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走向边缘化的思考

合集下载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原因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原因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原因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被边缘化和忽视。

教育体制改革导致传统文化教育不足,社会价值观的快速变迁也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媒体文化的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影响。

传统文化对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愈发凸显,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亟待重视和加强。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应该被重新认识和体现,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稳定、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价值观、现代科技、媒体文化、传承、弘扬、教育、重要性。

1. 引言1.1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重要性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缺位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议题。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对于塑造民族精神和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承和弘扬面临重重挑战,其缺位现象日益凸显。

传统文化的缺失不仅导致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淡化和失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传统文化所传承的道德伦理、家国情怀、敬老爱幼等价值观念,正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柱,缺乏足够的传承和弘扬必然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缺位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和宣传推广,才能有效弥补传统文化的缺失,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2 传统文化对社会稳定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起着重要作用。

民俗文化传承问题

民俗文化传承问题

民俗文化传承问题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文化,以其特有的形式和内容为标志,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表现。

民俗文化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人们反映习俗、信仰、生产技术、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

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俗文化遭受了严重的侵蚀和摧毁,其传承也面临着困境和挑战。

一、民俗文化的价值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价值。

首先,它是一种历史的见证。

民俗文化是社会实践的结果,它蕴含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是一种对历史的回溯和感悟。

其次,它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民俗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结晶。

民俗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内部的文化现象,也是其与周边国家或民族交流和融合的结果,是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的产物。

二、民俗文化传承的问题然而,民俗文化的传承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遭遇了严重的困境和挑战。

首先,传承人口减少。

由于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再学习或传承民俗文化,这导致了民俗文化传承人口的减少,从而影响了其传承。

其次,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冲击导致了文化自信心的下降,人们更多的关注时尚和流行,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再次,社会化的文化压力也是影响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的多样化和变化导致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异质化,这使得民俗文化传承变得更加困难。

三、解决民俗文化传承问题的途径为了解决民俗文化传承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民俗文化教育,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中,应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讲解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俗文化的价值,从而增强传承的自觉性。

其次,需要增加传承载体和场所。

建立更多的博物馆和文化传承基地,为民俗文化传承提供更多的阵地和舞台。

同时,也需要开展更多的文化活动和展览,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民俗文化发展现状

民俗文化发展现状

民俗文化发展现状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总和。

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文化特征之一,也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各地的民俗文化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俗文化在城市中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逐渐被遗忘或边缘化。

例如,一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活动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庆祝方式,而传统的节日习俗逐渐淡漠。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也面临着被外来文化冲击的问题。

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一些年轻人更加崇尚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和了解。

这也导致了传统的民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然而,尽管面临许多挑战,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仍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始重视和保护民俗文化,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宣传。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会举办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组织民俗文化展览等,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参与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

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逐渐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例如,一些著名的民俗村庄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

互联网的普及也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到民俗文化的信息,了解传统的节日习俗和民俗活动。

同时,互联网也为传统的民俗文化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传播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分享自己的民俗文化体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其发展现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文化边缘化的互补性阐释——《断魂枪》与《河上柳》之比较

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文化边缘化的互补性阐释——《断魂枪》与《河上柳》之比较

050《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以老舍作品《断魂枪》和废名作品《河上柳》为蓝本,探讨了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文化变迁导致的技艺失落和灵魂之痛,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传承和技术革新问题。

老舍和废名的作品分别以城市和乡村中传统文明的消亡为基础,对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和文化选择进行了不同处理,使得《断魂枪》和《河上柳》两部作品构成了社会转型时期民族传统文化边缘化的一种互补性阐释。

这种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两位作家对民族传统文化逐步被边缘化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的过程中,以及他们对文化因素、人性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等多个层面的观察与考量。

[关 键 词] 《断魂枪》;《河上柳》;民族传统文化;边缘化;互补性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文化边缘化的互补性阐释——《断魂枪》与《河上柳》之比较晏菀笛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人们,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在顺应时代的变迁,并做出相应的抉择。

