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是19世纪上半期德国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政治思想有着明显的保守和妥协性,但教育思想中却包含着不少合理的、积极的因素。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努力寻求教育规律,力图建立科学的教育学,为此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赫尔巴特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选择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两部分。
前者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他们将来选择职业;后者是指道德的目的,要求培养五种道德观念,这是教育最必要的、最高的目的,可见赫尔巴特非常重视德育。
所谓五种道德观念是指“内心自由”、“完善”、”善意”、“正义”、“报偿”的观念。
关于德育的途径,赫尔巴特强调首先是教学,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手段,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性教学”的观点,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有教育性,而教育则不能离开教学。
赫尔巴特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统一起来,表明他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这种观点的提出不但在教育史上有页献,而且已为现代教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赫尔巴特认为,进行德育还需要道德训练,所谓道德训练就是教育直接作用于儿童的情感,使道德愿望变为行动,使道德力量更持久。
训练的方法包括陶冶、赞许和谴责,良好的健康状况和教师的人格也对训练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在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方面,赫尔巴特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以学生的多方面兴趣为依据,主张设置多方面的课程,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门类广泛的课程体系,虽然其中仍保留了神学,并注重古典学科,但在当时已是一大进步,为现代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赫尔巴特还提出了传授新知识的课堂教学程序,这就是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包括“明了(清楚)”、“联合(联想)”、“系统”、“方法(应用)”等4个步骤,使课堂教学有序可循,井然有序,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可以说,赫尔巴特对夸美纽斯以来近三百年课堂教学的经验作了很好的概括。
详述并简评赫尔巴特的教育过程论。

详述并简评赫尔巴特的教育过程论。
赫尔巴特的教育过程论是一种基于机制主义的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是一种逐级递进的过程,通过给予学生正确的刺激和培养良好的习惯,可以塑造他们的人格并实现个人发展。
赫尔巴特强调,人的性格和智力是通过经验和教育来塑造的,而非先天决定的。
根据赫尔巴特的理论,教育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感觉经验阶段、联想经验阶段和思维经验阶段。
在感觉经验阶段,学生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并通过感觉机制来理解世界。
教育的目标是提供丰富多样的感觉体验,让学生对物质世界产生兴趣并发展他们的感觉机制。
在联想经验阶段,学生将感觉经验与记忆结合起来,并形成有机的联想。
教育的任务是提供学习机会和刺激,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联想和习惯,并形成健康的行为模式。
在思维经验阶段,学生通过思考和推理来理解复杂问题,并发展高级思维能力。
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提供挑战和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赫尔巴特的教育过程论强调了个体的主动参与和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自主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他还强调教育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关注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
对于赫尔巴特的教育过程论,我认为它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对于发展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全面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人成长。
然而,赫尔巴特的理论在实践中可能存在一些挑战,例如如何平衡个体差异和群体需求,以及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等。
综上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过程论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积极的启示和作用。
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欧洲教育心理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赫尔巴特的主要代表作是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
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将教育理论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试图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深化了教育学研究的内容。
第一节思想基础与《普通教育学》一、生平及思想基础1.生平•赫尔巴特出生在德国西部奥登堡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
少年的赫尔巴特就比较爱思考和研究一些有关人类社会的问题。
18岁时,他进入耶拿大学学习。
大学毕业后,他曾经去瑞士的一个贵族家庭做了三年的家庭教师。
•在瑞士期间,赫尔巴特曾去布格多夫拜访裴斯泰洛齐,对其教育方法和经验进行了研究。
•从瑞士回来后,赫尔巴特离家来到柏林做了两年的助教,后又到哥丁根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
在哥丁根大学任教期间,赫尔巴特主要讲授教育学和心理学。
1841年,他因中风而去世。
2.思想基础(1)政治观•赫尔巴特拥护德国封建贵族的利益,认为对于普鲁士这样的封建君主制度,只需设法维护和巩固它的秩序,而不应象法国那样给予任何破坏和改变。
这是他的最基本的社会政治观点。
•在哲学上,赫尔巴特接受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单子论”中“实体不变”的思想,认为宇宙是由无数的“精神实在”构成的,这些实在是永恒不变的。
•赫尔巴特认为,观念是心理的最基本的要素。
他把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看成是观念的集聚和分散。
他断定心理学是研究观念集聚、分散、结合和消失的科学。
教育过程就是不断向学生呈现“观念”的过程。
•从观念竞争有强弱变化的认识出发,赫尔巴特还提出了“意识阈”的观点,并用观念在“意识阈”内外的活动变化来解释人的心理。
•赫尔巴特把全部心理活动归结为观念的活动,实际上也就是把人的全部精神生活都看成是观念的活动。
•在心理学上,赫尔巴特还提出了“统觉”的思想,统觉是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理论概述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在他看来,实践 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 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 赫尔巴特的 伦理学和心理学是与其哲学紧密相联的。
