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92efb4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43.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深入探究物体间引力作用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经历。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物体之间存在一种力,称为万有引力,它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F=G(m1m2)/r²,其中F表示万有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为两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4.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探讨万有引力在宇宙、地球、日常生活中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万有引力常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探究万有引力定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实验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宇宙、地球、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 课堂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地球引力作用”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实验结果。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课堂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应用题目的掌握情况。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70bfd69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22.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3.能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难点: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
三、教学方法
故事讲述法、理论推导法、例题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引出课题。
2.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1)介绍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万有引力的思考过程。
(2)讲解开普勒定律等对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贡献。
3.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1)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即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
(2)给出公式F=Gm1m2/r²,讲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4.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1)通过例题分析,讲解如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引力大小。
(2)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情况下万有引力的作用。
5.课堂练习
(1)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2)分析天体运动中万有引力的作用。
6.课堂小结
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公式和应用方法。
7.作业布置
(1)思考万有引力定律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完成课后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练习题。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9962b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cf.png)
(1)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大小。
(2)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教师指导解题过程。
(3)学生展示解题结果,教师进行评价。
6.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后作业
1. 请简述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
2. 计算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大小,并解释结果的含义。
3. 练习与应用
(1)教师布置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2)教师选取练习题进行讲解,示范解题方法。
第六课时
4. 复习与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引力作用下天体运动的掌握情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 深入探究天体运动问题
(1)教师提出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如行星运动的轨道计算。
(2)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教师指导解题过程。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掌握情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 深入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教师提出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如卫星轨道的计算。
(2)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教师指导解题过程。
(3)学生展示解题结果,教师进行评价。
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3)学生展示解题结果,教师进行评价。
6.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十三、课后作业
1. 分析一个给定的天体运动问题,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2. 计算行星在特定轨道上的速度、周期等参数,并解释结果的含义。
十四、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76960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d3.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且引力常量是自然界的恒定的常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2)通过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家探索万有引力定律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内容、意义以及应用。
通过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规律,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简单介绍万有引力常量是自然界的恒定的常量。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万有引力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其数学表达式。
2. 难点: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过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通过多媒体展示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
