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知识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文言文知识积累精华课件
(1)兵器、武器 兵刃既接(《寡人 之于国也》)
(2)军事、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
(3)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 秦(《廉颇蔺相如 列传》) (4)士兵 可汗大点兵(《木 兰诗》)
直
(1)与“弯”相 对 木受绳则直 (《劝学》) (2)价值,后写 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 • • • • •
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同意,认可 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连词
• 无罪 • 古义:不要归咎 • 今义:没有罪过
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4)树之以桑 树,种植
兵
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 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 没有本质区别。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花白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古今异义
• • • • • • 河 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走 古义:跑,逃跑 今义:走路,行 • 凶: • 古义:谷物收成不 好 • 今义:凶恶,厉害 • 养生 • 古义:供养活着的 人 • 今义:保养身体
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从”通“纵”,战国时六国联 合抗秦的策略。
②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通“崛”,突出。
③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像影子一 样。 “何”通“呵”,呵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问、盘问。 ⑤百有余年。 “有”通“又”。
古今异义的词:
①务耕织。 务:努力从事。
(2)军事、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
(3)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 秦(《廉颇蔺相如 列传》) (4)士兵 可汗大点兵(《木 兰诗》)
直
(1)与“弯”相 对 木受绳则直 (《劝学》) (2)价值,后写 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 • • • • •
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同意,认可 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连词
• 无罪 • 古义:不要归咎 • 今义:没有罪过
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4)树之以桑 树,种植
兵
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 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 没有本质区别。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花白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古今异义
• • • • • • 河 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走 古义:跑,逃跑 今义:走路,行 • 凶: • 古义:谷物收成不 好 • 今义:凶恶,厉害 • 养生 • 古义:供养活着的 人 • 今义:保养身体
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从”通“纵”,战国时六国联 合抗秦的策略。
②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通“崛”,突出。
③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像影子一 样。 “何”通“呵”,呵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问、盘问。 ⑤百有余年。 “有”通“又”。
古今异义的词:
①务耕织。 务:努力从事。
高中语文 《文言文之文化常识》课件 (27张PPT)
13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
称谓来代替。 垂髫 (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敝舍、舍弟、舍妹、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
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
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
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
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7
【敬称】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
是一种“恶谥”。
4
一、人的称谓
❖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 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 孟襄阳;
❖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 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 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人为仁公等。
【敬称】(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论语》)。唐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 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 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 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 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 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 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 母。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
称谓来代替。 垂髫 (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敝舍、舍弟、舍妹、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
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
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
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
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7
【敬称】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
是一种“恶谥”。
4
一、人的称谓
❖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 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 孟襄阳;
❖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 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 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人为仁公等。
【敬称】(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论语》)。唐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 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 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 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 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 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 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 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课件(共61张PPT)
越过其他国家而把远方的国家设置边邑,您 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使郑灭亡来增加 邻国的土地呢? 5.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实力变雄厚,您的力量就会变薄弱 啊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再说您也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 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7.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 )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判断句 )
9.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 太子也。( 判断句 )
翻译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 未可亲也。
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 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 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 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 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3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 头颅。 4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 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5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计 策啊!
⑧可谓深矣 古:刻毒。 今:与“浅”相对。
文言知识积累
B.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 说通悦 ,高兴
)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振通震,害怕 )
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卒通猝,仓促,突然 )
4.往而不反 ( 反通返,返回
)
5.秦王还柱 ( 还通环,绕
)
鼎城三中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再说您也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 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7.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 )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判断句 )
9.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 太子也。( 判断句 )
翻译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 未可亲也。
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 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 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 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 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3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 头颅。 4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 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5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计 策啊!
