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跨学科实践活动6《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6《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6: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家用燃料的变迁:介绍我国家用燃料从柴草、煤炭、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
2.不同燃料的特性:分析柴草、煤炭、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燃料的化学成分、燃烧产物及对环境的影响。
3.合理使用家用燃料:探讨如何合理选用家用燃料,提高燃料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4.调查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家用燃料在当地的变迁及使用情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家用燃料的变迁,认识燃料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增强合理使用燃料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通过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调查、分析数据等科学探究能力。
2.知识整合:使学生能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了解不同燃料的特性和环境影响,提高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
3.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注家用燃料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合理使用燃料和节能减排的环保意识。
4.社会责任感:通过调查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能源变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待燃料使用问题的客观、严谨态度,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家用燃料的变迁历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合理使用家用燃料的方法及节能减排的措施。
教学难点:1.理解不同燃料的化学成分、燃烧产物及其环境影响。
2.设计并实施有效的调查实践活动,分析调查结果。
四、解决办法及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展示家用燃料的变迁历程,结合图表和实例讲解不同燃料的特性和环境影响,加深学生的理解。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家庭中合理使用燃料的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并总结节能减排的方法。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 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化学中关于能源利用与开发的重要章节,通过燃料的燃烧引入,使学生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认识不同燃料的燃烧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为后续学习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奠定基础。
本课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化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等,对燃烧现象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
但他们对燃烧的本质、燃烧的条件、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以及不同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还缺乏系统地理解和科学地认识。
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设计思路针对“燃料的燃烧”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思路:首先,通过展示燃烧现象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其次,通过对比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总结和反思,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科学思维】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类型燃料(如固体、液体、气体燃料)的燃烧特性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与实践】学生能够了解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以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六、教学难点通过燃烧条件推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导入新课(约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燃气灶点火、汽车尾气排放等),引导学生思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笔记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笔记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一、燃烧的定义和条件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火焰的产生。
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助燃物(通常是氧气)和点火源。
只有当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燃烧才会发生。
二、灭火的方法和原理1.清除可燃物:将可燃物与点火源分离,使其无法发生燃烧。
2.隔绝助燃物:使用灭火器等设备将氧气与可燃物隔离,使燃烧无法继续进行。
3.降低温度:使用水、泡沫等物质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无法达到燃烧点。
三、燃料的选择和利用4.煤是常用的燃料之一,它含有碳、氢等元素,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产物。
煤的燃烧效率取决于其含碳量、煤粉的细度和空气的供应量。
5.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它主要用于生产汽油、柴油和润滑油等。
石油的开采和加工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且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
6.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它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时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天然气在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比煤炭和石油更高,因此是一种高效的能源。
7.太阳能是一种无限的能源,它可以通过太阳能电池板转化为电能或热能。
太阳能的利用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物,因此是一种非常环保的能源。
8.风能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它可以通过风力发电机转化为电能。
风能的利用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物,并且风能资源丰富,因此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能源。
四、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9.能源的分类:能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而不可再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10.能源的转化:能源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例如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煤炭可以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等。
11.能源的利用:能源的利用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开发清洁、高效的能源技术,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12.环保措施:为了保护环境,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开发清洁能源、推广节能技术、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等。
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易错知识点总结
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易错知识点总结单选题1、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燃烧更旺的原因是A.减少酒精的挥发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答案:D分析:可燃物燃烧条件:物质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A、增大了酒精的挥发,故A不正确;B、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变,故B不正确;C、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能改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C不正确;D、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能改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以增大酒精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剧烈,故D正确。
故选D。
2、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不同的产品。
下列不属于石油炼制得到的产品是A.煤焦油B.汽油C.柴油D.液化石油气答案:A利用石油中各物质沸点的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汽油、柴油、煤油、液化石油气等,煤焦油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煤分解而成的。
故选A。
3、装运汽油或乙醇的运输车上,所贴的危险化学品标志为A.B.C.D.答案:CA、易燃固体是指容易燃烧的固体物质,例如钠、钾等碱金属,汽油或乙醇是液体,不符合题意;B、有毒品是指对动植物发生中毒、死亡反应的化学品,汽油或乙醇不是有毒品,不符合题意;C、易燃液体是指容易燃烧的液体物质,汽油或乙醇常温下为液态,又容易燃烧,属于易燃液体,符合题意;D、腐蚀品指的是有腐蚀性的物质,比如浓硫酸、浓硝酸等,汽油或乙醇没有腐蚀性,不符合题意;故选C。
