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论
翻译概论翻译的目的之交际
![翻译概论翻译的目的之交际](https://img.taocdn.com/s3/m/6931e807844769eae009edeb.png)
交际翻译法在汉英新闻翻译中的应用 ----以Suzhou Weekly为例
• 采取何种翻译方法取决于三个因素:文本类型、读者身份和翻译目的。 新闻属信息型语篇,适合用交际翻译法。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 依据,对Suzhou Weekly中的若干汉英译例从标题改写、词汇变通和 句法重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解决汉英新闻翻译中可能遇到 的种种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 [Abstract]Newmark contends that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method is determined by three factors: type of text, nature of the readership and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Accordingly,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method applies to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which falls into the type of informative text. This paper, based on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explores feasible solutions to various problems likely encountered in Chinese-English news translation by analyzing the typical examples taken from Suzhou Weekly in terms of three aspects: title rewriting, lexical change and syntactic restructuring.
翻译概论
![翻译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357670c79ec3d5bbfd0a7470.png)
The Princess Diaries
《公主的日记》讲述一个纽约城里一 公主的日记》 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儿, 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儿,甚至在学校被视 为透明, 为透明,但被证实是一个临近小国的公 而后公主由皇后 皇后奶奶调教为举止优 主,而后公主由皇后奶奶调教为举止优 雅的真正公主, 雅的真正公主,并最终选择担当起治理 国家的责任的故事。 国家的责任的故事。
感谢你在我伤心时安慰我, 感谢你在我伤心时安慰我, 当我生气时你护著我, 当我生气时你护著我, 当我沮丧时你拉拔我。 当我沮丧时你拉拔我。 感谢你作我的朋友并且在我身 旁, 教导我爱的意义是什么, 教导我爱的意义是什么, 当我需要动力时你鼓励我。 当我需要动力时你鼓励我。 但我最想感谢你的是, 但我最想感谢你的是, 爱上像我这样的一个人。 爱上像我这样的一个人。
魂断蓝桥片段
翻译的标准
1898年严复提出“信、达、雅” 年严复提出“ 年严复提出 译文准确,不增减原文的意思。 信:译文准确,不增减原文的意思。 Faithfulness 译文通顺流畅,符合语言规范。 达:译文通顺流畅,符合语言规范。 Expressiveness 注重修辞,词语得体, 雅:注重修辞,词语得体,简明优雅 elegance
Never trouble trouble till trouble trouble you . 麻烦没来找你,不要自找麻烦。 麻烦没来找你,不要自找麻烦。 Too much curiosity lost paradise. 太强好奇心,失去伊甸园。 太强好奇心,失去汇、 创造性的语言活动: 翻译是涉及词汇、语 的语言活动 法、逻辑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等诸方面的一种 创造性的劳动。 创造性的劳动。 Roman Holiday 《罗马假日》故事讲述了一位欧洲某公国的 罗马假日》 公主与一个美国记者之间在意大利罗马一天 之内发生的浪漫故事。 之内发生的浪漫故事。
许钧——翻译概论
![许钧——翻译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ee62453e52ea551810a687a9.png)
第四章 翻译么?
•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意义的再生。 • 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主张从差别、系统、价值的角度去考 察语言的意义,促使译者抛开旧的翻译观念和方法,在系 统和语境中把握原作的意义。 • 意义不是确定的、惟一的和客观的存在。 • 对意义的分类帮助译者在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并无法完全 赋原文本的意义以新生时,能够分清轻重、主次,尽可能 减少语义损失。 • 从实践角度来看,译者可以遵循“去字梏”、“重组句” 、“建空间”这三个原则,让意义在交流中得到再生。
第三章 翻译是如何进行的?
• 翻译“过程”一词,是指翻译的动态意义,有广义和狭义 之分。 • 狭义的翻译过程,是指翻译者对具体文本的转换活动过程 ,即译者将出发语文本转换成最终的目的语文本的过程, 译者的理解与再表达是这一过程的两个基本步骤。 • 理解活动是译者主体性投入的创造性活动,它具有客观性 和历史性,它诉诸于阐释者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任意 的,而是一种有限度的自由。 • 广义的翻译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它涉 及到文本的选择、文本的研究、文本的理解与阐释、文本 的生成、文本的接受等紧密相联、环环相扣的过程。 • 复译现象存在于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之中。正 是不断的翻译,具体的翻译活动的历史局限被不断克服, 其传播的空间才得以不断拓展。复译现象也证明,翻译不 可能存在“定本”。
第五章 谁在翻译?
