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咏物词的审美特征
浅议宋代咏物词
浅议 宋代咏物词
李羽丰 武汉大学文 学院 湖北武汉
摘要 :咏物词是宋词 中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 ,同时也是我 国古代咏物 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 文将词作 置于整个宋代 文化 大背景和 中国 古代咏物 文学之发展 演进的 大背景 下,通过 简述 宋代 咏物词发展 的基本轨迹 ,借 由唐五代及北 宋前期咏物词 的审美特征和创作 范式,以宋代 不同词人 ( 或流派 )作品分析 为例 ,分别论述 了苏轼及 苏门文人、周邦彦、姜夔和 南宋遗 民词人所创作的咏物词 艺术境界和相关理论 。 关键词 :咏物 ;宋代咏物词 ;审美特征 ;创作范式
外在 的 、单 向的描绘 。而睹物生 感 、感物 而咏者 ,主要 是基于作者
内心 的感动 ,是不 同歌筵 酒席 的被动性 ,更 多的具有一 种 自发性 ,
不难 发现 ,诗人是 在借咏橘 以明志 。可 以说 ,这种 由屈原所 开创的 感物 而咏物 。这类作 品较 少运用铺 陈而是多 用 比兴 ,咏物却不滞于 借 物 以明志 的咏物 诗篇 ,为咏物 文 学的 发展 提供 了一 个很 好 的范 物 ,体现 出了向宋人 咏物 小令审美理想迈 向的趋势 。
是而不从 ,动而不悛 ,咏一物 ,而历 经千 年
“ 咏物 ”一词在古 代典籍 中出现 的很早 ,但是 ,在这里 , “ 咏 索 ,才是 咏 物词 逐渐 兴盛 ,逐 渐走 向成 熟 的 。就 唐 五代 咏物词 而 物”作 为一 种藉他物 以相感动 的劝讽方式 ,显然是不具 有文学体类 言 ,主要 有 应制 供奉 之作 和 睹物生 感 、感物 而 咏者 。就应 制供 奉
而咏物词在宋代经 过数百年 的发展 ,取得 了极大 的成就 。咏物词是 上看 ,咏物词 的创作与词 史的发展演 进基本 上都是同步 的 ,但若从 宋词 中一种重要 的题 材类型 ,同时也是我 国古代 咏物文学 的重 要组 创作 观念和艺术 成就上看 ,咏物词 的发展较之词 史的演进相 对滞后 成部分 。在宋代词史 上 ,咏物 词名家辈 出 ,名作如林 ,堪称是 宋词 了。咏物词 的创 作是 出于一些特定 的需要 ,具有 约定俗成性 、被动 中的精 华。近代词 论家陈匪石 先生云 : “ 论咏物之 词 ,实赋体 字极 性 和随机性 , 以前期很 多咏物词 大都是流 连光景之作 , 非有意 所 并 轨 ” ,与其他类 型的咏物文学 相 比,咏物 词更富 于文艺性 ,实为我 于 咏物者 ,可以说直到北 宋中期苏轼 、周邦彦 等人大量创作 的咏物 国古代 咏物文学 的最 高代表 。中国古代 咏物文学 ,自先秦时期 至汉 词 ,才使得 以词 咏物 的风 尚逐渐兴盛起 来。 魏六朝再 至唐宋 ,咏物文学随 时问推移而不 断发展 。在大的文 化历 史背景下 ,本文主要是 着眼于词 的审美特征 和创作 范式 ,分为 不同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
我对宋代咏物词发展的认识咏物词起初弥散着香艳气息,无法转入广阔而真实的社会人生。
而苏轼的咏物词,开始将状物态与抒人情合而为一。
词人的审美趣味也不再仅仅限于对事物的外在描摹和刻画,而是把自然事物当作审美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
分析:这首词先写杨花飞舞,而又抛落傍路,雨后化为片片碎萍。
作者的心绪也随之经历了惋惜,悲怨,痛苦的过程。
既写花,又写人;既写景,又抒情,情景交融。
同时还可以感受到,对杨花实写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杨花不死的灵魂在我们身边飞舞,有三分化作美丽的春色随着春天的逝去而逝去,两分化作了滚滚红尘飞扬在大自然中,一分化作春水流淌在天地间。
而此词的魅力和韵味之处在于,杨花的境遇和词人的遭遇相契合了,不是单纯的借杨花落来表达自己心境,因而在景色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所以有别于一般的咏物词。
所以说,苏轼在咏物词方面承上启下,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
根据事物自身的特点,把事物自身的物性和作者所赋予的人性很好的结合,给自然景物赋予各不相同的人格特征和真情实感,从而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使之合而为一,达到美好境界。
作为与苏轼前后相继的词坛领袖,周邦彦具有苏轼不同的艺术追求和贡献。
周邦彦创作时精心编撰,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
六丑蔷薇谢后作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
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钗钿堕处遗香泽。
乱点桃蹊,轻翻柳陌。
多情最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
静绕珍丛底,成叹息。
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残英小、强簪巾帻。
咏物类·曲尽杨花妙处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咏物类·曲尽杨花妙处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依据】章质夫咏杨花词,东坡和之。
晁叔用以为东坡如毛嫱、西施,净洗却面,与天下妇人斗好。
质夫岂可比?是则然矣。
余以为质夫词中,所谓“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亦可谓曲尽杨花妙处。
东坡所和虽高,恐未能及。
诗人议论不公如此耳。
(魏庆之《魏庆之词话》)【词例】水龙吟章楶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
绣床旋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吹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解析】杨、柳虽同属杨柳科,但却是形态有异的两种树木。