4、七氟丙烷(C3HF7)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测七氟丙烷具有的性质是A.导电性B.腐蚀性C.不助燃D.沸点高答案:CA、七氟丙烷灭火剂适用于电器灭火,说明不导电,错误;B、七氟丙烷灭火剂适用于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说明没有腐蚀性,错误;C、七氟丙烷灭火剂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说明不助燃,正确;D、七氟丙烷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说明沸点低,错误;故选C。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变化和组成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支重要学科。
在九年级上册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化学的第七单元,该单元主要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在本文中,我将逐一解释这些知识点,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
第一个知识点是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发生时所写的化学式,并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符号和系数的组合来表示。
方程式的左边表示反应物,右边表示生成物。
例如,当氢气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时,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₂ + O₂ → 2H₂O。
在这个例子中,2H₂表示两个氢气分子,O₂表示一个氧气分子,2H₂O表示两个水分子。
方程式中的系数代表着物质的摩尔比例,所以在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中,氢气和水的摩尔比例是1:2。
第二个知识点是化学反应中的各种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发生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主要包括热能的吸收和释放以及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当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而当温度下降,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此外,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也涉及到能量的变化,当化学键形成时,会释放能量;相反,当化学键断裂时,会吸收能量。
第三个知识点是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这个定律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这个定律可以通过实验得到验证,将反应物放入封闭容器中进行反应,最后得到的反应物的质量与初始质量相等。
第四个知识点是化学当量的概念。
化学当量是指在化学反应中相互反应的物质的摩尔比例。
化学当量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来确定的。
不同物质之间的化学当量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的摩尔比例来确定,这个比例可以用来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质量关系。
第五个知识点是溶液的浓度计算。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料的概念,知道燃料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掌握燃料的燃烧反应类型,能正确书写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理解并掌握燃烧的条件,了解影响燃烧速率的因素。
4.学习燃料的热值概念,能计算简单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
-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燃料燃烧安全知识的宣传海报,内容包括正确使用燃料、预防火灾和灭火方法等。
5. **反思与总结**:
-撰写一篇学习心得,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对尚未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提出改进措施。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提前了解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2.填空题:设计填空题,让学生填写燃料燃烧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巩固所学知识。
3.应用题:设计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燃料的热值、设计灭火方案等。
(五)总结归纳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总结:
1.知识点回顾: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燃料燃烧知识,总结燃烧反应类型、燃烧条件、热值计算等。
4.学生对能源、环保等社会热点问题较为关注,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社会责任感。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教师应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升。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燃烧反应类型的判断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特别是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区分。
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
3.教师点评: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念。
4.课后作业:布置与燃料燃烧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实验活动4 燃烧条件的探究
探究燃烧与 3 氧气的关系
实验现象
小木条燃烧,小 煤块没有燃烧
玻璃杯内蜡烛熄 灭了,玻璃杯外 蜡烛仍燃烧
实验结论 燃烧需要温度 达到着火点
燃烧需要氧气
感悟新知
实1-练
【得出的结论】 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_____有__可__燃__物_____、 ___与__氧__气__接__触_____ 、 __温__度__达__到__着__火__点____ 。
例1 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小明设计了
如下实验方案探究燃烧的条件:
【设计并进行实验】
图1
感悟新知
实1-练
【分析实验】请帮小明将未完成的实验报告填写完整:
实验 设计意图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探究燃烧与 1 物质的关系
小木条燃烧,玻璃 是可燃物
棒没有燃烧
才能燃烧
感悟新知
实1-练
实验 设计意图 探究燃烧与
上加热片刻
花燃烧
燃烧需要可燃物
感悟新知
实验操作 分别取一小块乒乓球碎 片和滤纸碎片,放在薄 铜片的两侧,用酒精灯 加热铜片的中部 取两支蜡烛,点燃,用 一只烧杯罩住其中一支 蜡烛
实验现象
乒乓球碎片先燃 烧,滤纸碎片后 燃烧
烧杯内蜡烛很快 熄灭,烧杯外蜡 烛仍燃烧
实1-讲
实验结动4 燃烧条件的探究
感悟新知
实验 1 燃烧的条件
实1-讲
1.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
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剪刀、水等。
感悟新知
2. 实验探究
实1-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用棉花分别蘸取酒 蘸水的棉花不燃
九年级化学第7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7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九年级化学课程的第7单元中,我们将学习有关化学反应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下面将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详细探讨。
1.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指在化学过程中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表示这种变化的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化学方程式包含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反应条件。
反应物是参与反应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后形成的物质,化学反应条件包括温度、压力等物理条件以及催化剂等。
3. 反应物的摩尔数与化学计量关系反应物的摩尔数是指在反应中参与的物质的摩尔数,摩尔是化学中表示物质量的单位。
化学计量关系指的是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
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
4. 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性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量保持不变。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性要求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数在方程式中保持平衡。
5. 反应速率与影响因素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量的变化。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表面积和催化剂。
温度升高会加速反应速率,浓度增加、表面积增大和催化剂的添加也会增加反应速率。
6.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适当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酸碱指的是溶液中具有酸性或碱性特征的物质,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完全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7.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涉及物质的电荷转移。
氧化指的是电子的丢失,还原指的是电子的获得。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接受电子,同时还原剂失去电子。
8. 电解与化学电池电解是通过外加电流使化学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种方法。
化学电池则是利用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
在电解和化学电池中,重要的是了解电子的流动方向和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动态。
这些是九年级化学第7单元的核心知识点。
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单选题1、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B.家用电器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C.将木柴架空燃烧,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设置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答案:AA、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还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A错误。
