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课件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课件

控制措施
早期诊断与治疗
一旦发现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应及时 就医,确诊后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
隔离与控制传染源
将感染新生儿隔离,并追踪接触者, 以防止疾病传播。
规范医疗操作
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时,应严格遵 守消毒和防护规范。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确 保医疗安全。
公共卫生管理
监测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告
发热或体温不升 食欲不振、喂养困难
黄疸
常见症状
01
精神萎靡、嗜睡
02
呼吸困难、咳嗽
03
呕吐、腹泻
04
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
诊断方法
01
02
03
04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母亲孕期、分娩期及新生 儿出生后的感染情况。
体检
观察新生儿的一般状况,如皮 肤颜色、反应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培养、尿常规等, 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
制定应急预案
建立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系统 ,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针对可能发生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疫情, 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开展健康教育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 众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分享防控经验和信息, 共同应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挑战。
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新生儿感染 性疾病可以分为病毒感染、细菌 感染、真菌感染等。
发病机制
01
02
03
免疫系统发育不全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 发育,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较弱。
病原体易感
新生儿与外界接触较少, 免疫系统对某些病原体缺 乏免疫力,容易感染。

感染性疾病教案-蓝淑玲

感染性疾病教案-蓝淑玲

南方医科大学教案2018 学年秋季学期所在单位南方医院系、教研室儿科教研室课程名称儿科学授课对象临床医学授课教师蓝淑玲职称副主任医师教材名称儿科学(第八版)南方医科大学教案首页教学过程小儿出疹性传染性疾病1、小儿出疹性传染性疾病包括: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猩红热。

重点讲述麻疹,其它疾病的掌握通过鉴别诊断深入了解2、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出疹前后5天,合并肺炎等并发症者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以接触传播;易感人群:未患过麻疹,未接种疫苗或原发性免疫失败者3、麻疹病因:麻疹病毒引起。

临床特点:发热、咳嗽、流涕、结合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s)和全身斑丘疹。

4、临床表现:分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5、潜伏期:大多数6~18天(平均10天),接受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者,潜伏期延长至21~28天。

此期后期可有低热、神差、全身不适6、前驱期:发热3~4天,呼吸道卡他症状,Kolik斑:发疹前1~2天出现,其它表现。

具有确诊意义的是Kolik’s斑:于发热1-2天出现,常于皮疹出现后2天消失;先出现下磨牙对侧的颊黏膜,后可遍布唇、颊和龈黏膜;形态:帽针样大小,细圆粒样,灰白色斑点,直径约0.5~1mm,微隆起,周围红晕7、出疹期:出疹顺序、皮疹特点。

此期免疫力受抑制,易出现并发症。

强调发热与皮疹的关系:出疹时体温更高。

8、恢复期:两个典型表现:退疹后表皮脱糠麸样脱屑、色素沉着。

退疹3-4天。

9、讲述特殊类型麻疹:轻型麻疹、重型麻疹、异型麻疹10、提出3个问题,根据这3个问题,结合既往学习的病理生理等课时数2个课时知识共同了解麻疹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⑴患过麻疹后,以后是否还会再患此病?为什么?⑵麻疹病毒毒素有几次进入血液?分别属于临床哪个时期?⑶麻疹病毒侵犯那些器官组织?皮肤粘膜病变的病理改变怎样11、结合病例分别讲述麻疹并发症:喉炎、肺炎、心肌炎、结核病恶化、营养障碍与维生素A缺乏症、麻疹脑炎12、麻疹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诊。

新生儿感染培训计划方案

新生儿感染培训计划方案

一、培训背景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提高医护人员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能力,降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特制定本培训计划方案。

二、培训目标1. 提高医护人员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认识,了解各类感染性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 增强医护人员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意识,掌握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感染控制技术。

3. 提升医护人员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诊疗过程中的沟通、协作能力,提高整体诊疗水平。

三、培训对象1. 国内儿科及新生儿科医护人员。

2. 相关医疗机构管理人员。

四、培训内容1.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概述及分类。

2.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3.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4.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护理要点。

5.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案例分析。

6.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感染控制技术。

五、培训方式1. 邀请国内知名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2. 开展互动式教学,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3. 观摩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诊疗操作演示。