在社会转型的时代里,人们的生活仿佛被一场无形的风暴所裹挟,时而狂风暴雨,时而平静无波。

在这种变迁中,民族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有些甚至退却到摇摇欲坠的地步。

对此,有人选择追随潮流,积极融入新的文化潮流;而另一些人则固守传统,守望着心中的信仰。

老舍笔下的沙子龙和废名笔下的陈老爹都可以称得上是后者。

二者分别作为“断魂枪”与“木头戏”两种传统技艺文化的守望者与传承者,身处不同环境、承担不同责任、心怀不同的态度,却意外地在这个社会转型的时代里发生了戏剧性的碰撞,他们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民族传统文化边缘化的互补性阐释。

从中可以看出,在历史的洪流下、时代的车轮中,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不论自身如何出色、传承者如何坚守、观望者如何挽留,都难逃被边缘化的趋势。

因此,在这样固守与求新的戏码不断上演、不断重复的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文化究竟该何去何从,也成为时代变革所引发的最深刻的社会问题。

一、城市与乡村:不同环境背景下理想和现实间的相同矛盾《断魂枪》以城市生活为背景,叙述了镖师沙子龙在传统武学逐渐落寞的大环境下审时度势,把镖局改为客栈,通过自我身份的改变来适应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为什么有些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有些文化被边缘化?

为什么有些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有些文化被边缘化?

为什么有些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有些文化被边缘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文化也会出现巨大的
差异。

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文化被边缘化的情况,而
一些文化则成为主流文化。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下面将从
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域区分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也导致了文化的地域差异。


些文化只在某些地区流行,而在其他地方则被视为边缘化文化。

比如,美国南方沿海地区的海滨风情、英国贵族文化等,这些文化因为传承
在一定地域内,自然使得这些文化的流行程度有巨大的差异。

二、历史的影响
文化的历史背景也是影响文化走向的因素之一。

例如在西方国家,封
建主义的影响让国王和贵族文化成为主宰,而普通民众的文化则被边
缘化。

在中国,在封建时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导致文化被过度儒化,
使得民俗文化、庶民文化因此被边缘化。

三、现代化对文化的冲击
现代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从地域文化向全球文化的转变。

在全球
化的进程中,一些消费文化开始受到追捧,比如西餐、电影、流行音乐等,而传统文化则逐渐被遗忘。

在科技的快速进步下,文化的影响力也变得更加快速。

这也是推动一些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原因。

总结:
文化的流行程度,不仅受到地域差异、历史影响等传统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现代化的影响。

要保护和传承边缘化文化,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知识普及和保护,同时努力让其他文化也进入主流文化领域,建构一个更加和谐和多元的文化社会。

民俗文化反思总结报告

民俗文化反思总结报告

民俗文化反思总结报告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本次民俗文化反思的总结,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其特点、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民俗文化的特点体现在其地域性、历史性和多样性上。

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因地理、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征,这也是各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历史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支撑,人们通过传统的庆典活动、节日庆祝等方式,传承和弘扬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化遗产。

而多样性则是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反映出人类多元发展的面貌。

然而,民俗文化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现代化的冲击使得一些传统的庆典活动和习俗逐渐式微,传承环境的改变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一些民俗文化日渐边缘化。

其次,娱乐化、商业化的倾向使得一些原本庄重和纯粹的民俗文化变得浅化和失去深度。

此外,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和参与度明显降低,这也给民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有针对性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设立相关的机构和项目,提供有力的保护和支持。

同时,民众也应该增强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和参与度,通过参与庆典活动、学习相关知识等方式,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此外,要注重创新与传承的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高其吸引力和影响力。

总之,民俗文化反思的总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只有通过保护、传承和创新,我们才能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独特的文化风貌,继续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民俗文化。

民间文化呈衰落状态,民间传统文化流失

民间文化呈衰落状态,民间传统文化流失

民间文化呈衰落状态,民间传统文化流失民间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我们的祖先们从自己的生活中创造出了许多丰富多彩、又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文化,而这些文化已经渐渐地流失在我们的生活中。