2. 采用讲授、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意义以及数学表达式,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d6ba8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37.png)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1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地球重力加速度问题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过程:一、地球重力加速度问题一:在地球上是赤道的重力加速度大还是两极的加速度大?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1、有的学生认为:地球上的加速度是不变化的.2、有的学生认为:两极的重力加速度大.3、也有的的学生认为:赤道的重力加速度大.出现以上问题是因为:学生可能没有考虑到地球是椭球形的,也有不记得公式的等.教师板书并讲解:在质量为、半径为的地球表面上,如果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质量为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可以认为是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产生的.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有:则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由此式可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由地球的质量和半径决定的.而又因为地球是椭球的赤道的半径大,两极的半径小,所以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小,两极的重力加速度大.也可让学生发挥得:离地球表面的距离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小.问题二:有1kg的物体在北京的重力大还是在上海的重力大?这个问题有学生回答问题三:1、地球在作什么运动?人造地球卫星在作什么运动?通过展示图片为学生建立清晰的图景.2、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谁提供的?回答: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即由牛顿第二定律得:3、由以上可求出什么?①卫星绕地球的线速度:②卫星绕地球的周期:③卫星绕地球的角速度: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上面的'公式得:当轨道半径不变时,则卫星的周期不变、卫星的线速度不变、卫星的角速度也不变.当卫星的角速度不变时,则卫星的轨道半径不变.课堂练习:1、假设火星和地球都是球体,火星的质量和地球质量.之比,火星的半径和地球半径之比,那么离火星表面高处的重力加速度和离地球表面高处的重力加速度.之比等于多少解:因物体的重力来自万有引力,所以:则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所以:2、若在相距甚远的两颗行星和的表面附近,各发射一颗卫星和,测得卫星绕行星的周期为,卫星绕行星的周期为,求这两颗行星密度之比是多大解:设运动半径为,行星质量为,卫星质量为.由万有引力定律得:解得:所以:3、某星球的质量约为地球的的9倍,半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若从地球上高处平抛一物体,射程为60米,则在该星球上,从同样高度以同样的初速度平抛同一物体,射程应为:A、10米B、15米C、90米D、360米解得:(A)布置作业:探究活动组织学生收集资料,编写相关论文,可以参考下列题目:1、月球有自转吗?2、观察月亮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演示实验认识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二定律并掌握其数学表达式;(3)通过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深刻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一规律;(4)认识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间的矢量关系,认识加速度与和外力间的瞬时对应关系;(5)能初步运用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解决有关动力学问题。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ccad04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1.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2)学生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天体运动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开普勒定律的回顾和牛顿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计算,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执着,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理论对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2)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
(2)对万有引力常量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天体运动的视频,如行星绕太阳的运动、卫星绕地球的运动等,引导学生思考天体运动的原因,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万有引力定律。
2、回顾开普勒定律(1)展示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展示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展示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3、牛顿的思考与推导(1)引导学生思考:开普勒定律描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但没有解释行星为什么会这样运动。
牛顿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2)结合圆周运动的知识,推导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表达式:假设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向心力公式$F =m\frac{v^2}{r}$,又因为$v =\frac{2\pi r}{T}$,代入可得$F = m\frac{4\pi^2 r}{T^2}$。
再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frac{r^3}{T^2} = k$,可得$F=\frac{4\pi^2 km}{r^2}$。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92ea47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76.png)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篇1知识目标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3、使学生能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
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
情感目标1、使学生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
让学生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
教学建议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更重要。
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倡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
教师应准备的资料应更广更全面。
通过让学生阅读“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根据牛顿提出的几个结果自己去猜测万有引力与那些量有关。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示出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讨论。
教学目的: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教学工具: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20分钟)1、引言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
万有引力定律 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bffd3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87.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案标题: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并能够解释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
3. 能够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与天体运动相关的问题。
教案步骤:第一步:引入(5分钟)- 利用引人注意的方式引入万有引力定律的主题,例如通过展示一张有关天体运动的图片或视频。
- 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为什么月球围绕地球运动?”第二步:概念讲解(15分钟)- 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质量、距离和引力之间的关系。
- 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引力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三步:数学计算(20分钟)- 教授如何使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
- 通过提供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解释计算过程。
- 鼓励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讨论,以加深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第四步:应用练习(15分钟)- 提供一系列与天体运动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解答。
-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促进互动和讨论。
- 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和解释。
