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的药理作用

合集下载

中药大黄的作用

中药大黄的作用

中药大黄的作用
中药大黄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泻下通便:大黄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道分泌和液体潴留,使粪便松软、顺利排出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便秘和排除肠道毒素。

2. 清热泻火:大黄有一定的清热泻火功效,可用于治疗由于内热引起的热病、湿热等疾病,如黄疸、痈疽等。

3. 消肿止痛:大黄具有较强的消肿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疗疮疖肿毒、淤血瘀滞等疾病,还常用于关节炎、跌打损伤等疼痛性疾病。

4. 清肝明目:大黄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一些由于肝火内扰引起的目赤、干涩等症状。

此外,大黄还有一些其他的药理作用,例如杀菌消炎、解毒解酒等,但以上几个方面是其主要的药理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大黄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使用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切忌自行滥用。

大黄药理作用总结

大黄药理作用总结

大黄药理作用总结1. 引言大黄(学名:Rheum palmatum Linn.)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中草药,其根部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本文将对大黄的药理作用进行总结和概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药物。

2. 温经通便作用大黄具有温经通便的药理作用。

它含有丰富的大黄素和大黄蒽醌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起到通便的作用。

由于其能促进肠道的蠕动速度,大黄还可用于治疗便秘和排毒。

3. 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大黄还具有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

它能够提高胃肠道的蠕动能力,增加胆汁分泌和消化液的分泌量,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大黄还具有抗菌作用,能够有效阻止肠道中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4. 抗炎作用大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大黄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白细胞的活化,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大黄中的一些活性成分还能够抑制炎症相关的酶的活性,进一步发挥其抗炎作用。

5. 抗肿瘤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大黄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大黄中的一些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此外,大黄还具有促进肿瘤细胞自噬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其抗肿瘤效果。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大黄的抗肿瘤机制和临床应用。

6. 抗氧化作用大黄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其富含的大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此外,大黄还能够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进一步增强其抗氧化能力。

7. 抗菌作用大黄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耐药菌种。

大黄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破坏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8. 免疫调节作用大黄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行。

大黄中的一些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活性,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杀伤力和免疫应答能力。

9. 心脑血管保护作用大黄具有一定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中的一些成分能够通过调节血液中脂质代谢和减少氧化应激来保护心脑血管系统。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一、大黄的药理作用大黄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以下是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1:润肠通便作用:大黄含有丰富的大黄素和大黄酸,能够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解决便秘问题。

2:抗菌作用:大黄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繁殖,对于某些感染疾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3:抗炎作用:大黄中的大黄皂苷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引起的症状。

4:提高免疫力:大黄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力。

5:抗肿瘤作用:大黄中的大黄素和大黄酸对某些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应用于肿瘤治疗的辅助治疗。

二、大黄的临床应用基于大黄的药理作用,大黄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以下是大黄的主要临床应用领域:1:治疗便秘:大黄作为一种常用开塞露成分,被广泛应用于缓解便秘症状,具有良好的通便效果。

2:治疗炎症性疾病:大黄中的抗炎成分能够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肿胀,因此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炎症性疾病。

3:辅助抗菌治疗:大黄的抗菌作用可以辅助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4:肿瘤治疗辅助:大黄中的抗肿瘤成分可以辅助治疗某些肿瘤,如结直肠癌、肺癌等。

5:肠内洗净:大黄具有润肠通便作用,可用于肠道清洁,如肠镜前的准备工作。

附件:本文档附有大黄的临床试验数据、药理研究报告、患者用药指导等相关资料,可供查阅。

法律名词及注释:1:大黄:中药名,为中国草本植物大黄的干燥根、根茎。

2:临床应用:指通过临床试验和实践,将药物应用于治疗疾病的过程。

3:药理作用:指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效应。

4:便秘:指排便困难或排便次数减少的情况。

5:抗菌:指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的作用。

6:抗炎: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炎症症状的作用。

7:免疫力:指机体对抗外界病原体入侵和保持内环境稳定的能力。

8:抗肿瘤:指对抗肿瘤细胞增殖和扩散的作用。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大黄,又被称为黄连、大戟、芒硝等,是一种植物性药材,常被用于中医药治疗多种病症。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有很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禁忌。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并介绍大黄的禁忌。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泻下:大黄是一种滑肠止泻的药物,主要应用于治疗痢疾、腹泻等疾病。

中医认为,痢疾的发生与湿热内蕴有关,而大黄具有清热泻下的作用,可以有效治疗痢疾。

2. 活血通络:大黄有疏肝解郁、理气解郁的作用,能够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因此,大黄常被用于治疗瘀血症状,如痛经、瘀血性痔疮等疾病。