现在,我们已经很难找到那些闪耀在我们前人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民间文化的衰落与流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现代化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和现代化,这也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民间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一些传统的节日、民俗、民歌、手工艺等在现代生活中逐渐被淘汰,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各种挑战。

二、文化遗产无人保护随着人口的流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的村庄或建筑群由于无人保护堕落,导致这些村庄或建筑群里面蕴含的传统文化逐渐流失。

而有一些文化遗产虽然受到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的保护,但却难以继承,这也实在是非常遗憾。

三、教育体制的改变一些年轻的人们从小就接受大量文化的启蒙和培养,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教育经验已经发生了改变。

很多中学和大学里的文化课要求对西方文化的学习,这对于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造成了不少的影响。

四、政府政策的不足虽然近年来中国加强了文化保护,但在一些地区,政府部门仍然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保护,甚至因为经济发展而破坏了本土文化的传承。

为了保护民间传统文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政府方面加强保护政府可从制定优惠政策和积极推进本土文化宣传、鼓励民间组织保护本土文化等方式来加强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

二、创造文化氛围提高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度,并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既推广传统文化,也吸纳新鲜血液,进一步凸显本土文化内涵。

三、改进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中,应将传统文化的教育纳入课程,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进行科学、系统且深入的文化教育,扭转只注重基础知识的现状。

四、强化文化志愿者文化志愿者为本土文化宣传和保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们可以帮助收集和整理本土文化信息,开展相关研究,为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从中国民间艺术的消逝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从中国民间艺术的消逝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从中国民间艺术的消逝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
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民间美术等多种形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中国民
间艺术已面临消逝和失传的危险。

一方面,由于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很多传统手工艺品已经
无法与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竞争,导致手工艺品生产的萎缩。

另一
方面,人们对传统艺术的需求和欣赏能力逐渐降低,导致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边缘化。

此外,由于传承人口的减少和传统家庭文化的衰落,许多传统的民俗与文化的传承也受到了影响。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201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设立了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此外,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通过举
办展览、考察、培训和发布文献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和传承。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当共同发挥作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承。

家庭、教育机构、民间组织等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和文
化活动,唤起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科技也
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支持,例如通过网络和数字技术,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任务。

只有
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推动,加强合作,才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传承。

对民俗文化的感受与思考

对民俗文化的感受与思考

对民俗文化的感受与思考1. 民俗文化的魅力民俗文化,这可是咱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呢!咱们平常见到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都是它的一部分。

走在街头巷尾,有时候你会发现,老百姓的生活中那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其实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比如说,咱们过年时的贴春联,那个红红火火的场面,不仅仅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更是寄托了大家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就像“万事如意”这四个字,背后其实是对幸福生活的无尽向往啊!1.1 节日习俗的深意说到节日,那可是民俗文化中最能体现“年味”的部分了。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这些习俗不仅仅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更让我们铭记传统的意义。

春节的“年夜饭”,不仅是吃饭那么简单,它代表着一家人团聚的幸福和对来年的期盼。

这种习俗,经过了岁月的打磨,成为了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了我们心中那份最温暖的情感寄托。

1.2 民间艺术的瑰宝再来说说民间艺术,这可真是民俗文化中的“瑰宝”了。

像京剧、皮影戏、剪纸等等,都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精华。

京剧的唱腔,皮影戏的神奇,还有那精致的剪纸,每一项都透露出一种古老而又鲜活的美感。

你瞧,那些剧中人物,那些剪纸里的图案,真是让人看了直呼过瘾。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让人感受到“民风民俗”的魅力。

2. 民俗文化的现实意义咱们的民俗文化,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它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独特的意义。

许多传统习俗经过现代人的重新诠释,依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

比如说,现在许多人在过节的时候,虽然不再像以前那样贴春联、放鞭炮,但在家庭聚会、朋友相聚的时候,依然会保留一些传统的仪式感。

这样一来,民俗文化就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位置,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2.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说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那可是个大话题。

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纷纷去学习剪纸、书法、国画,这就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体现。

