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_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合集下载

新闻心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新闻心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新闻的接收者(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是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和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的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

5、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

6、新闻传播活动:是围绕着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有关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时开展的活动。

7、新闻心理:作为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指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8、新闻信息: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9、客观性原则: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的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10、整体性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把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揭示新闻心理发展的总体规律。

11、发展性原则: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新闻心理现象。

12、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

13、访问调查法: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的自我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

14、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的分析。

传播学课件(全)

传播学课件(全)
大众传播学概论
教材:邵培仁《传播学》 修订版 面向21世纪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主讲教师:龚炜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的定义
要点: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与规律 的科学。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
要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限定于人类传播活动但 其它传播现象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作为研究对象。 其它传播现象:蝙蝠的超声波捕食行为、向日葵向着 太阳转动、月亮引起地球潮汐等等。 传播发展的规律、信息传播规律、信息接受规律
蝙蝠


月球与潮汐
三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整体性。 2、互动性。 互动性。 3、开放性。 开放性。 4、综合性。 综合性。 5、发展性。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 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传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 播”相近的词有“传”、“播”、“布”、“流”、“宣”、 相近的词有“ “扬”等。通常,“传”是纵横地传播,“播”是广泛地传 等。通常,“ 是纵横地传播,“ 播,“ 播,“布”是伸展地传播,“流”是连续地传播,“宣”是庄 是伸展地传播,“ 是连续地传播, 重地传播, “扬”是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 是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 《墨子·所染》:“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 墨子·所染》 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 礼记·祭统》 也。” 也。”此义体为横向传播。 《国语·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文心雕 国语·晋语三》 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 龙·檄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其义象 檄移》 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 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 “传”与“播”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 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 史·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含义为长久 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 而广泛地宣布、传扬。此义已与今义相近。

第9章 新闻受众心理

第9章  新闻受众心理
一媒介刺激与受众的视觉和听觉分析器?媒介刺激的差异报刊文字广播声音和电视图像及声音对于受众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不同的媒介刺激作用于受众不同的感受器即视觉的或听觉上报纸是视觉广播是听觉电视则是视觉与听觉共同作用从而会对受众心理产生不同的导向
第九章
新闻受众心理
研究受众心理的意义——受众在新闻传 播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媒介差异和受众心理
(一)媒介刺激与受众的感受器;
受众心理是受众的内、外物质活动的结果;
所谓外物质,主要包括媒介所负载的符号群(报刊
的文字、广播的声音、电视的图像与声音等)以及 该符号群所代表的新闻信息的具体内容(如对新闻 事件或人物的报道);
所谓内物质,是指受众心理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
脑(包括整个神经系统和各种感受器);
并茂)、感染力和理解上的“弹性”(易于联想), 易激发听众的情绪情感和想象力;
广播具有非专著接收的特性,听众可以“一心二
用”,因此,那些性急者以及追求生活高效率的人 们更加偏爱广播;
电视图像声画并茂,生动具体,真实性、可信性及
现场感强;观众在观看电视时其视觉和听觉通道可 以同时被激活,这较之报纸和广播媒体来说,对信 息的接收就更为轻松,对信息的认知更全面;
交互性;围绕同一新闻事件,感性世界和媒介世界反
复影响受众心理 。案例:关于灾情报道的交互影响
灾情→报道→人们捐物捐款→报道好人好事→更多人捐款物…… ︱ ︱ ︱ ︱ ︱ 感性 →媒介→ 感性世界 → 媒介世界 → 感性世界…… 世界 世界
互动性;
受众心理的互动性是指在新闻活动中,传者与受众
2、广播声音与听众的听觉分析器
广播声音经过的神经通路如下:耳朵——大脑 的听觉通路——大脑上的颞叶皮层区——大 脑皮层上的联合区;

新闻心理学概论

新闻心理学概论

新闻心理学概论新闻心理学概论第一章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新闻心理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映象。

新闻心理细分为: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读者心理新闻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有三点:一是从理论上探讨在新闻活动中人们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正确阐述、理解,准确地预测和有效地控制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及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二是探索运用新闻心理学理论指导新闻实践活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新闻宣传的社会效益,推动新闻改革,使新闻工作更好地承担党和国家喉舌的重任,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三是新闻心理学的发展可以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自身的深入发展。

新闻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其根本任务在于将其理论成果应用与新闻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新闻活动的效率和新闻宣传的效果。

新闻心理学的专门方法论原则主要有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扬弃的原则。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的、定量(实证的)、质化的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1986年7月,由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张骏德、刘海贵合著的第一本以《新闻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出版了。

