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的复习资料

政治学概论的复习资料
政治学概论的复习资料

政治学概论的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一下几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考虑的不是泛泛的利益问题,而是以阶级为最终归属的群体性的利益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的概念: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行为主义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只要是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政治学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在20实际60年代发展到全盛时期,7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

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传统政治学所使用的制度研究方法咯法律研究方法,只能研究政治现象的表面,而无法研究政治实际政治现象中的各种心理和文化因素,只有通过研究政治行为,才可能触及影响和导致产生政治现象的真正原因。

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作为解释人的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科学,它应该能够被经验地证明

.氏族的定义: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组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

.国家根本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

第一: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第二:公共权力的设立

暴力论的产生: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政府,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暴力论的错误在于,首先它认为政治暴力先于经济发展的过程,即先有暴力,后有私有财产,这是违背历史发展的事实。历史事实是先有私人财产,后有政治暴力,经济先于政治奴役行为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指出:显然,在掠夺者能够占有他人的财务以前,私有财产的制度必须是已经存在了,因此,暴力虽然可以改变占有状况,但是不能创造私有财产本身。其次,暴力论的要害在于否认了国家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把国家看成是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暴力在一定条件下,即社会内部已经具备了各种条件时可以促进国家的产生,但它不是国家产生的原因,而仅仅是一种外部条件而已,最后暴力林歪曲了阶级同国家的关系,把国家这一阶级斗争的产物,说成是国家创立了阶级。

这就割裂了阶级与国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掩盖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国家的定义: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一个阶级的机器

国家权力: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利,这里指狭义的,或称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股从其意志的能力。

国家权力的特征:

第一:强制力的垄断性

第二:普通的约束力

第三:主权性

国家内部职能划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政治职能定义: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先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社会职能定义: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区别:

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在阶级社会,从根本上讲,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意义上讲,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

革命与改良的区别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第一:革命表现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阶级手中,并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

第二: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现象,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

第三:由于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革命阶级推翻旧的国家政权的过程中必然要遭到旧的统治阶级的激烈反抗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它是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利机构。其次在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密组织。再次封建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的核心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确立过程可以看到,这一生产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成为商品,资本家以劳动者的市场价值购买劳动力,雇佣劳动者在交换过程中不具有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而具有出卖自身劳动力的自由权利。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上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的力量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本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运行规则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本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和发展

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定义:自有资本主义国家是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也就是列宁所指的“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的国家

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特征:是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的政治方式来通知国家

垄断资产阶级的正中政治特性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全面的反映和体现:在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和原则方面,随着垄断集团和垄断寡头的形成,垄断财团的利益大大超过资本家的个人利益,因此资本主义国家从以保护个人自由和权力为主要出发点转向以保护利益集团、尤其是垄断财团的利益为根本原则,公民的个人自由和权力逐渐被利益集团和政治统治者集团的利益个特权所侵浊

法西斯国家的定义:是特殊形态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它是垄断资本所采用的最残暴、最野蛮的政治形态,是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统治地位所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

福利国家的定义: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

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结合不是两方面的机械相加,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型民主是新型专政的前提和基础,新型专政是新型民主的保障。因为只有在广大人民内部实行民主,把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强大的阶级统治力量,才能对反动派实行有效的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座位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下列基本特点:第一: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

第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在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对象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第三: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自身的特点,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四: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这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又一特点

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1. 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2. 社会主义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作为国家的阶

级基础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主要概括一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2. 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社会主义的秩

序和稳定

3. 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

国家形式的含义: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统治阶级根据自身需要国家政权结构的

,是最高政权机关内部权力分配的形式

二元君主制的定义:这是君主仍然拥有较大的实际权力的立宪君主政体,尤其是君主通过掌握内阁的任命权而控制着国家的行政权,因此内阁向君主负责,与掌握立法权的议会构成两个权力中心,故称为二元君主制

议会共和制的特征:表现为政府的产生和存废以议会为基础

总统共和制特征:是政府对总统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第一: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第二:强调公职人员的公仆地位

第三:党的领导是正确贯窃民主接种制的基本保证

单一制的定义:是将国土按地域划分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实行单一制的原因:第一: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我国就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第二: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有着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传统。第三:绝大多数民族在分族聚居的统治,又都是与其他兄弟民族只要是汉族相互杂居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第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

第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的

国家机构的定义:国家机构是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监督权即议会对政府及其政策和政府官员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力,对政府的监督只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决定和监督政府的组成 二:是在议会制国家,议会拥有倒阁权,即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使政府集体辞职 三:行使弹劾权,即议会对政府高级官员个人的犯罪或严重失职行为进行控告和制裁,追究法律责任,罢免其职务或判罪 四:行使质询权,即议员对政府政策和政府成员所管理的事务提出口头或书面询问,要求有关者做出解释和答复