特别是一些传统节日,现在也有了许多现代化的庆祝方式,比如用手机发祝福,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节日的快乐。

【高三作文】中华传统文化应跟上时代潮流

【高三作文】中华传统文化应跟上时代潮流

【高三作文】中华传统文化应跟上时代潮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被视为传统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其独特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中国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还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改变,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外部文化的冲击和新兴文化的崛起,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应跟上时代潮流,适应当代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需求。

中华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它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并不等同于守旧和过时,它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可以通过互联网、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传播和弘扬。

通过网络直播、手机客户端、社交媒体等平台,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这样可以让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也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从而保持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中华传统文化应与国际接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也更加密切。

中华传统文化应该积极与国际接轨,开放包容,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传承。

通过与国际艺术节、文化交流活动的合作,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深入地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

这样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有利于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和理解。

中华传统文化应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传统文化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依托现代社会的场景和形式来进行传播,如民俗文化的节庆活动、古典文学的舞台表演、传统技艺的现代应用等,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淡漠的思考

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淡漠的思考

节日庆祝活动的实践机会。
鼓励创新实践
03
鼓励青年学生发挥创新精神,自主策划和组织传统节日相关的
实践活动,如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传统工艺制作等。
06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对当前问题深入剖析和反思
教育缺失
01
当前教育体系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普及和传承重视不足
,导致学生缺乏了解和认同。
西方节日冲击
02 西方节日在青年学生中的流行,对传统节日的地位和
建立传统文化社团
鼓励学生自发组织传统文 化社团,通过社团活动传 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创新传统节日庆祝方式及形式
1 2
举办创意庆祝活动
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策划具有创意和趣味性的 庆祝活动,如主题晚会、文化沙龙等。
利用新媒体平台
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庆祝活动, 如网络直播、虚拟展览等,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02
传统节日在青年学生中认知现状
传统节日认知度调查
认知程度
大部分青年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对节日的起源、文化内涵等深层次内容了解较少。
信息来源
青年学生主要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了解传统节日,传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力逐渐减 弱。
传统节日参与度分析
参与程度
青年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多人仅限于在家庭聚餐或朋 友聚会中度过节日。
提炼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核 心价值观、道德规范和人 文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
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融合创新
节日元素现代演绎
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科技手段,对传统节日元素进行创新性演绎 ,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
节日活动创新策划
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策划具有创意性和趣味性的节日活 动,吸引青年学生积极参与。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原因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原因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原因分析【摘要】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原因有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价值观念混乱、文化市场商业化、快节奏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影响。

教育体制改革使传统文化教育受限,社会价值观念混乱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缺失,文化市场商业化使传统文化变为商品,快节奏生活方式无法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外来文化影响使传统文化地位下降。

为解决问题,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使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有更广泛的影响和传承。

【关键词】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价值观念、文化市场商业化、快节奏生活方式、外来文化影响、传统文化教育、正确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1. 引言1.1 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原因分析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缺位。

这种缺位主要表现为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价值观念混乱、文化市场商业化、快节奏生活方式以及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的日益式微。

教育体制改革是导致传统文化缺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大大减少。

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也让传统文化难以在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社会上存在着“功利至上”、“物欲横流”的现象,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意义被忽视甚至抹杀。

文化市场的商业化也威胁着传统文化的传承。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很难从繁忙的生活中抽出时间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而外来文化的涌入也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挑战。

为了加强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我们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2. 正文2.1 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是导致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缺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

民俗文化传承的现状

民俗文化传承的现状

民俗文化传承的现状
当前,民俗文化传承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困境:
1.快速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节日和习俗的传承造成了重大损失。

许多人已经忘记或不再遵循传统的习俗和节日,这使得这些传统文化逐渐消失。

2.因为社会结构变化、经济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少数人开始接受和尊重传统文化,而更多的人却追求现代化和西式文化。

这使得传统文化变得越来越边缘化。

3.由于少数人的独占和私人化,很多传统文化实践已经失去了本质上的性质,纯度已经被打破。

此外,由于长期的非正规传承,很多传统文化已经退化。

4.传统文化依赖于口传和经验,不是书面习惯,因而可能会被遗忘。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包括教育、保护和参与。