第三章社会主义的新闻心理学最根本的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主义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原理。

记者凭着感觉器官、脑,真实的反映客观刺激物,是保证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前提。

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共鸣的新闻作品才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

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新闻事业的服务对象,是新闻效果的检验者。

角色互换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实际表现出来的可以被感知到的角色互换;二是隐蔽在角色内心的凭借想象进行的角色扮演。

移情是实现角色互换的重要手段和检验标准。

第四章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情绪情感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的、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

新闻心理学_受众心理

新闻心理学_受众心理

第四章 受众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受众态度的概述

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
受众态度的概述
受众态度的内涵 受众态度的功能 受众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受众态度的内涵
受众主体对新闻客体较为稳定的由认识 、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这三种成份组成 的内在心理倾向。 受众主体包括受众个体和受众群体 新闻客体是受众态度指向的特定对象 受众态度的心理结构
第三章 受众的群体心理
媒介差异与受众心理 接受暗示心理 受众的群体心理效应 受众的逆反心理 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媒介差异与受众心理
读者与报纸文字 听众与广播声音 观众与电视的声音和画面 网络和网民心理 制约受众认知效果的变量

广播要注意谐音

《施氏石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 时 时 适 市 视 狮,十 时,适 十 狮 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 狮 , 拭 矢 试 , 使 是 十 狮 逝 世, 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 拭,始食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 是事。

新闻受众的因素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 心理免疫 人格变量(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气质 类型和自我防卫程度)

情境因素

分心:受众因受外界噪音的干扰处于精 神涣散的状态时易接受传者的观点 压抑:传者有意制造某种令人感到压抑 的气氛,易使受众改变态度。


新闻动机与选择性理解

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 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 内容,从而产生不同的动机
新闻动机与选择性记忆
受众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 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新闻传播内容。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取舍是由受众的选择 心理决定的。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2)受众心理互动的种类
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潜移 默化与反馈 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人际 新闻的扩散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功能
中介作用——舆论力量转化为受众行 动的中介; 受众行为是受众心理外化的结果—— 新闻报道的意图依靠受众的认知结构为 中介实现受众的行为转化。
三、媒介差异和受众心理
(三)受众对媒介心理的整体认知
受众对不同媒介信息的认知遵循整体 性原则,即不同的媒介信息在受众头脑 中的最终映像是相似的,受众对它们的 认知是完整的。
(四)制约受众认知效果的各种变量
林赛、阿朗森三维图模型
林赛、阿朗森三维图模型
A维度:时间概念、时间方面的条件; 表示受众在接收某种信息以前、当中、 以后的心理状态; B维度:媒介信息影响的原因; C维度:受众在信息输入和行为输出 之间的六种加工阶段:观看、注意、理 解、接受、保持、行为。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本质
新闻受众心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心理。
1、什么是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 和理解,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 表现于人们普遍的生活情绪、态度、言论 和习惯之中。 社会心理是自发的、零乱的,是对社会生 活的初级的多含直觉成份的反映。 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最终取决于社会生活 实际,直接形成于种种现实生活迹象对人们 的刺激和人们的理解与感受,社会心理促成 一定的社会风气。
2、新闻受众心理本质是社会心理
受众心理在新闻活动中产生; 新闻活动中存在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传者与受众、受众之间; 受众心理带有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和可 变性; 受众心理是受众对新闻信息以及在新闻活 动中他人影响的反映。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和功能
(一)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精选5篇)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精选5篇)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精选5篇)第一篇: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在新闻学里,新闻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是新闻产品的消费者,是新闻传播的反馈者。

可以说,新闻传播者进行的采、写、编、评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受众接受信息,并且能接受与信息相关的态度。

各方面研究证明,抓住受众心理是研究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新闻受众心理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受众原有的心理基础与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刺激。

传播媒介刺激是受众心理产生的诱导因素,是受众主体的需要。

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往往是这种心理产生的基础,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人类行为的源泉之一。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为维持生命的生理需要和作为社会人的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包括高级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新闻受众需要时一种精神需要,它是指受众对新闻信息需求的愿望。

为了搞好新闻工作,必须研究受众心理,才能密切同群众的联系,使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有的放矢。

一般来说,受众有以下心理需求:1、新奇心理2、得益心理3、求知心理4、接近心理5、对比心理6、逆反心理1、新奇心理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物或环境事,所产生的朝向探究反射。

