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投票规则

合集下载

第四讲 公共选择理论(新)

第四讲   公共选择理论(新)

官僚的特征
• 缺乏竞争性:不存在同类产品提供者的竞争 • 缺乏激励机制:稳定性和程序性排斥了激励 • 非利润化:只保证供给,不计利润 • 缺乏敏感性:对公共产品的评价非市场化 • 个人影响力较大:政府信息不公开
官僚和立法机构之间的预算争夺
• 官僚获得预算的三个前提:
官僚机构是公共产品的独家垄断者
第四讲 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定义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特点 三、投票机制和中位选民 四、公共选择中的利益集团 五、公共选择中的官僚集团 六、政治经济周期的怪圈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定义
• 公共选择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 •
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投票 实现的对公共经济的合理决策。 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 分析。
理论特点
• 公共选择理论的重点不在于研究选择的 •
好坏,而是研究作为集体的国民为什么 这样选择而不是那样选择。 没有价值观念的判断,而是对普遍规律 的总结。
交易概念的运用
选择→交换→交易
• •

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选择,在公共经济学看来,所谓 选择也就是交换。 交易指经济人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出发,在经济主体 之间进行自愿交换,从而得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交易的本质是帕累托改善过程,交易的结果是帕累托 最优的实现。
• 定义:具有同样偏好的个人群体。 • 形成的必然性 • 发挥作用的途径 • 利益集团内部关系 • 利益集团与寻租
形成的必然性
• 降低信息成本 • 增强偏好显示的稳定性 • 提高投票交易中的效率
利益集团发挥作用的途径
争取代表公共利益的议员群体和集团
• 与立法机构联系 • 与行政机构联系
直接参与立法程序
政治家与官僚

2012年:《西方公共行政理论》教案(第24章·公共选择理论)(多媒体)(拷贝版)

2012年:《西方公共行政理论》教案(第24章·公共选择理论)(多媒体)(拷贝版)

第24章布坎南的公共选择与政府理论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一股强大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便是这股思潮中别具一格的一派。

公共选择理论有时也叫公共选择学派(Public Choice)、“公共选择经济学”(Economics of Public Choice)、“政治的经济学理论”(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s)等,它们在概念上是同称。

公共选择理论实际上是经济学与政治学的结合——经济学方法与政治学对象的结合,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以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一个分支科学,即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政治的经济学。

公共选择理论许多研究领域与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和政治学相互重叠。

受公共选择理论的启示,将经济学理论和原则等引入公共行政学领域,开辟了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蹊径。

公共选择理论独特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为认识和分析政府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第一节布坎南生平与著作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Buchanan)(1919-),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布坎南一直从事教学和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工作,对发展经济与政治决策的契约与法制基础进行研究将近40个春秋,著述颇丰,其代表性著作(中译本)有:布坎南:《民主财政论》,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布坎南:《赤字中的民主》,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布坎南:《财产与自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布伦南、布坎南:《宪政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布坎南、康格尔顿:《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通向非歧视性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第4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4章 公共选择理论


• 在间接民主决策机制中,有三类主要的决策参与 者,即选民、政治家和官僚。 • 一、选民行为目标和特点
• 选民个人无论是作为消费者还是投票者,无论是在经 济市场上还是在政治市场上,其行为动机和目标都是一致 的,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即都作为理性的经济 人在进行经济活动或政治活动。 • 选民的行为特点: • 1.某些选民会放弃投票权。 • 2.某些有着共同利益的选民会结成特殊利益集团。
• 中间投票人:是指这样一位投票者,他的偏好正好处于
所有投票者的偏好的中点上,高于他偏好的数量的人和低 于他偏好的数量的人型中,个人
偏好都是单峰型的,则反映中间投票人意愿的那种政策会 最终获胜,因为选择该政策不仅使中间投票人获益最大, 也使其他人损失最小。
• 3、偏好强度与投票交易
• 在政治市场上,多数票规则的缺陷之一是没有考 虑每个人对不同表决方案的偏好强度,无论一个 人对某种方案的偏好多么强烈,他也只能投一票。 这样就可能出现多数人通过的方案产生的总收益 小于少数人支持的方案被否决导致的总成本。投 票交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第3节 关于政治行为的经济理论
• 二、政治家行为目标和特点
•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家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他和消费 者、生产者具有同样的行为动机,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 化,其具体目标是当选或连任,也可说是争取选票最大化。 • •
政治家的行为特点:
1.政治家在竞选时会宣布一些最能被“中间投票人” 接受的政策主张 • 2.在收入政策方面,政治家更多地倾向于用发行公债 来代替税收。 • 3.在支出政策方面,政治家总是倾向于扩大公共支出 的规模和范围。

