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社会转型

合集下载

冲锋舟03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三次转型(明清时期)

冲锋舟03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三次转型(明清时期)

1.(2014·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分析相关材料。第一小问根据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 材料一 宋应星 (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 技术 ”“ 牛顿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应星和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 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 第二小问“背景”结合二人各自生活的时代及个人经历分析。 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 “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 答案 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 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 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 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 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 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 2)解析 从社会氛围、经济发展情况、科技著作与社会转型的联系等角度分析。 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 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 答案 原因: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 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摘编自詹姆斯· 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4、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失败——辛亥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 革命派则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革命 成果被袁世凯夺取,革命以妥协方式结束。
(三)1912——1919
1、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 果也进行了不懈斗争,掀起二次革命、倡导护 国运动等.
社会性质:从大一统帝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历史任务: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
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反帝反封建成为中 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
文化特征:从传统的儒家文化向现代资产阶级文 化过渡(新文学、新史学、新风俗、新习惯)。
提出: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 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杂志第二卷更 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陈独秀任北大文科 学长,杂志从上海迁至北京。李胡钱加入编辑部 并撰稿,形成了新文化阵营。蔡元培任北大校长,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内容(核心):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 建立民主政治,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 独裁;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指在看待客观事物时要运用科学观点、 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法则,反对迷 信、盲从和武断。
评价: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 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了传统的精 神枷锁,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探求 真理的热情,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 基础。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 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 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 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 精神,其主流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忽视 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着 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A 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变化
A.缓解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16 世纪”是明代中后期,故B项错误
C.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 C项与材时间不符
D.推动了明清的对外开放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殖者的东来,政府 的统治政策逐渐走向封闭,故D项错误
《水浒传》
昆曲
《三国志通俗演义》 《西游记》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三大进步思想家
1368年
一大转型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转型 1644年
京剧《儒林外 史》《红楼梦》
1840年
元末明初
明朝中期
明朝后期
明清之际
清朝前中期
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美洲白 银流入,商帮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三大趋势:
经济活动的商品化趋势 思想观念的“异端化”趋势 文学艺术的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明】吴承恩《西游记》
杀去东京,夺了鸟位。
——【明】施耐庵《水浒传》 反对专制
承古萌新—文化之变与不变——核心素养落实
四、科技
梳理:明清时期的优秀的科技成果有哪些?有什么共同特征?
时 人物
代表成果历史地ຫໍສະໝຸດ /意义特征期不变:总结前人成就,无科技创新,仍是传统科技,未转化为近代科技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承古萌新—文化之变与不变——核心素养落实
三、文艺之变化
梳理2:明清时期的丰富的文艺作品有哪些?
时间
作者
代表作品
元末明初 施耐庵
《水浒传》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小 说
明中期
吴承恩
《西游记》
清中期 吴敬梓 《儒林外史》

试论明清之际消费伦理观的新变与社会转型——以“士商互动”为视角

试论明清之际消费伦理观的新变与社会转型——以“士商互动”为视角

员, 哲 学博 士 , 主要 从 事 中 国哲 学 、 儒 商 文化 、 明 清 文 学研 究 。

2 0 1 3 年 5月
湖 北 经济 学 院 学报
第1 1 卷第3 期
代有一代之文学 : 楚之骚 , 汉 之赋 , 六代之骈语 , 唐 之诗 , 宋之词 , 元之 曲 , 皆 所谓 一 代 之 文 学 , 而 后 世 莫 能继 焉者 也 。” _ 2 J 他将 文学 发展 看作 是一 个有 规 律
展. 而 对奢 靡之 风进 行 的 冷静 反 拔 。
关键词 : 明 清之 际 : 消 费伦 理 ; 士商 互 动
中图 分 类 号 : B 2 4 9 ; I 2 0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6 2 6 Xf 2 0 1 3 ) 0 3 — 0 1 0 3 — 0 8
强化了“ 贾而好儒 ” 、 “ 亦贾 亦 儒 ” 的新 动 向 , 不 少 商
人 以雄 厚 的经 济 实 力 为 后 盾 , 他们结交儒林 , 很 大
程 度上 并 非仅 为 附庸 风 雅 。 而是真心问学 , 向 慕 古
道, 慨然 捐 资 , 与“ 士” 一道 , 共襄 文 业 , 同赞 义举 , 在
动 与渗 透 日益加 剧 , 出现 了 “ 士 商互 动 ” 的社会潮流 , 这 诸 多 方 面共 同促 成 整 个 社 会 消 费伦 理 观 的 变化 。 这 些 新 变 化, 既 表 现 在 文 化 消 费上 的 趋 新 与 通 俗 、 物 质 消 费 上 的 尚奢 与 夸 富 , 又 表 现 为 部 分 有 识 之 士 着 眼 于 国 民 经 济 的 发


