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知识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二、动词:
1、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以某一事物为对
象的动词)
2、不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以什么事物
作为对象的词,后不能带宾语)
3、联系动词(用做联系,表示“是什么”、
“象什么”的动词,其中的“是”字,现代汉
语称作“判断词”。)
4、助动词(主要是用在其他动词前,表示应
当、可能、意愿或者被动的动词。)
❖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 ③音同形异。 例:"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通"以",意思是"以后" ❖ ④音近形异。 例:"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13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
一、名词: 1、普通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词的词称名词) 2、专有名词 (表示特定事物名称的词,如国 名、地名、人名、书名) 3、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词) 4、时间名词 (表示时间的词) 5、方位名词 (表示方向位置的词)
6
7
文言文知识纲要
❖ 字:
1. 通假字;
❖ 词:
1. 实词; 2. 虚词; 3. 一词多义; 4. 古今异义; 5. 词类活用;
8
文言文知识纲要
❖ 句——文言句式
❖ 判断句; ❖ 疑问句 ❖ 被动句; ❖ 省略句; ❖ 倒装句 ❖ 固定句式
9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 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 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 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4
文言文学法指导
❖ 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 多练。
❖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 预习和复习。
❖ 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学习。 ❖ 学习文言文,关键是要重视归纳和积累。
5
归纳和积累
❖ 原则:每课一归纳,单元一小结 ; ❖ 方法: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 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个方面来进行,每个单项 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符号,以提高学习效 益。如:用“①②③”表示一词多义;用“※” 表示名词作状语;用“#”表示使动用法;用 “⊙”表示意动用法;用“≠”表示古今异义; 用“=”表示通假字;用“@”表示成语典故; 用“★”特殊句式……
也 16)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7)令将军与臣有郤 18)因击沛公于坐
11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假字
❖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 ①音同形似。
例:“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 ②音近形似。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意思是"嘱咐"
12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10
本单元共18个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 3)何厌之有?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6)请辞决矣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8)图穷而匕首见 9)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0)秦王还柱而走 11)成五采 12)具告以事 13)距关,毋内诸侯 14)张良出,要项伯 1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高中文言文学习
1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 2、了解考试说明对高考文言文学习
的要求; 3、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4、掌握高中文言文知识学习要点。
2
文言文的概念
文言文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先秦 两汉时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如 唐宋八大家等)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而非指 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口头语 言,即古白话,如《水浒传》等明清章回小 说中所使用的语言。
3
《考试说明》对“能阅读浅易文言 文”所作的具体阐释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3)他指代词(用来指代眼前以外的事物的代词, 最多做的是宾语,如“之”等)
18
(4)旁指代词(用来指代叙述谈论范围以外的事 物的代词,如“他”(别的,旁的——此无他, 不与民同乐也。) (5)虚指代词(用来指代不具体指明的对象的代 词,如“某”、“或”等
某在斯(某人在这里)、或谓惠子曰:“庄子 来,欲代子相” (6)无指代词(用来指代“没有。。。”的代 词) 如“莫”、无等 3、疑问代词(如谁,孰,安、何、焉、恶等) 如、“吾谁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7
(6)尊称的表示法,如“陛下”、“陛下”、 “大王”、“丞相”、“将军”等 (7)谦称的表示法,如“朕”、“寡人”、 “孤”、“奴”、“仆”。
❖ 2、指示代词 ❖ (1)近指代词(用来指代距离说话者较近的对象
的代词,如“是”、“此”、“斯”、“之”等)
❖ 如,“之二虫又何知”、“有美玉于斯”
❖ (2)远指动词(用来指代距离说话者较远的对象 的代词,如“彼”、“夫”、“伊”等)
如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乃翁,则幸分我一杯
羹。
16
(3)他称代词(称呼说话者自己与对方以外的 人用的代词,又称“第三人称代词”,如 “彼”、“其”等) 如 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 能是!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4)己称代词(称呼本身,作“自己”的代词, “自”、“己”) (5)旁称代词(和“自己”相对,作“别人”、 “人家” 代词。如“人”、“他人”)
5、能愿动词(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
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如
“能”、“敢”、“愿”、“可”等)
15
三、形容词: 四、数词和量词
五、代词:
1、人称代词
(1)自称代词(说话人称呼自己用的代词, 又称“第一人称代词”,如“吾”、“我”、 “余”等)
(2)对称代词(称呼对方用的代词,又称 “第二人称代词”,如若、尔、汝等, “乃”、“而“作定语,译作“你的”。)
19
文言文知识纲要虚词
❖ 一、介词(放在名词性短语前,与之组成介词短 语,如“于”、“对”、“以”等,一般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介词标明与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 处所、方向、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 对象等)
