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基本功-缠丝功名称
陈鑫《陈氏太极拳人身缠丝图解》
![陈鑫《陈氏太极拳人身缠丝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8b169cb1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77.png)
陈鑫《陈氏太极拳人身缠丝图解》人身缠丝正面图浑身俱是缠劲,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
有左手前,右手后;右手前,左手后。
而以一顺合者,亦有左里合,右背合者,亦有用反背劲而往背面合者,各因其势之如何而以自然者运之。
足大指待手气走足后乃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非有几股劲。
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翻译:人浑身上下全都是缠劲,大约可以分为里缠外缠,都是自然而然随动作而行。
有左手在前、右手在后的,有右手在前、左手在后的。
而所说的以一顺合中,有左手往里迎合、右手往背部迎合的;也有用反背劲往背面合的,都是根据具体的情势如何而自然而然地运用体内的真气。
脚要等手的大指中真气运行充足之后与手一齐合住,此时脚才能够踩地踩的实在。
而这股劲是从心中发出,然后进入骨缝之中,再向外到达皮肤,此劲是一股,不是有好几股。
而劲就是从心中发出的气,如果此气能够中正的话,便是我们常说的中气,对它加以养护的话,便成为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人身缠丝背面图背面头顶为顶劲,大椎为分路,分路下为膂,正中骨为脊,两肾为腰。
足之虚实因乎手,手虚足亦虚,手实足亦实。
翻译:人背面头顶为顶劲,大椎是分水线,分水线下面是脊梁骨,正中骨是脊背,两肾的地方是腰。
脚的虚实关键在手的虚实,手虚的话脚也会虚,手实的话脚也会实。
引述:《人身缠丝正面图》和《人身缠丝背面图》就像作者在图中解释的那样,按照天地中阴阳二气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运行规律,主要是结合体内的先天真气,是手足密切结合,就好像抽丝一样,运转体内之气,或是里缠,或是外缠,但都是因具体的形势而发,使体内之气运行自如。
但是,此处所练之气,并不是邪气霸气,而关键要练体内的浩然正气,惟其如此,才能得其中正,不失偏颇。
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
![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https://img.taocdn.com/s3/m/bacbe5f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4.png)
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内气表现的一种形式。
练习陈式太极拳能突玻去僵求柔的阶段,达到疏通经络,引动内气,使内气与外形协调结合,内气逐渐充实壮大饱满,下面店铺整理了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欢迎阅读。
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内气表现的一种形式。
练习陈式太极拳能突玻去僵求柔的阶段,达到疏通经络,引动内气,使内气与外形协调结合,内气逐渐充实壮大饱满:到此阶段,不但在健身方面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在技击自卫方面更能达到其奥妙的境界、古人云:“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白长。
”陈式太极拳是“培根润源”的方法。
1.缠丝劲在健身方面的作用通过太极拳放松性的缠绕螺旋运动,可使肌腱和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增大,胶原蛋白含量增加,单位体积内细胞核数目增多,关节软骨增厚,加上肌肉力量的增强,这就加大了关节的稳固性,加大了关节囊周围肌腱.韧带和肌肉的延展性.从而使关节活动幅度加大,柔韧性较好。
螺旋式的缠绕螺旋运动,通过反复拧转绞动,使全身各部肌纤维都参加活动,使肌纤维拉长到一般运动难以达到的长度。
锻炼日久,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减少,结缔组织增多,毛细血管及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都增加。
因而经常练陈式太极拳的人皮肤会逐渐变得细腻光泽,肌肉弹性好,健美有力。
过瘦、过胖的人练习陈式太极拳都有明显的矫正效果。
一个人每天二十四小时每分每秒气血都在周流循环,如果血液有停滞现象,人就会生病。
气血在人体走的不是直线,随筋脉走的是曲线。
练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引导内气在体内循经络沿曲线旋转,它能引导气血周流,促进气血循环,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疾病.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这也正是水流不腐,户枢不蠢的意思。
缠丝螺旋运动还有助于肠胃有序的蠕动,改善肠胃的血液循环,消化酶分泌增多,使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行更顺利。
