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社会转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二:明朝宗族制十分发达,它不同于魏晋至隋唐的士族宗族制,主要意义不在
于区别门第,而是广泛的向社会基层发展,形成具有一定独立、自治色彩的农业社
会群体。传统上庶民之家不得建祠堂,祭祖也有世代限制。自明朝中叶,朝廷允许
一般百姓建立祠堂,追祭远祖,因而大大推动了宗族制的发展。除了祠堂,宗族制
还包含如下要素:族长,即宗族领袖,一般选择贤而贵者担任;族谱,注重睦邻收
定程度的重构,乡村秩序亦得以安定。
评价—:—一摘定编程自度吴上金维成护《了从社社会会秩变序迁;视并角未对在明全中国期范再围认内识推》
问题:
行,社会矛盾依旧尖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期乡村秩序解体带来的直接影响?(4分)
如何评价明中后期应对措施?(6分)
五、社会变迁问题探析
(一)、乡村秩序的解体特与点重:构侧重普通百姓;具有较强社会意义、经济意义等;
理学思想渗透民间;阳明心学蓬勃发展;“异端”思想出现;活跃的儒家思想; 传统科技总结:《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徐霞客游记》 市民文化——小说;戏曲艺术——昆曲;文人画;园林; 西学东渐;中学西传;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四、高考考向
依托教材,高于教材; 明中后期的社会变化;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27 朝贡贸易中的上国心态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27 明后期士大夫文化品位
不是目的,他甄别首魁和胁从者,对首魁一网打尽,对胁从者则使其安居于乡村。
为此,阳明在适当的地区设置新县,扩大实施保甲法,施行了乡约和社学。非但如
此,他还在江西各地建立书院,尤为倾注于讲学,他通过同绅士和读书人的讨论,
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为核心,道破了阳明学。他还通过提倡所谓“四民
异业而同道”的“新四民论”,希望实现四民皆参与的大同的理想社会。阳明的学
——摘编自崔瑞德《剑桥中国史·明史下册》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湖广地区粮食种植迅速发展的原因。(10分)
原因:湖广地区耕地面积增加;农业技术进步;移民涌入,农业劳动力增加; 灌溉工程的修建;政局的稳定等。
五、社会变迁问题探析
(二)、特农点业:的以发经展济与作地物域种差植异为主;家庭手工业逐渐成为主业;成为棉纺中心; 材料二 松江成为全国产棉中心并非偶然。松江位于苏州、杭州、南京等大都市以东 的江南中心地区,这使棉花业靠近大的交易和生产地点。更为特殊的是,松江地区 土壤贫瘠,不宜灌溉,如种稻,就不敷租税支出。耕种者不得不转种其他适合其土 壤的作物。1433年,棉花成了松江税赋的固定部分;此后,不久,棉花成了普遍的 农民副业。1486年知府倡议把税赋从实物部分地转成白银,这进一步推动棉花成为 上市的商品。到了晚明,松江府东北部将近90%的土地种了棉花。松江地区种棉和纺 织原来都是在一家一户完成,但到明中叶棉布生产更加专业化。江南棉布的商业性 生产如此发达,以致必须将其他地方的棉花运来。
明清之际的社会转型
一、时空定位 明清时期(1368--1840)






中华 民国
1368
1550
新航路开辟
1636 1644
1840
1912
鸦片战争
二、知识定位1
太祖废丞相, 成祖设内阁;
中央 官制
监察 制度
中央设都察院, 地方设按察使
君主大权独揽 中央集权强化
政治 制度
服务君主专制
废行省, 设三司;
相关史实
中央官制:太祖撤中书省废丞相、成祖设内阁;宦官擅权 地方制度: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 都指挥司);设置巡抚 监察制度:中央:设都察院---设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监察百官;地方:设按察使司负责地方 监察和司法 选官制度:八股取士,文化高压。
经营方式多样;高产作物引进; 农产品商品化;白银资本活跃;工商市镇林立;长途贩运兴盛;地域商帮形成;海外贸易发达; 雇佣关系出现;私营手工业占主导; 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赋税征收——鱼鳞图册;朝贡贸易
族;族规,内容多宣传传统伦理道德;族田,是宗族公产和宗族制延续的经济保证,
多由族人捐赠,捐产多者,地方官会为积其极立作牌用坊:表有彰利。于族维权护也社与会国秩家序政,权加存强在基一层定
的矛盾,特别是南方宗族观念强大的地社区会,治不理同;宗有族利间于的发个展人生纠产纷;,促有进时了会儒演家变文为
大规模的宗族械斗。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阳明心学提出的背景和意义?(9分)
五、社会变迁问题探析
还可以观察的角度: 1、士商相混与阶层变动; 2、传统科技总结与西学东渐; 3、物种传播与人口迁移; 4、晚明至清学术思想流变; 5、农业经营方式调整与土地所有制变动; 6、王权的弱化与外患加剧; 7、……
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变迁既透露了中国历史前进的生机 ,又给 后人留下扼腕叹息的遗憾。重温和借鉴这段历史的经验教训,无疑是 很有意义的。近代以来,中国历经苦难, 尽管如此,我们从这数百年来 的经济发展轨迹中还是不难看出 ,中国人对于多元经济特别是商品市 场经济的追寻与实践,从未间断过。
五、社会变迁问题探析
(三)、白银内流与海外贸易
明后期的全国市场
15世纪的世界海上商路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示例:①海外贸易带来的大量白银推动国内商品经济发展。 ②明朝中后期,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
五、社会变迁问题探析
2018
2019
2020
2017
补充(海南卷): 1、明后期抑商观念弱化; 2016 2、明中后期知识结构更新; 3、明后期社会风尚的变化
四、高考考向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 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说和这种实践行为获得了无数绅士的响应。此后不仅阳明的嫡系弟子,就连其徒孙
或受其感化的绅士们,亦在全国范围为实践阳明的理想做出了许多努力。
背景:社会动—荡—不摘安编;自商吴品金经成济《的从发社展会;变理迁学视的角僵对化明。中期再认识》
问题:
意义:推动了儒家思想发展;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等。
根据材料,指出王阳明的主要贡献。(6分)
地方 制度
选官 制度
发展科举, 八股取士;
补充: 明初:太祖治国思想“重典辅礼”、户籍制度、里甲制度,强化基层控制
二、知识定位2
经营方式多样; 高产作物引进;
农耕经济继续发展 新经济因素在萌生
农业 生产
经济 概况
商业 发展
雇佣关系出现; 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占主导; 生产
