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模式 (2)

合集下载

课程设计的模式中公

课程设计的模式中公

课程设计的模式中公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课程设计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而课程设计的模式中公是一种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的课程设计方法。

本文将从什么是课程设计的模式中公、其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模式中公进行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什么是课程设计的模式中公?模式中公是一种系统性课程设计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构建全面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

模式中公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合作和共同成长,在课程设计中注重教师的角色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机。

模式中公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模式中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模式中公强调实践性、问题导向和跨学科学习,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模式中公注重教师的创新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模式中公是一种系统性、整合性的课程设计方法,有助于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模式中公进行课程设计呢?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背景,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细致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结合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创新和改革。

教师需要注重教学评价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师需要注重团队合作和教研交流,与同事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共同探索课程设计的模式中公,共同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第二篇示例:课程设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如何设计出符合教学需求、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课程模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模式,其中“中公模式”是一种非常常见和有效的课程设计模式。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习题卷13)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习题卷13)

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习题卷13)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83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课程结构的设计以两个维度来进行,分别是横向组织和( )。

A)深度B)广度C)纵向组织D)竖向组织答案:C解析:2.[单选题]“隐性课程是学校暗默地、高效地灌输给学生的‘被合法化了的’文化、价值和规范,它是发挥着‘霸权’功能的日常意义体系”。

这一观点属于( )5-251A)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D)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答案:D解析:无3.[单选题]“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认为“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自我完善B)兴趣发展C)德性养成D)持续生长答案:D解析:4.[单选题]课程研制目标模式的奠基者是( )。

A)波比特B)泰勒C)布卢姆D)司滕浩斯答案:A解析:5.[单选题]为了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把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特朗普制B)文纳特卡制C)道尔顿制D)贝尔兰卡斯特制答案:A解析:解析:7.[单选题]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养而开发的课程是( )。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必修课程答案:A解析:8.[单选题]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学习的层级理论B)最近发展区理论C)教学认识论D)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强化原理答案:A解析:9.[单选题]在学习经验的组织方面,泰勒则提出了三个指标,其中不包括----.A)连续性B)顺序性C)实践性D)整合性答案:C解析:10.[单选题]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 )。

A)教师教的方法B)学生学的方法C)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的...形式D)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答案:D解析:11.[单选题]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介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携带并传递着教学信息,影响师生信息相互交流与传递的工具被称为( )。

课程设计的模式

课程设计的模式

课程设计模式是根据课程理论或规律形成的、相对结构化和稳定化的课程设计操作程序及其策略体系,它是对课程设计思路的一种概括性和简约性描述,是连接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桥梁"。

目标模式是课程设计者以确定教育目标为始点,展开课程设计工作的一种操作程序和策略体系。

这种模式又被称为技术性模式或工学模式。

最早提出目标模式的学者是博比特,经拉尔夫·泰勒的系统化后形成了泰勒模式。

其后,塔巴、惠勒和索托等学者针对泰勒模式的缺陷进行了补充和发展,逐渐成了课程设计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经典模式。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一、目标模式来源 学生来源 社会来源 学科筛 子 教育哲学暂时性的一般性的教育目标精确的具体的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筛 子 学习理论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经验惠勒(Wheeler )的课程设计模式(重庆市北碚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详见本单元案例)目标模式的特征:第一,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他设计步骤都围绕着预先设定的行为目标进行。

第二,它强调目标的行为导向,要求确立明确而具体的外显性行为目标。

诊断需要 陈述目标 选择内容 组织内容选择学习经验(或活动) 组织学习经验(或活动)确定评价的对象和方法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步骤四步骤五 步骤六 步骤七塔巴(H.Taba )的课程设计模式1.目的与目标2.选择学习经验3.选择学习内容4.组织与整合学习经验和内容5.评价第三,它重视目标的结构性,要求按不同的层次水平将各项目标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第四,它主张目标的价值中立,认为教育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艺术,课程设计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就像工程技术理论一样不受社会价值标准的约束,它只是为某一既定目标的实现提供手段,其本身可以单独由经验方法来确定,因而也拒绝对目标进行价值判断。

