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忠”中日儒学小论论文
从“忠”“孝”在中日儒学文化中的地位差异看文化变异现象

和 诸 神 的 主 神 居 然 是 一 个 不 从 父 命 、 胡 作 非 为 之 人 。 而 且. 日本 的 “ 子 制 度 ” 歌 舞 伎 、 道 等 艺 术 世 家 可 由得 养 和 花
意弟 子 继 承 艺 名 或 家 系 的 传 统 做 法 也 与 中 国儒 家 所 谓 的 “ 性 不 养 ” 养 子 制 度 和 做 法 相 违 背 。日 本 法 律 直 至 异 的 17  ̄ 还保 留对 杀 害亲 属 的 处罚 重 于 其他 杀 人 事 件 的规 93-
传 统 文 化 的 儒 家 文 化 影 响 最 深 的 国 度 , 是 中 国儒 家 传 但
10 2 ) 00 6
二 、 忠 ” “ ” 日本 “ 、孝 在
“ ” “ ” 两 个 儒 家 传 统 观 念 对 于 日本 人 来 说 . 忠 、孝 这 都 是 从 中 国引 进 的 “ 来 品 ” 而 “ ” “ ” 地 位 之 差在 两 舶 。 忠 、孝 的 国却 大相 径 庭 。 在 中 国 历 史 即将 进 入 唐 王 朝 之 时 , 日本 圣 德 太 子 将 “ ” 确 定 为 绝 对 的 伦 理 道 德 原 则 , 载 入 《 七 条 宪 忠 明 记 十
“ 朝 换 代 ” “ 者 为 王 ” 美 军 占 领 日本 后 大 大 地 利 用 了 改 、胜 。
中 国 文 化 特 别 是 儒 家 伦 理 .对 日本 文 化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都 产 生 过 巨 大 的 影 响 。然 而 由 于 中 日文 化 的 早 期 构 成
和 社会 人 文 条 件 不 同 ,因 而其 选 择 取舍 的标 准 和 基本 走 向也 就完 全 不 同 , 较 集 中体 现 在儒 家 理 论 的 “ ”“ ” 比 忠 、孝
中日文化比较心得

中日文化比较心得第一篇:中日文化比较心得中日文化心得体会这一学期选修了贾老师的中日文化课程,由于课程冲突,好多次没有去成,但我觉得通过这次课程让我认识到了中日文化的区别。
我们为什么总是讨厌日本人,也许是因为日本文化几乎全是中国传过去的,本来就是个蛮夷之地,蕞尔一岛;但它后来却又侵略中国,进行大屠杀这种惨无人道的行径。
最重要的是那种不认罪的态度——否则,我也说不清中国人为什么要仇日不仇英法美。
八国联军烧了我们的圆明园、屠杀了义和团。
其实关于国际关系,国家利益才真正左右一个国家的态度,本来就变得比狗脸还快,翻脸不认人常有。
象我们这样持久地排日并不理智。
我也无意为日本辩护,它有自己的民族劣根性,但日本文化和众多文化一起冲进中国大门,与年轻一代人紧密融合,再拒绝出去,绝不可能。
日本文化的确在影响这一代人,中国文化必然有比不上它的地方——没有什么文化和制度完美,任何文化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我国改革开放不是去挑别人的毛病,而是学别人的优点,我们必须清醒。
中国人行事以中庸著称,但做道德判断却相当偏激。
或者说二元化,不是君子一定是小人,不是好人一定是坏人,不是清官就是贪官;有句迎合皇上的话就是奸佞弄臣,非得抬着棺材死谏才叫忠臣。
清官如岳飞、海瑞,要么被陷害死,要么与整个官场为敌。
再比如,父母死了要守三年孝,什么事都不准干,一门心思地悲哀。
当时,有个“大孝子”倒是守了二十年的孝——在这期间生了五个孩子,传为笑谈,但此人除此之外,没有杀人放火,没有违法勾当,孔融却一声令下就把他杀了,中国人虚伪得可以。
孔融还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另一个他认为在父亲坟前哭得不悲的人——最后,曹操仍借着“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倒算首尾呼应。
而且似乎日本文化是更为灵活的,从物语文学可以看出,很早就可以抒发个人的情感。
而中国,文人似乎永远是不得志的,活象一群怨妇。
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但辛不如苏,苏是士大夫兼文人,辛的范围就窄多了,几乎是职业“词人”,而填词不是正业,是野狐禅,只有科场和官场不得志,才去搞这种杂学,试想辛的心态会好吗?柏杨先生说:“日本虽然几乎吸收了中国的一切,但没有吸收科举,所以在明治维新可以一下完全崛起。
论文: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继承与扬弃

传统文化论文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继承与扬弃摘要:文化是不可能割断的。
中国儒家文化中很多东西,在今天也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无疑,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大量值得发掘的东西。
特别是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儒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日本;继承和发展。
儒家,又称儒学思想,是以奉信以孔子为先师,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各种与此相关、或声称与此相关的思想道德准则,是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
纵观儒学文化,体系非常庞大,包括了道德、修生、养性、治国、治家、哲学、艺术、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
对于中国儒家文化的重新重视实际上始于日本的经济起飞。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给儒家文化的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新领域。
正是从日本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子。
一、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继承。
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儒家文化的地位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道文化业日益兴盛,虽然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并未动摇,但是也受到了佛、道文化的极大挑战。
这个时候,非儒家文化表现出极大地包容性与生命力,在儒学文化思想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成熟的同时,日本的本土文化也在进行不断地演化。
(一)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理想化。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充分冶炼后形成的理想是相当明确的,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里的天下。
是指当时的中国,即整个华夏民族的社会整体。
“平天下”的主张带有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含义,是儒家社会理想的一种体现。
日本也继承了儒家文化中的这一思想,在无法达到“大同”的现实中,日本则是用组织人本来统一思想,形成以组织为第一位,一切服从组织的基本理念。
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是日本经济腾飞时期,儒家文化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作文(5篇范文)

