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教师的教育观点必须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必须进一步改进,个人素质必须进一步提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一个普通教师所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教书育人的水平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外,还应该自觉增强自身的文学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既完成“教书”又完成“育人”的教育教学任务。现作者就语文教师文学修养的内涵,语文教师为什么要具备文学修养、应具备哪些文化修养及如何提升文学修养等问题谈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文学修养及语文教师文学修养的内涵

文学修养是指一个人在语言文字方面所达到的一定的水平,是一个人的文学知识、文学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是指语文教师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视野,从更高的广度,深度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水平,而不但仅停留在只注重课本中的文章。

二、语文教师为什么要具备文学修养

(一)教师的职业属性决定

教师是塑造年轻一代的辛勤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较高的文学修养及良好的人格魅力,这是教师作为一个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必然要求。教师首先要懂得历史,古今中外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滋润着和支撑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师懂得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懂得帝王将相的兴衰替变,就能以史为镜知兴亡,以人为镜明得失,进而使自己察身自省,做到慎独、自警、自律。教师还要懂得文学,要对不分阶级、不分国家与民族的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透过文学,开阔自身的眼界,渊博自己的知识,让教书育人的讲话艺术更为精湛,更为完整和凝练,更能吸引学生和提升教育水平。事实表明,只有教师具备了各方面的文学知识和文学才华,教师才具备了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自然形成。同时,教师是以语言传递为中介的工作,教师的语言形象极大的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形体语言。教师是语言的传递者和使用艺术者,教师的语言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影响、心理体验及心理发展都会产生十分重要的语言心理效应。教师应是语言形象的设计大师,教师应有语言艺术的基本修养。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很大水准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教师的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又在很大水准上取决于语言素材是否丰富。教师的语言素材首先与教师本身具备的文学修养水平有密切联系。所以,包括语文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在展开自身的素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自身文学修养的教育。

(二)语文教育的目标任务决定

语文教育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教学工程,它肩负着传播和弘扬世界各民族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2000年以来,随着《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和颁布,新的语文教材以各种不同的版本表现在人们的面前,虽然这些教材版本不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点,

那就是与以前教材相比,教材所选课文的文学性大大增强,选入了大量古今中外不同流派风格各异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其他文学样式的课文,这些课文除了继续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外,一个更重要的意图就是要“以文学的内容实行教育、以文学的手段实行教育、以文学的姿态实行教育”,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审美情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素质。不过,在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重压下,一些语文教师的文学热情几乎消失殆尽,“文学修养”一词竟成了一个陌生的话题。前不久,《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刊登了一篇题为《老师想要读书不容易》的调研文章,据调查,在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中,每天读书只在一小时间以内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70.4%,2小时以上的仅8.7%;教师个人藏书在100册以下的占61.4%,其中10.5%是基本没有;每年购买书籍支出200元以下的占60.5%,有8.7%是基本没有支出[1]。可见,一些语文教师的文学意识亟待重新唤起,文学修养亟待提升,否则,不但无法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恐怕连固有的语文素养也要丢掉,这将对整个语文教育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将会极大的降低语文教育的整体质量,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决定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美学原理和法则,结合教材中的课文的学习来教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形象性。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结合教材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让学生熟悉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象,体会文学艺术语言的魅力,使课堂妙趣横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确保达到形象的感化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训练学生的语感水平。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学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属于文学修养的范畴。语文教师在训练学生语感的过程中,让学生熟读、精思,根据实际情况巧妙有效的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心神领会。如我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启发提问学生:“文中写背影最能触动你感情的词语有哪些呢?”多数学生稍加思考就准确的回答:“父亲那肥胖的身体、蹒跚走路的样子和穿越铁道时爬、攀、倾的动作。二是具有情感性。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浸透着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而作为教与学的师生在分析学习课文时也会投入自己的情感,才会与作品产生共鸣,使文中的情感熏陶读者,并产生“以情动人”的巨大审美感染力,如我在教《背影》时,通过有效的情感教学,使学生深刻领会到了父亲挚爱儿子的深厚感情,引起了他们思想感情的激荡。三是愉悦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师生们不但享受到获得知识的愉悦,而且通过对文章中丰富的美的因素的探访,从而受到感动,得到启示,在心底里体会到一种美感的愉悦,获得美的享受。可见,语文审美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但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水平,还要有一定的审美教育水平。教师只有自己发现了文章中的“美”,才能引导学生去学习体会文章中的“美”;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利用录音机、幻灯、多媒体等辅助教具激发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挖掘美、追求美,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细致更深刻,对作品不但做到知其不过且要做到知其所以然。不过,即使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在一些学校,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驱之不去,“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在他那里,仍然是“实实在在的应试教育”,学校继续把学生成绩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唯一指标,为了考核,教师被迫象以前一样,教学过程过度重工具轻人文、重思维轻情感、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文学,仍然把语文课上成纯知识、纯技术的工具课,把富有生命力充满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语文教育变成无生命无血肉的应试教育。所以,为了满足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需要,语文教师在提升教学水平、人格修养、道德水准的条件下,还应即时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