补充: 税制改革:一条鞭法——赋役征银
县和里为单位实施“定额制”课税,依靠户口构成原则来成立的里甲制秩序,维系
乡村秩序和征收税役,便日显艰难。明朝对这些变化,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根据
需要允许移民在移住地“附籍”;试着改革税、役制度,并最终推行了一条鞭法;
劝勉乡约和保甲制,通过社仓、义仓、义田等广泛的救济机构,试图在乡村社会谋
求教化、相互扶助和维持治安。缘于明朝做出的上述努力,一些地区的乡村得到一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解析】本题设置的情境为明中后期的长途贸易,考查的知识点为“商业的发展” 和“资本主义萌芽”,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商人通过大运河 从山东运原料到江南,再将加工后的产品返销山东,证明了江南手工生产的发达, 学生在结合“资本主义萌芽”的知识可知,江南存在一定程度的雇佣关系,劳动生 产率高,棉纺织也较为先进,故 D 项正确。大运河自开通以后,历朝历代一直被当 作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故 A 项错误,试题情境不涉及土地制度的调整和货币制度 的改变,故 B、C 项排除。
主要贡献:镇压地方寇贼势力;重建地方秩
(四)、 阳明学的勃兴
序;建立书院,教育讲学;发展心学。
材料一 明中叶,社会动荡不安。王守仁按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进行了所谓实现“大
同”的理想社会摸索。他自上任南赣巡抚(1516 年)伊始,便为了消除江西、福建、
广东三省交界地区不断发生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而残酷镇压了寇贼势力。然而镇压
经济 政策
农产品商品化; 白银资本活跃; 工商市镇林立; 长途贩运兴盛; 地域商帮形成; 海外贸易发达;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赋税征收——鱼 鳞图册;
二、知识定位3
理学思想渗透民间; 阳明心学蓬勃发展; “异端”思想出现; 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术 思想
主流思想强大 市民文化兴盛
市民文化——小说; 文学
五、社会变迁问题探析
(一)、乡村秩序的解体影与响重:构人口流动加剧,社会秩序动荡,国家赋税征收困难等;
材料一:明朝建立后积极实施的劝农、开垦政策和里甲制等稳定社会的政策产生了
效果。但是,自15 世纪初,由于诸多社会矛盾,曾是明朝国家基础的里甲制秩序
开始解体,于是各地农村出现了社会分解、农民流散的现象。明朝的税役制度是以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III 27 明中后期社会崇文风尚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27 明中后期商业发展
?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27 明后期社会秩序受冲击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41 明朝社会转型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27 明朝中后期宦官擅权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27 明中叶地方行政制度调整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III 27 明后期农村生产关系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 问题: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 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 的积极作用。(12分)
戏剧、昆曲; 文人画;
艺术
园林;
文化
科技
文化 交流
传统科技总结: 《天工开物》、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徐霞客游记》
西学东渐; 中学西传;
三、知识考向
特征概括
君主专制加强 政 中央集权强化 治 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最终形成
农耕经济继续发 经展 济 新的经济因素萌

思 主流思想强大 想 市民文化兴盛
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消极:会对社会秩序
产生一定冲击。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问题:
1、阅读材料概括明朝宗族制的特点。(4分)
2、简析明朝宗族制的作用。(8分)
五、社会变迁问题探析
(二)、农业的发展与地域差异 材料一 湖广原来人口相当稀少,但到15世纪中叶,它的大米出口经济是如此繁荣, 以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之说。作为产米区,湖广发展的基础是:耕地面积 增加了;洞庭湖周围勉强能种双季稻,而一年两熟的作物在当地生长。湖北在1400 年前后,在与江南和湖南很不相同的条件下开始了巨大的灌溉系统工程,长堤坝对 确保今武汉周围的湖北平原的安全是必不可少的。在15世纪又出现了从江西平原向 江西山区和向整个湖广以及新建的省份相似的流动。直到清初,湖广才不再接纳大 批前来的移民。
——摘编自崔瑞德《剑桥中国史·明史下册》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松江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及其原因。(13分)
原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土壤环境适宜;政府赋税政策的调整;棉纺技术 的进步
五、社会变迁问题探析
(三)原、因白:银中内国流商与人海主外动贸参易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材料一背明景朝:嘉新靖航、路万开历辟年;间殖,民民者间掠海夺外美贸洲易白兴银起(,贵中金国属海)商;的中足国迹手几工乎业遍品布在东海南外亚受欢 各国。迎他;们外用国瓷无器合、适丝商织品品与换中取国南交洋换的,香不料得、不药用材白和银珠支宝付。。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 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 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 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 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 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