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美学之虚实论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39233b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d.png)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美学中重要的美学概念之一,负空间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在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虚实相生的美学观念源远流长,负空间的运用也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本文将从虚实相生的美学理念和负空间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应用这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解析。
我们来谈一谈虚实相生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亦即道教中的阴阳学说“虚实相生”。
在《周易》中,关于“虚实相生”的思想也有所表现。
在传统哲学中,“虚”与“实”并没有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存在状态。
虚实相生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虚与实相互配合、相互衬托,从而使整个艺术作品更具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负空间的运用更是体现了虚实相生的美学理念。
中国书画艺术中对空白留白的运用被称为“墨韵”,即艺术家在作品中通过留出空白与墨色互相衬托,形成虚实相生的效果。
负空间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审美境界和情感内涵的表达。
传统中国绘画中的负空间不仅仅是留白与实色的对立,还包含了诸多情感与境界的表达方式。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实相生负空间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以虚为实”。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家以墨色留白来表现虚空的氛围,形成虚实相生的有效衬托。
在中国山水画中,山石之间的留白往往能使画面更加幽深,更加具有空灵之美。
在中国花鸟画中,常常利用留白来凸显花鸟的轮廓和神韵,从而增强画面的美感和情趣。
这种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使得作品更具韵味和内涵,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对空灵之美的追求。
虚实相生的美学理念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不仅仅表现在绘画中,同时也体现在其他艺术形式中。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关于虚实相生的思想贯穿其整个设计理念,虚空留白的运用不仅可以起到美化建筑的效果,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功能性。
在传统园林中,虚实相生的设计手法更是被充分运用,通过对园林空间的布局和景观的设计,使得园林空间显得更加开阔和空灵。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c1f334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7e.png)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中国传统美学中,虚实相生是一种常见的审美原则和美学观念。
在美学上,虚实相生指的是通过排除实物的部分来表现出一种更丰富、更精神的美。
负空间的观念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负空间指那些没有被占据的空间。
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是通过设计艺术品时将实体部分有意识的缩小或减少,来加强视觉效果或强化主题感,从而给观众留下印象。
例如,在中国书法中,墨迹不仅是书写的自然形式,也是对空间的有力掌控。
空余的格子、圆形、三角形等各种形状与墨迹相互配合,成为文化符号,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殊含义。
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是建立在中国哲学和文化中“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念上的。
在整体观念中,任何事物都不是与其周围的环境分离开的,而是与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
因此,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这种相互依存的基础上,人类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本身的内在品质和意义。
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之一。
例如,在中国画中,虚实相生的原则在画面的构成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空白、空间和线条都是画面创作中的重要元素,它们可以被用来表达画面的留白、气氛和主题感。
这些元素的运用和协调,也可以表现出画家个人的风格和特点。
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在中国画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成为中国画最重要的构图方法之一。
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也可以在中国家具和建筑中找到。
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被广泛应用。
建筑物中的虚空与实体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这是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之一。
在中国传统家具中,镶嵌工艺和对称设计也都是基于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总之,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它体现了中国文化整体观念、哲学思想和审美哲学,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运用,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具有较为普遍的应用和影响。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虚实范畴-文档资料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虚实范畴-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e9a7b11580216fc700afd42.png)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虚实范畴作为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论中的核心元范畴,虚实具有极大的派生可能性,后世诸如虚实相生、化实为虚、化虚为实、实景、虚灵等概念或命题都是它的延伸和变体。
虚实范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和途径,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认识和开掘的宝贵的美学思想矿藏。
一、虚实范畴的形成虚实关系开始是作为哲学范畴而产生的,如孔子曾说:“有若无,实若虚”。
老子:“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汉代这种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刘安提出了“有生于无,实出于虚,天下为之圈则名实同居”的观点,对虚实的互相转化有了明确的认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风盛行,崇虚尚无,作为个体的人的气质风度得到张扬。