违宪审查定义:是司法机关审查和裁决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违反宪法,审查对象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令,政府根据法律颁布的行政法规\发布的行政命令以及采取的行政措施

司法独立是指法院和法官只服从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其具体含义一:是司法权由法院和法官独立行使,不受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干涉,法院和法官的审判活动只服从宪法和法律

二:是一个法院的审判活动不受另一法院的干涉,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亦然,只是可在其判决作出后,依上诉程序或上告程序变更气判决 三:是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坚持独立,不受各方意见包括检察官起诉的影响,法官按照:自由心证“原则办案,即法官凭自己的“良心”审理案件,行使司法权力

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是复杂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族差异的存在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前提 第二:剥削制度是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 第三: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时期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

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人体与阶级问题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忽视两者之间的联系或者忽视两者之间的区别,都不能正确把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

民族问题与革命和政权问题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民族问题对革命歌政权问题的以来来看,解决民族问题不能离开当时的政治问题 第二:从民族问题对革命和政权的影响来看,一个社会,民族问题解决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到革命是否成功、政权能否稳定的大问题

民族问题特别是地区民族冲突问题在当代国际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国际政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首先民族冲突导致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引起社会动荡严重影响该地区有关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 其次民族冲突又使国际政治问题的解决形式 再次民族冲突又对

国际关系格局以及相关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霸权主义及其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仍然影响着地区民族冲突并使民族冲突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民族优劣的观点

第二:民族至上的原则 第三:民族投降的原则

大国沙主义的定义:大国在对待小国的关系问题上表现出来的那种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反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依据什么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无产阶级国际助于原则的,第一: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即对世界上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作用的总的观点和看法 第二: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根据是人类社会发展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 第三: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反应了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根本利益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的纸质,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区域自治 第二: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它和历史上的所谓“民族文化自治”以及所谓人主义的民族分治政策是截然不同的 第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保证自治机关充分行使自治权

单一制的多民族国家为什么要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呐?具体表现在第一: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各民族人民深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个欺凌,中华民族要获得解放,就要对外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对内实行各民族自由联合,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第二:我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在各民族人民中获得了崇高的威望 第三:全国解放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族人民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彻底摆脱受压、受剥削的地位,保证各民族在经济和文化上的繁荣发展

政党的功能包括,第一:争取群众和影响群众 第二:集中阶级意志

第三:行使国家权力

资产阶级政党的特征,第一:标榜“超阶级性” 第二:围绕议会和选举开展活动 第三:组织特征上的两级分化 第四:党内派斗争合法化英国议会内阁制的两党制的特点,第一: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 第二:两党采取集中制原则

美国总统制下的两党制的特点。第一:两党制只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

第二:美国的两党组织结构松散,没有严格的投票纪律

多党制的定义:在一个国家中,多党并立,各党单独或联合竞选和执政

的政党制度

压力集团参与和影响政治的主要方式,第一:参与选举,影响竞选 第二:包围议会,影响政治决策过程 第三:影响政府决策 第四:对司法机关施加影响

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第一: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无产阶级政党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其任务是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 第三: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战斗集体

共产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主要:第一:政治领导就是各国党一句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结合本国具体情况,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制定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战略和策略,规定长久目标和现阶段的任务,给人民群众指出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 第二:组织领导,是为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进行的队伍建设,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工作 第三:思想领导,在中国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群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觉悟水平,保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切执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前提 第二: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主要内容 第三:宪法和法律是各党活动的基本准则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地位与作用,第一:组织功能 第二:参政功能 第三:民主监督功能 第四:教育功能

政治文化的定义: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政治文化的功能主要归纳以下,第一: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 第二: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 第三:影响政治过程 第四: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

政治社会化的定义: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也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主导型政治文化对非主导政治文化的引导和制约 第二:培养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政治能的手段 第三:对反社会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

坚持我国政治文化研究和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要遵循和贯切以下的原则,第一: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 第二: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要具有鲜明的世道精神 第三:要为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 第四: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遵循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原则 第五:要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作出科学的分析,坚持兼收并蓄,批判借鉴的原则

政治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引起的

政治体制的定义:一个国家为了行使政治权利而设置的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制度

政治总格局的定义:一个国家中代表各阶级、阶层以及其他利益群体的政治组织之间与国家政权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

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区别:相互联系又有不同含义的两个概念,两者的层次、范围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同的。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解决了国家政权中的阶级属性问题以及实现政治权力的基本形式问题,它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根本问题,因此,从重要性来看,基本政治制度是第一位的,政治体制是第二位的,政治体制是由基本政治制度决定的,是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和实现形式