3. 消食导滞:大黄具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促进排便。

因此,大黄常被用于治疗胃肠道功能障碍、饮食不调等问题。

4. 通经:大黄有助于调理女性月经不调、经血量过多等问题。

它能够促进子宫收缩,减少经血的过多流失。

5. 抗菌作用:大黄还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的作用,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大黄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功效与作用,大黄还具有一些其他的药理作用。

例如,大黄有一定的抗炎、抗肿瘤活性;它还可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降低血脂和血压;此外,大黄还具有一定的保肝作用,可以减少肝脏损伤。

然而,虽然大黄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禁忌。

以下是大黄的禁忌事项:1. 孕妇:大黄具有刺激子宫收缩的作用,因此,孕妇慎用大黄。

大黄可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引起流产。

2. 哺乳期妇女:大黄成分会通过乳汁分泌,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哺乳期的妇女也应避免使用大黄。

3. 脱水患者:大黄具有泻下的作用,容易引起脱水。

因此,脱水患者不宜使用大黄。

4. 腹泻或者腹部不适患者:大黄具有泻下作用,容易引起腹泻。

因此,腹泻或者腹部不适的患者不宜使用大黄。

5. 出血性疾病:由于大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容易加重出血性疾病的症状,如消化道溃疡、鼻衄等,因此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使用大黄。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大黄,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中药材,一直以来都备受医药学界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用药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首先介绍大黄的基本概况,包括其来源、化学成分以及传统中医对其药用价值的认识。

随后,将重点阐述大黄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保肝、利胆、泻下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还将对大黄在现代医学中的临床应用和潜在的药用价值进行探讨。

通过对大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的梳理和总结,本文旨在为医药学界的同仁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以期进一步推动大黄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大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其药理作用广泛且深入。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揭示和确认。

大黄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

它含有的蒽醌类化合物,特别是番泻苷,能够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为大黄酸蒽酮,刺激大肠黏膜,促进肠道蠕动,从而起到泻下的效果。

这一作用对于治疗便秘、肠道积热等症状有着显著的效果。

大黄还具有抗菌作用。

其含有的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蒽醌类、鞣质等,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这种抗菌作用使得大黄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再者,大黄还具有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大黄中的某些成分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这种抗炎作用使得大黄在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肺炎、肝炎、肾炎等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大黄还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寄生虫等多种药理作用。

这些作用使得大黄在中医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等方面,大黄的药理作用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然而,尽管大黄的药理作用广泛,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大黄在防治肝病中的应用

大黄在防治肝病中的应用

大黄在防治肝病中的应用概述:肝病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常见的肝病包括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

大黄作为传统中药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在防治肝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大黄的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其在防治肝病中的应用。

1. 大黄的成分:大黄主要含有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酮等多种活性成分。

其中,大黄素是大黄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氧化等多种功效。

2. 大黄的药理作用:2.1 抗炎作用:大黄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肝脏炎症反应,有助于保护肝细胞。

2.2 利胆排毒作用:大黄具有明显的泻肝火、清利胆汁、排毒养肝的功效,有利于消除体内毒素。

2.3 抗病毒作用:大黄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干扰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对一些病毒引起的肝炎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4 抗氧化作用:大黄中的大黄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对肝细胞的损伤。

3. 大黄在防治肝病中的应用:3.1 防治肝炎:大黄可以通过抗病毒作用,抑制病毒的复制,减轻肝细胞损伤,有助于防治病毒性肝炎。

3.2 缓解肝硬化症状:大黄的利胆排毒作用可以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硬化症状,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3.3 预防肝癌:大黄中的抗氧化成分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对肝细胞的损伤,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3.4 促进肝细胞再生:大黄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刺激肝细胞再生,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肝脏组织。

4. 大黄的使用注意事项:4.1 剂量控制:大黄属于强行泻药,使用时应注意控制剂量,避免过度使用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

4.2 长期使用慎重:大黄具有一定的泻下作用,长期使用可能对肠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慎重使用。

4.3 儿童和孕妇慎用:由于大黄具有刺激性泻药的性质,儿童和孕妇应该慎用,避免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4.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大黄内含有一些药物成分,使用时应避免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结论:大黄作为传统中药,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在防治肝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大黄的药理作用1.1致泻作用大黄自古以来即用作泻下药物, 大黄素和番泻普等是其致泻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普的作用最强, 一般在服药后6 ~10h出稀便。