B、家用电器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防止触电,B正确。
C、将木柴架空燃烧增大了接触面积,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C正确。
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设置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D正确。
故选:A。
2、下列关于燃料与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B.木柴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C.“烟头”能引发火灾是因为烟头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镁条可以在氮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答案:CA、氧化反应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B、木柴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选项说法正确;C、燃烧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或空气,“烟头”能引发火灾是因为烟头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不确;D、镁条可以在氮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3、下列关于资源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且淡水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6.5%B.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中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约为78%C.防止金属的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唯一途径D.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许多其他能源,如氢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答案:DA、地球上的总水储量很大,海水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6.5%,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选项A不正确;B、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稀有气体的体积分数为0.94%,选项B不正确;C、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比如还可以通过寻找金属的代用品,选项C不正确;D、由于化石燃料不可再生面临枯竭,且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大,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许多其他能源,如氢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选项D正确。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燃烧与灭火大单元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环境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燃烧与灭火在环境保护和消防安全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勇于探究、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但在实验规范和安全意识方面仍有待提高。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操作指导,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实验态度。
4.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化学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但在环保和消防安全意识方面,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燃烧与灭火的基本概念、条件和原理。
1.学生对燃烧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够观察和描述燃烧过程中的现象,但对燃烧的本质和条件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理论层面认识燃烧与灭火。
2.学生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方面,对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有所了解,但尚不能将其与燃烧过程有效结合。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能量转化过程,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1.知识巩固题: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章节相关的习题,特别是涉及到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选择题和判断题,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2.实践应用题: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家中或学校内的燃烧设备(如燃气灶、热水器等)的使用情况,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和灭火预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燃烧与灭火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知识点归纳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燃烧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如右图所示:A、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B、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①爆炸可能是化学变化(如: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车胎爆炸)②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③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验纯,以防止发生爆炸。
④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⑤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常见灭火的方法①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②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③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④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⑤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它:A、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B、室内起火,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C、用扇子扇煤炉火,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全部课件
基础巩固题
2. 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 坏的布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然后 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 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如图所示)。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D )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例 生活中我们会碰到许多涉及化学知识的成语。下列 成语中,关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或原理解释错误的
是( B )
A.钻木取火——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 点而燃烧
B.釜底抽薪——取出可燃物,使燃烧更旺 C.火上浇油——增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 D.煽风点火——使空气流通,为燃烧补充空气或氧气
连接中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七单元全部课件
人教版 九年级 化学 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钻
烧
木
烤
取
火
打
火
火
灾
机
火既是人类的朋友,也是人类的敌人,为了更好地了 解和使用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燃烧和灭火。
3. 通过学习,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2. 能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 常现象。
A.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B.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C.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 D.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
能力提升题
1.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灯罩却没 被点燃的原因是( C )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课件
酒精燃完 酒精烧完 酒精烧完 不燃烧 实验现象 棉布破损 棉布无损 棉布无损
(1)你推测 ⑤的实验现象是__不__燃_烧________
(2)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验②、③中“酒精烧完,棉布无损”的原因: 实验②③中,酒精的含水量较多,酒精燃烧引起水分蒸发,温度降低,达不到 着火点,故棉布无损。
(3)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燃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酒精灯使用后可能未盖灯帽,使灯芯上吸附水分过多点不燃酒精灯。
甲烷是一种无色密度比 空气小的气体。
极难溶于水。
实验验证
设计实验:验证甲烷燃烧的 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 实验现象: • ①明亮的蓝色火焰; • ②烧杯内壁有水雾(干冷的烧杯);
• ③杯壁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内壁涂有澄 清石灰水的烧杯);
• ④放出热量。
CH4 + 2O2==点燃=CO2 + 2H2O
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思考1:煤中主要含哪 种元素,可能还含哪 些元素?