• 翻译主体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翻译主体是指译者,而广义的翻 译主体则包括作者、译者与读者。 • 传统的翻译观念赋予译者以“仆人”的地位,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做一 个“隐形人”,让译文“透明”得让读者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 随着翻译历史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译者在翻译中无法做到“ 绝对忠实”,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中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 • 绝对忠实导致背叛,而创造性的背叛反而会打开通向忠实的大门,这 一看似相悖的说法却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为译者提供了更为宽阔的 思想与活动空间。 • 过去,翻译被看成一种认识活动,因此人们追求客观性、真理性。然 而,翻译虽有认识的成分,但它还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生产活动。翻 译研究中对文化误读的认识,对不可译性的强调,对译者主体性的凸 现,都是人们看到作为生产活动的翻译的创造性而必然带来的回应与 后果。其实,翻译还是一种交往活动,具有一定的主体间性,体现出 一种伦理关系。
翻译概论期末总结
![翻译概论期末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83b8c6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78.png)
翻译概论期末总结一、引言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翻译概论是学习翻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翻译的概念、历史、理论和技巧等内容。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翻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获得了一定的翻译技能。
在此总结中,我将回顾我在这门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思。
二、知识回顾1.翻译的概念和分类: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口语或手语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根据翻译的形式和途径,可以将其分为口译和笔译。
口译是指即时翻译,而笔译是指将文字材料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根据翻译的用途和领域,还可以将其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
2.翻译的历史:翻译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代的经典翻译到现代的科技翻译,翻译一直在桥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3.翻译的理论:翻译理论是对翻译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常见的翻译理论包括等效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转码理论等。
4.翻译的技巧:翻译技巧是为了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而采用的方法。
常见的翻译技巧有逐字翻译、意译、增译和删译等。
三、技能拓展在翻译概论课程中,我不仅学习了翻译的理论知识,还进行了相关的实践训练,提高了我在翻译方面的技能。
1.翻译实践:通过课堂上的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翻译实践。
实践中,我积累了一定的翻译经验,并提高了自己的翻译质量。
2.语言能力:翻译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包括对原文和目标文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在这门课程中,我通过不断的语言训练,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3.文化素养: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要准确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并在目标文中恰当地表达出来。
通过学习翻译概论,我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学会了如何在翻译中处理这些差异。
四、评价和反思在这门课程中,我对翻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提高了自己的翻译技能。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翻译概论 知识点总结
![翻译概论 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5bf8f8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72.png)
翻译概论知识点总结翻译概论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翻译理论、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翻译接受者的认知过程、翻译技术、翻译评价等方面。
在翻译概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翻译的定义、分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对等关系,可以研究和分析翻译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探讨翻译活动的内在逻辑和思维过程,可以探索翻译技术和工具的应用,可以评价和分析不同翻译作品的质量和成就,可以洞察翻译行为的伦理和社会责任等等。
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翻译概论起源于古代的翻译实践和文学批评,发展于19世纪的语言学和社会学研究,成熟于20世纪的应用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
而在当今世界,翻译概论已经成为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和壮大。