番泻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蕙酮有以下药理作用:①具有胆碱样作用, 大黄酸蕙酮可刺激大肠载膜, 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 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①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一K ﹢一ATP酶, 降低小肠上皮细胞的离子主动转运, 阻碍N a + 转运吸收,使肠腔容积增大, 肠内渗透压增高, 保留大量水分, 反射性地使其推进性蠕动幅度增强, 刺激肠载膜分泌, 促进排便, 临床用于: 大便燥结, 热结便秘, 单用作用缓和, 可提高结肠中段和远端能力, 增强肠推动, 常以复方应用, 依据辩证选用大承气汤、黄龙汤、温脾汤等加减应用, 可加速滞留于肠道的病原体毒素和多种肠源性有毒物质排出, 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1.2 免疫调控作用对内毒素诱生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内毒素血症时, 大黄也可减低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血浆内毒素浓度, 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 减少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 防止或减轻急性感染中可能出现的内毒素血症, 可以起到保护器官, 降低病死率。

对自细胞介素( IL )及淋巴细胞的影响: 大黄素可以抑制不同有丝分裂原( ConA ) 刺激脾细胞增殖反应, 抑制C onA 诱导白细胞介素一2 的产生,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

1.3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其中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

幽门螺杆菌(HP)是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的病因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大黄中的游离蕙醒类衍生物刊钊P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蕙醒类衍生物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问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影响了幽门螺杆菌芳胺乙酞转移酶的活性。

另外大黄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与保护胃载膜细胞也有一定关系.醒类衍生物中的芦荟大黄素对带状疤疹病毒、假狂犬病毒、流感病毒均有灭活作用,同时大黄对艾滋病(AIDS)病毒H lV--RT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对霍乱毒素有对抗作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大黄(学名:Rheum palmatum L.)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

大黄具有明显的泻药作用,主要成分为芦丁、大黄素和酚酸类化合物等。

它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速食物在肠道中的通过,增加粪便的体积和湿度,从而产生通便作用。

同时,大黄还具有抑制肠道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的作用,可增加肠道腔内液体的分泌,从而进一步促进排便。

因此,大黄被广泛用于治疗便秘和积热等相关疾病。

除了泻药作用外,大黄还具有抗炎作用。

大黄中的大黄素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能力,能够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白细胞的浸润,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大黄可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此外,大黄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黄中的芦丁和大黄素具有对热毒的清除作用,可以降低体内的炎热程度,减少毒素的累积,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大黄常用于治疗热毒病、湿热病等疾病。

除了上述药理作用外,大黄还具有调理肠道菌群、排毒养颜、消肿止痛等作用。

临床应用方面,大黄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其他草药进行配伍应用,如与黄连、黄芩等配伍应用可以增强其泻火、清热作用,与白术、茯苓等配伍应用可以改善脾胃湿热症状。

然而,大黄也有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长期过量使用大黄可能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

同时,孕妇、哺乳期女性和腹泻型疾病患者等应慎用大黄。

因此,在使用大黄时需要遵循医嘱,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大黄具有明显的泻药、抗炎和清热解毒等作用,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炎症性肠病、湿热病等疾病。

但使用大黄时需注意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合理使用大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药理作用大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主要包含大黄素等成分。

它具有以下药理作用:1.润肠通便:大黄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刺激肠壁运动,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

因此,大黄常被用于治疗便秘等肠道问题。

2.祛湿解毒:大黄含有大量的蒽醌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很好的解毒效果,能够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和湿气。

此外,大黄还可以减少湿热和湿毒对身体的侵害。

3.活血祛瘀:大黄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瘀血堆积,对于一些因气滞血瘀导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疗效。

4.抗菌消炎:大黄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菌和消炎作用,能够抑制一些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减轻炎症反应。

功能主治基于大黄的药理作用,它具有以下主要的功能和主治:1.导泻通便:大黄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

它能够促进肠蠕动,增加粪便的湿度,使其更容易排出体外。

此外,大黄还可以调整肠道的水分吸收能力,减少水分的吸收,进一步增加粪便的湿度,促进排便。

2.清热泻火:大黄具有清热的作用,能够通过排除体内的湿热来降低体温和消炎。

它常被用于治疗热病、湿疹等热毒病症。

3.改善便秘引起的皮肤问题:便秘会导致体内毒素堆积,进而引发皮肤问题,如痤疮、黯沉等。

大黄具有解毒作用,能够排除体内有害物质,改善皮肤问题。

4.缓解瘀血引起的痛症:大黄含有活血化瘀的成分,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瘀血的积聚,从而缓解瘀血引起的疼痛,如痛经、血栓等疾病。