2、单峰偏好与中间投票人定理
• 单峰偏好:是指个人在一组按某种标准(如数量大小)排列的备选方 案中,有一个最为偏好的方案,而从这个方案向任何方向的游离,其

第五讲公共选择

第五讲公共选择
公共选择——是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 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 把个人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 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4
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
5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布坎南)
个人主义
公共选择注重于分析个人行为,如投票人、政 治家和官员等的行为,分析个人行为如何通过政 治过程而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
18
五、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
1958年邓肯·布莱克的《委员会和选举理论》提出, 通过适当限制个人偏好以适应某种特殊模式,则 多数票规则很可能会产生一种均衡的投票结果。 解决投票悖论的方法是限制投票偏好,即将多峰 偏好改为单峰偏好。
单峰偏好:指投票者最偏好某一方案。若离开该 方案向其他方案变化时,偏好程度会下降(递 减)。 多峰偏好:人们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这类偏好 的曲线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峰值,当从最为偏好 的方案游离开,其偏好程度或效用会下降,但之 后会再上升。
1)政府的“无意创租” 指政府由于干预方法不当,造成了协调失灵。 2)政府的“被动创租” 指政府受到利益集团的左右,成了某些利益集团
谋取私利的工具。
40
3)政府的“主动创租” 指政府官员利用行政干预的办法人为地制
造租金,诱使寻租企业向他们进贡。这实 际上是一种权钱交易。
41
四、寻利与寻租区别
该方案才能通过。
14
二、循环投票现象
当存在两种被选方案时,多数投票原则是非常有效 的。但如果方案有三个或更多时,多数投票原则就 不是那么有效,出现循环投票(即投票悖论现象)。 投票结果具有任意性、不确定性和不均衡性。 假定有三个投票者甲、乙、丙对ABC三个议案进行 表决。
15
三、阿罗不可能定理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公共经济学》复习自测题一、单项选择题1.提供公共产品被认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能。

A.市场B.政府C.企业D.个人2.()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A.阿瑟.庇古B.亚当.斯密C.凯恩斯D.马斯格雷夫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随着消费者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呈()趋势。

A.递增B.不变C.加速递增D.递减4.帕累托改进是指,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增加一个人参与资源的分配,()其他人对资源的分配。

A.影响B.不影响C.增加D.减少5.()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运用零交易成本模型和正交易成本模型,提出通过产权界定从市场角度纠正外部性问题的观点。

A.张五常B.马歇尔C.科斯D.鲍莫尔6.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的经济危机理论,主张政府对经济过程进行干预。

A.国际贸易差额论B.有效需求不足C.市场均衡价格论D.供给为自己创造需求7.里根经济学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是()。

A.古典学派B.供给学派C.凯恩斯主义学派D.货币学派8.制度经济学里面的市场失效和企业组织分析是()做出来的。

A.加尔布雷斯B.威廉姆森C.缪尔达尔D.林达尔9.公共选择理论中,当投票者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偏好处于峰值时,被称为()A.双峰偏好B.中间偏好C.多峰偏好D.单峰偏好10.无差异曲线是指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轨迹,在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一点,给消费者带来的福利是()。

A,不等的B.很大的C.相等的D.很小的11.处理好政府与()的关系是贯穿中国改革进程的核心问题。

A.企业B.市场C.非盈利组织D.个人12.《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的作者是A.罗宾斯B.阿瑟.庇古C.亚当.斯密D.希克斯13.帕累托最优是指,帕累托改进过程必然趋向于资源配置的(),在这一点上,增加一个人参与资源的分配,必然影响其他人对资源的分配。