所以有助于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及溃疡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缠丝功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缠丝功](https://img.taocdn.com/s3/m/067964e1ce2f0066f53322b1.png)
缠丝功是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也可称作缠丝劲。
在陈氏太极拳缠丝功的练习过程中,需要要明确的一点,那就是缠丝功分为顺缠和逆缠两种。
与此同时,太极拳缠丝功练习的手型和手法是非常重要的。
陈式太极拳缠丝功包含顺缠和逆缠两种。
顺缠是手外旋,即掌心由内向外翻,顺着时钟方向,意气贯注指尖,先拇指,依次至小指。
而逆缠是手内旋,即掌心由外向内翻,逆着时钟方向,意气贯注指尖,先小指,依次至拇指。
无论是顺缠还是逆缠,始终要做到似柔非柔、似刚非刚的劲。
太极缠丝功是内在的功力,见形与否视个人情况而定。
太极八法中有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前六法直接以手完成,这就要求有正确的手型作为基础,手型有拳、掌、勾。
手法是手臂的运使方法,太极拳技法的主体是手法,十三式中前八法主要依靠手法实现,接手的部位和形状分为掌法、拳法、肘法、臂法,这些统称手法。
太极的手法较多,一般有棚、捋、挤、按、平拳、立拳、栽拳、撇拳、贯拳、抱掌、推掌、穿掌、分掌、挑掌、云手、开手、合手、以及采、挒、肘、靠等。
李恩久老师陈式洪派太极拳基本功(缠丝功)
![李恩久老师陈式洪派太极拳基本功(缠丝功)](https://img.taocdn.com/s3/m/54c8127d27284b73f24250e4.png)
李恩久老师陈式洪派太极拳基本功(缠丝功)右式正旋圈1、正马步站立,目视前方。
右脚向右侧跨一步,右脚尖朝右侧前方。
成右侧马步;左手按于腰侧。
腰微左转,右手顺缠屈小臂转至胸前,手指上扬朝右前斜方,形成上掤之法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眼看右侧斜方,腰右转,随之右手逆缠向右上侧45度方向展开,手指与眼高3、转至右侧45度,臂保持微曲,手腕下榻,手指上扬松肩坠肘,眼注视右手指尖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右手顺缠,沉右肩,肘收右肋侧,相距十公分左右,手腕手指下塌,走下弧线收至胸前,手指仍扬向右前斜上方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动作要点:以练习右手顺缠下收,逆缠上开的单正旋法为主,眼转向前斜角,身左右回转,步行为侧马步;出手的角度右侧前45度;出手的高度不过眼,收手低不过肚脐;出手的顺序是手领肘,肘领肩,收手的顺序是沉肩收肘再收手;出手走逆缠上开,收手变顺缠收掤的挤采正旋。
练习时注意:要达到各关节要相连、相随、相催。
劲力要始于足、发于腿、传于腰、达于梢。
只有这样不断地坚持练习才能达到外形松柔内里刚的刚柔相济的效果。
左式正旋圈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右式反旋圈以下内容只有回复后才可以浏览1、成右侧马步,腰微左转,右手顺缠曲小臂至胸前。
手指上扬,朝右前斜方。
形成上掤之法。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眼看右侧斜方,腰微右转,随之右手逆缠向下、上45度方向展开,手指与眼高3、手转致右侧45度,臂保持微曲,手腕下榻,手指向上碾转,走上弓弦线,松肩坠肘,眼注释右手指尖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右手顺缠,沉右肩,肘收至右胸下方(乳头下方),手指仍上扬至右前斜上方,然后右手逆缠落至胸前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动作要领:以练习右手逆缠下开,顺缠上收的单反旋法为主。
眼转向右前斜角,身左右左右回转,步型为右侧马步出手的角度、高度、顺序,顺逆缠法相同。
唯独正旋不同之处,反旋圈是由下出手由上收手。
陈家沟太极拳秘传“缠丝功”(附缠丝功教学视频)
![陈家沟太极拳秘传“缠丝功”(附缠丝功教学视频)](https://img.taocdn.com/s3/m/5573bb1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ef.png)
陈家沟太极拳秘传“缠丝功”(附缠丝功教学视频)陈家沟太极拳秘传“缠丝功”【提示】先看文字,后看视频“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的特点之一,也是陈式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方法和手段。
学好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功,可以帮助提高对陈式太极拳的理解,帮助提升练功的效果。
实际上,缠丝功更接近于陈家沟太极拳的精髓所在,在过去往往是密不外传的。
陈鑫前辈在《陈氏太极拳图说》里面讲到了缠丝,“太极,缠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把不明缠丝,上升到不明太极拳的高度,可见陈式太极拳对于缠丝的重视。
相对来说,杨、吴、武、孙几式太极拳虽然也有类似于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相关运用,但似乎更加侧重于通过内功以及太极拳沾粘劲等形式来表现出来,缺乏缠丝功的训练以及缠丝劲的运用,属于另辟蹊径的做法。
从几式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来看,陈鑫前辈对于缠丝功的说法——不明此,即不明拳——似乎也有其武断的一面。