4. 举办现场操作技能培训,如新生儿护理、感染控制等。

六、培训时间1. 线上培训:全年进行,每周至少安排1次专题讲座。

2. 线下培训:每年举办1-2次,每次培训时间为2-3天。

七、培训考核1. 线上培训:通过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获得电子证书。

2. 线下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合格者颁发培训证书。

八、培训经费1. 线上培训:由医疗机构承担。

2. 线下培训:由医疗机构和培训费用共同承担。

九、组织实施1. 由医疗机构成立新生儿感染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

2. 邀请相关专家担任培训讲师。

3. 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确保培训质量。

4. 加强宣传,提高医护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通过本培训计划方案的实施,旨在提高我国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诊治水平,保障新生儿健康,降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介绍PPT培训课件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介绍PPT培训课件

和诊断效率,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快速、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02
治疗方案优化
针对不同病原体和感染类型,我们制定了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效
降低了新生儿感染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03
医护人员培训与教育
通过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了他们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认
知和诊疗水平,进一步保障了新生儿的健康。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分析
预防措施与重要性
预防措施
预防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措施包括加强孕期保健,提高孕妇的免疫力;改善环境卫生,减少病原体的传播;推广 新生儿疫苗接种,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等。
重要性
预防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对于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预防措施的实施,可以降低新生儿 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同时,预防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也有助于减少医疗资源的 浪费和社会经济负担的加重。
02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01
02
03
细菌感染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 发育,容易受到细菌感染 ,如B族链球菌、大肠杆 菌等。
病毒感染
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 、疱疹病毒等,可通过母 婴传播感染新生儿。
其他微生物感染
如真菌、原虫等,也可引 起新生儿感染。
发病机制
01
02
03
04
微生物侵入
病原体通过皮肤、粘膜等途径 侵入新生儿体内。
免疫失调
感染可引起免疫失调,易合并其他感染,需调整 免疫状态,增强抵抗力。
神经系统后遗症
严重感染可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 癫痫等,需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
预防措施及早期干预重要性
加强围产期保健
孕妇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 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感染源。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培训课件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培训课件

IgG IgM
临床表现
❖ 早发型
1.生后7天内起病
2.感染发生在出生 前或出生后
3.常呈暴发性多器 官受累
❖晚发型
1.出生后7天后起病
2.感染发生在出生时 或出生后
3.常有脐炎、肺炎或 脑膜炎等局灶性感 染
一般表现
❖ 反应差
❖ 嗜睡 ❖ 发热或体温不升 ❖ 不吃 ❖ 不哭 ❖ 体重不增
出现下列症状时高度怀疑败血症
❖ 黄疸
❖ 肝脾肿大 ❖ 出血倾向 ❖ 休克 ❖ 其他:呕吐、腹胀、中毒性肠麻痹、呼吸窘迫或 暂停、青紫 ❖ 合并症:肺炎、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化 脓性关节炎、骨髓炎
并发症
脑膜炎 肺炎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化脓性关节炎等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33
实验室检查
❖ 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5×109 /L或>20× 109 /L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细胞所占比例≥0.20 出现中毒颗粒或空泡 血小板计数<100×109 /L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目的和要求
掌握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要点 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及治疗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2
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难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3
授课内容和重点
新生儿败血症的传播途径与菌种的关系, 临床表现和并发症。
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室检查 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及治疗,重点为抗
生素选用原则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4
英文关键词
Sepsis
脓血症
SepticemiaFra bibliotek败血症Acute-phase protein 急相蛋白

儿科护理学教案第十五章感染性疾病患儿护理

儿科护理学教案第十五章感染性疾病患儿护理
教学难点
1、麻疹的临床表现、护理要点
2、结核病的诊断及治疗
课时分配
1、传染病的特点及一般护理讲授、举例8分钟
2、麻疹的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讲授,举例,提问8分钟
3、麻疹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讲授,举例,图示15分钟
4、麻疹的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讲授,提问15分钟
5、结核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讲授,举例,提问8分钟
6、结核病的诊断及治疗要点提问,图示,举例10分钟
7、原发性结核病的病理特点及护理要点讲授,举例,提问8分钟
8、结核性脑膜炎的病理特点及护理要点讲授,举例,提问8分钟
外语关键词
1、传染性疾病infectious/contagions disease
2、病原体携带状态Carrier infection
了解传染病的特点,麻疹的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非典型麻疹临床表现;麻疹的辅助检查、治疗要点
了解结核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了解原发性肺结核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护理措施,了解结核性脑膜炎发病机制,病理,治疗要点
教学重点
1、传染病的一般护理2、麻疹的临床表现、护理要点3、结核病的诊断及治疗
3、《实用儿科学》,第六版,诸福堂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辅助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
备注
课程负责人审核
教研室主任审核
课程名称:儿科护理学编写时间:
温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制
3、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
4、潜在性感染Latene infection
5、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6、麻疹measles
7、麻疹粘膜斑Koplik’spot
8、结核病Tuberculosis