⑧可谓深矣 古:刻毒。 今:与“浅”相对。
文言知识积累
B.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 说通悦 ,高兴
)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振通震,害怕 )
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卒通猝,仓促,突然 )
4.往而不反 ( 反通返,返回
)
5.秦王还柱 ( 还通环,绕
)
鼎城三中
高中语文文言基础知识汇总 ppt课件
实词:
四、偏义复词
定义:文言文中一类由意义相对、相反或相近、相关语素构 成的双音字,其中只有一个语素代表这个双音字的词义,而 另一个语素起陪衬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按 照词的构成关系来分,主要有两种构成方式:
(一)、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反
如“世之有饥穰(ráng),天之行也”中的“饥穰”只有“饥”的意 思:“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出入”之有“入”意思。 (二)、两个语素相近或相关
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
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
下枭雄。(《赤壁之战》)
2021/3/30
19
被动句:
定义: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 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 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 子,称为被动句。
2021/3/30
14
主语——一句话当中动作的发出者,可由名词、 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 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如:你,我,他,这个) 谓语——一般来说由动词或形容词来承担,它的 主要用途是说明主语所发出的动作或具有的特征 和状态。(说,看,听,是,冻,热……) 宾语——是谓语动词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由名 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 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承担。 定语——是句子中修饰名词,代词或其它名词化 的词,一般来说由形容词来担任,标志性字眼 “……的”。
如“今有一人入园圃(pǔ)”中的“园圃”本来是近义词,分 别是种树和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2021/3/30
10
实词:
五、词类活用
定义:词类活用,就是一个词本来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和作用, 是属于某一词类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 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概括起来,词类的活用主要有名 词做状语、名词做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或动词用做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 法、为动用法等。
文言文高考总复习课件(共27张PPT)
乃:连词,表承接,于是。 以:介词,因为。 以:介词:用。 以:介词,凭借。
当死. 而口不讼.直 宣帝嘉.之 鲁芝洁.身寡.欲
死:名词作动词,处死。 讼:名词作动词,争辩。 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他好,欣赏。 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自身洁。 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欲望寡。
文言文高考总复习课件(共27张PPT)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 关联。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堂房亲属关系,如“从弟”。
根据上下文意,看时间、地点、什么人说、为什么说、对谁说、怎么说等语言环境。不但要看
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 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
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
文言文高考总复习课件(共27张PPT)
文言文高考总复习课件(共27张PPT)
【文言实词】
谠.言嘉.谋 芝坐.爽下狱 和.而不同. 塞.天下之望. 【文言虚词】
谠:正直。嘉:美,善。 坐:因犯……罪。 和:谦和。同:苟同。 塞:隔阻,堵。望:怨恨。
乃.引芝参骠骑军事 一旦以.罪见黜 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 诸葛诞以.寿春叛 【词类活用】
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 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
2025届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化常识 课件(共28张PPT)
➢ 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 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 帝、隋文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 唐太宗、宋太祖等。
姓名字号篇
➢ 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等 等)、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 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 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 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延赐予。谥号的选定根 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道号时选 择。
外内从乱曰荒。 好乐怠政曰荒。 不勤成名曰灵。 好祭鬼怪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壅過不通曰幽。 动祭乱常曰幽。 去礼远众曰炀。
姓名字号篇
➢ 所谓尊号,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始于秦代。如位皇 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尊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亦称上 尊号。时至唐代,为皇帝上尊号之风大盛,有生前奉上者,亦 有死后追加者。武后称圣母神皇,高宗称天皇,中宗称应天神 龙皇帝等。
子·密州出猎》)
天文篇
3.在我国古代,有许多代指国家或地区的词汇,它们的含 义及来历各不相同。你能说出下列各词的意思吗?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 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四而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 海”之意与之类似。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地理并称
【五岳】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姓名字号篇
➢ 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等 等)、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 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 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 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延赐予。谥号的选定根 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道号时选 择。
外内从乱曰荒。 好乐怠政曰荒。 不勤成名曰灵。 好祭鬼怪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壅過不通曰幽。 动祭乱常曰幽。 去礼远众曰炀。
姓名字号篇