但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的特色,是毋庸置疑的。
陈式太极拳缠丝功的重要性目前,陈家沟走出来的著名国际太极拳大师陈小旺老师和新一代佼佼者陈炳老师,都非常重视缠丝功的教学。
这个做法,属于广利学人、惠及大众的事情,必将进一步推动太极拳事业发展。
洪传陈式太极拳(也叫陈式太极拳洪派),也非常重视缠丝劲的训练,这也是洪传陈式近些年高手辈出的原因。
洪均生老前辈跟随发科公学习传统陈式太极拳后,进一步专研《陈氏太极拳图说》,尤其将其中的缠法部分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形成了“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套路,后经过发科公认可,著作《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书。
至此,山东太极拳界大受其益,并且进一步促使洪传陈式太极拳在全国迅速发展。
近些年,在全国举办的各类太极竞技推手比赛中,陈家沟太极拳和洪传陈式太极拳屡屡在比赛中夺冠,大体上得益于缠丝功的教学,以及与之相应的腰胯功夫训练。
由此可见,缠丝(缠丝功和缠丝劲)对于陈式太极拳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缠丝功的缠丝线路按照目前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的叫法,顺缠为由外向内的缠丝,即从手、脚向内到达丹田;逆缠刚好相反,为由内向外,即丹田到手和脚的缠丝。
太极拳缠丝劲的种类和练习方法有哪些
![太极拳缠丝劲的种类和练习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0d20e20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d.png)
太极拳缠丝劲的种类和练习方法有哪些缠丝劲是太极拳的劲法术语之一,是一种支配肢体作螺旋式的缠绕进退的力,亦名螺旋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特别强调的一种内劲练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缠丝劲的种类和练习方法。
欢迎阅读! 太极拳缠丝劲的种类和练习方法在太极拳中,手与腿的缠丝劲有顺和逆之分,凡是顺缠劲都是从实腿的腹侧腰隙开始,凡是逆缠劲都是从背侧腰隙开始,并且主张行气运劲时注意经络穴位,这是对腰隙锻炼较为全面的方法。
腰隙的抽换,也有人采取从两腹侧开始的练法,但是经络穴位就不一定要去注意它,因为太极拳缠丝劲的练法是要“行气运劲无微不到”,气血流转贯注,对三阴三阳的经络系统,无所偏倚。
如果注意了运转经何穴位,反而有偏倚,有刻舟求剑之弊。
手的顺缠、逆缠,有一顺一逆(右顺左逆或左顺右逆)、双顺、双逆之分,错综复杂,因势而异。
左右手同时运行,不分先后。
运转时须以意轻轻运行,不可着力,不可使气,着力使气则犯硬,甚至有流弊。
动作越轻缓越好,能轻缓可以揣摩所运之劲从何处而起,到何处而止,柔顺中正,呼吸不急促,气血通行无滞。
成势时,手臂微向前合,微屈不直;不可过,过则无蓄势,不能滔滔不绝,气也只能至肘,不能至指;不可太屈,太屈为不及,不及则手臂成直角无劲掤。
内劲须得其中,姿势也须得其中。
手在运转时,中指领住左右四指,自食指至小指指节骈并,指尖向手背微弯,劲由掌根透于指尖,指方有劲。
运转时小指拥无名指,无名指拥中指,中指拥食指。
大指尖亦微向后弯,虎口要圆。
手足一起运动,中间胸腹随之运转,不分先后,必如此运,方能一气贯通,上下相随。
所谓:“外之所形,莫非内之所发。
”陈氏太极拳顺缠与逆缠的练法一、手顺缠劲从实腿的腹侧腰隙起,里往外缠为顺缠。
内劲由实腿的腹侧腰隙上行至日月,达肩井,向肩顒;下行至青灵、少海,经上廉、下廉,达阳池,或由阳池向大指根从手背再缠至小指腓,里转小指肚,依次贯注于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肚。
指向前合,劲贯九分,神气要贯到十分。
陈氏太极拳套路拳谱
![陈氏太极拳套路拳谱](https://img.taocdn.com/s3/m/0b75a2fcba0d4a7302763aa3.png)
陈氏太极拳套路拳谱一、陈氏太极缠丝功陈氏太极功法主要是让初学者对太极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提高对太极拳中呼与吸的认识,加强对拳理拳法的理解,另外,这套功法中是太极功法中最低层的展现。
层次越高,其外形反而不显。
也就是说“有意不露其形”。
望各位爱好者提高认识,用科学自然的方法练习,不然就会有“走气”之说,甚至会出现气闷、横气填胸、头晕等症状。
陈氏太极功法动作名称1无极桩2正面单手缠丝3侧面单手缠丝4正面上下缠丝绸5正面里外缠丝6正面里外侧面缠丝7正面里外上下缠丝8正面双手缠丝9正面双手上下缠丝10正面双手开合缠丝11斜步上下缠丝12斜步双手缠丝13斜步左右缠丝14前后缠丝15大小缠丝单腿的缠丝:1开合缠丝2上下缠丝3上步缠丝绸4倒步缠丝5拗步缠丝6定步缠丝二、陈氏太极拳十九势十九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结合老架、新架、小架于一身所创的陈氏简化太极套路之一。
陈小旺大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陈氏太极拳,更好的弘扬陈氏太极拳,创编的这套陈氏太极拳十九势,短小精辟,并且不失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及特点,是初学者的良师益友。