是 上溯 殷 周 、 下 开秦 汉 的周 秦 之 际 , 它 蕴藉 了华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话题4 盛世余辉——明清时期近代曙光的初露与潜伏着的危机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话题4 盛世余辉——明清时期近代曙光的初露与潜伏着的危机

三、明清时期潜伏的危机 1.14世纪至18世纪60年代的中西对比
中国(明清时期)
西方
总体 特征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 社会走向衰落;中国社会处于由古 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的前夜。
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发 展。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封 建统治渐趋衰落。
英、美、法爆发早期资产阶级 革命;西方少数国家建立起资 产阶级代议制。
答案:C
3.[2022·河南省非凡联盟高三检测]“一代大儒”王夫之声称,盐业 利润很高,应该放开给商人去经营;文化人做生意不仅不是丢人的事 情,而且更被人所推崇,徽商、晋商涌现出许多“儒商”称号的生意 人。这表明,明清时期( )
A.传统“重义轻利”思想被完全抛弃 B.商品经济的繁荣冲击了传统观念 C.早期人文主义思想有了一定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有所松动
(3)赋役货币化与货币白银化 ①明中后期不仅开始赋役货币化和货币以银为本位,而且白银流通 量和储存量剧增,货币权力空前增大;从事货币兑换、汇兑和保存的 货币经营业应运而生。 ②信用借贷需求旺盛,不仅生息资本剧增,借贷利率下降趋势出现, 而且农业生产性借贷增多、生息资本与商业资本结合、部分生息资本 向手工业资本转移;赋役、财政白银化导致隆庆开放海禁后大量白银 内流,推动了货币经济发展。
(5)资本主义萌芽与早期市场化进程开启 ①在16世纪,苏杭的丝织业、广东佛山的冶铁和铸造业、浙江崇德 的榨油业以及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中已有10人以上的工场手工业出现。 ②以往延续下来的城市、市镇与集市,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工商 业繁荣程度都超过了前代,工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功能明显上升。 ③一批新的工商业城市、市镇与集市蓬勃兴起,表明江南早期市镇 化进程已开启。

第4讲 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和衰落(明清)

第4讲 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和衰落(明清)

第4讲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与危机——明清阶段特征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开放转向封闭、由领先转向落后,与世界的差距逐渐拉大。

1.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现为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2.经济上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文化科技上承古萌新: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但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同时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主干知识回顾一、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并发展到顶峰1.明朝:(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结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2)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组成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内侍机构。

2.清朝:(1)康熙帝: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拓展延伸】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2)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设内阁、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3)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特征。

注意:从明朝中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17-18世纪的西方是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和制度的确立时期,如英国、法国、美国,注意中国与西方政治上的比较的差别。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分析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分析

