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比例尺寸解读
古建定量尺度规制
古建定量尺度规制1、柱高与柱径古建筑的高德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宽也有一定比例。
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即通常所谓面宽一丈,柱高八尺。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凡檐柱以面阔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定径寸。
如面阔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径七寸七分。
”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根据这些规定,就可以推算出面阔。
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按斗拱口份数定,《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凡檐柱以斗口七十份定高,”“如斗口二寸五分,得檐柱连平板枋、斗科通高一丈七尺五寸。
内除平板枋、斗科之高,即得檐柱净高尺寸。
如平板枋高五寸,斗科高二尺八寸,得檐柱净高一丈四尺三寸。
”从这段规定可以看出,所谓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是包括平板枋、斗拱在内的整个高度,即从柱根到挑檐桁底皮的高度。
其中“斗拱高”是指坐斗底皮至挑檐桁底皮的高度。
七十斗口减掉平板枋和斗拱高度,所余尺寸不足60斗口。
檐柱径约为柱高的1|10.2、收分、侧脚中国古建筑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
这种根部粗、顶部细的做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木柱做出收分,既稳定又轻巧,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如柱高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那么,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营造算例》规定为7|1000.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做法称为“侧脚”。
工人师傅称为“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如柱高3米,收分3厘米,侧脚亦为3厘米,即所谓“溜多少,升多少。
”由于外檐柱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中轴线,而柱头仍保持原为不动,这样,在平面上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的情况。
中国历代古建筑尺寸寻踪
中国历代古建筑尺寸寻踪一、历代建筑尺寸演变1、历代建筑尺寸演变态势很大,远古尺寸是由手、足为尺,另一种尺为物尺。
后演变成定尺。
此后,产生尺的两种体系,一是(乐尺与常用尺)两种。
汉代以前乐尺与常用尺为一种尺。
晋代(乐尺)定下来了。
明清出现了鲁班尺、门尺…裁衣尺、(讨尺)量地尺。
2、汉代23(尺)清代(32)尺。
南方(27)尺。
3、历代常用尺演变(营造尺)古建筑定尺。
日本(关野贞)统一(营造尺)谈何容易。
中国古建筑尺寸的原始由来,中国古代物尺(黍…署)十黍为一寸。
黍“糜子” 古汉族最早耕作的植物之一。
一年生草本植物。
其子煮熟做年糕。
4、唐以来历代营造工程中所用的尺子。
也称“部尺”。
一营造尺合0.32米。
《金史·食货志二》:“量田以营造尺。
五尺为步;阔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
”《续文献通考·乐考八》:“ 商尺者,即今木匠所用曲尺。
盖自鲁班传至于唐,唐人谓之大尺。
由唐至今用之,名曰今尺,又名营造尺。
” 鲁迅《而已集·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用密达尺来量,是不对的,但也不能用什么汉朝的虑傂尺或清朝的营造尺,因为他又已经是现今的人。
”二、古代长度单位1、古代的长度单位,都以黍为准。
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一百黍为一尺。
《核舟记》一文中有:“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二黍许”,即“二分左右”。
十分为一寸。
《核舟记》中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可见核舟之小。
2、咫:八寸。
成语:“咫尺天涯”,即“比喻距离虽近,像远在天边一样”。
3、匹:四丈。
绢以四丈为一匹。
《卖炭翁》有诗句:半匹红绢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半匹”即“二丈”。
4、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
5、舍:三十里。
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成语:“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上写道: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
古宅建筑方案图纸尺寸标准
古宅建筑方案图纸尺寸标准古宅建筑方案图纸尺寸标准是指在古宅建筑方案设计中所使用的图纸尺寸的规范。
图纸尺寸标准的制定主要是为了方便设计师进行设计工作和交流,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准确性和可执行性。
下面,我们就古宅建筑方案图纸尺寸标准进行详细的介绍。
在古宅建筑方案设计中,常见的图纸尺寸标准有多种,其中包括A4、A3、A2、A1和A0等尺寸。
以下是各个尺寸的主要特点和应用范围的介绍。
首先,A4尺寸为210mm×297mm,它是最常见的图纸尺寸之一。
A4尺寸的图纸适合用于较小规模的设计图纸,如平面布局、平面剖面图、构造细部图等。
由于尺寸较小,A4图纸适合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初稿和草图的绘制。
此外,A4图纸也是方便携带和传输的优点,因此在设计师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时也比较常用。
其次,A3尺寸为297mm×420mm,比A4尺寸稍大一些。
A3尺寸的图纸适合用于较大规模的设计图纸,如整体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等。
由于尺寸较大,A3图纸更能展示出设计师的整体设计思路和创意。
而且,A3图纸也可以通过折叠和装订的方式进行整理和储存。
因此,在设计方案初步确定之后,设计师通常会使用A3图纸进行正式的绘制和呈现。
再次,A2尺寸为420mm×594mm,它是一种较大的图纸尺寸。
A2尺寸的图纸适合用于较复杂和详细的设计图纸,如平面设计图、立体设计图、扩大细部图等。
由于尺寸较大,A2图纸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出设计的细节和特点。
因此,在设计方案的最终确定和详细设计阶段,设计师通常会使用A2图纸进行绘制和展示。
此外,A1和A0尺寸是更大尺寸的图纸。
A1尺寸为594mm×841mm,A0尺寸为841mm×1189mm。
这些尺寸的图纸适合用于大型建筑和复杂的古宅建筑方案设计。
由于尺寸较大,A1和A0图纸可以提供更多的设计细节和效果展示,并且有利于设计师与施工方进行更加详细和准确的沟通和交流。
总的来说,古宅建筑方案图纸尺寸标准的确定是基于不同阶段的设计需要和实际应用情况而制定的。
古建筑比例尺寸解读
古建筑尺寸比解读2018.11.23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明清小式大木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续)(2)明清大式大木以斗口倍数比例为模数,带斗拱建筑。
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4、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中国古建筑的度量尺度
中国古建筑的度量尺度
一、宋营造尺
宋式建筑的度量采用“营造尺”和“材份等级”两种。
宋“营造尺”是用于丈量房屋长、宽、高等大尺度的张量尺。
1营造尺=31.20cm
“材份等级”制是作为控制建筑规模等级和丈量木构件规格的一种模数制度。
材份等级制就是由规定比例“材”和规定比例“栔”所组成。
“材”的比例为:材厚10份材广15份.