儒家思想的作文(5篇范文)第一篇:儒家思想的作文儒家思想的作文儒家思想的作文(一)春秋战国时期,正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秦国利用法家的思想,一跃成为秦朝,因为实行了商鞅变法。
但是真正给我们中华文明创造了光辉篇章的是儒家代表——孔子。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七十三年人生的概括,孔子字仲尼,鲁国曲阜人,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
孔子为什么能够这么伟大呢?以至于许多学者认为孔子是缺点最少的人呢?儒家思想就像是一部永恒的经典,很完美,但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这也是孔子周游列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但是孔子做到了,儒家思想里面的周礼拘束的非常多,又非常讲究,这规范那不规范等等等等,但是孔子却在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上都做得十分周到。
这需要多大的本领啊!孔子既然是教育家,教育方面也做出了与大贡献,因材施教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教育的先河,这是孔子提出来了,他收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七十二贤中有三个最有本事的:子路,颜回,子贡。
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自己炼出来的,否则他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能耐。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爱”,墨子是“兼爱”,仁爱是分等级的爱,兼爱是不分等级的爱,但兼爱比仁爱更难做到,因为当时的奴隶社会富贵贫贱分得相当明显,富贵的人就看不起贫贱的人,怎么可能去不分等级的爱呢?孔子提倡有为,道家提倡无为,道家的思想是适合于隐士一类人的,提倡顺其自然,自己过自己的生活,无为而治,不要兴风作浪。
许多人想不通,男子汉大丈夫生来就是要纵横天下,怎么能蜗在一旁呢?这样的人不是隐士,自然接受不了道家的无为而治。
虽说学说不同,但孔子人说老子是人中之龙,这是孔子豁达的表现之一。
法家提倡以法治国,儒家思想提倡以仁治国。
在现代社会,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儒家法家的思想结合,既走依法治国的路,也走以仁治国的路。
只施仁,给人们太大的自由,只施法,给人们带来太大的压力,只有仁和法结合才能适合于现代人民的需要。
解读儒家文化内涵的作文

解读儒家文化内涵的作文《儒家文化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它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儒家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是“仁”。
“仁”是一种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
孔子说:“仁者爱人。
”这意味着要有同情心、慈悲心,关心他人的痛苦和需要,以友善和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
这种“仁”的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礼”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
“礼”不仅仅是外在的礼仪规范,更是内心的道德约束。
它教导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一定的秩序和规则,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有序。
通过遵循“礼”,人们能够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做到尊老爱幼、尊师重道,从而营造出一个文明有礼的社会环境。
儒家强调“中庸之道”,即追求平衡与和谐,避免极端和过度。
这并非是一种折中的妥协,而是在处理问题时能够把握适度的原则,做到恰到好处。
在为人处世中,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保守;在追求目标时,不过于激进,也不过于消极。
这种智慧有助于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儒家还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的品德修养视为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础。
通过自我反省、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仁”的思想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互助与关爱。
“礼”的观念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中庸之道”能够引导人们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平衡和可持续性。
然而,我们在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时,也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儒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儒家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深入理解和传承儒家文化,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以及民族文化的繁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教育论文(共2篇)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教育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特别是儒家的伦理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掘和发扬儒家思想(特别是其教育思想和德育方法论),并将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扎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道德传统的土壤之上。
可见,在现阶段研究儒家思想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1、脱离实际脱离生活。
由于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强调阶级教育、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正在长知识的生命个体,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育人具有完善的人格,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一个青年应该具有的活力与生机。
而现实的情况是,只注重学生记住了多少党的指示、方针政策,而不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导致学生一提思想政治课就打不起精神,甚至反感思想政治教育课。