第五,它以社会为出发点,强调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因而特别注重教师的作用。

目标模式也存在诸多的片面性或局限性:第一,它忽视了课程结构的整体性,把由多种成分或多种要素组成的课程结构整体分割开来,片面强调目标的特殊性,将目标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凌驾于其他各要素之上。

课程设计理念及模式

课程设计理念及模式

课程设计理念及模式
本文档旨在探讨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模式,以提供对于教育课程的有效指导。

理念
我们认为,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设计的理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效性:课程设计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研究内容,使学生能够高效地掌握所需知识和技能。

2. 实践性: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实践,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

3. 创新性:课程设计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合作性:课程设计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模式
针对不同的学科和研究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课程设计模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课程设计模式:
1. 问题导向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2. 项目驱动模式:通过开展综合性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反转课堂模式:通过将传统的授课和作业安排进行颠倒,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问题解决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4. 游戏化研究模式:通过将研究内容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增加研究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动力。

总结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模式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来确定。

在设计课程时,应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高效、实践、创
新和合作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不同的课程设计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设计模式课程设计5种

设计模式课程设计5种

设计模式课程设计5种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五种常见的设计模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模式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五种常见的设计模式(包括单例模式、工厂模式、观察者模式、策略模式和装饰器模式);了解设计模式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五种常见的设计模式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分析并选择合适的设计模式进行软件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设计模式在软件工程中的重要性,培养软件设计和编程的规范性和系统性,提高软件质量和可维护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五种常见的设计模式。

具体安排如下:第1-2课时: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什么是设计模式,设计模式的作用和分类。

第3-4课时:单例模式,包括单例模式的定义、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

第5-6课时:工厂模式,包括工厂模式的定义、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

第7-8课时:观察者模式,包括观察者模式的定义、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

第9-10课时:策略模式,包括策略模式的定义、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

第11-12课时:装饰器模式,包括装饰器模式的定义、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讲解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五种常见的设计模式。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设计模式。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模式的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分享心得体会。

4.实验法:学生动手编写代码,实践五种常见的设计模式。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资源如下:1.教材:《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

2.参考书:《大话设计模式》、《深入理解设计模式》。

3.多媒体资料:PPT课件、设计模式相关视频教程。

课程设计模式

课程设计模式

课程设计模式课程设计模式简介课程设计模式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科的特点、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设计出适合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一种模式。

课程设计模式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并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程设计模式的分类1. 传统课程设计模式传统课程设计模式是指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讲授知识、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知识,学生通过听讲、实验等方式来学习知识。

传统课程设计模式的特点:•教师主导:教师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学过程由教师控制。

•学生被动: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缺乏主动性。

•教学内容固定: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讲授知识,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学习。

2. 激发学生主动性的课程设计模式激发学生主动性的课程设计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式,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是学习的主体。

激发学生主动性的课程设计模式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教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式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多元评价: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组项目等。

实施课程设计模式的步骤1.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基础,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应该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实际性。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等因素。

2. 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

教学内容应该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和针对性。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适当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展示,同时可以引入一些辅助教材和教具,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3. 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育手段和教学策略。

东师2020年春季《课程与教学论》离线考核参考答案

东师2020年春季《课程与教学论》离线考核参考答案

离线考核
《课程与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几乎就是知识点的罗列,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为此,教师可以脱离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教学。

答:错。

不可以脱离教材进行教学,教材还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凭借,不可以盲目地加以抛弃。

2、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要加强学生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抛弃传统教学大纲中以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

答:错。

在新课程理念下,强调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并不是要抛弃知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泰勒对课程的基本主张。

答案:
(1)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2、简述杜威思维五阶段及教学过程。

答:杜威思维的五阶段
(1)暗示。

(2)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排除的疑难,
(3)提出解决疑难的假设,搜集事实或论据,
(4)推演观念或假设的含义。