陈式太极拳十九势动作名称:1预备势2金刚出庙3懒扎衣4上步斜行5上三步6左掩手肱拳7双推手8倒卷肱9闪通背10右掩手肱拳11六封四闭12运手13高探马14右蹬一跟15左蹬一跟16野马分鬃17玉女穿梭18金刚捣碓19收势三、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根据陈氏太极拳新架套路中的基本要领和运动规律删略重复动作简化而出,此套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螺旋缠丝劲别具一格,初学新架者习此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三十八势动作名称:1预备势2金刚捣碓3白鹤亮翅4上三步5斜行6搂膝7前蹚拗步8掩手肱拳9撇身捶10双推手11三换掌12肘底捶13倒卷肱14退步压肘15白蛇吐信16闪通背17前蹚拗步18左青龙出水19击地捶20二起脚21护心拳22前招23后招24右蹬一跟25左蹬一跟26玉女穿梭27懒扎衣28六封四闭29单鞭30雀地龙31上步七星32小擒打33运手34高探马35双摆莲36当头炮37金刚捣碓38收势四、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陈氏太极拳老架系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根据祖传拳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创编了流传至今的老架一路、二路。
陈式太极拳核心要领之缠丝劲
![陈式太极拳核心要领之缠丝劲](https://img.taocdn.com/s3/m/8cb7929dec3a87c24028c4d6.png)
⑴正方向①两腿开步成左弓步,左手掤至左脚上方与肩平,右手叉腰,大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左腿,目视左手;②身体右转,重心右移;同时左手顺缠下沉,里合与复前,目视身体左前方;③身体继续右转,重心左移;同时左手向右上穿外翻至右胸前,为逆缠丝劲,目视左前方;④松左胯,身体左转,左手逆缠外开至左脚上方与肩平,目视正前方。
⑵反方向原理相同,方向相反。
2.右手正面缠丝⑴正方向①两腿开步成右弓步,右手掤至右脚上方与肩平,左手叉腰,大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右腿,目视右手;②身体微左转,重心左移;同时右手顺缠下沉,里合与小复前,目视身体右前方;③身体继续左转,重心右移;同时右手向左上穿外翻至左胸前,为逆缠丝劲,目视右前方;④松右胯,身体右转,右手逆缠外开至右脚上方与肩平,目视正前方。
⑵反方向原理相同,方向相反。
3.双手正面缠丝⑴正方向①由单鞭动作起势,两腿开步成左弓步,两臂展开,立身中正,目视前方;②身体微左转,右手变掌顺缠划弧下沉,合于小腹前;左手变逆缠上掤,目视右前方;③身体先左转后右转,重心右移;同时右手向左上穿外翻逆缠右掤,左手顺缠划弧下沉,里合与左腿内侧,目视左前方;④身体先右转后左转,重心左移;同时左手向右上穿外翻逆缠左掤,右手顺缠划弧下沉,里合与右腿内侧,目视右前方。
⑵反方向原理相同,方向相反。
这样反复循环运转,可练习选档转腰,两手臂左右缠丝,周身协调一致。
4.单手侧面缠丝⑴左手侧面缠丝①两腿开步成左弓步,左手掤至左脚上方与肩平,右手叉腰,大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左腿,目视左手;②身体左转,左手变逆缠上掤,身体继续左转,重心右移,左手顺缠向左后方划弧下沉,里合与左腿内侧,掌心朝前,目视左前方;③身体先右转后左转,重心左移;同时左手向左上穿外翻逆缠上掤,目视左前方。
⑵右手侧面缠丝①两腿开步成右弓步,右手掤至右脚上方与肩平,左手叉腰,大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右腿,目视右手;②身体右转,右手变逆缠上掤,身体继续右转,重心左移,右手顺缠向右后方划弧下沉,里合与右腿内侧,掌心朝前,目视右前方;③身体先左转后右转,重心右移;同时右手向右上穿外翻逆缠上掤,目视右前方。
缠丝劲的规律,太全面了,太容易明白了
![缠丝劲的规律,太全面了,太容易明白了](https://img.taocdn.com/s3/m/48ff73a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0b.png)
缠丝劲的规律,太全面了,太容易明白了陈氏太极拳最基本的两种缠丝劲是顺缠丝和逆缠丝。
但是,太极拳是整体运动,要求周身各个部位一动全动。
所以,如果从各个部位的不同角度去体悟缠丝劲,顺逆缠丝可细化组合成多种不同的缠丝劲。
以手在身体周围位置的不同,加上步法的转换等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可演变成多种缠法,如进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和大小缠。
以双手而论,可归纳为双顺缠、双逆缠和一顺一逆缠。
以虚实而论,腿部的缠丝劲是由虚变实为顺缠,由实而虚为逆缠。
以双腿而论,左右腿一般为一顺一逆缠丝。
双逆缠丝只是在发劲的瞬间出现。
以内而外论,从内往外转为逆缠,从外往内转为顺缠。
比如我们学习认字,到一定数量后,要学习组词、造句、作文。
一样的道理,单项的缠丝如果一直练下去,不符合太极拳整体运动的技术要求,其结果根本达不到周身协调上下相随的效果,如陈鑫所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和无数其他拳种一样,太极拳所有技术动作都是通过人体运动来完成的。
人体特有的结构决定了人体自身独特的运动习惯规律。
我们通过对太极拳缠丝劲进行技术分析,发现缠丝劲的运动方式极其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和技击的攻防原理,是全身各个部位的协调动作。