由于学习成绩下滑而酿就的杀亲惨剧不断;由于金钱权欲的诱惑而致使高级干部纷纷下马;由于纠纷而造成命案连连.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在现代已呈“半休克”状态!由此可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今时代的要求,必须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彻底反思并做出改革。
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使思想政治教育担负起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实现真正的价值就必须将之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这是时代的呼唤!2、教育模式僵化。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克抗先生认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僵化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存在问题。
家长们的思想观念则助长和强化了学生身上的问题。
中日两国文化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文化价值观的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日两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日两国的文化特征各不相同。
为了更好地促进两国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本文将对中日两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行比较研究。
一、集体与个人集体与个人的差异是中日文化中最显著的一个方面。
在日本文化中,集体的观念非常强烈,个人的利益往往被放在更高的位置上。
这种文化价值观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在家庭、公司和社会等层面上。
在家庭中,日本人注重家族的延续,子女往往要顺从父母的决定。
在公司中,团队意识被强化,个人的竞争意识相对较低。
在社会中,人们强调尊重他人的意愿并追求和谐,个人的利益往往被牺牲。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个人的价值观念更为突出。
中国人普遍注重个体的自由、尊严和尊重个体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社会与家庭中也更多地强调个人的利益和需求。
不过,这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近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一些改变,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集体与社会利益的重要性,并在很多方面予以了实践和体现。
二、时间观念中日两国的时间观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非常注重时间的效率和规划。
在日本人的思维中,谁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时间,谁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他们非常注重时间秩序和时间的节约,追求高效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则更加灵活和弹性化,注重把握时机和机遇,追求的是人生的自由和更多的体验。
中国人常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反映了这种价值观,但他们对待时间的态度相对比较随意,并不太注重时间的规划和严格管理。
三、态度和信仰中日两国的文化价值观还体现在了宗教信仰和态度上。
在日本文化中,佛教和神道教是非常深入人心的宗教信仰。
佛教强调“瞑想禅定”的修炼,让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神道教主张崇拜祖先和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信仰渗透到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人际关系、孝道和环保意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论中日儒学之差异

浅论中日儒学之差异
第一,中日两国儒学的历史发展不同。
第二,中日两国儒家思想有着本质差异:(1)从经济基础上看,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而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在形成之中;因此,日本儒学是以封建统治阶级意识为内容的宗法制度下的“身心修养”说和伦理道德说,其所追求的目标是维护君权、巩固天皇统治;这与孔子“仁者爱人”、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相去甚远。
(2)从政治体制来看,日本实行的是君主专制政体,无论是内阁还是首相都要受到天皇的严格控制,这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走出“身心修养”的儒学范围。
浅谈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日本的影响_李苗苗

2012年Vol.27 No.2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1-16作者简介:李苗苗(1985-),女,河南洛阳人,助教,从事日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
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一样是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纵观儒学文化,体系非常庞大,包括了道德、修生、养性、治国、治家、哲学、艺术、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至汉朝时,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第一次被改造和融合,成为了中国最正统的符合封建王朝统治要求的思想。
在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对世界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影响。
日本是和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从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看,日本民族的文化底蕴并不厚重,但在日本,尤其是日本学者都致力于发掘深层文化。
日本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日本文化可以说就是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兼容与对本民族优秀文化挖掘、承传的基础上形成的。
比如说“和”的思想在日本的传统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从中日语言文字学的角度上看,日本人自称为“和”族,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为贵”思想分不开的。