➢ 所谓尊号,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始于秦代。如位皇 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尊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亦称上 尊号。时至唐代,为皇帝上尊号之风大盛,有生前奉上者,亦 有死后追加者。武后称圣母神皇,高宗称天皇,中宗称应天神 龙皇帝等。
子·密州出猎》)
天文篇
3.在我国古代,有许多代指国家或地区的词汇,它们的含 义及来历各不相同。你能说出下列各词的意思吗?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 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四而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 海”之意与之类似。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地理并称
【五岳】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高频实词讲解 课件(共23张PPT).ppt
34.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
居十年不起
耻:以……为耻;乞休、乞老、告老、乞骸骨、致 仕、求老:辞官回家;籍:登记,户口(户籍、官 籍、兵籍等);不起:不被任用
35.劝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
蠲除:免除赋税
36.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ji)金币
37.帝大喜,赉(lai)诸将士有差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高 频实词讲解
1.寻坐与杨玄感有旧 2.亮亲加棺敛,瘗(yi)之路侧 3.薛举僭(jian)号陇西,以亮为黄门侍郎,委之机务 4.宵衣旰食 5.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
1.寻坐与杨玄感有旧
寻:不久;坐:因……而获罪;旧: 和……有交情
2.亮亲加棺敛,瘗(yi)之路侧
22.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然后:这样以后;申:说 明、解释;广:传播
2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
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也:表停顿;贼:伤害
自己;绞:性子急
24.方庆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
就:接近、靠近、向; 旧说:前人的观点
私下里,悄悄地;讽:劝说
市:买、卖;檄:命令、声讨
16.有诣徽者,出则过秀 17.曹爽乃辟之为掾 18.所以出身仕者 19.文帝之讨张彪也,文帝不豫,入侍医药 20.耕者众则籴(di)贱 21.故弱者见辱,强者见笑
16.有诣徽者,出则过秀
造、诣、过、候、存、顾:拜 访;过:指责、责备
17.曹爽乃辟之为掾 辟:征召,掾:属官,下属
寤:发觉、发现
29.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
就:接近、靠近、乘坐 荷:挑着、担着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课件(127张)
A.以其无礼于晋 (以其于晋无礼)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C.佚之狐言于郑伯 (佚之狐于郑伯言) D.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132021/9/132021/9/132021/9/139/13/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3日星期一2021/9/132021/9/132021/9/13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132021/9/132021/9/139/13/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132021/9/13September 13,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132021/9/132021/9/132021/9/13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 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 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 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 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 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上 枢密韩太尉书>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132021/9/132021/9/132021/9/139/13/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3日星期一2021/9/132021/9/132021/9/13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132021/9/132021/9/139/13/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132021/9/13September 13,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132021/9/132021/9/132021/9/13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 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 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 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 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 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上 枢密韩太尉书>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PPT课件
⑷乎: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助词,用在形容 词词尾,相当于“然”)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用于 句末,相当于“吗”)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2021
7
⑸舍:①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动词)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止息) ③退避三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④施舍不倦(把自己的财物给人)
2021
14
一、通假字
1.于嗟鸠兮 “_于___”通. “_吁___”
2.犹可说也
“_说___”通“_脱___”
3.隰则有泮 “_泮___”通“_畔___”,_边__岸_____
4.岁亦莫止
“_莫___”通“_暮___”
2021
15
5.进不入以离尤兮“_离___”通“_罹___”, __遭__受____ 6.芳菲菲其弥章 “_章___”通“_彰___” 7.蒲苇纫如丝 “_纫___”通“_韧___” 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冯___”通“_凭___”,
今义: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介词,
表示另提一事
2021
19
三、一词多义
请 扶,持
带兵的将帅
带领,带(兵)
副词,将要
2021
20
无,没有
倒下
退下,退却 溃败 mí,浪费 说 预兆 助词 字 著作
谈论
2021
21
副词,互相
xiànɡ,相貌
偏指一方,我 帮助 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辅相 观察,选择
2021
8
文言句式
⑴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为何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而今在安哉)
⑵定语后置句:客有吹洞箫者(有吹洞箫客)
⑶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 表被动)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用于 句末,相当于“吗”)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2021
7
⑸舍:①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动词)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止息) ③退避三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④施舍不倦(把自己的财物给人)