陆机:“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音”,这是对虚实问题非常深刻独到的见解。
到了隋代,书法家释智果在他的书论《心成颂》中,明确提出了书法创作中的虚实问题。
到了唐代,皎然在《诗议》中说“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
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闻而不可见,风也。
虽系乎我形,而妙用无体,心也;义贯众象,而无定质,色也。
凡此等,可以偶虚,亦可以偶实。
”明确提出了绘画创作中的虚实问题。
到了宋代,不仅以禅喻诗,还以禅喻画,以禅喻书。
范希文在《四虚序》中讲:“不以虚为虚而为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这是虚实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明清时期,虚实理论作为美学范畴已经完全形成,明代李日华在《广谐史序》中说:“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实者虚之故不系,虚者实之故不脱。
不脱不系,生机灵趣泼泼然。
”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虚而不可以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
”从中可以看出虚实范畴的系统性、层次性得到全面地完善。
二、虚实范畴的美学价值虚实理论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但在我国艺术创作和意境生成中,它的美学价值更为丰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虚实范畴在艺术创作方面具有含蓄蕴藉的空灵美,这一点在绘画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近些年出土的晚周帛画凤夔人物、汉石刻人物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元颜辉《钟馗出猎图》、明徐渭《驴背吟诗》,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富有空灵美。
中国传统“虚实”论
![中国传统“虚实”论](https://img.taocdn.com/s3/m/a2f408cdce2f0066f433220e.png)
术 价值 。在 当今 的文 学 、艺 术创 作 中 , “ 虚 实 ”方法 使 用得 当也 半 、化 实为虚 、化 虚 为实等 一 系列 的子 范畴 。
“ 虚 实 ”这 个 范畴 来进 行 评论 的 并不 常见 ,他们 往往 会 用 到其 它
审 美原 则 ,也 是 我 国传 统艺 术 的美 学特 点 。 “ 虚 实 ”从 传统 文 论 相关 概 念 ,如有 无 、 阴阳 、形 神 、动 静 、疏 密 、 内外 、详 略 、显 角度 看 ,既是 文 学作 品 的审 美原 则 ,也 是 作家 创 作 的表 现手 段 与 隐等 在 意思 上有 相似 涵 义 的词 语 。有 学者 就 认为 虚 实范 畴 是一 个
到 了 明清 时期 ,传 奇 、小 说 家 们 更 加 注 重 真 实 性 ,并 把 真
《 水浒 传 》 时就 使用 了 “ 逼真” “ 传 神 ”等 与 “ 虚 实 ”表 意相 似
遗 其 玄 珠 。 使 知 索 之 不 可 得 , 使 离 朱 索之 而 不 得 ,使 吃诟 索 之 实 放在 首 位 ,认 为作 品 的强 大生 命 力就 在 于真 实 。如 叶昼 在 鉴赏
・
文化 综 合 ・
大 众 文 艺
中国传 统 “ 虚实 ”论
常晓 晔 ( 山西师 范 大 学
“ 虚实 ”,是 一 个 宽泛 而又 复 杂 的范 畴 ,它 在 中 国哲学 、美 中 国 古代 文论 家与 批 评 家 在 批 评 和 鉴 赏 文 学 作 品时 ,直 接 使 用 学 、艺 术理 论 等许 多方 面都 有涉 及 。 “ 虚 实 ”是 我 国传 统美 学 的
高中语文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有关资料素材
![高中语文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有关资料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97559c85a98271fe900ef948.png)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有关资料一关于虚实说(刘长林、田盛颐)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理论。
认为宇宙万物和一切审美活动是虚和实的统一,把虚实结合定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基本原那么之一。
哲学上的虚实说主要源于道家。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老子》1章)申明宇宙的本体——“道〞既具有“无〞(虚)的属性,又具有“有〞(实)的属性。
所谓“无〞,即“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无极〞“无名〞。
(《老子》14、28、32章)也就是没有确定的形体和物象,没有极限和规定。
而宇宙造化的妙处却蕴藉其中。
所谓“有〞,作为“无〞的对立方面,即有差别、规定和极限,有确定的形体和物象。
正是由于“道〞具“有〞的属性,才产生出形形色色无限多种的具体事物。
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无相生〞。
(《老子》40、2章)肯定“道〞是有和无的统一,但有以无为基础,“无〞比“有〞更根本。
在冲漠无朕的虚空中,万千实有体象从中昭然而生。
“道〞作为宇宙的本体和根本规律,决定了天地万物统统是无与有、虚与实的统一。
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老子》5章)依老子看来,天地犹如一架风箱。
在苍莽浩瀚的虚空之中充满元气,元气的流动,造成了万物实有的运化。
所以无是生命之源,有(实)以无(虚)为存在和产生的根基。
老子又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11章)车轮、陶器、房室等形器,都是虚实并济,方成一物。
庄子发挥了老子的虚实理论。
《庄子·天地》载一寓言:“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
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诟’索之而不得也。
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玄珠〞象征天道,“知〞象征智慧,“离朱〞象征聪明,“诟〞象征言辩。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28e5a7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a.png)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实相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理念,负空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概念解析入手,介绍了虚实相生的概念,以及中国传统美学中负空间的概念和重要性。
接着,文章分析了虚实相生在中国传统绘画和建筑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探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表达手法,强调了它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独特价值。
结论部分强调了虚实相生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未来发展中的启示。
通过对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艺术,并为未来的艺术创作提供启示。
【关键词】虚实相生、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绘画、建筑、艺术表达、重要性、发展、启示、总结1. 引言1.1 介绍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实相生是一种深奥而富有哲理的美学观念,它贯穿于中国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之中,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之一。