(5)在实际行动或构想的行动中检验假设,从而解决疑难,获得经验。

杜威教学的五个过程是:
(1)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

学校课程设计的18个实用模式

学校课程设计的18个实用模式

学校课程设计的18个实用模式关于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取向的,如Pratt认为:课程设计是课程工作者从事的一切活动,这包含他对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因素、技术和程序,进行构想、计划、选择的慎思过程;另一类则为理性主义取向,如有学者认为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的研究并拟订出课程学习方案,为决策部门服务,拟订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确定选材范围和教学科目,编写教材等都属于课程设计活动。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的定义: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

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

广义的层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具体的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

其中,所谓广义的层次大致相当于理性主义的课程设计取向定义,而具体的层次则相当于技术取向的课程设计定义。

但也有学者认为除了这两个层次的课程设计外,还存在一个更微观的课程设计层次,并且不同层次的课程设计要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第01个】泰勒课程设计模式泰勒是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目标模式是课程设计的主流模式。

泰勒基于对课程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以确定教育目标为核心的课程理论。

泰勒课程设计的原理如下:1.形成课程目标在课程设计之初,首先需要回答“达成什么教育目的”的问题,即要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决定需要考虑学生、社会以及学科等的需求,并综合这些需求形成暂时的课程目标。

针对暂时的课程目标从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两个方面进行过滤,进而形成精确的课程目标。

精确的课程目标应当数量少而重要。

2.选择学习经验选择学习经验,即确定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或活动,才能达到之前确定的课程目标。

3.组织学习经验在选择了众多的内容或活动后,需要回答“怎样将这些学习经验有效组织起来”的问题,即组织学习经验。

组织学习经验的过程就是要对选择的内容或活动进行适当的分配、整合,并安排合理的学习顺序,形成指导学习活动的教材。

4.指导学习经验指导学习经验阶段涉及到了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即将课程通过教材内容或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引导,让学生开展学习。

课程论 第一次作业

课程论 第一次作业

课程论第一次作业(一)以例证方式分析心理学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答:心理学对课程的影响,最明显地反映在课程编制过程的各个方面。

首先,尽管课程目标的实质内容主要是由社会和经济制度、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等方面的考虑所规定的,但心理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在确定目标时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或确定目标能够达到何种程度。

因为除非课程目标与学生的内部条件相一致,否则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

泰勒把心理学作为过滤各种提议的课程目标的"筛子”,即要剔除那些经过课程学习无法达到的目标,现已得到广泛的认可。

布卢姆等人构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尽管引起了各种争议,但这促使我们去考虑制定课程目标是为了表述理想的愿望,还是为了便于客观的评价,抑或是为了这两者。

其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面,心理学通常被认为是最有用的。

(1)动机在学生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的学习效果更好些。

(2)学生的主动参与对学习效果关系重大;参与既包括外显的也包括内隐的。

(3)学生只有在面临问题时,才会认真思考,并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应当鼓励学生尝试各种新的解决问题办法。

(4)过于容易或过于困难的问题都会抵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为学生制定走出他们现有水平、同时又是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准则。

总之,课程编制者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不仅要根据教材所包括的知识的难易程度,而且应该根据这些知识对学生思考能力所提出的挑战的高度。

由此可见,整个课程编制过程都与心理学生原理发生一定的关系。

(二)试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答:(1)任何科目的课程设计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估这四个方面来进行。

(2)在课程目标方面,教育设计者不仅要对课程的性质与特点作出界定,而且还要对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的进行规定。

(3)在确定了课程目标后,教育设计者需要对课程的内容以及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行选择,使教学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和目的。

(4)在教学组织方面,教育设计者应当对已经确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系统有效的组织与安排,使其能够顺利地实施。

简述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简述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简述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1)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

(2)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强调课程开发关注的应是过程,而不是目的。

它不预先指定目标,而是详细说明内容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然后在教育活动、经验中,不断予以改进、修正。