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心理,人皆有之。

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日常的或突然发生的、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从而悉心去观察和探究。

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新闻学角度,第一次传播的新信息,给人印象深刻,所以新闻报道应尽量满足受众的这种好奇心理的需求,争取抢发“独家新闻”。

2、得益心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变动,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及其信息更为关注,这便是由受众得益心理所决定的。

3、求知心理当代的受众,比以往任何时代,对新闻媒体的要求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不但要满足“新闻欲”,还要满足“知识欲”。

论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

论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

论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新闻受众,作为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作为新闻事业的主人和服务对象,作为新闻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尤为重要。

而新闻受众群体是新闻媒介服务的对象,是接受新闻的认识主体即接受新闻媒介宣传的广大人民群众。

由于新闻具有公开性的特点,所以受众群体心理应当是传者重点研究的课题。

认识受众群体心理的特点,有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效能。

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四点:接受暗示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和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下面我们就来逐一分析这四个特点。

首先是接受暗示心理,它是指受众自愿接受新闻导向的一种心理状态。

暗示作用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特定表达形式,将传者的倾向以隐蔽的、潜在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并且要依赖受众的解读和心领神会才能发挥作用。

例如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后,美国黑客对中国网站发动攻击,中国黑客(在此称红客)奋起反抗,各家新闻网站纷纷予以报道。

由于民族情绪的影响,大多数网民包括很多记者出于爱国热情对中方的黑客行动多抱以赞赏的态度。

但如果舆论仅这样报道,势必会更加煽动受众的情绪,带来一定的社会破坏性。

所以,人民网发表了一时评《“红客”、“黑客”都对网络秩序构成危害》。

文章承认,中国“红客”是一群有正义感和爱国热情的网友,但无论中国“红客”还是美国“黑客”,攻击、破坏网站这一行为都是不可原谅的违法行为,并坚决反对把中国“红客”的网络攻击行为高尚化。

很显然,文章在认同公众的一般看法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引人深思,帮助人们理性地认识问题。

这样的报道给受众一个完整的正确认识,其暗示的总体效果是积极的。

从众心理是指受众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而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社会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现象。

受众的从众心理有利于形成人民群众的内聚力。

比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造成了至少10万人死亡,无数家庭失去父母、兄弟和姐妹。

谈谈新闻传播受众心理

谈谈新闻传播受众心理

2、市场经济对媒介的冲击。由于媒介的产业化运作,使得其经济来源主要为广告收入,媒介为了扩大财源,就必须争取广告商,而广告商选择媒介的首要标准就是是否拥有广告读者群,因此就形成了一个既定模式“办好节目——争取受众——争取广告”,而争取受众成为其中心环节,因此为了争取广告商,媒介只有重视受众,充分考虑受众的需要、兴趣、爱好,就必须促使媒介产业化。
社会参与论即受众介入论:
1、大众传播媒介应是公众的声音,而不是少数人的传声筒。
2、公民及其团体既是讯息的接受者,又是讯息的传播者。
3、时代在变,受众在变化,许多人已不满足消极地当一名接受者,一种试图积极参与报刊的编写、节目的制作和演播的自我表现欲望正在增长。
在这里就就会说到传播的两级效果论,传播的信息必须而且只有把传输的信息送进受传者的心理系统,使信息转化为心理能,这种心理能外化(或释放)为受传者的行为,行为做功才能达到传播的最终目的——产生传播的社会效果。
所以作为传者,就应该提高自己的受众意识,也即是由传者身份转变为受者身份。
第三,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器,而是一个活跃的社会群体,在他们的内部不停地进行着信息的传递、讨论和劝说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得到扩散、分析、解释、理解和反应。据研究表明,受众除了有选择地对新闻信息加以注意、理解和记忆外,还积极地寻找自己需要而传播者没有发出的新闻信息。受众对新闻、新闻传播活动具有检验作用。只有那些符合受众需要、符合受众心理活动规律的新闻传播活动才能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4、让受众参与传播,正是为了让他接受传播,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身积极参与形成的观点,要比他们被动地从别人那里听到的观点容易接受得多,且不易改变。
5、参与传播是受众表达权、反论权的具体体现。

新闻心理之受众心理分析

新闻心理之受众心理分析

新闻心理之受众心理分析——以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凤凰网专题报道为例摘要:新闻心理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映象,这里的认识主体包括新闻传者和新闻受众。

作为新闻传播的最终接受人员,新闻受众对新闻的实际需求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就新闻受众的典型心理结合凤凰网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