“栔”的比例为:栔厚4份栔广6份。
材栔断面比例
为了控制建筑物规模的大小,在《营造法式》有这么要求: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大小,因而用之。
(也就是房屋建筑的一切制度,均以材为基本标准。
材有八个等级,根据房屋的大小,而采用相应的材等)
八等材制度
一等材最大,用于最高级别的殿庭建筑;八等材最小,只能用于小级别建筑。
广15份为一材,广6份为一栔(qie),每份大小,依据八个等级规定尺寸算的。
中国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规范
中国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规范1、面阔确定: 按门尺吉字定明间面阔尺寸;次间按明间面阔的8/10定尺寸2、进深确定: 小式建筑不超五檩四步,七檩房则增加前后廊来处理; 大式建筑按斗拱攒数定进深3、柱高柱径确定:柱高为明间面阔的8/10,柱径为柱高的1/114、收分、侧脚:小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7/1000;外檐柱侧脚为柱高的1/100(或7/1000),金柱和中柱均无侧脚5、上出、下出(出水、回水):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出为檐柱高的3/10,檐椽为上出的2/3,飞椽为上出的1/3;下出尺寸小式做法为上出的4/5,大式做法为上出的3/46、台明高度:小式建筑为1/5柱高或2D(D为柱径),大式建筑为挑尖梁底高的1/47、步架、举架: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步架一般为4D,顶步架不小于2D 也不大于3D;举架小式五檩房一般为五举、七举;七檩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等等8、五架梁:高1.5D,厚1.2D或金柱径1寸,长为四步架加2D五架梁划线程序:将已初步加工完毕的木料在迎头画上垂直平分底面的中线在中线上分别按平水高度(即垫板高度,通常为0.8檩径)和梁头高度(通常为0.5檩径)画出平水和抬头线位置,将两端头中线、平水线、抬头线分别弹在梁长身各面、再以每面1/10的尺寸弹出梁底和侧面的滚棱线抬头线在正身又叫熊背线同时又是侧面上棱的滚棱线梁头划线首先应按檩径大小在檩中线两侧画出檩椀宽度,在此范围内顺梁身方向分四份,中间两份为梁鼻子两侧两份为檩椀9、三架梁:三架梁高为0.8檩径或0.65檩径,抬头为1/2或1/3檩径三架梁用料比五架梁小(厚为五架梁的8/10,高为5/6),故需适当减小平水(垫板)和抬头(檩椀)高度10、桁、檩:檩径一般为D或0.9D(大式带斗拱做法为4~4.5斗口)正身长按面阔,一端加榫长按自身直径的3/10下有重叠构件时均需做出“金盘”,金盘宽为3/10檩径11、瓜柱及角背:脊瓜柱高为脊檩和上金檩的垂直距离减掉三架梁的抬头和熊背高度,另外再加下榫长,上面加脊檩椀高(按1/3檩径)瓜柱厚为三架梁厚的8/10,宽为一份檩径脊瓜柱上端也应留鼻子,宽度可按瓜柱宽的1/4,高同檩椀角背制作:凡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宽度2倍时都须按角背,以怎强其稳定性角背长为一步架,高为瓜柱高的1/3~1/2厚为自身高的1/3或瓜柱厚的1/3角背与瓜柱相交部分,在上部刻去高度的1/2,两侧做出包掩(俗称“袖”),包掩为构件厚的1/10角背与梁背迭合,两端还应栽木销固定12、抱头梁:长为廊步架加梁头长一份高由平水(0.8檩径)、抬头(0.5檩径)、熊背(1/10梁高)三部分组成约1.5D其后尾做半榫插入金柱,半榫长为金柱径的1/3~1/2,榫厚为梁厚的1/4梁后尾与金柱接触处肩膀有撞肩和回肩两部分,通常做法为“撞一回二”,即将榫外侧部分三份,内一份做撞肩与柱子相抵,外两份向反向画弧做回肩13、额枋(檐枋):高D,厚0.8D,燕尾榫头部宽和长相等为1/4~3/10柱径,根部按每面宽度的1/10收分,使榫成大小头燕尾榫两侧分三等分,一份为撞肩两分为回肩,反向画弧枋子底面的燕尾榫头部和根部均应比枋子上部每面收分1/10,使榫上大下小(称为收溜)14、金、脊枋:一般高为0.8D,宽为0.65D,做法与额枋(檐枋)相同15、箍头枋:用于稍间或山面转角处,做箍头榫与角柱相交的檐枋或额枋称箍头枋箍头枋的头饰大式做“霸王拳”小式作“三岔头”箍头榫长度,霸王拳由柱中外加一柱径三岔头外加1.25柱径箍头榫厚应同燕尾榫,为柱径的1/4~3/10霸王拳(或三岔头)宽窄高低均为枋子正身部分的8/10,因此,先画出扒腮线,将箍头两侧按原枋厚各去掉1/10,高度由底面去掉枋高的2/10肩膀处按“撞一回二”画出撞肩和回肩16、门尺:门尺1尺=1.44营造尺=46.08cm1门尺均分为8寸,每门尺的1寸=5.76cm;八个寸位分别为财、病、离、义、官、劫、害、本每寸分为5份每份均有吉凶定义. . .。
古建筑形制构造尺寸
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