二、动词:
1、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以某一事物为对
象的动词)
2、不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以什么事物
作为对象的词,后不能带宾语)
3、联系动词(用做联系,表示“是什么”、
“象什么”的动词,其中的“是”字,现代汉
语称作“判断词”。)
4、助动词(主要是用在其他动词前,表示应
当、可能、意愿或者被动的动词。)
❖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 ③音同形异。 例:"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通"以",意思是"以后" ❖ ④音近形异。 例:"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13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
一、名词: 1、普通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词的词称名词) 2、专有名词 (表示特定事物名称的词,如国 名、地名、人名、书名) 3、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词) 4、时间名词 (表示时间的词) 5、方位名词 (表示方向位置的词)
6
7
文言文知识纲要
❖ 字:
1. 通假字;
❖ 词:
1. 实词; 2. 虚词; 3. 一词多义; 4. 古今异义; 5. 词类活用;
8
文言文知识纲要
❖ 句——文言句式
❖ 判断句; ❖ 疑问句 ❖ 被动句; ❖ 省略句; ❖ 倒装句 ❖ 固定句式
9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 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 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 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4
文言文学法指导
❖ 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 多练。
❖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 预习和复习。
❖ 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学习。 ❖ 学习文言文,关键是要重视归纳和积累。
5
归纳和积累
❖ 原则:每课一归纳,单元一小结 ; ❖ 方法: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 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个方面来进行,每个单项 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符号,以提高学习效 益。如:用“①②③”表示一词多义;用“※” 表示名词作状语;用“#”表示使动用法;用 “⊙”表示意动用法;用“≠”表示古今异义; 用“=”表示通假字;用“@”表示成语典故; 用“★”特殊句式……
也 16)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7)令将军与臣有郤 18)因击沛公于坐
11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假字
❖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 ①音同形似。
例:“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 ②音近形似。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意思是"嘱咐"
12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10
本单元共18个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 3)何厌之有?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6)请辞决矣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8)图穷而匕首见 9)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0)秦王还柱而走 11)成五采 12)具告以事 13)距关,毋内诸侯 14)张良出,要项伯 1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高中文言文学习
1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 2、了解考试说明对高考文言文学习
的要求; 3、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4、掌握高中文言文知识学习要点。
2
文言文的概念
文言文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先秦 两汉时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如 唐宋八大家等)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而非指 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口头语 言,即古白话,如《水浒传》等明清章回小 说中所使用的语言。
3
《考试说明》对“能阅读浅易文言 文”所作的具体阐释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3)他指代词(用来指代眼前以外的事物的代词, 最多做的是宾语,如“之”等)
18
(4)旁指代词(用来指代叙述谈论范围以外的事 物的代词,如“他”(别的,旁的——此无他, 不与民同乐也。) (5)虚指代词(用来指代不具体指明的对象的代 词,如“某”、“或”等
某在斯(某人在这里)、或谓惠子曰:“庄子 来,欲代子相” (6)无指代词(用来指代“没有。。。”的代 词) 如“莫”、无等 3、疑问代词(如谁,孰,安、何、焉、恶等) 如、“吾谁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7
(6)尊称的表示法,如“陛下”、“陛下”、 “大王”、“丞相”、“将军”等 (7)谦称的表示法,如“朕”、“寡人”、 “孤”、“奴”、“仆”。
❖ 2、指示代词 ❖ (1)近指代词(用来指代距离说话者较近的对象
的代词,如“是”、“此”、“斯”、“之”等)
❖ 如,“之二虫又何知”、“有美玉于斯”
❖ (2)远指动词(用来指代距离说话者较远的对象 的代词,如“彼”、“夫”、“伊”等)
如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乃翁,则幸分我一杯
羹。
16
(3)他称代词(称呼说话者自己与对方以外的 人用的代词,又称“第三人称代词”,如 “彼”、“其”等) 如 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 能是!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4)己称代词(称呼本身,作“自己”的代词, “自”、“己”) (5)旁称代词(和“自己”相对,作“别人”、 “人家” 代词。如“人”、“他人”)
5、能愿动词(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
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如
“能”、“敢”、“愿”、“可”等)
15
三、形容词: 四、数词和量词
五、代词:
1、人称代词
(1)自称代词(说话人称呼自己用的代词, 又称“第一人称代词”,如“吾”、“我”、 “余”等)
(2)对称代词(称呼对方用的代词,又称 “第二人称代词”,如若、尔、汝等, “乃”、“而“作定语,译作“你的”。)
19
文言文知识纲要虚词
❖ 一、介词(放在名词性短语前,与之组成介词短 语,如“于”、“对”、“以”等,一般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介词标明与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 处所、方向、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 对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