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通论考研复习资料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第一部分为绪论章,6学时。
本章以考古学科的形成发展历程为线索,阐释考古学的知识、方法论和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为:一、西方古物学被认为是近代考古学的前身,它的形成既与相关学科的成熟,又与当时的社会要求密切相关,学习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要了解下列的基本事实及其所包含的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要求:1、为什么文艺复兴复活了人们对古典世界的兴趣?因为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增强了经济实力之后,尚未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取得相应的地位,所以他们必须利用“文化再生”来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而古物最能达到此目的。
进一步说,一门学科诞生的内在原因与许多外在要求密切相关。
2、C.莱尔在1830-33年发表了《地质学原理》否定了“灾变说”,为什么能支持人类的诞生要早于B.C.4004年?人类诞生于B.C.4004年,被诠释为《圣经》所言,但面对着人类化石和人工制品与绝灭早于此年代的动物化石共存,地质学要屈服于宗教,就只能以“灾变”来解释地球史,但《地质学原理》坚持了科学,以渐变来解释。
这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很有启发意义事件。
3、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不仅对中世纪的遗物和建筑方面的遗存感到兴趣,而且对史前遗物的兴趣也在增加,但丹麦R.尼厄鲁普教授却在迷茫中。
迷茫在于利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理解“史前遗物”。
这是人们探求未知世界历程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碰到的问题,也是考古学形成的契机。
——大学学习要从考古学形成的历程中认识到一门新兴学科(或者一个新生事物)形成过程中的本质,举一反三。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一门学科必须具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遗存。
文化遗存是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遗物和遗迹,前者是可搬动的,后者是不可搬动的。
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是考古学形成之初的两个方法论,它们借用于地质学和生物学,理解它们。
随着考古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更多的方法和手段被利用到考古学研究中来。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第一部分考古学概论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
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
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是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阳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考研版)名师优质资料.doc
七、反映历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及历代著名工匠的代表性文物.
八、反映各民族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工艺美术、宗教信仰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
九、中国古旧图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善本.
七、书法绘画——元代以前比较完整的书画;唐以前艺术水平较高、首尾齐全有年款的写本;宋以前经卷中有作者或纪年且书法水平较高的;宋、元时代有名款或虽无名款而艺术水平极高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历代名人手迹;明清以来重要艺术流派或著名画家的精品。
八、甲骨--所记内容具有重要史料价值,龟甲、兽骨完整的;所刻文字精美或具有特点,对甲骨能起断代作用的.
1、文物的定义:文物是指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一切有形的物质遗存。
2、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必须具备的条件:
(1)受保护的文物必须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具体到文物个体,不一定同时具备三方面的价值,但必须具备某一方面的价值。
历史价值:指对研究、认识历史具有帮助。如西周的青铜器利簋,记载了周武王克商的时间(“武王克商,惟甲子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延安窑洞毛主席故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陕北的艰苦卓越的岁月,是中国近现代历史重要的一页。如:西周利簋
可移动文物(遗物)指形体较小而可以移动的遗存,如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和装饰品等器物;
不可移动文物(遗迹)指形体较大而固定而不可移动的遗存,如宫殿、住宅、寺庙、作坊、矿井、都市、城堡、坟墓等建筑和设施。
(2)文物的分级管理:
①可移动的文物,称馆藏文物,收藏保存在博物馆、纪念馆和科研机构中,分珍贵文物与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又分一、二、三级文物。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一、大题1、北京猿人答:北京直立人,距今71-23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