例如,在学校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在社区中组织相关的活动以传承习俗和节日等;保留传统文物和建筑,以便后代研究和学习。

中国传统节日氛围变淡的原因

中国传统节日氛围变淡的原因

中国传统节日氛围变淡的原因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人民的重要精神纽带和文化符号。

然而,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逐渐变淡,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城市化进程加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意义也发生了改变。

城市中的人们更加注重商业化、消费化的节庆活动,而传统的民俗文化已经逐渐被淡忘。

2.生活压力增大。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庆祝传统节日,或是只是简单地过一下,没有真正地体验到节日的氛围和意义。

3.文化认同感下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年轻一代越来越接受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意义已经不再重视,甚至有些人认为传统节日是过时的、无趣的。

4.商业化倾向严重。

现在的商家往往将传统节日作为商业营销的手段,通过各种促销活动来吸引消费者。

这种商业化的倾向严重削弱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商业利益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5.教育缺失。

现代教育往往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认识越来越少。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意义已经不再重视,甚至有些人认为传统节日是过时的、无趣的。

总之,中国传统节日氛围变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下降。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有着延续5000年文明的古国,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发展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各种要素不断前进,然而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之中,并不是只有科技性的现代文化具有价值,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民俗文化同样具有较高的地位,社会的优质文化应当是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为了保证我国的群众文化获得较好的发展,我国的文化部门逐渐加强对民间的民俗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力度,通过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俗文化,来提升我国的文化建设水平,本文根据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了解情况,对其发展群众文化的所发挥的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间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文化艺术只有属于民族的文化才是属于世界的文化,将文化推向世界才能保证优秀的民族文化被传承下去,但是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环节之中,一些原本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民俗文化逐渐被新兴文化淘汰,在文化竞争市场,传统的民俗文化并不占优势,无论是年轻人还年龄较大的老年人都对具有现代技术外衣的现代文化更感兴趣,而很多民俗文化受到了影响,甚至难以传承下去,而我国的群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民俗文化是不应被抛弃的,因此本文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价值以及传承方式进行分析。

1传承民俗文化的必要性中国的民间文化成长于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群众基础深厚,中国风格鲜明,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拥护与喜爱。

伴随新世纪的来临,我们不仅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重任,还要将其继续发展下去,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多样化的基础上,整合与创新符合生产力与文化发展要求的民俗文化。

群众文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就一定要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才能将民间民俗文化更好的发扬下去,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目标。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内涵、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出发,探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

在现实路径方面,通过教育体系的改革、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与传播,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结合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

这不仅关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认同,也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未来需要关注如何更好地结合现代社会需求,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永续发展和创新传承。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理论逻辑、现实路径、教育体系、文化产业、国际交流、传播、重要性、未来工作重点、全球化发展。

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

这些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传统医药、戏曲艺术、书法绘画等,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支柱。

这些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培育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在国际舞台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地位和声誉,还可以为中国的文化输出和文化交流提供有力支撑。

1.2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在当今社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珍视,更是对自身文化根基的坚守和强化。

中国传统节日缘何遭受冷落

中国传统节日缘何遭受冷落

中国传统节日缘何遭受冷落安徽师范大学庄华峰传统节日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家并不陌生,它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以它特有的内涵陪伴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走过无数个春秋冬夏,同时也在我们心底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情结。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的东西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落伍,而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则因其时尚和新奇受到人们的普遍追逐。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颇为耐人寻味的。

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与现状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它们具有何种魅力?又为何遭到冷落?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去细加揣摩。

因为正确地认识节日文化现象,对于发挥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嬗变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古老的农业文明,其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进步、文化的变迁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等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和发展。

大体说来,我国传统岁时节日的嬗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滥觞期。

周代由于礼法的影响,祭祀、庆祝活动逐渐集中于某一季节,或在春夏秋冬,或于岁首年尾。

《礼记·月令》云: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并“亲载耒耜”;孟夏之月,“天子始絺;命野虞出行田原,为天子劳农劝民”;孟秋之月,“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大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

