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政治学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政治学研究方法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李连江教授经济学家萨谬尔森有句名言:有能力者,研究科学;无能力者,侈谈方法。这句刻薄话不足以动摇方法论家的自信,但能让对方法论期望太高的学子冷静。

政治学有方法,方法有教材。可惜有些教材失于故作高深。少数方法论家喜欢以稀粥冒充参汤,设立人力不能及的高标准。诚恳的学者,著述遵循常规,多论通途,少议歧路。结果,总结经验,常变成只谈有用的成功经验,舍弃更有用的失败经验。从学的方面看,只懂方法论的字面意义,顶多学会纸上谈兵。要体会深层意义,必须积累自己的经验。所以,要学会做研究,唯一途径是实做研究。

照逻辑顺序(请注意:不是时间顺序),研究包括六个环节:选题、材料、文献、分析、写作、发表。依次讨论,最后发点感慨,算结语。

选题。政治学与医学有可比之处。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疾病,有夺命的,如癌症;有伤痛的,如关节炎;有烦人的,如粉刺。政治学的主要对象是损害普通人权益的政治制度、行为、文化和价值观。研究中国政治,不妨先想想公认的重大问题,如黄炎培与毛泽东1945年在延安讨论过的历史周期率。选题时,先决定是否关心这些问题。确定了选题方向,再参照正反两面标准。正面,最低标准是决策者是否重视,最高标准是老百姓是否关心。反面,选题须过哂笑关,不能让同行窃笑,不能让研究对象嘲笑。一个问题,人人能说几句,个个言之成理,最好回避;只有专家敢说几句,其言未必成理,才可能成为课题。

材料。材料是自己独有的经验内核,可以是新事实、新数据,也可以是旧数据的新组合、新处理。有经验内核,研究才有根。获取经验内核,常用三种方法,各有注意事项。访谈,须端正态度:是学生请教,不是“微服私访” ;有备而来,期待惊奇;存疑不质疑,追问不挑衅;不指望获得“标准答案”,更不越俎代庖;用具体问题开头,多问“当时怎样”、“后来怎样”,少问“是不是”、“对不对”。整理访谈时,小心鉴别基本实情、疑似实情、策略应答、诚实谎言、选择性记忆、事后合理化。尽信访谈,则不如不做访谈。问卷调查,应参考现成问卷,尽量少照搬;问题和表述最好来自访谈;抽样、操作要严守程序;好样本与好问卷不能兼顾,宁可牺牲好样本。看文字材料,专注纪实。遇到翔实调查,特别是新华社记者的报道,不妨像品文言或啃外语一样精读。

文献。要运用文献,而不是综述文献。学者的天职是创新,整理文

献是为了说明自己的研究新在何处,如何借鉴、超过了已有研究。文献综述的歧途岔道不胜枚举,这里只谈四个诚实失误。一是在文献中找研究前沿。自然科学信息传递快,最新文献基本就是研究前沿。政治学不同,论文从完成到发表,快需数月,慢则数年,在文献中找前沿十有八九会落空,较可靠的途径是参加学术会议或跟踪时事。二是不辨真假文献,费力总结没有学术价值的出版物。三是迷信文献,综述像名人名著名言录,不揭示欠妥的隐含假定,不指出事实的缺失,忘记只有通过批评才能有所建树;只敢“我注六经”,不敢“六经注我”。四是畏惧文献,只见其大,不见其小。表面看,文献浩如烟海。实际上,确定了自己的经验内核,就会发现相关文献不多。就像买衣服,不知道自己尺寸,满眼是衣服;知道自己的需要,才发现合身的很少。建立经验内核与运用文献是互动过程,不要硬分先后。

