是道外在在其中的“理”,陆王心学 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 “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 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之大成者,因而又称“陆王心学”。
讨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 (1)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禅现茶一形味式道在,其都中 继承了孔“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 a.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 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禅性茶格一味都道起在其了中积极影响。
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少数民族接受儒家思想
2.隋唐时期的儒学: 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禅合茶一归味儒道”在其(中“三教合一”)主张
尊道 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 礼佛
崇儒 儒学家的努力: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佛教盛行 a.统治者支持和扶持。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
二、程朱理学 1.什么是理学? 含义:所谓“程朱理学禅”茶,一味指道两在其宋中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儒学。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 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派。 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 为最高范畴的学说,称为“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

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二、程朱理学
1、背景: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北宋时,儒家 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 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家体系。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 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 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 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 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 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 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 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 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 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内容: “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理”。他们所说的“理”都是指封建的 伦理纲常。
共同点:
影响: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 起了积极影响。
尊卑等级、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重礼轻法
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 (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 是( )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人们的言行,压制人民的反抗 B、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C、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D、为了规范普通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二、宋明理学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 所谓天理 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 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 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饥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 饥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 欲也。 欲也。”
朱熹
朱熹( ),字元晦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生于福建尤 ),字元晦,号晦庵。 长期居住在崇安、建阳讲学, 岁进士 岁进士, 溪,长期居住在崇安、建阳讲学,19岁进士,任泉州 同安县主簿,师从程颐弟子杨时的再传弟子李侗, 同安县主簿,师从程颐弟子杨时的再传弟子李侗,从 此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 此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 周易本义》《朱子语录》《朱文公文集》《 》《朱子语录》《朱文公文集》《太极解 《周易本义》《朱子语录》《朱文公文集》《太极解 》《西铭解义》《朱文公文集 西铭解义》《朱文公文集》 义》《西铭解义》《朱文公文集》等。
道德修养
都认为伦理道德是“天理”决定的; 同:都认为伦理道德是“天理”决定的; 人们要提高道德修养, 人们要提高道德修养,不要偏离天理 。 对人们道德修养的要求和途径不同。 异:对人们道德修养的要求和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学派 代表 对世界本 求知 名称 人物 原看法 方法 程 朱 二程 宇宙之间 格物 理 学 朱熹 一理而已 致知 陆 王 心 学 的 元明清时期的 统治思想, 统治思想, 影响海内外
(二)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 南宋: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心即理 反省内心可得天理; (2)反省内心可得天理;
2、明中后期:王阳明 明中后期:

人教版 必修三 第三课 宋明理学(共18张PPT)

人教版 必修三 第三课 宋明理学(共18张PPT)
(2)政治:国家分裂与战乱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秩序;北宋重 文轻武,形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3)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统治者迫切需要从思想上加强控制。
二、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吸收佛道因素。 (4)天人对立,将人放到绝对服从地位。
考点一: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全面认识
陆王心学
考点一:宋明理学 一、思想观点:
陆王心学
项目 宇宙观
伦理观
认识论
“心”是宇宙万物本原, 将人心与伦 穷理只需反省
陆九渊 “心”即“理”。(宇宙 理道德想联 内心(发明本
(主唯)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系
心)
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 “理”就是 致良知、知行
(主唯)理”
封建道德。 合一
(4)朱熹的思想传到日本、朝鲜及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
学派。
资料卡:日本学者指出:“随着封
资料卡:日本的
建秩序的巩固,对学术的社会需要
旧文明皆由中国
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儒学,尤其
传入,五十年前
是朱子学作为从伦理上维护封建社
维新诸豪杰,沉
会的学问的有效性。因此,日本朱
醉于中国哲学大
子学尤其本土化的特色,直到江户
6.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
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
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 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第三课,宋明理学