(3)情境模式。

情境模式被视为既能包含目标模式,又能包含过程模式的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灵活的、适应性较强的课程开发模式。

目标模式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明确而且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也是教育活动的终点,这里的行为往往是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行为;二是这种设计模式意在控制,追求效率。

这种设计模式的优点在于条理清晰,具体的行为目标非常便于操作和评价。

这种设计模式的不足是,课程目标用行为来表示,再将这些行为目标层层分解。

就彻底肢解了课程与幼儿学习的整体性,使幼儿的课程经验支离破碎;行为不仅包括外显的行为,而且包括内隐的行为(如幼儿对课程的体验、幼儿的自我意识等),而后者往往比前者重要,但是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就将内隐行为排除在外,舍本逐末;再者,这种设计模式对知识作简单化的理解,无视知识产生的过程以及知识与社会的关系。

对知识作线性理解,直接导致教学过程就是一种按照图纸施工的过程,教师的主体性及创造性比较缺乏。

可以说,这种模式的使用范围有限,只能适用于外在的行为,如技能技巧的培养,而对一些高级心理机能(如创造性)的培养,则比较困难。

课程设计的三种模式

课程设计的三种模式

课程设计的三种模式一、目标模式根据课程设计者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

典型代表人物:泰勒该模式产生于博比特提出的“活动分析”课程设计方法,由泰勒完善,他把课程设计过程概括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这样四个步骤或阶段。

其中,塔巴将其充实成诊断需要、形成具体的目标、选择内容、组织内容、选择学习经验(活动)、组织学习经验(活动)、评价、检查平衡性和顺序性八个阶段。

特征:1.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他设计步骤都要围绕着预先制订的行为目标来进行。

2.强调目标的行为导向,要求确立明确而不含糊的外显性行为目标,否则设计出来的课程就难于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重视目标的结构性,要求按不同的层次水平将各项目标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4.主张目标的“价值中立”。

他们认为,教育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艺术,课程设计是一个技术问题,把价值和事实区分开来,不重视课程价值问题的研究,回避对目标进行价值判断。

优势:首先,目标模式强调明确具体的行为目标,一改以往教育目标的表述过于笼统以致难于理解和把握的状况,有助于课程标准的制订,有利于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具体内容。

其次,目标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的发展,加快了标准化测验的完善进程。

局限:1.忽视课程结构的整体性,把由多种成分或多种要素组成的课程结构整体分割开来,片面强调目标的特殊性。

2.割裂了教育过程中的事实与价值,看不到教育过程是一个价值创造和意义诠释的过程,使课程设计局限于技术理性的框架之中,导致课程设计的机械性且缺乏艺术性。

3.强调目标的具体性、可预期性和行为化,只看到正式课程而忽视了潜在课程。

4.重视了训练的价值,忽视了对教育内涵的真正把握。

这样,就把学校看作是工厂,压抑学生的主体性,故被称为“工学模式”。

二、过程模式指不预先指定目标,而是详细说明内容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

即在设计中详细地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采取的方法以及该活动中固有的标准。

《C#设计模式(第2版)》教学大纲

《C#设计模式(第2版)》教学大纲

《C#设计模式》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编号:2、课程名称(中/英文):C#设计模式/C# Design Patterns3、课程类别:专业课4、学时/学分:32/2.05、先修课程: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6、适用专业: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7、教材、教学参考书:[1] 刘伟, 胡志刚. C#设计模式(第2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2] Erich Gamma, Richard Helm, Ralph Johnson, John Vlissides. Design Patterns: Elements of Reusable Object-Oriented Software.Addison-Wesley, 1995.[3] James W. Cooper. C#设计模式.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二、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C#设计模式》是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软件设计和开发类课程。