(1)过程a、1921年安特生发现“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b、1929年,在裴文中主持下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c、到1937年共发现北京人头盖骨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这些珍贵的标本下落不明);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现北京人的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1966年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
总共得到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
e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头部与四肢发展的不平衡性(头部较原始,四肢进化较快);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比猿人高。
脑量平均为1043 毫升,大于猿人,牙齿较猿人弱小简单,说明它们比猿人进步。
但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说明它们保存有浓厚的始形态。
(2)文化遗物:出土大量石制品、骨角器(鹿角、鹿头骨)和用火遗迹(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
灰烬有的成堆,说明他们已能很好地管理火。
(3)学术意义: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良渚文化答: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
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
发现中心聚落和多处祭坛,各类型墓葬在墓地规模形制随葬品数量与质量有明显的等级分界。
出土陶器以夹沙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
种类繁复,圈足器、三角器和平底器较多,有些表面刻有纹饰,还有少数漆绘陶器;生产工具由石、骨、木等制作而成;石质工具种类多,制作细,专用性强,主要有磨制精细的大型三角犁形器、扁薄长方形穿孔石斧、半月形石刀和石镰、及石锛和石镞等;玉器种类很多,工艺水平甚高形较大的有玉琮、玉璧等礼器;手工编织发达,出土有竹编和丝、麻织品。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一、大题1、北京猿人答:北京直立人,距今71-23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
(1)过程a、1921年安特生发现“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b、1929年,在裴文中主持下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c、到1937年共发现北京人头盖骨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这些珍贵的标本下落不明〕;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现北京人的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1966年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
总共得到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
e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头部与四肢开展的不平衡性(头部较原始,四肢进化较快);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比猿人高。
脑量平均为1043 毫升,大于猿人,牙齿较猿人弱小简单,说明它们比猿人进步。
但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说明它们保存有浓厚的始形态。
(2)文化遗物:出土大量石制品、骨角器〔鹿角、鹿头骨〕和用火遗迹〔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
灰烬有的成堆,说明他们已能很好地管理火。
(3)学术意义: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从而根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良渚文化答: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
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
发现中心聚落和多处祭坛,各类型墓葬在墓地规模形制随葬品数量与质量有明显的等级分界。
出土陶器以夹沙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
种类繁复,圈足器、三角器和平底器较多,有些外表刻有纹饰,还有少数漆绘陶器;生产工具由石、骨、木等制作而成;石质工具种类多,制作细,专用性强,主要有磨制精细的大型三角犁形器、扁薄长方形穿孔石斧、半月形石刀和石镰、及石锛和石镞等;玉器种类很多,工艺水平甚高形较大的有玉琮、玉璧等礼器;手工编织兴旺,出土有竹编和丝、麻织品。
《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
《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考古学通论》课程复习大纲1、考古学文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命名原则p3概念:“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形成原因:命名原则:首先要看被命名的文化遗存能否构成一种“考古学文化”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山)地名(乡镇名、村庄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例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2、以遗址的名称作为文化名称。
如观音洞文化、山顶洞文化3、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作为文化名称。
如庙底沟二期文化4、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作为文化名称。
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现已不被采用)5、以族名来命名文化。
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2、考古类型学的概念及基本原理(笔记上)概念:考古类型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以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
