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路选择(张成福)
张成福版公共管理学章节重点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一、公共管理的意义1、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等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的过程。
2、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不同(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区别)⑴对经济和效率标准认同的工具取向,以替代公平、回应或政治特色.公共管理追求的是效率,强调是管理,公共行政追求的是公平,强调的是行政。
⑵公共管理包括一般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以替代讨论社会价值以及官僚与民主的冲突.⑶对中层管理者的使用关注,以取代政治或政策精英的观点。
二、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1、公共政策的途径(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导源于20世纪70年代,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强调具有政策制定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P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的、非量化的,以实物为基础的规范取向;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三、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⑴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公共管理在本质上是国家的行动,不可避免包括政治权威的作用;私部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非政治权威,但这种权威是是市场的权威或经济权威.⑵多元制衡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是在国家民主宪政的框架下进行的,在民主宪政国家,公共管理的权威是割裂的,而私人部门管理有相对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⑶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就公共利益而言,政府具有促进和实现公共利益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公共管理区别于私人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⑷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
政府部门可以依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行政行为,但受到法的支配,而私人管理更多遵循的是契约自由和意思自治。
⑸政府与市场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的一个重要区别之处就在于政府与市场的区别与差异。
⑹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公共部门政府治理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平衡,私人部门的管理大多为工具的经济理性考虑,通常不顾及或少顾及其他理性的考虑。
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建设_张成福

的周期, 做好全程的管理。 ( 二) 从 单 一 危 机 处 理 , 转 型 为 全
危机的标准化管理 全危机的标准化管理核心在于针
对各种危机开发标准化的通用应对方 案, 以求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最短的时 限内达到最佳的效果。这包括了制定 统一的战略、统一的政策、统 一的危机 管理计划、统一的组织安排、统一 的资 源支持系统等等。
( 五) 全方位资源支持的能力 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危 机管理资源支持系统, 包括: 危机管理 的信息系统和知识系统; 危机管理的 人力资源系统和教育与培训系统; 危机 管理的财政资源系统; 危机管理的物质 资源系统; 危机管理的政策资源系统等 等。该危机管理资源支持系统要能够妥 善统筹上述资源的生产、分配、共享, 以 及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 ( 六) 绩效管理的能力 绩效管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了危机管理的成效。正如联合国所 强调的, 我国政府应设立危机管理的 绩效指标, 突出五项特征: 一是明确性 ( 对能力进行明确的目标设定和任务 设 计) , 二 是 可 衡 量 性( 界 定 度 量 能 力 的 客 观 标 准) , 三 是 能 够 实 现( 在 政 府 能力的范围内能够实现) , 四是相 关性 ( 能够满足各种相关危机和灾变管理 的 要 求) , 五 是 时 限 性( 把 时 间 的 限 制 作为重要的能力标准) 。在建设应急管 理绩效指标同时, 要以绩效管理为推 进平台, 包括绩效的衡量、绩效的监 控、以及持续不断的绩效改进 等; 确保 将绩效管理作为危机管理的基础。 ( 七) 建立健全信息 系统和决 策支 持系统的能力 应尽快建立健全统一、标准化的 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一方面用于在恰 当的时间、通过恰当的渠道、将恰 当的 信息传递到恰当的危机管理人员; 另
华北电力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核心章节-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之第四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华北电力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核心章节-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之第四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由于日益复杂环境和公众多元的需求,政府管理部门与外界环境的互动问题成为影响政府管理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战略管理在公共行政领域内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就公共部门而言,战略是其发展总目标的表现形式,它通过对带有长期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谋划与对策研究,决定着该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管理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涉及到组织政策的制定、组织结构的调整、资源的配置等。
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还涉及到其组织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各项职能,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技术或工具。
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主要发生于较高级别的政府管理层,或者说是主要由政府高层所进行和完成的一个关于政府管理的一个特定的管理过程。
第一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价值和特点在当代,面对日益复杂、动荡和多元的公共管理环境,为了取得最好的管理结果,实现组织目标,非公共部门中战略管理技术由于自身的特点,受到整个公共管理部门的重视并进入了公共管理领域。
一、战略管理概述1、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基本内涵战略最早是一个军事术语,意指通过一定的谋划去实现或赢得战争胜利的目标。
与战略相关另一个术语是战术或策略,它也具有通过制定一定的对策去赢得战争胜利的含义,但两者有层次上的区别。
一般来说,战略相对的是整个战争,是针对整体的、总的目标,而战术相对的则是一场战争的局部或一场战争中的某一战役,是针对较低层次的目标。
战略这一概念产生后,相当程度上作为一种管理程序或技术,逐步在私营部门即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环境的复杂和竞争的激烈,企业通过制定相关的战略并进行战略管理,注重长远利益和周边环境,而不只是顾及眼前的内部问题,取得了满意的效益。
因此,所谓战略,是指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重大谋划与对策研究,它反映了组织在一个较长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措施、部署、步骤和设想,并着眼于组织长期目标和宗旨的实现。
面总结了外国先进国家应对自然灾害...