在哲学上,他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
他认为宇宙 是无数的独立存在的“实在”所构成。
实在”是永恒不变的,不可认识的。
但它们之间会发生 关系,并相互影响。
哲学思想“五道念”理论1. 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2. 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3. 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4. 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5. 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
心理学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
赫 尔巴特依据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是脱离肉体而独 立存在的,最初是一无所有的,当其和肉体结合时,必然和各种各样有组织的物质发生关 系,开始获得感觉,进而形成表象或观念。
赫尔巴特把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归结为观念活 动, 观念有同化作用,这就是说,人们心灵中已有的旧观念可以同化、吸收新的观念,使 自己得到补充、丰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观念。
他把这个过程称为“统觉”。
统觉 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统觉的过程。
教育理论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 “教育性教学 ”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 阶段的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 论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
选择的目的又称“可 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
他认为, 选择的目的固属重要,但仅居次位,最重要的是道德的目的(又称必要的目的)。
所谓道德 的目的,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一、教育的目的分为两种,“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可能的目的”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各种潜力和谐发展。
“必要的目的”是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二、理论基础1.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他认为伦理学指明目的,心理学指出途径、手段和障碍。
2.伦理学(1)赫尔巴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
内心自由: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说对真善美具有明确的认识,就能够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行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的原则。
完善:人调节自己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仁慈:指绝对的善。
他要求人无私的位他人谋福利、与他人为善,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协调一致。
正义:它要求避免不同意志之间的冲突,并且按照人们自愿达成的协议解决冲突。
公平:指当人“故意作祟”时予以应有的惩罚,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2)赫尔巴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知识或认识在德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心理学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
赫尔巴特断定,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不过是观念的活动而已。
赫尔巴特赞同洛克的白板说“心灵在绝对意义上是一块白板,没有任何生活或表象的形式”:另一方面他认为,人借助于表象的力量,主动的与环境发生联系,从而获得观念和知识,使教育和教学成为可能与必要。
在上述原理基础上,赫尔巴特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和注意等心理问题。
三、方法(管理、教学、训育)管理: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所谓的“儿童管理”也是一种道德教育。
儿童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儿童管理的任务主要是为随后进行的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管理的意义在于对某些恶性的预防。
外国教育史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三)道德教育
1、训育
(1)概念
根据赫尔巴特的见解,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的培 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主要是关于道德教 育方法的主张。
(2)阶段 道德判断:道德的基础,道德教育的起点 道德热情:同勇气与智慧相协调 道德决定:对事物、环境等进行观察和理解 道德自制:对自我的认识
(2)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 兴趣本身存在于经验之中 兴趣是头脑中各类观念相互联系的结果,是个体对观念加 以体验的过程
2、根据兴趣分类划分课程内容 (1)经验的兴趣 经验的兴趣:自然、物理、化学、地理 思辨的兴趣:数学、逻辑、文法 审美的兴趣:文学、绘画
(3)统觉:即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 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同化过程。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 内,都必须与意识中原有的观念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 斥。这个观念的整体即统觉团。
二、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一)教育目的论
1、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分为两部分,即可能的目的和必
(2)同情的兴趣 同情的兴趣:外国语(古典语言和现代语)、本国语 社会的兴趣:历史、政治、法律 宗教的兴趣:神学
(二)统觉与课程
1、统觉理论
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
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这就必然要求课程的安排应 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 不熟悉的材料。
理论基础 德育理论 课程理论 教学理论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伦理观
1、特征
强调知识或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赫尔巴特指
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是获得广阔视野的结果,而且又是完整
赫尔巴特教育目的和课程理论

2.兴趣与课程
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 趣……
只有能够引起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 觉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教材。
11
兴趣
经验的兴趣
认识周围自然界的兴趣
同情的兴趣
认识社会生活的兴趣
经验的
思辨的
审美的
பைடு நூலகம்
同情的
社会的
宗教的
地 化 物 自 理 学 理 然
文 法