第五步: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思,以便进一步巩固他们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教案评估:- 通过课堂上的学生参与和讨论来评估他们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 观察学生在数学计算和应用练习中的表现,以评估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可以设计一份简单的测验或小组作业,以检验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掌握程度。
教案扩展:-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以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有效性。
- 探索其他与天体运动相关的物理定律,如开普勒定律。
- 引导学生研究和了解与万有引力定律相关的实际应用,例如卫星轨道计算或航天器发射等。
教案资源:- 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引入万有引力定律的主题。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911375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24.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2. 让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常量的值,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的概念2.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3. 万有引力常量的值4.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万有引力常量的值,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万有引力常量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 采用示例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地球引力,引发学生对万有引力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
3. 课堂讲解: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示例分析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概念和定律的理解。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和理解。
3. 评价内容: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和数学表达式。
万有引力常量的记忆和应用。
实际问题中万有引力定律的运用。
七、教学拓展1. 拓展内容: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航天技术、地球物理学等。
2.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开展角色扮演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万有引力定律在航天任务中的应用。
3.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51b6ed050876323012120c.png)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4.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的重要性。
2.体会推导过程中的数量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自然界任何物体间引力的关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2.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和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永不知足的精神和发现真理的曲折与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活动(一)引入新课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果行星的运动轨道是圆,则行星将作匀速圆周运动。
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可知,行星必然要受到一个引力。
牛顿认为这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那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提供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学生活动:推导得将V=2πr/T代入上式得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代入上式得到:师生总结:由上式可得出结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即:F∝教师:牛顿根据其第三定律:太阳吸引行星的力与行星吸引太阳的力是同性质的作用力,且大小相等。
于是提出大胆的设想:既然这个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也应跟太阳的质量M成正比。
即:F∝写成等式就是F=G(其中G为比例常数)(二)进行新课教师:牛顿得到这个规律以后是不是就停止思考了呢?假如你是牛顿,你又会想到什么呢?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猜想一:既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力遵从这个规律,那么其他天体之间的力是否也遵从这个规律呢?(比如说月球与地球之间)师生:因为其他天体的运动规律与之类似,根据前面的推导所以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力,其他行星的卫星和该行星之间的力,都满足上面的规律,而且都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26dc7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08.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2. 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1. 万有引力的概念及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
2. 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引力常量的确定及引力场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及适用范围。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引力常量的确定方法及引力场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的讲解、案例分析及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以便记录重点内容。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的发现,激发学生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万有引力是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力,它使物体之间产生相互吸引。
2. 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F=Gm1m2/r^2,其中F表示引力,G表示引力常量,m1和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
3.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适用于质点、均匀球体和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计算。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地球表面物体受到的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可以看作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2. 分析两个均匀球体之间的引力: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两个均匀球体之间的引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适用范围及实际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万有引力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cba5c5bcc22bcd127ff0c21.png)
万有引力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思路和过程;知道什么是万有引力定律;知道万有引力常量以及它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逐步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提高演绎思维能力与归纳概括能力,学习物理规律“提出猜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物理学的科学魅力,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月--地检验,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
【难点】
月--地检验的思路。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太阳与行星的引力公式。
教师追问: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能使行星不能飞离太阳,那是什么力使地面的物体不能离开地球,总要落回地面呢?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万有引力的猜想
教师讲述牛顿对苹果思考的故事:苹果成熟后会受重力掉落在地面,如果苹果树长在最高的山顶上,苹果也会受重力落到地面上,并且这个力没有明显的变化,如果苹果树延伸到月球上,这个力会不会作用到月球上?