基本原理:(网上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
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老师图片上的)1、出土时间和地点已知的器物具有特定的风格和式样2、风格的变化是逐渐的或渐进的缺点:只能判定相对早晚关系,而不能判定绝对的年代3、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书上的P2)考古学是运用考古资料来研究人类历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字出现前的史前社会的研究,完全依赖考古资料。
即使对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考古资料仍占有很大的作用。
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的错误,这已是被近几十年大量考古发现和研究所证明的事实。
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记载很少,要研究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考古资料显得尤为重要。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 考古工作者一般把一个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陶器群)作为界定考古学文化的首要标准。
2. 考古钻探时,遇土质湿软不带土时,可改用(套铲)。
3. 一个完整的探方包括主体、(隔梁)和关键柱三部分。
4. 需要打掉( 隔梁 )时,应征得领队同意,绘好剖面图后方可进行。
5. 排列密集、关系复杂或与遗址交叠的墓葬,应采用(探方)法,按遗址发掘的要求,逐层清理,直至生土。
6. 考古发掘报告的要求可概括为客观、全面、系统、(准确)和及时。
7. 考古发掘报告中的M表示墓葬,H表示灰坑,D表示(洞)。
8. 有两条墓道的墓葬在考古学术语中被称为(中形)墓。
9. 考古钻探时,探孔必须保持规整,上下垂直,孔穴要用(纯土)填实。
10. 考古钻探时,遗址布孔不宜(过密)。
11. 考古发掘时,一个遗址的探方、遗迹要统一编号,多次发掘的遗址要避免(重复编号)。
12. 墓葬中保存较好的人骨架要全部取回。
保存较差的,要尽量取回头骨、盆骨、肢骨和(牙齿)。
13.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由墓道(门)进入墓室清理,否则应采用(揭顶法)。
14. 考古发掘时,重要遗迹如需解剖,应在 ( 拍照记录 )后方可进行。
15. 整理考古发掘资料时,要尽最大努力复原器物,尤其是(陶器)。
16. 随葬品必须经( 拍照记录 )之后,方得移动。
17. (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各个堆积单位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科学获取考古资料的方法论。
18. 对发现于不同遗址或同一遗址不同位置的遗存,可以进行横联排比,以确定它们的(共时关系)关系。
19. 对植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并有助于考古断代。
20. 对植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并有助于考古断代。
21. 经过性别、(年龄)鉴定的墓葬人骨资料,可以帮助探讨当时的丧葬习俗、婚姻制度和社会组织形态。
22. 对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兽骨的研究,可以究明(家畜)的起源。
我国考古学通论笔记[考研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参考书目: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大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1984年出版)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考古学概论》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汉考古第五章: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
《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
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Archaeology.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全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第一部分考古学概论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
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
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围是5万年以;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中国考古学通论考研复习资料
料资习复研考论通学古考国中
因。变改之随常常也态形的物器�的化变展发断不是也素因化文种各�的进演级高向级低由地断不是会社类人。理原的学型类古考 。 ”学态形物器“或”学型标“叫也� ”学 型类古考“为称般一�见起别区为。点特的身自着有是而�用搬单简的学型类学物生是非并学型类的中学古考�然当。法方的究研 较比、析分类分、理整地学科行进。迹遗、物遗的土出掘发古考对�理原的类分物生和论化进物生用借 。念概本基的学型类古考 学型类古考、二 。的时同是为视可代年的们它�看来度角学层地从�物遗的系关存共有属凡。系关存共 了成构�物遗种各的含包中�等基房座一、穴窖座一、葬墓座一如�位单迹遗或层地一每�中系关层地述上在 。系关存共、 �3 � 。者破打被于晚应也般一代年迹遗的含包中之者破打�者破打被于晚 要代年的者破打为作�中系关层地一这在。系关层地的成形而设建或层地的期早破打迹遗动活类人期晚是的指 。系关破打、 �2� 。者压叠被于晚 要物含包及者压叠�中系关层地一这在�系关层地的成形而压叠次依下而上自积堆化文的上以层两或层两指是 。系关压叠、 �1 � 。系关层地 。层地分划象现迹遗和物含包、色土、质土据依要主 。分划的层化文 。下在的老�上再的新——律序层层地 。理原本基的成形层化文 。一之法方的础基最中究研古考是也�法方的料资究研得取地学科中掘发古考野田在�理原究研的层地对学质地用借 是学层地古考。称总的石岩层成切一的义涵间空和间时定一有指是�念概本基最个一的中学质地是层地 。念概本基的学层地古考 。学层地古考、一 。代时器铁期早——代时器铜青——�克里耶基.G。意�代时用并石铜——�克伯卢.翰约 。英�代时器石新——�朗布.伦艾。英�代时器石中——�克伯卢.翰约。英�代时器石旧�分细步一进的上础基法分三�法分六 。代时器铁——代时器铜青——代时器石� ”说期三“为称被 �段阶个三的展发化文前史洲欧出提�类分的物古藏馆据依�5681---8871,nesmohT�森姆汤长馆馆物博家皇麦丹�年 9181�法分三 。法期分的段阶展发大两”期时史历“和”期时前史“为分史化文类人将�志标为无有的载记字文以�法分二 。法方期分 。法方与术技年测的中术技学科代现于赖依要主则�期时前史的载记字文有没在�物遗的字文年纪有种 各和学历年、载记献文靠依要主�域领学古考的期时史历在�法方的代年对绝定断 。间时体具的成做物遗、迹遗指�代年对绝 。 ”期后代商“ 、 ”期