(2012全国新课标卷,26)明朝后期松江人 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 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 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 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 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材料4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清代有学者 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 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 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 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 广也。”这表明
二、阻碍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因素
材料1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 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 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 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 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 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4—19世纪上半期,中英 双方在对“绝对权力”的处理上有何差异?影响有 何不同?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有利因素:
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 发展; ②思想文化:出现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 ③阶级关系: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四民等级秩序 受到冲击; ④社会观念:原有规制、思想观念、社会习俗受到 商业发展的挑战 ……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出现了 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
一、有利于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因素
材料1 十四、十五世纪,东西方不少国家进入封 建社会晚期,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封建母 体中孕育。在欧洲……在中国,自宋元以来商品 经济迅速发展,到明代中叶,东南沿海一些城市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表明世界历史正在开始由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认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 萌芽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有何积极影响?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材料二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 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 寓封建(允许官位 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 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归纳、 评价顾炎武的观点。
观点:把君主的权力分散给百官,以削减君主权力 ;郡县 官世袭,扩大地方权力。加强宗法制度。 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愿望和要求,这些具有民主色 彩。但是这些思想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的经历、主要活动
人物 黄宗 羲 顾炎 武
经历 都参加 过抗清 斗争; 经历了 明清王 朝的更 替; 王夫 都隐居 之 著书。 唐甄
代表作 主要思想主张 影响 明夷待 为天下之大害者,对君主 访录 君而已矣。 专制的 日知录 反对“私天下” 猛烈批 天下郡 的君主专制; 判; 国利 反对独治,提 有利于 病书 倡众治 《宋论》 抨击孤秦陋宋, 近代民 批判君主专制 主思想 产生。 《潜书》 “凡帝王皆贼”, 大胆批判君主 专制
春秋 战国
仁、礼、 为政以德
不被重视 不被重视
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仁政、君 轻民贵
强调秩序和仁义,在战国大动乱 的时代不可能获得重视。

西汉
魏晋南北
受压制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独尊
秦崇尚法家,实行暴政
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 体制大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 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危机
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阅读以下材料,概括黄宗羲的观点
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 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 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材料二、“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 非为一姓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 共曳木之人也。”

明清社会转型繁盛与危机

明清社会转型繁盛与危机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 标志。从内容上看,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 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及文化 教育、军事、外交、社会生活、思维方式等的变革。
目前,中国学术界认为明清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
会转型的早期阶段。
2、转型 政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的衰落;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市场化趋势; 文化:批判君主专制的思 想出现;文艺世俗化。

观点三:明清社会以经济变动为核 心,以及政治结构、文化等层面已
经开始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论证:
农业方面,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
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手工业方面,私营手工 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 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 种类更加丰富。商业方面,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 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
办事大臣提名推荐,中央直接任命,品级最高之阿奇木伯克行驶职权时须经稍低的伊沙克伯克同意认可,
当地人不得担任当地伯克。在西藏地区,清政府通过梳理藏传佛教格鲁派达赖、班禅两活佛系统实现地
方政教合一管理体制,并设立驻藏大臣直接管辖,乾隆时期,确立金瓶掣签制。雍正初年,平定罗卜藏 丹津叛乱后,在青海设立办事大臣。西南民族地区,雍正时期开始强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实现了对西 南地区的直接管辖。
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家庭手工业发展。商业方面,城镇商业繁
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 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商品经济发展
推动早期手工工场的发展。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2.明末清初(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2.明末清初(解析版)

明末清初(16~18世纪) 时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近代文明的前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二、具体表现:(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反君主专制的出现。

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2)经济:①农业: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美洲农作物传入;人口激增,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②手工业:私营超过官营;制瓷业种类增多并融入外来文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抑制工商业(重农抑商)。

③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长途贸易发达;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3)思想文化科技:文化专制、理学统治禁锢思想(儒学极端化);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传统科技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出现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没有产生近代科技。

〖承古萌新。

“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4)外交: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5)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三、转型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

四、真题训练1.(2019·北京高考·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

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

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D【解析】由材料“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只得遵旨”可知内阁掌握票拟权,但最终的决定权取决于皇帝,故选D项;内阁大学士能够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A项;明成祖时期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B项;内阁掌握票拟权,“按照皇帝传谕来票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明代后期: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明代后期: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明代后期: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自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中国社会停滞论”以来,这种观点长期成为西方学者的主流观点。