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民主与法制是不可分的,没有法制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没有民主的法制也不是真正的法制。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民主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首先必须形式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根据邓小平的这种提法,法制就是指民主法制度化、法律化。这说明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其次制度化、法律化反映的广大人民意志必须是最高意志,有极大权威,正像恩格斯所说的,它是神圣的,任何人都无权改变它,如果需要改变,必须通过去法律程序,这才是法制。最后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必须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国家主权的定义:一个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对外事务最高权力,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亦即国家主权是对内的最高权力和对外的独立权力

国家主权在国际政治中对于国家的意义,第一: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获得参与国际政治生活能力的基础 第二: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的独立行为主体的必要条件 第三:国家主权是一国在国际政治中具有与他国平等地位的重要保证 第四:国家主权是国家参与制定、遵循国际关系准则的前提

国际组织的含义:国家组织由若干主权国家一句共同签订的条约或协议,为达到一定的公共目标而建立的常设国际机构

当代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基本内容,第一:各国主权平等原则 第二:

以和平方式去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第三: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第四:互不侵犯原则 第五:和平共处原则

国际法的作用,第一:国际法是保障国际关系有序存在和发展的法律条件 第二:国际法是确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的政治权力和义务的法定依据 第三:国际法为裁定和政治解决国际冲突和纠纷提供法律标准和原则基础 第四:国际法为非常状态下的国际政治关系提供行为准则

国际关系格局的定义,第一:一定时期内的世界主要矛盾是国际政治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根本动力 第二: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以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和活动的基本政治力量为主干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四章 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圣才出品】

第四章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4.1复习笔记 一、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 1.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 (1)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们的产生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必然产物,它们的发展也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2)生产力的发展是政治及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在整个国际和国内政治中起了最基础和最根本的作用,它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方面的联系,使现代国际关系具有全球性和整体性,从而推动了政治和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 (3)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国际政治的发展 科学技术推动了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奠定了基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不平衡,是国际政治体系和格局不断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2.国际社会的内在矛盾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在国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际社会的内在矛盾运动表现为世界基本矛盾的运行和发展,以及国际社会及其构成单位之间矛盾运动的发展,并由此决定着国际关系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其中,世界基本矛盾的作用最为突出。

(1)世界基本矛盾 ①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世界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的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②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以后,世界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十月革命以后形成的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之间的矛盾。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基本矛盾错综复杂,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开始产生;此外,还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等新的内容。 (2)国际社会及其构成单位之间的矛盾 国际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另外一种表现形态,就是国际社会及其构成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的矛盾运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和作为国际社会最主要构成要素的主权国家的高度组织性和效能,就构成为国际社会及其构成单位之间矛盾运动的基础。 3.国际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国际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 (1)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矛盾运动 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国际关系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且这种矛盾运动具有其实在的物质内容。实质上是一种利益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2)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 国家利益的根本是经济利益,不同国家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发展。二战后,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和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化,使得国际关系出现了全球化和交错性的特点,冲突、竞争与协调、合作同时并进。

福师大国际政治学概论作业二

福师大国际政治学概论 作业二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名词解释: 1.文明冲突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理论,即认为冷战结束之后,随着意识形态冲突不再是国家间冲突的主要内容,文明或文化冲突将越来越在国际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最主要的是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之间的冲突 2.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是人类各个政治共同体或国家及其成员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或指因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共同体。 3.国际行为主体 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4.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换言之,国际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 5.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旧秩序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剥削掠夺为基本特征 二、简答题: 1.简述博弈论在国际政治方法论的运用。 答:最常见的国际政治博弈论模型有“小鸡游戏”、“囚犯的困境”、“针对不平等的威胁对策”和“协调博弈”等等。其中又分为“零——和”或“定数——和”、“非零——和”或“变量——和”、“两方”和“多方”的博弈模型。在西方研究国际问题的大多数学者看来,博弈论模型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种借以分析国家间安全问题和经济问题的理论方法。这种理论方法的假定前提是从事国际间博弈的都是理性的行为者,各自追求自身的利益并且都面临一种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就可能造成不同的成本和收益的既定报偿结构或环境。 传统的博弈论强调国家间冲突的本质,以“零——和博弈”为基本研究模式。新现实主义者则强调“非零——和博弈”,即国家间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并不是“我之所失必为你之所得”的“零——和”结局,而是双方或多方都可以从中获得收益。他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国家间的合作的可能性,而不是竞争与对抗问题上。他们对国家间相互交易及其结果的分析不是停留在一次博弈上,而是强调多层面的、多轮次的博弈对国家交易行为的影响。 2.解决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国际政治学概论 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 本讲主要内容 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 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 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 [2宗教组织[3个人[4政党[5政治运动[6跨国公司1.国家行为体 (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 (二)国家的分类 (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 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 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 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 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 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 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 国家的类型 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 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 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 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 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 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 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 其他标准 三、国家主权 1,主权概念的提出 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 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 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 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 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内主权对外主权 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 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 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 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 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 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 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 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源:全球化 表现:政治、经济、文化 影响:缩小、约束、削弱与限制 “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 1、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随后造成的国内政治联盟。 2、引发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削弱政府的自主性及其政策的有效性。 4、挑战对主权国家安全。 5、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主权的挑战。 2.非国家行为体 一、非国家行为体概说 1,国家关系中存在非国家行为体 2,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 3,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类型 (一)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间组织:针对特定利益的事件私人次国家及全球性行为体国际政府间组织;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更新的问题政府间组织的定义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 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合作的政治意愿·一定的结构或形式·一定的运作机制 国际非政府组织 (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国际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或条约的形式设立的民间机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 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与卫生等各个领域。如:国际恐怖组织