我国政府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管理体系的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政府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管理体系研究姓名:王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管理学、行政管理指导教师:刘平2011-05摘要近年来,我国大部门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自然带分布的广泛性也反映了突发性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波及面广、影响度深等特点。
灾害的频发不但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对基础设施建设、人们的心灵等造成极大创伤,同时也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
自然灾害事件属于突发事件的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时间性、紧急性、偶然性等特点,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和不可抗拒性。
灾害发生后需要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快速应对、迅速处置并舒缓灾情,突发灾害事件的规模之大与影响程度之深远决定了应急管理决策制定的难度。
几次大规模地震、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突袭,给我国政府和人民群众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物质和精神损失,引发了全社会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关注。
在此期间,我国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管理水平也得到不断改善,并取得一定成效。
然而,现阶段我国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还不能满足广大民众的期望和社会发展需求。
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孕育于我国长期的“防灾减灾”实践中,文中通过国内外、地区间的灾害应急管理实践进行了横向比较,并从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历程的发展进程比较分析,紧扣我国实际自然灾害案例。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属于突发事件管理的一种,具有突发事件管理的共性,但也具有其管理的特殊性,从灾害演变机理、发展规律等角度进行探析,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事件等的管理有一定区别。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政府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管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与其它灾害的概念作出界定,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预警机制、预案体系的建设、法律的制定、上下级政府以及各城市之间的联动机制进行分析,进而对发达国家突发性灾害应急管理特点进行总结,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
危机公关参考文献汇总

危机公关参考文献汇总以下为危机公关研究不可错过的参考文献:[1] Beck, Ulrich,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HE Bowen, Transl., Yilin Press, 2004.[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文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
[2] Beck, Ulrich, World Risk Society after 9/11 Attacks, WANG Wulong Transl., Marxism &Reality, 2004(2). p. 72.[德]乌尔里希·贝克,“911”事件后的全球风险社会[J],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2),72页。
[3] Benoit, William L., Image Repair Discourse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 Public RelationsReview. 1997(23), pp.177-186.[4] Boin, Arjen, Lessons From Crisis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6 No1, 2004,p.165. DOI: 10.1111/j.1521-9488.2004.393_2.x[5] Broom,Glen M.,Center,Allen H.,& Cutlip, Scott M.,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 (8thEdition), AN Mingxiang Transl., Huaxia Press, 2002, p.8.[美]格伦•布鲁姆,艾伦•森特,斯科特•卡特里,有效的公共关系(第八版),明安香译, 华夏出版社,2002年,8页。
[6] Burnett, John J.,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managing crise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1998(24),p.476.[7] CAI Zhiga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ublic Relations (Ed.),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University Press, 2010, p.208.蔡志刚,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主编)[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208页。
公共危机管理

题目: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二○一五年六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各类突发性事件频繁发生,有些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兴衰。
我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也正处于经济转轨、体制转型期,各种自然、生态及社会问题的频繁发生,会给我国及世界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无疑,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理,将会给民众的安定、国家的稳定、社会的良序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威胁。
与此同时,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民众的需求、民族的发展、国家间的竞争等,均对相关管理部门及政府应具有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这一趋势,国家的治理模式也已经由过去统治型治理模式和管理型治理模式向公共管理治理模式转变,当前,公共管理治理模式正处于不断建设和持续完善之中。
结合上述分析,研究危机管理过程中的政府责任,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前,对于公共危机概念还未形成统一的界定。
一是从管理的视角看,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行为准则、社会秩序等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景下,需要由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系统做出决策来加以解决的事情”,并认为“公共性是公共危机的首要特征”。
也有认为公共危机是指人们在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所出现的共同重要生活目标受阻的状态,这里的阻碍是指一定时间内,无法使用常规的解决方法解决当前的问题。
此外,也有学者直接将公共危机等同于危机,并认为,公共危机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自然灾害、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