春秋战国以后,历法逐步完善,其中的一些特殊日期,如二十四节气、年头岁末、月朔月望等时日逐渐凸显,于是,节俗的主要内容多集中在这些时日举行,节日的雏形已初现端倪。

定型期。

秦汉时期,由于政治一统、经济繁荣,统治者要求文化定于一尊,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也于此时定型。

如除夕、元旦、元宵、端午等已成为固定节日,主要节俗活动也基本成形,而后延续至今。

这一时期,某些节日的性质亦发生了变化,一些历史人物如屈原、介之推等,取代了原始的鬼神,使得端午节与寒食节转变为纪念性节日。

基层反映:民俗文化传统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反映:民俗文化传统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反映:民俗文化传统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引言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人们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众多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民俗文化传统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基层反映的民俗文化传统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1:意识不足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对民俗文化传统的认识和重视度不足。

很多人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层面,缺乏深入了解和传承的意识。

对策:- 提高民众对民俗文化传统的认知:通过教育、媒体等渠道加强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民众的认知和重视度。

- 加强民俗文化传统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增加民俗文化传统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问题2:环境破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许多传统的村落和社区面临拆迁和改造的命运,导致了民俗文化传统的环境破坏。

对策:-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宣传和教育,增强民众对传统村落和社区环境的保护意识,避免环境破坏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 引入合理规划和政策: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保护和维护传统村落和社区的环境,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

问题3:财政支持不足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需要财政支持来进行组织和举办。

然而,由于财政投入的不足,许多活动和项目无法得到有效开展,使得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受到限制。

对策:- 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财政支持,通过增加预算等方式,推动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动和项目开展。

- 引入社会力量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引入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资金支持,提高财政支持的广度和力度。

结论民俗文化传统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涉及到民族传统的保存和文化多样性的维护。

通过加强民众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和重视,保护环境和加大财政投入,我们可以有效解决民俗文化传统保护存在的问题,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以上为示例,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修改和扩展)。

民俗文化活动保护传承面临的问题困难及对策建议

民俗文化活动保护传承面临的问题困难及对策建议

民俗文化活动保护传承面临的问题困难及对策建议
民俗文化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民俗文化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困难。

首先,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得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逐渐被边缘化。

许多年轻人更喜欢现代化的文化形式,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参与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导致这些活动难以传承和保护。

其次,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生活方式也影响了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

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现代人的时间宝贵,很难抽出时间来参与。

最后,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和保护措施也是民俗文化面临的问题之一。

缺乏传承机制和保护措施会导致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失传,无法传承下去。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民众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创新民俗文化活动形式,使其更具现代气息,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

三、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和保护措施,鼓励参与者传承和保护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

四、政府应该加大对民俗文化保护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民俗文化活动的管理和保护。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让
它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从近年来一些民俗事项的消失,认识和理解传统民俗文化面临的问题

从近年来一些民俗事项的消失,认识和理解传统民俗文化面临的问题

从近年来一些民俗事项的消失,认识和理解传统民俗文化面
临的问题
从近年来一些民俗事项的消失,传统民俗文化面临着许多问题:
1.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方面,比如: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方面如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等
2.现代化浪专潮冲击包括首先在国际上如外国恶意注册抢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冲击如西方节日和西方文化普及等其次在国内如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边缘化和缺乏国际竞争力以及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心不足
3.面对以上问题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传承与发展首先是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如文属化遗产保护管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其次是合理规划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如加强传统民俗文化教育尊重传统文化;再次是传统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文化市场化体制提高传统民俗文化普及以及提高传统民俗文化国际竞争力;最后是实现传统民俗文化大发展提高民俗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自觉抵制不良价值观的冲击以及提高个人素质尊重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实现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科学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文化走向边缘化的思考
学院:文史学院
班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姓名:罗启明
学号:20103010122
中国民俗文化走向边缘化的思考
民俗的发展日趋变化之快,而许多的民俗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的遗失,民俗的保护作为一名中国人义是不容辞的职责。