引出猜想:拉住月球使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下落的力是否是同种力?。
(完整版)万有引力定律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万有引力定律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f81cc9580216fc710afd68.png)
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了万有引力发现的过程及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推证了万有引力的一般规律的思路与方法.这节课的主要思路是:由圆周运动和开普勒运动定律的知识,得出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并由引力的相互性得出引力也应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
这个定律的发现把地面上的运动与天体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包括:发现万有引力的思路及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记住引力常量G并理解其内涵。
3。
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二、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2.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的思想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教学重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教学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教学方法】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2。
对疑难问题的处理——采用讲授法、例证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首先通过前面知识的回顾和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对引力是否同一性质的探究兴趣。
问题设置:师提问: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是否能说明地球对月球有引力作用?抛出的物体总要落回地面,是否说明地球对物体有引力作用?【新课教学】课件展示:画面1: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画面2: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演示3:地面上的人向上抛出物体,物体总落回地面学生思考、讨论下面问题:1、行星为何能围绕太阳做近似圆周运动?2、月球为什么能围绕地球做近似圆周运动?3、地面上的物体受到的力与上述力相同吗?如果将苹果放到月球的位置受力会有什么特点呢?4、根据以上四个问题的探究,你有何猜想?师引导分析,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应属于同种性质的力。
(完整版)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完整版)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b46e465172ded630a1cb615.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山东省莒南第一中学朱淑娟【教材依据】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三节【教材分析】1、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节承上启下,承接上章匀速圆周运动,开启之后要学习的卫星的运动规律。
2、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节是本章的核心,这节内容是对上两节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推演,也是下节课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3、教材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一些逻辑思维的铺垫,让学生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经历一次“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的三个定律、圆周运动的知识、开普勒三定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理论上已经具备了接受万有引力定律的能力。
2. 在上一节中,学生经历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探究过程,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
3.另一方面我国在航天事业上成就突出,捷报频传,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有关宇宙、航天、卫星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重物下落和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3、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4、理解万有引力常量的意义及测定方法,了解卡文迪许实验室。
二、过程与方法1、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2、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2、经过万有引力常量测定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方法论和物理常量数量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月-地检验的推导过程。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
【教学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月地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教学设计思想】在本节课教学,将让学生继续进行“发现之旅”---追寻牛顿的足迹,为此整个教学流程如下:由苹果落地引起猜想---月地检验---更大胆的猜想---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测定G。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4a71854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4.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引言万有引力定律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由英国科学家牛顿在17世纪提出。
此定律描述了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一种力,这种力与两者的质量有关,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一、知识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和公式。
2.理解质量与重力之间的关系。
3.掌握解决万有引力定律相关问题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3.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地球上物体下落的现象,引出质量和重力的概念。
然后提问:有没有其他因素会影响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斥力?步骤二:实验观察(20分钟)1.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两个球体。
2.让每个小组在实验室中选择一个水平的表面,并在表面上放置两个球体。
3.让学生通过改变球体之间的距离,观察球体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吸引或斥力,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步骤三:实验分析(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引入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
2.让学生尝试找出实验结果中球体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形成以下结论:a.距离越近,球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越大。
b.质量越大,球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越大。
3.教师解释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和公式,并让学生进行笔记。
步骤四:问题解决(20分钟)1.教师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解答。
问题示例:地球上一个质量为500kg的喷气机距离地心的距离是6400km,求喷气机受到的重力大小。
2.学生开始独立或合作解答该问题。
3.引导学生讨论解答的过程,并给予参考答案和指导。
步骤五:拓展应用(20分钟)1.教师提供更多的问题和案例,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a8f713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9.png)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第一章:引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背景和重要性。