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公共危机进行了深入分析,但就总体而言,公共危机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突发性,公共危机在发生前,一般都没有明显的症状,其具有明显的突发性特征;二是不确定,即公共危机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展的过程等都无法明确,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三是紧急性,危机的出现,需要相关部门及人员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明确应对策略和措施;四是破坏性,危机的产生将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给社会的稳定和谐也将带来严重的威胁;五是社会性,当前,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组织都处于普遍联系的网络中,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危机发生的影响,如9.11 恐怖袭击、5.12 汶川大地震等。
论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

湘潭大学毕业论文题目:论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学院:管理学院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学号: ***********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2007年5月湘潭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论文(设计)题目:论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学号:2003030629 姓名:张旭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指导教师:张国芳系主任:陈建斌一、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一)主要内容:1、引言;2、农村公共危机表现形式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3、目前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4、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二)基本要求:1、概念清楚,立论正确,有新颖;2、文字通顺,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观点新颖,论据充分,论证有力;3、字数8000字左右。
二、重点研究的问题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三、进度安排四、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1.吴江主编.公共危机管理能力[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2.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李燕凌、陈冬、林凌云.农村公共危机形成机理及治理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05(1).5﹒李燕凌、周先进、周长青.对农村社会公共危机主要表现形式的研究[J].农业经济,2005(2).6.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7.于建嵘.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卷(4).湘潭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评阅表学号2003030629 姓名张旭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湘潭大学毕业论文(设计)鉴定意见学号:2003030629 姓名:张旭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12 页图表 1 张目录中文摘要 (8)英文摘要. (8)引言 (8)一、农村公共危机表现形式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 (10)(一)农村公共危机表现形式及特征 (10)(二)农村公共危机管理 (10)1、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涵义 (11)2、加强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11)二、目前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一)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有关法规与机构设置尚不健全 (11)(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同时并存 (12)(三)农村文教科卫等公共物品供给严重短缺 (12)(四)广大农村应急救灾资金严重不足且存在经费挪用现象 (13)三、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13)(一)健全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有关法律和法规 (13)(二)构建与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编制应急预案 (14)(三)完善农村全程公共危机管理的运行机制 (14)(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6)(五)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公共危机意识 (16)(六)健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物质和经费保障机制 (16)结语 (17)注释 (18)参考文献 (18)论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On Problems in Public Crises Management in the CountrysideAnd Countermeasures to Them摘要:农村公共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严重干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处置,就有可能形成严重的社会灾难。
大挑战杯申报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作品申报书)

亡羊补牢犹未晚——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绩效考核现状调查Too Late Is Not Too Late ——the local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performanceevaluation Investigation作品类别: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指导老师:XXXX作者:XXXXXX学院:XXXXXX提交网站序号:编码:2F0518B第XX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作品名称:亡羊补牢犹未晚——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绩效考核现状调查学校全称:挑战杯官网个人申报者姓名(集体名称):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制作□小发明创造说明1、申报者应在认真阅读此说明各项内容后按要求详细填写。
2、申报者在填写申报作品情况时只需根据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填写A1或A2表,根据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分别填写B1、B2或B3表。
所有申报者可根据情况填写C表。
3、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打印或用钢笔填写(字迹端正),此申报书可复制。
4、序号由第五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指导委员会填写,编码由各高校根据《第五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编码说明》填写。
5、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及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本),请以4号仿宋体打印在A4纸上,附于申报书后;学术论文及有关材料在8000字以内,社会调查报告在15000字以内(文章版面尺寸16cm×25cm 左右)。
6、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要有1000字以内的作品说明,并附相关的研究报告、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照片)、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等,打印或粘贴到申报书后。