本课程主要学习设计模式基础知识、UML类图、面向对象设计原则、常用的创建型设计模式、结构型设计模式和行为型设计模式。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常用设计模式的动机、定义、结构、实现、使用效果以及应用实例,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C#项目设计与开发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首先学习设计模式的基本知识和UML类图;接着介绍常见的七个面向对象设计原则;然后重点介绍使用频率较高的设计模式,包括五种创建型设计模式(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六种结构型设计模式(适配器模式、桥接模式、组合模式、装饰模式、外观模式、代理模式)和七种行为型设计模式(职责链模式、命令模式、迭代器模式、观察者模式、状态模式、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

2.2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

2.2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

2.2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核心概念:设计模式、系统分析模式、过程模式、目标模式课程主题: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框架教学时数:1课时目的/结果指导学生制定设计过程计划,一步一步地达到目标。

将先前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新的学习中教学流程图的画法学生发展特征(与本课程有关的认知、社会和情感)认知特点:整体思维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特征:社会观察学习情感特征:与过去的学习经验相联系提问策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模式的功能?三种典型模式思维的差异是什么?学习风格差异和个人风格其他策略学生风格特点不同,感知和处理信息的角度也不同学习者特征分析等,为确定教学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2)确定教学的一般目标和特定目标。

明确目标,并具体阐明、表述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

(3)设计诊断和评估的方法。

依据既定的教学目标,运用技术手段,设计开发检测、衡量、验收、评估教学质量的方法。

(4)形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

选择和决策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用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5)开发、选择教学材料。

选择更适宜于个性化教学的知识呈现方式的材料,倘若现有的材料不符合要求,就需要开发教学材料。

(6)设计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的创设倾向于接近学习环境,而学习环境的开发倾向于接近应用环境。

“学”与“用”的环境高度一致化有益于知识技能的迁移。

(7)教师方面的准备。

教师是实施教学设计方案的主力军。

教师要参与教学设计过程,具备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有的素质、能力,否则,需要提前培训。

(8)小型实验,形成性评价及修改。

经过小范围的实验,可以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评价,目的在于找到不足和差距,修改后再实施。

(9)总结性评价。

在教学活动进行了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师教学的质量、教学材料的使用效用以及教学设计方案的价值进行全面鉴定,区分等级,做出定性评价。

(10)系统的建立与推广。

建立教学设计模型,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在相同领域内推广。

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一、问题解决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是一种常用的课程设计模式,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问题解决模式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从实际问题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这种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二、案例分析模式案例分析模式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模式。

在案例分析模式中,教师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能够理解案例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项目驱动模式项目驱动模式是一种以项目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模式。

在项目驱动模式中,教师将课程内容组织成项目,学生需要通过完成项目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项目驱动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探究式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是一种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模式。

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中,教师通过提供问题和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探究式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五、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以合作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模式。

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六、游戏化学习模式游戏化学习模式是一种以游戏为媒介的课程设计模式。

在游戏化学习模式中,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游戏形式,通过游戏的规则和挑战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游戏化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

七、翻转课堂模式翻转课堂模式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点的课程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课程设计5种方法

设计模式课程设计5种方法

设计模式课程设计5种方法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包括创建型、结构型和行为型三种类型;2. 学生能掌握并运用至少5种常见设计模式(如单例、工厂、观察者、策略和状态模式);3. 学生能了解设计模式在实际软件开发中的应用场景和优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UML类图和序列图描述设计模式的结构和交互过程;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分析和解决软件设计问题的能力;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编程实践,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设计模式在软件工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对软件工程的敬畏之心;2. 学生通过学习设计模式,培养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自信心;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尊重他人意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或相关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或高职学生设计。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和面向对象设计能力。

课程旨在通过讲解和实战,使学生掌握设计模式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提高软件设计能力。

课程目标分解:1. 知识目标: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后阅读,使学生掌握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技能目标:通过课堂演示、编程实践和课后作业,培养学生运用设计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和课后反思,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 设计模式概述:介绍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原则,使学生了解设计模式在软件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设计模式导论内容列举:设计模式定义、设计模式分类、设计模式七大原则2. 创建型设计模式:讲解单例、工厂、抽象工厂等创建型设计模式,使学生掌握对象创建的方法和技巧。