2. 让学生理解物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3. 激发学生对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3. 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和定义。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播放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的视频。
2.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3. 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4.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回顾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简述其重要性。
2.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3. 思考万有引力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第二章: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2.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量纲分析。
3. 培养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及量纲分析。
3.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万有引力定律的量纲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2.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3. 进行万有引力定律的量纲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4. 列举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实例,分析其原理。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回顾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总结其量纲分析。
2.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计算两个已知质量和距离的物体之间的引力。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01988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8c.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2. 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1.1 牛顿与苹果树1.2 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2.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2.1 定义:任意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吸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2 表达式:F=G(m1m2)/r^22.3 适用范围:适用于质点间的万有引力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1.2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2. 教学难点:2.1 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2.2 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和内容。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分析。
3.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牛顿与苹果树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好奇心。
2.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介绍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背景。
3. 阐述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和适用范围。
4. 实例分析: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分析。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学生能够描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学生能够记忆并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学生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参与小组讨论,展示合作学习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6f9e3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5.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2. 让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的概念:介绍万有引力是指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的一种相互吸引的力。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3.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G(m1m2)/r^2,其中F 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G 表示万有引力常数,m1 和m2 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 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4.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地球引力、天体运动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数学表达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数学表达式及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采用互动提问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力的概念,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2.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内容及其数学表达式。
3. 案例分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地球引力、天体运动等领域的应用。
4. 互动提问:提问学生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万有引力定律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中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题的解答情况。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延伸1. 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进一步研究,如引力波的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8c6081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3a.png)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3.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计算天体质量的公式。
2.了解天体中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界奥秘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
【教学重点】1.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
2.会用已知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课件、计算机、地球仪、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上节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有关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公式是什么?公式中的G又是什么?G的测定是谁完成的?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F=G.公式中的G是引力常量,它在大小上等于质量为1 kg的两个物体相距1 m时所产生的引力大小,经测定其值为6.67×10—11 N·m2/kg2。
G的测定是由卡文迪许完成的。
教师活动:(播音部分)牛顿(1643—1727)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
牛顿一生对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遍及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等领域。
牛顿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创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对于光学,牛顿致力于光的颜色和光的本性的研究,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7.2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7.2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https://img.taocdn.com/s3/m/6d193289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b.png)