(完整word版)2018年10月政治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圜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西方,“政治”这个概念的最初含义是指希腊的 A.城市国家 B.农村国家 C.君主国家 D.立宪国家 2.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和政治学混在一起的是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伦理学 D.哲学 3.中国古代的“政治”,其核心含义是 A.国家 B.统治 C.民主 D.政权 4.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指的是 A.17世纪至l8世纪 B.15世纪至l6世纪 C.16世纪至l7世纪 D.18世纪至l9世纪5.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的是 A.布丹 B.马基雅维里 C.莫尔 D.康帕内拉 6.《家庭、私有制程国家的起源》的作者是 A.恩格斯 B.马克思 C.黑格尔 D.列宁 7.作为原始人们之间联系的纽带是 A.地域关系 B.部落关系 C.血缘关系 D.婚姻关系 8.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 A.无产阶级专政 B.按劳分配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阶级斗争为纲 9.原始社会,兄弟姐妹禁止结婚的家庭形式是 A.家长制家庭 B.母权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走婚制家庭 10.古希腊的希罗多德是 A.历史学家 B.政治学家 C.哲学家 D.社会学家 11.封建社会末期新的生产力代表者是 A.资产阶级 B.无产阶级 C.手工业者 D.知识分子 12.《利维坦》的作者是 A.格劳秀斯 B.洛克 C.斯宾诺莎 D.霍布斯 13.为暴力论这种理论鼓吹的是 A.卢梭 B.拉斯韦尔 C.孟德斯鸠 D.桂林 14.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迈进的一个过渡阶段指的是 A.社会主义国家 B.封建制国家 C.奴隶制国家 D.垄断国家 15.第一次提出国家消亡命题的是 A.马克思主义者 B.反马克思主义 C.唯物主义者 D.唯心主义者 16.古罗马和斯巴达这样的奴隶制国家采取的是

福师大国际政治学概论作业二 (2)

一、名词解释: 1.文明冲突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理论,即认为冷战结束之后,随着意识形态冲突不再是国家间冲突的主要内容,文明或文化冲突将越来越在国际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最主要的是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之间的冲突? 2.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是人类各个政治共同体或国家及其成员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或指因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共同体。 3.国际行为主体 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4.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换言之,国际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 5.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旧秩序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剥削掠夺为基本特征 二、简答题: 1.简述博弈论在国际政治方法论的运用。 答:最常见的国际政治博弈论模型有“小鸡游戏”、“囚犯的困境”、“针对不平等的威胁对策”和“协调博弈”等等。其中又分为“零——和”或“定数——和”、“非零——和”或“变量——和”、“两方”和“多方”的博弈模型。?在西

方研究国际问题的大多数学者看来,博弈论模型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种借以分析国家间安全问题和经济问题的理论方法。这种理论方法的假定前提是从事国际间博弈的都是理性的行为者,各自追求自身的利益并且都面临一种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就可能造成不同的成本和收益的既定报偿结构或环境。? 传统的博弈论强调国家间冲突的本质,以“零——和博弈”为基本研究模式。新现实主义者则强调“非零——和博弈”,即国家间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并不是“我之所失必为你之所得”的“零——和”结局,而是双方或多方都可以从中获得收益。他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国家间的合作的可能性,而不是竞争与对抗问题上。他们对国家间相互交易及其结果的分析不是停留在一次博弈上,而是强调多层面的、多轮次的博弈对国家交易行为的影响。 2.解决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第一,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谋求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 第二,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争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援助,缩小南北差距,是谋求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加强南南合作是谋求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 第四,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切实裁减军备,用和平方式政治解决各种争端,维护国际和平环境,都是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条件。? 另外,具体就某一国家来说,制定和实行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战略、自力更生是谋求发展的根本所在。少数发展中国家现在成为新兴工业国,甚至可脐身发达国家的行列,在这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很有力的证明,值得高度重视。 3.简述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18秋福师《国际政治学》在线作业二