5.《中国考古学通论(下)》复习参考
《考古学通论(下)》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龙首渠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是今洛惠渠的前身。
建于西汉武帝年间。
从今陕西澄城县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
人们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土质疏松的商颜山。
井渠法有效地解决了工程过程中的通风、照明、出渣等问题。
龙首渠竖井与坎儿井相同,是坎儿井的源头。
耧铧畜力条播器—耧车上的耧足。
呈三角形等。
西汉时已有三脚耧车,山西平陆西汉晚期墓壁画中有反映。
是中国最早的播种机。
族坟墓死者按宗法关系,在由国家政权指定的公共墓地中同族而葬,称为族坟墓。
族坟墓又分为公墓和邦墓两类。
公墓是国君和王室贵族及其子孙的墓地,中间是历代国君的墓,以最早葬入的先王为准,以下各代国君依左昭右穆的次序依次葬入。
国君墓左右为贵族墓,依身份分居前后。
到战国秦汉时期,原先的公墓实际已成为王陵区,只埋葬王及其配偶和少数关系最亲近的王室血亲,一般的贵族封君、各级官僚则同平民一起葬于邦墓。
汉武帝之后昭穆制度有所破坏。
满城汉墓满城汉墓在河北满城县城西南,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
窦墓在刘墓之北侧,皆坐西朝东。
凿山为陵,内部布局模仿宫殿建筑。
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
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
广州南越王墓位于广东广州象岗山上,是一座石室墓。
墓室平面呈“早”字形,全部用石块构筑,有较长的墓道和南北耳室。
分为前后两部分,共有7室。
墓主葬在中间主室,一棺一椁,墓主身着丝缕玉衣。
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史记》称为赵胡)的陵墓,是彩画石室大墓。
南越王墓劈山为陵,前端东、西侧开横洞成耳室,南面开辟斜坡墓道。
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通论复习题第一章概论1、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
其三大方法论是地层学、类型学和年代学,考古学的工作流程是收集资料(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室内整理、编写报告。
田野考古学就是以科学的方法在野外实地考察挖掘、收集实物资料,从事考古活动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野外调查、田野发掘、室内整理和编写发掘报告。
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基础,没有田野考古,考古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田野考古学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巨大,使中国的信史上推至夏代、商代。
2、遗迹: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的活动痕迹等。
其中遗址又可细分为城堡、宫殿、村址、居址、作坊址等;防卫性的设施如壕沟、栅栏、边塞烽燧、长城等也属此类。
3、遗物: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
遗物的分类方法较多,按其材质可分为石器、陶器、骨角器、金属器、玉石器等;按用途分则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随葬品等。
一种遗物之下则可按类型学方法分为若干型式。
4、考古学的工作流程:收集资料(即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室内整理——编写报告考古发掘报告经过室内整理分析,对遗址、遗迹、遗物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的了解,编写出报告予以揭示。
考古报告内容分为三部分:(1)序论。
包含位置、地理环境、古今地理沿革、发掘历史、发掘单位、人员等。
(2)正文。
文化层堆积情况、遗迹、遗物描绘。
(3)结论。
文化遗存的年代、文化性质、分期、发掘收获和尚需解决的问题。
5、考古发掘的具体方法是什么?一般发掘方法有两种,正方形的叫探方:一般取每边长5米的正方形,进行发掘,相邻两方之间要留0.5~1米的隔梁,直到发掘完成后再挖掉,是最常用的方法,优点较多;长方形的叫探沟:挖一条狭长的沟,从沟壁的垂直断面上,可以观察较长的文化层,也就是遗址的地层剖面,适合时间很短的试掘。
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
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Chapter 1 概述一、考古学1、学科归属: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献历史学一起支撑起了历史科学2、定义及研究对象: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只研究古代人类文化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两部分。
注意近现代文化遗存不属于考古学研究范围3、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证经补史二、考古学文化1、定义: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遗迹单一的文化因素均不能称为考古学文化2、类型划分: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需要“文化类型”来区分,亦即属于同一文化的不同“类型”(1)发现初期,人们对于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的先后顺序还不了解,常用不同的文化类型来区分。