一、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儒家文化的地位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道文化业日益兴盛,虽然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并未动摇,但是也受到了佛、道文化的极大挑战。
这个时候,非儒家文化表现出极大地包容性与生命力,在儒学文化思想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成熟的同时,日本的本土文化也在进行不断地演化。
(一)儒家文化在日本传播的源头公元285年即日本应神天皇16年,百济人王仁带着十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到达日本。
这是儒学经典著作《论语》第一次到达日本,也是有史可靠的儒学第一次与日本的接触。
孔子仁者爱人的论文

孔子仁者爱人的论文孔子仁者爱人的论文“仁者爱人”这种观念以人为最高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和珍爱人的生命,把人的尊严和价值放在第一位。
下面是关于孔子仁者爱人的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深秋的阳光依然灿烂温暖。
通往鲁国的大道上,在众弟子的簇拥下,一辆马车缓缓而行,朝着鲁国的国都而归。
马车上,年迈的孔子静默端坐,他的眼前开始出现沂水的清波,舞雩台的清风、飘香的稻黍。
家乡的味道飘然而来,故国之思在那一瞬间得到完全释放。
这是公元前484年的一个秋日,周游列国14年的孔子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一年,孔子已是68岁的老人。
14年前的春天,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人格,为了寻求新的从政机会,为了传播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离开了生他养他的父母之邦鲁国,踏上了周游列国之路。
对于鲁国,孔子充满了依恋和热爱,那里是他成长和追求事业的摇篮。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名丘,字仲尼。
他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位武官,在孔子三岁时去世。
母亲颜徵在带着孔子搬到曲阜居住,在清贫的日子里把他抚养成人。
孔子自幼就学习礼节,他和小伙伴们做游戏时,就经常模仿大人们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动作。
从15岁开始,孔子发奋读书,熟练掌握了礼节、音乐、骑马、射箭、写字、算数等六艺,并精通六经。
到30岁左右,孔子已成为远近闻名、学优品高的大师。
从政是孔子的人生理想,也是他毕生的追求。
孔子有一腔报国热血,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他始终是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他在鲁国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但干成了不少事:管理仓库,他就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清清楚楚;管理牛羊,他把牛羊饲养得膘肥体壮;担任鲁国的中都宰,实施礼制,不到一年,中都地区秩序井然。
后来,孔子升任司空、司寇等职,兼摄相事,参与国政。
孔子在鲁国任职四年,鲁国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大为改观,以“小康”闻名于各诸侯国,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
期间,孔子还参与了外交、军事等活动,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干。
日本和中国的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儒家思想有何不同?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虽然中日两国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由于历史背景和地域环境的不同,两国的儒家思想有着一定的差异。
一、儒家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历程不同中国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日本儒家思想则是在中国文化传入日本之后,经过本土化传承、发展而形成的。
尽管日本儒家思想的根源与中国相同,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思想的传播和演化方式不同,日本儒家思想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重视不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着重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认为这是维系社会秩序和文明的重要手段。
儒家思想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体系,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日本儒家思想中,文化传统的重视程度没有那么高,日本人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尤其在现代化进程中,日本在文化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开放心态。
三、社会规范和伦理观念有所不同中国的儒家思想以仁爱、忠诚、敬老尊师等美德为核心,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儒家思想强调了社会和谐和个体的道德素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成社会秩序。
而日本的儒家思想则更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尽管也强调了社会和谐,但是相比于中国来说,更注重个人的权利和利益。
四、强调道德自我修养的差异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个体的自我修养和提高。
在中国,修身养性在儒家思想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钻研儒家经典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而在日本儒家思想中,对于个体的自我修养并没有达到中国儒家思想的高度,日本更加注重外在行为规范的达成和维护。
总之,中日两国的儒家思想在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发生了一定差异,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然而,无论是中日两国的儒家思想,都是对于中华文明与东方文化的珍贵贡献,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
儒家孔子仁爱道德论文(2000字)