第三课,宋明理学

2)主要思想主张
A、陆九渊: “心即理也”,并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B、王守仁: “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陆九渊(1139—1193),江西金溪人,因 曾在江西象山(今江西贵溪西南)讲学, 人称象山先生。
王守仁
明思想家, 世称阳明先生。
阳明墓(位于浙江绍兴的鲜虾山麓)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二、材料辨析题
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2、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 ”,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3、参考思路:、 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 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 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 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朱熹 二程思想的集大成者。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2)主要思想观点
A、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 家 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B、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3)主要理论著作: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4)统治地位的确立: 明初
忠孝廉节碑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清道光七年(1827) 欧阳厚均重刻。
共同点: 1、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 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 原是“理”。 2、影响相同: A、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 积极影响

[课件]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第3课 宋明理学

穿 儒 者 服 饰 的 孔 子
戴 帝 王 冠 冕 的 孔 子
从左图到右图的孔子打扮的变化 说明了什么?
一、背景:
二、含义:
什么是理学? 它形成的历史 背景是什么?
一、背景: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冲击儒学的统治地位;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
道、佛
二、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主要观点
对理学的认识
1、怎样理解二程、朱熹、王阳明观点 的异同?
《赏花》
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二程说:“天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 朱子说:“对,天生的。” 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 美丽的。” 主观唯心主义
不 同 点
四、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
“二十四孝” —郭巨埋儿
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 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 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
“ 贞 节 牌 坊 ”
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美丽” 的三寸金 莲
程朱理学共同的主要思想观点 A、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 家 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B、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明初
陆 九 渊 陆 王 心 学
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②求“理”的方法 -----内心反省 ③反对“格物致知”
程门立雪
第3课 宋明理学
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成为中唐以后儒学复兴的 重要背景。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 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它绵延700 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16张PPT)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16张PPT)

思维拓展: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世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界 “理”在心外 “理”在心中“心”即“理” 观 认 识 论
格物致知 反省内心、致良知
共同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思想实质
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 然欲求。

(2015·江苏单科·21)(12 分 )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 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 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 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 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 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 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 学。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材料1: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 事开太平”; 材料2: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3: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4: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 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1)汉代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佛道民间传播,儒学在民间面临挑战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儒学的正统地 位遭受挑战。 (5)唐宋以来,儒学家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如韩愈、 周敦颐、张载等。
概念解释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家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天理” 为核心,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理论化、思辨化新 儒学体系。 理学家的“理” 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封 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三、宋明理学影响
1、消极:
(1)以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制扼 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 (2)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 南宋以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1723—1777)
2、积极
北宋张载《横梁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1)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 (2)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强调 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3、实质: 理学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和礼” 的思想.
儒(根本)
(目的)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2、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
3.程朱理学的内容
(1)核心思想: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 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2) “天理” ,在社会中体现为伦理道德 (三纲五常),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要 “存天理,灭人欲”。
(3)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 “理”。
4.唐朝时期 “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受到挑战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 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 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 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 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 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 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 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三教图》(清· 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探究:理学产生的背景:
1.经济: 北宋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
(1)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兴起,思想开 放,冲击了传统的伦理观念; (2)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为理学发展奠 定基础;