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精神文化决定论”,更为这种观点披上理论的外衣。

此后。

中国社会停滞论的表述尽管花样百出,但其共同点都是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不变,没有发展,自身不可能滋生近代性因素,只有靠西方的冲击,才能打破平稳状态,向近代社会转变。

作为对这种停滞论的回应,我国学者吕振羽于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说”;90年代,一些学者提出“市场经济萌芽”、“近代化萌芽”、“早期工业化”等观点;我国台湾的学者也展开了中国“前近代”的研究;西方和日本的学者亦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内部出现的近代文明因素,从而形成与中国社会停滞论相对立的发展论的观点。

随着争论的不断深入,人们把目光逐渐集中到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两朝,亟盼弄清这个时期是否滋生出新的近代社会因素。

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

于是,一些明史学者纷纷加入到这个研究行列,相继发表了一系列论著。

张显清先生主编的《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就是其中一项最新的学术成果。

《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的诸位作者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实证方法,同时注意借鉴和吸收其他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

他们广泛披阅官私修撰的各种明代通史、政书、笔记、方志、文集、传记、谱牒、碑刻、契据、档案和类书、丛书,挖掘出丰富的史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的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和理论阐述,形成了明代后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开始起步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观点。

所谓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系指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由封建主义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转化。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将近两千年的发展,至明代已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

明清之际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明清之际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明清之际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社会逐渐失去凝聚力,在社会和政治方面出现问题。

清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历史的新时代的开始。

在这个重要时刻,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转型,带来了文化上的变革和变化。

社会转型明朝中期,因为一系列的原因,如内忧外患、社会不安、经济危机等,开始出现了社会动荡的迹象。

农民战争等社会事件的出现,使得明朝政府的统治力受到严重挑战,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灭。

清朝的兴起打破了明朝的治理结构,建立了不同的统治模式,对中国社会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

清朝是满族人所建立的王朝。

这种新的推崇保守主义、封建思想和传统价值的统治形式,扭转了明朝末期的滥用、贪污和剥削的严重情况。

晚明时期的政策和制度对于清朝带来了很多优秀的力量,同时给了民间企业家自由的扩展空间。

这时候,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自认为值得被尊崇的新阶层,他们有文化、商业和政治背景的联系。

清朝对外界的阻隔必然导致了民间经济和技术、文化的繁荣。

文化变迁明清之交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仅在政治、社会上发生了深刻变革,同时在文化领域也带来了重大的变化。

在上色的年代,中国的文艺界出现了许多的新时代的文化。

这个时期的文艺作品能够反映当代时事,并在这个基础上表达个人内心的思想和感受。

这种理念不仅贯穿于文艺作品,也贯穿在社会观念和思想观念里面。

与此同时,明朝的文化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文化传承劣迹斑斑,传统的文艺作品已成为“千姿百态”的旧风,应有出现了一批开化、高尚的新作品。

这些作品能够内化当代的文化氛围,更好地体现当代文化的发展。

明清之间,文化和文艺之间的联系逐渐深入和开放化,能够更好地为文化的发展和时代进步做出贡献。

总之,明清之交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是中国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的极其紧要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里面,中国的社会阶层、生产力、政治结构以及文化都经历了飞跃的发展和变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和文明的进步。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许多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这些时期通常伴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竞争,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出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隋唐五代时期(581年-96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政治上,隋朝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文化上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3、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中外交流也日益频繁,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这些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它们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微积分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微积分是一种数学工具,它研究的是变化率和累积量的问题。

自其诞生至今,微积分已经经历了数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着重介绍其中的两个阶段: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发明以及无穷小方法的引入。

首先,我们要讲的是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发明。

在17世纪,两位杰出的数学家——英国的牛顿和德国的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展出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这一伟大的发现被后人称为“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是微积分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公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来计算复杂函数的积分和微分,使得数学家们能够解决许多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次,我们要讲的是无穷小方法的引入。