新生儿感染教学文稿

新生儿感染教学文稿

新生儿感染教学文稿一、背景介绍新生儿感染是指婴儿在出生后的28天内发生的感染。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抵抗力较弱,因此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新生儿感染是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时的教育和预防措施对于减少新生儿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常见的新生儿感染1.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如脐带感染、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等。

2.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咽炎等。

3.高危儿感染:如早产儿感染、低体重儿感染等。

4.胎膜羊水感染:如胎膜早破感染、羊水感染等。

三、新生儿感染的症状和体征1.发热:新生儿感染的典型症状,需密切观察婴儿体温的变化。

2.呼吸困难:急性呼吸道感染常常引起呼吸困难,表现为喘息、呼吸加快等。

3.不规则进食:感染可能导致婴儿食欲不振、拒食或进食困难。

4.显著疲倦:感染可引起婴儿体力消耗过大,出现疲倦、嗜睡等症状。

四、新生儿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婴儿及周围环境的消毒等措施。

2.授乳和喂养:母乳喂养可提供丰富的抗体和营养素,增强宝宝的免疫力。

3.预防病毒感染:尽量避免带有感染风险的场所,接触患病人群等。

4.及时就医:对于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婴儿,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五、教学培训计划为了提高医护人员对新生儿感染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培训计划:1.理论培训:通过讲座和课程,向医护人员传授新生儿感染的基本知识、预防和治疗措施等内容。

2.实践操作: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实际操作演练,包括正确洗手、消毒和给予婴儿合适的护理等。

3.案例研究: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让医护人员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及时识别和处理新生儿感染。

4.考核评估:通过问答、实际操作等方式对医护人员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六、总结新生儿感染是严重威胁婴儿生命的疾病,及时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能够提高他们对新生儿感染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以更好地保护新生儿的健康。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护生)_【PPT课件】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护生)_【PPT课件】
高碳酸血症
标准: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50mmHg 意义:提示通气障碍—气道不畅。
诊断
病史
母亲的孕期健康状况、近期患病与否。 出生时情况:窒息史、产伤史、接生方式、出生
医院条件。 生后的喂养情况。 体重增长情况。 晚期新生儿:接触人员。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胸片 痰培养 血中的炎性指标
观察点
痰量、痰的性质、有无出血。 患儿:咳嗽反射的强弱、活动情况,机械通气患儿还要观
察自主呼吸情况、对缺氧的耐受情况等。
体位引流
合并气胸患儿的体位 肺不张患儿的体位 胸腔积液患儿的体位 胸腔闭式引流患儿的体位 咳嗽时的体位 喂奶时的体位 喂好后的体位
氧疗
目的:维持适当的血氧分压,以保证有效氧供。 氧浓度的计算
21+氧流量*4
方式
鼻道管:一般用于氧浓度25%以下时,不高于28%。 鼻塞、面罩:最高可达到40%左右。 CPAP、可达50%以上 机械通气,可达100%。
维持体温
置辐射台:便于观察以及拍背吸痰的操作,有 硬肿症者则放暖箱更佳。
控制辐射台温度于适宜范围:
一般29~30℃, 但刚出生的新生儿应稍高。 出现发热时应及时下调温度。
ESR、CRP、PCT、血常规、血生化等。
治疗
抗生素的应用
早期新生儿:注重革兰氏阴性菌,可选用哌拉西林、 三代或四代头孢类,无效时应及时更改为碳青酶希 类。
晚期新生儿:有皮肤破损者,应考虑革兰氏阳性菌 感染可能。
在经验用药无效时,应参考先期用药,避免选用作 用于细菌同一靶位的抗生素。最好能根据微生物培 养结果选药。
肠外营养
静脉的选择。 营养液的配制量、质一定要准确。 营养液的输注速度:匀速。 静脉局部的观察。 血糖的监测。