A.最差点B.次优点C.次差点D.最优点14. “福利国家之父”指的是()。

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投票规则

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投票规则

b
5
投票者偏好类型
单峰偏好是指某一投票者最偏好某一方案,若离开 该方案向其他方案变化时,偏好程度都会下降。
多峰偏好是指存在一个偏好程度最低的方案,其附 近任何一个方案的偏好程度都高于它。
b
6
单峰偏好下的中位投票人定理
如果每个投票者都有最偏好的方案,这些方案 按一定顺序排列,而投票人数又为奇数,那么 必定有一个方案出于所有方案正中间,把这个 方案视为第一偏好的人,也即对所有方案持中 间立场的人就是中位投票人。
b
14
最优投票规则的选择
外在决策成本
决策时间成本
b
15
最优投票规则的选择
外在决策成本
w外e在lco决m策e 成to本us是e 在the集se体P选o择we中rP,oi由nt于te集mp体la中te的s, 其Ne他w 人的行动而使单个人预期所需承担的成本。外在成
C本o产nte生n在t d单es个ig决n, 策10者y的ea控rs制ex范pe围rie意n外ce,是通过集体
一般而言,只要所有投票者都存在单峰偏好, 按多数票规则必定能得出一个唯一的结果,该 结果恰好是众位投票人的第一偏好,也就是说, 中位投票人所偏好的方案会被顺利通过,这就 是中位投票人定理。
b
8
多峰偏好下的投票悖论
在多峰偏好情况下,按照多数票规则决策,就 不可能得出一个稳定的且与每个投票者个人偏 好相一致的均衡结果并且在各种选择之间循环。 这就是投票悖论。
• 3.《公共选择理论》,许云霄,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6年
b
20
谢谢!
b
21
一般而言,只要所有投票者都存在单峰偏好, 按多数票规则必定能得出一个唯一的结果,该 结果恰好是众位投票人的第一偏好,也就是说, 中位投票人所偏好的方案会被顺利通过,这就 是中位投票人定理。

公共经济学第4章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经济学第4章  公共选择理论

4.1.2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1. 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2. 政治活动中的经济人假说 3. 作为一门交易科学的经济学
赵建国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4.1.3 公共选择学派及主要观点
1. 弗吉尼亚学派 2. 罗切斯特学派 3. 芝加哥政治经济学派
赵建国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4.2 公共选择中的投票 4.2.1 市场化与非市场化决策 4.2.2 选民的偏好显示与公共选择中的投票规则
第4章
公共选择理论
赵建国 教授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zhaojg@
赵建国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1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4.2 公共选择中的投票 4.3 公共选择中的政治行为分析 4.4 寻租与腐败
赵建国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4.1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4.1.1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与发展 4.1.2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主要表现在: (1)消费偏好的表达方式不同; (2)参与的程度不同; (3)消费偏好的体系不同; (4)表达偏好的性质不同。
赵建国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4.2.2 选民的偏好显示与公共选择中的投票规则
1. 选民的偏好显示 2. 投票规则
赵建国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 选民的偏好显示
(1)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 单峰偏好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多峰偏好意味着 人们最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 (2)选民的偏好显示 偏好是指个体对两个或两个以上选择对象之间关系的一种主观 感受。 对公共产品而言,人们显示其偏好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四种: 通过投票表达,包括直接投票和间接投票两种机制; 通过发言表达,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两种方式; 通过进退表达,又称“以足投票”; 通过反叛表达。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第五章 多数通过规则——及其实证性质