逻 数 辑 学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班级授课制、课程理论
1
约翰· 弗里德里希· 赫尔巴特
Johann 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 德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 家、哲学家,科学教育学的 奠基人,在教育学史上享有 “科学教育学之父”之美誉。
2
一、赫尔巴特的班级授课制 二、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
4
基本特点 ⒈以“班”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 固定的班级,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 学。 ⒉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 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 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 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 课地进行教学。 ⒊把每一“课”规定在驻而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 这单位时间称为“课时”,它可以50/45/30/25/20/15 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 歇和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 以是多科并进,轮流交替。
文 学
绘 画
语外 )国
语
( 古 典 语 言 和 现 代
本 国 语
政 治
历 法 史 律
评析赫尔巴特教育过程论

评析赫尔巴特教育过程论(实用版)目录1.赫尔巴特的教育过程理论概述2.赫尔巴特教育过程理论的四个阶段3.赫尔巴特教育过程理论对小学生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启示4.对赫尔巴特教育过程理论的评价正文一、赫尔巴特的教育过程理论概述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是 19 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过程理论对教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赫尔巴特将教育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并强调教育过程中管理和教学的相互作用。
他认为,教育工作需要教师坚定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同时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赫尔巴特教育过程理论的四个阶段1.明了阶段:学生需要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内容,教师要通过直观教学和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联想阶段:学生要通过观察和思考,将所学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认识和理解。
3.系统阶段:学生要将所学知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4.方法阶段:学生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赫尔巴特教育过程理论对小学生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启示1.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2.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3.教师要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4.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对赫尔巴特教育过程理论的评价赫尔巴特的教育过程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然而,他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和纪律,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
赫尔巴特课程论

赫尔巴特课程论
赫尔巴特课程论是由美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ohn Dewey Herbert)在20世纪初提出的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认为,传统的课程安排过于死板,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赫尔巴特提出的课程论主张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水平来
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
他主张将课程
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兴趣、实践经验和社会环境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赫尔巴特课程论的核心思想是“学以致用”。
他认为,学生通过
实际实践和相关经验的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课程应该设
计为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学习和发展新的能力。
赫尔巴特课程论对于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提出了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倡导个性化教育和多元化学习方式。
它强
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
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九讲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19世纪60年代以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 展,形成“赫尔巴特学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传到美国、欧洲和日本,并通过日本于清 末传到我国。
过分强调教师、书本的作用,并把他的教 学方法绝对化、形式主义化,认为在任何 学科、任何教材中都同样适用,这在一定 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五、《普通教育学》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
• 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使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
• 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 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形式阶段”理论,是 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为近代教学法 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历史上首 先从理论上明确地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 整体来考虑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教学重点】:教育学思想 【教学难点】:伦理学和心理学思想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赫尔巴特的管理论、教学论和训育思想 基本概念:统觉 教育性教学 教学四阶段
论 《普通教育学》
图1:赫尔巴特 (J.F.Herbart,1776~1841)
欲望、习惯于纪律、培养责任心)
训育可以控制情绪,可以使学生铭记体谅 同伴的态度,可以使学生小心谨慎(限制 冒失的尝试,习惯于监督等)
4、训育的阶段和方法
(1)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 定、道德自制