医学教学课件: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医学教学课件: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和 肺部啰音 ■血行感染者常缺乏肺部体征
12
临床表现
1.宫内感染性肺炎
重症: 肌张力改变 呼吸衰竭 心力衰竭 抽搐、昏迷 DIC、休克 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
13
临床表现
2.产时感染性肺炎
■潜伏期后发病:细菌性肺炎 3~5d Ⅱ型疱疹病毒 5~10d 衣原体 3~12w
■肺炎症状:呼吸暂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部罗音、呼吸 衰竭
10
病理生理 (pathology)
■广泛性肺泡炎﹙宫内感染性肺炎﹚ ■支气管肺炎(出生后感染性肺炎) ■间质性肺炎(出生后感染性肺炎)
11
临床表现(clinical situation)
1.宫内感染性肺炎
■常有窒息史 ■娩出后24h以内发病 ■症状:呼吸快、呻吟、体温不稳定、呼
吸暂停、反应差,无咳嗽 ■体征:羊水感染者常有明显的呼吸困难
病毒(TORCH),支原体
7
病因
2.产时感染性肺炎
多见于
分娩过程中吸入阴道内污染的分泌物 断脐消毒不严 发热、患羊膜炎孕妇
病原体
与宫内吸入污染羊水致病菌相似 细菌:杆菌(多见)、B组链球菌 其它:沙眼衣原体、解脲脲支原体(uu)、TORCH
8
病因
3.出生后感染性肺炎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呼吸道感染者 血行传播:脐炎、皮肤感染、败血症 医源性传播:
■心力衰竭:躁动不安,呼吸困难和发绀、心率 加快、180次/分,呼吸急促,>60次/分,肝脏 增大,下肢浮肿等。予强心、利尿剂等治疗
■呼吸衰竭: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和紫绀,呼吸 早期加快,重时减慢,呻吟和呼吸节律改变。 重危时心率加快或减慢,并可出现昏迷和抽搐
23
合并症(complication)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宣讲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宣讲

02
多联疫苗的应用,如五联疫苗等,减少了接种次数和疼痛,提
高了接种效果。
新型疫苗技术
03
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免疫等技术,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
效果,为新生儿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05
社会支持和建议
母乳喂养与奶粉选择
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的健康和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母 乳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包括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等,能够提 高新生儿的免疫力。
个体化治疗
根据新生儿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 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养支持等,有助于改善新生 儿的免疫功能和促进康复。
新型疫苗研发
疫苗种类增多
01
针对新生儿易感染的疾病,新型疫苗不断研发,如肺炎球菌疫
苗、流感疫苗等,有效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联合疫苗的应用
垂直传播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等。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发 热、咳嗽、呼吸困难、黄疸、呕吐等。当出现这 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THANKS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宣讲
contents
目录
•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概述 • 常见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及特点 •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进展 • 社会支持和建议 • 专业名词解释和补充说明
01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由细菌、病毒等微生 物感染引起的疾病。
诊断与治疗
诊断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通常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查。
治疗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应尽早开始,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支持治疗和针对特 定病原体的治疗。同时,家长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注意新生儿的营养和 卫生护理。

《护理课件-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护理》

《护理课件-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护理》

临床表现和检查方法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呼吸困难、皮肤疹等。常用的检查方法有血液培养、脑脊液检 查等。
处理原则
处理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原则包括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保持良好的休息和喂养,以及提供适当的支持 性护理。
新生儿脓毒症的护理
1 监测体温和呼吸
密切观察体温和呼吸状 况,及时采取措施。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护理
本课件将介绍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定义和分类,病因和传播途径,临床表现 和检查方法,处理原则以及新生儿脓毒症、败血症和肺炎的护理。
定义和分类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指在出生后28天内发生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分类包括早发型与晚发型感染。
病因和传播途径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常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传播途径可以 通过接触、呼吸道、胎盘或母亲传播。
2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 果,合理选用抗生素治 疗。
3 维持液体平衡
监测并维持新生儿的液 体平衡。
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
静脉输液
给予足够的静脉输液以维持循 环稳定。
温度监测
确保新生儿提供适当的呼吸支持。
新生儿肺炎的护理
1
维持呼吸道通畅
2
通过吸痰和氧气支持等方法维护呼吸
道通畅。
3
预防感染
加强卫生防护,避免新生儿暴露在有 害环境中。
抗生素治疗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合理选用 抗生素治疗。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宣讲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宣讲