2021
14
一、通假字
1.于嗟鸠兮 “_于___”通. “_吁___”
2.犹可说也
“_说___”通“_脱___”
3.隰则有泮 “_泮___”通“_畔___”,_边__岸_____
4.岁亦莫止
“_莫___”通“_暮___”
2021
15
5.进不入以离尤兮“_离___”通“_罹___”, __遭__受____ 6.芳菲菲其弥章 “_章___”通“_彰___” 7.蒲苇纫如丝 “_纫___”通“_韧___” 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冯___”通“_凭___”,
今义: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介词,
表示另提一事
2021
19
三、一词多义
请 扶,持
带兵的将帅
带领,带(兵)
副词,将要
2021
20
无,没有
倒下
退下,退却 溃败 mí,浪费 说 预兆 助词 字 著作
谈论
2021
21
副词,互相
xiànɡ,相貌
偏指一方,我 帮助 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辅相 观察,选择
2021
8
文言句式
⑴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为何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而今在安哉)
⑵定语后置句:客有吹洞箫者(有吹洞箫客)
⑶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 表被动)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PPT
实词可以单独成句或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主要成分,而虚词则必须与实 词组合使用,帮助构成句子的各种成分。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非常灵活,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用法 和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和推断。
03 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特殊句式类型及特点
判断句
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常见形式有“……者,……也 ”、“……,……也”、“……,……者也”等。
借鉴与运用
03
鼓励学生借鉴优秀范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在自己的写作
中加以运用,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自主创作展示
创作主题与要求
设定具体的创作主题和要求,如写一篇以“诚信”为主题的文言文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学生作品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创作,并将他们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 欣赏和学习。
句式和修辞在表达中效果
增强语言表现力
通过运用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 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更容易理
解和接受文本所表达的内容。
突出文本主题
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可以突出文本 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使读者更加关 注文本的重点内容,加深对文本的 理解和记忆。
增加文本感染力
通过运用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可 以增加文本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使 读者更容易被文本所感染和打动, 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 位。如“个”、“只”、“次 ”等。
常见虚词分类及举例
代词
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代替名词、动词、形容 词、数量词、副词等。 如“其”、“之”、“ 是”等。
修饰动词、形容词等, 表示程度、范围、时间 等。如“极”、“皆” 、“已”等。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非常灵活,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用法 和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和推断。
03 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特殊句式类型及特点
判断句
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常见形式有“……者,……也 ”、“……,……也”、“……,……者也”等。
借鉴与运用
03
鼓励学生借鉴优秀范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在自己的写作
中加以运用,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自主创作展示
创作主题与要求
设定具体的创作主题和要求,如写一篇以“诚信”为主题的文言文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学生作品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创作,并将他们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 欣赏和学习。
句式和修辞在表达中效果
增强语言表现力
通过运用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 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更容易理
解和接受文本所表达的内容。
突出文本主题
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可以突出文本 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使读者更加关 注文本的重点内容,加深对文本的 理解和记忆。
增加文本感染力
通过运用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可 以增加文本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使 读者更容易被文本所感染和打动, 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 位。如“个”、“只”、“次 ”等。
常见虚词分类及举例
代词
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代替名词、动词、形容 词、数量词、副词等。 如“其”、“之”、“ 是”等。
修饰动词、形容词等, 表示程度、范围、时间 等。如“极”、“皆” 、“已”等。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ppt课件
(14)、其……乎 译为:难道……吗 例:其孰能讥之乎?(15)、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莫非……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6)、无乃……乎 译为:恐怕……吧 例: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17)、孰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与其坐而待之,孰若起而拯之(18)、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19)、有……者 译为:有个……人 例:岂有成名者?(20)、……之谓也,其……之谓也; 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啊 例:闻道百,以为莫几若者,我之谓也。(21)、孰与、与……孰…… 译为:和……比较,哪个…… 例: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吾与徐公孰美?
6、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例如:故人之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如:大王来何操。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例如: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唯利是图 c、惟命是从
表因果:故、以、则
表假设:倘、设、如、使、若、则、而
表让步:虽、纵
表修饰与被修饰:而、以
(6)、连词
二、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
