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5.2《大学之道》优秀公开课获奖课件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精品课件(统编版)
课文详解
[白话]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 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 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 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 了。
课文详解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注释]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其含义
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 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 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 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 之意。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 原则。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 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亲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图 新,弃恶扬 善。引导、教化人民之意。止于:处在。
[注释]欲:想要 治:治理 齐:管理 修:修养 身:自身 正:端 正 心:心思 诚:真诚 意:意念 致:达到 知:认识 格物:领悟 到事物的原理 至:本心 自:从 庶人:平民 壹:全 皆:都
课文详解
[白话]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 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 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 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 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 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 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 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 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 下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自《十三经注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自《十三经注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学之道》是部编版⾼中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单元第四课的第⼆篇⽂章。
本篇课⽂节选⾃《礼记·⼤学》,围绕穷理、正⼼、修⾝、治⼈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为本”。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学之道》课⽂原⽂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学之道》教案 【素养⽬标】 1.了解曾⼦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中重要的⽂⾔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
3.分析本⽂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意的基础上,探讨课⽂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情景导⼊ ⼩时候我们都听过“曾⼦杀猪教⼦”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母要以⾝作则,⾔⽽有信,真诚待⼈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光来学习曾⼦的另外⼀篇著作《⼤学之道》。
⼆、⽂化常识 1.了解曾⼦ 曾⼦(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名参,字⼦舆,鲁国南武城(今⼭东平⾢,⼀说⼭东嘉祥)⼈。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家,孔⼦晚年弟⼦之⼀,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物,夏禹后代。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配人教版)课件第二单元整合教考融通
2.多义实词,语境确定 多义实词虽然有多个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 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 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义项中 的“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义项中的“犯罪”与“判罪”易混等。 不管多么易混,只要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只有 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
1.字字落实。即要求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 它有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2.直译为主。即要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直接翻译,字不离词,词不离 句,句不离章。
3.意译为辅。即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来 重新调整语序,使句意更通顺、流畅。
二、找准三处“着眼点” (一)关键实词的翻译 1.活用实词,套用格式 ①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 “像……”“用……”“在……”。 ②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 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 ③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的 格式进行翻译。 ④使动用法要按照“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
篇目
《兼爱》
主要论证方法 主要修辞手法
论述效果
正反对比论证
排比、反 复、设问
突出了论点;体现了逻辑的严 谨和结构的层次感;加强了论 述的气势。
(二)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是高考文言文的必考考点。理解翻译文言句子即 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达文言文句子的含义。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是阅读文 言文的综合能力,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 多方面的知识,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文言文翻译“三原则” 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直译,即原文的字字句句都要落实到译文中。译文 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最好表达方式也与原文保持一致。只有 难以直译或直译无法传达原文意思的时候,才适当考虑意译。因此,文言文 翻译必须遵循三大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备课5.2《大学之道》课后巩固(原卷版+解析)
A.土崩瓦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倡办
B.土崩瓦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倡言
C.分崩离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倡言
D.分崩离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倡办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礼乐传统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被等同于封建糟粕
B.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礼乐传统被等同于封建糟粕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如果是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提及;“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B.按《礼记》的要求,拜访他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
C.《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虚心恭听,一定不能插嘴,先生有所询问,不可抢答,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D.《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
C.礼是否因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思维屏障。
D.礼是否因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才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的思维屏障。
《大学之道》课后巩固
建议用时:40分钟
高二语文(人教版+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学习任务单牛老师
《大学(节选)》学习任务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大学》中“三纲”、“八目”的内涵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
3.理解文章中的儒家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课前预习任务】一、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如恶恶..色()()此之谓自谦.()..臭()()如好好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身有所忿.()懥.()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悌.( )者,所以事长也一人贪戾.()此谓一言偾.()事尧.()舜.( )帅天下以仁桀.()纣.( )帅天下以暴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二、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翻译重点语句。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5.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6.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7.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8.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9.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4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10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课学习任务】一、知识累1.《大学》原是里的一篇,宋代的将它与、、合编注释,称为“四书”。
2.《大学》与相对而言,讲的是、、、的大道理。
