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管理理论解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际关系理论的局限性 • 1、过分强调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 2、过多地强调感情的作用; • 3、忽视经济报酬、工作条件、外部监督、作
业标准对工人的生产效率的影响。
• 4、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 为了研究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及其 奖惩对工人生产率的影响而设计出来的 一组试验。
• 试验的结论:
• 对电话线圈装配工中社会关系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正 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 第一,非正式组织不顾企业管理当局关于产量的规定 而另外规定了自己的产量限额。
• 第二,工人们使上报的产量显得平衡均匀,以免露出 生产得太快或太慢的迹象。
• 1、工场照明试验
• 试验目的是研究照明情况对生产效率的 影响。
• 由此得出结论:车间照明只是影响员工 产量的因素之一,而且是不太重要的因 素;由于牵涉的因素太多,难以控制, 无法测出照明对产量的影响。
• 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 试验目的是了解各种工作条件的变动对 小组生产效率的影响,以便能够更有效 地控制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
世界经济大危机。 • 实践:20世纪20年代很多企业采用科学管理
原理,但劳资纠纷和罢工还是不断。 • 理论:经济人假设受到质疑。
二、梅奥与霍桑试验
• (一)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奠基人 • 他在1926年进入哈佛大学从事工业研究,不
久就参加了霍桑试验,并于1933年发表了 《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总结了霍桑 试验前一阶段的工作。以后,他又断续地进 行这项试验,直到1936年才结束,并于1945 年发表了《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一书,进 一步概括霍桑试验的成果。
• 所以,是管理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员工士 气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提高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 3、大规模的访问与调查
• 试验目的为了解职工对现有管理方式的 意见,为改进管理方式提供依据。
• 试验的结论:企业管理当局认识到必须 对工厂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能更 好地倾听和了解工人的个人情绪和实际 问题,与工人相处时更为热情、更为关 心他们,这样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和 职工士气的提高。
• 第三,非正式组织制定了一套措施来使不遵守非正式 组织定额的人就范。
• (三)霍桑试验的结论(人际关系理论 的主要内容)
•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 2、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或情
绪 •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 (四)对人际关系理论的评价
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 第一阶段:工业革命到19世纪末,早期 管理思想阶段;
• 第二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 为古典管理理论时期;
•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 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时期;
•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为现代 管理理论时期。
第三节 行为科学理论
• 一、行为科学理论产生的背景 • 社会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 • 经济背景: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全
• (二)霍桑试验 • 霍桑试验是从1924年到1932年,在美国
芝加哥城郊的西方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 工厂中进行的一系列试验。
• 该实验的最初目的是研究工作条件对生 产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 途径。
• (二)霍桑试验的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工场照明试验 •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 第三阶段:大规模的访问与调查 • 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 人际关系理论的贡献;
• 1、强调对管理者和监督者进行教育和训练;
• 2、提倡下级参与企业的各种决策;
• 3、加强意见沟通,允许职工对作业目标、作 业标准和作业方法提出意见;
• 4、建立面谈和调节制度;
• 5、改变管理者的标准,重视管理者自身的人 际关系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 6、重视和利用各种非正式组织,注重职工的 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化。
• 他们先后选择了增加工资报酬、缩短工 作日、增加工间休息、免费供应茶点等 因素对工作效率影响的试验。
• 试验的结论:工作条件、休息时间以至 于工资报酬等方面的改变,都不是影响 劳动生产率的第一位的因素。
• 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产量的上升源于工 人积极性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员工的态 度——工人们态度的变化是因为实验室 里有了较为自由的气氛,较少受上级的 直接指导和命令,表现出更多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