(2)方法: 陶冶 、压制、强迫和惩罚, 赞许、教育者作为榜样、有益于健康的生 活制度
推荐书目
的互相关系; 仁慈: 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 正义: 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 公平: 善或恶的后果。
兴趣
“假如在单个人身上没有多样性、哲学和 道德品格的统一,那么他始终是一个有缺 陷的人。兴趣的多样性能令他获得用以恢 弘其精神力量的广袤土壤。”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和《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
1、教学阶段论要理解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
所谓"专心",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只专心研究某一个东西而不考虑其他东西。
没有专心,就不能正确和透彻地把握、领会"一切值得注意、值得思考、值得感受的事物"。
所谓"审思",是指把一个又一个"专心活动"统一起来。
赫尔巴特说,"我们所要求的专心活动不能同时发生,它们必须逐个产生。
首先是一种专心活动,接着再有另一种专心活动,然后它们才在审思中汇合起来!人必须有无数次这种从一种专心活动过渡到另一种专心活动去的变迁,然后才会有丰富的审思活动,才能随心所欲地返回到每一种专心活动中去。
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
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一是明了。
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学生领悟和掌握。
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
教师适宜于"采用简短的、尽可能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而在讲解之后,立即让一些学生(而不是全部学生)确切地重复出来,这常常是适用的方法"。
二是联想。
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
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
这是统觉的初级阶段。
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人专心"。
"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因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机会去尝试作出偶然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对他来说恰恰是最轻而易举的,最不费力气的,同时可以获得机会去改变这种联想,使之多样化,并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 rich 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他被人们誉为“教育科学之父”。
他的教育目的论对传统教育派产生过重要影响。
正因如此,有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家把他的教育目的论与传统教育派的教育目的论等同起来。
这种误解迄今仍然存在。
在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人们不免对教育目的进行反思。
在教育目的论上,我国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颇深。
因此,进一步研究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论教育的三重目的赫尔巴特在担任家庭教师期间就意识到明确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成功的重要性。
他说:“以我之见,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摆脱偶然的游戏,若出现为人所不容的无把握性,那么就根本不要去想对年轻人进行有意的教育;因为,偶然的事情比起父母和教师的极其细心的工作来所起的教育作用要强得多。
教育因其教育计划的可靠性才具有自身的价值;教育总是在无把握的时候就用高概率来预测自己的成功与否;在非常情况下,教育的成功与否若纯是些可能性而已,就会终止教育。
”为此,他对教育目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赫尔巴特看来,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相应地,统一的教育目的是不可能产生的。
因此,教育目的是多方面的。
但是,教育目的的这种多方面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归结出一个或几个主要的教育目的。
那么,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对此,史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
有的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旨在维护容克封建贵族的统治秩序,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
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培养适应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需要的人;也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双重的,即兴趣和道德。
笔者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似乎可以分为三重:教育的起点——个性;直接的目的——兴趣;间接的目的——品性。
1.教育的三重目的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者在制定教育目的时要着眼于儿童的未来。
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概述

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概述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德语: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有“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的称谓。
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他在教学的心理学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作为“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他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
但他过于强调教师及书本的作用,教学方法也有形式化倾向。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他的教育理论已经完全不合时宜了。
他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主要成果有以下几点;一、教育心理学化1.教育目的心理学化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社会本位论思想。
赫尔巴特把教育的所有目的和最高目的指陈为道德,从观念心理学出发,赫尔巴特论证了道德目的受五种力量支配,心灵只有具备五种力量才能引向至善的方向,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法权、公平。
2.教育过程心理学化他把多方面兴趣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结合起来,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教学阶段理论,教师应运用心理学理论探讨传授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教学程序符合心理规律3.教育内容心理学化4.教育方法心理学化赫尔巴特从方法的角度把教学分为单纯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主张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他提出了四段教学步骤,认为第一阶段适合采用提示教学和分析教学,还可因材料不同使用叙述法、比较法和直观演示教学法等。