在19世纪,微积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极限理论的引入。

极限的概念是微积分的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微积分中的许多概念,如导数和积分。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3.思想文化 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价值观,不利于近代 文化、科技的产生与发展。
4.对外关系 封建政府执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人为割断了中国与世界的交 流,使中国丧失了融入世界潮流的契机。
2
思考:明清时期是“繁荣”还是“悲歌”?
(1)观点一:繁荣
理由: ①综合国力明显提高,仍属世界强国; ②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经济总量世界第一,
1 知识链接
三、明清时期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
1.经济上 自然经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非常脆弱,商业资本尚 未从传统经济中彻底分化出来。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新经 济因素的成长。 2.政治上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最主要因素。
1 知识链接
三、明清时期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
1 知识链接
二、中国近代化的曙光——挑战
1.经济上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了全国性市 场,大批商业性市镇出现,在此基础上,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 2.思想上 具有民主色彩的反封建思想产生,以黄宗羲、顾炎武等为代表,反映 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
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
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新思想系统”( )
A.和程朱理学完全背道而驰
B.能够体现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3 针对训练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 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张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 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的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 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高一历史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高一历史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人物生平简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 阳人。1644年,清兵入关,不断往南推进,王夫之和友 人管嗣裘一起在衡山起兵抗清。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 力于南明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深表不 满。不久,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乡,长期住在湖南湘西 苗瑶山区。他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 先生。著作现存《船山遗书》288卷,还有一部分已经散 失了。代表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 《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黄书》《噩梦》和《读通 鉴论》等。
二、倡导经世致用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顾炎武—亭林先生 黄宗羲—梨洲先生
王夫之—船山先生
共同的生活背景:处在动荡的年代,都参加了抗清斗争
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致用思想
何谓“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 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 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 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 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 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
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的观点( A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李贽

7、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产生有关的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八股取士因循守旧 A、abcd B、adc
A

b专制腐朽王朝的统治 d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C、acd D、abd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 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 儒家学说的发展。
为什么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这股进步思潮呢?
(明清时期批判思想出现的背景) 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土地兼并严重,

解读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解读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解读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湖北省荆州市西门中学杨枫434020一、阶段特征从中国自身看,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是中心内容;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走向封闭,由领先转为落后,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开始脱离世界历史的主潮流。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表明依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难以维持统治了。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没有发展到危及封建统治的地步,但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从经济基础上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从农民起义的口号看,“均田免粮”的提出,表明农民起义已发展到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水平。

从赋税制度看,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表明封建政府不得不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也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从思想文化上看,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市民文学和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这是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从对外关系上看,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由开放到保守,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拒绝任何新事物的传入。

二、知识归纳(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

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农业方面:(1)耕地面积扩大。

明初耕地面积为8.5亿亩,清代高达10亿亩。

(2)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的水稻亩产量提高。

(3)从国外引进了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等,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4)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

(5)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施标志着农耕社会赋役制度的成熟。

手工业方面: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厂、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生产工具进步和生产技术提高(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彩色印刷品),分工也日益细密。

商业和城市方面:(1)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2)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明中后期有30多个,到清代增长到204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二:明朝宗族制十分发达,它不同于魏晋至隋唐的士族宗族制,主要意义不在
于区别门第,而是广泛的向社会基层发展,形成具有一定独立、自治色彩的农业社
会群体。传统上庶民之家不得建祠堂,祭祖也有世代限制。自明朝中叶,朝廷允许
一般百姓建立祠堂,追祭远祖,因而大大推动了宗族制的发展。除了祠堂,宗族制
还包含如下要素:族长,即宗族领袖,一般选择贤而贵者担任;族谱,注重睦邻收
五、社会变迁问题探析
(三)、白银内流与海外贸易
明后期的全国市场
15世纪的世界海上商路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示例:①海外贸易带来的大量白银推动国内商品经济发展。 ②明朝中后期,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
五、社会变迁问题探析
明清之际的社会转型
一、时空定位 明清时期(1368--1840)