缠丝劲在全身体现最明显的部位是手部,其次是腿部,其他各个部位无处不缠、无时不缠,只是表现不明显或者不显露于外而已。
所以,当我们了解身体各部位缠丝劲和组合缠丝劲后,就应当把意识从关注全身各个部位逐渐转移到以关注手腿(脚)为主。
同侧的手和脚的缠法为一顺一逆;异侧的手和脚的缠法为同顺同逆。
周身协调上下相随的关键在于上下肢体运动时间节点的把握。
这样,我们在修炼体悟(单式、拳架、推手和实战较技都是一样的道理)时,只需将意识关注在稍节的手部,就可以避免把自然、顺遂、协调的周身整体缠丝劲做得支离破碎而影响运动效果。
这种把意识转移、升华至以手领劲,既顺应了人体自身的自然习惯和运动规律,同时又符合武术攻防原理,实为太极拳修炼功夫精进的必然结果。
浅谈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
![浅谈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https://img.taocdn.com/s3/m/a143db01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6.png)
浅谈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螺旋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法。
劲走缠丝,称为缠丝劲。
陈氏太极拳前后左右、上下四傍,肌肤毫毛,五脏百骸,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拨之意,没有平面、直线;没有缺陷、凹凸处;没有断续,连绵贯串,混然一圆,全身犹如一根直的刚丝螺旋绕成的弹簧,所以发出来的劲为缠丝劲。
实践证明:螺旋缠丝运动符合哲学、生理、力学等原理。
螺旋缠丝运动有促进人身心健康,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增强技击功能等作用。
缠丝劲是用形象逼真的缠丝动作比喻太极拳螺旋画圆动作产生的劲力。
有些太极拳专家把这种螺旋劲比抽丝劲、麻花劲,三者虽都是比喻义。
但比喻侧重面不同,缠丝劲突出了动作的缠,抽丝劲突出了动作的抽,麻花劲突出了动作的拧。
其相同点都是以螺旋动作为本体,均可称作螺旋劲。
螺旋缠丝劲是在意识指导下,以内劲作旋转,催动外形的大螺旋式和小螺旋式的组合旋转,随着动作的屈伸变化,连绵不断地缠绕绞转,通过呼吸的动力,将隐于内的丹田之气引出,入于骨缝,循经走脉、缠绕运行四梢、使其遍布全身。
“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然。
”衍溢于四肢之内,浸润在百骸之中,达四梢,通九窍,使内劲收敛入骨,伸筋壮骨,通会、督,练带、冲,消化饮食,祛病延年,皆缠丝劲之效果,其表现在上肢为旋腕转膀,于手指,下肢为旋踝转膝,达于趾端。
缠丝劲分上、下,左、右,内、外,大、小,正、倒及百般缠法,皆不外蓄气于丹田,以意行气,达到周身内外“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
不过,在教人时,却不必指出哪部分是何缠法,不然则远于练拳之道·只需分出什么是逆缠、顺缠就行了。
所谓逆缠,即为动分,是离心力,由丹田劲运至四梢,其序为:由肩催肘、肘催手、胯催膝、膝促足,呼气并发劲;所谓顺缠,即为静合,是向心力,由四梢劲收归丹田,其序为:肩带肘、肘领手、胯带膝、膝牵足,吸气并蓄势。
拳谱讲:“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
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
不明此,即不明拳。
”由此可见,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学者千万不可忽视。
缠丝劲的运动方式及方法
![缠丝劲的运动方式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e1e6cf1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21.png)
缠丝劲的运动方式及方法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所在,故在练习时比较强调与重视。
缠丝劲的运动方式,陈照丕老师在理论十三篇中明确指出“缠丝劲分顺缠、逆缠、上缠、下缠、左缠、右缠、里缠、外缠、大缠、小缠、正缠、倒缠,以及百般缠法,都是结合中气运行的。
”虽缠丝劲的方法很多,但在初练时,不必指出哪部分是什么缠法,只分出正缠、倒缠即可,也就是顺缠、逆缠法。
陈式太极拳老架演练中,手和腿的顺逆缠丝表现行式为:小拇指领劲大拇指里合向手心方向旋转为顺缠,大拇指领劲小拇指里合向手心方向旋转为逆缠;腿的膝关节外旋脚小指领劲为顺缠,腿的膝关节内旋脚大指领劲为逆缠。
其它缠法,在练拳时有什么身法,就有什么缠丝劲的表现。
顺、逆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运动中相互矛盾、相互转化又互为其根的两种基本缠丝法,它们存在于太极拳整个套路运动过程中,并贯串始终。
在这两种基本缠丝法之下,因方位不同和变换各异,又分出五对不同的方位缠丝。
即:左右缠丝、上下缠丝、里外缠丝、大小缠丝、进退缠丝。
其中左右和上下的方位缠丝合成为一个整圆,同时结合里外,使平面圆变成立体圆,这正是太极式螺旋运动所必具的特色。
其次,为了在练拳时有左右逢源,内外结合,周身一家起见,又有大小、进退两对方位缠丝配合,以满足健身和技击上的特殊需要。
因此,太极拳每一个拳式,在顺逆基本缠丝的基础上,至少要有三对方位缠丝结合一起进行运动。
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使动作在划弧线运动时有了一定的依据,不论是学习或纠正拳式,也就容易多了。