–痛经:大黄可以促进子宫的收缩和排除,减轻痛经。

–血栓:大黄具有抗凝血作用,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5.改善湿气引起的问题:湿气容易滞留在体内,引起浮肿、腹胀以及其他不适症状。

大黄的祛湿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改善湿气引起的问题。

综上所述,大黄具有润肠通便、祛湿解毒、活血祛瘀和抗菌消炎等药理作用。

基于这些作用,大黄可以用于治疗便秘、热毒病症、皮肤问题、瘀血引起的痛症以及湿气引起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大黄时应遵医嘱,避免滥用和误用。

大黄具有抗菌作用

大黄具有抗菌作用

大黄具有抗菌作用, 且抗菌谱广、作用强, 有效成份主要为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芦荟大黄素, 其中以芦荟大黄素作用最强, 其抗菌机理是对细菌细胞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阻碍作用, 还能抑制二十碳稀酸类异常代谢, 增加细胞保护机制, 抗凝抗栓。

改善微循环, 有抗厌氧菌作用, 特别是对常见的脆弱杆菌的抑制作用尤为显著。

大黄还具有清除自由基, 促进肠黏膜杯状细胞增生, 改善肠黏膜通透性的使用。

临床上根据大黄的这些药理作用, 可治疗多种疾病。

大黄具有促进肠黏膜新陈代谢, 活血化瘀、改善血液灌注, 增加肠蠕动、抑制肠道病菌生长, 及炎性介质释放, 阻止脂质过氧化反应及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的作用,大黄为通腑之要药, 通过临床观察, 大黄具有缓解腹痛快,退热、解毒、通腑效果好等特点, 大黄能抑制胰酶的分泌, 对于急性胰腺炎发病直接有关的5种胰酶( 胰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胰糜蛋白酶、胰激肽释放酶和胰脂肪醇) 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大黄可提高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清总补体水平, 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 具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及对抗内毒素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大黄的蒽醌类衍生物能促使血小板生成, 显著增加纤维蛋白质、缩短凝血时间, 其含有的鞣质又具有局部收敛, 止血作用。

生大黄粉剂能均匀覆盖胃黏膜表面较长时间, 更有利于其止血和保护胃黏膜起屏障作用药用大黄和掌叶大黄对多数革兰氏阳性细菌及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在试管中均有抗菌作用, 抗菌的有效成分主要是蒽醌类衍生物, 其中以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及大黄酸作用最好。

它们的作用均为抑菌而非杀菌,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炭疽杆菌以及对伤寒(仅对大黄酸敏感)、副伤寒和痢疾杆菌均有良效。

在抗菌作用方面, 大黄酸和大黄素的结晶较为稳定, 其溶液也能耐热, 但对光很敏感, 溶液在放置过程中也易遭破坏。

大黄煎剂及水、醇、醚的浸出液在试管中对若干常见的致病性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波叶大黄在体外对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滴虫有杀灭作用。