7、各高校通过初评的作品(数量参照“作品数额分配方案”)各一式两份在规定时间内报第五届“挑战杯”竞赛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团省委学校部)。
公共危机管理_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公共危机管理_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为应对各种公共危机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行动。
全面整合的模式是指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各方面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协同合作,以形成一体化、高效化的管理体系。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面临着各种复杂的公共危机,因此需要采取全面整合的模式来进行危机管理。
首先,中国的战略选择应该是加强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统一领导。
公共危机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因此需要一个统一、高效的领导机构来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中国可以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危机管理委员会,由主要相关机构的领导组成,负责统一决策、协调各方面资源、指导和评估公共危机管理工作。
其次,中国应该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共享和应急响应能力。
在应对公共危机时,信息共享对于及时准确的决策和响应至关重要。
中国可以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信息共享平台,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实现多方面的信息共享和交流。
同时,中国还应该加强应急响应能力的建设,包括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提高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的频率,以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种公共危机。
此外,中国还应该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组织的协作。
公共危机管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公众和社会组织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
中国可以通过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如召开听证会、组织公众意见调查等,以便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危机信息、提出建议和监督工作的执行。
同时,中国还应该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组织他们参与救援行动、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
最后,中国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公共危机往往具有跨国性和全球性的影响,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应对。
中国可以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信息和技术,相互支持和合作。
同时,中国还可以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提供适当的援助和支持,以推动全球公共危机管理水平的提高。
总之,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要求各方面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协同合作。
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_中国人民大学教授_张成福

人民日报/2003年/06月/11日/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成福管理学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各种各样的灾难,从而产生公共危机。
危机不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对经济和社会的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破坏,也会引起环境的恶化,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
对于一个社会和政府而言,面对各种危机,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应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
整合危机管理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中。
严格地说,一切危机和灾难都是人为的,是人类不理智、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结果。
因此,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政策选择在于把危机管理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尽量减少那些可能引发灾难和危机的因素。
制定预防各种危机的战略、政策和规划。
国际经验表明,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回应各种危机,制定切实可行的危机管理战略、政策和规划是必要的。
它有助于明确危机管理的目标,指导危机管理的行动,统一调配危机管理的资源,强化危机管理的能力。
完善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发展危机管理的网络和伙伴关系。
危机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职责之一。
为了强化政府管理危机的能力,政府有必要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组织体制。
除了政府之外,市场组织、非营利组织都可以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发展危机管理的伙伴关系,把危机管理的网络扩展到整个社会。
此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也十分重要。
把危机的风险管理整合到政府和社会的日常管理中。
当代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势在于从对危机的回应转为对危机的风险管理。
所谓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的确认、风险的分析、风险的评估、风险的监控等一系列活动。
实行危机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预防危机。
因此,政府应该在日常的政策管理、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中,全面实行危机风险管理。
通过良好的沟通和有效的信息交流,整合和协调危机管理的行动。
我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

法化 要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就要
对危机管理实行法制化建设。一是加快立 法进程。凡是危机管理所需要的法规制度, 就要抓紧研究制定,补缺立法盲区。同时, 要修订和完善应对各种公共危机的专门或 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使公共危机管理有法可 依,保证立法的质量。二是规范危机状态下 的行使权。通过危机状态法和其他有关法 律来明确政府紧急权力的范围和边界;规定 政府的职责;确定政府行使紧急权力的条 件、程序和目的。
公共危机管理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冯惠玲主编:《公共危机启示录——对SARS的多维审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2、。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建设完整规的政府应急管理框架》,《中国行政管理》(京),2004年第4期第8-11页。
3、李经中编著:《政府危机管理》,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8月版。
4、莫纪宏编著:《“非典”时期的非常法治——中国灾害法与紧急状态发一瞥》,法律出版社2003年6月版。
5、薛谰、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6、郭春明:《紧急状态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8月版。