第2节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思考与讨论:各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行,说明太阳与行星之间引力是使行星如此运动的主要原因。
引力的大小和方向能确定吗?1.模型建构2.推导太阳对行星的引力(1)若已知质量为m的某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r,线速度为v,求太阳对行星的向心力。
(2)天文观测可得到行星的公转周期T,线速度v与公转周期T的关系是怎样的?写出用公转周期T表示的向心力的表达式。
(3)不同行星的公转周期是不同的,引力跟太阳与行星间的距离关系的表达式中不应出现周期T,如何消去周期T?3.结论(1)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太阳之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2)行星对太阳的引力跟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太阳之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3)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大小与太阳的质量、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两者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方向:沿着太阳与行星间的连线。
二、月-地检验思考与讨论:(1)为什么月球不会飞离地球呢?(2)什么力使得苹果不能离开地球?(3)拉住月球使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使它下落的力,以及众行星与太阳之间的作用力是不是同一种力,遵循相同的规律?1.检验目的与原理:(1)检验目的: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吸引力是否与地球吸引苹果的力为同一种力.(2)检验原理:假设是同一性质的力。
①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吸引力,推导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是多少?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地球和苹果之间的吸引力,推导苹果自由落体加速度是多少?③若r=60R,则以上两个加速度之比是多少?2.数据计算验证下列是当时可以测量的数据,地表重力加速度:g = 9.8m/s2;地球半径:R = 6400×103m;月亮周期:T = 27.3天≈2.36×106s;月亮轨道半径:r ≈ 60R=3.84×108m,如何证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受力满足“平方反比”的关系?结论归纳:数据表明,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与太阳、行星间的引力,真的遵从相同的规律!三、万有引力定律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 1和m 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山东省莒南第一中学朱淑娟【教材依据】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三节【教材分析】1、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节承上启下,承接上章匀速圆周运动,开启之后要学习的卫星的运动规律。
2、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节是本章的核心,这节内容是对上两节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推演,也是下节课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3、教材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一些逻辑思维的铺垫,让学生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经历一次“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的三个定律、圆周运动的知识、开普勒三定律,已经积累了定的知识。
理论上已经具备了接受万有引力定律的能力。
2. 在上一节中,学生经历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探究过程,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
3.另一方面我国在航天事业上成就突出,捷报频传,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有关宇宙、航天、卫星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重物下落和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 、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3、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4、理解万有引力常量的意义及测定方法,了解卡文迪许实验室。
二、过程与方法1 、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2、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2、经过万有引力常量测定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方法论和物理常量数量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月- 地检验的推导过程。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
【教学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月地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教学设计思想】在本节课教学,将让学生继续进行“发现之旅” ---追寻牛顿的足迹,为此整个教学流程如下:由苹果落地引起猜想---月地检验---更大胆的猜想---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测 定G通过这个假想一一理论推导一一实验检验过程,让学生在物理情景中主动的参与知识 的构建过程,体会这种充满着大胆的设想、巧妙的验证和从中体现着的科学探索的精神与方 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教师活动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提问:表达式 是怎样的?这一节我们将继续追寻牛顿的足迹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律)提问:提到万有引力定律,同学们首 先想到什么? 展示课件中的牛顿苹果树的图片, 讲述中国也有牛顿苹果树的事实。
设计说明:讲述学生不知道的事实---中国也有牛顿苹果树, 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 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授新课 (一)进一步猜想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中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图片, ’ 味”牛顿的思考及牛顿的猜想:思考:(1)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吸引力会不 与地球吸引苹果的力是同一种力?思考:(2)即使在最高的建筑物上和最高 的山顶上,重力都不会有明显的减弱.那么地 球表面的重力能否延伸到很远的地方,会不会 作用到月球上?思考:(3)拉住月球使它绕地球运动的力, 与拉着苹果使它下落的力,以及众行星与太阳 之间的作用力也许真的是同一种力,遵循相同 的规律?牛顿的猜想:这些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并且都遵从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的规律.学生活动学生回答F=Gmm 2r 2(教师板书课题: 6.3万有引力定想到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学生活动观察图片,与牛顿”一起”猜想:(1) 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吸引力使月球没有做离心运动,地球吸引苹果的力使苹果落 地,它们可能是同一种力。
(2) 高山上也有苹果树,苹果熟了也会下落。
地球表面的重力会延伸至很远,也会作 用的月球上。
“回 (3 )猜想是同一种力,都遵从相同规律月球轨道半径:r 疋60R设计说明:通过苹果自由下落的物理情景, 唤醒学生脑中当年由苹果落地而引起遐想进 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情景,从而启发学生设问,使牛顿的想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 想像力。
(二)月-地检验 教师活动(板书:一、月地检验)课件展示情景: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 运动(月球轨道半径r 为地球半径R 的60倍) 假定上述猜想成立,月球和苹果的地位 相当,则地球对月球的力与地球对苹果的力 应该同样遵从“平方反比”律,提问:(1)月球做什么运动?符合什么 规律?(2) 物体在地面附近受到的地球的吸引力表达式是怎样的?(3) 月球的加速度(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 g 的几分之一?课件展示:在牛顿时代,重力加速度g,月地的距离 r 、月球的公转周期T 都能精确的测定,已知 月球周期:T = 27.3 天〜2.36 X 106s 学生活动(通过创设情景中数据,让学生进行定量 计算)学生回答: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L GMmF 月= ----------- =ma 月GMm= ma£a 地60用上一章知识计算出数据:(借助计算器会 更快)地球半径:R = 6400 X 103m3 2止 2.72X10 m/s 2提问:(4)以上数据能计算出月球的向 心加速度吗?可见:用数据说明上述设想的正确性, 牛顿的猜想经受了事实的检验,地球对月球1 止一g60亲身体验推导过程,猜想得到证实,学生的 学习热情进一步提升。