结合日常习练的经验,根据习练的需要缠丝劲主要分为:单手正面缠丝(单云手)、双手正面缠丝(双云手)、单手侧面缠丝、后捋缠丝、前掤后捋缠丝五种。
下面以单手正面缠丝中的左单云手为例,介绍一下缠丝劲的练习方法。
动作一:两脚开步成左弓步,左手上掤至左膝上方与肩平;右手叉腰,拇指在后,其余4指在前,目视左手,重心在左。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左手划弧下沉,里合于小腹前,为顺缠丝劲。
太极十大要领与缠丝功
![太极十大要领与缠丝功](https://img.taocdn.com/s3/m/8f1da6cca45177232f60a2d9.png)
太极十大要领与缠丝功十大要领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动作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
虚灵顶劲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
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臵。
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
《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
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
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
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 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
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
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
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
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含胸塌腰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
陈式太极拳缠丝精(缠丝劲)
![陈式太极拳缠丝精(缠丝劲)](https://img.taocdn.com/s3/m/9fbd41c2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19.png)
陈式太极拳缠丝精(缠丝劲)缠丝劲是太极拳的劲法术语之一,是一种支配肢体作螺旋式的缠绕进退的力,亦名'螺旋劲'。
《陈鑫太极拳类分类语录》:'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
'缠丝劲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躯干是旋腰转脊,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
缠丝劲分为顺缠逆缠两种。
上肢顺缠是掌心由内往外翻,其中多含棚劲;上肢逆缠是掌心由外往内翻,其中多含捋劲。
下肢顺缠指'膝盖由裆内侧往前转外向下斜缠,或由档外侧往后转内向上斜缠';下肢逆缠指'膝盖由裆外侧往前转内向上斜缠,或由裆内侧往后转外向下斜缠'。
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也是擖手(现通称为推手。
)技击的重心所在。
学习陈氏太极拳到了相当程度之后,一定要精研缠丝劲,才能登堂入室,达到拳艺的大成。
陈鑫(品三)先生所谓:打太极拳须明缠丝精(亦作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缠丝劲分为顺逆二种。
再配合动作的上下、左右、前后等就形成了立体型态的缠绕圆圈。
缠丝劲是源自中气,中气发于心内(古人之心犹今人之言脑),由肾而生,经命门而出入,动则出,静则入,藏于丹田,入于骨缝,外达肌肤,陈氏谓﹕其在骨缝中者谓之中气,其形肌肤者谓之缠丝劲。
此言缠丝劲的本质及其生发情形。
打拳时是浑身都是缠劲,而用以表现此种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缠丝劲的主体是臂与腿。
品三先生著作在单鞭着内咏诗云:东冲西打在单鞭,左右运行玄又玄。
此精〈言缠丝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
斜缠顺逆原有定,最耐浅深细究研。
究研功力真积久,一且豁然太极拳。
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
如欲浑然穷原象,三五光明月正圆。
照临天下千万物,无物能逃耳目前。
或擒或纵皆由我,头头是道悟源泉。
这首诗是说明了缠丝劲是由心中发而形于股肱为顺逆缠丝;股为腿,肱为臂;他说缠丝劲须要仔细研究,日久功深,豁然贯通,浑身都是太极缠丝劲,动静浑然,敌劲难逃我耳目,擒纵在我,这是因为我明悟了缠丝劲道理,自然而然成了太极浑然之象,无往不利了。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四个分类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四个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82eb531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68.png)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四个分类螺旋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中的典型劲法,想要学好陈式太极拳,就该对缠丝劲有所了解和学习,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四个分类。