分析。分析是尝试解释研究对象的“始、中、终”(邓拓语) ,从三不知走向三知。“分析”听起来深奥,其实就是问几个简单问题。论事件,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样了?论人,问:哪些人?什么人?谁跟谁?回答每个问题,都从个别到特殊再到一般,多走几遍,反复问究竟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检视现存的解释、概念和理论。同意的采用;不同意,想清为什么不同意,提出替代。任何问题都可以作分析的切入点,选择取决于材料是否充足、分析技术是否适当。适当,一适合材料,二适合自身能力。分析技术是无底洞,除非天才,无法完全掌握,实用主义是不二法门。平时留心,不求甚解;“急用先学,立竿见影”。不讲排场,勿弄玄虚;与其“载一车兵器”,不如善用“寸铁”(宗杲语)。分析必有取舍。深描有取舍,才是分析,面面俱到,则越描越黑。取舍标准是因果机制,不离因果机制这条纲,就不会东拉西扯。计量研究更要提防牵强附会。找出统计显著的相关只是起点,关键是找出相关的实质意义和背后的机制。计量分析技术含量高,要谨防过度使用技术处理。计量研究,投入大,产出却未必高,要抵御诱惑,不搞变相复制。越应用高深技术,越要知所进退。比如,使用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是高明手法,但妥当的工具变量可遇难求,若求成心切,就容易出偏差。

写作。政治学仍然是思的学问,思想必须形诸文字。研究就是写作。鲁迅先生那样的天才,可以从容打腹稿,动笔一气呵成。平常人,大脑内存小,处理器慢,杂念多,定力弱,宜边想边写,边写边想,先写后想;先想后写,容易落空。凭借文字,一能把胡思乱想变成砂砾,逐一淘去;二可把灵思妙感化作璞玉,精雕细刻。写作就是不断修改。欧博文教授说,须改到昨是今非,改得厌倦反胃,才有望让正确的词出

现正确的句子中,正确的句子出现在正确的段落里,正确的段落由正确的逻辑链接。借用裴宜理教授的比喻,写作过程像拼图,但图片需要自己加工。加工图片,取决于总体构想;修正总体构想,又仰仗对图片的把握。部分与整体突然合一,天衣无缝,那一刻或许接近禅宗所谓

的“顿悟”。求顿悟,不能靠参话头,只能铁杵磨成针。图片加工,总体构思,越往后越难,“行百里者半九十”。欧博文教授说,完成论文的前百分之八十五内涵需要百分之十五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后百分之十五却需要百分之八十五的时间和精力。换言之,只下八成功夫,可以践行媒体名嘴的KISS原则: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 (简单而愚蠢);下足十成功夫,才有望达到学者的KISS境界:Keep It Simple but Smart (简单而聪明)。

发表。不发表,则毁灭。正面看,发表有利提高。文章是自己的好,横看竖看都顺眼。投寄刊物,先自信满满,后焦心苦候,盼到评审意见,通常是冷水一盆,甚至当头一棒。先安顿受伤的自尊,再细品逆耳之言。认同,有则改之;不认同,无则加勉,切勿据理力争。获允修改再投,就是成功;被拒,也不是失败。屡改屡投,才会突破极限;不改屡投,只能不断就下。文章每投必中,甚至稿约不断,对年轻学者来说,通常是祸非福。不下苦功就能获得的成就感,令常人沉沦,诱天才草率。学者不怕少作幼稚,但若因懈怠懒惰出笑话,悔之莫及。欧博文教授常告诫学生:学者除了名誉,一无所有;别人未必能记住你最好的五篇论文,但多半会记住你最差的五篇。

结语。侈谈研究方法,不打自招,好在说的是启功先生认可的“良心话”。启先生对书法爱好者说:“要学就有四个字:‘破除迷信’。别把那些个玄妙的、神奇的、造谣的、胡说八道的、捏造的、故神其说的话拿来当作教条、当作圣人的指导” (《启功给你讲书法》)。

学术的艰辛和愉悦都在探索。只要是实做研究,不是单纯做文章,永远不会驾轻就熟。有研究经验,能知道黑暗中大体摸到何处,离洞口尚有多远,少些惶恐茫然,多点耐心坚韧,如此而已。已有的成绩,只是自信的凭据,不是成功的保证。除非甘心自我克隆,否则选题就是自讨苦吃,材料永远繁杂难解,文献总是半生不熟,分析必须挖空心思,写作始终惨淡经营,发表永如万里长征。天才自当别论,“忽悠”更须别论,中人之材而有志于学,听听实话,或许有助于增强耐心韧性,少受以顺为逆之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