第二阶段主要采用综合教学法,同样需要教师对材料进行陈述、分析、组织、概括与推理。
第三、第四阶段主要是在观念系统化基础上对新知识的运用,可采用练习法。
二、教学方法他所设计的启发式教学法,是建立一个生动活泼的心灵,严格地配合着人类思考的基本原则。
赫尔巴特发展了前人关于教育性教学的观点,把教学作为教育的最主要和基本的手段。
他认为,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所有教学都要发生教育作用。
关于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现代课程理论流派(一)——赫尔巴特主义课程理论这是一种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课程理论,常被人称为“传统教育”课程理论,创始人主要是赫尔巴特,实践者和发展者是他的学生齐勒和赖因。
这一课程理论的主要内涵为:1、教育的必要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教育的选择目的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促进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
前者的实质是使人对现存制度的服从和迎合传统;后者的实质是为了使儿童的发展与现实和未来社会分工就业匹配起来。
2、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德性,较近的目标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六种兴趣。
这样,他就在课程与教学层面上,把他提出的有些内在矛盾的教育目的观念统一了起来。
3、建构了规范的“学科”课程,追求古典人文学科与现代学科相结合。
科目设置主要为:自然(博物)、物理、化学、地理、数学、逻辑、文法、自然哲学、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古典语、现代外语、本国语、历史、政治、法律、神学等19个。
4、提出并实践了科目主题中心整合法赫尔巴特首先提出了统觉心理学的整合原理,他还敏锐地看到学校里原学科把内容割裂开了,使学生学到的是知识碎片。
于是他提出了一种新设想:在校外生活中,这些学科内容几乎看不到它们是各自割裂的,那么为什么在学校里就不能把它们联络起来呢?齐勒继承了赫尔巴特的衣钵,坚持教学的终极目标是陶冶德性的观念。
他指出,要达成陶冶道德和陶冶宗教意志的目的,仅仅借助于宗教的教授是不行的必须通过饮食了丰富多样内容的、以明确的教学目的为核心整合起来的课程才有可能。
只有借助这种课程,才能统一儿童的意识,保证儿童以道德、宗教情感和意志为核心的人格的形成。
以教学目的为核心仅仅是观念整合,还必须以一定的学科为中心形成形式的和实质的整合。
齐勒认为,中心学科必须是能够陶冶情绪的,它同意志的形成直接结合,唤起意欲,成为行动的源泉。
这种中心学科就是历史、文学、宗教。
齐勒把所有学科划分为三个系列,第一系列是自然学科,第二系列是语言和数学,第三系列是地理、体操、技能和唱歌。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总结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总结赫尔巴特(John Dewey)是20世纪初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实践的重要性,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面对现实世界的能力。
以下是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总结。
首先,赫尔巴特强调了学生的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和文化中真实的活动,通过亲身经历和互动来建立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应该通过实际的体验来学习,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抽象的知识。
赫尔巴特主张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将学习融入到他们的实际经验中去。
其次,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赫尔巴特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经验和实践来培养判断力、批判思维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世界的挑战。
此外,赫尔巴特还强调了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体学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的发展。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公民。
赫尔巴特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最后,赫尔巴特提出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来制定教学计划,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赫尔巴特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
总的来说,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实践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面对现实世界的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02
赫尔巴特的童年
伯尔尼——不莱梅时期(l797-1802年)1797-1799年,赫尔巴特三个孩(年龄分8岁、10和14岁)的家庭教师,在两年左右的教育实践中赫尔巴特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这成为他日后进行教育理论探索的重要资源。
1
2
1800-1802年,赫尔巴特在不莱梅主要从事裴斯泰洛奇教育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最值得人称道的就是教育形式的四阶段理论,建立了一种明确规范的教学模式,至今仍然影响着课堂的教学。
赫尔巴特是继夸美纽斯之后教育学的又一分水岭似的人物,正是他使得教育脱离哲学的附庸,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
谢谢观看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他指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是获得广阔视野的结果;而且又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思想群活动的结果。”
01
02
赫尔巴特心理学
赫尔巴特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和注意等心理学问题。
赫尔巴特“统觉”理论的基本含义是,学生在原有观念基础上把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领域,吸收、融合、同化新观念,并构成观念体系,即“统觉团”,这一过程就是“统觉”。
二、道德教育理论
“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的最为基本的目的。
赫尔巴特指出: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
必要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明了阶段: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碍清晰的表象,以作为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

一、引言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在19世纪初提出了实践性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
本文将从赫尔巴特的实践性教育理论的内涵、特点、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的内涵1. 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
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实践来达到。