(单选题) 1: 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条件是()。 A: 人民当家作主 B: 依法治国 C: 以德治国 D: 人人平等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马基雅维里指出:“人们因为希望改变自己的境遇,愿意更换他们的统治者,并且这种希望促使他们拿起武器去反对他们的统治者。”这说明()。 A: 革命是一种发泄不满和改变现状的途径 B: 革命是一种实现正义和恢复秩序的行为 C: 革命是一种权力转移的方法 D: 革命是一种实现社会革命的历史过程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阶级斗争多种多样,其中,最高形式的斗争是()。 A: 经济斗争 B: 思想斗争 C: 政治斗争 D: 武装斗争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现代社会的领导,其权力基础一般建立在()之上。 A: 魅力型权力 B: 法理型权力 C: 强制性权力 D: 传统习惯型权力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在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接触包括个别接触和() A: 院外活动 B: 来信来访 C: 政治对话 D: 行贿威胁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下列属于消极的参与类型的是() A: 政治表达 B: 政治结社 C: 政治冷漠 D: 政治接触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国家的最根本属性是(),是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最重要的前提。 A: 领土 B: 主权 C: 居民 D: 政权机构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民族民主革命,就其性质来说,也属于() A: 资产阶级革命范畴 B: 社会主义革命范畴 C: 农民革命范畴 D: 无产阶级革命范畴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公民最终实现自己利益的主要环节是()。 A: 政治参与 B: 政治管理

2013年福师《国际政治学》在线作业

福师11春学期《国际政治学》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V 1. 影响一个人的政治动机、态度和行为的是() A. 政治信念十世纪 B. 政治评价 C. 政治习俗 D. 政治情感 2. ( )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 A. 政治协商制度 B. 多党合作制度 C. 民主集中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在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接触包括个别接触和() A. 院外活动 B. 来信来访 C. 政治对话 D. 行贿威胁 4. 下列不符合议会共和政体特征的有() A. 国家元首世袭 B. 国家元首是虚位元首 C. 议会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 D. 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5. 我国建国以来自改革开放以前的政治参与基本上属于( )。 A. 平等一技术型政治参与模式 B. 独裁一技术型政治参与模式 C. 高度动员政治参与模式 D. 平民主义政治参与模式 6. 理想主义学派在哲学观点上主张的是() A. 为谋求权力和利益而斗争 B. 任务是要说明世界的客观现状 C. 人性恶的学说 D. 人性善的学说 7. 下列不属于政治表达的是() A. 政治集会 B. 政治请愿 C. 政治议论 D. 政治结社 8. 公民个人对自己能够影响政府活动的自尊、自信和自我实现的政治倾向叫() A. 利益的估量 B. 结局的满意度 C. 政治选择的判断 D. 政治效能感 9. 民族民主革命,就其性质来说,也属于() A. 资产阶级革命范畴 B. 社会主义革命范畴 C. 农民革命范畴 D. 无产阶级革命范畴 10. 政治领导的科学化或称()。 A. 理性领导 B. 精英领导 C. 现代政治领导 D. 集体领导 11. ()是现代社会政治组织的高级形式。 A. 利益集团 B. 国家机关 C. 政党 D. 宗教团体 12. 把法(法律)、术(统治术)、势(统治权力)融为一体,反对在法令以外,讲什么仁义、恩爱的政治思想是( )的主要观点。 A. 佛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文化概述)【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政治文化概述 11.1 复习笔记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1.政治文化的含义 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第一次提出政治文化的概念,开创了政治文化研究领域。 “政治文化”包括三层含义: (1)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有关政治生活领域的公共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它包括政治学说、政治思想、政治价值、信仰和象征符号等内容; (2)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指向政治体系的心理取向和行为模式的抽象,这可以从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情感等方面进行测度; (3)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现实政治生活中所尊奉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在比较政治的意义上构成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典型的独特的政治样态。 概而言之,政治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在长期和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共同体成员得自经验的政治心理取向和政治行为模式抽象,以及该政治共同体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奉行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三者的有机整体。 2.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从上述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引申出政治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

