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上册13全等三角形13.1命题与证明导学案无答案新版冀教版

合集下载

华师大版2020-2021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13.1 1 命题【含答案】

华师大版2020-2021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13.1   1 命题【含答案】

华师大版2020-2021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13章全等三角形13.1 命题、定理与证明1 命题学习目标:1.了解命题的意义,并能对命题的真假做出判断;2.掌握题设和结论,能将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重点);3.能够判定一个命题的真假,并能进行说明(难点).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填一填:(1)两个角相加等于90度,则这两个角互;(2)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二、新知预习试一试:用学过的知识,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3)同位角相等.()合作探究一、探究过程探究点1 命题问题1 观察上面的填一填的内容,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要点归纳】像这样表示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例1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是用“√”,不是用“×”表示.(1)对顶角相等吗?()(2)画一条线段AB=2cm.()(3)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针对训练】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是用“√”,不是用“×”表示.(1)长度相等的两条线段是相等的线段吗?()(2)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3)角度相等的两个角是同一个角.()(4)取线段AB的中点C.()问题2 “试一试”中的句子都是命题吗?你认为命题的组成部分是什么?【要点归纳】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种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例2 把命题“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问题3 所有的命题都是正确的吗?比如:有四条腿的动物是猫,这句话正确吗?【要点归纳】像这样表示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_____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_____命题.例3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真的用“√”,假的用“×”表示.(1)同旁内角互补.()(2)一个角的补角大于这个角.()(3)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4)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5)两点之间线段最短.()(6)同角的余角相等.()【针对训练】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③相等的角互为补角;④同位角相等.其中真命题有()A.1个B.2个C.3个D.4个探究点2:举反例问题4小明说:“a+b一定比a大”.小红马上说:“不对,1+(-2)就没有1大.”看完上面的短对话,你认为小红是怎样说明小明不对的?【要点归纳】说明该命题不成立,只要举出一个符合该命题条件而不符合该命题结论的例子就可以了,这种方法称为“举反例”.例4 下列五个命题中,哪些是假命题?举反例说明.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内错角相等;③垂线段最短;④一个三角形里一定有2个钝角;⑤同一平面内,互不重合的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二、课堂小结1.表示判断某一事件的语句叫做______.正确的命题称为___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___命题;2.许多命题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_____,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_____.当堂检测1.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为()A.延长线段AB到C B.正数总大于负数C.过点O作直线a∥b D.锐角都相等吗2.命题“如果ab=0,那么a=0”是命题(填“真”或“假”).3.“垂直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个命题的条件是.4.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命题“对顶角相等”:如果,那么.(2)命题“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如果,那么__________ .(3)命题“同角的补角相等”:如果,那么.5.下列句子哪些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内错角相等;(2)画一条直线;(3)四边形是正方形;(4)你的作业做完了吗?(5)过点P画线段MN的垂线;(6)x>2.6.举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1)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2)若ab=0,则a+b=0.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填一填:(1)余(2)平行二、新知预习试一试:(1)正确(2)正确(3)错误合作探究一、探究过程探究点1例1 (1)×(2)×(3)√【针对训练】(1)×(2)√(3)√(4)×例2解: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该命题的条件是“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结论是“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要点归纳】真假例3 (1)×(2)×(3)×(4)√(5)√(6)√【针对训练】A探究点2:例4 解:①是假命题,如图①,它们都为30°的角,但不是对顶角;②是假命题,如图②,他们是内错角,但不相等;③是真命题;④是假命题,一个三角形三个角分别是50°,60°,70°,其中一个钝角都没有;⑤是真命题.二、课堂小结命题真假条件结论当堂检测1.B 2.假3.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4.(1)两个角是对顶角这两个角相等(2)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3)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补角这两个角相等5.解:(1)是假命题.(2)不是命题.(3)是假命题.(4)不是命题.(5)不是命题.(6)不是命题.6.解:(1)如图,∠1和∠2不是对顶角,但是它们相等;(2)当a=0,b=2时,ab=0,但是a+b≠0.。