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加强,翻译概论必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丰富的研究前景。
翻译概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对比分析和案例分析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了解到翻译概论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可以学习到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可以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思维广度。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验证和检验相关理论和假设,可以获取和积累实际的翻译数据和资料,可以分析和总结不同翻译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比分析和案例分析,可以发现翻译活动的规律和差异,可以评价和比较不同翻译作品的优劣,可以揭示和阐释翻译活动的内在机理和外在效果。
翻译概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自然语言、人文文化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从自然语言的角度来看,翻译概论涉及到的语言范畴和语言现象非常丰富,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
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和共性,而翻译概论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差异和共性,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互译和互补。
从人文文化的角度来看,翻译概论涉及到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非常广泛,而翻译概论就是要研究和理解这些领域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翻译概论知识点总结
![翻译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9c9f10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0.png)
翻译概论知识点总结翻译是人类交流和交融的桥梁,它在交流和交融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语言交流和翻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翻译的定义、分类、原则、步骤、方法和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帮助读者对翻译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1. 翻译的定义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字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是一种语言间的沟通方式,通过翻译,人们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实现文化交流和交融。
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两种形式,口译是指在交谈中即时翻译,笔译是指通过文字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2. 翻译的分类根据翻译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将翻译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口译、笔译等多种类型。
文学翻译是指将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科技翻译是指对科技文本进行翻译,商务翻译是指对商务文件和会议内容进行翻译,口译是指即时的口头翻译,笔译是指通过文字进行翻译。
3. 翻译的原则翻译的原则包括忠实原文原则、意译原则、规范原则、通顺原则等。
忠实原文原则是指尽可能忠实地保持原文的字面意思,意译原则是指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和习惯进行意译,规范原则是指根据目标语言的规范和习惯进行翻译,通顺原则是指翻译的语言要通顺、流畅,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4. 翻译的步骤翻译的步骤包括理解原文、分析原文、翻译、校对和修改等。
首先,译者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理解,了解原文的内容、语境和目的,然后分析原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接着进行翻译,最后进行校对和修改,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5. 翻译的方法翻译的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转换法、对比法等。
直译法是指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意译法是指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意译,转换法是指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进行转换翻译,对比法是指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并进行修改。
6. 翻译的技巧翻译的技巧包括用词准确、通顺流畅、语言地道、逻辑严谨等。
译者要根据原文的特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翻译,使译文通顺、流畅、地道,并保持逻辑的一致性和严谨性。
大学英语翻译概论
![大学英语翻译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7765b61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6.png)
01
诗歌翻译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形美
02
Beauty in Sense, Sound, Style
许渊冲