二 三
• 投票者偏好类型
• 中位投票人定理
• 互投赞成票与投票交易
一、投票者偏好类型
单峰偏好在可选择的方案中,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
个,如偏离这一点,无论方向如何,其效用都是下降的
多峰偏好是指人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如在偏离了最
理想的结果后其效用出现降后升。
• 单峰偏好下存在中位投票人定理
投票交易
• 1.在多数票准则下,每位投票人在决策过程中投 票的权重无法反映个人偏好的强弱。 • 2.议案的表决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项接一 项地连续表决 • 由此容易导致投票交易的发生 • 3.在多数票模型中,当所有人的偏好都假定为具 有相同权重,多数票就表明多数人的总收益大于 少数反对者的损失,多数票规则因此是帕累托最 优的。
策的时间成本的现值。
最优投票规则的选择
K
最优投票规则的选择
• 曲线(C+D)是由外在成本曲线和时间成本曲线垂直相加 得到的。因此,曲线上的任一点都表示相应的N值下这两 类成本之和。 • 既然随着所需赞同的人数N的增加,外在成本和时间成本 此消彼长,那么对待一项待定决策,K/N的百分比比例的 人赞同,此决策最佳。 • 即赞同这项决策的人数为K时,K所对应的外在成本和时间 成本之和最小,即K对应的是曲线最低点。在K点,为了争 取更多一个赞同者而对议案重新修订所带来的预期效用恰 好等于这样做带来的预期时间损失。 • K值称作最优多数。
第二篇 直接民主中的 公共选择
第四章:投票规则的选择
(个人偏好向社会偏好的转化) • 公共选择的难题 • ①偏好显示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将个体对公共品的 偏好真实地表达出来。 • 投票作为普遍的偏好表达机制,未必能够充分发挥作 用。 • ②偏好加总问题:当每个人对公共品给予丌同的评价时 (显示出丌同偏好),如何将这些偏好加总起来,形成集 体决策。 • 再有效的投票规则也无法实现将个人的偏好完全真实 地显示并无扭曲地加总。 • 以上两个难题,源于不完全信息和个体的利益冲突。

投票理论

投票理论

后果:由投票汇总而得出的社会选择结果并不能真正反映 大多数人的偏好或最优偏好。 因此要保证投票行为能够实现社会偏好,必须在投票行为 发生之前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投票人表现真实偏好。
社会选择的原则—阿罗假设
肯尼斯•阿罗(Kenneth J. Arrow, 1921- )是美国著名 数理经济学家,1972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学经 典著作《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
公共选择中的投票问题
公管:左巧梅
大纲
一、投票和个人偏好、社会偏好 二、投票规则和投票悖论 三、阿罗不可能定理 四、中间投票者定理(中位选民)
马奎斯·孔多塞(1743.9.17-1794.3.29),18世纪法 国数学家、社会学家、教育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
投票理论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浮现成为 学术界的一门研究领域。 让-查理斯·波达(Jean-Charles de Borda)在1770年提出了波达计数法来选举法国科学 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的成员。他的制度被 马奎斯·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所反对, 孔多塞另外发明了一种成双比对法。孔多塞的方法 成为了今天的孔多塞制。 波达和孔多塞通常被视为投票理论的创始 人,不过最近的研究则显示哲学家雷蒙·卢尔 (Ramon Llull)早在13世纪便以发现波达计数法和 孔多塞标准,记载了这些发现的手稿一直到2001年 才被发现
(2)人们在投票过程中往往不是真实的反映他们的个人偏好:
◆隐瞒个人偏好: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社会成员承担的公共产品成本与其 对公共产品的偏好程度是正向相关的,为了降低自己所负担的成本,人们可 能会刻意地掩盖偏好程度。 ◆策略性投票好。 ◆无意参与投票:由于在实际的民主制度中,对于个人来说,投票与否往往 对最后选举结果影响不大,虽然投票的成本本身并不高,但与投票的收益相 比就不能忽视了,这使得人们参与选举的积极性很低,不愿意显示自己的偏 好 ◆偏好强度差异:即使人们有机会充分显示他们的偏好,但不同个人或者集 团偏好的强度不同,这样政治程序的结果很可能不是反映大多数社会成员的 利益,而是更多反映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

第4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4章 公共选择理论
4
案例分析1


在2004年广东省的人大、政协“两会”上, 人大代表林才贤认为,公务员加薪支出应提前 公开,增强透明度,实行听证。公务员所加的 薪水来源于纳税人缴纳的财政资源,因而公务 员加薪不能由政府说了算,值不值得加、怎样 加、加多少都应该问问他们的“主人”。合理 的加薪程序应该是政府提出加薪申请,纳税人 听证,报人大批准,交财政实施,结果分别向 人大和政府备案,并将涨幅向社会公布。 试对林才贤代表的主张进行评论。你认为公务 员加薪应以什么为基础。
28
互投赞成票*
含义:偏好强度不同的投票者根据 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则,会愿意就那 些与其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进行投 票交易,从而出现“互投赞成票” 的现象。 投票交易存在的条件:与提案有关 的效益和成本不一致。