前者叶常宽阔,后者叶常细长。
章楶,字质夫,浦城(今福建浦城) 人,年长于苏轼九岁。
他的这首《水龙吟》乃咏柳花词,然自东坡起,以至朱弁《曲洧旧闻》、曾季貍《艇斋诗话》、魏庆之《诗人玉屑》均谓章质夫词所咏为杨花,仅黄升《花庵词选》谓章质夫词系“吟柳花”。
考之作品实际,似以黄升之说为是。
或谓:唐宋文人常柳、杨不分,视为一木,亦可。
章质夫这首《水龙吟》,并非单纯咏物,而是借咏物以写闺怨之情。
但由于以较多的笔墨,状写了春残之际杨(柳) 花飘坠的种种情景,故一向被视为咏物词。
一首咏物词,必需处理好两个问题,即:一、咏物与抒情的关系,二、写形与传神的关系。
魏庆之不愧为南宋有名的诗论家、词评家,他不因人废言,不以诗(词) 人的名气大小作为评判作品优劣的标准,而是一切从诗(词) 人作品的实际出发,给予较客观的评价。
他所说的“曲尽杨花妙处”,实际上就是对章质夫《水龙吟》词能正确处理好写形与传神关系的肯定。
换言之,即认为章质夫词,尤其是“傍珠帘散漫”三句,不仅写出了杨(柳)花的形态,而且传达出了杨(柳) 花的神韵,故值得称赞。
柳花,呈鹅黄色。
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中,就有“雀啄江头黄柳花”之句。
咏物诗词论析
咏物诗词论析在这一章里首先请掌握以下内容:(1)咏物诗的艺术要求:咏物诗的总体艺术要求是“不粘不脱”,也就是既要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要在其中有所寄寓。
(2)唐前咏物诗发展的两个阶段:一是建安时期,以咏物寄托情志,代表作刘桢《赠从弟》三首之二;二是南北朝时期,有唯美倾向,重视社交性和游戏性。
(3)苏轼咏物词的特点:以诗为词,代表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4)周邦彦咏物词的特点:以赋为词,其代表作《六丑·蔷薇谢后作》、《兰陵王·柳》(5)南宋末年的咏物词的特点:一是物在词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全篇内容都集中于对物的赋写;二是托物寄兴,在咏物中隐微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情志;三是结构安排严密,又多善于浑化典故。
这一章的重点是唐代咏物诗。
咏物诗到了唐代开始蔚为大观,它已经逐渐脱落了旧时代的气息,呈现出唐代诗歌的风貌。
唐代咏物诗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杜甫的《初月》中对初月的描摹可谓穷形尽相,而钱珝的《未展芭蕉》用“冷烛无烟绿蜡干”来比喻蕉叶,也极为新奇生动。
2、是不求形似,遗貌取神,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陆归蒙的《白莲》可为代表。
《房兵曹胡马》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对骁勇善战的胡马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使读者不仅欣赏到胡马俊健的体态,更使读者感受到胡马凛然无畏的气度。
陆龟蒙的《白莲》“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则写出了白莲清高自傲、超凡脱俗的神韵,被后人赞赏为“语自传神,不可移易”。
3、以物拟人,移情于物。
如李商隐的《流莺》,就是以流莺自喻,借流莺的流转无依,来抒发自己浮沉不定、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
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在流莺身上,使它也充满了身世飘零的悲苦。
4、借物抒怀,咏物明志,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表面上是在咏蝉,实际上寄寓了作者苍凉的身世之感,并借赞美蝉的孤高贞洁,表明了自己坚持操守的志向。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两宋咏物词的界定与解读
咏物词注重观察与描绘,将物体与人的情感、生活经历等融 为一体,赋予物体更多的象征与寓意。
两宋咏物词的特点
精细入微
两宋咏物词在描绘物体时,注重 细节再现,通过精准而生动的词 汇,将物体的形态、质感、色彩
等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寓情于物
词人通过对物体的描写,融入自 己的情感与思考,使得咏物词不 仅是对物体的赞美,更是词人内
VS
人文精神与哲学思考
咏物词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 考,如人生的意义、宇宙的奥秘等,使得 咏物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深刻的 思想内涵。
06
结语
研究总结
*丰富性
两宋咏物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和品 种丰富,充分展示了当时文人对社会、自然、历史等方面 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两宋咏物词的艺术特色
物象与意象的融合
1 2 3
物象写实
两宋咏物词注重物象的写实描绘,通过细腻的笔 触将自然景物、器物等形象再现出来,使读者产 生直观的视觉感受。
意象象征
在物象写实的基础上,两宋咏物词融合意象,运 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赋予物象更深的内涵和意 境,引发读者的遐想。
物象与情感交融
物象与意象的融合使得咏物词不仅具有视觉美感 ,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实现情感与物象 的交融。
巧来表现万物之美。
传承优秀文化
咏物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研 究咏物词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
拓展研究领域
对两宋咏物词的研究还可以为古代 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促 进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02