美国 奈达 Eugene Nida: 读者反应论
01
(Receptor’s response)
02
忠实原文
03
易于理解
04
形式恰当
05
吸引读者
06
01
Equivalence
与原文作用相符(表达方面的等值)
01
02
国际译联主席Betty Cohen:Never in history have we been so indispensable to trade, culture, peace, and humanity…Just imagine one day in the world without translation…would all be mute. We are like the electricity in the wires and the water in the tap.
04
A musician / an actor
03
关于译者的比喻:
2.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交流信息,克服语言障碍
01
特定文本的翻译具有其特定的目的,有其预设的读者群
04
学习其他语言的文化和文明,帮助向更高的文明发展
02
帮助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交流和发展
03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Language / Cultural Barriers) Translatability is lower when (1) the work to be translated is quite distant both in time and space; (2) its form is very much unique; (3) the content is not shared in the two cultures.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a0c034f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a.png)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Chapter1----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1.第一章内容概述1)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和翻译家的种种比喻):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理查兹------“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人类自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也就一直相伴相随。
翻译不仅使得人类各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还帮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
2)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1)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或宏观的比喻;歌德------翻译家应是“忙碌的媒人”钱钟书------将翻译比作“做媒”《翻译、历史与文化》------把翻译比作婚姻翻译者还被比喻成“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也是“珍宝的发现者”或是“掘金者”。
在西方,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倒酒”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译者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2)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①把翻译比作渡河——船是要翻译的文本,领航者是翻译者,渡河的行程便是翻译的过程,河的两岸分别就是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
②美国翻译家Margaret Sayers Peden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的熔化过程。
这个比喻借用了自然科学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③对翻译,另一种最新的、更具揭示性的比喻是“没有舞台的演④巴西翻译家——“食人者”对翻译者或者翻译的种种比喻尽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都包含对翻译者工作的褒扬,是确实还有少数比喻表达了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如“翻译即背叛者等”。
2)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递的技巧或技艺,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翻译概论 课后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 课后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cb476c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3.png)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翻译是一门复杂而有趣的艺术,它承载着沟通和理解的重要使命。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翻译的作用变得愈发重要。
无论是商务交流、文化交流还是学术交流,翻译都扮演着桥梁的角色。
然而,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需要技巧和灵感的创造性过程。
首先,翻译需要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深入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翻译者需要熟悉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和习惯用法,以确保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此外,翻译者还需要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以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例如,英语中的“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在中文中可以翻译为“捷足先登”,但直译成“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