7、代鹏:《构建突发事件国家援助机制》,《国际金融报》(沪)2004年第6期。
韩大元莫于川主编:《应急法制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8月版。
8、龚维宾:《公共危机管理》,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9 [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金瑛译。
北京:中信出版杜2001版。
10、马宗晋、方蔚青、高文学、高庆华主编《中国减灾重大问题研究》,地震出版社1992年版。
11、[美]罗斯《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2、邓国良、贾江滔主编《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处置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郭研实《国家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迟福林《警钟——中国:SARS危机与制度变革》,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版。
15、夏保成编著《美国公共安全导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6月。
16、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宋功德、李娟娟《直面公共危机――论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防治》,《行政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8、张成福《公共危机治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治理》[J],2003年第7期。
19、菲克著《危机管理》,韩应宁译,台北:经济与生活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公共危机管理)【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第12章公共危机管理一、概念题1.危机答:危机是指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其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者。
不同种类危机的共同特点:①危机具有威胁性。
危机的出现或者发生,可能会对个体、组织或者社会的基本目标和价值;②危机具有时间的紧迫性。
对于当事人或者决策者而言,危机的出现往往出乎意料,留给决策者做出反应和决策的时间十分有限。
决策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快速的反应,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决策者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③危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危机的发展,也有其周期;④危机具有不确定性。
危机的发生固然有其因果性和阶段性,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人类的有限理性,危机往往具有不确定性;⑤危机具有新闻性。
危机往往成为新闻媒体追逐报道的热点,因此也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⑥危机具有效果的双重性。
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会。
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把危机转化为发展的新的机遇。
2.公共危机管理答:公共危机管理是指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涉及面较广、影响层面较大的公共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
公共危机管理的重点是:①危机信息的获取和预警;②危机的准备和预防;③危机的控制与回应;④危机的恢复与重建;⑤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创新等。
3.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体系答: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体系是指在高层政治领导者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透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通过整合的组织和社会协作,通过全程的危机管理,提升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以有效地预防、回应、化解和消弭各种危机,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体系,代表着一种危机管理的哲学和理念;代表着一种危机管理的基本制度安排;代表着一种危机管理的整合流程;代表着一套危机管理的科学方法。
开题报告--试论公共危机的应对与我国政府的理性选择6000字

开题报告题目:试论公共危机的应对与我国政府的理性选择1选题背景与意义人类的发展时常伴随着危机,人类的历史是一个回应各种危机挑战的过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化,经济、社会发展中许多不确定因素增多,危机爆发的频率愈来愈高,范围愈来愈广,危害愈来愈深。
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 2004年,“禽流感”在全球肆虐;2005年,印度洋海啸吞噬了大半个印尼,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再到2013年近期的云南大旱爆发等等,不仅使危机发生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也广泛的影响到了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日益加大,危机的形式和特点呈现出多变的特点,如何应对这些新型的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是我国面临的新形势之一。
在新形势下,中国政府面临着日益增多、形势多样的危机的挑战。
2003年,“非典型肺炎”由广东扩散至全国;2005年初,我国南方出现高强度的降雪和冻雨等灾害天气;2008年汶川强震;进入2010年以来,更是灾难多发;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的强震等;2012,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全国2890.2万人次受灾。
此外,除了这些自然原因造成的公共危机事件外,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的公共危机事件也时有发生。
这些危机的背后,除了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之外,政府责任的缺失也是导致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而非所有者,应关注社会和人民的诉求,并予以迅速回应。
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应统一协调,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应对危机,减小损害,这既是政府合法性的根基所在,也是建设和谐社会、责任型政府的应有之义。
从理论上来说,通过对政府在公共危机应对中的责任问题的研究,指明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也必须用之于人民,政府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民众提供生存、发展的稳定环境和必要条件。
有关行政管理的论文