中华 民国
1368
1550
新航路开辟
1636 1644
1840
1912
鸦片战争
二、知识定位1
太祖废丞相, 成祖设内阁;
中央 官制
监察 制度
中央设都察院, 地方设按察使
君主大权独揽 中央集权强化
政治 制度
服务君主专制
废行省, 设三司;
理学思想渗透民间;阳明心学蓬勃发展;“异端”思想出现;活跃的儒家思想; 传统科技总结:《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徐霞客游记》 市民文化——小说;戏曲艺术——昆曲;文人画;园林; 西学东渐;中学西传;
四、高考考向
依托教材,高于教材; 明中后期的社会变化;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27 朝贡贸易中的上国心态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27 明后期士大夫文化品位
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消极:会对社会秩序
产生一定冲击。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问题:
1、阅读材料概括明朝宗族制的特点。(4分)
2、简析明朝宗族制的作用。(8分)
五、社会变迁问题探析
(二)、农业的发展与地域差异 材料一 湖广原来人口相当稀少,但到15世纪中叶,它的大米出口经济是如此繁荣, 以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之说。作为产米区,湖广发展的基础是:耕地面积 增加了;洞庭湖周围勉强能种双季稻,而一年两熟的作物在当地生长。湖北在1400 年前后,在与江南和湖南很不相同的条件下开始了巨大的灌溉系统工程,长堤坝对 确保今武汉周围的湖北平原的安全是必不可少的。在15世纪又出现了从江西平原向 江西山区和向整个湖广以及新建的省份相似的流动。直到清初,湖广才不再接纳大 批前来的移民。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 问题: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 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 的积极作用。(12分)
2018
2019
2020
2017
补充(海南卷): 1、明后期抑商观念弱化; 2016 2、明中后期知识结构更新; 3、明后期社会风尚的变化
四、高考考向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 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五、社会变迁问题探析
(一)、乡村秩序的解体影与响重:构人口流动加剧,社会秩序动荡,国家赋税征收困难等;
材料一:明朝建立后积极实施的劝农、开垦政策和里甲制等稳定社会的政策产生了
效果。但是,自15 世纪初,由于诸多社会矛盾,曾是明朝国家基础的里甲制秩序
开始解体,于是各地农村出现了社会分解、农民流散的现象。明朝的税役制度是以
经济 政策
农产品商品化; 白银资本活跃; 工商市镇林立; 长途贩运兴盛; 地域商帮形成; 海外贸易发达;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赋税征收——鱼 鳞图册;
二、知识定位3
理学思想渗透民间; 阳明心学蓬勃发展; “异端”思想出现; 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术 思想
主流思想强大 市民文化兴盛
市民文化——小说; 文学
说和这种实践行为获得了无数绅士的响应。此后不仅阳明的嫡系弟子,就连其徒孙
或受其感化的绅士们,亦在全国范围为实践阳明的理想做出了许多努力。
背景:社会动—荡—不摘安编;自商吴品金经成济《的从发社展会;变理迁学视的角僵对化明。中期再认识》
问题:
意义:推动了儒家思想发展;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等。
根据材料,指出王阳明的主要贡献。(6分)
——摘编自崔瑞德《剑桥中国史·明史下册》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湖广地区粮食种植迅速发展的原因。(10分)
原因:湖广地区耕地面积增加;农业技术进步;移民涌入,农业劳动力增加; 灌溉工程的修建;政局的稳定等。
五、社会变迁问题探析
(二)、特农点业:的以发经展济与作地物域种差植异为主;家庭手工业逐渐成为主业;成为棉纺中心; 材料二 松江成为全国产棉中心并非偶然。松江位于苏州、杭州、南京等大都市以东 的江南中心地区,这使棉花业靠近大的交易和生产地点。更为特殊的是,松江地区 土壤贫瘠,不宜灌溉,如种稻,就不敷租税支出。耕种者不得不转种其他适合其土 壤的作物。1433年,棉花成了松江税赋的固定部分;此后,不久,棉花成了普遍的 农民副业。1486年知府倡议把税赋从实物部分地转成白银,这进一步推动棉花成为 上市的商品。到了晚明,松江府东北部将近90%的土地种了棉花。松江地区种棉和纺 织原来都是在一家一户完成,但到明中叶棉布生产更加专业化。江南棉布的商业性 生产如此发达,以致必须将其他地方的棉花运来。