两宋咏物词的界定
咏物词的定义
定义
咏物词是一种以物体为创作主题,通过对物体的形态、特性 、用途等进行详细描绘,从而表达词人的情感、思考或寄托 某种意义的诗词形式。
宋朝诗词歌赋特点
宋朝诗词歌赋的特点
宋朝诗词歌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炼简洁:宋诗以精炼简洁为其最大特点之一,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使得每
一个字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1
2.抒发情感:宋词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以及社会
现实等各种事物的描写和反映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所感受到的各种情感。
3.意境深远:宋词以其意境深远而著称。
4.音乐性强:宋词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具有高度音乐性,韵
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字新形式。
2
5.审美观念多样化:宋代诗词的审美观念多样化,包括南宋文人所追求的高洁与雅致、北宋文人所强调的实在与真诚,以及女词人所关注的生活与情感。
3
6.叙事手法史诗化:在叙事上更是采用了史诗化的手法,以史为鉴,为后人提供了重
要的历史资料。
7.时代背景和文化特点: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
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之作。
宋代诗词
的文学风格开始崭露头角,文笔简练、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完整word版)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看宋代咏物词的特征
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征咏物,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一个常见的传统体裁,咏物词是宋词的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词中的咏物篇数量之多,不甚枚举,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巧妙的写作技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以苏轼、周邦彦、姜夔的咏物词为例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点。
苏轼的咏物词特点一、运用拟人化手法,充分展开想象。
咏物词通常使用的手法是“拟人化"。
《全唐词》所辑的苏轼的咏物词中,有11首使用拟人手法。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将杨花比拟成一位春日思妇,全词写离别的闺怨。
写杨花离枝坠地,犹如思妇被弃,貌似“无情”,实是“有思”.而思妇的柔肠百转、娇眼困酣,恰犹如柳枝的细软婉曲,柳叶的飞坠无定.杨花随风飘舞,起落往返;思妇离魂寻郎,飞越万里,莺呼梦回,既摄杨花之魂,又摄思妇之神.从“晓来雨过"着笔,去追踪杨花的最终归宿。
不想唯见池萍零乱,三分春色,委身黄土,付于流水,了无踪迹.至此,思妇的惜春、恨春之情,连同“美人迟暮”之感,就被发掘得淋漓尽致了。
二、“以诗为词,虽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一般说,北宋咏物词重在自然明快和涵浑的意境,不甚寄托.南宋兴咏物词,重在字句的工巧和典故的运用,尤重寄托.苏轼的《卜算子》咏雁,既体现了北宋咏物词的艺术风格,又开南宋咏物寄托的先声。
“幽人独往来",是实写,但亦如飞舞于月空的缥缈孤鸿,此实中有虚。
“缥缈孤鸿影”,是虚写,但亦如静夜徘徊于小院的幽人,则虚中见实,虚实映衬,人鸿合一,形神十分鲜明丰满。
其实,词作反映的是作者贬黄时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词人偶见孤鸿掠影,一时景与情会,遂将无限眷恋、哀怨、幽愤之情,清高自守,自甘寂寞之志,尽借孤鸿形象倾吐而出。
周邦彦的咏物词特点周邦彦所做的咏物词既丰富,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用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论南北宋咏物词:“侔色揣称”到“因寄所托”的发展与词体擢升
论南北宋咏物词:“侔色揣称”到“因寄所托”的发展与词体擢升前言凡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当中,要以“咏物”一体最值得玩咏。
《国语·楚语》曾论“咏物”是云:“若是而不从,动而不悛,则文咏物以行之,求贤良以翼之”。
韦昭笺注这段则更为明细的提出咏物是“以文辞风托事物以动行也”。
但我们拆分来看,咏物大约需要分成两种,一则是“文咏物以行之”的对物体描摹,讲究的是““侔色揣称”的生动形象;另一则是“求贤良以翼之”的、赋予咏物之外的“托物言志”,前者谈的是一个“术”字,后者谈的是一个“艺”字,故而,咏物的诗词既能有技巧的展示,同时,也能体现出文学体裁在文人观念中地位的高低。
从这个方面来看,词的地位显然是与“咏物词”的发展程度密不可分的。
诗之“咏物”体,因“诗言志”的名教旨意,很早就形成了“托物言志”的咏物范式;而词却因为“概为小道”的出身,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是在追求技术上的“侔色揣称”,至于“因寄所托”的咏物词直到南宋中季时,才颇成风会------而这时候的词体地位,才算是真正意义上得到了擢升。
“侔色揣称”:北宋的咏物词特点与审美旨趣•北宋初以“花间”为审美的咏物旨趣宋初词大多承接南唐三家而来(李璟、李煜、冯延巳),值得注意的是,宋初对南唐词的继承,非但是风格特点的继承,更是题材内容,甚至审美志趣的继承。
吴世昌说这个时期(五代南唐、北宋初)的词作大多都能‘乱楮叶’,便是这个原因了。
那么,此时的咏物词,便呈现出了一种“花间”式的特点。