其次,翻译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目的,翻译者可以选择逐字翻译、意译或改写等不同的翻译方法。
逐字翻译可以保持原文的结构和用词,但可能会导致目标语言不流畅。
意译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拘泥于字面表达。
在实际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此外,翻译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在面对专业领域的文本时,翻译者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知识,并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例如,在医学翻译中,翻译者需要了解医学术语和流程,同时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翻译者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遇到困难和歧义时找到最合适的翻译解决方案。
最后,翻译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升。
语言是一门活的艺术,不断变化和发展。
翻译者需要保持对语言的敏感度,并不断学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此外,翻译者还需要关注行业的发展和趋势,了解新的翻译工具和技术,以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翻译者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各种交流提供优质的翻译服务。
总之,翻译是一门需要技巧和创造力的艺术。
英汉翻译-翻译概论
![英汉翻译-翻译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3dc18a3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8d.png)
目录
• 翻译的定义与重要性 • 翻译的基本原则与技巧 •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 翻译中的语义分析 • 翻译中的语用因素 • 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
01
翻译的定义与重要性
翻译的定义
01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的 过程,同时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02 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还包括文化、语境和 语意的传递。
归化与异化
归化
归化是指将原文翻译成目标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 惯和审美需求。归化的优点是易于理解,但有时可能会失去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
异化
异化是指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 点是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色彩和语言风格,但有时可能会使目标语读者感到陌生或不习惯。
准确
机器翻译通常能够提供相对准确的翻译结果,特别是在 处理一些常见和规范的文本时。
机器翻译的优势与局限
机器翻译的优势与局限
01
语义理解不足
机器翻译在处理复杂的语义和语 境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导致翻译 结果不够准确。
文化差异
02
03
需要人工校对
机器翻译难以完全理解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语言含义,可能会造成 文化信息的损失。
• 灵活性高:人工翻译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 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翻译,满足不同的翻 译要求。
人工翻译的优势与局限
成本高
人工翻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高。
效率低
人工翻译的速度相对较慢,无法像机器翻译一样快速 完成大量文本的翻译。
语言错误
人工翻译在处理一些复杂或专业的文本时可能会出现 语言错误或疏漏。
03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背景的差异
01
翻译概论
![翻译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3c315504f12d2af90242e6df.png)
1.翻译的宏观比喻:德国:赫尔德——“混血儿”歌德——“媒人”(钱钟书——“做媒”,苏珊·巴斯奈特+安德烈·勒弗菲尔——“婚姻”)其他比喻:“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英国,纽马克——“一种方案与另一种方案间的妥协”西方:“翻译有如女人,漂亮便不忠诚,忠诚便不漂亮”德里达——“对原著的粗暴侵犯”2.翻译者的比喻:巴西,翻译者——“食人者”意大利——翻译者=背叛者3. 中国代表性翻译原则:公元4四纪,道安: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也。
唐朝,玄奘:既需求真,又需喻俗。
严复:信、达、雅鲁迅:忠实,通顺。
傅雷:神似说钱钟书:化境说许渊冲:译文优势竞赛论辜正坤:多元互补论外国代表性翻译原则:亚历山大·泰勒——翻译三项基本原则:译作应保全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奈达——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纽马克——文本三类型: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威密尔——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
”其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
)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标准: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行为,因此,目的为最高标准,主要准则按轻重依次归纳为:译文由其目的所决定;译文为译入语文化提供有关原语语言文化的信息;译文不会提供违背原文信息的信息;译文必须语内一致,译文必须语际一致。