张成福老师的主要学术论文:1.公共行政的公共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7).2.信息化风险管理:基本战略与政策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7(2).3.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式研究.电子政务,2005(24).4.完善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思路.电子政务,2005(24).5.高级公务人员管理制度改革问答.前线,2004(12).6.就绪、风险和绩效评估.信息化建设,2004(8).7.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比较与实质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4(5).8.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研究与中国战略探索.探索,2004(2).9.用科学的机制管理危机.新华文摘,2003(8).10.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7).11.重建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西方国家的经验.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3)12.论政府管制以及良好政府管制的原则.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3).13.中国电子政务的十大困境.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3(3).14.信息时代政府治理:理解电子化政府的实质意涵.中国行政管理2003,(1).15.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16.加速政府信息化需要克服哪些障碍.了望,2000(15).17.责任政府论.新华文摘,2000(6).18.公共管理:现时代的挑战.中国行政管理,2000(5).19.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3).20.责任政府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21.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府再造:基本战略的选择.教学与研究,1999(7).22.当代西方政府再造的核心理念:企业型政府.中国改革,1998(9).23.发展、问题与重建——论面向21世纪的中国行政科学.政治学研究,1996(1).24.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 ─ —兼对主流公共行政理论及其实践的反思.中国行政管理,1995(5).毛寿龙老师的主要学术论文1.“市政债券与治道变革”,《管理世界》,2005年第3期,第43-49页。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公共危机管理(本)》形考任务2及3网考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公共危机管理(本)》形考任务2及3网考题库及答案形考任务21.应急处突结束后,应及时开展灾区的秩序管理和过渡安置工作。
()正确答案:正确2. “智能响应”是指,依靠机器和科技的自动化、智能化开展应急响应,尤其是人员搜救、专业处突、信息传递和防止次生灾害等工作。
()正确答案:正确3.生理层面的物质补偿,是指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和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按照规定予以救助、补偿、抚恤、理赔。
()正确答案:正确4.危机状态的舆情演变发展呈现出“信息管道”的特征,信息管道内,若未被官方信息填充满空隙的地方,会滋生谣言和小道消息。
()正确答案:错误5.事后追责应与负面影响防范相结合,既要对产生负面影响的情况予以严厉追责,也要防范追责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正确答案:正确6.互动参与式引导是指,与群众开展互动交流,邀请群众参与常态风控或危态应急的工作,让其了解相关工作的性质、意义、难度来正面引导民意,降低社会阻力。
()正确答案:错误7.针对新生危机和危机新变化,公共危机的界定必须经常更新,形成动态发展的态势。
()正确答案:正确8.检验灾区秩序管理情况的标准,包括个体层面的可逆标准和整体层面的守序标准。
()正确答案:错误9.对灾民的心理疏导旨在从心理上解除危机状态,使危机的心理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正确答案:正确10.在具体操作中,现场指挥系统遵循()的原则。
正确答案:标准化正确答案:灵活拓展正确答案:统一性11.调查追责的处理阶段具体包括()。
正确答案:形成事故调查报告正确答案:调查报告提交与批复正确答案:档案管理和评估核查正确答案:调查报告公布12.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科学策略包括()。
正确答案:创新突发事件新闻的内容与形式正确答案:拓展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渠道和平台正确答案:以上都是正确答案:突发事件新闻的主动发布策略13.公共危机的舆情引导应遵循()。
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路选择(张成福)

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路选择(张成福)一.公共危机管理:政府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自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人类社会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可以这样讲,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便是回应各种危机的挑战的过程。
所谓危机,它是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
一般而言,危机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1)威胁性。
危机的出现会威胁到一个社会或者组织的基本价值或者目标,当然其威胁程度视决策者的认知程度而定。
(2)不确定性。
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危机往往产生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状态的不确定性、影响的不确定性和危机回应的不确定性。
(3)时间的有限性。
决策者对于危机情形的处理,在决策上只有有限的反应时间,决策者面临者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4)危机的双重效果性。
危机会带来各种损失,但危机也是机会和转机,如果决策者直面危机,危机可以促进制度的革新和环境的变革。
在当代社会,危机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根据全球灾害统计(Global disaster statistic)所提供的数据,1996-2000年,各种灾害危机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350亿美元,并且使425,000人死亡。
在过去10年中,仅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各种危机,每年所影响的人数达211百万。
在发展中国家,因各种灾难和危机死亡的人数占死亡人口的95%O 在过去30年中,世界上近乎一半以上的灾难和危机发生在亚洲。
结果亚洲是世界上各种灾害多发的地区,占世界灾难受影响人口的80%,占死亡人数的40%,占经济损失的46%。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危机给整个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概括起来,危机给社会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于:(1)造成资源的损失。
危机会直接造成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破坏基础设施;由于破坏正常的生产和服务以及增加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而导致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损失;间接的损失包括增加债务的负担、增加财政的支出、减少储蓄。
(2023)国开电大 《公共危机管理(本)》 在线形考、终考任务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2023)国开电大《公共危机管理(本)》在线形考、终考任务试题库及答案— 、单选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速度应达到:在准确的基础上( )。
[答案]宜早不宜迟,宜多不宜少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应遵循权威可靠的原则,权威可靠的第一个要求是确保新闻发言人具备“双重权威”, 即行政权威和( )。
[答案]专业权威突发事件新闻发布遵循的()是指,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级别由相应层级的政府部门及其领导干部负责,并采取相应级别的信息发布方案。
[答案]分级原则突发事件新闻发布遵循的( )是指,新闻发布应根据危机事件类别来确定新闻发布部门,一般为此类危机事件的主管部门、机构或单位。
[答案]分类原则危机公关的( )通常适用于造谣传谣的情况。
[答案]无责任的速战速决模式危机决策适用于( )模型。
[答案]局限理性模型危机决策以( )为导向。
[答案]风险准则危机决策以( )为基础。
[答案]信息系统危急界定的核心是( )。
[答案]分类分级危急界定的实质是( )。
[答案]风险评估维护良好的( )秩序是灾后的首要问题。
[答案]救援救灾下的应急响应主要为地方政府为主,地方政府拥有相对较大的自主权,应急响应的指挥权属于事发当地政府。
[答案]联邦制下的应急响应遵循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由属地政府兜底承担应急响应的具体职责,但中央政府的职能更大,一旦出现超越属地政府职权和能力范围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急响应的领导和指挥将上交,必要时移交到中央。