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续)(2)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4、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古建筑尺寸规范
1、面阔确定: 按门尺吉字定明间面阔尺寸;次间按明间面阔的8/10定尺寸2、进深确定: 小式建筑不超五檩四步,七檩房则增加前后廊来处理; 大式建筑按斗拱攒数定进深3、柱高柱径确定:柱高为明间面阔的8/10,柱径为柱高的1/114、收分、侧脚:小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7/1000;外檐柱侧脚为柱高的1/100(或7/1000),金柱和中柱均无侧脚5、上出、下出(出水、回水):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出为檐柱高的3/10,檐椽为上出的2/3,飞椽为上出的1/3;下出尺寸小式做法为上出的4/5,大式做法为上出的3/46、台明高度:小式建筑为1/5柱高或2D(D为柱径),大式建筑为挑尖梁底高的1/47、步架、举架: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步架一般为4D,顶步架不小于2D也不大于3D;举架小式五檩房一般为五举、七举;七檩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等等8、五架梁:高1.5D,厚1.2D或金柱径 1寸,长为四步架加2D五架梁划线程序:将已初步加工完毕的木料在迎头画上垂直平分底面的中线在中线上分别按平水高度(即垫板高度,通常为0.8檩径)和梁头高度(通常为0.5檩径)画出平水和抬头线位置,将两端头中线、平水线、抬头线分别弹在梁长身各面、再以每面1/10的尺寸弹出梁底和侧面的滚棱线抬头线在正身又叫熊背线同时又是侧面上棱的滚棱线梁头划线首先应按檩径大小在檩中线两侧画出檩椀宽度,在此范围内顺梁身方向分四份,中间两份为梁鼻子两侧两份为檩椀9、三架梁:三架梁高为0.8檩径或0.65檩径,抬头为1/2或1/3檩径三架梁用料比五架梁小(厚为五架梁的8/10,高为5/6),故需适当减小平水(垫板)和抬头(檩椀)高度10、桁、檩:檩径一般为D或0.9D(大式带斗拱做法为4~4.5斗口)正身长按面阔,一端加榫长按自身直径的3/10下有重叠构件时均需做出“金盘”,金盘宽为3/10檩径11、瓜柱及角背:脊瓜柱高为脊檩和上金檩的垂直距离减掉三架梁的抬头和熊背高度,另外再加下榫长,上面加脊檩椀高(按1/3檩径)瓜柱厚为三架梁厚的8/10,宽为一份檩径脊瓜柱上端也应留鼻子,宽度可按瓜柱宽的1/4,高同檩椀角背制作:凡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宽度2倍时都须按角背,以怎强其稳定性角背长为一步架,高为瓜柱高的1/3~1/2厚为自身高的1/3或瓜柱厚的1/3角背与瓜柱相交部分,在上部刻去高度的1/2,两侧做出包掩(俗称“袖”),包掩为构件厚的1/10角背与梁背迭合,两端还应栽木销固定12、抱头梁:长为廊步架加梁头长一份高由平水(0.8檩径)、抬头(0.5檩径)、熊背(1/10梁高)三部分组成约1.5D其后尾做半榫插入金柱,半榫长为金柱径的1/3~1/2,榫厚为梁厚的1/4梁后尾与金柱接触处肩膀有撞肩和回肩两部分,通常做法为“撞一回二”,即将榫外侧部分三份,内一份做撞肩与柱子相抵,外两份向反向画弧做回肩13、额枋(檐枋):高D,厚0.8D,燕尾榫头部宽和长相等为1/4~3/10柱径,根部按每面宽度的1/10收分,使榫成大小头燕尾榫两侧分三等分,一份为撞肩两分为回肩,反向画弧枋子底面的燕尾榫头部和根部均应比枋子上部每面收分1/10,使榫上大下小(称为收溜)14、金、脊枋:一般高为0.8D,宽为0.65D,做法与额枋(檐枋)相同15、箍头枋:用于稍间或山面转角处,做箍头榫与角柱相交的檐枋或额枋称箍头枋箍头枋的头饰大式做“霸王拳”小式作“三岔头”箍头榫长度,霸王拳由柱中外加一柱径三岔头外加1.25柱径箍头榫厚应同燕尾榫,为柱径的1/4~3/10霸王拳(或三岔头)宽窄高低均为枋子正身部分的8/10,因此,先画出扒腮线,将箍头两侧按原枋厚各去掉1/10,高度由底面去掉枋高的2/10肩膀处按“撞一回二”画出撞肩和回肩16、门尺:门尺1尺=1.44营造尺=46.08cm1门尺均分为8寸,每门尺的1寸=5.76cm;八个寸位分别为财、病、离、义、官、劫、害、本每寸分为5份每份均有吉凶定义。
古建筑尺寸规范
1、面阔确定: 按门尺吉字定明间面阔尺寸;次间按明间面阔的8/10定尺寸2、进深确定: 小式建筑不超五檩四步,七檩房则增加前后廊来处理; 大式建筑按斗拱攒数定进深3、柱高柱径确定:柱高为明间面阔的8/10,柱径为柱高的1/114、收分、侧脚:小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7/1000;外檐柱侧脚为柱高的1/100(或7/1000),金柱和中柱均无侧脚5、上出、下出(出水、回水):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出为檐柱高的3/10,檐椽为上出的2/3,飞椽为上出的1/3;下出尺寸小式做法为上出的4/5,大式做法为上出的3/46、台明高度:小式建筑为1/5柱高或2D(D为柱径),大式建筑为挑尖梁底高的1/47、步架、举架: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步架一般为4D,顶步架不小于2D也不大于3D;举架小式五檩房一般为五举、七举;七檩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等等8、五架梁:高1.5D,厚1.2D或金柱径 