中药大黄的药理作用

中药大黄的药理作用

中药大黄的药理作用1. 泻下作用大黄有泻下作用, 蒽醌甙是其产生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 双蒽酮番泻甙的作用最强, 游离型蒽醌类只有微弱的泻下作用.实验证明大黄煎剂的泻下作用明显,但受煎煮时间、加热温度和酸碱性的影响, 长时间的加热会使大黄致泻的有效成分番泻甙的泻下效力降低.大黄口服给药后需6~8小时才发挥作用;而直肠给药, 泻下作用出现的时间较口服要快得多;注射其有效成分,则作用迅速且泻下效力最强.研究表明: 大黄的有效成分口服后, 在消化道内被细菌代谢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而发挥泻下作用.亦有研究证明: 大黄发挥泻下作用的另一途径是番泻甙由小肠吸收后, 经肝脏转化为甙元, 再刺激胃壁神经丛而引起大肠蠕动致泻, 同时一部分以原型或甙元随血转运到大肠, 刺激黏膜下神经丛和更深部肌肉神经丛等, 使肠运动亢进, 引起泻下.大黄的泻下成分能排泄于乳汁中, 乳妇服用后可影响乳婴,引起婴儿腹泻.大黄具有兴奋和抑制胃肠的双重作用, 前者的物质基础是番泻甙, 后者的物质基础是鞣质类.实验表明: 大黄汤对小鼠的胃肠道初期呈运动亢进, 后期呈运动抑制, 低浓度促进, 高浓度抑制.大黄中所含之鞣质对胃肠运动有抑制作用, 故在产生泻下作用后可出现便秘.大剂量使用大黄1~5g时, 产生泻下作用;小剂量使用大黄0.05~0.3g时则出现便秘,其机制与大黄中所含鞣质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过少的泻下成分的作用有关.2. 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在试管内, 大黄对革兰阳性细菌和某些革兰阴性细菌均有抗菌作用.抗菌的有效成分以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及大黄酸作用最好.其抑菌效力之比为4:2:1;抑菌的有效浓度为 1.5~25μg/ml.大黄的抗菌成分除了蒽醌类外, 可能还有其他水溶性成分, 因为生大黄煎剂去掉鞣质或游离蒽醌或二者均去掉后, 仍有抗菌活性, 且这些成分的抗菌活性有耐热耐压的性质.大黄抗菌的作用机制是对细菌细胞核酸、蛋白质合成及糖代谢有明显抑制作用.大黄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布氏杆菌、鼠疫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覃状杆菌、淋病双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尤其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的抑菌作用较强.大黄水煎剂、水浸剂、醇浸剂、醚浸剂在试管内对一些常见的致病性真菌如许兰黄癣菌、同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星形奴卡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大黄煎剂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大黄浸出物可抑制和杀灭溶组织变形原虫, 也可杀灭人毛滴虫, 但对人肠滴虫及万氏唇形鞭虫的抑制作用较弱.大黄对阴道滴虫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 对胃肠道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 给予生大黄能治疗和预防应激性胃溃疡的出血, 表现为出血程度明显减轻, 出血灶及出血灶面积明显减少, 其作用与甲氰咪胍相似.大黄治疗和预防溃疡的机制是其有抑制胃酸分泌, 降低蛋白酶活性的作用.对灌服纯酒精造成胃黏膜损伤的大鼠预先灌胃给予大黄煎剂的实验表明: 大黄对胃黏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临床研究证明: 生大黄和熟大黄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相同剂量下生大黄的作用更明显, 但熟大黄对胃肠道反应小, 可大剂量应用.生、熟大黄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与西药组疗效一致, 但熟大黄组副作用小, 患者康复快.大黄含苦味质, 服用小剂量粉剂0.6~0.9g 可促进胃液分泌而有健胃助消化作用.4. 解痉作用大黄素能解除乙酰胆碱所致的离体小鼠肠痉挛, 其解痉作用较罂粟碱强 4 倍多, 但对豚鼠气管的解痉作用较弱.5. 对肝脏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 大黄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生大黄能使中毒性肝炎的实验家兔死亡数及肝脏显著坏死的动物数减少.大黄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体外实验证明: 大黄煎剂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除去鞣质后作用减弱或消失, 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大黄具有抗菌作用

大黄具有抗菌作用

大黄具有抗菌作用大黄具有抗菌作用,且抗菌谱广、作用强,有效成份主要为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芦荟大黄素,其中以芦荟大黄素作用最强,其抗菌机理是对细菌细胞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阻碍作用,还能抑制二十碳稀酸类异常代谢,增加细胞保护机制,抗凝抗栓。

改善微循环,有抗厌氧菌作用,特别是对常见的脆弱杆菌的抑制作用尤为显著。

大黄还具有清除自由基,促进肠黏膜杯状细胞增生,改善肠黏膜通透性的使用。

临床上根据大黄的这些药理作用,可治疗多种疾病。

大黄能促进肠粘膜代谢,促进血液循环瘀、改善血液灌注,增加肠蠕动、抑制肠道病菌生长,及炎性介质释放,阻止脂质过氧化反应及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的作用,大黄是疏通脏腑的重要药物。

通过临床观察,大黄能迅速缓解腹痛,退热、解毒、通腑效果好等特点,大黄能抑制胰酶的分泌,对于急性胰腺炎发病直接有关的5种胰酶(胰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胰糜蛋白酶、胰激肽释放酶和胰脂肪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大黄能改善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清总补体水平,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具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及对抗内毒素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大黄的蒽醌衍生物可以促进血小板生长成,显著增加纤维蛋白质、缩短凝血时间,其含有的鞣质又具有局部收敛,止血作用。

生大黄粉剂能均匀覆盖胃黏膜表面较长时间,更有利于其止血和保护胃黏膜起屏障作用药用大黄和大黄对试管中的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革兰氏阴性菌有抗菌作用。

有效的抗菌成分主要是蒽醌衍生物,其中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和大黄酸的效果最好。

它们的功能是抑菌而不是杀菌。

它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炭疽杆菌、伤寒(仅对大黄敏感)、副伤寒和志贺氏菌有效。