06年路成文在《敦煌民间咏物词简论》中曾将敦煌曲子词中的咏物与五代北宋的咏物词进行了对比,从“气质”、“范围”、“动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浅略的分析,其论颇准,但仍惜有未足探本之恨。
宋初咏物词比例很少,许伯卿曾专门考证过北宋初到仁宗康定末年这八十年间,咏物词仅有88首,而这八十八首中,有八成余是咏花草竹木者(73首),这种咏体显然是极具“文人”品味的------但这种“文人气”的审美旨趣下,却呈现了一种冶艳的气质。
宋代咏物词史论
宋代咏物词史论
宋代咏物词史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咏物词起源与发展:咏物词在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最早可追溯
到隋唐,但真正盛行于北宋。
2. 宋代咏物词的特点:宋代咏物词大多托物言志,通过细致入微地描
绘事物以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理想追求。
同时,宋词注重格调高雅,咏物词中的典故运用、意象选择和情感抒发都有较高的审美要求。
3. 宋代咏物词的题材:宋代咏物词涉及的题材广泛,包括花鸟、山水、楼阁、器具等,其中不乏名家名篇。
4. 宋代咏物词的作者与风格:宋代咏物词的作者包括了许多著名词人,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
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或豪放或婉约,
或寓言深刻,或情景交融。
5. 宋代咏物词的价值与影响:咏物词在宋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
影响,它不仅丰富了宋词的表现题材和艺术手法,还为后世文学提供
了宝贵的借鉴资源。
总的来说,宋代咏物词史论涉及了咏物词的历史发展、特点、题材、
作者与风格以及价值与影响等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咏物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学风貌和社会文化背景。
大学语文论文-宋代咏物词
流连物色,传情述意——从《暗香》《疏影》看宋代咏物词摘要:中国古代词作中,以宋代词人成就最大,而宋词中的咏物词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巧妙的写作技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宋代诸多咏物词中,姜夔的《暗香》《疏影》名气较大且颇受后人推崇,是咏物词中的代表之作。
本文意在通过对姜夔这两首词的赏析及解读,分析宋代咏物词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宋词咏物词姜夔《暗香》《疏影》咏物,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一个常见的传统体裁,宋词中的咏物篇什甚多,咏物词所选题材也甚繁,“缀风月、弄花草、咏珍禽、唱鸣虫”1成为了宋词中的主选题材,而其中又以咏花卉最为常见,如陈亮的《水龙吟·牡丹有感》,周邦彦的《花犯》(咏梅词)《苏幕遮》(咏荷词)等等,皆是咏物的名篇,数量之多,不甚枚举。
宋代咏物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咏物而有寄托;一类纯咏物而不及其他。
咏物而有寄托,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理论的重要原则,因此宋代咏物词中以“托物言志”、“喻情于物”的词居多,也引得后人在欣赏美妙词句的同时又不断揣摩求索词人在词句间的言外寄托。
而宋代诸多咏物词中最费人索解却又引人索解的词,当推姜夔的咏梅之作《暗香》《疏影》。
南宋末年词人张炎在《词源》中写到:“诗之赋梅,惟和靖一联(指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
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
”又说此二词“皆清空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
晚清词坛四大家之一的郑文焯曾评价道:“此二曲为千古词人咏梅绝调。
以托喻遥深,自成馨逸。
”足见后人对姜夔这两篇词作评价之高。
一、对姜夔词《暗香》《疏影》的赏析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徵新声,作此两曲。
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咏物类·兴体咏物法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咏物类·兴体咏物法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依据】愚按以“柳”命题却说别情,咏物而不说物,专说与物相关之事,此亦兴体作法,视《六丑》、《花犯》为别一机杼,更与《乐府补题》不同。
(陈匪石《宋词举》卷下)【词例】兰陵王柳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
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
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解析】赋比兴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
究竟何谓兴?古人早有“借物兴意”、“以此言彼”、“托事于物”等等比较朦胧的说法。
刘勰《文心雕龙·起兴》说,“兴者,起也。
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起情,故兴体以立。
”后朱熹又言:“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诗集传》)参照这两家所言,我们可以说,所谓兴体咏物,即指借助特定的富有暗示意义(包括比喻象征性) 的物象,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不以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为创作目的,而只注意这一所咏的物象与所要传达出的思想感情的某些相似或相近的方面;不把眼光仅局限在事物形象的本身,而是通过词中形象激发、暗示、联想出形象以外或字面潜在的意义。