29
隐含的投票交易*
互投赞成票常常以隐含的形式出现。当分别 代表不同利益集团和两个或更多的议题被组合 在一起,让投票者就此进行投票,隐含的投票 交易就会发生。

19
配对投票:循环现象的改变*
净效益
. 丙的偏好峰 . 甲的偏好峰 乙 ’ 的.偏 好 峰
.
.
.
.
0
.
.
.
.
1 2 3 焰火燃放次数 中间偏好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20
配对投票:循环现象的改变*
第一轮 配对投票 第二轮 配对投票 第三轮 配对投票
投票者 甲 乙’ 丙 得票数 结果 投票者 甲 乙’ 丙 得票数 结果 投票者 甲 乙’ 丙 得票数 结果
A E
MSB B
0
效益和成本 (元)
Q*
QB 供给量 TSC TSB
TSB’
0
Q*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第二节投票理论一、一致同意规则1、一致同意规则:又称为全体一致投票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投票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通过的一种表决方式。

2、一致同意规则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制,按照该规则取得的集体决策能够满足全部投票人的偏好,也就是该决策可以满足至少一个人的偏好而又不损害其他任何一个人的偏好。

3、一致同意规则的特点a)选择结果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

对选择结果的任何改动,都会使一部分人受益的同时,损害到至少某一个其他参与者的利益。

b)所有投票人的权利都能平等地得到保障。

C)可以有效地避免“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d)需要全体参与者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协商与讨价还价才能最终达成。

4、一致同意规则的缺陷a)这种制度的交易成本很高。

C) 该规则忽视了投票人的偏好显示难题b)对于每一个投票者来说,最后一个投票者的否决权给予了他过大的讨价还价的能力二、多数票规则1、多数票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必须经至少一半以上投票人同意才能通过和被采纳的一种投票规则。

2、多数票规则又可分为简单多数票规则和比例多数票规则。

按简单多数票规则,只要赞成票超过半数集体选择方案就可以通过。

按比例多数票规则,赞成票高于半数以上的比例(如2/3,3/4等),方案才能获得通过。

3、多数票规则的特点(1)具有节约集体决策成本的优点。

因为,顾及大多数人的偏好总比照顾全体参与者的偏好容易得多。

(2)会导致“多数人强制”。

“多数人强制”可能会把某些规则强加于少数人而使他们遭受损失。

布坎南和塔洛克把这种损失即集体决策结果与个人愿望不一致时对个人的损失称之为决策规则的“外部成本”。

三、投票悖论1、投票悖论:多数票规则下存在的导致议案相互循环、最终结果不存在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公共选择理论中被称为“周期多数现象”或“投票悖论现象”。

2、它表明在运用多数票规则进行集体选择时,如果议案能在投票人中做出修改,将会出现投票的结果随投票次序的不同而变化,导致这些选择方案在分步骤的部分方案比较过程中都有机会当选。

陈共《财政学》经典试题详细解析

陈共《财政学》经典试题详细解析

人大《财政学》经典试题详细解析第一章财政职能一、名词解释免费搭车: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免费搭车现象缘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免费搭车行为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

投票规则:投票规则是通过投票进行决策的一种公共选择程序规则。

投票规则有两类:一致同意规则和多数票规则。

一致同意规则是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这是最符合公共利益要求的投票规则,但因其实质是一票否决制,故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施;多数票规则是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半数以上投票人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有氛围简单多数票规则和比例多数票规则,多数票规则往往导致循环投票并且不能反映个人的偏好程度,容易造成政府失灵。

寻租行为:寻租行为是指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获得某种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常利润或租金的行为。

政府的某些干预形式,如颁发许可证、授权书、批文、特许经营等,为寻租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寻租行为越多,社会资源的浪费就越大。

二、简述题:1、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社会公共需要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如国防、文教、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以及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为调解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等等。

社会公共需要具有以下特征:1、非加总性。

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他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

2、无差异性。

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无差别的由每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这种公共物品,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代价的非对称性。