虚实相生指的是虚空与实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虚实相生中的负空间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负空间并不是简单地指虚无或空缺,而是一种被虚实结合所产生的具有独特美感的空间感。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虚实相生的负空间承载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审美情感。
通过对虚实相生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隐含的深意与情感,在其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沉淀与魅力。
虚实相生的美学概念也对当代艺术创作具有启发意义,引领着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使传统美学得以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进行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理念和技巧,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这一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拓展我们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认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对话,推动中国传统艺术走向世界。
2. 正文2.1 虚实相生的概念解析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虚与实相互依存、相互映衬,互为衬托,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
虚实相生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独特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27306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cf.png)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一个负空间的概念,即“虚实相生”,这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十分
重要的美学理念。
反映在智慧和哲学中,虚就是无穷,实则是有限,虚实相生正是无限的
形成有限,有限的又成为无限的过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一直被视为一种至
高的状态,也被视为达到高水平的艺术品味的标志。
从外在的表现形式来看,负空间具有“形似无形”的特点。
通过在空间中选择不进行
实体化的部分来表达出“虚”的状态,从而制造出一种舒适、如沐春风的艺术感觉。
此外,虚实相生还可以引导观众的情感,使其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逐渐走进艺术家的情感世界。
在实践中,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一直强调“虚实相生”,这一伟大的哲学理念可以在
诸多形式的艺术中得到应用,例如绘画、雕塑、工艺品等等。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强调留
白和虚实相生的笔触被广泛采用。
在绘画中通过利用笔画的变化和灵动的手法来展现主题,使视觉效果更加优美。
此外,在雕塑中,通过雕刻感情和气氛,再现情感状态。
在工艺品中,使用空白部分来呈现虚,从而使观众在与工艺品互动时感到自由、开放的感觉。
总的来说,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概念极其重要,它可以让观众在欣赏和感
受作品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艺术家的思维和内心世界。
虚实相生应认为是一个完整的艺术
品味,它可以使人们追求更高的审美品味,更好地体验艺术的力量和魅力。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ffeaf4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15.png)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通过虚实关系的调和、相互交错,以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的审美效果。
而“负空间”则是在视觉艺术中指未被填充实物的空间,它通常被认为是构成主体的实物所依托的空间,而不是主体本身所构成的空间。
在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中,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正是能够完美地演绎负空间的审美意义。
首先,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贯穿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各个领域。
中国古代画家在传统绘画过程中常用“留白”表现构图空间感和情感,以体现“失之毫厘,缪之千里”的审美效果,即最小的细节都能影响整体的艺术效果。
据此,经常运用于画面中的负空间非常重要,异时借以减弱整幅画中的复杂性,使绘画作品更加大气、自然、有灵气。
其次,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同样能够得到体现。
中国书法艺术有一种特殊的美学现象,就是“意留白处”,即为了表达一种超创造性的审美效果。
通过灵活运用书法的空间和字体的大小比例关系,使得书法作品的“留白”部分成为整个书法作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既有平衡和谐的审美效果,同时又能营造出一种恰到好处的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
最后,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也贯穿于中国建筑艺术当中。
中国建筑设计通常注重空间和长河,空间上通过虚实相生的关系取得内外相对平衡的美学效果,所以建筑物的空间感常常被认为是建筑美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审美的手段让人们感受到各种形式的富有表达力和灵魂的气息,无论是在绘画、书法还是建筑领域中,这一审美思想都能使艺术作品更加具有视觉和情感上的感染力。
而负空间也能够成为丰富这种视觉和情感感染力的利器,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它既能营造出一种优美的和谐感,又能凸显主体的重要性,因此,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虚实相生和负空间可以说是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2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2](https://img.taocdn.com/s3/m/fbc3f8e6c8d376eeafaa3114.png)
再 见
; / 虚拟货币 区块链 ICO投资 ICO项目 比特币
swc16tvt