本词例《兰陵王》分三叠,而首叠即是借咏柳起兴。
先以“柳阴直”摹写出柳树成行,沿堤直立的情景; 接着以“烟里丝丝弄碧”直接点出所有的柳枝都刚刚吐露出细长柔嫩的新丝,一派惹动情思的碧绿;再以其“拂水飘绵”的动态烘托出“送行色”的依依惜别的心理感受; 直至联想及“应折柔条过千尺”之后,笔端开始偏离柳树的形象,为后两叠大写特写黯然消魂的别情,作了埋伏和铺垫。
因为自古以来就有折柳相赠别的习俗,所以诗词中每每提及柳,则很快使读者不由自主地产生别离、惜别的心理定势。
苏轼的咏物词品析
苏轼的咏物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他的咏物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在苏轼的咏物词中,他经常借助于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现了其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世界观。
苏轼的咏物词多为借物抒情,体现了词人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世界观。
其词常用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手法构成其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例如,他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通过描绘杨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和友情的怀念之情。
《全宋词》中所辑录苏轼的词共358首,其中咏物词30首。
这些咏物词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如咏月6首,咏梅5首,咏荷、琴各3首,柳、荔支、茶各2首,咏海案、石榴、花、菊、雁、足各一首。
这种广泛的涉猎显示了苏轼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深厚感情。
总的来说,苏轼的咏物词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不仅展示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还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视古人情感世界的窗口。
《论杨万里景物诗的审美特征》
《论杨万里景物诗的审美特征》1.摘要作为南宋时期最富有盛名的诗人之一——杨万里,他不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也为那个时期的诗坛注入了平淡自然且意蕴隽永的活力。
从模仿江西诗派的写作特点到提倡晚唐诗风再到独创“诚斋体”以及后期诚斋体的发展与成熟,都体现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杨万里诗歌内容的变化与诗风的转变。
杨万里诗歌意象种类繁多,语言生动活泼,情感真切深挚,不拘泥于追逐固定的形式,凡此种种都体现了杨万里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杨万里,创作道路;内容分类;审美特征。
2.引言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
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陆游评价杨万里的诗作时说“诚斋老子主诗盟,片言许可天下服。
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
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
”这是陆游对杨万里诗作的高度评价,不仅肯定了杨万里在历史上的地位,也说明了杨万里超高的诗歌创造技艺与艺术造诣。
杨万里的诗歌内容主要表现六个大的方面,在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却是杨万里的写物咏物诗,这些诗歌主要收录在《诚斋集》当中,时称“诚斋体”。
诚斋体诗歌语言直观浅显,通俗易懂,清新自然,富有幽默的情趣。
因此本文试图从景物诗的自然美、意象美、构图美、艺术美这四个方面来研究诗人杨万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创作的诗歌,展现其纷繁复杂的创作心态与理念,并探索他的精神世界。
3.景物诗的创作道路南宋后期王应麟云:“诚斋始于江西,既而学五子律于后山,学七字绝句于半山,最后学绝句于唐人。
”这是对诗人整个创作历程的总体描述,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杨万里的景物诗提供了一个大体的方向。
3.1模仿时期绍兴三十二年(1162)以前,诗人在父亲的教导下完成了对诗歌的初步感知后,然后去学习了江西诗派。
从现在仅保留的这几句是来看:音节拗口、语言生僻,句法虽然有一定的讲究,但总体开看还是比较的粗糙。
比如说“露窠蛛恤纬,风语燕怀春。
”这两句,又如“立岸风大壮,还舟灯小明。
宋词艺术之美:从咏物到抒情的审美鉴赏
宋词艺术之美:从咏物到抒情的审美鉴赏引言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诗词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当中,宋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情感表达成为了群众喜爱的文学形式。
宋词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展现出了从描写客观世界到表达主观情感的审美转变。
本文将深入探讨宋词的美学特点和魅力,从咏物到抒情的视角审美鉴赏宋词艺术之美。
第一章诗词的咏物传统咏物诗的起源与发展咏物诗距今已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