开展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
科学研究
开展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与治疗 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 研究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防控策略和技术,分享经验和 成果。
06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与治疗
脑发育受损,影响智力发育
04
死亡率增加
02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包括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方式。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 胎儿,如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水平传播是指新生儿与母亲或与其他新生儿之间的接触传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菌等。
预防母婴传播的关键在于孕前和孕期的检查,以及正确的喂养和护理方式。对于存在感染的母亲,应尽早进行治疗和管理, 以降低对胎儿的感染风险。
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是指新生儿与感染源直接或间接接触而引起的感染 ,如皮肤接触、口对口亲吻等。接触传播的病原体多为皮肤 感染、消化道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等。
预防接触传播的关键在于保持新生儿的生活环境清洁卫生, 加强手卫生,避免与感染源直接接触,以及注意新生儿的个 人卫生。
接种后护理
接种后应留意新生儿的反应,如出现 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家庭卫生与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 空气新鲜,有助于降低空 气中病原体的浓度。
家庭卫生清洁
定期打扫卫生,保持家庭 环境清洁、卫生,以减少 病原体滋生的机会。
勤洗衣、晾晒
及时清洗和晾晒衣物、被 褥等物品,以减少病原体 残留。
03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 生后取血标本、气管分泌物等进行涂片、培养和对流免疫电 泳等检测有助于病原学诊断病因
出生后感染性肺炎
➢ 病因
✓ 感染途径:呼吸道途径;血行感染及医源性途径 ✓ 病原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多见,近年来机会致病菌感
染亦增多;病毒则以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多见;沙眼衣原体、解 脲脲原体等亦应引起重视;广谱抗生素使用过久易发生真菌感染
✓ 多在生后24小时内发病,出生时常有窒息史,复苏后可出现气促、呻吟、发 绀、呼吸困难,体温不稳定,反应差
✓ 肺部听诊呼吸音可为粗糙、减低或闻及湿啰音 ✓ 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DIC、休克或持续肺动脉高压 ✓ 病毒感染者出生时可无明显症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并进行性加重
宫内感染性肺炎
➢ 辅助检查
治疗
➢ 护理
✓ 减少刺激:将患儿置于安静、避光的环境 ✓ 痉挛期应暂禁食,禁食期间可通过静脉供给营养,症状减
轻后试用胃管喂养 ✓ 脐部用3%过氧化氢清洗,涂抹碘伏
治疗
➢ 抗毒素
✓ 只能中和游离破伤风毒素,对已与神经节苷脂结合的毒素无效, 因此越早用越好
✓ 破伤风抗毒素(TAT):1万~2万U静脉滴注,3000U脐周注射, 用前须做皮肤过敏试验
静脉注射。可与地西泮交替使用 ✓ 10%水合氯醛:每次0.5ml/kg,胃管注入或灌肠,常作为发作时临时用药
➢ 抗生素:可杀灭破伤风杆菌
✓ 青霉素:每日10万~20万U/kg,每日2次 ✓ 甲硝唑:首剂15mg/kg,以后7.5mg/kg,每12小时1次,静脉滴注,7~10天
出生后感染性肺炎
➢ 临床表现
✓ 全身症状:可出现发热或体温不升,反应差等 ✓ 呼吸系统表现:气促、鼻翼扇动、发绀、吐沫、三凹征等 ✓ 肺部体征:早期常不明显,病程中可出现双肺细湿啰音 ✓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可表现为喘息,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 ✓ 沙眼衣原体肺炎出生后常有眼结膜炎病史 ✓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易合并脓气胸

新生儿感染教学文稿

新生儿感染教学文稿

新生儿感染教学文稿引言本文旨在介绍新生儿感染的基本知识,包括感染原因、常见感染症状、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法等内容。

感染原因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母体感染:孕期母体感染会增加新生儿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对于某些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

- 分娩方式:新生儿通过分娩更容易接触到母体体液和细菌,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 医院环境:新生儿在医院中的接触可能引起感染,例如通过插管、静脉输液等。