(1)政治文化的阶级性 在某一政治共同体当中,总是存在着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等政治人群的分化,不同的阶级或者阶层变现出不同的政治文化。 (2)政治文化的民族性与国别性 在不同的政治共同体之间,不同的民族与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区别的政治文化。 (3)政治文化的延续性与变化性的对立统一 作为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总是与现实政治系统的发展同步变化。其中政治心理、政治行为模式作为政治共同体成员长期共同生活的一种历史性积淀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不过,政治文化的这种稳定性和延续性并不否定政治文化的变化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政治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1.政治文化的结构 结构是指构成某一事物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政治文化的结构就是指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政治文化的结构可分为亚文化结构和内容结构等。政治文化的亚文化结构是指一个政治共同体整体性政治文化中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亚文化则是指政治共同体整体性政治文化系统中某一政治人群、组织、团体或机构的特殊的子文化系统,它表明某一政治共同体中政治态度的不同分布。 根据政治文化的定义,政治文化在内容上包含了三层含义,即政治思想体系与价值体系、政治心理取向与行为模式、现实政治原则与政治精神,三者内部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政治文化的内容结构。 (1)政治思想体系与价值体系 ①政治价值是政治主体对各种政治客体和政治现象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的一种评价,表

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宋新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上述四层内容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2.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坚持政治与经济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方法 4.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立场 5.学习和借鉴人类宝贵的政治方法论遗产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为一体,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 12.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关心的是一个自然人如何向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的转变过程。 1.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1)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政治学者梅里亚姆和威尔逊所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真正开始勃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之后,那时研究者开始对人们的各种政治行为类型感兴趣,并致力寻找影响其行为的因素。 (2)1958年,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赫斯发表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首次提出政治社会化这一术语。 (3)1959年,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海曼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的心理研究》一书,对政治社会化进行系统梳理,标志着政治社会化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4)1977年,美国伦肖恩主编的《政治社会化手册:理论与研究》一书出版,使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走向体系化。 2.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一直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和研究侧重点不同,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内容存在差异。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这种定义方式从微观层面出发,将个体放在主体地位,偏重强调社会成员在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观念中的主动性,但忽视了政治系统在传播政治文化中的强制性。 (2)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了政治统治系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也意味着他们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当作是消极接受的过程,忽视了社会成员在政治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 在这一观点影响下的政治社会化理论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 (4)实际上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过程 ①就社会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形成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进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②对于政治体系来说,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过程,是社会统治阶级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通过各种途径把本阶级的政治文化传播到全体社会成员使之成为社会共同政治文化的过程。 (5)政治社会化含义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政治系统传播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3.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1)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①首先从个体的角度来讲,个体在成长过程接触到政治生活,开始了解制度、习得政治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关系 答:国际关系是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重要集团间的关系,尤指当今按领土组织起来的主要的民族国家间的关系。国际关系侧重于国家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国家间关系。界定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全面地观察世界,既看到国家行为体,亦看到非国家行为体。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类关系:①国家与国家的关系;②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③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2.国际政治经济学 答:国际政治经济学是指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国际政治学研究,重点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理论渊源有三,即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的理论渊源,而且其本身就包含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学说,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 3.理想主义 答:理想主义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产生较早的一个学派。这一理论体系又被称为制度跨国主义,其关注点是国际规范和制度化的全球合作。这一范式认为,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能够规范国家的行为,制止侵略,实现国际和平。以集体安全原则

来解决国家间的安全问题,是这一范式所设想的主要模式。这种构想追求的不是权力的平衡,而是某种权力的共同体。在这个新体系中,所有国家将在共同的事业中合作,为所有国家提供安全与正义。理想主义者认为,国际组织即使不能提供世界政府,至少也能提供某种国际行为规范和约束。理想主义的渊源之一是古典法学家格劳秀斯的思想。现代理想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学说。它的特点是强调跨国联系。并且积极推动国际组织的建立。理想主义对人类持乐观的观点,认为通过建立新的标准和制度,人类社会就可以得到完善和改进。理想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时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和赫德利·布尔。 4.现实主义 答: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学科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范式”,提供了有关战争状态的最强有力的解释。现实主义谋求阐释的是世界的现实情况,而不是世界的理想情况。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不是“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对现实主义者来说,政治就是在一个缺少资源的世界上,群体间为了权力、声望、影响和安全而不间断地进行的斗争。现实主义又是国际关系学科中较复杂的一个范式,因为它从来不是一个严整的单一理论体系,而是许许多多不同分支的一个集合。在现实主义的旗号下,先后出现过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以及防御现实主义等。现实主义学说对国际关系的看法,总结起来,有这样一些要点:①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②在这个以无政府为特征的体系中,主要的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③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④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 5.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答:新现实主义学派作为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与古典现实主义有诸多相同的假定,但