最早的咏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中,以其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对物象的直观描绘赢得了读者的赞赏。
而后,汉代的诗歌也保留了咏物的传统,并在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然而,直到宋代,咏物诗的艺术地位和表现水平才得以飞跃。
宋词中的咏物诗在宋代的诗词创作中,咏物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
宋词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丰富多样的意象和生动的写实手法,将咏物发挥到了极致。
咏物诗的审美特点咏物诗以其生动、细腻、准确的描写,赋予了物象以灵性和人情味。
它能够通过对物象的描述,突破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咏物诗追求通过对物象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受,传达出一种无声的对话。
第二章宋词的抒情之美抒情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抒情是诗词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诗人直抒胸臆、倾吐感情、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
宋词中的抒情表达富有多样性,既包含了对情感的深沉思考,也包括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爱情的表白。
抒情是个体情感和社会情感的共同反映,是人类情感交流的桥梁。
宋词中的抒情主题宋词的抒情表达以情感为中心,通过对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抒情主题包括了离别与思念、爱情与相思、人生与命运等。
这些主题通过对个体和社会情感的描绘,使读者对人生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
抒情的艺术手法与技巧宋词的抒情之美不仅表现在其深刻的情感内容上,还表现在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技巧上。
宋词表现抒情的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比等,这些手法能够更好地展现情感的复杂性和立体感。
咏物类·借物怀人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咏物类·借物怀人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依据】此词借着桃花这条咏物的线索,或明或暗地叙述了一段恋爱故事。
……它是借物以抒情,借物以怀人。
比之崔护那首结构较简单的七绝诗来,别有一种委婉的风情和绮丽的文采。
(《唐宋词鉴赏辞典》杨海明评语)【词例】六州歌头韩元吉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
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
记年时,隐映新妆面,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
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
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脂。
绣户曾窥,恨依依。
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
消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
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
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
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
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往事难追。
【解析】这首词以咏桃花为线索把叙事和抒情贯穿起来。
词上片开头写东风特意先吹上桃树枝头,接着以拟人之笔写桃花娇美倚朱扉,词人大概恍惚若见伊人吧。
今时见到桃花如此,他不禁忆起一年前桃花初绽,如少女“隐映新妆面”,开在“临水岸”,那时“春将半,云日暖”,桃花夹岸,顺斜桥而转,一直到城西。
至此词人着意写桃花,然而在桃花之后似乎藏匿着什么,接下去,故事便发生了。
那是绿草软软、莎草如茵时,词人驱马至遍布桃花的垂杨渡口,他急忙勒马停下引起一阵马嘶,他看到了什么?伊人在凝视着他,一笑嫣然,她的脸上薄薄拂着胭脂,不正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吗! 他们就这样伴着鲜艳的桃花相识相恋了。
他后来曾去访她,可她却仅从绣户偷偷地望着情人,咫尺天涯,真是情依依而无限怅憾。
下片开头则写词人今时旧地寻人不见,只见昔日他们携手观桃花处(这暗示他与她“绣户曾窥”后,终于如愿爱恋),如今是“香如雾”,而且落红随步,他多么珍爱这桃花,于是尽怨这春光为何迟暮了。
词人苦苦寻人不见,他“消瘦损”却“凭谁问”?这些只有桃花知道,可桃花依旧,而伊人不见,物是人非,今昔之感,他落泪了。
看着那识归旧巢的燕子,尽管烟雨中仍双双伴飞,可是她在哪里呢?他愁思衰老,在这长好的春光中,梦想见到她。
论唐宋咏物词的审美特征
论唐宋咏物词的审美特征
杨柏岭
【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8)002
【摘要】由词之为乐的时问性特点,反观唐宋词中大量的咏物词,则更易看出词人拥有的充满音乐节奏的审美心灵.在这种心态下,离形写音,化空间为时间,在管弦声中聆听物的节奏,成为词人谋合词体体性的艺术精神,亦展现出与徒诗不同的审美特征.由此,那种仅关注于"物",而求形神兼备,进而关注于"情",而求言外之意,距离歌场下的"物"感.终是隔了一层.