欢迎阅读!简述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四个分类关于陈式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的理解,我们大致可以分为顺逆缠丝、开合螺旋、腰,胯,裆的螺旋运化和身法螺旋这几种。
1、顺逆缠丝顺逆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此拳的精华。
陈鑫讲:“拳者,缠法也。
”“不懂缠丝劲,即不懂拳。
”陈照奎先生讲:“以顺缠和逆缠为基本缠丝劲。
”缠,本义为围绕、缠绕之义。
《说文》中有“缠,绕也。
”因而缠绕即为走螺旋。
诗日:。
人人都会冲一拳,看吾冲拳玄不玄,太极冲拳螺旋劲,缠丝拧出快如电。
”在陈式太极拳中以小指领劲向手心方向旋转,同时,大指和小指相合形成瓦垄掌,为手的顺缠;以大指领劲,向掌心方向旋转,同时大指与小指相合,形成瓦垄掌,为手的逆缠。
由此可见,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对于手指也是有着非常细节的要求的。
当出腿或收腿时,如以脚掌外缘领劲,向脚心方向旋转,膝部向裆外方向旋转,即为腿的顺缠:如以脚跟里侧领劲,向脚心方向旋转,膝部向裆内方向旋转,即为腿的逆缠。
无论顺缠还是逆缠,都以螺旋运动为主要形式,再结合手法、腿法,形成陈式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
2、开合螺旋陈鑫说:“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
”“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
”一般讲,所谓开,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外伸展放大的意思;所谓合,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内收敛缩小的意思。
但是,开合不仅仅是肢体的简单缩放,陈照奎先生讲:“开,在螺旋中开,而不是掰开;合,在螺旋中合。
”行拳中强调中节开,梢节合,在“单鞭”“懒扎衣”“白鹤亮翅”中讲求两肘相开,两手相合,两膝开,两脚合。
“外三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腰与胯合,这六个点形成了一个立体空间,把自己重心稳固住。
开合螺旋,需要大家调节后身体四肢部的功能与运用。
在“左右裹鞭炮”中,双腕交叉逆缠略往里转,双拳向前下沉,再以腰为主轴,结合丹田内转带动身体先微向右转,再向左转,同时略上升再下沉再向左转旋转上升,再运用松活弹抖向左右两侧沉肘发劲。
太极拳缠丝劲练法解读
![太极拳缠丝劲练法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7c5cf6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6.png)
太极拳缠丝劲练法解读一、缠丝劲是太极拳的劲法术语之一,是一种支配肢体作螺旋式的缠绕进退的力,亦名"螺旋劲"。
《陈鑫太极拳类分类语录》:"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
"缠丝劲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躯干是旋腰转脊,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
缠丝劲分为顺缠逆缠两种。
上肢顺缠是掌心由内往外翻,其中多含棚劲;上肢逆缠是掌心由外往内翻,其中多含捋劲。
下肢顺缠指"膝盖由裆内侧往前转外向下斜缠,或由档外侧往后转内向上斜缠";下肢逆缠指"膝盖由裆外侧往前转内向上斜缠,或由裆内侧往后转外向下斜缠"。
太极拳缠丝劲,是呈螺旋形,始于内、形于外的一种劲别。
螺旋劲始于内而形于外,然后达于肌肤毫毛之上。
此劲是因平时练习太极拳皆以螺旋缠丝旋转为核心所得到的。
始而不觉,久而渐现,其劲始于脚、行于腿,通脊背,越两小臂达于梢节。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之则能形成自然规律,举手投足无须再加思考,则自然能随心所欲,渐阶神明。
故与人交手时,此劲能自然行于肌肤毫毛之上,顺而引之,逆而击之,敌来化之,即化即打,纯是心起劲达,而不知身之为已,已之为身,不知威力从何而来。
如明白此劲,并转化为实际能力,非下很大功夫不可。
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揣摸、体会,才能渐而知之。
缠丝劲的类别有内缠、外缠、上缠、下缠、左缠、右缠、大缠、小缠、顺缠、逆缠、进缠、退缠、正缠、侧缠、平缠、立缠,百般缠绕,环环相扣,端端互生。
总之,是以中气贯于其间。
而引即是进,进即是引,此皆是阴阳循环,正反转化的道理。
缠丝劲是周身上下内外一动皆以螺旋形旋转,始发于内、后形于外的内劲。
此劲既不可太柔,也不可太刚。
过柔,则不适应于交手作战,纯属软手,软手则不能接物应敌;过刚,则转动不灵,死板呆滞,不能随机应变,徒受敌制。
所以,应择其中而已,即刚柔相济,虚实相兼。