实践性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 教育内容实践性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内容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教育: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其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2)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3)实践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
3. 教育方法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强调,教育方法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2)情境教学: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符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的特点1. 实践性实践性是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的核心特点。
该理论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2. 主体性主体性是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该理论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3. 综合性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内容应该涵盖知识、道德、实践、审美等方面,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论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论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中有两个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
正如他所说:“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出途径、手段和障碍。
”(1)伦理学的主要内容赫尔巴特提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
“内心自由”是指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说对真善美有明确的认识,就能自觉按照道德规律办事,使自己行为符合理性原则;“完善”是指人调节自己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仁慈”是“绝对的善”;“正义”就是守法的观念;“公平”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心理学的主要内容赫尔巴特首倡教育的首要科学是心理学。
他是西方历史上第已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建设成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家。
他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和注意等心理学问题。
他关于统觉的概念是,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中;如果它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唤起意识阀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的观念的结合,形成统觉团;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阀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
道德教育理论(1)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的教育目的与德育论是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教育目的论决定他把德育看成是教育最根本、最首要的目的。
他将道德教育的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前者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后者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
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2)道德教育的原则他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道德教育与教学结合起来,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
他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任何教学过程部必须同时进行教育,道德教育必须依赖于教学,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赫尔巴特的教育实践理论

一、引言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赫尔巴特的教育实践理论出发,探讨其核心观点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二、赫尔巴特的教育实践理论核心观点1.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育目的在于使个体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才能、有审美情趣的人。
2. 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1)明了: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2)联想: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3)系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4)方法:通过练习、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3. 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赫尔巴特强调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采用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设置方面,他主张将知识分为四个方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道德。
4. 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赫尔巴特认为,德育与智育是相辅相成的。
德育是智育的基础,智育是德育的保障。
教师应将德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5. 教师的作用赫尔巴特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认为教师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知识体系的构建者。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精湛的教学技能。
三、赫尔巴特教育实践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1. 教学实践(1)遵循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课程设置,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道德等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赴瑞士担任贵族斯泰格三个儿子的家庭教师。在这里,他根据心理学原理对三个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的儿童进行教育,使教育更符合于他们的实际。赫尔巴特认为,这个时期他虽然只是三个儿童的家庭教师,但已创造了“自己的学校”,取得了教育经验,从此,他开始研究教育学上的心理学问题。
1799年,赫尔巴特辞去家庭教师的职务,回到德国继续深造,研究哲学和教育学。同年,他到布格多夫访问裴斯泰洛齐,对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心理学化”的实验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极为敬佩,对之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起点,立志建立科学教育学。