族;族规,内容多宣传传统伦理道德;族田,是宗族公产和宗族制延续的经济保证,
多由族人捐赠,捐产多者,地方官会为积其极立作牌用坊:表有彰利。于族维权护也社与会国秩家序政,权加存强在基一层定
的矛盾,特别是南方宗族观念强大的地社区会,治不理同;宗有族利间于的发个展人生纠产纷;,促有进时了会儒演家变文为
大规模的宗族械斗。
地方 制度
选官 制度
发展科举, 八股取士;
补充: 明初:太祖治国思想“重典辅礼”、户籍制度、里甲制度,强化基层控制
二、知识定位2
经营方式多样; 高产作物引进;
农耕经济继续发展 新经济因展
雇佣关系出现; 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占主导; 生产
补充: 税制改革:一条鞭法——赋役征银
——摘编自崔瑞德《剑桥中国史·明史下册》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松江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及其原因。(13分)
原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土壤环境适宜;政府赋税政策的调整;棉纺技术 的进步
五、社会变迁问题探析
(三)原、因白:银中内国流商与人海主外动贸参易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材料一背明景朝:嘉新靖航、路万开历辟年;间殖,民民者间掠海夺外美贸洲易白兴银起(,贵中金国属海)商;的中足国迹手几工乎业遍品布在东海南外亚受欢 各国。迎他;们外用国瓷无器合、适丝商织品品与换中取国南交洋换的,香不料得、不药用材白和银珠支宝付。。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 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 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 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 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 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不是目的,他甄别首魁和胁从者,对首魁一网打尽,对胁从者则使其安居于乡村。
为此,阳明在适当的地区设置新县,扩大实施保甲法,施行了乡约和社学。非但如
此,他还在江西各地建立书院,尤为倾注于讲学,他通过同绅士和读书人的讨论,
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为核心,道破了阳明学。他还通过提倡所谓“四民
异业而同道”的“新四民论”,希望实现四民皆参与的大同的理想社会。阳明的学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阳明心学提出的背景和意义?(9分)
五、社会变迁问题探析
还可以观察的角度: 1、士商相混与阶层变动; 2、传统科技总结与西学东渐; 3、物种传播与人口迁移; 4、晚明至清学术思想流变; 5、农业经营方式调整与土地所有制变动; 6、王权的弱化与外患加剧; 7、……
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变迁既透露了中国历史前进的生机 ,又给 后人留下扼腕叹息的遗憾。重温和借鉴这段历史的经验教训,无疑是 很有意义的。近代以来,中国历经苦难, 尽管如此,我们从这数百年来 的经济发展轨迹中还是不难看出 ,中国人对于多元经济特别是商品市 场经济的追寻与实践,从未间断过。
县和里为单位实施“定额制”课税,依靠户口构成原则来成立的里甲制秩序,维系
乡村秩序和征收税役,便日显艰难。明朝对这些变化,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根据
需要允许移民在移住地“附籍”;试着改革税、役制度,并最终推行了一条鞭法;
劝勉乡约和保甲制,通过社仓、义仓、义田等广泛的救济机构,试图在乡村社会谋
求教化、相互扶助和维持治安。缘于明朝做出的上述努力,一些地区的乡村得到一
主要贡献:镇压地方寇贼势力;重建地方秩
(四)、 阳明学的勃兴
序;建立书院,教育讲学;发展心学。
材料一 明中叶,社会动荡不安。王守仁按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进行了所谓实现“大
同”的理想社会摸索。他自上任南赣巡抚(1516 年)伊始,便为了消除江西、福建、
广东三省交界地区不断发生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而残酷镇压了寇贼势力。然而镇压
戏剧、昆曲; 文人画;
艺术
园林;
文化
科技
文化 交流
传统科技总结: 《天工开物》、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徐霞客游记》
西学东渐; 中学西传;
三、知识考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