[答案]中央制下列不属于安置点选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
[答案]灾民选取优先下列哪项不属于采用适时切割责任的方案进行复杂责任情况下公共危机事件解决的基本要求。
[答案] “切割”事件结果下列哪项不属于次生衍生灾害。
[答案]灾民心理受伤心理赔导的(),有助于了解灾区民众的内在想法,掌握其需要教助的心理症结,为实施[答案]正确的救助策略提供诊断基础。
[答案]倾听技术依据调查追责的客观原则,事故调查可以根据需要专门设置()的独立调查环节,对相关部门的官方调查形成补充和辅助,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公正客观。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章节题库(公共危机管理)【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章节题库第12章公共危机管理一、名词解释1.危机答:危机是指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其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者。
不同种类危机的共同特点:①危机具有威胁性;②危机具有时间的紧迫性;③危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④危机具有不确定性;⑤危机具有新闻性;⑥危机具有效果的双重性。
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会。
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把危机转化为发展的新的机遇。
2.公共危机答:公共危机是指突如其来,攸关公共利益,对于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急需管理者快速应对的事件。
由于它涉及国家、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波及对象覆盖社会范围内的整个公共环境中的组织、群体、个人或公共设施,一旦发生,破坏性会很大,所以其处理主体主要是政府公共部门,尤其是警察与军队负有重要的责任。
公共危机除了有紧急、不确定性突发、威胁性大、非程序化决策性等特点外,还呈现出危机扩散信息化、危机成因国际化和危机制造组织化等新特点。
从基本动因的角度分析可以分为:①由自然灾害及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前者如水旱灾害,地震、飓风、疫情,后者如化学品泄漏、通讯网络事故、交通事故、工程事故、生物技术灾难、食物中毒等;②由社会中的某种对抗因素引发社会冲突行为而导致的社会失衡和混乱,由一定的社会问题引发,如战争、暴力对抗、恐怖主义事件等。
3.危机管理答:危机管理是指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涉及面较广、影响层面较大的公共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
危机管理的重点是:①危机信息的获取和预警;②危机的准备和预防;③危机的控制与回应;④危机的恢复与重建;⑤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创新等。
4.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体系答: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体系是指在高层政治领导者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透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通过整合的组织和社会协作,通过全程的危机管理,提升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以有效地预防、回应、化解和消弭各种危机,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路选择(张成福)一.公共危机管理:政府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自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人类社会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可以这样讲,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便是回应各种危机的挑战的过程。
所谓危机,它是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
一般而言,危机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1)威胁性。
危机的出现会威胁到一个社会或者组织的基本价值或者目标,当然其威胁程度视决策者的认知程度而定。
(2)不确定性。
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危机往往产生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状态的不确定性、影响的不确定性和危机回应的不确定性。
(3)时间的有限性。
决策者对于危机情形的处理,在决策上只有有限的反应时间,决策者面临者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4)危机的双重效果性。
危机会带来各种损失,但危机也是机会和转机,如果决策者直面危机,危机可以促进制度的革新和环境的变革。
在当代社会,危机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根据全球灾害统计(Global disaster statistic)所提供的数据,1996-2000年,各种灾害危机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350亿美元,并且使425,000人死亡。
在过去10年中,仅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各种危机,每年所影响的人数达211百万。
在发展中国家,因各种灾难和危机死亡的人数占死亡人口的95%O 在过去30年中,世界上近乎一半以上的灾难和危机发生在亚洲。
结果亚洲是世界上各种灾害多发的地区,占世界灾难受影响人口的80%,占死亡人数的40%,占经济损失的46%。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危机给整个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概括起来,危机给社会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于:(1)造成资源的损失。
危机会直接造成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破坏基础设施;由于破坏正常的生产和服务以及增加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而导致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损失;间接的损失包括增加债务的负担、增加财政的支出、减少储蓄。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经济增长的速度降低和发展计划的延缓。
(2)发展计划的打断。
危机打断了政府和社会正常的发展计划,使发展的资源从所计划的领域转移到危机的回应和重建方面,从而使发展从长期的考虑转到满足近期的需要。
(3)影响投资的气候和环境。
危机,特别是在短时间不断出现的危机,以及时间持续较长的危机都会对投资产生负面对影响。
投资者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和确定性程度较高的投资气候和环境以降低投资的风险,而危机‘会引起失业、抑制消费的需求、导致经济的滞胀等,这些都增加了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
(4)政治的不稳定。
危机的出现元疑是对国家政治和政府治理的挑战,不适当的政府政策、政府管理的失误、政府对危机缺乏有效的回应、政府和民众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政府责任的丧失等等皆会造成政府与社会大众之间的紧张关系,引发政府的信任危机,从而对政治的稳定产生负面的影响。
当然,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危机的发生也隐喻着新的发展机会。
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如果政府和社会理性的话,危机出现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和政治压力往往会转化为变革的推动力和催化剂;导致危机出现的因素和发展的薄弱环节往往会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从而成为新的发展领域。
从公共管理的意义上而言,危机的出现具有发现公共问题、推动公共问题进入政府议程、促使政府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解决公共问题的功能;危机的出现会促使政府重新评估其制度、政策和行为,改进政府管理之缺失的作用。
一言以蔽之,危机既是灾难和痛苦,但也是发展和创新的机会。
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社会、一个政府是否具有学习的意愿、学习的文化、学习的能力以及改正错误的勇气。