儒家孔子仁爱道德论文(2000字)先秦儒家“仁爱”思想及其价值研究【摘要】先秦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在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关系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政治上,周王室实力衰微,诸侯国势力膨胀,连年的争霸战争导致民不聊生。
在此情况下,受经济基础决定的思想文化也必然发生变化,此前的周礼已经失去了规范人们思想和言行的作用。
从这种社会现状出发,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目的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伦理学说的根本。
“仁”的内涵是什么?孔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思想史上一个大致统一的观点是:以“爱”释“仁”。
“仁”的最初含义是对根基于宗法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的概括,爱亲之谓仁。
但“仁爱”思想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爱亲”上,而是扩展为“爱人”。
这里的人不仅指奴隶主贵族阶层,还包括平民,甚至是奴隶。
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仅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忠恕”作为一个新概念提出则是其对“仁爱”的发展。
在实践仁爱的方法问题上儒家强调“仁”与“礼”相结合,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实现其仁礼统一的理想社会模式,必须靠”志士仁人”的不懈努力。
这些“志士仁人”就是孔子所说的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在他看来,只... 更多还原【Abstract】 The Pre-Qin is a transition period, Theproductive forces greatly develops and the capacity relates convert from the slave system toward the feudalism system onthe economies; On the politics, Zhou Royal’s strength is wane, but the seigneur’s power are expands, successive years hegemony fighting cause the people hard to live on. Under thecircumstances, the thought which decided by economic also changed by all means, Zhou li has already lost it action on standardize people thought and behavior. ... 更多还原【关键词】儒家;孔子;仁爱;道德;【Key words】 Confucianism; Confucius; benevolence; morality;【索购硕士论文全文】Q联系Q:138113721 139938848 即付即发目录中文摘要 6-8Abstract 8-9导言 10-16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0-11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11-151、国内研究现状 11-132、国外研究现状 13-15三、研究方法和写作结构 15-16一、先秦儒家“仁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6-22(一)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基础 16-191、经济状况 16-172、政治状况 17-19(二)儒家思想的理论渊源:对周朝思想的继承和革新 19-20 (三)先秦儒家“仁爱”思想产生的人性基础 20-22二、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 22-29(一)确立“仁爱”思想的出发点和目的 22-23(二)仁爱思想的内容 23-261、爱亲之谓仁 23-242、泛爱众 24-253、以爱释仁的情感基础 25-26(三)实行“爱人”原则的根本途径:忠恕之道 26-27(四)实践仁爱的方法:克己复礼为仁 27-28(五)仁者所具备的品质:恭、宽、信、敏、惠 28-29三、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历史价值评析 29-35(一)“仁爱”思想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和谐人际关系 30-33 (二)重视内在道德修养束缚外在道德约束 33-34(三)等级主义道德原则忽视了人的个性自由 34-35四、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启示 35-44(一)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一系列道德问题 35-37(二)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道德问题的原因 37-391、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权威和合理性遭遇挑战 372、社会转型时期新的道德规范体系尚不健全 37-383、传统的道德教育存在弊端 38-39(三)批判的继承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 39-441、“仁爱”思想在和谐人际关系方面的作用 39-402、儒家“仁爱”精神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40-44 结语 44-46注释 46-48参考文献第二篇:从_论语_中看孔子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4300字总第34期第1期20xx年1月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ofGuangdongInstituteofSocialismNo.1,2021SerialNo.34从《论语》中看孔子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庞柏生(佛山孔子学说研究会,广东佛山528000)摘要:《论语》记录了孔子、孔门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的言行。
儒家文化内涵解读800字

儒家文化内涵解读800字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儒家文化的内涵解读:一、仁爱思想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它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仁爱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基本内涵,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主张以仁慈、宽容、同情和爱护的态度对待他人。
在儒家看来,每个人都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二、义理之德儒家文化中的“义”指的是做人的原则和道义,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在儒家看来,“义”是个人和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和行为准则。