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投票规则

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投票规则
一般而言,只要所有投票者都存在单峰偏好, 按多数票规则必定能得出一个唯一的结果,该 结果恰好是众位投票人的第一偏好,也就是说, 中位投票人所偏好的方案会被顺利通过,这就 是中位投票人定理。
-
单峰偏好下的中位投票人定理
如果每个投票者都有最偏好的方案,这些方案 按一定顺序排列,而投票人数又为奇数,那么 必定有一个方案出于所有方案正中间,把这个 方案视为第一偏好的人,也即对所有方案持中 间立场的人就是中位投票人。
投票悖论只在备选方案超过两个时才会发生, 在只有一个或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可 以获得一个均衡的结果。
-
投票悖论
• 假定有三个投票人甲、乙、丙,面对三个备选方案A、B 、C,三个人的偏好顺序是:
• 甲:A>B>C • 乙:C>A>B • 丙:B>C>A • 三个人对A、B投票,A被选中;三个人对B、C投票,B
-
投票者偏好类型
单峰偏好是指某一投票者最偏好某一方案,若离开 该方案向其他方案变化时,偏好程度都会下降。
多峰偏好是指存在一个偏好程度最低的方案,其附 近任何一个方案的偏好程度都高于它。
-
单峰偏好下的中位投票人定理
如果每个投票者都有最偏好的方案,这些方案 按一定顺序排列,而投票人数又为奇数,那么 必定有一个方案出于所有方案正中间,把这个 方案视为第一偏好的人,也即对所有方案持中 间立场的人就是中位投票人。
被选中。按照传递性公理,最优方案应为A。因为,由 A>B,B>C,就可以推出A>C。但是,按多数票规则,三 个人对A、C投票,被选中的不是A,而是C。
-
阿罗不可能定理
在不违背民主政治要求的前提下,不存在不 出现投票悖论的决策机制。 不可能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对N种备选方案 的偏好次序转换成社会偏好次序,并且准确 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的 社会选择机制。

第四小组——现实公共决策中的投票规则

第四小组——现实公共决策中的投票规则

第四⼩组——现实公共决策中的投票规则⼀、投票规则的类型及其优缺点⼀致同意原则:是指⼀向集体⾏动⽅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少没有任何⼀个参与者反对的前提下,才能最后⼀致同意原则通过实施,也就是说每⼀个参与者都对将要形成的集体决策享有否决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致同意原则是最为理想的集体决策⽅式。

案例:最典型的使⽤⼀致同意原则投票的就是联合国的安理会的决议。

任何安理会的决议如果要得到最后的通过,就必须得到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英国、法国、中国和俄罗斯-----的⼀致同意,这就是所谓的“五⼤国⼀致”原则。

这之前⽇本⼀直想加⼊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列,⽽且在这之前梦想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本,已经获得了美、俄、英、法的明确⽀持,但是中国的这⼀票对⽇本能否加⼊就起到了决定性作⽤,但是中国反对⽇本成为常任理事国,最终⽇本没有实现⾃⼰的常任理事国的梦想。

投票过程中的⼀致性原则,在这种投票原则下,只要中国反对,⽇本永远都不可能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列。

A.优点:1、是导向“帕累托最优”的惟⼀投票准则。

2、个⼈⾃由得到充分的保障3、可以在⼀定程度上在集体决策时避免“搭便车”现象。

B、缺点:1、决策成本过⾼。

因为社会成员众多、偏好各异,很难找出⼀个符合“帕累托最优”的结果。

2、⿎励“策略⾏为”。

(1)为了使结果对⾃⼰有利,⼀⽅⾯会隐瞒⾃⼰的真正偏好,另⼀⽅⾯去打探对⽅的偏好、虚实,所以决策过程常常是“马拉松”式的讨价还价过程,⽽决策结果主要取决于双⽅讨价还价⼒量的⼤⼩。