1寸,长为四步架加2D五架梁划线程序:将已初步加工完毕的木料在迎头画上垂直平分底面的中线在中线上分别按平水高度(即垫板高度,通常为0.8檩径)和梁头高度(通常为0.5檩径)画出平水和抬头线位置,将两端头中线、平水线、抬头线分别弹在梁长身各面、再以每面1/10的尺寸弹出梁底和侧面的滚棱线抬头线在正身又叫熊背线同时又是侧面上棱的滚棱线梁头划线首先应按檩径大小在檩中线两侧画出檩椀宽度,在此范围内顺梁身方向分四份,中间两份为梁鼻子两侧两份为檩椀9、三架梁:三架梁高为0.8檩径或0.65檩径,抬头为1/2或1/3檩径三架梁用料比五架梁小(厚为五架梁的8/10,高为5/6),故需适当减小平水(垫板)和抬头(檩椀)高度10、桁、檩:檩径一般为D或0.9D(大式带斗拱做法为4~4.5斗口)正身长按面阔,一端加榫长按自身直径的3/10下有重叠构件时均需做出“金盘”,金盘宽为3/10檩径11、瓜柱及角背:脊瓜柱高为脊檩和上金檩的垂直距离减掉三架梁的抬头和熊背高度,另外再加下榫长,上面加脊檩椀高(按1/3檩径)瓜柱厚为三架梁厚的8/10,宽为一份檩径脊瓜柱上端也应留鼻子,宽度可按瓜柱宽的1/4,高同檩椀角背制作:凡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宽度2倍时都须按角背,以怎强其稳定性角背长为一步架,高为瓜柱高的1/3~1/2厚为自身高的1/3或瓜柱厚的1/3角背与瓜柱相交部分,在上部刻去高度的1/2,两侧做出包掩(俗称“袖”),包掩为构件厚的1/10角背与梁背迭合,两端还应栽木销固定12、抱头梁:长为廊步架加梁头长一份高由平水(0.8檩径)、抬头(0.5檩径)、熊背(1/10梁高)三部分组成约1.5D其后尾做半榫插入金柱,半榫长为金柱径的1/3~1/2,榫厚为梁厚的1/4梁后尾与金柱接触处肩膀有撞肩和回肩两部分,通常做法为“撞一回二”,即将榫外侧部分三份,内一份做撞肩与柱子相抵,外两份向反向画弧做回肩13、额枋(檐枋):高D,厚0.8D,燕尾榫头部宽和长相等为1/4~3/10柱径,根部按每面宽度的1/10收分,使榫成大小头燕尾榫两侧分三等分,一份为撞肩两分为回肩,反向画弧枋子底面的燕尾榫头部和根部均应比枋子上部每面收分1/10,使榫上大下小(称为收溜)14、金、脊枋:一般高为0.8D,宽为0.65D,做法与额枋(檐枋)相同15、箍头枋:用于稍间或山面转角处,做箍头榫与角柱相交的檐枋或额枋称箍头枋箍头枋的头饰大式做“霸王拳”小式作“三岔头”箍头榫长度,霸王拳由柱中外加一柱径三岔头外加1.25柱径箍头榫厚应同燕尾榫,为柱径的1/4~3/10霸王拳(或三岔头)宽窄高低均为枋子正身部分的8/10,因此,先画出扒腮线,将箍头两侧按原枋厚各去掉1/10,高度由底面去掉枋高的2/10肩膀处按“撞一回二”画出撞肩和回肩16、门尺:门尺1尺=1.44营造尺=46.08cm1门尺均分为8寸,每门尺的1寸=5.76cm;八个寸位分别为财、病、离、义、官、劫、害、本每寸分为5份每份均有吉凶定义。
古建筑比例尺寸解读
古建筑尺寸比解读2018.11.23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明清小式大木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续)(2)明清大式大木以斗口倍数比例为模数,带斗拱建筑。
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4、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古建木作基础篇
古建木作基础篇古建木作基础篇木作基础篇——百家合本,百家争鸣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
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3、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一文看懂古建筑的营造尺度与模数
⼀⽂看懂古建筑的营造尺度与模数原创:哲匠之家模数的换算模数是古建筑设计和施⼯的基础。
有了模数,就能根据固定的⽐例(权衡)算出柱⾼、⽃拱⾼、梁檩长度、屋⾯坡度等重要参数。
古⼈采⽤模数制度,⼀是在漫长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这种受⼒合理⼜美观的结构,⼆是为了⽐较准确地制定建筑预算,并防⽌偷⼯减料的现象,便于监督和管理。
宋代《营造法式》和清代《营造则例》都规定了相应的模数与权衡。
《营造法式》规定材分8等,每⼀等材都有着相应的分,且都是材宽划为10分,材⾼划为15分。
也就是说,分:材⾼的1/15,材宽的1/10。
清代规定材分11等:6⼨、5.5⼨、5⼨、4.5⼨、4⼨、3.5⼨、3⼨、2.5⼨、2⼨、1.5⼨、1⼨,每半⼨为⼀个等级。
“单材”和“⾜材”是在宋代就出现的⽊构件尺度标准。