《国际政治学概论》

《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计划(四年级) 第一课 A Field of Silence (第七册) 课时:2 周,共8 课时 教学内容 第1-2课时背景知识及课文讲解 1、介绍美国著名女诗人散文家Annie Dillard(1945-)生平; 2、介绍作家主要著作:作品探讨对世界的哲学理解和人生的意义; 3、介绍作者的玄学思想; 4、介绍捷克小说家Milan Kundra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 5、过渡到课文:提醒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考虑课文的主题; 6、课文讲解与讨论:P. 82-P. 88倒数第二段。 第3-4课时继续课文讲解 继续课文讲解与讨论,完成全篇课文。 第5-6课时课文的语篇分析 1、描述文介绍; 2、客观描述(objective description); 3、印象描述(impressionistic description); 4、描述文中细节的运用; 5、描述文中修辞手段的运用; 6、详细讨论A field of Silence 的描述性特征(descriptive features); 7、讨论A field of Silence 的主题。 第7-8课时讨论课文后面的练习 思考题: 1、作家在课文中具体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使得文章具有诗歌一般的美感? 2、作家是如何驾驭语言使得silence 具有一种神秘朦胧的感觉? 3、在课文中silence 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是什么? 第二课New York (第七册) 课时:2 周,共8 课时 教学内容 第1-2课时背景知识及课文讲解 1、介绍美国作家Gay Talese 及主要作品; 2、讨论纽约; 3、过渡到课文:提醒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考虑课文的主题; 4、课文讲解与讨论:P. 109-P. 111第一段结束。 第3-4课时继续课文讲解 继续课文讲解与讨论,P. 111第二段开始到P. 115第一段结束。 第5-6课时继续课文讲解并课文的语篇分析 1、继续课文讲解与讨论,完成全篇课文;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部分 国际政治学理论(上)【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 1.1 复习笔记 一、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国际关系。 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把国际政治学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但是国际政治研究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 二、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 1.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 界定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既要看到国家行为体,也要看到非国家行为体。由此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类关系: (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既包括合作的关系,也包括冲突的关系;既包括双边关系,也包括多边关系。

(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既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亦包括主权国家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各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问的关系等。 此外,国际关系的整体的运动规律也是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2.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 国际关系学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学界将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是因为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诸多关系中,政治关系最为突出,研究得也最多。国际政治中,以国家为主要国际行为体,其间的主要互动方式为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 三、怎样进行国际政治学科的专业学习? 国际政治专业学生需要进行两种学习,一是知识的学习,二是方法的学习。 1.关于知识的学习 进行国际政治专业学习,必须掌握两类知识,一类是经验主义的知识,另一类是概念与理论知识。 (1)经验主义的知识 ①含义 经验主义的知识主要指有关国际关系的各种具体事实,包括各种国际互动的历史事件与现实事件,也包括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以及国际制度的重要数据与信息等。 ②内容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宋新宁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难民问题)【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难民问题 1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难民问题的严重性★★ 自20世纪以来,世界难民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20世纪是一个“难民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及无数次局部战争,造成了十分严重的难民问题;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到60年代末,尽管世界难民问题依然存在,但总的来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3)进入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的难民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主要是1971年的

南亚剧变导致了大规模的难民潮; (4)进入80年代,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由于世界不稳定地区不断增多,全球的难民人数也急剧增长; (5)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范围的难民数量似乎有所减少,但难民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考点二:难民的理论界定(见表13-1)★★ 表13-1 难民的理论界定 考点三:造成难民潮的根本原因★★ 造成难民潮的根本原因是人的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1.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国家领土的变更,政权的更迭,社会分裂、民族冲突所导致的动乱和战争,

政治和宗教迫害等。 (1)国家版图的变更会造成难民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版图变更而发生的难民潮规模更大了。 (2)种族或民族因素也造成难民问题,几乎每一起难民潮,都有民族因素的影响。 (3)除了民族冲突以外,在当代,造成难民问题的突出原因还有经济方面的因素。全球两极分化和绝对贫困人口的增加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难民问题。 2.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会间接地导致政治和社会冲突,最终使人流离失所,产生难民问题。总之,造成当代难民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一种原因比较突出,有时是几种原因共同起作用。要消除难民潮发生的原因,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发展问题。 考点四:国际社会对难民的保护(见表13-2)★★★ 表13-2 国际社会对难民的保护