二、解读文本1.《大学》的宗旨是什么?“三纲”之间是什么系?2.“三纲”与“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3.从原文对八条目的陈述来看,“格物”是最先的,应该是基础,可是为什么后面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三、探究解惑,如何理解下面几句话?1.“故君子必慎其独也”2.“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第4单元《大学节选》教案
《大学》节选教案教学目标:一、《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生对其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二、《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三、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第5-2节 《大学之道》(学生版)-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5课 大学之道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了解儒家经典的体系和核心 2.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3.理解儒家个人修养与国家关系思想的阐释4.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学习先贤的智慧 1、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及《大学之道》的历史地位。
2. 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探究“诚意,正心”的内涵,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
3 积极吸收《大学之道》中有价值的成分进行“修身立德”,实现精神成长。
4、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知识点01 内容及作用【即学即练1】概括“三纲”“八目”的内容并分析相互作用答案:内容:“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用:为实现“三纲”指出了具体的方法。
课文开头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可以说是本文的三个纲,第二段讲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八个目。
八目之中,“修身”以上都属于“明明德”之事, “平天下”以上属于“亲民”之事。
“止于至善”是“明明德”“亲民”的最高阶段。
解析:抓住第二章每章的关键词以及关键词间的关系,由于原文采用顶针手法,而且采用“欲......先”的句式,所以很容易就能分析出“八目”是第一张“三纲”的具体呈现。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知识点02逻辑辨析【即学即练2】为什么“正心”先“诚意”?“格物”“致知”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一)答案:心:思虑事情“总包万虑,谓之为心”意:“为情所意念,谓之意”,是比心更深刻的情感。
因此,想要端正“心”,首先要坚定更深层次的情感思想:意解析:这个逻辑解释的不是先后关系,而是深浅的先后,要解决心的情感问题,必须要解决深层次的意,这里探究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表象的关系。
(二)答案:二者是讲人的认知功夫。
通过认识天地万物,从而获得深刻认知。
解析:二者的关系是从手段和结果的角度探讨的,也不是简单的谁先谁后的问题。
《大学之道》:修己安人的处世之道-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活动2:疏通字句,把握文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任务三 《大学之道》与《论语》联读
“大学之道”《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是《礼 记》里的一篇文章。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 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后宋代人朱熹把它从《礼记》中抽出 来,把《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 书”,是“四书之首” 。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大学之道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儒 家学说的?试举例。
东厦 南门 大大 学学
香河 港南 大大 学学
任务二 研习“三纲”“七证”“八目”
活动2:再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能概括文意的重点词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己安人的处世之道
——《大学之道》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1》(课件)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 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 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 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 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 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大学》章注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09年上学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 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运》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09年上学期
《大学》节选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பைடு நூலகம்
制作 03
2009年上学期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 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
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
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
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大学》章注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09年上学期
(2024年)高二语文《大学》节选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
2024/3/26
角色扮演
选取《大学》节选中的某个场景或人物,让学生扮演其中的 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文中所述的情景,加深对文本的 理解和感受。
情景模拟
设定与《大学》节选主题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 中体验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创新性课堂展示设计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
2024/3/26
1
目录
2024/3/26
• 引言 • 文本解读 • 文学手法与技巧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2
2024/3/26
01
引言
3
课程背景
2024/3/26
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关系的论述。
通过抒情的方式,表达作者对 于文章主题的情感和态度,如
对于“自谦”的赞美之情。
13
写作特点分析
01
02
03
结构严谨
文章结构清晰、严谨,各 部分之间逻辑严密、相互 支撑。
2024/3/26
语言简练
文章语言简练、准确,表 达清晰、流畅。
内涵丰富
文章内涵丰富、思想深邃 ,对于人生和道德有着深 刻的思考和阐述。
知识拓展与延伸
2024/3/26
19
相关文献推荐
《大学章句集注》
朱熹所著,对《大学》进行了详 细的注释和解读,有助于深入理
解原文。
《四书章句集注》
包含《大学》、《中庸》、《论 语》、《孟子》四书的注释和解 读,提供了更全面的儒家思想背
景。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配人教版)教学课件5大学之道
课前 自主学习
课堂 思考探究
课后 巩固拓展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上册
第二单元
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官学的教科书 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 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 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课前 自主学习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上册
第二单元
二、文学文化常识 《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记》或《小戴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 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 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 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礼 记》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 绚烂的文学语言。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课前 自主学习
课堂 思考探究
第二单元
课后 巩固拓展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上册
文言句式 倒装句 (1)在止于至善( 状语后置句,应为“在于至善止” )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 状语后置句,应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 )
第二单元
课前 自主学习
课堂 思考探究
课后 巩固拓展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课前 自主学习
课堂 思考探究
课后 巩固拓展
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上册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在明明德( 彰明 )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欲齐其家者( 使……整齐有序 ) (2)欲正其心者( 使……端正 ) (3)欲诚其意者( 使……真诚 ) 3.动词作名词 知止而后有定( 停止的地方,文中指“至善”的境界 ) 4.动词的使动用法 欲治其国者( 使……得到治理 )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目的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讨论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络。
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讨论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讨论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解释什么叫修齐治平。
精炼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知识积累1.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阐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根本原理、原那么、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佑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大学》是表达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高中语++文]《大学之道》+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为什么孝悌/齐家有这么大的作用?