关键字:受众心理;莫言;凤凰网正文:新闻心理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映象,新闻受众是新闻媒介服务的对象,是接受新闻的认识主体。

受众的心理体现了新闻受众的需求,是新闻受众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心理反应。

新闻本身的特点同受众对新闻的需要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虽然, 新闻的受众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职业、年龄、文化层次及环境等方面不同, 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也不相同。

但是, 在各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职业、年龄、文化层次及环境等情况下的人们,却存在着共同的认识、兴趣和爱好。

“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诺贝尔文学奖”是今年的一大新闻事件,对于莫言的获奖,各大媒体争先报道,而凤凰网“千言万语,何若莫言”的专题报道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

本文将从受众心理的期待引导心理、求新心理、求真心理、求近心理、求快心理等方面,具体分析对于莫言获奖受众对新闻的实际心理需求。

1、期待引导心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是新闻工作的灵魂。

新闻事业的基本职能是传播新闻,反映、引导舆论,提供知识服务等。

受众需要随时通过新闻了解党的现阶段的方针、政策,借以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因此,期待新闻引导是受众心理的重要内容。

当然,媒介信息对受众的引导是多方面的,有包括政治思想、文化教育、日常生活和消费等。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是中国文学得到世界认可的一大步,但网络上关于莫言是否有足够实力赢得这项荣誉的言论颇多,在纷杂的信息中,人们对事件本身的意义难以分辨。

凤凰网就莫言的专题报道引入了各方评论,“王干:莫言是反文化失败的作家”、“学者称莫言没能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等新闻报道是对莫言本身获得诺贝尔奖存疑的体现,但直观看到的是,除小篇幅的存疑声音外,新闻报道的大篇幅内容是认可,赞扬的。

新闻宣传中受众心理论文

新闻宣传中受众心理论文

分析新闻宣传中的受众心理摘要:文章主要是通过对一些新闻宣传活动中受众心理的分析,研究宣传学中的宣传效应问题,来更好的为我国新闻宣传服务,特别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如何迅速了解受众的心理并且通过对受众心理的分析来制定宣传方针和策略,达到宣传致效。

关键词:新闻宣传;受众心理;分析作为传播者或宣传机构,宣传致效是其中的重要目的之一,那么如何做到新闻传播致效。

而作为接受信息的受众,每天都在接触着大量的宣传性新闻报道,面对这些信息,又是以怎样的态度去接受;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一个现象,也就是新闻传播中的一个领域--受众心理的分析。

一、新闻宣传中研究受众心理的重要性(一)新闻宣传中注重受众的心理在大众传播中,新闻不等于宣传,媒体宣传什么更不等于受众接受什么,因此新闻宣传过程中要注重受众接受信息时的心理因素。

宣传是一种目的性十分明确的体现传播者意图的行为。

所以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代表着宣传者或其集团的利益。

宣传者宣传什么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而受众也并不是宣传什么就接受什么,他们对宣传报道是有选择的。

在现代社会中,媒体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包括党政机关的报纸刊物也要在市场环境中求生存,这就必须考虑到对大众口味的迎合方面。

(二)在国际传播中更需要了解国际受众的不同心理新闻宣传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西方等发达国家所谓的言论自由的国度很少提及宣传二字,在这样一种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上,我们更要把握住国际受众的心理,这样才能促进我们国家的对外宣传工作的发展;了解国际受众心理还可以时时为我国对外传播提供一枚自我检测的镜子,可以使我们不断从这枚镜子中找到自己的不足,至少可以预防在国际受众中出现一些逆反心理的表现。

对于国际受众来说,总的应该有两大特点:一是由于国际受众生活在国外,他们的心理总是和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是由于国际受众(排除本国受众)距离我国较远,其心理状况很难去把握,且具有变动性,这对于我们认识国际受众的心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新闻心理学》课件PPT-6 新闻受众心理研究