2.3. 理解:①普遍性设计说明: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定量计算,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猜想的正确性, 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三)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具有普遍性、相互性、宏观性。
表达式:r适用条件:质点的力,地球对地面物体的力真是同一种力。
至此,平方反比律已经扩展到太阳与行星之 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对地面物体之间。
教师活动猜想的到了证实,那么我们可以展开想象的 翅膀,更大胆设想:是否任何两个物体之间 都存在这样的力?只是因为我们身边的物 体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我们不易觉察 罢了,于是我们可以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 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即万有引力定律.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2•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相互作 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并注明每 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3.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同时体会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有引力定律普遍性、相互性、宏观性:A 、 普遍性:万有引力存在于任何两个 物体之间,只不过一般物体的质量与星球相 比太小了,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也非常小, 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B 、 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 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 宏观性: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 常小,只有在质量巨大的天体间或天体与物 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宏观的物理意义.在微观世界中,粒子的质量都非常小, 粒子间的万 有引力很不显著,万有引力可以忽略不计.讲解过程中适时板书: 理解万二、万有引力定律1. 内容:学生活动(提出问题,弓I 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教材, 教师引导总结)1.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 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日对地、地 对月、地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都是其实例。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自然界中任何两 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弓I 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 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 r 比.m 和m2的乘的二次方成反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 F 为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单位: m1 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 r 为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单位:N. 单位: kgG 为万有引力常量:G=6.67 X 10-11 N • m2/kg2,它在数值上等于质量是 1Kg 的物体相距米时的相互作用力, 单位:N- m2/kg2.3.适用于两个质点间的引力,当物体之间的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时,物体可看成质点; 当两物体是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时,它们间 的引力也可直接用公式计算,但式中的 r 是指两球心间的距离。
设计说明:启发学生更大胆的猜想,并在教师设问中,自主阅读教材,做到有的放矢, 自主学习,最后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回答问题,在增强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
(四)、巩固练习:教师活动特别是其中第4题请学生分析CD 项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 m 和m 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 r 的二次方成反比。
同时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万有引力很小, 所以 平时觉察不到。
第3、4、5题考察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 条件以及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设计说明:及时做练习,让学生体会亲自推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成就感, 有引力定律理解。
(五)、引力常量的测定 教师活动三、引力常量②相互性③宏观性课件展示练习每个题请学生分析后,教师再小结要 点:第1、2题考察万有引力大小的表达式,学生练习,再互相讨论得出的答案,互 相纠错。
学生主动给出自己的答案并分析选择的 理由。
学生活动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却没有给出引力恒量的数值。
由于一般物体间的引力非常 小,用实验测定极其困难。
直到一百多年之后, 才由英国的卡文迪许用精巧的扭秤测出。
课件展示图片(教材中没有,补充给学生) 并介绍构造、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原 理。
根据上述资料结合教材,思考问题: 1. 试比较卡文迪许测定引力常量的值 和现代引力常量 G 并尝试说明卡文迪许在测 G 值时巧妙在哪里?2. 这种巧妙之处还在哪儿学过?3. 引力常量的测定有何实际意义? 讲解过程中适时板书: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学生代表发表 见解 (教师引导总结:)1. 用扭秤的方法卡文迪许测定引力恒 量比较精确。
巧妙之处是其中用到光学放 大法。
2. 学习弹力时,曾经也用到光学放大 法,用来观察微小的形变。
3 .卡文迪许在测定引力恒量G,表明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地面的任何两个物 体,用实验方法进一步证明了万有引力定 律的普适性;同时使得包括计算星体质量 在内的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定量计算成 为可能。
并及时巩固对万 学生活动1 .实验装置、原理2.引力常量的意义设计说明:通过图片展示和教师讲解,在教师设问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卡文迪许扭称实验精巧的方法,同时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结合物理学史讲解,让学生体会引力常量的测定重要实际意义。
(六)、课堂小结1、市学案自我测评1 — 62、预习第四节,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有哪些应用?【板书设计】6.3万有引力定律、月-地检验二、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2.表达式:Fr适用条件:质点3.理解:①普遍性②相互性③宏观性三、引力常量1.实验装置、原理2. 引力常量的意义附:课堂练习1.粗略的计算一下两个质量为 50kg ,相距0.5m 的人之间的引力?答案:6.67咒10立N 2、要使两物体间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1/4,可采用的方法是(A. 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减少一半,距离保持不变B. 使两物体间距离增至原来的 2倍,质量不变C. 使其中一个物体质量减为原来的 1/4 ,距离不变D. 使两物体质量及它们之间的距离都减为原来的1/4答案:ABCr 2,质量分别为 mp ◎的篮球和足球,两者的直线间距为 r,这两球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B. m i与m 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 当r 趋近于0时,F 趋向于无穷大 D. 当r 趋近于0时,公式不成立 答案:BD5.关于万有引力,下列说法中正确得是 ()A. 万有引力只有在天体之间才体现出来B. 万有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C. 地球对人造卫星的万有引力远大于卫星对地球的万有力D. 地球表面的大气层是因为万有引力的约束而存在于地球表面附近 答案:D3.操场两边放着半径为 C 小于C m 1m 2G2—r mmG——大于无法判断答案:C4.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A.m i与m 之间的相互作用力,mmG2r 总是大小相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