同时,儒家也强调“理”,认为万物皆有理,应该遵循天理、道理和伦理。
三、礼制之规儒家文化中的“礼”指的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和规矩,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在儒家看来,“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制度,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同时,儒家也强调“制”,认为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保障。
四、智者之学儒家文化中的“智”指的是智慧和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儒家看来,“智”是人们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知识。
同时,儒家也强调“学”,认为学习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必要途径。
五、信实之品儒家文化中的“信”指的是诚信和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
在儒家看来,“信”是人们必须具备的品质和素养,只有通过诚实守信的行为,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同时,儒家也强调“实”,认为实事求是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的内涵包括仁爱思想、义理之德、礼制之规、智者之学和信实之品等多个方面。
这些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价值观念。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积极弘扬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践行其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孔子的仁礼思想论文

孔子的仁礼思想论文第一篇:孔子的仁礼思想论文导语: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的仁礼思想论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孔子的仁礼思想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孔子的学习观,提出了“在学习的目的上主张学以致道,学以治世;在学习的态度上提倡发奋好学,虚心求学;在学习的方法上坚持学思结合,学行并重;在学习的内容上注重德育;在学习的作用上突出完善人格”。
【关键词】孔子学习观一、在学习的目的上主张学以致道,学以治世在孔子的心目中,学习的最高目的还是“学以治世”,正如子夏的所说:“学而优则仕”[1]子张即学有所成了才可以去做官。
对君子而言:“不仕无义”,依据是“君子之仕,行其义也”[1]微子。
对于其他目的的学习,孔子是不赞同的:故当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1]子张毕竟在孔子看来“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1]卫灵公从中不难发现孔子认为只有学习那些治国安邦的策略才是学习的正道,而学那些农事就偏离了学习目的。
在分析学习的目的时,他曾颇有感触地强调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子路可见,孔子学习的最高目的是“学以治世”,认为书读得再多,如排不上“为政”的用场,这样的学习是无用的。
学习是为了达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1]子路的从政目的。
上述事例也表明了孔子的那些弟子皆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完成了达仕为政的神圣使命。
他自己也曾表达过急于从政的迫切愿望:“诺,吾将仕矣。
”[1]阳货这些思想也初步奠定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伦理基础。
后世的许多读书人皆把读书视为是最神圣的事业,看作登上仕途的理想阶梯。
上述这些言论都体现孔子学以致道,学以治世的学习目的。
儒学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儒学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摘要:中国与日本是隔海相望的近邻,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中,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日本自圣德太子时代、“大化革新”到幕府时代、明治维新直至近现代,儒家文化广泛传播,绵延不绝,并且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作为东方文化构成的主体,事实上对韩日本民族社会发展、思想道德教育等的基本内涵和价值观的积淀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
引言:中日文化交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与世界各民族一样,日本有其独特的文化。
原始日本人在岛国特殊地理环境下,吸收儒、佛、道思想逐渐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其中儒学与神道相融合,形成为日本的"儒教",对日本人民的道德观、教育观产生很大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有国际性特殊文化现象的东方文化,它影响着中国、日本、越南、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但是目前研究儒学对韩影响的较多,而在对日影响方面却相对较少。
这对意欲了解甚至学习日本文化发展的学生多有不便,而关于儒学对日的影响文献资料、古迹介绍等还是大量存在的。
本论文通过儒学思想进行解读,浅析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从中也可看出日本文化中注重实务,重视思想的合理性并与实践相结合,善于将本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等实用主义的性格。
此研究将会使更多的人了解日本文化的发展史、文化的创新及其对本国发展的影响,对中日学者也是极为有利的。
正文:儒家哲学原始儒家是继承中华远古文明思想而来,并特别重视国家社群的维护及个人修养的实践的哲学,其中周文化的社会哲学理想更是儒学价值意识的根本基础。
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串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儒家传统的价值意识依然主导着并决定着中国人社群的道德信念与家庭伦理。
浅析中日对忠孝恩理解的差异2200字

浅析中日对忠孝恩理解的差异2200字每个民族,每个地域,在自己特定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下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不一样的性格特点。
正是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性往往使世界精彩纷呈,但也会因为文化的不一样造成矛盾的产生。