据宋《营造法式》规定,“单材”⾼⼗五分,厚⼗分。
有时也称“⼀材”或“材”。
“单材”源于古建筑梁架中的⽅桁,即枋。
⾜材与单材相对应,是指⽐单材尺⼨加⼤的材分,即“材上加栔者,谓之⾜材”,栔,即两层枋之间的空挡部分。
⼀般来讲按“材⼴⼗五分”加“栔六分”,则“⾜材”为⼆⼗⼀分。
所以“⾜材”⼜俗称“⼀材⼀栔”。
⽃拱的权衡通过单材与⾜材的区别,在有⽃拱的⼤式建筑中,就有了单材拱与⾜材拱的区别。
单材栱⼤⽊作⽃栱的⼀种,主要⽤于每攒⽃栱的⾥外拽架上,清式⽠栱、万栱都做单材栱,受⼒⽐正⼼栱要⼩,故称单材栱。
单栱造宋式⼤⽊作术语,与重栱造相对应。
铺作跳头上仅施横栱⼀层(如令栱),上承替⽊或素枋、其间不⽤慢栱的构造⽅法。
单栱造跳头上的挑升⾼度为两材⼀栔。
⾜材拱⾜材栱⾼21分,宽仍为10分。
⾜材栱⾼度多出的6分恰为上下栱之间由⽃垫托⽽出现的空隙的⾼度。
泥道栱上有慢栱时,两栱之间空隙⾥通常⽤称为暗栱的⽊条进⾏填充,它的断⾯被规定为⾼6“分”,宽4“分”。
柱⾼与柱径的权衡在有⽃拱的⼤式建筑中,柱⾼和柱径根据⽃拱尺度确定。
在没有⽃拱的⼩式建筑中,就由柱⾼和柱径决定⾯宽和进深。
古建筑形制构造尺寸
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
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续)(2)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4、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清式古建筑(4)——柱高与柱径的确定
清式古建筑(4)——柱高与柱径的确定
古建筑中的柱高与柱径的确定
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也与面宽有一定比例。
七檩前后廊
在清式古建筑中的小式建筑,
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宽与柱高的比例为10:8,即通常所谓
面宽一丈,柱高八尺。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
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凡檐柱以面阔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应为百分之七---lyj改)定径寸。
如面阔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径七寸七分。
”
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在清式古建筑中根据这些规定,就可以进行推算,已知面宽可以求出柱高,知柱高可以求出柱径;相反,已知柱高或柱径,可以推算出面阔。
在清式古建筑中的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按斗拱口份数定,《工程做法则例》规定:
“凡檐柱以斗口七十份定高”,
“如斗口二寸五分,得檐柱连平板枋、斗科通高一丈七尺五寸。
内除平板枋、斗科之高,即得檐柱净高一丈四尺三寸。
”
从这段规定可以看出,所谓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是包括平板
枋、斗拱在内的整个高度,即从柱根到挑檐桁底皮的高度。
在清式古建筑中“斗拱高”是指坐斗底皮至挑檐桁底皮的高度。
七十斗口减掉平板枋和斗拱高度,所余尺寸不足60斗口(约56--58斗口)(梁思成先生《清式营造则例》规定带斗拱建筑檐柱高一律为60斗口,与此略有差别)。
檐柱径为6斗口,约为柱高的1/10。
古建筑尺寸比例(1)之欧阳家百创编
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
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续)(2)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欧阳家百(2021.03.07)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4、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建筑工程申请认证!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古建筑比例尺寸解读
古建筑尺寸比解读2018.11.23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明清小式大木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续)(2)明清大式大木以斗口倍数比例为模数,带斗拱建筑。
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4、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中国传统建筑的尺度与比例