这个酒店几次了。我来这里,本不为品尝你家的特色饭菜,只为了欣赏这兄妹三人的拉奏演唱技艺噢!本来嘛,我是想呢,这天长日久的,慢 慢地享受这份惬意该有多好啊!可看到你这酒店门口新张贴出来的那招聘启示,他们是不想在这里演唱下去了啊!唉,实在没有办法啊,我只 好叫上我的朋友们来了。我们想一次听个够,过足这个瘾!怎么,不可以吗?”酒店老板搓搓手,为难地看看耿正兄妹三人,再次向阔佬和与 他同桌坐的那帮人拱手,说:“这不可以的,他们兄妹仨是契约期满了才辞去不做的。我们酒店也只能按照规矩办事,不能强留”蛮横的阔佬 更加傲慢了,毫不客气地向酒店老板用力一摆手,大声说:“那就请老板下去吧,我们也是按照规矩办事啊!他们现在不是还在履行你们之间 的契约吗?我们有权利点唱是不是?我们这是在表达对他们这个演唱班的喜欢和不舍呢!兄弟们,想听哪个段子,继续给我点!”酒店老板赶 快给这个蛮横不讲理的阔佬鞠躬,低声下气地说:“别,别别别,吴大员外您听我说,还请您和各位兄弟们高抬贵手,您今儿个晚上的这桌饭 菜,我们酒店权当赠送了,只是请求各位不要为难他们三个。他们经常演唱的节目都挺不错的,可以多给各位演唱几段啊!酒店今儿个晚上延 长半个时辰打烊怎么样?”阔佬环顾他的狐朋狗友们,假惺惺地问:“怎么样,你们给老板这个面子吗?”这帮家伙们自然明白主子的意思, 立马就七嘴八舌地叫嚣起来:“一桌子饭菜算个鸟,我们要听新词曲儿!”“不行,我们要听新词曲儿!”“不行,必须按照我们的要求演 唱!”酒店老板急得干瞪眼儿,张着两手语无伦次:“这,这”无奈之下,他只能给蛮横的阔佬再次鞠躬,更加低声下气地说:“还请吴大员 外劝止你的兄弟们”阔佬干笑两声,十二分傲慢地说:“办法倒也有一个,只是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答应我们的要求噢!”酒店老板赶快连声说: “您请说,您请说!”没有想到,这蛮横的阔佬三角眼一瞪,大声说:“他们三个必须得继续在你的这个酒店里演唱下去!”看到酒店老板和 耿正兄妹三人,以及所有的大小伙计们全都愣住了,姓吴的阔佬更加得意,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说老板啊,实话告诉你,你这个酒店的饭 菜很对我吴某人的胃口呢。再加上这三个可人儿的艺人和他们优美动人的演技,我的洪福不浅啊!倘若每天儿晚上都能来你这里,吃着可口的 饭菜,欣赏着这人间少见的曲艺玩意儿,真可谓养生、养耳又养眼啊!哈-哈-哈”那一桌狐朋狗友们见主子洋洋得意的样子,也跟着起哄,互 相拍打着“哈哈哈”大笑不止酒店老板无奈地转身来到演唱台前,求助似地对耿正说:“请耿兄弟考虑一下,你们兄妹三人是否能与我们酒店 续签,我保证给你们翻倍的薪金!”僵持在演唱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美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美](https://img.taocdn.com/s3/m/465b20446bd97f192279e9b7.png)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美-中学语文论文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美曾敏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术语。
它被广泛地运用到诗歌、小说、戏剧、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
这里,我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诗词的虚实美。
所谓的实,就是诗词直接提供给欣赏者的艺术形象,即诗歌所展现的人、事、景、物等。
所谓的虚,就是诗词间接提供给欣赏者的需经想象才能把握的审美内容,即非现实的人、事、景、物等。
然而,虚不是无,也不是直观的有,而是指言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致、味外之旨、弦外之音等。
宋代范唏文说:“虚者枯,实者塞。
”如果诗歌只写“虚”,就显得抽象,干瘪无味,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就显得堆砌,死气沉沉,没有生气。
虚写与实写应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在实境的规范和暗示下,虚才赋予特定的内容,获得艺术生命;在虚的对照和映衬下,实境才得到深化和扩大。
二者只有有机结合,作品才会获得完整、深广、多变、和谐的意境美。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虚实二者的完美结合呢?首先,从表现手法上,应实写和虚写并重,达到虚实相生的境地。
清代苴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观;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此处提出了虚实相生的概念。
所谓虚实相生,是在构成艺术形象时,既有实写,又有虚写,使作品内容以少胜多,小中见大,意味无穷。
《白马篇》就是一例。
诗一开篇,诗人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副“少年骋马图”。
可是,“白马饰金羁,联翩西北驰”,却只有奔腾的良驹,而没有勇敢的骑手,然而,我们并不感到缺少人物,因为金羁已点明了人物的存在。
诚然,马鞍是为驾驭者而设的,而少年的飒爽英姿并不是由此而来,则是诗人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由奔腾的战马的雄姿烘托出来的。
诗篇紧接着补叙少年那箭无虚发的本领:有左射又有右射,有仰射又有俯射,不但能射中静止的箭靶,而且能命中如飞的猿猱。
单说箭靶,就有多种多样;形容他敏捷、勇猛、剽悍,竟用了猿猱、虎豹、螭龙等动物作比。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https://img.taocdn.com/s3/m/37c5bac00508763231121285.png)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究竟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笔者想就这些问题作个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三、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诗人描写景物,有时正面描绘景物的特征,但当有时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从而达到表现景物的目的。这种侧面描写其实也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写法。如《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这种写法,设想的对方不能是景,只能是人。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与前一种不一样。如贺铸《青玉案》“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表达出来的,只是单方面的思念、伤感和断肠之痛。而用对写法,则沟通了双方的感情,思念是双方的,这种思念有愁苦和感伤,也有温馨和慰藉。
七、客观之景为实,梦境、仙境、誓愿为虚
严格地说,设想未来之景和从对方的角度写的均是主观之景,这里为了阐释的方便,我们用“主观之景”来特指诗词中所描绘的梦境、仙境、誓愿等等。通过写梦境、仙境来抒发感情、表达理想的诗词,最有名的当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些诗句写出了神仙世界的吉祥与美丽,反衬了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憎恶。
再如汉乐府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首乐府诗中,设想了“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种景象,而这些景象都是不可能发生的,是虚写,女主人公把这些作为“与君绝”的条件,更突出了誓死不“与君绝”的坚定信念,这种誓愿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海枯石烂不变心。
古典园林艺术的虚实论
![古典园林艺术的虚实论](https://img.taocdn.com/s3/m/fcca2d0977232f60ddcca1f9.png)
古典园林艺术的虚实论1建筑园林中的建筑是构成景境的主体,可望、可居,既是观景处,也是被观之景。
中国的园林建筑,是空间“虚”与“实”的矛盾统一体,是融合时空于一体的独特创造,集中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实有赖于空间的曲折变化,而空间又是借实的体形所形成的,所以,最终还是离不开虚实关系的处理。
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形象,在造型上,它主要是充分地表现出一种动态之势、飞动之美,哪怕在静态中也具有动势的美学思想;在空间上,它集中体现了有限空间中的无限性,也就是“无中生有”的“虚无”的空间观点。
古代很早就有追求建筑的飞动之美,如周宣王时期的建筑已经象一只野鸡展翅在飞,“如鸟斯革,如翼斯飞”,2000多年以前的庄子曾说:“惟道集虚”。
正因为“亭”的集虚,才有“纳万境”的独特妙用。
“亭”这种中国园林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是老庄哲理最有效的艺术载体———或者说是通过艺术而表现哲理的最佳符号。
当然,这种哲理是已经感情化了的,而不是说教。
古人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单就建筑体形和整体立面结合来分析一下虚实关系处理问题,在古典园林中,构成建筑物立面的要素也能够为虚实两大类,实的部分主要是墙垣,对于江南园林来讲就是白粉墙,虚的部分主要是门窗孔洞以及透空的廊子,它与粉墙之间所构成的虚实对比异常强烈。