- 不洁环境:不洁的环境可能导致细菌和病毒的传播,进而感染新生儿。

常见感染症状新生儿感染的症状各异,但常见的症状包括:- 发热:新生儿发热可能是感染的表现之一,应及时关注并就医。

- 呼吸困难:感染可能引起新生儿出现呼吸困难,若出现此症状应立即就医。

- 食欲不振:感染会影响新生儿的食欲,导致摄入不足。

需要密切关注并咨询医生。

- 皮肤病变:某些感染会在新生儿的皮肤上造成病变,如红疹、溃疡等。

需根据具体病变情况进行治疗。

- 浅表感染症状:例如红肿、局部温度升高等,需密切观察并就医处理。

预防措施以下是预防新生儿感染的一些基本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包括经常洗手等。

- 新生儿住院期间,保持干净整洁的环境,并依据医生的建议对室内进行消毒。

-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 新生儿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应按时完成疫苗接种。

治疗方法新生儿感染的治疗方法包括:- 抗生素治疗:对于细菌感染,医生可能会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 抗病毒治疗:针对病毒感染,医生可能会开展相应的抗病毒治疗。

- 对症治疗:根据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退热、补充水分等。

结论新生儿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新生儿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高大家的健康意识,避免感染的发生和扩散。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新生儿感染的预后及风险因素探讨. 中国儿科杂志, 2018, 56(5): 123-129.2. 王五, 赵六. 新生儿感染预防策略的研究与实施.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9, 53(6): 456-462.3. Smith, J., & Johnson, K. Neonatal Infections: A Global Perspective. In Neonatal Infections (pp. 1-15). Academic Press, 20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期发病数最多,威胁最大的一 种疾病,因此,要提高新生儿的健康状况,预防、早期诊 断及有效治疗、护理新生儿感染至关重要。
病因
• 1.医院外获得的感染
• a.细菌:病因按感染部位及性质而不同,全身性感染以金 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其次是大肠埃希菌,肠炎在国内外 都以致病性或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较多,皮肤感染以葡萄球 菌和链球菌多见,尿路感染则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 菌较多,新生儿由于抵抗力低,其他一些致病力低的细菌 也可致病。
孕妇定期做产前检查,
• 2.工作人员的消毒和隔离
工作人员入室前必须先
换鞋,刷洗双手至肘,另穿医院供应的清洁衣后入室,每
检查完或护理完一个患儿后需再一次洗手才可接触另一个
患儿,工作人员和家属患急性呼吸道感染时应暂停工作或
直接喂奶,以免密切接触时的飞沫传播。
• 3.病室和婴儿室中用具和医疗器械的消毒
室内空气、
临床表现
• 一般症状:发热、体温低、精神不好、哺乳困难、嗜睡、 硬肿等。
• 循环系统症状:皮肤苍白、发绀、皮肤呈花斑纹样、发热、 低血压等。
• 呼吸系统症状:窒息、呼吸困难、呼吸呈凹陷性、鼻翼煽 动等。
• 消化系统症状:腹部膨隆、食欲缺乏、呕吐、腹泻、肝大 等。
•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易激惹、震颤、痉挛、反射低下、拥 抱反射消失、呼吸不规则、囟门膨隆等。
• 脐部是细菌侵入新生儿机体的重要门户,必须保持脐部清 洁,在脐带未脱落前,每天用消毒棉签蘸擦拭,应避免各 种粉剂,要时时注意,防止大小便弄湿脐带,如果脐部被 尿湿,必须立即消毒及更换尿布,脐带一般1周左右脱落, 脱落后每日观察并保持局部干燥和清洁。
• 2.保持体温:新生儿对外界温度变化适应能力差,过冷和 过热都容易生病。新生儿居室温度应保持在22-24℃,早 产儿则要保持在24-26℃,昼夜温差变化大,除室温适宜 外,还应注意衣被的增减,观察室温及衣被是否适宜,最 好的指标是观察新生儿的体温,如能使其保持在36-37℃ 比较理想。如果新生儿面红耳赤、出汗、体温超过37.5℃, 则说明室温太高或保暖过度,应及时采取措施。除环境温 度外,新生儿还要求适宜的湿度,冬春季节一般居室均太 干燥,应勤用湿布擦地,暖气上放置水盆或火炉上打开盖 的开水壶,如能使用空气加湿器,就更为理想。