中国传统建筑的尺度与比例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建筑的设计中,尺度和比例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尺度是指建筑物的大小和比例,而比例则是指各个构件之间的关系。
这些因素共同创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卓越之处。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尺度和比例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建筑美学的贡献。
一、尺度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尺度被严格控制以达到协调和谐的效果。
传统建筑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合理的尺度使得建筑与周围的景观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和谐与宁静的感觉。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尺度的设定不仅仅限于建筑的整体大小,还涉及到建筑内外空间的分配、层次的设置等。
例如,传统的庭院设计通常以一个中心为轴线,周围围绕着多个独立的院落,每个院落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使用场所。
这种尺度的设置使得庭院更加丰富多样,同时又保持了整体的谐调。
二、比例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比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例关系直接决定了建筑物的美感和视觉效果。
中国建筑追求的是一种精确而和谐的比例关系,通过合理的比例,使建筑物具有均衡的外观和感人的氛围。
传统建筑中的比例处理非常精细,无论是建筑的整体比例还是构件之间的比例,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计算。
例如,传统建筑的屋檐、柱子、门窗等构件都有严格的比例要求,这些比例是世代相传的智慧结晶。
这些构件之间的比例关系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同时也具有结构上的功能,使建筑物更加稳定和安全。
三、尺度与比例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中尺度和比例的精确处理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追求,更能够影响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感受。
尺度和比例的合理运用,使得人们在建筑环境中感受到舒适和安宁。
例如,传统建筑的进深比例通常较小,这使得室内空间更显开阔,同时也便于通风和采光。
而庭院的比例则通常较大,给人以宽广的视觉效果和开放感。
这些比例关系的安排,使得人们在建筑空间中能够感受到和谐与舒适。
尺度和比例的运用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倡导平衡、谦虚和节制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理念通过尺度和比例的处理得以体现。
宋代建筑立面比例
宋代建筑立面比例宋代建筑的立面比例是指建筑立面的长度、高度和宽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建筑风格独特,注重比例和均衡。
宋代建筑的立面比例主要体现在建筑的整体布局、结构和细节方面。
本文将从宋代建筑的材料、立面布局、门窗装饰、彩绘等方面来介绍宋代建筑的立面比例。
首先,宋代建筑采用了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砖瓦等。
这些材料的尺寸和比例对于建筑的立面设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木料的长宽比例决定了房屋结构的稳定性和美观性,石料的大小和形状则影响了建筑的外观效果和质感。
宋代建筑师注重选择合适的材料并合理运用,使建筑的立面比例更加协调和谐。
其次,在立面布局方面,宋代建筑一般按照中轴线对称布局。
这种对称布局使建筑的立面看起来更加稳定和庄重。
比如建筑的正立面通常包含有门、窗和檐下等元素,两侧的辅助立面则常常包含有门、窗和廊柱等元素,这些元素在布局上保持了一定的对称关系,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和谐和平衡。
第三,在门窗装饰方面,宋代建筑的门窗设计讲究比例和细节。
例如,门的高度和宽度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进行设计,使得人们进入建筑时感到庄重和肃穆。