所有的准则从属于目的原则。
只要达到了翻译目的的译文就是合格的译文,即使与原文有些出入,也是可以接受的。
4. 翻译研究的三大范式演变:作者中心论范式;文本中心论范式;译者中心论范式5. 中西语言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差异是在思维模式方面:东方人重视综合,归纳,暗示和含蓄,求精神,其思维是一种浑然的,混沌的状态,因此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横向的,在于空间上的舒展和收缩,关心的是心灵空间。
翻译概论
![翻译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24597a705acfa1c7aa00cc23.png)
目录
第一节 我国翻译简史
第二节 翻译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四节 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第一节 我国翻译简史
•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次序,把中国翻译史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 段: •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的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 • 三、“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的引进及俄苏等新文化、新思想 的翻译; • 四、建国后翻译事业的全面发展。
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
• 意大利比较文学窳梅雷加利认为“虽然翻译的最终结果大 概是属于语言,而后又属于文学范畴的,可是翻译行为的 本质是语际性,它是自然语言所形成的各个人类岛屿之间 的桥梁”;
• 中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认为“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 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 的语言活动”; • 中国翻译家张今说“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language community)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 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 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印象或艺术印象,完好无 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具有较大规模的文 字翻译活动。从东汉开始到唐宋时期,历经发生、发展到鼎 盛的过程,历时一千多年。
早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时(公元148年),波斯帝国(今伊 朗)的安世高来到中国,开始了较大规模地从事译经活动。他
翻译了三十部四十卷佛经,其中最著名的是《安般守意经》。
二、翻译的类型
翻译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多种类型。 首先,就涉及的语言而论,翻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指在同一种语言 内进行翻译,如把古汉语译为现代汉语,把文言文本译为白 话文本,把广东话译为普通话等等;一类为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指把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如把汉 语文本译为英语文本,或把英语文本译为汉语文本等。
翻译学概论
![翻译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522375cd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6b.png)
翻译学概论
翻译学概论是一门关于翻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科。
它探讨的范畴包括翻译的定义、原则、方法、技巧以及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等。
翻译学概论对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翻译学概论首先阐释了翻译的定义和内涵。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表达的过程。
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化、思维等多个层面,因此,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对于进行准确的翻译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翻译学概论介绍了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翻译的原则包括忠实原则、流畅原则、传达原则等。
忠实原则要求翻译者尽可能地保持源语言的原意和风格;流畅原则要求翻译者尽可能地使译文流畅易读;传达原则则要求翻译者能准确传达源语言的信息和意图。
翻译的方法包括直译法、意译法、释译法等,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翻译学概论还介绍了翻译的技巧和策略。
翻译技巧包括转换、补充、删节、改写等,翻译者需要根据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选择对应的技巧。
翻译策略包括对难词的处理、对文化差异的处理等,翻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域知识和跨文化的理解能力。
此外,翻译学概论还探讨了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如语义等效、语言的特点、词汇的歧义等。
翻译者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克服这些难题。
总的来说,翻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语言、文化、思维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翻译学概论,翻译者可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第一章 翻译概论