还有一些要素如隔扇、漏扇介于两者之间,可看作半虚半实的要素,可起调和与过渡的作用。
园林建筑的立面处理常可借以上3种要素的巧妙组合而获得优美动人的效果。
以狮子林为例,它的东立面借住宅侧墙为背景,以实为主,实中有虚,而西立面则以虚为主,虚中有实,不但各自本身有虚实对比,而且东、西立面之间也具有虚实对比的关系6。
2山水作为园林构成三要素之一的山水是造园的精华。
叠山理水最能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在叠山理水的过程中,其心中必然有真山真水,才能造就天然。
“山水,参画理之所示,外师造化,中发心源,举一反三,无往而不胜”。
虚实相生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虚实相生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4a1b52fccbff121dd368317.png)
虚实相生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摘要】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原则。
书法艺术是中国艺术的特有门类,比较典型地体现着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独特的审美意识:虚实相生。
本文分析了中国文艺学的虚实论,通过论述中国书法的用笔与结体分析了书法艺术中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
【关键词】虚实相生;书法审美;用笔;结体一、文艺学中的虚实论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独特的审美意识。
以虚带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思想核心。
“虚”与“实”都是中国文艺学的重要范畴。
中国文艺学中的虚实相生论,可以溯源到中国哲学中的虚实说,即建基于元气论基石上的道家有无说和周易的阴阳说。
“有无相生”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观点。
老子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其性质就是“有无相生”。
《老子·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老子在这里对“道”的论述很是玄妙,但我们仍可以看出“道”即是“无”,又是“有”。
也许“道”的玄妙之处就在于它这种“无”与“有”的对立统一。
老子的哲学不仅认为有无相生,而且认为“无”在二者的关系中居于主导方面,“有”是以“无”为基础的。
《老子·十一章》云: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用车之毂、器之腹、室之户牖的比喻生动的论述了“无”并非一切皆无,而是具有关键性、决定性作用的有意义的空间。
庄子也有类似的论述。
《庄子·天地》云:“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
……。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
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庄子在这里的论述表明了“无”之于“道”的意义。
道家的这种有无相生且无为主导的思想影响了书法艺术的虚实相生论,使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识具有了虚实的相生相成和虚为主导的两层含义。
在哲学上的有无说向艺术上的虚实论生成的过程中,道家的元气说为其注入了活泼的生命情调和深沉的宇宙意识。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1c763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a.png)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中国画、建筑、园林等艺术形式中常用的构图手法。
虚实指的是画面或空间中的明暗、有形与无形的对比关系,负空间则是指画面或空间中被有形物体所占据的那部分未被填满的空间。
负空间的存在使得画面或空间更具有张力和美感。
中国传统美学中讲究虚实相生的原因是因为它能够在视觉上达到平衡和和谐的效果。
虚实相生的构图手法通过将有形物体与负空间相结合,使画面或空间增添一种秩序感和动态感。
有形物体与负空间相互映衬,相互依存,形成一种相生的关系,相得益彰。
虚实相生负空间的运用可以使画面或空间显得更加开阔和灵动。
它不仅可以通过有形物体来表现主体或主题,还可以通过负空间的处理来表达意境和情感。
通过适当的运用负空间可以使画面或空间更富有层次感和深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虚实相生负空间的运用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传统园林中常常采用“留白”的手法,即在园林设计中保留一些未被填充的空间,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景观的开阔感。
这种负空间的运用可以使人在欣赏园林时产生一种穿越感和回头感,增加人与园林之间的互动性和美的体验。
虚实相生负空间的运用还可以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见到。
中国山水画中常常利用虚实相生的构图手法来表现山水之间的关系。
虚是指山水之间的间隙和音位,实是指山水的轮廓与形象。
虚实相生的运用使得山水之间既有连贯的画面整体,又有互相衬映的色彩和光影变化。
负空间的存在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满,令人眼前一亮,且给人以自由畅游的感觉。
虚实相生负空间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通过运用负空间的构图手法使得画面或空间更具有张力和美感。
虚实相生负空间不仅适用于中国传统绘画,还广泛应用于传统建筑、园林等艺术形式中。
通过虚实相生负空间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美学的魅力。
论古典戏剧中的“虚”与“实”
![论古典戏剧中的“虚”与“实”](https://img.taocdn.com/s3/m/7af9e474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7.png)
论古典戏剧中的“虚”与“实”“虚”与“实”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范畴。
源出《战国策》“本末更盛,虚实有时”,是古代哲学“有”与“无”的关系在美学中的反映,进入文学艺术领域后就成为创造形象的美学理论。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也。
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
”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在文学创作中要求以实秀显虚隐、以虚带实、虚实相生的“虚实论”的根本特性。
六朝以后,文学艺术各门类都在发展着这个理论,在文学中讲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主要是讲究文学形象的空间观念和意象观念,即在创造形象中要讲“虚”与“实”的互补。
如明李日华《广谐史序》云:“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实者虚之故不系,虚者实之故不脱。
不脱不系,生机灵趣泼泼然。
”[1]古典美学的“虚实论”在文学创作中有它的宽泛性,无论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营造意境、编织情节等方面都有着艺术的体现。
在戏剧文学中,明清的曲论家讲得更多的是编织情节中的“虚”与“实”的问题,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
情节之“实”,指历史事实之“实”;情节之“虚”,指艺术虚构之“虚”。
在戏剧理论中,这是剧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事件与人物)的认识问题,同时又是如何描写的技巧问题,在认识和描写中更多地带上了剧作家的主观意识和情感。
兹从四个方面来看明清曲论家对“虚”与“实”的认识:(1)“谬悠而亡根”,这是明胡应麟在《庄岳委谈》“戏文非实”条下提出的基本观点,曰:“凡传奇以戏文为称也,亡往而非戏也,故其事欲谬悠而亡根也,其名欲颠倒而亡实也。
反是而求其当焉,非戏也。
”[2]胡应麟认为“戏文非实”,作传奇亦当如此,否则就不是“戏”了。
在这里很明确地说作传奇要“谬悠其事”。
“谬悠”一词,语出《庄子》卷十“天下篇”,谬,虚也,悠,远也。
晋郭象注曰:“谬悠,谓若忘于情实者也。