“教育性教学”的实施 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必须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因此,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工作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还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直接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兴趣就是指智力活动的特性。赫尔巴特认为多方面的兴趣具有一种道德的力量。
五是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赫尔巴特: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
01
赫尔巴特认为,哲学的全部问题就是观念,观念是心的基本构成单位,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全部是观念活动,由观念的交互作用形成意识,达到个人的知觉状态,构成心之内容。
02
赫尔巴特强调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基础之上,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的手段。与此同时,又指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形成道德观念,培养完善的品格,则是其最高目的。这样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表明赫尔巴特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并且进行了明确的论述,在教育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教育性教学的基本思想,已为现代教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尔巴特是19世纪上半期德国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政治思想有着明显的保守和妥协性,但教育思想中却包含着不少合理的、积极的因素。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努力寻求教育规律,力图建立科学的教育学,为此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赫尔巴特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选择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两部分。
前者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他们将来选择职业;后者是指道德的目的,要求培养五种道德观念,这是教育最必要的、最高的目的,可见赫尔巴特非常重视德育。
所谓五种道德观念是指“内心自由”、“完善”、”善意”、“正义”、“报偿”的观念。
关于德育的途径,赫尔巴特强调首先是教学,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手段,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性教学”的观点,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有教育性,而教育则不能离开教学。
赫尔巴特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统一起来,表明他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这种观点的提出不但在教育史上有页献,而且已为现代教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赫尔巴特认为,进行德育还需要道德训练,所谓道德训练就是教育直接作用于儿童的情感,使道德愿望变为行动,使道德力量更持久。
训练的方法包括陶冶、赞许和谴责,良好的健康状况和教师的人格也对训练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在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方面,赫尔巴特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以学生的多方面兴趣为依据,主张设置多方面的课程,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门类广泛的课程体系,虽然其中仍保留了神学,并注重古典学科,但在当时已是一大进步,为现代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赫尔巴特还提出了传授新知识的课堂教学程序,这就是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包括“明了(清楚)”、“联合(联想)”、“系统”、“方法(应用)”等4个步骤,使课堂教学有序可循,井然有序,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可以说,赫尔巴特对夸美纽斯以来近三百年课堂教学的经验作了很好的概括。
尽管赫尔巴特等人过于强调4步的刻板程序,但由于这套理论能够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状态,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新知识的规律,推动了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教育理论(一)论教育目的赫尔巴特依据其上述伦理学思想,论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
在他看来,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
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
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能力和兴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为人类社会分工日细,社会生活也越来越多方面,“每一个人须爱一切的活动而专精于一种”。
教育必须使学生作多方面的努力,培养多方面兴趣,取得各种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将来选择职业作好准备。
不仅如此,它与道德的目的也有密切联系,人的多方面兴趣和能力,可使人对道德行为的选择范围更加广泛,对道德判断更富于灵活性、更加准确和有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完善的道德品质。
赫尔巴特认为,选择的目的固属重要,但仅居次位,最重要的是道德的目的(又称必要的目的)。
所谓道德的目的,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
在他看来,这个目的最为必要,因为无论你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干什么工作,都必须具有“明辨的识见以及与它一起的相应的意志力”,这样,才能够“把所有任意的冲动推回去”,维持现存的社会制度。
所以,道德的目的是教育的最必要、最高的目的。
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赫尔巴特把培养善良的道德品质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实际上是把培养安分守己,服从法律,维护当时德国封建秩序的忠顺臣民放在首位,这反映了赫尔巴特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然而,他把发展多方面兴趣和能力作为教育的直接目的,为儿童将来适应日益细致的社会分工作好准备,这无疑又是进步的,反映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为完成教育目的,赫尔巴特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即儿童管理、教学和道德训练。
(二)儿童管理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
他认为,“只教不管”,会使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如果只管不教,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