--《新闻心理学》课件PPT-6 新闻受众心理研究

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信息对受众而言都是 间接信息。在对媒介信息进行符号解码和 意义重构的过程中,这种间接信息很容易 形成受众对特定对象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 看法,也就是刻板印象。在长期接触媒介 的过程中,受众总是习惯于以原有图式或 刻板印象为基础来接受信息。只有当媒介 信息中与原有信息图式不同的新信息大量 输入并不断强化,才能改变受众业已形成 的刻板印象,形成新图式。
——从儿童到成人,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 提高并非认知结构本身发生变化的结果, 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的功能不断被激活、 工作有效性的不断提高及其结构各元素间 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实现的。
认知结构的构成包括知识经验、生活方式、 文化背景、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认识方 式、个性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
刻板印象 思维定势 态度
学 习卡 片 ◎
刻板印象
也叫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在认知客观事物时, 将抽象对象认知为具体形象,对复杂事物进 行简单认知,由此形成的对认知对象比较笼 统的看法。这是一种固定化、程式化的心理 机制,一旦形成则比较难以改变。
刻板印象的作用有积极与消极两种。
第三节 受众心理构成
2.受众接受新闻的基本图式——媒介中的各种 新闻均有一定的结构(新闻五要素等),随 着受众阅读或观看新闻信息经验的积累,就 会逐渐形成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 因等五要素为基础的新闻接受图式。
受众接受新闻的基本图式中,存在着同化和 顺应。一般而言,实现同化比较容易,实现 顺应比较困难。
同化与顺应之间具有和谐一致的关系,会有 益于新闻认知的正常进行。
同化指受众把通过各种感官通道知觉到的新闻 信息融于原有的新闻图式中、将对新信息建 构的意义结合到原有认知结构中,从而促进 信息知识的增长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即对新 知识进行加工,使之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吻 合。通过同化,受众把陌生的信息纳入原有 图式,从而达到对新闻信息的理解。

第九章受众ppt课件

第九章受众ppt课件
(4)个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注意形式 和反应形式,反映出他的社会关系网络。
(5)因此,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既非 一致的、强大的,也非直接的;个人间的 相互影响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媒介效果。
小结——受众理论的演变过程: 1."靶子"论:认为受众是被动的,相对而
言无自己能力的"靶子"。 2. 个人差异论:认为大众传播对各受众
三、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 动机是个人为了推动从事某项活动的意图、
愿望、理想、信念等。受众的动机主要有: 1、消遣娱乐; 2、满足信息需求和心理需要; 3、 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 4、人们相互交往的需要。
四、受众的心理效应 受众的心理效应,是指传播活动中的一些心理现象对传
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影响。 1、威信效应 这是指传播者个人或群体的权威性、可信性对受众的心
3、没有组织,没有纪律 、分布散乱,个别接收
5、接收自愿,选择自由 6、目的多样,动机复杂
7、时空分离,无缘见面
四、受众的基本权利
1、选择权:指选择媒介和传播内容的权利; 2、知情权:享有知悉有关方面真实情况的权利。 3、表达权(又叫告诉的权利):指受众有权把所看到的关于个
人生活条件、愿望、需求和痛苦的真实情况告诉别人。 4、反论权:指当个人或集团遭到来自大众媒介或传播方面的攻
第四节 对受众地位的认识
一、中弹即倒的受众
基于2个假设: ——认为大众媒介具有无往不胜、难以抵 御的传播威力。 ——认为受众处于被动挨打、不堪一击的 地位。
1.大众社会与乌合之众
1947年,布鲁默给“大众”一词作过四层描述:
(1)大众分布广泛,差别很大; (2)大众是不知名的群体,由不知名的芸芸众 生组成;
一、反馈的界定与阐释 1、反馈的概念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在新闻学里,新闻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是新闻产品的消费者,是新闻传播的反馈者。

可以说,新闻传播者进行的采、写、编、评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受众接受信息,并且能接受与信息相关的态度。

各方面研究证明,抓住受众心理是研究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新闻受众心理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受众原有的心理基础与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刺激。

传播媒介刺激是受众心理产生的诱导因素,是受众主体的需要。

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往往是这种心理产生的基础,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人类行为的源泉之一。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为维持生命的生理需要和作为社会人的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包括高级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新闻受众需要时一种精神需要,它是指受众对新闻信息需求的愿望。

为了搞好新闻工作,必须研究受众心理,才能密切同群众的联系,使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有的放矢。

一般来说,受众有以下心理需求:1、新奇心理2、得益心理3、求知心理4、接近心理5、对比心理6、逆反心理1、新奇心理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物或环境事,所产生的朝向探究反射。

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心理,人皆有之。

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日常的或突然发生的、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从而悉心去观察和探究。

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新闻学角度,第一次传播的新信息,给人印象深刻,所以新闻报道应尽量满足受众的这种好奇心理的需求,争取抢发“独家新闻”。

2、得益心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变动,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及其信息更为关注,这便是由受众得益心理所决定的。

3、求知心理当代的受众,比以往任何时代,对新闻媒体的要求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不但要满足“新闻欲”,还要满足“知识欲”。