本文通过对《菊与刀》的阅读并站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对日本文化进行浅析。
毕业忠;孝;恩;文化差异一、前言菊是日本皇室家徽,象征着日本民族随性谦和的一面,刀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表现出日本民族的坚韧与好斗。
在《菊与刀》一书中,美国学者露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从日本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尚武而爱美,蛮横而有礼,顽固而喜新,不驯而服从等,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
作为全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开山之作,该书对我们了解日本民族的“本性”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二、日本的忠日本天皇向来是日本民众强烈的效忠对象,尽管天皇并未掌握实权,但这并不妨碍日本民众对天皇的效忠。
正如书中所言,天皇与“日本”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天皇的日本不是日本;日本天皇是日本国民之象征,宗教生活之核心,天皇就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
日本民众对天皇的效忠可谓到了盲目的地步,其实不然,日本无条件的忠只体现于对天皇,正如二战期间,日本国民不停地批判政府和他们的上司,但只要天皇命令战斗,士兵们会不惜一切战斗到底。
这与中国古代死忠于帝王的人有相似之处,但日本人对天皇的狂热还是令人费解。
日本虽然从中国儒家伦理观念中引进“忠”的观念,但还是与中国儒家的忠存在差异。
儒家思想并不主张像日本人对天皇的愚忠,儒家绝没有认为忠是无原则地听从上司、君主之命。
如在《孟子?离娄》篇中,“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正体现了儒家思想主张的忠是有条件的,是有原则的忠。
中日的忠的差异就在于是否是有条件的。
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集合3篇

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集合3篇【篇1】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摘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
或云仁重于礼,或云礼重于仁,众说纷纷,莫衷一是。
事实上,仁固然是孔子的发现,但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
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
由仁之作为动态的范畴这一特点,我们又不妨推断: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或即是孔子未曾明言的独特的人性观。
关键词:孔子仁礼相成动态人性观孔子的学说,当时深得其心的弟子颜渊已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叹(《论语·子罕》以下引《论语》只出篇名),不同的弟子对孔子学说的理解也已有差异。
孔子卒后,关于孔子学说的真谛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两千多年来,解释孔子的着述汗牛充栋,但孔子的思想却不仅没有因此而变得清晰明朗起来,相反,却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更加难以把握了。
不过,在众多不同的解释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为大家所一致认同的东西,这就是仁和礼。
尽管人们对仁和礼各自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仍有不同意见,但几乎无人否认,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中具有纲领性意义的两个概念。
一、仁的发现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已经产生。
据学者们研究,仁字和仁的观念皆渊源于古东夷文化,后来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观念。
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论文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内容提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以民为本、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思想对当今"以德治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义制利等思想契合当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实意义以德治国可持续发展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
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
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
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一)以民为本"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
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
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
儒家思想议论文800字

儒家思想议论文800字纵览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发现是文化带给我们未来,犹如河水滋润大地,花草见证奇迹;是智慧带给我们新生,犹如春风拂过大地,带给万物生机;是儒学引领我们成长,犹如阳光普照大地,令人心旷神怡。
儒学,文化灵魂的信仰。
儒学,曾是一个带给人类精神文明的代言词。
当“孔孟之道”、“四书五经”、“仁义礼智”这些字符从远古跳跃到今天,却渐渐黯淡无光,被人遗忘。
再也没有那么多的儒生留在这个世界上,儒学似乎被遗弃了。
对于儒学的信仰少了,对于娱乐的信徒多了。
灵魂少了,这个世界就要完结了。
儒学,文化灵魂的真正信仰。
想谈儒学,我们就要了解他的前世今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当时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继涌出。
孔子,出生于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面对乱世,他提出:“仁”和“礼”的学说。
随着四书五经的形成,孟子、荀子的相继完善,最终形成了儒家学说。
至秦朝,“焚书坑儒”带来了儒学的黑暗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于汉武帝时代迎来了光明,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更是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这对民族的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随后的太学建立、科举制的实行,都为儒学注入新活力。