就抗菌效果而言,大黄酸和大黄素的结晶相对稳定,其溶液也可以耐热,但它们对光非常敏感,溶液在放置过程中也容易损坏。

大黄汤和水、醇、醚提取物也能抑制试管中常见的致病真菌。

大黄在体外能杀灭溶组织阿米巴和滴虫。

它对流感病毒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蒽醌类是大黄中研究最多的活性成分,在不同来源药材及不同饮片中含量有所不同[5-6],含量为3%~5%,分为游离型与结合型。

大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

大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

大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大黄,又称芒硝、鸦胆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既可以入药,也可以用作食品添加剂和化工原料。

大黄具有清热泻火、通便利湿、止痛活血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便秘、疮疖、痔疮等多种疾病。

此外,大黄还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清热解毒等药理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的主要功效与作用如下:1. 清热泻火:大黄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热病、口舌生疮等症状。

大黄中的大黄素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次数,从而排除体内热毒,减轻身体的炎症反应。

2. 通便利湿:大黄具有通便利湿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便秘、湿热下注等症状。

大黄中的大黄素有刺激肠道蠕动的效果,可以增加排便频率,缓解便秘问题。

同时,大黄还具有利湿作用,可以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湿气。

3. 止痛活血:大黄具有止痛活血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痛经、瘀血等症状。

大黄中的大黄素具有舒筋活血的功效,可以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此外,大黄中的芒硝还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可以减轻疼痛感。

4. 抗菌抗炎:大黄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大黄中的芒硝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对多种致病菌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同时,大黄中的大黄素还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

5. 抗肿瘤:大黄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以用于辅助治疗肿瘤。

研究发现,大黄中的大黄素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降低肿瘤的发生率。

此外,大黄中的芒硝还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6. 清热解毒:大黄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大黄中的大黄素可通过增加尿液排出来清除体内的毒素,减轻中毒症状。

同时,大黄中的芒硝还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

总结来说,大黄具有清热泻火、通便利湿、止痛活血、抗菌抗炎、抗肿瘤和清热解毒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在中医药领域,大黄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痢疾、湿疹、痈疡等疾病。

同时,大黄还可以用作食品添加剂和化工原料,在食品加工和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一、本文概述大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源远流长。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大黄的来源、性味归经等基本属性,随后深入探讨其药理作用机制,包括泻下作用、抗菌作用、抗炎作用、抗氧化作用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大黄在临床各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并总结其疗效及安全性。

本文还将对大黄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贡献一份力量。

二、大黄的药理作用大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涉及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利胆、泻下等多个方面。

大黄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其含有的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蒽醌类等,能够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大黄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

其抗氧化成分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对预防和治疗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具有重要作用。

大黄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其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多种肿瘤如肝癌、肺癌、乳腺癌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抗菌和抗病毒方面,大黄的有效成分能够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壁或细胞膜,抑制其生长和繁殖,对多种细菌和病毒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等具有抑制作用。

大黄还具有利胆作用。

其能够刺激胆汁分泌,促进胆汁排泄,对胆结石、胆囊炎等胆道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大黄的泻下作用也是其药理作用之一。

其能够刺激肠道蠕动,增加肠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促进排便,对便秘等肠道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大黄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其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利胆、泻下等作用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大黄,又称为中国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中医药中。

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

大黄的中药名为"大黄",其学名为Rheum palmatum L.,属于蓼科植物。

在中医药理论中,大黄具有通便泄热、祛湿燥湿等功效,并被用于治疗便秘、湿热病症等。

大黄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其中主要的活性成分是大黄素。

大黄素是一种黄色晶体,呈现弱酸性,容易溶于醇和酮类溶剂。

此外,大黄还含有大黄酸、蓼皮甙、大黄酚等多种成分。

这些成分共同作用,赋予大黄药物其特殊的药理作用。

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是促进肠道蠕动和增加排泄。

大黄素能够刺激肠道的平滑肌收缩,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的排出。

同时,大黄素还能够抑制肠道内过多水分的吸收,增加水分的排泄。

这些作用使大黄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和湿热病症。

另外,大黄还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有助于改善炎症和感染等症状。

除了上述作用,大黄还具有一定的利胆作用。

大黄酸是大黄中的一种成分,具有刺激胆汁分泌的作用。

此外,大黄还能抑制肠道内的细菌和寄生虫的生长,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黄在中医药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于以下病症的治疗:1. 便秘:大黄能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排出,对于缓解便秘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

2. 湿热病症:大黄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病症,如湿热黄疸、湿热泄泻等。

3. 炎症和感染:大黄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对于改善炎症和感染等症状有一定帮助。