【总页数】6页(P20-24,29)
【作者】杨柏岭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碧山咏物词审美特征论 [J], 高献红;于芳
2.论唐宋婉约词中雅词的审美特征 [J], 蒋晓城
3.唐宋词与当代“中国风”歌词审美特征浅析 [J], 陈君丹
4.唐宋咏物词探微 [J], 梁敏;利芸
5.“谁爱风流高格调?”——论唐宋闺情雅词的审美特征 [J], 张惠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咏物类·返虚入浑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咏物类·返虚入浑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依据】西冷词客石帚而外,首数玉田。
论者以为堪与白石老仙相鼓吹。
要其登堂拔帜,又自壁垒一新。
盖白石硬语盘空,时露锋芒。
玉田则返虚入浑,不啻嚼蕊吹香。
……《解连环》咏孤雁云:“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餐(残)毡拥雪,故人心眼”,类皆遣声赴节,好句如仙。
(邓廷桢《双砚斋词话》)【词例】解连环孤雁张炎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
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末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解析】张炎论词,力倡“清空”,他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故陆辅之云:“清空二字,亦一生受用不尽”(《词旨》)。
但张炎的作品,并未完全实践他自己的理论。
他与白石的“幽韵冷香”,“在乐则琴,在花则梅”(刘熙载),“感慨全在虚处,无迹可寻”(陈廷焯) 有别。
所谓“远祧清真”,但未学其“富艳精工”;而“近祖白石”,亦乏其“硬语盘空”。
这其中原因,固有个人的资质和文学修养等内因,但更有时代社会环境遭遇等外因。
张炎的词,绝大多数写于国已破,家已亡的元朝严厉统治的四十年间。
这样,使他的词走上了“噫呜宛抑,流丽清畅”(戴表元《送张叔夏西游序》)的基本风格。
邓廷桢引西冷词客语提出了“返虚入浑”说。
所谓“虚”,迹近张炎之“清空”,即笔墨疏澹,意趣高远,不仅形似,而更求其神似。
所谓“浑”,迹近“质实”。
郑文焯云:“词之难工,以属事遣词,纯以清空出之,务为典博,则伤质实,多著才语,又近猖狂”(叶恭绰辑《郑大鹤先生论词手简》)。
可知清空、质实,各有利弊。
而“返虚入浑”之作,大抵是指一种虚实结合,理事情浑然一体,表现出的是耐人咀嚼,久而知味的艺术境界,《解连环》即其一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宋咏物词的审美特征Ξ
周 晴
分类号 I20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743(2000)04-0043-02
咏物,作为一种“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方式,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美学意义———它以含蓄、委婉、朦胧、隽永的艺术风格,复杂、有趣的多重意象,为文学之园提供了一种美的形式。
自然美的形象往往是单向性的,但在咏物词中,它却往往表现为丰富多彩的意象,使人浮想联翩,趣味盎然。
咏物词不仅能对自然美进行精工细刻,而且能巧妙地把社会美揉进自然美之中,把人类的情感、社会价值、道德观念和自然物的某些特征联系起来,使自然物发生种种变化,使鸟虫花木皆具灵性,春风秋月亦通人情。
这样本无感情可言的自然物就变成了可近、可亲、可感、可知的审美对象了。
这种转变,不是自然科学原理的演绎,而是个人的主观联想的产物。
词人表现自然物的美,是多层次的。
在词中,物象的审美结构并不是艺术创造的终极旨趣,它只是情感传达的中介形式,起着传递与再创造功能。
二者的融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情语的加入;二是与人物的相思相爱相关的“以物拟人”。
情语的加入在两宋咏物词中是非常宽泛的,它涉及到咏物词的方方面面,表现最多的当属花卉草木,禽鸟鱼虫。
苏轼《水龙吟》咏杨花词中有“寻郎”、
“离人泪”等情语;其《定风波・红梅》中有“好睡”、
“冰脸”等情意;史达祖的《双双燕》从成双作对的燕子“栖香正稳”带出“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的闺怨;王琪咏柳词《望江南》有“愁黛空长描不似,舞腰虽瘦学难成”的怨情。
这些情语的加入,是词人心态的转变,即由纯闲适的审美状态向情感召唤的转变。
其次是“以物拟人”,咏物即咏人,或词面写物,词底写人;或物与人交融写去。
比如苏轼在惠州的《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
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是一首咏梅词,实际上是借梅来赞颂其侍妾朝云的。
据《词苑丛谈》引《冷离夜话》云:“朝云者姓王氏,钱塘名妓也。
苏子瞻宦钱唐,绝爱幸之,纳为侍妾。
朝云初不识字,既事子瞻遂学书,粗有楷法,又学佛,亦通大义。
子瞻贬惠州,家妓多散去,独朝云依岭外,子瞻甚怜之,赠之诗云:‘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未几,朝云病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葬惠州栖禅寺松下。
子瞻作咏梅《西江月》以悼之云:……。
”词中用“玉骨”、
“冰肌”、
“芳丛”、绿毛么凤”、
“唇红”、“高情”等写梅花,同时也是喻指朝云梅花般的端丽、莹洁,“高情”二句着重写梅花亦是写朝云的高洁品格,表达了作者对朝云的深切爱恋。
黑格尔在谈到抒情诗的审美观照时说过:“诗却只是使人体会到事物内心的观照和观感,尽管它对实在的外表形状也须加以艺术处理。