”“谬悠”即“虚”,与“实”相对,凡传奇的情节,其事可“谬悠而亡根”,其名可“颠倒而亡实”,如果欲去求其事实,那就不是戏了。
“虚实论”的老子美学内涵及其画论表现共8页
![“虚实论”的老子美学内涵及其画论表现共8页](https://img.taocdn.com/s3/m/8dfc2dfd1ed9ad51f11df263.png)
“虚实论”的老子美学内涵及其画论表现有无之辩基础上的道家老子虚实美学思想,对中国的艺术创作及艺术审美心理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
老子“贵无”思想,一方面阐明虚实相生统一,另一方面又着重对“虚”进行强调,从而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审美心理,将中国艺术创作引向了虚实结合,以虚为尚的道路,使中国艺术表现出追求无限、崇尚空灵的特色。
不论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还是“以实写虚”,都可视为具有老子美学蕴意的“虚实论”。
一、老子思想中的“虚实”虽说“虚实论”具有老子美学意味,但在《老子》全文中却没有直接论述“虚实”。
(《老子》全文中,除第22章有“虚言”一词以外,“虚”字仅出现四次。
分别位于第3章、第5章、第16章、第53章,含义均为空虚。
“/实”字仅出现两次,在第3章中指充实,第38章中指朴实。
)那么,我们是如何断定“虚实论”具有老子美学思想呢?首先得明白一点,“虚实论”从哲学层面转到艺术层面有一个内在过程,这种转化在《老子》中还未明显形成。
“虚实”属于美学、文艺概念,而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更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
①但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道,认为一切事物都应观照“道”,包括艺术。
所以,从属于艺术范畴的“虚实”也应达到的“道”的境界。
宗白华直接指出“老子说:‘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要求艺术也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②宗白华进一步指出虚实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思想家认为客观现实是个虚实结合的世界,所以反映为艺术,也应该虚实结合,才有生命。
”,另一个方面是“思想家还认为艺术要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才能创造美的形象。
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的思想。
”③他说出了“虚实论”,或说“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有虚有实”、“以实出虚”等的哲学本源,也就是从老子的“有无相生”哲学观念而来。
《老子》是部言简意赅,正言若反,又蕴意丰富的哲学著作。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原文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54dc6c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50.png)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原文摘要:1.艺术美的表现需要“全”和“粹”2.“虚”和“实”的辩证统一在艺术中的重要性3.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的运用4.艺术作品中“全”与“粹”、“虚”与“实”的完美结合正文:艺术美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的全面、真实的表现,经过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达到更典型、更具普遍性的表现。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这里的“全”是指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和自然,而“粹”则是指提炼、去粗存精,使艺术表现更加纯粹。
在艺术表现中,虚和实的辩证统一是完成艺术美的关键。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
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则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的结合表现手法运用较多。
虚通常包括虚幻世界、梦境等,而实则是对现实生活的描绘。
诗人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既能表现生活的真实,又能展现内心的幻想,使作品更具深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的结合运用得非常巧妙。
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通过虚幻的梦境与现实的白发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强。
在艺术作品中,全与粹、虚与实的完美结合是成就一篇优秀作品的关键。
如《祝福》和《荷花淀》两篇小说,它们都通过去粗取精,将生活和自然中的典型情节提炼出来,形成完整的故事。
这些作品通过虚实结合、全与粹的完美统一,展现了人物的悲剧命运,使读者产生共鸣。
总之,在艺术表现中,虚和实的辩证统一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家需要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使作品更具典型性和普遍性。
古代文艺美学中虚实范畴的义项梳辨
![古代文艺美学中虚实范畴的义项梳辨](https://img.taocdn.com/s3/m/ea71aa2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9.png)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古代文艺美学中虚实范畴的义项梳辨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语文教学论指导教师:***2000.9.15内容摘要:本文在对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中虚实范畴表现出来的多种义项作出较全面的梳理后,运用现代文艺学的理论视域进行观照,将古代虚实范畴的涵义纳入现代文艺学体系中予以辨析,规范出虚实范畴的八大类十几种义旨。
本文不仅对这些义项作出了具体分析说明,还揭示了虚实范畴在涵义上表现出的衍生性、与相关范畴的交叉性、体系性,对立统一性、相对性、所指不确定性、普适性、虚涵性表义特征。
这为我们进一步探讨虚实相生、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等等相关问题提供了义界指向上的有力参照。
关键词:古代文艺誊学范畴;虚实论,义项j梳散Abstract:ThisthesisfirstclassifiesthevariousmeaningunitsofancientliteratureandartofChina,andhasacarefulcomparationinthelightofmodemarttheory;thendiscriminatesthedifferentimplicationsoftheancienttrueorfalsemeaningunitsoutofcertaincategoriesundertheguidanceofthesystemofthemodemliteratureandart,andfinallystandardizesmorethantenmeaningunitsfromeightcategories.Inthisthesis,theauthornotonlygivesalltheseandillustrations,butalsorevealsseveralcharacteristicsofthemeaningunitsspecificanalysesimplicationsofthetrueorfalsecategories,suchas,evolation,intersection,systematization,indefinition,application,falseimplication,relativityandunityofopposites.AllofthesewillgiveUSagoodreferenceinfurtherdiscussionondevelopingofthetrueorthefalse,changingthetruetothefalse,orchangingthefalsetothetrue.Keywords:CategoriesofAncientLitoratunreandArtTrueorFalseMeaningUnitsClassificationandDiscrincination.自宗白华先生将传统艺术虚买论与艺术意境论结合考察并视虚实相生为艺术恋境的皿受审美特征后,艺术惑、境的虚实相生之美便引起现代学者的广泛重视及探讨。