第3课_宋明理学

第3课_宋明理学

结合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思考:程朱理学 有哪些影响?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 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力地维护了
封建专制统治。同时又具有和谐意识,崇尚道
德,注重气节,讲求自我节制等对塑造中华民
族性格产生了积极而深远影响。还传及日本、
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
学派”。 主要理论著作:朱熹《四书章句集
理学在今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 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 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 极 影 响 积 极 影 响 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 压抑、扼杀自然欲求。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③儒学的发展
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 存在着严重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 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魏晋时期, 儒学开始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 新的发展。
此图绘佛、道、儒 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 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 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 合一”的社会思潮。画 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 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 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 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①佛教的盛行
佛教是外来的宗 教,它创自古代 印度,汉朝传入 中国内地,魏晋 时期盛行。佛教 宣扬人生一切皆 苦、现实世界一 切皆空的苦空二 谛学说,主张超 脱尘世,出家修 行,落发为僧。
②道教在民间传播
道教则是中国土地上自 生的宗教,它正式创始于东 汉末年,开始主要在受苦受 难的民众中流行,后来在上 层社会中也有不少信徒。 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 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思想, 乃至上古时代的民间巫术等。 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成神仙。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二、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理学”一词的概念: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代表人物:
程颢
程颐
朱熹
“程朱理学”一词的由来: 程颢、程颐对理学的 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 并成为集大成者。所以将其通称为“程朱理学”。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B
D、道学
3、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 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C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4、“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 指: A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5、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去人欲,存天 理”观念的是: A A、朱熹 B、程颢 C、周敦颐 D、王守仁 6、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哪 种理论而来的: C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宋明理学 D、佛教
朱 熹
①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人性的最高境界。 ②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明道德之善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 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 理? 3 . 程朱理学的影响 “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 ①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官方哲学) 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是“遏人欲 ②束缚人们的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 而存天理”。 影响很大
晦庵先生
③影响亚洲其他国家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 —— 《朱子语类》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小结:(2)程朱理学的影响
◇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
依据的教科书
◇学术思想影响海外。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3、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生平和思想:
陆九渊(1139-1192),号 象山先生,字子静。南宋著 名哲学家、教育家。与当时 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 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 “心学”的创始人。明朝的 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 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 派”。
民族精神?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 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 林则徐
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 秋瑾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 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 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学习延伸
你认为理学精神在今天哪些仍可取,哪些应该抛 弃?我们今天对理学应采取怎样的态度? 可取: ①和谐意识 ②忧患意识 ③崇尚道德 ④强调力行 不可取: ①尊卑等级 ②重男轻女 ③因循守旧 ④重利轻义 ⑤重礼轻法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2.程朱理学
小结: (1)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 ②天理本质上是儒家道德 “三纲五常” ③“存天理,灭人欲” 4、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小结:(2)程朱理学的影响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小结:(2)程朱理学的影响
◇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
治家和军事家,“心学”之集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老君岩 老君岩(福建泉州清源山),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
子洞悉世间沧桑、慈祥而睿智的形象。
武当山 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15日入选 《世界遗产名录》),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 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
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读儒家经书,一 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 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梁 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身出家,“舍 身”同泰寺,把推崇佛教推向戏剧性的高潮。
六祖慧能
白寺(河南洛阳)
白马寺创 建于东汉永平 十一年(公元 68年),是佛 教传入我国后 第一座由官府 建造的寺院, 所以历来被尊 为中国佛教的 “祖庭”和 “释源”,有 “中国第一古 刹”之称。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南 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 碑刻3600余通,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
《冬至吟》何者谓之几,天根理极微。今年初尽处,明 日未来时。此际易得意,其间难小辞。人能知此意,何事不 能知。
《杯盘吟》林下杯盘大寂寥,寂寥长愿似今朝。君看击 鼓撞钟者,势去宾朋不易招。
《欢喜吟》扬善不扬恶,记恩不记仇。人人自欢喜,何 患少交游。 善人吟良如金玉,重如丘山。仪如鸾凤,气如 芝兰。
第3课 宋明理学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主流地位,从此儒学便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影 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 断前进,儒学的权威会不会受到挑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儒 学的信徒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儒学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 地位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儒 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3课 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3课 宋明理学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合一
1.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3-
第3课 宋明理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程朱理学
产生 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 背景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17-
第3课 宋明理学
12345
5.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解析: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所以A 项正确。B项错在“圣人独有”,C项明显不符合心学理论,D项错在“外部世界”,应是 内心世界。 答案:A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1-
第3课 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1.识记魏晋南北朝 时期儒学的发展以 及宋明理学的主要 内容。 2.分析理解儒学在 宋明时期发展变化 的主要原因及其主 要特点。 3.认识宋明理学的 重大历史价值和社 会影响。
思维脉络
-2-
第3课 宋明理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5-
第3课 宋明理学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宋明理学的发展特点 史料导入
宋朝的儒学传统已经有别于早期的儒学。早期儒学专注的是政治和道德方面 的实际问题,因为他们首先考虑的是组织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宋朝的儒学学 者研读传统的儒学经典著作,但是他们也熟悉佛教作品。他们在佛教思想中发现 了许多值得赞赏之处。佛教不但拥有富有逻辑的思想和论证,还对儒学思想家未 曾系统探究的问题如灵魂的特性和个人与宇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样, 宋朝的儒学学者从佛教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由于他们的思想既反映了佛教的 影响也继承了传统的儒学的价值观念,因此以新儒学而闻名。