4. 胆道疾病:大黄能刺激胆汁分泌,对于一些胆道疾病的治疗有一定效果。

虽然大黄具有较好的药理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大黄具有泻下作用,不宜过量使用。

长期过量使用大黄可能引起肠功能障碍,进而导致便秘。

此外,大黄在孕妇、哺乳妇女、小儿和体弱者中慎用,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的来说,大黄作为一种中草药,在中医药中被广泛使用。

其化学成分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大黄素和大黄酸等,具有通便泄热、祛湿燥湿等药理作用。

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

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

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中医药治疗便秘、肝胆疾病和湿热病等症状。

大黄的主要成分是大黄素和大黄酚,它们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已经在临床使用中得到证实。

首先,大黄素是大黄的重要成分之一。

研究表明大黄素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和抑制肿瘤生长等多种作用。

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大黄素可以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此外,大黄素还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于预防和治疗各种免疫相关性疾病具有潜在疗效。

另外,大黄素还可以改善肝功能,促进胆汁分泌,对于肝胆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帮助。

除了大黄素,大黄酚也是大黄的主要成分之一。

大黄酚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和镇痛等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酚可以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效果。

此外,大黄酚还可以减少炎症反应,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对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大黄酚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对于治疗肿瘤具有潜在的疗效。

此外,大黄酚还可以通过抑制疼痛传导途径,减少疼痛感受,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其主要成分大黄素和大黄酚实现。

研究表明,大黄素和大黄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药理作用。

例如,它们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此外,它们还可以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如PI3K/Akt、MAPK和NF-κB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通过这些途径的调节,大黄的药理作用可以在多个方面发挥,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潜力。

尽管大黄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但是在使用中还需注意其副作用和禁忌症。

大黄具有一定的泻下作用,容易引起腹泻和腹痛等不良反应。

此外,大黄还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可能导致肠道黏膜的损伤和溃疡。

因此,在使用大黄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另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避免使用大黄,以免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中药大黄功效与作用

中药大黄功效与作用

中药大黄功效与作用大黄,又称黄连木,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

它具有独特的功效与作用,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大肠湿热、心火旺盛等疾病。

本文将从大黄的性味与归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一、性味与归经大黄的性味为苦、寒,归经属于肝经、大肠经。

苦性寒凉的性味使大黄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活血、润肠通便的功效。

二、化学成分大黄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素(即芽皮甙),其化学名称是3,8-二羟基-1-甲基蒽醌-2-糖苷。

此外,大黄还含有蒽醌类、大黄素甙、芳香族蒽醌和黄酮类等多种成分。

其中,大黄素是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强烈的药理作用。

三、药理作用1. 清热泻火:大黄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对于热毒壅盛、内热外感等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大黄可以通过刺激肠道黏膜,促进排便,将体内积郁的湿热排出体外,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

2. 凉血活血:大黄可以活血化瘀,对于瘀血引起的疾病有明显的疗效。

大黄素可以刺激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帮助瘀血排出体外,凉血活血,达到治疗目的。

3. 润肠通便:大黄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对于便秘、大肠干燥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大黄素可以增加大肠蠕动,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次数,润滑大肠,达到通便目的。

4. 抗菌抗炎:大黄具有广谱的抗菌和抗炎作用,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大黄素可以抑制细菌、病毒的生长与繁殖,减轻炎症反应,达到抗菌抗炎的作用。

四、临床应用1. 大黄泻下,用于治疗热毒壅盛、内热外感等疾病。

如痈肿疮疡、急性肠炎、急性胃炎等。

2. 大黄活血,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疾病。

如痛经、瘀血性疼痛等。

3. 大黄通便,用于治疗便秘、大肠干燥等症状。

4. 大黄清热,用于治疗湿热病、疮疡溃烂等疾病。

总结而言,大黄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活血、润肠通便、抗菌抗炎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它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素,通过刺激肠道、扩张血管、增加大肠蠕动等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简介
大黄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本文
将介绍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的进展。

药理作用
1. 润肠通便:大黄含有大量的大黄素,它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便秘等肠道问题。

2. 消炎镇痛:大黄中的大黄酚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消炎镇痛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炎症性疼痛。

3. 抗菌作用: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抑制各种细菌和真菌生长的
作用,对多种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大黄的抗肿瘤作用:有研究表明,大黄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对某些肿瘤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但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2. 大黄的抗炎作用:一些研究显示,大黄具有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3. 大黄的解热镇痛作用:有报道显示,大黄对解热镇痛有一定效果,可用于治疗发热和疼痛症状。

结论
大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润肠通便、消炎镇痛、抗菌等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进展。