2024-2025学年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冀教版)教案第13章全等三角形

2024-2025学年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冀教版)教案第13章全等三角形

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13.1 命题与证明(1(2题教学反思例1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写出逆命题,并判断逆命题的真假:(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它们只有一个交点;(2)如果a >b ,那么a 2>b 2;(3)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它们的和为零; (4)如果ab <0,那么a >0,b <0.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可以先把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写出来,然后调换条件和结论即可得逆命题,最后判断真假性.教师提示:写逆命题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把条件和结论互换即可,还要使命题的语句具有逻辑性. 解:(1)命题是真命题.逆命题为: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交点,那么它们相交.是真命题.(2)是假命题.逆命题为:如果a 2>b 2,那么a >b ,是假命题.(3)是真命题.逆命题为:如果两个数的和为零,那么它们互为相反数,是真命题.(4)是假命题.逆命题为:如果a >0,b <0,那么ab <0.是真命题. 练习:请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指出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性:(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3)如果一个数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也能被6整除. (4)已知两数a ,b .如果a +b >0,那么a -b <0.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1)原命题是真命题,逆命题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相等.逆命题也为真命题.(2)原命题是真命题,逆命题为: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逆命题为假命题.(3)原命题是假命题,逆命题为:如果一个数能被6整除,那么这个数也能被3整除.逆命题为真命题.(4)原命题是假命题,逆命题为:如果a -b <0,那么a +b >0.逆命题为假命题. 2.证明教师提问:刚才你们是怎么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 学生:举反例推翻这个命题.教师:那怎么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也用举例吗?仅仅举几个例子足以说明它是真命题吗?命题有真命题,也有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反例即可;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则需要进行推理论证,即证明.定义: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则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学过的基本事实、定义、性质和定理等,进行有理有据的推理.这种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 例2 证明: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已知:如图 ,直线a ,b ,c ,a ∥c , b ∥c . 求证: a ∥b .证明:如图,作直线d ,分别与直线 a ,b ,c 相交∵ a ∥c (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b ∥c (已知), 教学反思A BDCE∴ ∠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1=∠3(等量代换). ∴ a ∥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即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教师:通过这个题,如何做证明题?(学生讨论) 证明的步骤:第一步:根据题意画图,将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图形)语言; 第二步:根据条件、结论、 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第三步:根据基本事实、已有定理等进行证明.定义: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那么这个逆命题也可以称为原定理的逆定理.我们已经知道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它的逆命题“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都是定理,因此它们就是互逆定理..练习:已知:如图,点O 在直线AB 上,OD ,OE 分别是BOC AOC ∠∠,的平分线. 求证:OD ⊥OE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证明:∵ 点O 在直线AB 上,∴ ∠AOC +∠BOC =180°(平角的定义). ∵ OD ,OE 分别是∠AOC ,∠BOC 的平分线,∴ ∠DOC =21∠AOC ,∠EOC = 21∠BOC (角平分线的定义), ∴ ∠DOC +∠EOC =21(∠AOC +∠BOC )=21×180°=90°.∴ OD ⊥OE .课堂练习1.命题“如果a =b ,那么3a =3b ”的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1)如果两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直线平行; (2)若a +b >0,则a >0,b >0; (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3.已知:如图,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1与∠2互补. 求证:a ∥b.参考答案1.如果3a =3b ,那么a =b.2.解: (1)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这两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2)若a >0,b >0,则a +b >0.(3)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3.证明:∵ ∠1和∠3是对顶角,教学反思O∴ ∠1=∠3.又∵ ∠1与∠2互补,∴ ∠1+∠2=180°.∴ ∠2+∠3=180°,∴ ∠1=∠3(等角的补角相等). ∴ a ∥b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1.互逆命题 2.证明证明的一般步骤:第一步,依据题意画图,将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图形)语言.第二步,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第三步,根据基本事实、已有定理等进行证明.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34页习题第1,2,3题.板书设计 13.1 命题与证明教学反思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为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命题与证明互逆命题命题与证明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则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学过的基本事实、定义、性质和定理等,进行有理有据的推理.这种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13.2 全等图形教学目标1.理解全等图形,了解全等图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和对应角.2.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3.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全等图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和对应角;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难点: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察思考:(学生观察,教师引导)问题:如图,观察给出的五组图形.(1)每组图形中,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各有怎样的关系?(2)先在半透明纸上画出同样大小的图形,再将每组中的一个图形叠放到另一个图形上,观察它们是否能够完全重合.