在赫尔巴特看来,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
赫尔巴特之所以重视管理,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儿童有一种“不驯服的烈性”,它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既会扰乱教育者的教育、教学计划,也会“把儿童的未来人格置于许多危险之中”,甚至走向“反社会的方向”。
因而,必须自幼加以管理,使之在儿童时期就能够克服他的烈性,“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
管理儿童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1)惩罚的威胁。
赫尔巴特说:“一切管理制度首先采取的是惩罚的威胁”。
所谓“惩罚的威胁”,就是事先警告儿童,不守纪律必受惩罚,强迫他们就范。
但这种方法可能导致两种危险:首先是一些本性顽强的儿童蔑视一切威胁,仍然为所欲为,使威胁不发生效用;其次是数目更多的本性软弱的儿童承受不起威胁,也会产生不良后果。
(2)监督。
监督是不可缺少的方法,可是必须运用得当,否则必然造成极大的危害。
赫尔巴特说:“拘于细节与经常的监督,对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均同样是一种负担,因此双方面易于以欺骗相结合”。
同时,在经常监督的压力下成长的人们必然缺乏创造的能力,果断的精神,自信的行为和多才多艺。
(3)命令和禁止。
这要与威胁、监督配合运用。
无论命令或者禁止都应明确、具体,发出之后即不再收回,要求儿童绝对服从。
(4)惩罚。
在实践中违反禁止和命令的事情是难以避免的,这时则采用惩罚。
如剥夺自由、禁止用餐、关禁闭、打手板、使用惩罚簿等。
(5)做功课或进行活动。
赫尔巴特说:“无论如何儿童一定要有事做;懒散会导致做坏事与不受约束”。
他认为,功课是最好的管理方法。
此外,手工劳动、野外活动也可使儿童不再去做无谓的事情。
(6)权威和爱。
赫尔巴特重视权威的作用。
他说:“人心屈服于权威;权威能拘束心的出乎常轨的活动,因此在压制一种倾向于邪恶的、正在成长的意志,权威可以有很大用处”。
爱可以减轻管理工作,有着教育意义。
因此教师应当以慈爱对待儿童,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和谐起来。
赫尔巴特为了克服存在于儿童身上“不驯服的烈性”和“盲目冲动的种子”,为了防止儿童的意志倒向“反社会的方向”,提出了一整套管理儿童的方法,以培养维护德国当时社会秩序的人,这显然是保守的。
然而,他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如威胁和监督可能产生的弊端及其危害的深刻分析,对于我们研究管理和教育方法仍有启发意义。
(三)教学在赫尔巴特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教学是中心。
他对教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1.多方面兴趣和课程设置赫尔巴特重视多方面兴趣,视之为教学的“较近的目的”,是达到教学的最高目的的基础,是培养德行不可缺少的步骤。
他说:“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
但是特别放在教学面前的较近的目的,可以表达为——多方面的兴趣,较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最后的目的”。
何谓多方面兴趣?所谓多方面兴趣,就是观念的广泛的大规模的活动。
赫尔巴特说:“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
兴趣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求多方面的活动”。
在赫尔巴特看来,通过教学把学生意识中的观念广泛地激发起来,构成广阔的思想范围,可以影响情感和意志,形成完美的道德性格。
他说:“多方面兴趣——道德性格的力量”。
所以,赫尔巴特特别强调教师应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多方面兴趣的形成,有赖于认识多方面的事物,掌握多方面知识。
为此,赫尔巴特主张设置多种课程,通过各门学科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赫尔巴特分兴趣为六种,两大类,并根据六种兴趣设置了相适应的学科。
(1)经验的兴趣: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由感觉而得来的以经验为基础的兴趣,与之相适应设自然(博物)、物理、化学、地理等科目。
(2)思辩的兴趣:是通过思考探索事物间的关系、规律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为数学、逻辑学、文法等。
(3)审美的兴趣:评价、判断自然、艺术和行为美丑的兴趣,与之相适应有文学、绘画、音乐等学科。
(4)同情的兴趣:在与一定范围的人接触中,愿与人共享苦乐的兴趣,通过本国语、外国语(古典语和现代语)等学科来培养。
(5)社会的兴趣:愿与较广泛的人接触,关心社会和国家幸福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为历史、政治、法律等。
(6)宗教的兴趣:重视和亲近神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神学。
赫尔巴特把上述六种兴趣分为两类,前三种归为一类,称自然的或知识的兴趣,后三种归为一类,称历史的或同情的兴趣。
他认为,各种兴趣是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孤立的,这就是说,某一学科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兴趣,但对其他几种兴趣同时也产生影响。
各门学科所提供的范围广泛的观念,通过统觉在儿童心灵中组成统一体,形成多方面的、匀称的、和谐的、完美的性格。
赫尔巴特还认为,学校类型多样化,也能激起多方面兴趣,因而他主张除多设古典中学外,还应设置城市学校和初等学校。
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赫尔巴特适应德国逐步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和日益繁杂的社会生活的需要,拟订了一个内容广泛的课程体系,它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社会科学,门类多样,安排系统,为现代普通中学的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在教育史上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2.教学的形式阶段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激发兴趣,形成观念,传授知识,培养性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塑造儿童心灵的过程。
他把教师比作“建筑师”或“园艺师”,主张教师应通过一种“艺术”——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来建造儿童的心灵。
赫尔巴特一生以大部分精力探求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教学程序,他依据其假设的观念及统觉的心理学理论,研究了教师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形成观念体系的具体进程和方法,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
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是以其多方面兴趣理论为基础的。
他把多方面兴趣比作一个多面体,认为它保存在意识中,能对新出现的事物或观念自动地面向某一方面。
在任何的情况下,它都能产生“专心的活动”,即集中于某一种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随之又能进行“审思的活动”,即应用各种有关知识去探究某种主题或对象。
这两种活动在心理的静态和动态下都可能实现。
所以,学生意识中具备了这样一种内部力量,他便能够在每一瞬间很好地吸收新知识,形成新观念。
特别是每当出现新教材,学生遇上困难时,多方面兴趣则更为明显地表现为克服这些困难所必要的心理动力。
在吸收新知识,形成新观念的过程中,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兴趣。
开始,“兴趣是在注意中展开的”,随后,“荡漾于期望之中”,然后再进入探索新事物本质阶段,最后表现为实际应用新观念的行为。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与兴趣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相适应,他提出了教学的四个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