从诗创作这种一般方式来看,在诗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这种精神活动的主体性,即使在进行生动鲜明的描绘中也是如此……”(黑格尔《美学》第三卷)。
黑格尔所谓“精神活动的主体性”,是主体“我”的情感、理知、想象、感知等审美心理要素,所谓“实在的外表形状”则是指客体“物”。
作为抒情诗的咏物词,其审美主体与客观对象的关系,我国古代词论家也有明确的识见:刘熙载说:“昔人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
”(《艺概》卷四)词中有“我”在,物象、景观不单是客观描写,而“我”起着主导作用,这就肯定了主体性艺术创造的必要性。
故词人往往通过写物把自己的情感世界表现出来。
如姜夔不少咏梅、咏柳之作,题为咏物,但并不着
第19卷 第4期2000年7月
曲 靖 师 专 学 报
JOURNA L OF QU J I NG NORM A L C O LLEGE
V ol.19 N o.4
July2000
Ξ收稿日期:1999-05-15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山东曲阜 273165)
力于物的形态的描绘,更多的是由此引发的联想,寄托的恋人之思。
我们看他的咏梅词《小重山令》:
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
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岭,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
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
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此词通过咏梅,表达了作者伤离念别的深沉感情。
姜白石这类借咏物以表达恋人之情的作品还很多。
如《鬲溪梅令》以梅花凋零写“玉钿何处寻”的离情;《夜行船》由“屋角垂枝”的梅花,引起“折零香、倩谁传语”的痛苦,都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在咏物词的创作审美过程中,所咏之物与所怀之人达到完全认同合一的境地,则成为咏物词的上乘之作。
黑格尔曾说过:“艺术的特征就在于把客观存在(事物)所显示的作为真实的东西来了解和表现,这就是说,就事物对于符合本身和符合自在、自为的内容所呈现出的适合性来了解和表现。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用我国词话家的话来说就是“以性灵语咏物,以沉着之笔达出,期为无上上乘。
”(况周卧《蕙风词话》)。
咏物词比之咏物诗更接近作者的感情世界,咏物词往往赋予物以人格化,抒情色彩很浓。
比如梦窗咏物之作,据夏承焘《吴文英系年》,梦窗曾娶过两个姬妾,“集中怀人诸作,其时夏秋,其地苏州者,殆皆忆苏州遗妾;其时春,其地杭者,则悼杭州亡妾。
”(《唐宋词人年谱》第469页,上海古籍,1955年)词人的相思之情形成了一种创作主体的“心理定势”,它作为审美创造的动力源潜伏着,一旦受到外界事物的感发,就会对客体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仿佛似曾相识,把它作为昔日恋人的影子。
恋人情节与事物的神髓相契合,相印证,于是发生了人、物同构感应的现象。
所恋之人与所咏之物,在精神上完全相通了。
故咏物即是咏怀,既是寄托的有意安排,也是性灵的自然流露。
梦窗咏荷词《过秦楼》即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
藻园凄迷, 澜澄映,怨入粉烟蓝雾。
香笼碧水,腻涨红波,一镜万妆争妒。
湘女归魂,佩环玉冷无声,凝情谁诉。
又江空月堕,凌波尘起,彩鸳愁舞。
还暗忆、钿合兰挠,丝牵琼腕,见的
更怜心苦。
玲珑翠屋,轻薄冰绡,稳称锦云留住。
生怕哀蝉,暗惊秋被红衰,啼珠零露。
能西风老尽,羞趁东风嫁与。
在这首词里,梦窗将荷花写成了一位美艳的女子,着重表达她一生的哀怨。
上阕以倩女离魂之事暗寓旧情,描绘出苏州所识的湘女含愁而舞以抒发积怨的形象,从而使人们联想到荷花在风中摇舞的风姿。
下阕拟托湘女的语气抒情。
“还暗忆”引起对当初情事的追诉。
“钿合”为古代男女定情的信物,《长恨歌传》有“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
“见的更怜心苦”用意双关。
“的”为古代妇的一种面饰,也是莲子,又写作“ ”。
“怜心苦”即“莲心苦”。
咏物须不离物性,词中的“丝牵”与藕丝、
“心苦”与莲心、
“翠尾”与荷叶都极贴切词题。
最后两句“能西风老尽,羞趁东负嫁与”,化用贺铸咏荷词《踏莎行》“当年一肯嫁东风,无端却被西风误”句,表现了湘女高傲忠贞的品格。
宁愿在西风中老去,也羞于象桃李那样趁逐春光、嫁与东风,这又好似荷花的命运了。
全词处处不离荷花的物性,又处处在写人。
读后真难辨词人是在写物还是在写人。
词人的心灵与客观世界相默契,情与物凑泊以合,其关键在于对创作心理契机———黑格尔称之为“中途站”的把握(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梦窗的咏花词很多,纵览这些咏花词,可以发现词人不仅仅咏花,而是常常渗透着视花为妾的独特心理。
花、妾叠合为一,或以花喻妾,或比妾为花,始终把咏事物与他的“情”联系起来。
外物与内心环境相统一,物对主体情感的感兴与主体情感的外射发生共鸣,这也是人、物交融的关照方式。
象这种主体沉浸于自身的心态之中,以其全部情绪去“拥抱”外物,情与景融不可分的咏物词,在南宋,有姜夔的《暗香》,此词以昔日梅盛人乐与今时梅落人苦对比来写,以抒发追忆思念之情,以写梅为线索,以抒情为核心,把写景、叙事、抒情交织在一起。
正象克罗齐所说的:“他碰上了他所寻求的表现品,‘水到渠成’。
霎时间他享受到审美的快感或美的东西所产生的快感。
”(克罗齐《美学原理》),这便是此类咏物词的审美心理基础。
〔责任编辑:周均东〕
・
4
4
・曲靖师专学报 2000年第4期(总第8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