首先,民俗分布于每一个角落,每个地方。

很小的民俗组成了大的文化,乃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由于最近几年的发展,民俗也在走向城市的边缘化,越接近发达城市的民俗流失的越严重,保存的越不够完整,相对较偏远的地方,反而保留的很完整,很具有民俗的淳朴性,很真实,很具有原味。

民俗的衍化,已经让许多的人们都不再去关注它,只有较大的一些节日,人们才会去注意它,如春节等重大的节日。

1.传统风俗观下的风俗特性
第一、风俗具有较强的伦理品性。

风俗有善恶之分,“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

”风俗的教化是文化人的重要职责。

一般传统士人认为自发产生的原生态的习俗是粗野、朴陋、杂乱、腐蚀人心的,“良风美俗”来自于上层的提倡与示范,因此“广教化,美风俗”成为自古迄今的政治目标。

近代学人从遵从传统与变易传统两方面论述风俗,提出自己的救世方案,但无论其政治意见如何分歧,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民众施行教化,正人心,以正风俗。

“夫风俗盛衰之故系于人心,正人心厚风俗存乎教化。

”“故欲振国势,必先挽颓风,挽颓风必先从社会着手。

”第二、风俗具有流动贯注的
传习性与扩散性,又有着难于变化移易的凝固性。

风俗是地方民众在特定的自然历史条件下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这种选择受特定时空的局限,但也有一定程度的随机性。

风俗形成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它从不知不觉地细微处起步,逐渐向社会扩散,最终形成千万人的共识,世代传习,风俗一旦成为人们的第二天性,即使它不利于社会的进步,要想变易它,也十分困难。

首先,人们习惯成自然,人们难以觉察风俗之弊;其次,即使了解到风俗的不宜,也因恋旧的习惯,不想去改变它;最后,即使觉察到了风俗之弊,也想改变它,但风俗的习惯势力十分强固,要实现改易风俗的目的,需要持久艰巨的努力。

第三、风俗习惯虽然难于改变,但它还是能够移易。

无论今古人们都主张“移风易俗”,以适应社会伦理秩序与文化建设的需要。

“世异则事异,时移则俗易”是古人早就有的说法,韩非的民俗见解是:习俗因时而变,“古今异俗”。

明清之际的顾炎武更是明确地指出:“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事物,在事物中只存在着变化程度大小、变化速度快慢的区别。

对于风俗习惯的转变与改易,古代与近代学者也多所探讨。

首先是时机的把握,在风俗兴起之初,因势利导,如黄遵宪所说:“故于习之善者导之,其可者因之,有弊者严禁以防之,败坏者设法以救之”。

(礼俗一)这样可以培植良好的社会风习。

其次,在风俗既成的情形下,利用当政者的优势地位,自上而下进行政治教化。

教化手段的选择要考虑民众接受的习惯,如古代的风谣、变文,近代的小说、戏曲,以及风俗的表率等,“化民成俗”。

“移风易俗,天
下皆宁”是古今社会管理者追求的社会政治目标。

风俗改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风俗事关国家民族兴衰。

重视风俗文化建设是王朝政治的主要内容,尤其在社会发生变动的时代。

保持文化传统与重振社会秩序都需要风俗文化的参与。

2.传统风俗观对当代民俗学研究的启示
传统风俗观所关注的社会风俗问题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虽然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较之于我们的先人有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社会风俗观是从国家政治角度出发认识风俗文化形态的,风俗有着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无论是保持社会和谐,还是腐蚀社会肌体,风俗的影响都至深至远。

当代中国正处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城市化与国际化的双重冲击面前,中国人广泛地处在文化震撼之中,我们的民俗生活面临着矛盾的情景,在不同质的相互矛盾的生活文化之中,我们一方面享受着现代生活的物质乐趣,一方面又保守着旧有的思维与行事习惯。

当前这种混杂乃至混乱的文化状态,很可能正在孕育新的生活文化形态。

不过本人认为这种新的生活文化形态,它的主导精神应该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更新。