(一)、常见的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定义: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是判断句。
(2)、判断句的类型:
①……者……也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者…… 例如:柳敬亭者,扬州泰州人。③……,……也 例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④从语气中判断(无标志)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⑤为表判断 例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⑥有判断词(乃、及、则、皆、必、非)例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救命之秋也。⑦以“是”为标志 例如: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专题 课件(共51张PPT).ppt
文言文高考专题
四类文言文实词卡卡 信息循环 高效学习
年份 2022 2021
卷别 新高考II 全国甲
全国乙
浙江 新高考I 新高考Ⅰ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翻译:禹数与语,其人勇
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实词:数、语、勇鸷、鲜
。”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实词:约车、宣言、孤国、阴 合 ①实词考查有两种方
一、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直接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但在文言文中 ,有些名词却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起修饰、限制作用。主 要有:①时间名词“日”“夜”“月”“岁”等作状语;②方位名词“ 南”“北”“内”“外”“上”“下”等作状语;③普通名词作状语。
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东犬西吠:_西__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_手__ (3)良庖岁更刀:__岁__ (4)蝉蜕于浊秽:__蝉__ (5)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__舟__ (6)常以身翼蔽沛公:_翼___ (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_席__、__包__、__囊____ (8)大石侧立千尺:_侧___
知识拓展
反训词
在古汉语中,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
两个意思,这种词叫反训词。
这样的词语有:
①“沽”,买或卖; ②“置”,置办或放弃;
③“报”,报恩或报仇; ④“从”,跟随或率领;
⑤“纳”,收进或交出; ⑥“迁”,升官或降职;
⑦“市”,卖出或买入。
二 一词多义
卡卡
【词语的意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变化类型
四类文言文实词卡卡 信息循环 高效学习
年份 2022 2021
卷别 新高考II 全国甲
全国乙
浙江 新高考I 新高考Ⅰ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翻译:禹数与语,其人勇
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实词:数、语、勇鸷、鲜
。”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实词:约车、宣言、孤国、阴 合 ①实词考查有两种方
一、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直接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但在文言文中 ,有些名词却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起修饰、限制作用。主 要有:①时间名词“日”“夜”“月”“岁”等作状语;②方位名词“ 南”“北”“内”“外”“上”“下”等作状语;③普通名词作状语。
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东犬西吠:_西__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_手__ (3)良庖岁更刀:__岁__ (4)蝉蜕于浊秽:__蝉__ (5)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__舟__ (6)常以身翼蔽沛公:_翼___ (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_席__、__包__、__囊____ (8)大石侧立千尺:_侧___
知识拓展
反训词
在古汉语中,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
两个意思,这种词叫反训词。
这样的词语有:
①“沽”,买或卖; ②“置”,置办或放弃;
③“报”,报恩或报仇; ④“从”,跟随或率领;
⑤“纳”,收进或交出; ⑥“迁”,升官或降职;
⑦“市”,卖出或买入。
二 一词多义
卡卡
【词语的意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变化类型
高中文言文阅读文化常识ppt(共18张)
3、御史
先秦时期,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开始, 变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上大夫 大夫中最高的官阶,比卿低一级。 4、寿 5、右 6、亲戚 7、褐
向人进酒或献礼。 上。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内外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 成员,不包括家庭成员及父系亲属。 粗布或粗布衣服。
6、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徙,此处为流放。在调职的意义上,“徙”表示一般的调职。
7、从祠河东后土 8、女弟
指妹妹。
后土,相对皇天而言,指地神。
1、太学
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 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考题示例
1.(2017· 全国卷 Ⅰ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 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称谓
礼俗
官职
A. 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 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 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 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 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考题示例
5. (2015年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 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 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称谓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 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嫡长子” 宗法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 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建筑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 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高三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课件(90张PPT)
❖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 ❖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 ❖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 ❖ “因击沛公于坐 。” ❖ 坐:同“座”;座位。名词