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政治:⑴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汉斯·摩根索) 2、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时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 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3、理想主义:现代国际关系学上的理想主义又称法理主义或规范主义,是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中形成最 早的一个学派。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对格劳秀斯和康德等理想主义外事哲学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理想主义的主要主张:第一,人性可以改造; 第二,战争可以避免;第三,利益可以调和;第四,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第五,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世界和平;第六,公众舆论也可确保世界和平。 4、现实主义:是在对理想主义学派的批判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中逐步形成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修 昔底德、马基雅弗利、霍布斯等古代和近代政治思想家。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爱德华·卡尔。战后该理论最著名的代表是汉斯·摩根索及其《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主要主张:第一,人性本恶;第二,国家是国际体系主要的行为体,其他任何行为体都不能代替它;第三,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第四,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式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第五,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第六,维持国际和平最好的办法是依靠均势。 5、新现实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也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主要代表作是肯尼思·沃尔兹1979 年发表的《国际政治理论》。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修正、改造和补救。新现实主义的两个修正:⑴目的与手段:权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国家最关心的是安全;⑵原因与结果:权力政治是国家与由国家组成的国际体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6、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亦称跨国主义、国际自由主义、全球主义或契约制度主义等。是对传统现实主 义进行的“科学的修正和补救”。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一书出版,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与现实主义相比,新自由主义不仅关注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而且关注更广泛的行为者和更复杂的国际关系,不仅关注战争与和平问题,而且关注经济、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的问题。由于这一理论强调以国际制度和国际机构来管理相互依赖,因此人们认为它继承了理想主义的传统,因而获得了“新自由主义”之名。 7、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标志是温特1987年在《国际组织》杂志上发 表的论文《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结构问题》;成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标志是1992年温特在《国际组织》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90年代中后期成为强劲的理论学派,标志是1999年温特出版《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建构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同观念而不是物质力量决定的。——强调共有理念。第二,有目的之行为的认同与利益是由这些共同观念建构而成的。——表达一种整体主义或曰“结构主义”的研究方式。 又被称为“结构理论主义”。 8、国际社会:是指各个人类政治共同体或国家及其成员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或指因共同的物质条件而

国际政治学概论 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省略) 二、名词解释题 1、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3、国际社会:指各个人类政治共同体或国家及其成员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或指因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共同体。 4、国际政治格局: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5、国家实力:也称为综合国力,是指一国所具备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实际上就是一国所拥有的全部实力。 6、无政府状态: 一是指没有政府或缺乏控制;二是指由于不存在政府而导致的没有法律和政治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三是指由于不存在政府而人人享有完全自由的乌托邦社会;四是指单纯 的缺乏秩序(与政治和政府无关)。因此根据常识,人们常常认为无政府就意味着混乱(chaos) 和无序(disorder) 或者(是缺乏健全的、真正有约束力的国际规范和法律体系,不存在一个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世界政府或国际机构来协调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即使有某种国际机构,也缺乏强制性的力量和措施来保障国际规范和法律执行的国际社会。) 7、蝴蝶效应:用混沌学的语言说就是,一个混沌系统将一个很小的微观扰动放大为宏观行为的能力。 8、集体安全:以集体的方式威慑或制止侵略,从而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与原则。 9、国际冲突:国际冲突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反抗行或敌对性的相互作用,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的不同而处于自觉地对立之中的相互行为和相互活动。 10、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即国际社会之法,是国际社会中用以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规定国家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11、国际政治的全球化: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世界各国的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 第二章:国际关系行为体 名词解释: 非国家行为体 有别于主权国家的国际关系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两大类。进入20世纪后,非国家行为体的数量和类型急剧增长,他们的活动及影响也涉及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国际事务发挥日益重大和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与国家行为体相比,具有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对外行为的跨国性、职能作用的协调性。其影响是: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往往能够起到一单一国家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在国际事务能够发挥不同于主权国家的独特作用。 国际非政府组织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可被概括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 狭义:指在三个以上国家活动、拥有两个以上国家成员、在两个以上国家筹资的非政府组织。广义:指除了狭义上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外,还包括了具有国际性的所有非政府组织。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各种活动主要表现为: ①从事信息咨询活动;②游说各国政府和国际政府间组织,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③在全球问题和其他许多重大问题上,影响主权国家和国际政府间组织的决策,并对主权国家和国际政府间组织的行为进行监督等。 但国际非政府组织作为国际关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既难以拥有政府间国际组织那样程度的政治权利和权威,也缺乏大型跨国公司所具有的物质力量,其拥有的影响力更多来自其所具有的到的权威。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许多意愿和目标只有借助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力量才能实现。 思考题: 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1.基本特征: ①拥有较稳定的组织结构和形式。(它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超国家的地区性或国际性的 国际组织、政党和宗教组织,但必须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 ②拥有区别于其他实体的独特利益。(国际社会中的各个行为体都具有自己的、与其他的 行为体相区别的特殊利益。特殊利益决定了不同行为体在国际社会追求的目标各自不 同,制约着个行为体之间的冲突、矛盾、妥协与合作) ③具有一定的对外行为能力,并对其他行为体产生影响和作用。(对外行为能力主要指具 有对外行为的资格) #上述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基本特征,他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