• b.病毒:全身性感染以巨细胞病毒最多见,呼吸系统以合 胞病毒和流感病毒多见,肠道感染以轮状病毒最多,肝炎 以巨细胞病毒和肝炎病毒为多。
• c.其他:以弓形虫感染较多见,衣原体感染已引起重视, 真菌中以白色念珠菌和曲菌较多。
• 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即医院内交叉感染,发生率增多的 原因:a.医院内广泛应用抗生素,病儿中一些敏感的细菌 消灭后,另一些不敏感的细菌有机会过多繁殖,这些细菌 原来多属于条件致病菌或致病力很低的细菌如表皮葡萄球 菌、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繁殖后都可致病且耐 药,感染常是通过工作人员未洗净的手或被污染的器械在 病室内传播,甚至引起流行。b.病毒和真菌因不能被一般 抗生素消灭,也成为医院内交叉感染的病原。
膜早破愈久,羊水被污染的机会愈多。
• 2.产时感染 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吸入产道中被污染的分 泌物所造成,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B族溶血性链球菌 较多见,新生儿衣原体感染和淋球菌结膜炎常由产时感染 所致。
• 3.产后感染 出生后微生物可通过新生儿呼吸道、皮肤、 消化道或脐部侵入,发病较产前和产时感染多见。
• 血液系统症状:黄疸、脾大、苍白、点状出血、瘀斑等。
实验室检查
• 1.白细胞增多(>25*109/L)或白细胞减少(<4*109/L)。 • 2.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 • 3.IgM增高(>20mg/dl),CRP强阳性等。 • 4.新生儿先天性感染——TORCH感染。
治疗
• 1.认真开展围生期保健工作 严格执行无菌分娩。
感染途径
• 1.产前感染(宫内感染)
孕妇在妊娠后期发生感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病原可能胎盘传给胎儿,以病毒为主,细菌除结核杆菌、
李斯特菌外极少见,主要由于孕妇的免疫功能和胎盘屏障
保护胎儿,弓形虫和梅毒螺旋体也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 由于羊膜早破或其他原因孕妇阴道的微生物上升感染形成 羊膜炎,胎儿吸入污染的羊水后可引起肺炎或败血症,羊
治疗,待病因查明后对症应用有效抗生素(如青霉素),
• 感染性疾病不轻易选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 只限于最有效的疾病,如淋病性眼炎和衣原体感染,并不 宜于预防任何细菌感染,否则不但起不到预防作用,反易 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最常用的药物是 抗生素,要合理选用,选用的标准是根据病原体和药敏试 验,对厌氧菌可选用甲硝唑15mg/kg.d,分3 次静滴或口 服。
• 3.母乳喂养:产妇生后半小时即可开始喂奶,早哺乳不仅 有益于新生儿营养,同时能促进母亲乳汁的分泌。前2天 母乳不足,应频繁有效的让婴儿吸吮,而不要轻易用牛奶 或糖水代替。要鼓励母乳喂养新生儿,尤其是出生后第一 次喂奶时的初乳,其中含有多种抗体,喂养新生儿可按需 哺乳,在确实无母乳时用配方奶粉喂养。
护理措施
• 预防新生儿感染,首先应注意以下几点 • 1.要有卫生意识,给新生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清洁用具 • 2.要减少亲朋好友的探望,更要减少接触,如抱患儿、亲
吻患儿。 • 3.医护人员或家人接触新生儿前一定要洗手。 • 4.避免交叉感染。
• 护理新生儿四要点:预防感染、保持体温、母乳喂养、严 格用药
家具、床架、房门把手、水龙头把手要定时做细菌培养和
定期消毒以保持环境的清洁和灭菌,医疗器械的消毒必须
规范化,便于督促和检查。
• 4.患儿的隔离和消毒
医务人员都应了解每个感染儿
的病因,对需要隔离的患儿立即隔离,当其他患儿发生相
同疾病时即应警惕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可能,对新发病的患
儿也应隔离观察。对感染性疾病先以临床经验给予必要的
• 1.预防感染:新生儿室应尽量减少人数,谢绝或减少探望, 尤其不能让其他患者进入新生儿室,室内保持空气新鲜, 在保证室温的情况下,做到定时开窗换气,在接触和护理 新生儿时要认真洗手,注意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大便后 应清洗臀部,平时经常给新生儿洗澡,尤其要注意腋窝、 大腿根部、肘弯及大腿皱褶处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