二、古今异义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 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复 习时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 彩的转换、单双音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辨析, 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为:像……一样。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译为:当作……一样。
第三、表示处所。
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江淮间。 译为:在……
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函封之
译为:用(乘,凭借)……
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考试内容:一词多义、词类活 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 副词。
一、通假字
❖ 通假字包含:本字和借字 ❖ 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 说:本字——悦 ❖ 借字——说
通假字的类型
❖ 1、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 ❖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
约束者也”: ❖ 缪:同“穆” 温和,恭敬。例句中为
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译为:善待。 译为:说坏话。 译为:穷尽。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译为:善于。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译为:变小变弱。
特殊的 动宾关系
使
动
为动
用
用法
法
意动
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6)尊称的表示法,如“陛下”、“陛下”、 “大王”、“丞相”、“将军”等 (7)谦称的表示法,如“朕”、“寡人”、 “孤”、“奴”、“仆”。
❖ 2、指示代词 ❖ (1)近指代词(用来指代距离说话者较近的对象
的代词,如“是”、“此”、“斯”、“之”等)
❖ 如,“之二虫又何知”、“有美玉于斯”
❖ (2)远指动词(用来指代距离说话者较远的对象 的代词,如“彼”、“夫”、“伊”等)
❖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 ③音同形异。 例:"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通"以",意思是"以后" ❖ ④音近形异。 例:"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13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
一、名词: 1、普通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词的词称名词) 2、专有名词 (表示特定事物名称的词,如国 名、地名、人名、书名) 3、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词) 4、时间名词 (表示时间的词) 5、方位名词 (表示方向位置的词)
14
二、动词:
1、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以某一事物为对
象的动词)
2、不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以什么事物
作为对象的词,后不能带宾语)
3、联系动词(用做联系,表示“是什么”、
“象什么”的动词,其中的“是”字,现代汉
语称作“判断词”。)
4、助动词(主要是用在其他动词前,表示应
当、可能、意愿或者被动的动词。)
❖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3)他指代词(用来指代眼前以外的事物的代词, 最多做的是宾语,如“之”等)
18
(4)旁指代词(用来指代叙述谈论范围以外的事 物的代词,如“他”(别的,旁的——此无他, 不与民同乐也。) (5)虚指代词(用来指代不具体指明的对象的代 词,如“某”、“或”等
某在斯(某人在这里)、或谓惠子曰:“庄子 来,欲代子相” (6)无指代词(用来指代“没有。。。”的代 词) 如“莫”、无等 3、疑问代词(如谁,孰,安、何、焉、恶等) 如、“吾谁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4
文言文学法指导
❖ 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 多练。
❖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 预习和复习。
❖ 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学习。 ❖ 学习文言文,关键是要重视归纳和积累。
5
归纳和积累
❖ 原则:每课一归纳,单元一小结 ; ❖ 方法: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 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个方面来进行,每个单项 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符号,以提高学习效 益。如:用“①②③”表示一词多义;用“※” 表示名词作状语;用“#”表示使动用法;用 “⊙”表示意动用法;用“≠”表示古今异义; 用“=”表示通假字;用“@”表示成语典故; 用“★”特殊句式……
❖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10
本单元共18个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 3)何厌之有?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6)请辞决矣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8)图穷而匕首见 9)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0)秦王还柱而走 11)成五采 12)具告以事 13)距关,毋内诸侯 14)张良出,要项伯 1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如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乃翁,则幸分我一杯
羹。
16
(3)他称代词(称呼说话者自己与对方以外的 人用的代词,又称“第三人称代词”,如 “彼”、“其”等) 如 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 能是!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4)己称代词(称呼本身,作“自己”的代词, “自”、“己”) (5)旁称代词(和“自己”相对,作“别人”、 “人家” 代词。如“人”、“他人”)
3
《考试说明》对“能阅读浅易文言 文”所作的具体阐释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5、能愿动词(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
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如
“能”、“敢”、“愿”、“可”等)
15
三、形容词: 四、数词和量词
五、代词:
1、人称代词
(1)自称代词(说话人称呼自己用的代词, 又称“第一人称代词”,如“吾”、“我”、 “余”等)
(2)对称代词(称呼对方用的代词,又称 “第二人称代词”,如若、尔、汝等, “乃”、“而“作定语,译作“你的”。)
也 16)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7)令将军与臣有郤 18)因击沛公于坐
11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 ①音同形似。
例:“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 ②音近形似。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意思是"嘱咐"
12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高中文言文学习
1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 2、了解考试说明对高考文言文学习
的要求; 3、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4、掌握高中文言文知识学习要点。
2
文言文概念
文言文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先秦 两汉时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如 唐宋八大家等)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而非指 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口头语 言,即古白话,如《水浒传》等明清章回小 说中所使用的语言。
19
文言文知识纲要虚词