210991686_中国艺术理论话语体系中的“虚实”概念发展流变研究
![210991686_中国艺术理论话语体系中的“虚实”概念发展流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79e8cb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c7.png)
艺术设计研究2023 01期⊙ 美学思想李 新一、“虚实”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虚实”一词最早出自中国古代兵法用语,《战国策·西周》载:“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窃为君危之。
”①本意是说齐国的军事实力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虚实强弱未卜,大臣私下替君王感到不安。
“虚实”一方面强调双方军力的对比,另一方面指战术上的变幻不定—击敌为实、诱敌为虚。
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其意义不再囿于兵法思想层面,而从军事理论术语一步步演化为哲学、美学及艺术理论研究范畴。
1、汉语文化语境中的“虚实”从汉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虚实”是一个复合词,其对应的繁体字写作“虛實”,《大辞海》给出的第一种释义即上摘要:“虚实”这一概念出自《战国策·西周》中的兵法思想,老子将“虚实”概念引入中国古代哲学领域,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典美学及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
本文通过梳理“虚实”概念的发展演变、历史沿革及古今文艺理论中有关“虚实”的观点,以阐述此概念在中国艺术理论中的重要性,从而论证在当代重提“虚实”观念的重要学术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虚实;艺术;理论;话语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18 (2023) 01-0116-07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Concept of “Falsehood versus Reality” in the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Art TheoryLi XinAbstract : The concept of “Falsehood versus Reality” is derived from the thought of the military art in “Stratagems of the Warring States·Western Zhou ”. Laozi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Falsehood versus Reality” to the field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and later it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category in classical Chinese aesthetics and art theory. By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Falsehood versus Reality” and the views related to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in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i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cept of “Falsehood versus Reality” in Chinese art theory, so as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re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Falsehood versus Reality” in contemporary times.Key words : Falsehood versus Reality; art; theory; discourse文提到的军事层面用兵策略之意,多指军情的虚实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虚实论的形成和发展(一)虚实论的哲学探讨一.时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二.古代哲学问题:有与无的讨论,是有关本体论的讨论——意见:1)“无”是“有”的根本2)“有”是“无”的根本3)世界上只存在所谓的“有”,而不存在所谓的“无”三.老庄道家学派1)老子:1.从最高的哲学范畴“道”出发,认为“无”是“有”的根本2.不仅表现在世界万物的本源上,而且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3.“无声胜有声”的美感(白居易)2)庄子:1.“无有”2.把作为“道”的音乐和演奏出来的音乐加以区分3.人道合一4.“至乐无乐”,要求超脱世俗纵情于官能的快乐,而追求一种内心恬淡无为的快乐3)孙武1.明确提出“虚实”对立的范畴2.考察用兵的战术3.虚实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4.“避实击虚”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四.魏晋时期的玄学,成为前期唯心主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裴頠:《崇有论》1.主张“有”是“无”的根本2.总括万有的“道”,不是虚无,而有“有”的全体,离开万有就没有独立自存的道道和万有的关系是全体和部分的关系3.他的观点有力地批驳了“贵无”派认为万物背后有“道”、万有背后有“无”的唯心主义观点4.主张,世界万物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并不需要有一个虚无的“道”来支持,万有并不以“无”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5.深刻阐述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客观性、外部条件的客观性、事物法则的客观性以及人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等基本原理6.万有最初的产生都是自本自生,万有既然是自生的,则其本体就是它自身,“无”不能成为“有”的本体,7.又认为,“无”是“有”的丧失和转化8.价值取向仍是传统儒家的修、齐、治、平的礼帛路线2)陆机:《文赋》1.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2.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即文章写作的方法技巧和艺术性的问题3.这样做难免会从中流露出“形式主义”的痕迹4.有无与虚实由此进入了艺术审美领域5.文学创作把虚无、寂寞的心意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二)虚实论的艺术领域形成时期一.书法艺术领域:1)隋朝时期:释智果《心成颂》1.明确提出书法艺术中“虚”的概念2.独到的分析汉字的结构艺术3.“潜虚半腹”和“变换垂缩”,是属于汉字结构艺术的黑白问题4.“繁则减除”和“疏当补续”,是属于汉字结构艺术的疏密处理问题2)唐朝时期:欧阳询《三十六法》1.明确提出了字与字之间的虚实关系2.更注重于整篇字体的布局之美3)书法艺术或印章艺术:赋予虚实论以丰富的审美内涵1.讲究字体笔画的开与合,或外开内合,或内合外开2.“颜柳二体”,一为“宽绰”,一为“紧结”4)王羲之的行书和草书,是连与段结合很好的艺术品二.绘画艺术领域(宋朝时期):1)李成《山水诀》,提到了构图时疏与繁的关系2)郭熙《林泉高致》,从经营位置的角度,提出了空间美的问题三.诗文艺术领域:1)中唐时期:1.刘禹锡,认为意境是重要特征,就在于“境生于象外”,凡是具有深远意境的艺术品,都在具体有形的实象之外,还存在一个与此相联系的无形的虚象,因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2.