人教版必修三-宋明理学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人教版必修三-宋明理学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②道教在民间旳传播。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旳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 道是道教最早旳体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旳黄巾军大起义。黄巾 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 域依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但 有皇帝、大臣信仰,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旳信徒。
②儒学对统治阶级是一种进行思想控制旳工具;对士人知识 分子、社会精英是人生信条,又是借之参加政治旳手段,受 到少数民族统治者旳欢迎。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大 融合时期,人民渴望过上和平、安定旳生活,而儒学强调旳 是“和”,顺应了历史旳潮流,轻易被人民所接受,有利于 少数民族旳统治。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内容:都是儒学旳体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旳思想,都以为世界本原是 “理”。
共同点:
都有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旳自然欲求;
影响:
理学注重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旳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旳性格都 起了主动影响。
(1)对世界本原旳详细认识不同:
④儒学比佛教、道教传播旳更广,影响更大,少数民族旳统 治阶级也认识到儒学是最”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初 旳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 来。”“理”所以成为二程哲学旳关键,宋明理 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弟兄所谓旳“理”,既是 指自然旳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旳当然原则, 它合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详细事物。这就把儒 家老式旳“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旳 形式体现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 旳本体地位,目前开始用“理”来替代了,这是 二程对中国哲学旳一大贡献。