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其抗肿瘤、抗炎和解热镇痛等作用,以加深我们对大黄的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 《中医药学报》. 2020;20(5):200-210.
2. 王五, 赵六. 大黄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中草药研究》. 2019;25(3):100-110.
3. 七八, 九十. 大黄的抗炎和解热作用研究综述. 《中医临床实践》. 2018;18(2):80-90.。

大黄性状及药理作用

大黄性状及药理作用

大黄性状及药理作用一、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

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

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成层环明显,无星点。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二、鉴别本品横切面:根木栓层及皮层大多已除去。

韧皮部明显;薄壁组织发达。

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射线较密,宽2~4列细胞,内含棕色物;导管非木化,常1至数个相聚,稀疏排列。

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并含多数淀粉粒。

根茎髓部宽广,其中常见黏液腔,内有红棕色物;异型维管束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位于形成层外方,韧皮部位于形成层内方,射线呈星状射出。

粉末黄棕色。

草酸钙簇晶直径20~160μm,有的至190μm。

具缘纹孔、网纹、螺纹及环纹导管非木化。

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或多角形,直径3~45μm,脐点星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

三、药理作用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由于鞣质所致,故泻后又有便秘现象;有利胆和健胃作用;此外,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一)对消化系统的影响(1)泻下作用:作用表现:一般在服药后6~10小时排出稀便。

泻下有效成分:认为主要是番泻甙类。

泻下作用机理:番泻甙在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蒽酮,大黄酸蒽酮可刺激大肠粘膜,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另外还可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2)利胆、保肝(3)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4)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二)对血液系统的影响(1)止血作用:特点:作用确切、见效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药用大黄或唐特大黄的根及根茎。

性寒,味苦,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化瘀、利胆退黄的功效。

大黄的主要成分是蒽醌类衍生物,以两种形式存在,部分游离,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蒽苷。

游离的苷元有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等存在。

结合状态的蒽苷是泻下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蒽醌苷和双蒽酮苷。

双蒽酮苷中的番泻苷是致泻的主要成份。

1 大黄的药理作用
1.1 泻下作用
大黄的泻下作用,古人早已肯定,如《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记载为:“药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

大黄经吸收后,结合状态的葸苷大部分未经吸收直接到达大肠,在肠内细菌的作用下,还原成蒽酮或蒽酚,刺激肠黏膜,并抑制钠离子从肠腔转运至细胞,使大肠内水份增加,肠蠕动亢进而致泻,部分蒽苷由小肠吸收,在体内还原成蒽酮(酚),再经大肠或胆囊,分泌入肠腔,并发挥作用。

大黄的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肠,能使中、远段结肠的张力增加、蠕动加快,并对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无影响。

但大黄生用导泻,久煎则止泻,主要由于蒽苷久煎可水解为致泻作用很弱的苷元,又因大黄含鞣质较高,故致泻后常可产生继发性便秘。

1.2 抗感染作用
大黄抗感染作用确切,常用于火热上炎、热邪壅盛所致头痛、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丹毒、热毒痤疮、乳痈、肠痈以及赤白下痢等一切实热火证。

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菌机理主要是抑制菌体内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和脱氢过程,并能抑制细菌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

1.3 利胆作用
大黄利胆退黄,清化湿热多与茵陈、栀子同用治疗湿热黄胆。

大黄还能加强胆囊收缩,使奥荻矢括约肌松弛,从而使胆汁排出增加。

1.4 止血作用
大黄能泻火凉血,引血下行,常用于火热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等证。

大黄能缩短凝血的时间,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能使纤维蛋白原增加,血管的收缩活动增强;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但对正常人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2 大黄的临床应用
大黄常用于胃肠实热所致急慢性或习惯性便秘、热积便秘兼高热、神昏谵语、惊厥发狂者,常配芒硝、厚朴等如大承气汤;兼津液虚亏,配玄参、麦冬,如增液承气汤;改善肌体状态,致使热解,如为下痢赤白,常配以芍药、黄连,如芍药汤;若为寒积便秘常配伍附子、干姜。

大黄治疗实火上炎所致的吐血、衄血以及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等证,常配以黄连、黄芩如泻心汤。

目前用大黄或复方大黄治还应用于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等出血的治疗,机理主要是:其能抑制上消化道的运动,缩短凝血时间,并能促进细胞外液向血管内转移使血液稀释等。

大黄常与茵陈、栀子等配伍治疗肝胆湿热,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及黄疸性肝炎等效果亦好。

大黄常与活血化瘀药物配伍治疗产后腹痛、血瘀经闭以及跌打损伤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