其周身规矩,顶劲领起,脖项自然悬直,腰劲下塌,平心静气,两腿虚实分明,周身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支撑八面。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浅析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903103f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3.png)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浅析作者:庞德立来源:《少林与太极》2019年第08期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里提到:“太极拳缠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
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
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不难看出,陈式太极拳的动作和劲力路线主要以缠丝劲为主。
太极拳螺旋式的缠丝是“太极”拳名称的由来。
这种螺旋式的运动是独特的中国式的运动方式,为世界所罕有。
在体育锻炼方面,它能促使全身节节贯串地推动,并由此进入内外相合的一动无有不动的境界。
这对内脏器官能起到一种按摩的作用,同时使显于外的神气发生鼓荡,因而强健了大脑皮层,从而增强全身组织器官的健康。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按其性能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的缠丝。
一种是以中指为轴,小指领劲的顺缠丝,顺缠丝内绝大多数是捋劲。
另一种是以中指为轴,大指领劲外翻的逆缠丝,逆缠丝内绝大多数是拥劲。
顺缠、逆缠在身体的表现上各有不同,但又互为其根。
这两类缠丝劲存在于太极拳运动的一切过程中,并贯穿始终。
不管是进缠退缠,还是左缠右缠,都离不开劲力的发放和蓄劲。
发放为出劲发劲,蓄劲为入劲合劲。
在太极拳的运动过程中,内在的劲力路线为:“力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
”外在的动作路线为:“旋踝转膝,旋胯转腰,旋膀转腕。
”外在螺旋缠绕的肌肉骨骼与内在节节贯穿的劲力意识相结合,达到内外相合、完整统一的动作表现形式。
拳论云:上欲动,下必催之,下欲动,上必领之;中间动,上下合之;上下动,中间随乞梢节领,中节随,根节催。
练拳时如果手是直伸直缩而不翻转手心、旋腕转膀,腿是前弓后绷而没有左右旋转、旋踝转腿的配合,就会发生“顶抗”“顶牛”的比力的缺点。
下节也就是腿部,缠丝劲腿上动作的表现形式是“旋踝转膝”。
从人体骨骼结构来说,踝关节与膝关节在不受外力影响的情况下,这两个关节只能前后弯曲和扭动。
怎样才可以做到“旋踝转膝”呢?每个关节都是由两根以上的骨骼形成的,这样就形成中间的关节腔。
缠丝功概述
![缠丝功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8e9fdf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4d.png)
缠丝功概述缠丝功概述陈式太极拳的动作,左旋、右旋、上下螺旋,用缠丝这个名词来形容陈式太极拳的动力形式,缠丝的方法叫缠丝法,用缠丝的方法练的劲叫缠丝劲,用这种方法练的功叫缠丝功。
第一段丹田以顺向中轴,丹田左右旋转,丹田的旋转影响到虚的,虚感的缠丝,丹田的旋转影响到肩、肘、手,肩、肘、手的缠丝,丹田的旋转影响到髋、膝、踝,髋、膝、踝的缠丝。
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这就是第一段丹田左右旋转的运动规律。
丹田左右旋转影响到手,大指领膝向外旋,小指领膝向内旋,当大指旋到外旋的时候,气由丹田通过后背,形于手指,手指会感到热或胀,气从背后到肩不可以停留,马上到肘,到肘时不可以停留到手。
一节一节贯穿起来,在肩部停留叫顶,在肘部停留叫顶,在手部停留叫顶。
气到手以后向里旋,小指向里旋,气从手的方向到丹田来,阴阳的变化,好像太极图在旋转,黑的一面转到白的一面去,白的一面又转到黑的一面去,叫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气到手指叫阳指,继续走就到丹田里,叫顶,不可以再走,把手指转化向丹田方向来,叫阳极生阴,气到丹田不可以再走,再走产生丢的现象,那么从丹田通过重力到手指来,这叫阴极生阳,不停的变化阴极生阳的阳极生阴,这就是第一段的主要运动规律,丹田左右旋转为主。
第二段,丹田中的横向中轴,前后旋转形成了胸腰折叠运用法,胸腰折叠运用法,在胸腰折叠运用法以后,关节一节一节这样转动的,在这样转动以后,气到手指,反方向转动的时候,气沉于丹田,还有一些配合的,开胸,胸腰折叠,配合一点。
第一段的运动规律。
第二段呢是以胸腰折叠运化为主,丹田以横向中轴为主,前后旋转为主,但是绝大部分的动作都是两段两种不同的运动规律配合在一起的,比如说金刚捣碓,它第二段的运动规律以转这第一段,用的旋转,再一转这就是第二段,胸腰折叠的运化,转过来以后继续走,这是第一段的运动规律,这两段不同的运动规律都可以归纳成一种,都是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这就叫万法归一,太极拳千变万化,但是它总得有一个规律,总结起来,我们学太极拳首先抓住这个要点,才能够待发,如果不知道去抓这个要点,光从外形动作上去模仿,学了很多套路,不懂得根本的东西,起到的作用呢,事倍功半,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个要点,把这个方法运用到这个套路中去,你真正掌握这个方法可以发挥出来千千万万个变化,用这个方法来学习太极拳,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