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丁云鹏), 《三教图》(清·丁云鹏), 三教图》 丁云鹏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三教融合,社会潮流 、三教融合, 融合
• • • • • • • • • 儒:负责年轻时求取功名 为万世开太平” “为万世开太平” 社会 佛:为失意时的安慰 胜者为王,败者为僧” “胜者为王,败者为僧” 未来 道:为老年时的祈求 长生不老” “长生不老” 人生
陆九渊
• 治学方法 • 朱熹 道问学 • 陆九渊 尊德性
2.王阳明对 心学” 2.王阳明对“心学”的发展 王阳明对“ 背景: ①背景: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 ②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心外无物” “致良知” 致良知”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四.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 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 人欲” 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 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 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 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 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 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 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 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 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 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 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 宣告: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 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 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 的慷慨呼号;文天祥、 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 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 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 值与道德理想。 值与道德理想。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都认为伦理道德是“天理”决定的;人们要提高道德修养,不 要偏离天理 。
异:对人们道德修养的要求和途径不同。
归纳: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1)共同点:
①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封建伦理道德即是“理”。
②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
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故事二:《父子关系》友问:老爸和儿子怎么相处呢?二程说:“老 爸就是老爸,儿子就是儿子,这是上天安排的,所以儿子要孝敬老爸, 这就是孝。”朱子说:“对,父子关系是上天安排的,并且儿子不能 有忤逆之念,即使老爸错了,也不要反对,这就是孝。” 阳明说: “人本来就有孝心,但还要反省,发自本心地尽孝,这才是孝。”
材料三: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思考:概括陆九渊的主要观点?
陆九渊:“心即理也”;
(1)主要观点:“心即理也”; (2)方法论:“发明本心”。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 另一位说是风动;慧能过去跟 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
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材料四: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 处,故良知即天理。
心学的集大成者
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 被贬贵州时居住于阳明洞,
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
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
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心学”的集大成者。
阳明墓(位于浙江 绍兴的鲜虾山麓)
思想主张: ①宇宙观: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认识论:内心反省:“致良知”(核心);
扇枕温衾:黄香,东汉人。九岁 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 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 被褥。
恣蚊饱血:吴猛,晋朝人。八岁时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 亲不能安睡。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 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 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二十四孝·郭巨埋儿》:郭巨,晋代 人,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 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 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 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时,在 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 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知:获得知识.即通过实践、学习,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先 天存在的“理”。实质:不在于求科学之真,而在于明德至善。)
思考: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要把 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的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 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 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发现和认识的,而不是 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两者的区别: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天存在的“理”(或“真知”)
(2)程朱理学的影响: 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②《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二程”: ②道德观:“天理”和儒家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③认识论: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去把握“理”。
朱熹:
①世界观: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 五常;
②道德观: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人性与天理一致
③认识论:主张“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试试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故事一:《赏花》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二程说:“天生的。” 朱子说:“对,天 生的。” 阳明说:“是天生的,但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美丽的。”
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
3、北宋时期:儒学家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道活动,不断思 考和探索,把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与传统儒家的 积极入世和现实人生观联系起来,逐渐确立了一套以“理”或 “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被称为“理学”。
二、宋明理学:
探究二:阅读P12——14第二子目,思考什么是理学?为什么在
宋代兴起?
材料五: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
材料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思考: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王阳明:“致良知”。 (1)思想核心:“致良知”; (2)方法论:“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思考:材料六体现了什么观点?
重树思想标准(良知)的重要性; (3)积极: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发奋立志。
第3课 宋明理学
朱熹在岳麓书院 讲学时手书字迹
课标: (1)了解宋明理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认识宋明理学在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探究一:阅读P12第一子目,思考儒学独尊地位动摇的原因? (1)汉唐时期的儒学,无法控制社会动荡时期的人心; (2)佛教盛行、道教传播,使儒学的独尊地位出现危机; (3)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弥漫在各个领域,儒学的 正统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
——范仲淹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宋·文天祥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名校校训: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 日近有功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重男轻 女;轻 视个体 自由。
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翻开历史 一查……满 本都写着两 个字是“吃 人” 。
三从四德:“三从” 在家从父、出 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 德、妇言、妇容、妇功。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 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⑵ 理学的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即封建伦理道 德和等级秩序。)
材料五: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 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⑶ 理学的方法论:“格物致知”。(格物:研究,接触事物;致
补充: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 道教
教在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
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的
道教组织,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创立
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
尊奉的神仙是对“道”之信仰的人格化体现。道士是 道教的神职人员,宫观是教徒活动的场所。
修炼丹药 长生不老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 佛教
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尼泊尔)王子乔达摩·悉达
多所创(因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摩尼)。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佛心灵和道德的进
步和觉悟。信徒修行悟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 越生死和苦难、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儒学本身的缺陷: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 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 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政治腐败,王朝更迭,军 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 怀疑。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 安慰,缺乏治心的手段。 汉唐儒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 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5、理学的特点:
①吸收佛、道思想,使儒家思想理论化、思辩化、哲学化,成 为完备、精致的思想理论体系。
②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核心,约束人性,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使儒家思想通俗化、世俗化,更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6、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1)思想:①世界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
(2)不同点:
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主张“格物致知”;陆王主张“致 良知”,进行内心的反省。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探究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生自古谁无死,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⑴ 理学的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其实质是客观唯 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 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材料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材料四:“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请问:上述材料反映了汉唐的什么现象?
归纳:为什么会兴起理学? 时代背景: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以
儒学为主体“三教合一”的趋势。
1、魏晋南北朝:汉代儒学的天命观难以控制人心,社会动荡 使人们渴求心灵安慰,佛教、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发展渐现 了危机。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三教并行,佛、道的发展使儒 学正统地位面临着严重挑战。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朝形成“朱子学”;
④注重主观意志、品德气节、人性庄严,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⑤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 欲求,促成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