春秋时期,周天子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分诸侯,诸侯 以下类推,而整个社会形成了天子、诸侯、大夫、士这样的社 会政治结构,因此,周朝时的政治结构的基础是封建宗法血缘 关系。所以“孝”“弟”是周礼重要组成部分。 而“孝”“弟”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系等级 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 ,也是孔子强 调的“仁”的根本。
③所谓“止于至善” 是指“终身行之”,不达到最理想的 境界不停止,这是一个无限完善的过程。
研读文本 把握内容
“三纲领”指什么?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明德”——“为仁由己”,自觉地完善自我修养。 “亲民”即“新民”——“推已及人”,亲近爱抚民众。 “止于至善” ——“最高境界”不达不止,无限的完善过程。
作品介绍
《礼记》
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 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又 与《小戴礼记》和《周礼》、《仪礼》并称"三 礼”。《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 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 “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 “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 “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 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 传承、教育和德性教养有重要影响。
大学之道”是什么?
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根本原则
1.勾画有关“三纲” 的语句,解读内容。
明明德
彰明美好的德行
亲民
亲近爱抚民众
止于至善 到善的最高境界
2、“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①所谓“明明德”,意指不断地彰明人内在的光明的德行, 培养高尚的道德。这是求知和修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大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意,掌握常见的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意,掌握常见的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时数:三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解释什么叫修齐治平。
精炼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知识积累1了解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传”十。
朱熹认为,“经一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三.整体感知,疏通意1第一段:经部分,提出三纲八目。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亲”应为“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
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
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2.第二段:解释如何“诚其意”。
(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2)毋:不要。
(3)恶(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
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hòu)味的含义宽泛。
(4)好(hà)好(hǎ)色:喜爱美丽的女子。
好(hǎ)色,美女。
()谦(qiè):通“慊”,满足。
(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7)闲居:即独处。
(8)厌然:掩盖的样子。
(9)掩:遮掩,掩盖。
(10)著:显示。
(11)中:指内心。
下面的“外”指外表。
3第三段:从反面说明如何“正心”和“修身”。
(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2)忿懥(zhì):愤怒。
4第四段: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
(1)之:对于。
辟:偏颇,偏向。
(2)哀矜:同情,怜悯。
(3)敖,骄傲。
惰:怠慢。
(4)硕:大,茂盛。
第五段:解释“齐家”和“治国”。
(1)悌(ti):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
(2)慈:指父母爱子女。
(3)机:作用。
(4)偾(fèn):败坏。
()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
(6)帅:同“率”,率领,统帅。
(7)桀(ié):夏最后一位君主。
纣:即殷纣王,商最后一位君主。
二人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
(8)诸:”之于”的合音。
(11)恕:即恕道。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
(12)喻:使别人明白。
6第六段:解释“治国”和“平天下”。
(1)老老:尊敬老人。
前一“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
(2)长长:尊重长辈。
(3)恤:体恤,周济。
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
(4)倍:通“背”,违背。
()絜(xie)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
絜,量度。
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
(10)此:乃,才。
四、合作探究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提示:“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
这四个步骤依次做,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八条目关系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
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本论证特色: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
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
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
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
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五、小结本介绍了儒学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