如仰韶文化中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2)某一文化遗存在其发现初期很难确定是否属于一种独立的文化,有时也被命名为某一“文化类型”,一旦这类文化遗存被较多地发现,并被考古学界所公认,原来称作“类型”的文化遗存就改称为“某种文化”。
3、命名原则:(1)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庄名)——最常用(2)遗址的名称,如山顶洞文化(3)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如庙底沟二期文化(4)具有特征性的遗物,如彩陶文化——易混淆、不再采用(5)族名,如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4、形成: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生产活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三、考古学的分支三大分支: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两大理论支柱: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相对年代确定,局限在于无法确定绝对年代1、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从研究的年代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分支。
前者研究的年代范围是文字未出现前的历史阶段,主要研究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后者研究有了文字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主要研究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考研必看中国考古学通论课件笔记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考研必看中国考古学通论课件笔记中国考古学通论课件笔记参考书目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张之恒等《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2000年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2004年陈旭:《夏商考古》,2001年越丛苍、郭妍利:《两周考古》,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04年第一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一节时代特征一、石器时代综述# 石器——经过第二步加工或具有人类使用痕迹的石制品 # 石器时代——在金属工具广泛使用之前,以石材作为制造生产工具和武器的主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总特征——生产活动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四五千年前时间——300万年前至二、时代特征(一)、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进行生产劳动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300万年前,1.2万年前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1、打制石器2、狩猎、采集、捕鱼——掠夺性经济、攫取性经济(二)、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距今1.2万年前至 4000,5000年前动物群经济形态石器生产技术1、使用磨制石器2、农业生产的出现采集经济(弓箭镞)、火耕农业(“焚而不耕” )3、家畜饲养业的出现“六畜”——猪、狗、牛、马、羊、鸡4、定居生活5、制作并使用陶器发明人类首次利用天然材料加工创制的人造工具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时代特征——新石器时代区别于它以前及以后诸时代的总的特征时代标志——一个时代区别于另一个时代的标志性界线)# 新石器时代的时代标志 :1)磨制石器说——人类使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2)陶器说——“陶器时代”3)农业说——农业是文明时代之前一个时期的特征和标志农业生产与加工工具、有永久性住房、发现有农作物的种子 (三)、中石器时代——间接打制的细石器狩猎、采集、捕鱼 (四)、铜石并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初步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红铜)第二节石器时代技术论一、用火与造火技术“无火时期”——“用火时期”——“造火时期”(一)、早期用火遗迹的发现1、特点1)、被燃烧物质的多样性、遗迹分布范围的有限性2)、原地埋藏类型的人类居址内发现的成堆灰烬、早期用火遗迹的发现 2西侯度旧石器地点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化石地点北京猿人遗址中部堆积3、北京猿人用火遗迹的特点:经常性、天然性百色盆地?坡洪遗址 80万年前(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旧石器时代中期——撞击取火摩擦取火二、旧石器制作技术# 打制石器——用打制方法制作的石质生产工具或武器 (一)、制作技术1、选择原料1)、硬度摩氏硬度计——奥地利-摩氏——矿物相对刻划硬度滑石——1 石膏——2 方解石——3 萤石——4 磷灰石——5长石——6 石英——7 黄玉——8 刚玉——9 金刚石——102(5 小刀——5(5 玻璃——6(5 指甲——2)、韧性、脆性3)节理面——岩层的连续性遭到破坏而形成裂隙的一种断裂构造燧石、火石、石英、石英岩2、石料加热处理——去掉石料中的水分、减弱抗张(破裂)强度、增加压缩强度3、打击石片(剥片)——从石料上打下的、用于制作石器的大块碎片石核——剥落石片后剩余的石料——“第一次加工”1)、工具打击工具:石锤——硬锤木棒、角棒、骨棒——软锤石砧2)、石核、石片各部位的名称打击台面、台面、打击点、石片阴面、劈裂面(石片阳面)、石片背面石片角、半锥体 /打击泡、锥疤、(同心)波纹、辐射线、顶端、尾端 3)、打击石片的方法第一次加工(1)、直接打击法——两端都有砸击痕迹,两极石片,打击痕迹不明显 (2)、间接打击法——通过中介体传导打击力或压力而产生石片的方法旧石器时代晚期:击钎法、压剥法特点:石片较薄而长、打击点不甚明显、两侧缘接近于平行、劈裂面有条状痕4、加工修整第二次加工1)、锤击修整法早期——石锤,中、晚期——骨棒、木棒反向加工、复向加工、交互加工、同向加工、错向加工 2)、压制法旧石器时代晚期(二)、旧石器的主要类型: 石片石器、石核石器、砾石石器、石叶石器 1、加工工具类1)石锤——剥落石片或加工修整石器的打击工具2)、石砧——砸击石片或修整石器时的垫底工具2、使用工具类1)、刮削器峙峪文化和萨拉乌苏文化地点的石器下川文化石器 2)、砍砸器3)、尖状器丁村文化石器4)、手斧莫维斯理论——旧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存在着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区“模式?”