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就是指艺术形象到达了以实带虚,虚实相生的境界2)宋朝时期:1.范晞文,从诗歌创作中情与景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虚实论的另一审美特性2.《四虚序》,提出“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就是把诗歌所描写的景物看作是实,而把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看作是虚(三)虚实论的全面发展时期一.时期:明清时期二.发展状况:1)虚实论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种艺术样式之中,成为一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范畴2)人们对虚实论的认识也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具有系统性三.画论:1)唐志契《绘事微言》1.主张山水画应该情景合一2.虚实与用笔的关系2)石涛1.强调对山川万物要有仔细观察和透彻了解2.认为笔墨的运用为表现生活服务3)蒋和1.由于绘画的主题不同,虚和实的概念也互相转化2.在山水篇中。
由于以山为主,山是实,水是虚3.在水村图里,由于以水为主,水是实,坡岸是虚4)戴以恒:“论构景避实法”四.小说:1)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上表现出来2)发展状况:1.封建社会的正统文人,历来尊崇经史,轻视小说2.评价历史小说,往往以正史为据来比附,对于在史实基础上进行了合理虚构的成分,常常予以否定3.影响一部分艺术家的审美观3)突破传统:1.探讨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2.要求小说家发挥充分的创造意象,进行合理的必要的虚构,以塑造出丰满的人物性格4)代表人物:1.袁于令,论“传奇者贵幻”2.金丰,历史小说创作既要有一定的史实作根据,又要合理的虚构“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五.戏剧:1)王骥德:1.“骂题”:艺术创作不可限于题目,却又要开口使读者知道所描写的是什么事物2.“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3.主张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写实与写意和谐统一4.不仅表现在剧本的创作上,追求台词的写意性,而且也反映在舞台表演上,追求舞台动作的虚拟化和舞台时空的假定性5.由于以虚出实的妙用,使舞台表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自由发挥的可能性,开阔了表演天地,丰富了审美效果2)李渔:1.提出“审虚实”2.一般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艺术就是虚构3.今天和写古代的题材是有差别的,前者可以虚到底,后者必须姓名事实都有求于本六.诗歌:1)谢榛:1.虚实必须落实在语言文字上,强调处理“实字”和“虚字”的关系2.与创作的写景、言情有联系2)刘熙载:1.重视艺术的“寄托”和“味外之味”2.疏与密,空灵与结实,断与续3.“凭虚构象”七.内涵:1.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虚实关系(虚构与生活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关系)2.艺术品与读者的虚实关系(审美效果问题,“象外之象”问题)3.艺术形象组织构造的虚实关系(艺术形象塑造中实写部分与虚写部分的关系)第二章虚实论的美学特征(一)虚实论的“化实为虚”的特征一.艺术与现实生活的一般关系:艺术创作是把一定的现实生活转化为艺术形象1.一切种类的艺术都是以现实生活作它唯一的源泉(一切艺术都必须写“实”)2.艺术绝非简单地模仿现实,它既不同于一般机械的摄影(作为艺术的摄影除外),也不同于一般科学挂图二.艺术的特殊性:1.通过艺术家头脑的能动作用,运用想象和虚构,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改造,体现了艺术家的美学理想2.艺术与生活有本质的不同,呈现出不即不离、是相非相的特征三.艺术反映生活的特点:1.现实景物是“实”,通过景物体现的思想感情是“虚”2.“化实为虚”就是要化景物为情思(诗词中尤为突出)四.文论的特点:1.具有深刻的美学要求2.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贵有题外远致,神于象外的妙境五.词论:所谓的“清空“和”质实”之争六.表现方法:避实写虚1.使用的物质材料不同,在反映生活时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2.为了造成艺术空间,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引导欣赏者进行合理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获得丰富的美感七.文学1.由于很少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要求具有形象的直观性,更适合于不直接描写对象本身而描写对象所产生的效果,以激发读者的想象2.不直接或很少直接描写对象本身,就是避实,着重描写对象所引起的效果,就是写虚(二)虚实论的“化虚为实”的特征一.“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形象思维的过程:1.“眼中之竹”,是目击的客观存在的竹,它是“实”的2.“胸中之竹”是“眼中之竹”的虚化,它是艺术家意识中的意象形态3.“手中之竹”是“胸中之竹”的艺术表现,是已经化虚为实的艺术形象二.表现:1.将心境物化2.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感情或心理变化等,用具体的或直观的感性形态表现出来(变无形为有形)3.“实”:具体的或直观的物象4.“虚”:无形的思想感情或心理变化三.感官:1.“实”:感官可以感受的一面2.“虚”:感官无法直接感受的一面四.语言艺术的条件或方法:1.运用比兴(比是比喻,兴为寄托)2.运用博喻(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或几种状态)五.要求:1.作者的幻想和虚构必须符合生活和历史的真实2.幻想和虚构,对现实生活而言,就是假3.艺术品中所描写的人和事,可以是完全虚构的,也可以是半真半假的,但其中所体现的情和理,则必须是真实的4.幻想作品中,虚构的成分很大,它们必须做到“幻中有真”4.文学艺术创作的幻想和虚构,是为了更深刻地反映现实或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三)虚实论的“空间之美”的特征一.艺术的普遍意义:1)建筑:1.古代的民用建筑,注意留天井,小院子,固然是实用的需要,同时也是审美的需要2.房间的布置来说明诗文的“空间之美”2)书法:1.汉字邮点画连贯穿插而组成2.一个汉字的结构,就像一座园林、建筑的设计,尽管二者有差别,但也要求虚实相生,都要考虑空间的分布和组织3.汉字的空白处也是一个字的组成部分,它和有形的笔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3)中国画:1.运用线条2.线条之间就是空白,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3.是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二.艺术形态:1)想象性:1.特指空间纯以空白的形式出现,而且存在于形象的具体描绘之外2.启发联想或想象,并且只有经过人们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才能获得美感3.诗文中,概括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4.在于虚处藏神2)跃动性:1.中国画是以“笔法”为主,把笔法的有无,看作是中国画的重要审美标准或特色(邹一桂)2.中国画主张散点透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艺术家对自然的理解和情感来组织画面,结构空间3.中国画的视点可以上下左右移动,可以立足于高空,俯瞰全景,由近及远地看到许多物象4.表现方式的哲学根据是“以大观小”(沈括)5.画面的空间组织,根据画家的心灵来经营位置6.“三远法”(郭熙),画家的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3)交流性1.园林建筑通过建筑物、门窗,来接触大自然,是其民族的特色(宗白华)2.园林的“借景”创造方法,以陪衬、扩大、丰富园内之景,使园内与园外德1景致相互交流,融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