![第一章 翻译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2688e30fba1aa8114431d964.png)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翻译概论[1]什么是翻译?[2]关于翻译教材的使用[3]关于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4]关于翻译课程教学语言[5]关于教学内容[6]关于作业[7]关于考勤和平时成绩[8]期末考试第一节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1 中国翻译的起源我国的翻译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时期,《周礼》和《礼记》两书中出现了周王朝翻译官职的记载。
从周朝到汉朝翻译名称在今天看来,不尽相同,名称各异。
周朝——象胥、寄、象、狄、译、舌人和行人等。
秦朝——典客、典属国西汉——典客、大行令、大鸿卢和典乐东汉——客曹2 佛经翻译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致五世纪的古印度。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约公元160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佛经翻译主要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从西方来中国的僧侣;另一部分是西行求经的中国僧侣(约四分之一回国)。
佛经大部分译自梵语,一部分译自西域语言。
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公元148年——316年)(东汉——西晋)最早的翻译家有西域高僧安世高和支娄加谶(chen)两人。
后有支谦和竺法护(约230-308)中国第一位去西方求法者是朱世行。
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年——617年)(东晋——隋末)释道安(314-385)鸠摩罗什(350-409)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年——906年)(唐朝全盛时期)玄奘(600-664)公元629年出国,到达印度的那烂驼寺,645年回到长安,历经17年,行程5万里,经历110国,共带回梵文经典657部。
译经75部,1335卷。
义净(635——713)齐州人(今山东历城县)3 元代的翻译活动成吉思汗以前,蒙古各部未见有文字通行,之后开始创制文字。
当时的笔译吏员称为译史,分为蒙古译史和回回译史,前者负责蒙汉翻译,后者负责蒙古语与波斯语的翻译。
元朝设有专门学校培养译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的定义•翻译的定义:历史上⼈们对于翻译的定义分为三个阶段,并且对这三个阶段进⾏了研究:1)传统语⽂学研究阶段:借助实际经验来理解翻译,对于翻译的定义往往是⽐喻式的。
例如:鸠摩罗什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傅雷认为翻译如临画;2)现代语⾔学研究阶段:将⽬光集中在语⾔的对等上。
例如:卡特福德将翻译视为不同语⾔⽂本材料的替代,奈达认为翻译是原语信息的在现;3)当代多学科研究阶段:研究翻译的教的变得多元,从⽂化、社会、符号、⼼理学等多个⾓度对翻译做定义;由于翻译时⼀项极其复杂的活动,通过对翻译本质特征的简要归纳,尝试作出如下定义: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段,意义再⽣为任务的⼀项跨⽂化交际活动。
•翻译活动翻译活动不是⼀种置⾝于时空之外的静态活动,它是翻译主体在⼀定历史条件和⽂化背景中,通过具体的语⾔转换⽽进⾏的⼀种⽬的⼗分明确的实践活动,涉及众多内部和外部的因素。
对内部进⾏纵向的思考和探讨——语⾔:三个层次1)思维:根本上翻译活动赖以进⾏的基础是全⼈类具有思维活动的事实,⼈类思维的共性构成了翻译的思维层次;2)语义:思维的实现需要语⾔,以达到传情达意的⽬的,⽤⼀种语⾔符号传达另⼀种语⾔符号的意义,构成了翻译的语义层次;3)美学:语⾔除传情达意之外,还具有审美功能,尤其是⽂学语⽂,更⾼层次的要求。
对外部进⾏横向的思考和探索——⽂化:三个层⾯1)意愿:翻译活动具有⽬的性,它总与某种政治、宗教、经济或社会需要紧密联系,因⽽翻译⽬的影响到了作品选择、翻译⽴场和翻译⽅法;2)现实:不同国家民族在语⾔、⽂学、⽂化、⼼理⽅⾯存在差异,阻碍翻译活动的顺利进⾏,促进⼈们对翻译可⾏性的思考;3)道德:翻译主体——译者受社会道德的约束,⽆法从⼼所欲;对翻译的评价也⽆法摆脱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表现之⼀的道德的约束;•翻译的特性:1)社会性:翻译活动存在是因为⼈之间的交流需要,⼈与⼈之间的交流所形成的关系具有社会性;2)⽂化性:翻译的本质作⽤——克服语⾔障碍的精神沟通,通过⽂化层⾯的交流得到;翻译活动也收⽂化语境的影响;翻译的实际操作——语⾔转换,不能不考虑⽂化因素;3)符号转换性:巴斯奈特》翻译是⼀种语⾔⾏为,本质上属于符号学范畴,翻译活动⾸先体现在符号的转换层⾯;4)创造性:翻译的全过程是参与原⽂创造的能动的过程——语⾔结构重建、⽂化语境重建、新的读者和解读;5)历史性:翻译随着历史发展不断丰富着内涵和形式;翻译能⼒随历史发展——新的翻译可⾏性;翻译⽆定本——翻译活动的历史局限以及不断超越局限不断突破的必要性;⼆、翻译的过程•中西翻译简史:1)西公元前三世纪中叶 / 古罗马对希腊作品的译介 / ⽤拉丁语翻译改编希腊作品罗马帝国后期⾄中世纪初期 / 圣经的翻译 ⽤拉丁语翻译圣经中世纪中期 / 典籍的翻译 / 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欧洲⽂艺复兴运动时期 / 翻译活动深⼊到思想、政治、宗教、哲学、⽂学各领域 / 民族语⾔的地位⽂艺复兴后 / 翻译古典著作和近现代作品 /⼆战后⾄今 / 机器翻译 / 翻译的规模范围形式都⼤变2)中东汉到宋 / 佛经翻译明末清初 / 西学翻译鸦⽚战争到清末 / 西学翻译改⾰开放⾄今 / ⼤规模的翻译活动•中西传统翻译观:1)西译者理解作品意思译者掌握两种语⾔译者不屈从逐字翻译译者遵守约定俗成的译法译者注意表达和谐、措辞连贯、衔接紧密,语⾔优美、赏⼼悦⽿缺点:未提及忠实——“信”的程度2)中译者的道德修养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主义的语⾔观倾向于⽂学翻译的艺术性理论基础——哲学和美学•翻译活动的丰富性:翻译类型多样性:雅各布森将翻译分为三类:语内、语际、符际翻译过程多样性:翻译形态多样》合作翻译、独⾃翻译、传教⼠翻译活动;⽂本形态多样性》1920前后译作的规范;翻译策略多样性》直译/意译、忠实/再创造翻译结果多样性:变译现象(翻译变体)•翻译的过程:指翻译的动态意义,有⼴义和狭义之分。