虽然在城市生活方式与欧美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下,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之上的风俗文化系统处在弱化与边缘化过程之中。

但有着数千年传承历史的传统民俗,她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她的有益的积极的文化成分不会消亡,甚至在新的环境中,在国家有意识的提倡下,她还有着复兴的机会。

在五四之后兴起的中国民俗学正关注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文化,它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冷清之后,重新回到了社会主流话语中,民俗学从默默无闻的弱势学科正日益成为国家学术的热门学科。

以研究民众生活文化传统的民俗学在中国之所以具有其显著的位置,这跟中国传统社会重视风俗文化建设的传统有关。

我们的学科意识虽然开始于近代,但我们学术关怀、学术积淀却有久远的历史。

传统风俗观对于今天的民俗学建设仍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我们的民俗学应该关注现实社会风气时尚的研究,应该从自己的学术立场出发,阐释自己对民俗文化价值的看法,应该区分民俗的善与恶,注意与国家政府合作培育、提倡“良风美俗”,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学术支持。

比如开展对青少年消费习惯的专项民俗调查,对青少年年龄组织的关注,对城市新移民民俗适应的观察、对跨国公司员工习俗方式的调查等,都应该纳入当代民俗研究的视野。

这样的学术传统从古到今并不过时。

希望有众多的人去关注它,保护它。

第一,有更多的爱好民俗的人们积极参与,收集许多地方的民俗,具有考证性和可参考性。

第二,对于民俗的研究能够有较深的造诣。

尽最大可能的提供原味的民俗,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传统性的兼容。

第三,对于民俗有传承性,保留有较大价值的民俗,做到对文化的弘扬。

第四,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做到对民俗的准确无误的考证。

查阅更多的资料,走访更多的省市的特色民俗的采集和汇合。

民俗随着经济的发展已走向边缘化。

只有年老的人才了解和知道。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俗在逐渐的遗失,不再是我们新一代所关注的。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注意和关注中国的民俗,而国外节日的进入,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国外的节日。

而我们国内的节日走向了一个低潮,只能是国家的文化政策的加强,才可保护更好的民俗。

列如,国外的圣诞节已经被国内更多的年轻人而接受。

传统的民俗,受到了冷落。

只有春节等一系列的国家法定节日,人们才会倍加的重视。

这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

我们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会加大民俗的发展和宣传。

各电视台加大对民俗的宣传,而在其余的时间中却没有对民俗的介绍,应该有专门的电视频道去详尽的介绍,祖先遗留的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形成对文化更好的传承。

文化始终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辅助。

代表着国人的形象,文化乃包括大大小小的民俗。

关注民俗,也是在关注着文化,也是对文化寻根的表现。

如,我生处的村庄,大大小小的民俗在不断的遗失,婚嫁民俗的礼节在逐渐变的很少。

记得以前的婚嫁的习俗有很多的礼节,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的民俗也再减少。

注意的东西也在慢慢的减少,缺乏物质的文化,随之而来的是许多的冲击。

在走向边缘化。

在全球化浪潮之中,以商业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正逐渐成为社会的强势文化的时候,我们既要看到民风民俗的变易的快捷,也要注意传统民俗不会在一朝一夕消亡,它经常会变化形式重新回到生活之中。

如果我们要坚守民族文化传统,在世界文化殿堂中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我们就不应该盲目媚俗,或冷眼旁观,而是应该珍重我们的文化财富,积极地创建新的文化传承机制,使具有人性且有感情的传统文化转变为新的文化资源,成为我们新文化的主干内容之一。

中国经历了无数次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社会动乱,但中国始终没有失掉自己的文化个性,其主要功绩就是我们传承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传统。

当然,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更续是人类社会的正道,对于那些确是不合时宜,甚至阻碍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俗,必然因势改易。

对于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虽然对一些人来说,是利益或趣味的所在,也无需姑息。

人类无论古今,一些服务于人性正当需要,促进人性发展与完善的习俗文化,它是具有恒久的价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