(2)出现“搭便车”现象。

多数投票原则:即最优的多数同意作为决策的规则。

⼀个议案的通过取决于能否得到超过某⼀⽐例参与者的⽀持,这⼀⽐例多数投票原则可以是2/3,也可以是1/2,后⼀种情况⼜称为简单多数。

过半数的规则在现实中使⽤的频率相当的⾼。

多数规则⼜可细分为简单多数、过半多数和绝对多数等。

按照过多数原则,只要参与表决的⼈不是偶数,如果只有⼀项议案需要表决,就⼀定能够有结果:通过或者否决。

【精品】公共选择理论

【精品】公共选择理论

MC = MSC SMB MBB t MBA MBC
0
1 保安雇佣和焰火燃放数量
互投赞成票


开始时,这两个项目是分别单独进行投票表决的, 并且不进行任何互投赞成票的安排。在多数规则 下的投票结果是,既不提供安全保障,也不提供 社会娱乐。 将这两个议题搭配成一项议案进行投票表决会使 这两个议题都得到解决。 注意投票结果是如何受到投票人 A 、 C的偏好程度 的影响的。假设只进行一次焰火燃放表演为投票 人 C 所带来的边际效益仅为 125 元。如果预算议案 只涉及焰火燃放表演本身,投票人C仍会投票支持 这项议案。但是,此时,她已无动机参与互投赞 成票了。
第三节 代议民主的偏好表达
一、利益集团
二、寻租
三、官僚理论
公共决策的需求方面
选民行为中的理性无知(rational ignorance)