儒学,可谓是文化灵魂的珍贵信仰。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容他人践踏。
近代,紧闭的大门被大炮轰开,无数邪恶的生物涌入中国领土,烧杀抢掠,大肆破坏。
渐渐的,儒学被忘记了。
随着那所谓代表“民主”“科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进入中国,儒学被统治者扔下了悬崖。
接着,人们远离了儒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个时代,科技成了世界的主宰,环境遭到大范围破坏,人类渐渐忘记了“仁”“礼”之说,而一味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
儒学啊!一代又一代人文化灵魂的信仰,就这样消失了么?不,决不能这样。
尽管儒学的部分内容与我们这个时代不太合拍,但是我们可以为儒学注入新的活力,如用心去发掘儒学的新时代内涵,儒学的当代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忠”中日儒学小论
摘要:中日两国是一水之隔的邻国,从历史上看,又有着深厚密切的交往。
日本史上的《十七条宪法》,大化革新,遣唐使、遣隋使等,都说明了日本在早期发展上与中国的不同寻常的关系。
关键词:中日文化;儒学;“仁”“忠”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151-001
略读一些日本文化史的人都知道,除了儒学,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文字、农耕技术、服饰、建筑等,日本都是师从中国的,也正因为此,中国人对于日本文化总是怀着一种自信,认为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头,两者之间是源和头的关系,换种说话就是同文同宗。
身边的人,有时聊起日本时,也许是因为历史上的黑色记忆的缘故,常常会咬牙切齿地甩下一句话:中国人还是他们的祖先呢!当然对于这句闲谈,我们不必去考证有没有史实根据,是否属实。
但是,对于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国,我们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感觉很熟悉,又很陌生。
是亲人又是敌人。
对于他们的文化,我们真能那么自信吗?惨痛的中国近代史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众所周知,位处于东亚的中国和日本都属于儒教文化圈,而且日本的儒教思想是由大陆经由朝鲜半岛传播过去的。
据《古事记》,《日本史纪》所说,儒家经典传入日本,始于应神天皇15年(284年)百济使者阿直歧访日。
经阿直歧推荐,第二年(285)百济博士王仁到日,献《论语》10卷和《千字文》1卷。
(此外还有很多说法,
儒家经典传入日本的时间更为早些)。
应神天皇时,皇太子菟道稚郎子曾师事王仁,学习《论语》。
而后,继体天皇、钦明天皇时期,来日的五经博士不断,由此以五经为中心的儒家学问渐胜,到圣德太子时,则直接用于改革日本政治。
《冠位制》(德,仁,义,礼,智,信)和《十七条宪法》,大化革新都显露出追求儒家思想的强烈愿望。
从王仁献《论语》经四五百年,中国以五经为中心的儒家思想经典在日本社会中落下根基,正上下之别,定尊卑之序,明君臣之义,倡父子之亲等儒家政治伦理主张成为日本的政治原则和教育方针,儒教成为日本上层社会文化教养的重要内容。
镰仓时代以前,日本的早期儒学主要受到中国原始儒学和汉唐经学的影响。
进入镰仓时代以后,中国的朱子学开始传入日本。
五山禅僧传播朱子学的过程中,原为禅僧的藤原惺窝开了德川时代朱子学派的端绪。
他曾为家康讲《贞观政要》,深得家糠赏识。
惺窝的朱子学有两个特点:虽尊奉程朱,但并不排斥陆王;主张神儒合一。
惺窝在日本儒学史上的地位,就是他结束了儒学依附于禅学的历史,使儒学成为独立学派。
后来其弟子林罗山由于惺窝的引荐,受到家康的重用,自林罗山起,林氏子孙世代掌握德川氏的文教大权,林氏家遂成为德川幕府之官学。
成为日本朱子学的真正的开山之祖,顺应日本社会变更朱子学的思想内容,例如关于忠与孝,中国的传统的观点是以孝为先,而林罗山认为孝为私,忠为公,这样公比私大,以忠为先。
江户时代,由于朱子学提倡“天尊地卑,天高地低。
如有上下差
别,人亦君尊臣卑,分其上下次第”(林罗山《春鉴抄》),符合幕藩统治者的需要,因而受到尊崇。
18世纪末的“宽政异学之禁”时,朱子学更被立为官学。
根据以上儒学进入日本的发展变化,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接受儒学不是生搬硬抄,而是在不断地本国化。
而且日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有个独特的方式——“选择原理”“只取好处”。
比如,他们在接受儒教的过程中,从学问的意义上引进了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等,却没有引进科举制和缠足。
可见它是有取有舍,其取舍的依据我想应该是起本国的文化基础吧。
朱子学的开山之祖林罗山在“忠”“孝”之间首取“忠”,这让我联想起武士道中的“忠”。
武士道和日本的象征物樱花一样被看作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朵。
就武士道的起源,新渡户稻造曾说,“由于武士道是在封建时代而臻于自觉的,所以在时间方面,也许可以认为它们的起源是一致的……当封建制度在日本正式开始时,职业武士阶层自然而然地变得重要了。
”
可见,武士道和封建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生存土壤,前者又满足了后者的需求。
封建制度下,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忠”成为联系它们的道德纽带。
在武士的道德戒条中,忠义有着至高无上的重要性。
格里菲斯指出,“中国的儒家将对父母的服从视为人的重要义务,而日本人则将忠义放在第一位。
”
日本人的“忠”总是很特别,在历史上体现为近代对天皇的绝对
忠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人的忠诚。
这种忠诚中蕴涵有武士道的精神。
而这些与日本的固有的神道思想又不无关系。
神道中没有特定的教祖,也没有教典。
原始神道把自然物及自然现象当作神来崇拜。
日本古代神话中有八百万神之多。
在后来的复古神道思想中就提倡:在日本的八百万神之中,以天照大神为核心,作为天照大神子孙的天皇,是世间芸芸众生的核心,神道存在于天照大神和天皇之中,世人必须顶礼膜拜。
神道的天皇崇拜和儒教的“忠孝”思想的结合在明治维新后的天皇制中得到很好地演绎。
天皇制下鼓吹“忠军爱国”“忠孝一体”。
1890年颁布了《教育敕语》确立了以儒学道德为中心的教育方针和国民道德方针。
这样明治维新以后,儒学的道德观开始与日本的国家主义思想体系相结合。
“20世紀の30年代に盛んになった日本主義も、記紀の神話による神秘主義的な国家観と、儒学の「忠孝」道徳観の混合物にすぎない。
”所以,关于“忠”,人们人为是对儒家的“忠”的误用。
我却步认为这是儒家思想在日本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是社会文化的特殊性带来的结果。
儒家的“忠孝”思想在撒播到日本神道主义的土壤上后,必然会生产出日本式的“忠孝”观。
同样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却有着不同的结果,其产生的背景中往往隐含着这个民族诸多文化特性。
本文简单地以“仁”“忠”两个儒家思想为例,小议了同属儒学文化圈的中日两国的差异。
在看待日本问题上,我们不能总是以老大自居,认为他们的东西都是从我们这里获取,了解了我们就是了解了一切。
事实上我们应该多关
注一些别人自身的、固有的文化信息,这样才能真正地知彼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