从当代的现实情况来看,几个方面因素的存在以及相互的作用使得各种灾害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1)人口的增长和人口密度的增加;(2)全球气候的变化;(3)环境的破坏和恶化;(4)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和影响;(5)恐怖主义;(6)社会压力和冲突的增加。
从实际情况看,一方面发生各种危机和灾变的可能性增加,但另一方面,社会和政府的回应机制似乎并不那么有效。
更重要的是,由于以下因素,危机和灾变所造成的损失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这些因素包括:(1)国际化的发展;(2)城市化的发展;(3)交通的发展和广泛的人口流动;(4)各种社会的冲突和压力的增加;(5)社会有效治理能力的缺乏;(6)社会缺乏有效的危机预防和权变管理的能力;(7)不发达地区整个社会服务的基础设施的薄弱;(8)贫穷与社会发展的不公正。
任何国家和政府都不可能免于各种各样的危机,但是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有强有弱;危机固然具有突发性,但是危机也是可以预防的;危机固然有不确定性,但是危机的不确定性是可以降低的;有些危机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人们可以减缓危机的强度,缩小和控制危机的范围;危机固然会造成危害和损失,但是危机管理可以把危机造成的损失尽可能的减少到最低限度;危机固然会产生风险,但是,危机也是机会,是改善和发展的机会。
危机的预防、准备、回应、重建与学习创新是危机管理的生命周期和过程。
面对各种各样的危机,对于政府而言,如何建立起一个全面的整合的危机管理的体系,不断提升政府和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可以说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最大挑战。
二、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鉴于危机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造成的巨大损失;鉴于危机会阻碍发展、导致贫困;鉴于危机会引发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因此,危机管理成为当代整个国际社会关注的主题,也成为公共管理理论和实务界所一直重视的一个领域。
所谓的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的预防、处理和消到危机。
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危机信息的获取和预警;危机的准备与预防;危机的控制与回应;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创新。
在现实社会中,政府面临的以及需要回应的危机是多种多样的;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政治的承诺和支持;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共识和危机管理意识;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政府整合各级政府、各种组织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力量;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政府动员和调动各种资源;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政府各种各样的政策、制度、法律的支持;在全球化的时代,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地区、区域和国际间的协作等等。
一句话,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及其相互的作用。
因此,从国际社会和危机管理先进国家的经验出发,建立一个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体系(Comprehensive and integrated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是十分重要的。
所谓全面整合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它是指在高层政治领导者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通过整合的组织和社会协作,通过全程的危机管理,提升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以有效的预防、回应、化解和消再各种危机,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体系,代表着一种危机管理的哲学和理念;代表着一种危机管理的基本制度安排;代表着一种危机管理的整合流程;代表着一套危机管理的科学方法。
具体而言,全面整合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构成因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承诺、政治领导与政治支持(political commitment,leadership and support)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认为,有效的预防、准备、回应和化解危机,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使人民免于危机的侵害和恐惧,保障社会的秩序和正常运转乃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也是政府的基本政治责任之一。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负责任的领导者、负责任的公共管理者,应该有这样的强烈的使命感、政治的承诺和政治责任感。
政治领导者和高层公共管理者应该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所谓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他们应该创造一种危机管理的文化和环境;他们应该积极地领导变革,通过制度、政策和管理的创新来预防和回应危机;他们应该积极地支持各种危机管理的计划和项目,并确立优先发展的次序;在危机爆发时,他们做出快速准确的决断,透过政治动员的力量,整合和调动各种资源回应危机;他们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加强与人民的沟通,获取民众的信赖,展现公信力。
2、全危机的管理(all types of disasters management)政府和社会所面临的危机是各种各样的。
人们一般把危机划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危机(nature disaster and human-made disaster)O区分自然的或者人为的危机的主要标准在于,视导致某种灾难或者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否在于可以确认的人的行为(identifiable human actions)要一一列举各种危机可能需要很长的清单,但是,有几种类型的危机由于其对人类的危害程度较大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如地质和气候因素所引起的危机(geological and climatic hazards),典型者包括地震、海啸、洪水、热带风暴、火山爆发、山体滑坡等;环境因素所引起的危机(environmental hazards),典型者包括旱灾、饥荒、环境的恶化、沙漠化、害虫灾害等;工业和技术系统的失败所引起的灾害和危机;战争和冲突引发的危机(war and civil strife),如军事入侵、暴动、恐怖主义等;大规模的传染病所引起的公共卫生危机。
尽管每一种灾变和危机的成因不同,特点不同,但是,从危机管理的角度都是相同的。
此外,各种危机之间也有相互的关联性,危机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得某一种单一的灾变和危机会转化为复杂性危机(compound and complex emergency)。
因此,危机管理要从单一危机处理的方式转化为全危机管理的方式,这包括了制定统一的战略、统一的政策、统一的危机管理计划、统一的组织安排、统一的资源支持系统等等。
全危机管理有助于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效果O3、发展途径的危机管理(Development approach to emergency management)整合的危机管理模式认为,从本质上而言,一切危机都是人为的。
人们所谓的现许多危机和灾难,严格而言是一种自然现象(nature phenomena),只有当社会不能应对它的时候,才会转变为一种灾难和危机。
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而言,社会出现的许多危机是人类社会不理智的发展方式、不理智和不适当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结果。
所以,一方面,发展途径的危机管理所重视的是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的建设和发展(capacity building),也就是社会做出有效的规划应对潜在对危机、管理和减弱危机的影响、以及尽可能地预防危机的出现和重演的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