教材章节:第二章 创建型设计模式内容列举:单例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3. 结构型设计模式:介绍适配器、桥接、组合等结构型设计模式,培养学生解决类和对象结构问题的能力。

研学旅行主题课程设计

研学旅行主题课程设计
——参考胡航舟《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基于T市的案例[D],华东师 范大学。
以“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研学活动为例
主题单元目标(写法二) 1.参观新四军烈士陵园,通过在烈士纪念碑前开展祭奠
仪式,感悟新四军战士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 2.在参观新四军军部旧址、史料陈列馆过程中,按照任
务要求提取史料中的关键信息,通过收集和整理历史资 料,认识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 柱。 3.了解新四军的战斗历程,通过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竞答 比赛和分享交流活动感悟,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伟大革命 精神的意义。
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 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
跨学科课程
超越学科边界的跨学科性
应用于不同情境的可迁移性
连接学科知识与生活世界(真实情境)的“可连 接性”
实践性课程
I hear, I forget. I see, I remember. I experience, I
其四,表征的平衡性。即分析某条内容标准所分解的目 标群中的每条具体目标与评价题目的分布之间是否平衡, 避免有些目标没有评价题目来检测或者有些目标有过多的 评价项目来检测。 ——韦伯(Webb,N.L.)
创作与表达
总结与延伸
分享交流当日感悟:
我的行动
我的发现
我的感想
以实际行动践行:宣讲员、志愿者活动等
3.学习评价的撰写
对应于学习目标,设计哪些评价任务(以便 收集什么评价素材,如完成任务的过程或产 品);
每项评价任务如何执行; 每项评价任务的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如何呈现、反馈(质性评语、等级
(20分钟)
带队参观皖南事变烈士陵 园。
活动二:举行祭奠仪 瞻仰纪念碑,举行祭奠仪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YA 三维动画”课程设计
模型
材质
灯光
渲染
合成
二、学生中心设计
◆以学生兴趣为基础的课程设计 ◆以学生需要为基础的课程设计 ◆经验课程设计 ◆合成课程设计
(一)以学生兴趣为基础的课程设计
模型
材质
灯光
渲染
合成
(二)以学生需要为基础的课程设计
《生命线(Lifeline)》 ◎《设身处地》 ◎《证明规则》 ◎《你会怎么办?》
技术 技术
社会 社会
(6)“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ociety, SATIS
SATIS 7 701 电在你家中 702 燃气供应问题 703 素食 704 电灯 705 运动场上的物理学 706 干电池 707 假肢 708 合适的提水工具 709 选用哪种抗酸药物? 710 什么是生物工程学?
(1)1914年阿姆斯特学校“社会和经济制度” (2)1923-1925芝加哥大学“广域课程”:由反省思维论、世界 和人生的本质、社会中的人、艺术的意义和价值等科组成
(3)普通社会科(社会研究、社会常识) • • • • • • 地理学 历史学 经济学 政治学 社会学 人类学
(4)综合理科(普通科学、自然常识)
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
具体事例
学 科 归 纳 的 逻 辑 顺 序
“变态心理学”单元设计
型式 1 症状 型式 2
成因 治疗
病患 1
疹断 预防
病征
“变态心理学”课程设计
病患1
病患2 病患3 病患4 病患5
成因
病征
诊断
治疗
预防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的特点
课程内容系统性强。 门类众多,各自为阵,缺乏充分的联系; 学科自成体系,缺乏与社会现实的生动 联系; 远离学生的生活与经验。