技术:西方的手斧文化传统非洲,欧洲南、中、西部以及中东和印度半岛,掌握进步技术,能打制工艺复杂的手斧“模式?”技术:东方的砍砸器文化传统,东亚、东南亚和印巴次大陆北部,只会打制粗陋的砍砸器和使用未经加工的石片“这两个多多少少同时代的石核工具传统……能够被定义如下:西方的——典型特征是双刃、两面(修整)的切割工具或手斧;东方的——典型特征是单刃的切割工具或砍砸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考古学通论考研复习资料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 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属人文科学领域。
研究的范围是古代,但各国年代范围不同,中国考古学的年代下限为明代的灭亡。
研究的对像是实物资料,即古代的遗迹和遗物。
其研究基础为田野调查发掘。
研究的特点是:充实的内容、周密的方法、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目标。
其分支有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
与自然科学。
技术科学领域内许多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传统的的金石学与考古学有一定的关系。
20世纪考古学传入中国,金石学已部分的被考古学代替。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
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
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
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1.遗物。
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
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遗迹。
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
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
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
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3.遗址。
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古代遗址大部分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落或城址的废墟。
4.考古学文化。
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古代人类遗存共同体。
一种考古学文化,一般由若干性质、特征、年代相同的遗址组成,它们应属于古代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等。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相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以及文化遗存先后时序的年代。
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仰韶文化早期”、“商代后期”。
断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
绝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做成的具体时间。
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时期的考古学领域,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年历学和各种有纪年文字的遗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则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测年技术与方法。
分期方法。
二分法:以文字记载的有无为标志,将人类文化史分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两大发展阶段的分期法。
三分法: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Thomsen,1788---1865)依据馆藏古物的分类,提出欧洲史前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被称为“三期说”: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六分法:三分法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旧石器时代(英。
约翰.卢伯克)——中石器时代(英。
艾伦.布朗)——新石器时代(英。
约翰.卢伯克)——铜石并用时代(意。
G.基耶里克)——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
考古学笔记2《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二一、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最基本概念,是指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
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
地层层序律——新的再上,老的在下。
文化层的划分。
主要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和遗迹现象划分地层。
地层关系。
(1)、叠压关系。
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
(2)、打破关系。
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建设而形成的地层关系。
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迹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
(3)、共存关系。