1)狭义:译者对于具体问的转换活动过程,即⽂本由出发语向⽬的语转换的过程》译者的理解和再表达;2)⼴义:不仅仅是⼀个简单的语⾔转换过程,⾊剂到⽂本选择、研究、理解、阐释、⽣成和接受等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翻译过程是译者主体性投⼊的创造性活动,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
1)理解和阐释的客观性:哲学阐释学》海德格尔》阐释者的现有、先见和先掌握2)阐释活动的历史性:就具体译者⽽⾔:处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翻译某个⽂本,其视域和能⼒时刻受到各种限制,其对语⽂本的理解不仅限于对语⾔的理解——随时变化的知识显⽰出他的历史性就语⾔⽽⾔:语⾔以公共有效性为前提,相⽐个⼈⾔语,具有暂时稳定的特性,但语⾔在演进,时间和距离让不断演进的原因产⽣了或⼤或⼩的差异;就整个⼈类历史⽽⾔:阐释活动是历史的额、发展的。
单个译者的阐述不可避免有缺陷;翻译能⼒随历史发展——新的翻译可⾏性•复译现象产⽣的原因:拓展⽂本的⽣命——时间延续、空间拓展——语⾔问题凸显1)语内翻译:时间上的差距;2)语际翻译:时间、空间、⽂化语境的差距;随时间推移,⽂化改变发展,旧译本在新⽂化中显得落后陈旧,体现在两个层⾯:1)理解层⾯:不可译因素在新环境下可能变得可译;2)表达层⾯:旧译本的语⾔变得不可理解甚⾄不可接受;以上原因召唤复译的产⽣,推动⽂本⽣命延续,传播空间拓展。
•何为翻译定本:含有三层意思:1)理解和表达⽅⾯:尽善尽美、⽆理解错误、⽆阐释空⽩、形神俱似2)超越时间的不朽之意3)理想的范本:再现原⽂的艺术价值——神韵•定本不存在的原因:理论:⽅平》译者——创造性劳动艺术,只能接近不能完全复制原作;费沃季奇卡》不同读者审的美评价的尺度不稳定;奈达》时代语⾔⽂化的变化导致任何译作都不可能拥有永久的⽣命⼒——译作的寿命50年;1.翻译什么•翻译什么(为什么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意义的再⽣)?奈达:翻译,即译意。
意义既是翻译的出发点,也是翻译的归宿。
意义是翻译活动致⼒传达的东西,是翻译的核⼼和根本。
•传统语⾔意义观及其影响:语⾔的不同只是外在的语⾔符号的差异。
语⾔符号联接事物和名称,名称虽变,但事物不变,故A语⾔的符号转换成B语⾔的符号即可完成翻译。
故翻译可⾏且⼗分容易。
受此语⾔意义观的影响,长久以来,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法被推崇,认为是对原⽂忠实的根本保证。
1)索绪尔的意义观:能指/所指语⾔符号联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是概念和⾳响形象(能指和所指)——⾳响形象⾮物质的声⾳,⽽是该声⾳的⼼理印记。
语⾔符号是⼀种两⾯的⼼理实体,这两⾯中的任何⼀⾯都⽆法脱离另⼀⾯独⽴存在。
能指:符号中表达形⾳的部分;所指:该符号表达的意义;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没有内在、必然的联系,是集体的习惯约定俗成的、强制性地将符号的两个⽅⾯拉在了⼀起,故⽽指称和指称代指的概念之间⽆法单纯画上等号——能指的变化可能带来所指涵义的变化——翻译的语⾔转换过程⽆法做到毫⽆差错。
•索绪尔的语⾔意义观对翻译理论的指导意义:1)差别构成意义:从词这⼀层次加以分析,阐明了要区别词与词,不关注其声⾳本⾝,⽽关注发⾳的差别;2)在系统中区分差别,确定价值或意义:把语⾔看做系统,词义在于差别,差别只有在整个语义系统中才能确定;3)意义依存于价值,又不同于价值:词的意义可能相同,但却可能没有相同的价值,这⼀道理的揭⽰对翻译理论与时间具有重⼤意义。
•索绪尔的语⾔意义观对翻译理论的影响:体现在三个⽅⾯:1)有助于克服传统翻译观,不再翻译当成简单的语⾔符号转换,⽽是注意到这⼀事实——词的任务不在于表现预先规定的概念;2)在系统中去认识差别,确定词义与价值,有助于在翻译实践中树⽴整体和语境的观念——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别语义。
3)将意义与价值做区别——我们认识到表达同⼀概念的词可能有不同的概念和价值为我们从新的⾓度探索语⾔和意义打开了⼀扇⼤门2)意义的确定性和唯⼀性索绪尔对语⾔进⾏科学的研究之前,⼈们认为“有现成的先于词⽽存在的概念”,任何语⾔⽂字表述的背后都有意义在场,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希望蕴含在原⽂中的意义是⼀种客观的存在。
塞尔登指出:意义在词中呈现。
⽂本被视作具有神性表达的权威,因此只能有⼀个真正的意义;上帝的词语中不存在任何奇异或不确定性。
基于以上观念,认为意义在词中,且只有⼀个真正的意义,只要译词,意义便得到体现,词对词的翻译便成了忠实原⽂最可靠的保证了——唯⼀⽽恒定的意义观。
20世纪,唯⼀恒定的意义观受到质疑。
格莱斯:意向论。
认为词句的意义既包含词语的意义又包含⾔者的意向,意义分⾃然意义(不含⼈意向)和⾮⾃然意义(含⼈意向)。
斯特劳森:词义不等于该词的指称,意义取决于使⽤它们并受到制约的约定性,因此意义寓于功能,功能使意义得以发挥。
后结构主义对意义的认识更激进。
意义不是静态的产⽣于抽象的结构之上,⽽是动态的产⽣于符号之间复杂的相互作⽤,也就是说,⽂本的意义并不是预先存在的,⽽是产⽣于⽂本能指的不同层次的相互作⽤。
罗兰巴特:意义的产⽣需要主体的参与,因此⽂本不再被视作静⽌的产物,⽽是活跃的客体——意义动态的产⽣于多元主体之间,主体与⽂本语⾔之间的交锋之中。
德⾥达:意义不确定(书写⽂字中,能指所指存在时空概念上的延异,使得意义的所指处于不断发展的不稳定状态——意义的确定性被消除)和播撒论(意义在于不断播撒——书写阅读时致⼒于产⽣⽆限的语义结果)•意义的确定性和不确定的分歧原因:语⾳中⼼主义——意义的确定性不存在纯粹的语⾳⽂字——意义的不确定性•意义客观性的质疑:意义客观性观念:语⾔是容器,意义是容器⾥的内容,且是可观的存在,译者在翻译时⼒戒注⼊主观因素,以保证原⽂的客观性。
这种观念产⽣的原因有⼆:1)将语⾔、现实与思维视为同⼀结构的语⾔观,这种同⼀性赋予了意义的纯客观存在基础 2)语⾔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过程中,词典必不可少——显⽰了⼀种意义明确且限定的假象但其实,⽂本作为客观存在,其意义是否也客观存在?两个⽅⾯思考:1)实践。
对于不同译本的翻译批评发现存在差异的译⽂不能完全以原⽂为依据进⾏批评,这⼀现象对意义的的纯客观性提出质疑;2)理论。
⾄今理论研究可以说明:词语的意义在历史⽂化的发展中不断变化;斯特劳森》语句的意义虽然由⽐较稳定的概念规定⽀撑,但⾔者的参与赋予语句新的意义;福莱格》意义与指称不等同——意义是观念性的,所指还要把握现实;4)赫施》⽂学作品存在某种可观的意义,但是读者解读意义——意味,故保证意义解读客观性有效性的同时也给解释者的主观性打开了合理的空间;⽂本的意义不是容器⾥的内容,在于读者的阅读反应——意义依赖于主体的发现。
综上,纯客观理论上站不住脚。
•结构主义意义观的利与弊:利:帮助打破结构主义留给我们的唯科学主义思想桎梏,使翻译研究出现多元丰富的局⾯; 弊:导致⼈们对翻译错误的理解——认为⼀切翻译都是不可⾏的,导致虚⽆主义;产⽣⽆政府主义——让翻译研究变得毫⽆意义⽽⾛向消解;是翻译实践⽆规律可循⽽变得混乱; •不同意义分类对翻译的启⽰:不同分类有共同点:1)明确注意区分语⾔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