选民收益=投票者的选票影响结果的概率*投票者的候选人当 选后投票者所能得到的额外收益;选民成本 = 坐车去投票的 成本+排队的成本+填选票的成本。 很显然,选民成本是正的,但对其收益而言,一个人的投票 改变选举结果的概率基本上为零,即选民收益是近似为零的。 比较下来,选民放弃投票就是做出了理性的选择。 从这点出发,站在个人立场,对政治活动的无知就是有意义 的。这种获得信息成本高于得到信息收益而不愿获得信息的 状况,被称为理性无知(rational ignorance)。
互投赞成票可能引起效率损失 在预算金额为600元的政治均衡上, MSC=600, MSB=250+250=500 MSC>MSB 此时,财政支出额高于提供有效数量公 共品的支出额。
第三节 代议民主的偏好表达
以上所涉及的主要是直接民主,但并不 是现实中的公共选择过程,更没有涉及到公 共决策的执行,这需要从代议民主角度加以 分析。 代议民主相比直接民主,可以降低公共 决策的成本,从公共决策需求方来看,包括 选民、厂商和利益集团行为;从公共决策供 给方来看,包括政治家、政党和官僚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策结果的内在强制性强加给个人的。
外在成本函数可以定义如下:
Ci=f(Na),i=1,2,…,N
Na≤N
Ci为由其他人的行动强加给第i个人的预期成本的现
值;Na为在采取最终的集体行动前需要做出同意
(投赞成票)的个人的数量;N为这个集体的总人
数。由Ci表示的所有的成本都是外在成本。
b
16
最优投票规则的选择
一般而言,只要所有投票者都存在单峰偏好, 按多数票规则必定能得出一个唯一的结果,该 结果恰好是众位投票人的第一偏好,也就是说, 中位投票人所偏好的方案会被顺利通过,这就 是中位投票人定理。
b
8
多峰偏好下的投票悖论
在多峰偏好情况下,按照多数票规则决策,就 不可能得出一个稳定的且与每个投票者个人偏 好相一致的均衡结果并且在各种选择之间循环。 这就是投票悖论。
投票悖论只在备选方案超过两个时才会发生, 在只有一个或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可 以获得一个均衡的结果。
b
9
投票悖论
• 假定有三个投票人甲、乙、丙,面对三个备选方案A、B 、C,三个人的偏好顺序是:
• 甲:A>B>C • 乙:C>A>B • 丙:B>C>A • 三个人对A、B投票,A被选中;三个人对B、C投票,B
b
5
投票者偏好类型
单峰偏好是指某一投票者最偏好某一方案,若离开 该方案向其他方案变化时,偏好程度都会下降。
多峰偏好是指存在一个偏好程度最低的方案,其附 近任何一个方案的偏好程度都高于它。
b
6
单峰偏好下的中位投票人定理
如果每个投票者都有最偏好的方案,这些方案 按一定顺序排列,而投票人数又为奇数,那么 必定有一个方案出于所有方案正中间,把这个 方案视为第一偏好的人,也即对所有方案持中 间立场的人就是中位投票人。
b
11
阿罗关于公共选择的五项准则
个人理性假定 与选择方案无关的独立性假定
帕累托最优假定
b
12
阿罗关于公共选择的五项准则
定义域的非限制性假定
非个人独裁假定
b
13
投票悖论的消除
表决程序安排
在多数票规则下,如果首先确定一个投票(或表决) 程序,集体选择将会获得确定的结果,投票循环不再 发生。
在多数票规则下,究竟鹿死谁手,往往取决于表决程 序安排;确定投票程序的权力常常就是决定投票结果 的权力。
被选中。按照传递性公理,最优方案应为A。因为,由 A>B,B>C,就可以推出A>C。但是,按多数票规则,三 个人对A、C投票,被选中的不是A,而是C。
b
10
阿罗不可能定理
在不违背民主政治要求的前提下,不存在不 出现投票悖论的决策机制。 不可能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对N种备选方案 的偏好次序转换成社会偏好次序,并且准确 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的 社会选择机制。
决策时间成本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C决o策nte的n时t d间es成ig本n, 是10指y,ea单rs个ex人pe为rie了n使ce集体决策得到
所需的赞同人数规模而花费的时间和努力。
决策的时间成本函数可以写成下列形式:
Di=f(Na),i=1,2,…,N
帕累托最优
b
3
一致同意规则缺点
决策成本太高
鼓励策略性行为
导致威胁和敲诈
b
4
投票规则
多数票规则
w多e数lco票m规e 则to是us指e 一the项se议P案o或we决rP策oi须nt经te1m/2p以lat上es投, N票ew人 赞成才能通过或采用的一种投票规则。也就是我们 C通o常nte所n说t d的es“ig少n, 数10服y从ea多rs数ex”pe。rience 多数票规则又分为简单多数票规则和比例多数票规 则。 按照简单多数票规则,只要赞成票超过半数,议案 或决策就可以通过。 按照比例多数票规则,赞成票必须以高于半数以上 的相当大的比例,议案才能获得通过。这种比例多 数票规则又可以分为2/3多数制,3/5多数制等。
b
14
最优投票规则的选择
外在决策成本
决策时间成本
b
15
最优投票规则的选择
外在决策成本
w外e在lco决m策e 成to本us是e 在the集se体P选o择we中rP,oi由nt于te集mp体la中te的s, 其Ne他w 人的行动而使单个人预e生n在t d单es个ig决n, 策10者y的ea控rs制ex范pe围rie意n外ce,是通过集体
公共选择理论的 投票规则
S110090 张铃晗
b
1
投票规则
一致同意规则 多数票规则
最优投票规则
b
2
投票规则
一致同意规则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一项决策或议案,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或没有 任何一个人反对,才能获得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 在这种集体决策方式下,每一个人都拥有否决权。
Na≤N
Di为在集体行动中预期第i个人将承担的决策的时间
成本的现值。
b
17
最优投票规则的选择
K
b
18
最优投票规则的选择
• 曲线(C+D)是由外在成本曲线和时间成本曲线垂直相加 得到的。因此,曲线上的任一点都表示相应的N值下这两 类成本之和。
• 既然随着所需赞同的人数N的增加,外在成本和时间成本 此消彼长,那么对待一项待定决策,K/N的百分比比例的 人赞同,此决策最佳。
• 即赞同这项决策的人数为K时,K所对应的外在成本和时 间成本之和最小,即K对应的是曲线最低点。在K点,为 了争取更多一个赞同者而再来解释议案所获得的预期效用 与其在时间上的预期损失相等。
• K值称作最优多数。
b
19
参考资料
• 1.《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方福 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公共政策导论》,谢民,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1年
一般而言,只要所有投票者都存在单峰偏好, 按多数票规则必定能得出一个唯一的结果,该 结果恰好是众位投票人的第一偏好,也就是说, 中位投票人所偏好的方案会被顺利通过,这就 是中位投票人定理。
b
7
单峰偏好下的中位投票人定理
如果每个投票者都有最偏好的方案,这些方案 按一定顺序排列,而投票人数又为奇数,那么 必定有一个方案出于所有方案正中间,把这个 方案视为第一偏好的人,也即对所有方案持中 间立场的人就是中位投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