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但不打破学科之间 的界线,保持各相关学科的特点及各学科 内部知识的系统性。 学科内部知识的连贯性受到影响; 一般采取小队教学形式实施,教学的成功 取决于教师的合作; 在无条件实施小队教学的情况下,执教者 须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和教学能力。
(三)融合课程的设计 fused curriculum之间的界 线,对现实的反映比较全面,有利学生 形成整体认识。 各学科内部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受到 影响。 在确保知识的广度的同时,影响知识的 深度。 对执教者的学术要求高。
(五)过程设计
适用范围 1. 各学科中的程序性知识 2. 以程序性知识为主的学科 3. 处理和思考信息的一般方法
• 生物 • 化学 • 物理学
表 3-5 综合理科教材 国
澳大利亚 巴西 加拿大 德国 印度 日本 马来西亚 尼日利亚 泰国 英国 美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澳大利亚理科教育设计》 《综合理科》 《理科:认知的途径》 《综合自然科学课程》 《综合理科》 《综合理科课程研究》 《综合理科》
教材名称
《阿拉伯国家中间学校综合理科》
特点
打破学科之间的界线,对现实的反映 比较全面。 综合性比相关课程强,综合范围不如 广域课程。 各学科内部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受 到影响。 对执教者的学术要求高。
(四)广域课程设计 broad fields curriculum
普通社 会科 普通理 科
普通技 能 保健体 育 其它广 域学科
阿拉伯国家
《尼日利亚理科教师联合会课程研究设计》 《职业理科和数学课程设计》 《学校会议综合理科设计》 、 《英格兰综合理科》 《中间理科课程研究》 、 《独立学习综合理科》 、 《理科教学基础方法》 《综合理科教学计划》
(5)科学-技术-社会课程(STS)
科学 科学
自然环境
学生 学生
人造环境 社会环境
从分科课程到合科课程
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 广域课程
(二)相关课程设计 correlated curriculum
地 理 历 史 公 民
物 理
化 学
其 它 学 科
社 会 生 活
事实性相关
描述性相关
价值性相关
“教育基础理论”的课程设计
史 学 哲 学 心 理 学 社 会 学
特点
S1:我会反击,她挖苦我,我就讽刺她。
S2:我会劝她别这样。
S3:我会生气,但拿她没办法。
《设身处地(Take Others’ Shoes)》
●《敏感性》
●《后果》
●《观点》
《敏感性》
旨在培养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敏感 性,鼓励学生对一切表明人的需要、 利益及情感的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 号的观察和理解。
情境:一个你认识的人在你同别人说话时不停地插 嘴并且试图改变话题。你怎么办? S1:躲开他,然后继续我们的谈话。 S2:我才不躲,我会叫他闭嘴。 S3:干脆叫他走开。 S4 :还是让他加入进我们的谈话好,看看他到底是 什么意思。 S5 :我就碰到过这样的事,心里非常生气,但拿他 没有办法。 S6:告诉老师,老师会批评他。 S7 :也许是我们冷落了他,既然他想加入进来,就 一块聊好了。 S8 :也许我们的话题使他不安,既然他想改变话题, 就不当着他的面说这些了。
“社会中的计算机”(欧美大学)
“生物物理学”(大学) “社会生物学”(大学) “地球科学课程”(大学) 大部分环境科学、医学课程(卫生统计学) 所有的交叉学科
“文学选读”的课程设计
文 学 历 史 美 学
“卫生统计学”课程设计
1. 以统计学为基本框架的融合课程设计 2. 以卫生学为基本框架的融合课程设计
一、学科中心设计
学科课程设计 相关课程设计 融合课程设计 广域课程设计 过程设计
(一)学科课程设计
地理 历史 数学 物理 化学 其他学科
学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 按学科的逻辑编制的课程
百科全书式课程
结构课程
结构课程的设计
学 科 演 绎 的 逻 辑 顺 序
地 理 历 史
社会科
公 民
物 化 理 学

生 物

其它的融合 领域、学科
“社会统计分析”:历史与数学结合(怀特海,1912年)
“初等学校数学和科学教学方案”(1930年代美国明尼苏 达州)
“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融合而成 的(美国中学普通教育的一门学科)
“数学社会学”(欧美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