碳元素
CO 有毒气体
煤 的
硫元素
CO2 温室效应
燃
SO2
烧
酸雨
氮元素
NO2
桥梁
人体健康
腐蚀
建筑
建筑
农业
文物
酸雨的防治
1.使用脱硫煤 2.使用新能源 3.减少使用人为排放物
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
一氧化碳、末燃烧的碳氢化合物、 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
• (3)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 (4)使用压缩天然气[CNG]或液化石油气
[LPG]作燃料。
归纳总结:煤和石油等燃料燃烧造成对空 气的污染,主要有哪些方面?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1课时 课件(共24张PPT)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知识目标
课程讲授
习题练习
新课导入
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变 化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燃 料的燃料是人类获取能量的重 要途径。
搭载神州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课程讲授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
1.了解人类对燃烧的认识历程 2.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3.初步学会灭火器的本的身一的种性发质光和、颗粒大小有关,一
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作燃烧般。不会随外界的条件改变而改变。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注意:不是着火地点!
㈠可燃物 ㈡氧气(或空气) 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课程讲授
初步认识
燃烧的条件
注意: 1.燃烧必须同时满足3个条件, 缺一不可; 2.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
课程讲授
初步认识
人类用火历史
人类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 上就是一部用火史,燃烧与 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有密切 的联系。
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普罗米修斯
课程讲授
初步认识
燃烧的条件
根据经验我们知道,有的物质可以燃烧,如酒精、红磷、木炭 等;有的物质不能燃烧,如水、大理石等。只有可燃物才能发生燃 烧,可燃物是燃烧发生的条件之一。
课程讲授
新课推进
燃料燃烧的调控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燃烧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燃烧都是能给 人类带来益处。
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初步统计,2021年,全国共接报火 灾74.8万起,死亡1987人,受伤2225人,直接财产损失67.5亿元, 具体来看,其中,较大火灾84起,比2020年增加9起;重大火灾2 起,比2020年增加1起,已连续6年未发生特别重大火灾。冬季用 火用电用气增多,历来是火灾事故高发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学生实验操作不熟练、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刻、课堂互动不足等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提前进行实验演示,确保学生掌握实验技能;通过案例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加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我计划以下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师生互动: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背后的原理。
-在案例分析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2.生生互动: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互相交流看法,共同完成任务。
-在全班交流环节,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提出疑问或补充意见。
2.多媒体课件:包含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实验步骤和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3.互动白板:用于展示实验过程、记录讨论结果、进行实时反馈等。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实验器材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燃烧和灭火的过程,多媒体课件能够形象地展示抽象的科学原理,互动白板则能够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三)互动方式
1.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搜集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观察生活中的燃烧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其燃烧条件和可能的灭火方法。
作业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自主学习,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以及学会描述实验现象以及分析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思考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学生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通过燃烧的利弊分析,学生逐渐树立“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的观念,并感受到化学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3)体会了解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形成科学自然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
本单元也是第六单元的延续,是将理论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单元。
燃烧是生活中典型的化学变化之一,所以,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更好地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让生活中充满化学,感受化学离不开生活。
四、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帆布手套、镊子、酒精灯、酒精、热水、试管、红磷、白磷、灭火器、试管、气球【学生实验】热水、试管、红磷、白磷、蜡烛、过氧化钠、棉花、胶头滴管、烧杯、坩埚、火柴、打火机等
【其他】课件
五、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