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知识对一个人的能力与技能的形成与提高,有相当的影响力。

因此,新闻报道如能满足受众的求知心理,是符合读者的普遍心理和能引起读者普遍兴趣的。

【推荐下载】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

【推荐下载】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

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受众,即阅听者,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体称谓。

其对象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等。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对象,决定着新闻传播的内容、传播媒介,甚至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者的发展。

应该说,一旦新闻离开了受众,就会失去方向和目的,传播活动也就会终止。

在影视传播中,了解受众心理需求,及时调整新闻传播策略,对促进新闻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一、追求客观事实――求真心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当真相和谎言并列时,受众更容易倾向于真相,除非是受防御机制的影响,如《黑客帝国》中就对真相作用于人进行了很好地探讨。

从受众角度来看,受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媒介所传播的所有新闻,而是一个活跃的社会群体,在他们的内部不停地进行着信息的传递、讨论和劝说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得到扩散、分析、解释、理解和反应。

换言之,当受众通过媒介接收到相关信息后,受众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来对信息的真实性做出判断,而这个判断的标准就是就是客观规律。

也正因此,真实的定义才是指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和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任何人面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都会做出相应的判断,从而做出相应反应。

 我们以钓鱼岛为关键词在百度新闻搜索引擎中进行搜索,就可找到约5,080,000篇相关新闻,那么,是不是这些新闻都是真实的呢?这有待验证,而正是这个验证的心理客观地表现出来受众在接收媒体信息时的心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进行思考的过程。

而当前一些新闻报道中未免有些添枝加叶,夸大其词,捕风捉影之嫌,甚至编造假报道来欺骗受众,而这些假报道也让受众甚反感,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印象。

 要满足受众的求真心理,就必须客观地,真实地、实事求是地报道新闻。

事实真实是新闻真实的首要要求,其含义是事实是必须真实发生或存在的,有据可查,有证可验,新闻的要素必须完全真实的,必须确凿无误的。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外,还要从事实的总体上,从事实的内在联系中把握事实,努力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对客观实际作出真实的反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2、新闻受众心理本质是社会心理
受众心理在新闻活动中产生; 新闻活动中存在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传者与受众、受众之间; 受众心理带有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和可 变性; 受众心理是受众对新闻信息以及在新闻活 动中他人影响的反映。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和功能
(一)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
随意性 交融性 互动性 差异性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本质
新闻受众心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心理。
1、什么是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 和理解,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 表现于人们普遍的生活情绪、态度、言论 和习惯之中。 社会心理是自发的、零乱的,是对社会生 活的初级的多含直觉成份的反映。 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最终取决于社会生活 实际,直接形成于种种现实生活迹象对人们 的刺激和人们的理解与感受,社会心理促成 一定的社会风气。
案例:对话刘吉桂



2008年初,一篇央视某栏目编导发表的《44个被救 的湖北人真的不懂感恩?》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当这44 名湖北人纷纷被人指责忘恩负义时,一些当事人也发表了 言论,揭露他们认为的事件真相,开始对CCTV进行声讨。 事件起因还得从春节期间的雪灾说起。湖南农民刘吉 桂三兄弟将京珠高速上一台出了车祸的大巴内的44名乘客 接到家中,食宿四天三夜。一句“如果你们不嫌弃,就到 我家里烤烤火吧!”让我们深深地被刘吉桂的质朴和真诚 感动。湖南卫视元宵晚会上,44个湖北人全部齐聚晚会现 场,一起向刘吉桂敬酒感恩。经过湖南卫视报道此事后, 无数中国人为此感动。 央视栏目组重新邀请了刘吉桂作为嘉宾参加特别制作 的一期节目《温暖的力量》,节目讲述的是这场雪灾中3 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当节目组打电话邀请被救的44名湖 北人时,都被以各种借口拒绝参加,这让节目组感到了 “痛心不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受众心理互动的种类
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潜移 默化与反馈 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人际 新闻的扩散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功能
中介作用——舆论力量转化为受众行 动的中介; 受众行为是受众心理外化的结果—— 新闻报道的意图依靠受众的认知结构为 中介实现受众的行为转化。
三、媒介差异和受众心理
(一)媒介刺激与受众的感受器
受众心理是受众的内、外物质活动的 结果; 外物质——媒介符号群、符号群所代 表的新闻信息的具体内容; 内物质——受众心理活动产生的物质基 础。