另外,门窗上的装饰和纹饰也有一定的比例规律,既要满足装饰的需要,又要保持整体立面的统一和协调。
最后,在彩绘方面,宋代建筑的彩绘也有一定的立面比例。
宋代建筑常常采用了绘画和雕刻技巧来装饰建筑的立面,使其更加生动和丰富。
彩绘的设计也注重比例,高度和宽度的搭配与协调。
同时,色彩的运用也很重要,不同颜色的搭配要符合比例关系,使整个建筑的立面更加美观和富有层次感。
综上所述,宋代建筑的立面比例是建筑师以及工匠们在构建建筑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从材料的选择到立面布局、门窗装饰、彩绘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种比例关系使宋代建筑立面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并且也体现了宋代社会对于建筑艺术的重视和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尺寸比解读2018.11.23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明清小式大木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续)(2)明清大式大木以斗口倍数比例为模数,带斗拱建筑。
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4、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缺点(相对与现建):某些榫卯形式伤及木理,消弱了构件的良好应变和应力,因此木材的选料要精致,这点在封建统治下的官式建筑中尤为重要。
但是今天的仿建中就没有那么的约束力了。
这就是仿建的缺失吧!5、上出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檐出尺寸定为檐柱高的3/10。
其中2份为檐椽出头,一份为飞椽出头。
6、步架、举架相邻两檩中到中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
举架为两檩中到中的垂直距离除以相应的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
一般小式五檩房:檐步五举,脊步七举。
(举高:一般为相邻两檩的底面(平水)之间垂直距离来计算)6.1举架(补)举架是中国建筑带坡屋顶的房屋用之屋顶坡度的定法是有一定制度的。
相邻两桁檩中至中协垂直距离称为举的高度。
举的高度与步架的长度之比即为举架(即屋面坡度)。
工程做法中有五、六、六五、七五、九举等名称,是指举架高与步架长度之比为十分之五、六、六五、七五、九等的意思。
一般的屋面坡度其比例为一常数,整个屋面轮廓形成具有一定坡度的直线,而古建工程的举架,在每个步架内均不相同。
由檐步至脊步逐步增加,使整个屋面轮廊形成一下缓,上急的曲线。
举架的缓急以房屋进深的大小和檩数多少而定。
一般檐步为五举(即五举拿头)。
飞檐为三五举。
以上各步,如为五檩则脊步为六五、七举,如为七檩则金步六五举、脊步八举。
如为九檩则下金为六五举,上金步为七五举,脊步为九举。
如为十一檩则下金为六举,中金为六五举,上金为七五举,脊步为九举。
或由设计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隔举)。
最上一举有时在九举之上还加一平水。
平水高度即各桁檩下的垫板高度,有斗拱的大式大木平水为四斗口、无斗拱者按檩径或檩径的十分之八,如建筑物较高举架太小或檩数少,在建筑物近处不易看见屋脊,也可将平水加大。
7、上檐出檐头挑出由飞椽前端至檐柱中的水平距离称上檐出。
大式带斗拱上檐出由挑檐桁中至飞椽前端为21斗口,再加斗拱拽架即为总平出。
无斗拱小式大木的上檐出按柱高的十分之三定。
其檐椽出挑为上檐出的三分之二、飞椽为三分之一,如重檐大式的上檐出为在下檐出的尺寸上再加两斗口为“吐水(出水)”。
8、梁梁的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檩传下的屋顶的重量,再向下传到柱上,主要的梁多支承在前后檐柱、金柱上,廓步在金柱与檐柱之间,另有次要的短梁,大式中叫挑尖梁、抱头梁,小式中叫插金柁,这短梁承受屋檐上面的重量。
并在金柱与檐柱之间起联结作用。
廊深加大时,挑尖梁上还可以再加一根瓜柱,即童柱,一架梁和一根檩,组成一组梁架,下梁叫双步梁,上梁叫单步梁。
双步梁除起联结作用之外,也承受荷载。
挑尖梁和抱头梁的下边,还有一条较小的只起联结作用的梁,与挑尖梁及抱头梁上下垂直,在挑尖梁下的叫挑尖随梁或穿插枋,在角檐柱和角交金柱间的叫做斜穿插枋。
主要的梁架两端放在前后檐柱上,若带有廊子就放在前后金柱上。
梁的长短及架梁随着进深定。
几架梁即几步架在这根梁的步架位上,栽两根短柱(即瓜柱)或用柁墩支上一根较短的梁或在再往上支成梁架。
小式做法中最下一根最长的梁称为大柁,较短的一根称二柁,最短一根称三柁。
大式做法则按梁架所负桁或檩子的总数目或柁梁步架的多少称七架梁、五架梁或三架梁。
每层梁的两端均做出桁檩椀以承托桁或檩。
另外还有四架梁、六架梁,这种双数的梁架多没有屋脊,脊部而多用过陇,做成园弧形叫卷棚式、也叫元宝脊。