在上述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
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
二、考古类型学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
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
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
当然,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并非是生物学类型学的简单搬用,而是有着自身的特点。
为区别起见,一般称为“考古类型学”,也叫“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
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类”是最大的分类单位。
大类的划分:首先,依据器物的质料划分为石器、陶器、木器、骨器、铜器等。
亚类的划分:每一个大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器物的主要用途的划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若干亚类。
次类的划分:每一亚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具体功能再细分为若干类。
如生活用具中有炊器类、水器类、食器类等。
每一类都有若干用途相同或相近而形态各异的器物组成,如炊器类的陶器有鼎、釜等。
(2)、器物的分型。
类之下次一级分类单位,是对某一形态器物共性的概括,主要依据器物形态进行划分。
不同形态的器物,可能各有各的源流,各有各的演变过程,故型是对一类有演变序列的器物的总的特征的概括。
型别号一般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型鼎、B型鼎等。
有时为了充分表达器物形态变化成次,形之下还可再分亚型,亚型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
如Aa 型鼎,Ab型鼎等。
(3)、器物的分式。
式是型之下的次一级分类单位,每一型器物依其形态演变过程中阶段性变化,选出从早到晚各个阶段的标准器,型分为若干式,代表这一器物各个演化阶段的特征。
式别号用I.II.III…..表示。
如I式瓶、II式鼎等。
4.器物组合与分期三、考古区系类型论。
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
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考古学文化分布地理空间范围。
考古学文化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对有关遗迹、义务的研究而确定的。
2.文化系统。
文化系统,即文化发展系统,只得是考古学文化的纵向发展过程。
一个文化发展系统,一般是由若干有纵向发展关系的考古学文化构成。
3.文化类型。
在一个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域内,往往由于微环境条件的差异和邻近其他文化的影响,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存在主体因素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差别。
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区域内,可分为若干个文化类型。
4.考古分期。
是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对考古文化遗存进行发展阶段划分的考古研究方法。
作法是,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对早晚不同的典型出土物进行类型排比,如不同层位的主要遗迹遗物显示出阶段性变化,便可将这些层位的遗存划分为不同的“期”。
通常以早、中、晚或序数对各期加以区分,如早期、中期、晚期,一期、二期、三期。
考古分期具有不同的层次,可对某一遗址分期,对某一墓地分期,也可对某一考古学文化分期,对某一类器物分期。
绝对年代的确定确定绝对年代有两个途径:一、是对于历史时代的考古学,主要依赖文献记载,或具有明确纪年的考古实物资料,如器物上的纪年铭文及墓志、碑碣、简牍、帛书等。
二、是对于无任何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需要借助一系列的自然科学方法检测出绝对年代。
方法如碳-14 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热释光断代,钾-氩法断代、古地磁断代、裂变径迹法断代、氨基酸外消旋法断代、黑岩水合法断代、铀系法断代、电子自旋共振断代等。
其中有的也适用于历史考古学领域。
运用最广的方法有:①碳-14断代。
又称放射性碳素断代。
其原理是,地球生物均汲取碳水化合物为养料,一般体内含有浓度与大气中相同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 。
生物体死亡后,体内积淀的碳-14便以每隔约5730±40年减少一半的速度递减。
只要测出有机物(如木炭、骨骼、贝壳)中残存的碳-14比度,便可推知其死亡年代,从而得到有机物所在地层和遗迹单位的年代。
因大气中碳-14浓度实际上是起伏的,所测年代与真实年代会有差距,需经树轮年代对比校正才能使用。
通常说的距今多少年,按国际通例,统一以公元1950年为起点。
该方法适用范围在5万年以内。
它几乎不受任何地理条件、气候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有利于作广泛的比较研究。
其出现被誉为“考古年代学的一场革命”。
20世纪70年代末又发明了串级加速器高能质谱技术,它比常规的碳-14方法耗费时间短,所需样品少,是碳-14断代研究的新发展。
②热释光断代。
利用绝缘结晶固体的热释光现象进行断代,主要适用于考古出土的陶器和其他用火烧过的粘土样品。
所得到的年代是标本停止焙烧的年代。
测定的年代范围可达数十万年。
③古地磁断代。
包括考古地磁断代和沉积磁性断代。
前者利用某些古代遗物的热剩磁性进行断代,可用于经火烧过的窑、炉灶、砖、瓦、陶瓷等的检测。
后者利用地层沉积磁性随地磁极性倒转而倒转的现象测年,可据沉积岩石中剩余磁性所反映的地磁场方向推出年代,用于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断代。
④钾-氩法断代。
利用岩石中钾40衰变成氩40的原理进行断代。
在考古上主要用于测定年代久远的旧石器遗址和古人类化石的年代。
⑤树木年轮断代。
利用树木年轮的生成规律测定年代的技术。
树木年轮的宽窄与气候有关;旱年窄而温暖多雨年份宽。
故在同一气候区内,树木年轮有相近的变化。
如把确知砍伐年代的树木的年轮变化,在坐标纸上绘成曲线,再依次同生长期部分交错的树木的年轮变化曲线相连接,便可得出一个地区树木年轮演变的主序列,并一直上溯至史前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