(一)媒介刺激与受众的视觉和听觉分析器 报纸文字与读者的视觉分析器 广播声音与听众的听觉分析器 电视的图像和声音与观众的视、听分析 器 网络、新媒体与传受者的多种感受器
刺激——中心是受众间的人际互动; 反映——差异性。
案例:“我爸是李刚”惨遭恶搞


从10月16日起,河北传媒学院2008级学生李一帆 在校内开车撞人事件,在各大网站论坛上迅速传播, 而“我爸是李刚”这句话也随即走红网络。知名网 站猫扑预测该句将成为“2010年度最红网络流行 语”;网友也纷纷发帖恶搞这句“名言”,并且毫 不隐讳恶搞的目的是为“解气”。 比如“考试不及格,我爸是李刚;工作没着落,我 爸是李刚;出门闯大祸,我爸是李刚;阎王不饶我, 我爸是李刚!”又比如“横行路中央,轿车清飞扬, 黄土地里养育着咱那霸道的爹娘。平凡的模样,可 咱爸是局长,只手遮天的大树,还有神秘的力量。 我爸叫李刚,大名鼎鼎的李刚……”这首由“司文 痞子”创作、“声琴相拥”改编演唱的歌曲《我爸 叫李刚》,如今正在网间传唱,受到千万网友的关 注和热捧。
传播学对受众认识有一个过程
枪弹论 有限效果论 适度效果论 受众中心主义 (大众传播的重点从信息发布者向意义接 受者转变)
一、新闻受众心理的内涵和本质
(一)新闻受众心理的内涵
因新闻媒介本身及其所传播的新闻 信息和由之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 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 反映。
受众——群体与个体;
1、新闻受众心理的随意性
受众对媒介种类和媒介内容在选择上 有较大的随意性。
2、新闻受众心理的交融性
受众心理交融着感性世界和媒介世界 的双重影响; 感性世界即物质世界,是人们通过感 官直接接触到的外部世界; 媒介世界是由大众传播媒介形成的精 神世界。
媒介世界信息与感性世界信息关系
继时性 同时性 交互性
2、新闻受众心理本质是社会心理
受众心理在新闻活动中产生; 新闻活动中存在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传者与受众、受众之间; 受众心理带有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和可 变性; 受众心理是受众对新闻信息以及在新闻活 动中他人影响的反映。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和功能
(一)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
随意性 交融性 互动性 差异性
(二)不同媒介对受众心理品质的影响
纸质媒介——滞留性、表达上的准确性和严密的逻辑 性;读报有助于培养读者逻辑思维能力。 广播——感染力强、非专注性;广播声音易于产生联 想、提供真实的感受。 电视——现场感强、惰性;电视有利于提供更全面的 认知。 网络——超文本、多感官;发散性、跳跃性。网络、 新媒体对传受者心理品质的影响。
1、无意注意是受众的常态; 2、有意注意是受众的兴趣和需要之所在;
3、有意后注意会使受众乐此不疲。
(三)受众注意的特征及吸引受众注意的策略
注意的选择性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持续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1、注意的选择性
人的注意在某个时间内对于呈现其面前 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一般只能选择 其中的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其他的刺激; 策略: 从形式上,利用刺激物的物理特征; 从内容上,追求新异性、独创性。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本质
新闻受众心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心理。
1、什么是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 和理解,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 表现于人们普遍的生活情绪、态度、言论 和习惯之中。 社会心理是自发的、零乱的,是对社会生 活的初级的多含直觉成份的反映。 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最终取决于社会生活 实际,直接形成于种种现实生活迹象对人们 的刺激和人们的理解与感受,社会心理促成 一定的社会风气。
(二)受众注意的类别
三种类别: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 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 因是: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状态。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它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 做一定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的目的, 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为随意后注意。 例如在刚开始做一件工作的时候,人们往往需要一 定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件工作上,但 是在对工作发生了兴趣以后,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 力而继续保持注意了,而这种注意仍是自觉的和有 目的的。

网友发起了造句运动: 人怕出名猪怕壮,更怕我爸是李刚 不是每种牛奶都叫特仑苏,不是每个爸爸都能叫 李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 前,你却不知道我爸是李刚 东方红,太阳升,出了个爸爸叫李刚 这世上本来没有路,因为我爸是李刚,也便成了 路 商女不知亡国恨,尤唱我爸是李刚


新闻心理学
第九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一、新闻受众心理的内涵和本质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和功能 三、媒介差异和受众心理 四、受众的注意 五、新闻受众的需要、动机和兴趣 六、新闻受众的群体心理