卷棚式顶部的梁叫月梁(即顶梁)月梁上的瓜柱为荷叶墩瓜柱。
9桁檩、枋、垫板、角梁的构造权衡尺度:桁檩放在各梁头上、上承椽子,大式大木在檐头正心枋上的桁叫正心桁,在正心桁外边挑檐枋上的桁叫挑檐桁。
小式大木在正心桁部位上为檐檩,没有挑檐桁在屋脊上的是脊桁(或脊檩)、在金柱(老檐)或重檐童柱,叫金桁或叫金檩,在脊桁(檩)与老檐金桁或正心桁之间的都是金桁(檩),若有多数的金桁(檩)则以上、中、下别之。
在每条桁(檩)下,与桁(檩)平行的,有垫板或枋。
正心桁与挑檐桁下有正心枋、挑檐枋、金桁檩下有金垫板和金枋。
金枋是左右两架梁头下瓜柱间的联系材、其上皮与瓜柱上皮平。
在桁檩下、枋子上的空当就是垫板,即所谓平水,就是梁头下皮至桁檩下皮之高度。
脊桁檩下有脊垫板和脊枋是脊瓜柱之间的联系材。
一、垫板:长按桁檩长,高按平水高,厚按高的1/3。
二、挑檐桁:长按面阔一头加榫。
如作搭角外加一桁径再加拽架若干为长。
径3个斗口。
“径”是上金盘至下桁底为径,在放八卦线时必须注意加径。
三、正心桁:长同挑檐桁。
径为四个半斗口。
径的尺寸要求同上。
四、金(檩)脊桁:长按面阔。
如有推山,外加出稍。
径按檐柱径或按柱径的十一分之十,径同上要求。
五、扶脊木:长、径同脊桁檩。
六、脊桩:是用在脊上,安装正吻、正脊筒用。
每一件脊筒用一根脊桩。
长按扶脊木径一径、脊桁檩径的1/4,再加正脊高8/10定长、宽按脊桁檩的1/3,厚按宽的2/3。
注:正脊筒高按檐柱高的2/10。
七、老角梁:长按檐步架,并加平出檐的2/3再加冲即二椽径,后加一个半檩径,如有斗拱再加拽架,用1.414加斜,再用一一二加斜定长。
高按三椽径或四个半斗口,厚二椽径或三个斗口。
八、仔角梁:重叠在老角梁上的梁为仔角梁,长按老角梁长,前加(平出檐的1/3,再加冲一椽径用一O六加斜,再用1.414加斜)再加套兽榫定长,高厚同老角梁。
九、由戗:长按金步架计算,按步架用1.414加斜再加举架高加斜定长,高厚同角梁。
注:举架高加斜按举架加斜法计算。
10、椽望及其他权衡尺度:椽子有圆的方的两种,安放再桁檩与桁檩之间,方向与桁檩成正角。
以承受屋顶的望板、泥灰背和瓦面。
安在最上一排与脊檩扶脊木相交的叫脑椽,如卷棚式顶部是双脊桁檩时称为罗锅椽或顶椽。
在各金桁檩上的椽子都称花架椽。
因步架有九架、七架而步架有上、中、下金之分,椽子亦因地位而称下、中、上花架椽之别,最下一步(即檐头)的椽子称为檐椽,该椽一端放在金桁檩上(如重檐下层檐椽放在承椽枋上)一端伸出檐桁檩以外,檐椽的外上端,多有一排飞头。
檐桁以外挑出的檐椽和飞头称为平出。
在檐桁檩上与桁檩平行,紧放在桁檩上面(即金盘)设有椽椀,椽椀是一块木板按着椽子排列的疏密、在上面做成一排圆洞,使椽子穿过,以免左右移动。
在带廊子的金檩上做闯中板,在脊桁檩上用一断面成六角形的扶脊木,扶脊木前后向下两斜面上也做成一排圆洞(即椽窝)以承受脑椽用。
檐椽的下端即檐椽头的上面用小连檐将各椽头连住。
从小连檐往里钉望板,顺着檐椽的位置弹上墨线为飞头椽线,钉飞檐椽位(即飞头)。
在飞檐椽上面钉上大连檐。
在每两根飞椽之间,并在小连檐上用一块小木板把飞椽空当封住,叫做闸当板,如果小连檐与闸当板连做时,而叫里口木,在大连檐上钉瓦口。
11、补其他尺寸:翼角:建筑物四个转角处的檐头翘起部位称为翼角,是由老角梁、仔角梁、翼角檐椽、翼角翘飞椽等构件组成。
檐椽:长按檐步架2/3平出檐,按五举一一二加斜,再加半椽径即长,径按檩径的1/3或一个半斗口。
飞椽(即飞头):长按檐平出的1/3为飞头头部,按三五举一零六加斜,再加三尾(尾按头部尺寸,一头为一尾)即长,方按椽径或椽径的十分之九五。
踏脚木:用在歇山的山面檐椽上,踏着檐椽的上面。
长按前后金桁中至中,加三个檩径即长。
高为檩径一份,厚为高的8/10。
草架柱:安在踏脚木上面承托山花板及博缝板。
长按踏脚木上皮至檩中为长。
高厚按踏脚木高厚各一半。
穿梁:安在草架柱上。
长按前坡与后坡步架的檩与檩中,外加两檩径为长,高厚同草架柱。
棋枋板:高按棋枋上皮至承椽枋下皮。
宽按面阔,厚按高的1/10。
承椽枋:长按面阔、高按斜椽径三点三径,厚按高的8/10。
(又法:高按金柱径,厚按高的8/l0。
)围脊板:高按承椽枋上皮至大额枋下皮,宽按面阔,厚按高的1/l0。
(又法:高按琉璃瓦件定高(七样瓦件高一尺,每大一样即加高四寸)。
宽按建筑物周长计。
厚按高的1/10。
)连檐:大连檐、长按通面阔。
高厚同椽径,为了看檐头雄伟,可将大连檐加高(按高的1/10)。
小连檐:长按大连檐,高按望板厚的1.2倍为高,宽按一椽径。
瓦口:长同大连檐、高按下件定高,宽按高的3/10。
闯中板:长按面阔、高按椽径斜面,厚按高的1/10。
椽椀:长按面阔,高按椽径一份半,厚按高的2/10。
博缝板:长按椽长,外加榫即长。
宽按檩径二份,厚按椽径一份或一斗口。
12、举架加斜法:二五举一○;三举一○四:三五举一○六;四举一○八;四五举一一;五举一一二;五五举一一四;六举一一七;六五举一一九;七举一二二;七五举一二五;八举一二八;八五举一三一;九举一三五;九五举一三八;十举一四一。
13、大木结构的四种基本形式:庑殿、硬山、悬山、歇山(1)庑殿:庑殿是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的建筑物,它共有五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