❖ 一、介词(放在名词性短语前,与之组成介词短 语,如“于”、“对”、“以”等,一般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介词标明与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 处所、方向、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 对象等)
6
7
文言文知识纲要
❖ 字:
1. 通假字;
❖ 词:
1. 实词; 2. 虚词; 3. 一词多义; 4. 古今异义; 5. 词类活用;
8
文言文知识纲要
❖ 句——文言句式
❖ 判断句; ❖ 疑问句 ❖ 被动句; ❖ 省略句; ❖ 倒装句 ❖ 固定句式
9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 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 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 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6)尊称的表示法,如“陛下”、“陛下”、 “大王”、“丞相”、“将军”等 (7)谦称的表示法,如“朕”、“寡人”、 “孤”、“奴”、“仆”。
❖ 2、指示代词 ❖ (1)近指代词(用来指代距离说话者较近的对象
的代词,如“是”、“此”、“斯”、“之”等)
❖ 如,“之二虫又何知”、“有美玉于斯”
❖ (2)远指动词(用来指代距离说话者较远的对象 的代词,如“彼”、“夫”、“伊”等)
❖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 ③音同形异。 例:"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通"以",意思是"以后" ❖ ④音近形异。 例:"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13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
一、名词: 1、普通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词的词称名词) 2、专有名词 (表示特定事物名称的词,如国 名、地名、人名、书名) 3、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词) 4、时间名词 (表示时间的词) 5、方位名词 (表示方向位置的词)
14
二、动词:
1、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以某一事物为对
象的动词)
2、不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以什么事物
作为对象的词,后不能带宾语)
3、联系动词(用做联系,表示“是什么”、
“象什么”的动词,其中的“是”字,现代汉
语称作“判断词”。)
4、助动词(主要是用在其他动词前,表示应
当、可能、意愿或者被动的动词。)
❖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3)他指代词(用来指代眼前以外的事物的代词, 最多做的是宾语,如“之”等)
18
(4)旁指代词(用来指代叙述谈论范围以外的事 物的代词,如“他”(别的,旁的——此无他, 不与民同乐也。) (5)虚指代词(用来指代不具体指明的对象的代 词,如“某”、“或”等
某在斯(某人在这里)、或谓惠子曰:“庄子 来,欲代子相” (6)无指代词(用来指代“没有。。。”的代 词) 如“莫”、无等 3、疑问代词(如谁,孰,安、何、焉、恶等) 如、“吾谁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4
文言文学法指导
❖ 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 多练。
❖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 预习和复习。
❖ 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学习。 ❖ 学习文言文,关键是要重视归纳和积累。
5
归纳和积累
❖ 原则:每课一归纳,单元一小结 ; ❖ 方法: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 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个方面来进行,每个单项 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符号,以提高学习效 益。如:用“①②③”表示一词多义;用“※” 表示名词作状语;用“#”表示使动用法;用 “⊙”表示意动用法;用“≠”表示古今异义; 用“=”表示通假字;用“@”表示成语典故; 用“★”特殊句式……
❖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10
本单元共18个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 3)何厌之有?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6)请辞决矣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8)图穷而匕首见 9)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0)秦王还柱而走 11)成五采 12)具告以事 13)距关,毋内诸侯 14)张良出,要项伯 1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如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乃翁,则幸分我一杯
羹。
16
(3)他称代词(称呼说话者自己与对方以外的 人用的代词,又称“第三人称代词”,如 “彼”、“其”等) 如 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 能是!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4)己称代词(称呼本身,作“自己”的代词, “自”、“己”) (5)旁称代词(和“自己”相对,作“别人”、 “人家” 代词。如“人”、“他人”)
3
《考试说明》对“能阅读浅易文言 文”所作的具体阐释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5、能愿动词(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
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如
“能”、“敢”、“愿”、“可”等)
15
三、形容词: 四、数词和量词
五、代词:
1、人称代词
(1)自称代词(说话人称呼自己用的代词, 又称“第一人称代词”,如“吾”、“我”、 “余”等)
(2)对称代词(称呼对方用的代词,又称 “第二人称代词”,如若、尔、汝等, “乃”、“而“作定语,译作“你的”。)
也 16)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7)令将军与臣有郤 18)因击沛公于坐
11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 ①音同形似。
例:“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 ②音近形似。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意思是"嘱咐"
12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高中文言文学习
1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 2、了解考试说明对高考文言文学习
的要求; 3、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4、掌握高中文言文知识学习要点。
2
文言文概念
文言文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先秦 两汉时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如 唐宋八大家等)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而非指 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口头语 言,即古白话,如《水浒传》等明清章回小 说中所使用的语言。
19
文言文知识纲要虚词
❖ 一、介词(放在名词性短语前,与之组成介词短 语,如“于”、“对”、“以”等,一般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介词标明与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 处所、方向、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 对象等)
6
7
文言文知识纲要
❖ 字:
1. 通假字;
❖ 词:
1. 实词; 2. 虚词; 3. 一词多义; 4. 古今异义; 5. 词类活用;
8
文言文知识纲要
❖ 句——文言句式
❖ 判断句; ❖ 疑问句 ❖ 被动句; ❖ 省略句; ❖ 倒装句 ❖ 固定句式
9
文言文知识纲要实词之通假字
❖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 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 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 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