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的起点(由于受众的 需要产生新闻)和归宿(受众的反应是新 闻活动效果的衡量标准。
群体 假设群体 现实的群体
自然的体 小群体
正在形成的群体 集体
实验的群体 大群体
无组织群体 有组织群体
(二)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
接受暗示心理 从众心理 逆反心理 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1、接受暗示心理 受众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接 受将某种意图隐蔽其中的新闻报道影响的 一种心理现象。 和暗示相对的是明示。明示,一般在社 论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5、注意的转移
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 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 活动上去; 策略: 新闻编排的形式和内容要适应受众注意的 转移;传者要善于移情。
五、新闻受众的需要、动机和兴趣 (一)新闻受众的需要 1、新闻受众需要的内涵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 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 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三)受众对媒介心理的整体认知
受众对不同媒介信息的认知遵循整体 性原则,即不同的媒介信息在受众头脑 中的最终映像是相似的,受众对它们的 认知是完整的。
(四)制约受众认知效果的各种变量
林赛、阿朗森三维图模型
林赛、阿朗森三维图模型
A维度:时间概念、时间方面的条件; 表示受众在接收某种信息以前、当中、 以后的心理状态; B维度:媒介信息影响的原因; C维度:受众在信息输入和行为输出 之间的六种加工阶段:观看、注意、理 解、接受、保持、行为。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袁钟博士分析,这些都是 非典的“并发症”———非典恐惧综合征。好多身体健康 或有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人,都会把和非典类似的症状如 干咳、发烧等和非典武断地联系在一起,担心自己染上了 非典。“疑神疑鬼”是他们最常见的症状,他们总是高度 怀疑自己的健康,觉得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有的人 甚至连门都不敢出,出了门总觉得病毒无处不在,这里危 险那里危险,怀疑自己接触到了病毒。 袁钟博士指出,非典恐惧综合征是对非典的过度恐慌 造成的。尤其在非典刚刚出现时,因为传染性强、病因不 明等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恐慌。其实非典的死亡率不高, 仅为4%左右。人群的正常恐慌是可以理解的,这可以加 强人们对非典的防范。而对过度恐慌就需要进行心理调试。 要知道预防非典的最佳状态就是心态平衡,过度紧张会造 成抵抗力下降。他建议人们多做自己喜欢的事,如听音乐、 读书、看大片等,放松自己的心情,必要时可到心理医生 处寻求帮助。
影响受众认知效果的各种变量
A 时间 B 与人、刺激、环境有关 C 受众接收信息的6个维度-观看、注意、 理解、接受、保持、行为。

案例:非典恐惧综合症 你有吗?

(节选自《京华时报》2003年4月24日报道) “专家您好,我这两天嗓子疼,您看我是不是得了非 典?”“我干咳好几天了,还浑身没劲……”在本报已连 续开通四天的非典热线中,这样的问题不胜枚举。一半以 上的读者打电话来为自己或周围的人问病,经专家耐心分 析发现,这里面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患上非典型肺炎。一种 被专家称为非典恐惧综合症的心理问题正在人群中蔓延。 在京城某高校,一名干咳、头疼的男生怀疑自己得了 非典,被同学抬着去了医院。经检查,该男生只是普通的 呼吸道疾病。而在本报开通的非典热线中,“我听见非典 腿都软了”、“我这个症状肯定不是非典吗?”“我从外 面买回的东西要不要用消毒液擦洗?”等等此类话语更是 比比皆是。
案例:对话刘吉桂



2008年初,一篇央视某栏目编导发表的《44个被救 的湖北人真的不懂感恩?》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当这44 名湖北人纷纷被人指责忘恩负义时,一些当事人也发表了 言论,揭露他们认为的事件真相,开始对CCTV进行声讨。 事件起因还得从春节期间的雪灾说起。湖南农民刘吉 桂三兄弟将京珠高速上一台出了车祸的大巴内的44名乘客 接到家中,食宿四天三夜。一句“如果你们不嫌弃,就到 我家里烤烤火吧!”让我们深深地被刘吉桂的质朴和真诚 感动。湖南卫视元宵晚会上,44个湖北人全部齐聚晚会现 场,一起向刘吉桂敬酒感恩。经过湖南卫视报道此事后, 无数中国人为此感动。 央视栏目组重新邀请了刘吉桂作为嘉宾参加特别制作 的一期节目《温暖的力量》,节目讲述的是这场雪灾中3 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当节目组打电话邀请被救的44名湖 北人时,都被以各种借口拒绝参加,这让节目组感到了 “痛心不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