(4)探究新知1.全等图形同桌两人合作完成,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实验发现:(1)(2)(3)组中的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4)(5)组中的两个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考考你对全等图形的理解:观察下面三组图形,它们是不是全等图形?(1)(2)(3)教师归纳: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有关的概念:对应点当两个全等的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对应点.如图,△ABC与△A′B′C′是两个全等三角形,点A和点A′,点B和点B′,点C和点C′分别是对应点.教学反思对应边当两个全等的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边叫对应边.如AB和A′B′,CB和C′B′,AC和A′C′.对应角当两个全等的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角叫对应角.如∠A和∠A′,∠B和∠B′, ∠C和∠C′.2.全等三角形全等的表示方法“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如△ABC与△A′B′C′全等,记作△ABC≌△A′B′C′,读作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A′B′C′.(教师提示:书写时应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根据以下几个问题归纳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线段有什么关系?2.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角有什么关系?3.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对应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归纳: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几何语言:(学生完成填空)如图,∵△ABC≌△A′B′C′,∴AB=____,AC=____,BC=_____(全等三角形对应边_____),∠A=_____,∠B=_____,∠C=_____(全等三角形对应角_____).练习:如图1,若△BOD≌△COE,∠B=∠C,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若△ADO≌△AEO,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找对对应点是解决此题的关键(△BOD与△COE中,B-C,D-E,O-O;△ADO与△AEO中A-A,D-E,O-O)解:△BOD与△COE的对应边为:BO与CO,OD与OE,BD与CE;△ADO与△AEO的对应角为:∠DAO与∠EAO,∠ADO与∠AEO,∠AOD与∠AOE.图1图2例已知:如图2,△ABC≌△DEF,∠A=78°,∠B=35°,BC=18.(1)写出△ABC和△DEF的对应边和对应角.(2)求∠F的度数和边EF的长.(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价)解:(1)边AB和边DE,边BC和边EF,边AC和边DF分别是对应边;教学反思AB CE DF∠A 和∠D , ∠B 和∠DEF , ∠ACB 和∠F 分别是对应角. (2)在△ABC 中,∵ ∠A +∠B +∠ACB =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ACB =180°-∠A -∠B =180°-78°-35°=67°. ∵ △ABC ≌△DEF ,∴ ∠F =∠ACB = 67°,EF =BC =18. 拓展:(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相等.其中,对应元素包括对应边、对应角、对应中线、对应高、对应角平分线、对应周长、对应面积等;(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常用依据.课堂练习1.如图1,△ABC ≌△BAD ,如果AB =6 cm , BD =4 cm ,AD =5 cm ,那么BC 的长是( )A .7 cmB .5 cmC .4 cmD .无法确定2.如图2,△ABC ≌△ADE ,∠B =80°,∠C =30°,∠DAC =35°,则∠EAC 的度数为( )A .40°B .35°C .30°D .25°3.如图3,已知△ABE ≌△ACD ,∠1=∠2,∠B =∠C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AB =AC B.∠BAE =∠CAD C.BE =DC D.AD =CD4.如图4,△ABC ≌ △ADE ,若∠D =∠B , ∠C = ∠AED ,则∠DAE =__________.5.如图5,△ABC ≌△DEF ,且B ,C ,F ,E 在同一直线上,判断AC 与DF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参考答案1.B2. B3.D4.∠BAC5.解:AC ∥DF . 理由如下:∵ △ABC ≌△DEF ,∴ ∠ACB =∠DFE , ∴ 180°-∠ACB =180°-∠DFE , 即∠ACF =∠DFC ,∴ AC ∥DF .教学反思A DB C A BC DE F图1 图2 图3 图4 AB C DE 图5课堂小结13.2全等图形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37页习题A组、B组.板书设计1.全等图形及相关的概念;2.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性质.教学反思全等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全等图形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13.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 边边边教学目标1.进行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掌握基本事实一,利用基本事实一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会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基本事实一,利用基本事实一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难点:会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什么叫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2.如图,已知△ABC ≌△DEF①AB =DE,② BC =EF ,③CA =FD ;④∠A =∠D , ⑤∠B =∠E ,⑥∠C =∠F .探究新知 一、探究互动一 思考1:满足上述六个条件可以保证△ABC ≌△DEF 吗?思考2:可以用较少的条件判定△ABC ≌△DEF 吗?在以上六个条件中,能否选择其中部分条件,简捷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组合作)探究1 只给一个条件,可以分哪几种情况?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两个三角形不全等;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结论:一个条件不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探究2 只给两个条件.①两条边对应相等:若AB =DE ,AC =DF ,但两个三角形不全等;教学反思②一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若AB =DE ,∠A = ∠D ,但两个三角形不全等;③两个角对应相等:若∠A = ∠D ,∠C = ∠AFE ,但两个三角形不全等.结论:两个条件也不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探究3 给出三个条件.⎧⎪⎪⎨⎪⎪⎩①三角对应相等;②三边对应相等;三个条件③两边一角对应相等;④两角一边对应相等.问题 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结论:不一定全等.小亮认为,剩下的三种情况才有可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你赞同他的说法吗?二、探究互动二——基本事实一问题1:准备一些长都是13 cm 的细铁丝.和同学一起,每人用一根铁丝,折成一个边长分别是3 cm ,4 cm ,6 cm 的三角形. 把你做出的三角形和同学做出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能重合吗?问题2:准备一些长都是13 cm 的细铁丝.和同学一起,每人用一根铁丝,余下 1 cm ,用其余部分折成边长分别是3 cm ,4 cm ,5 cm 的三角形. 再和同学做出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能重合吗? 小组互动,教师指导. 归纳:基本事实一: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记为“_______”或“_____”).几何语言:如图,在△ABC 和△ DEF 中,,,,AB CA BC ⎧⎪⎨⎪⎩= = = ∴ △ABC ≌△ DEF ( ).例1 如图1,已知点A ,D ,B ,F 在一条直线上,AC =FE ,BC =DE ,AD =FB .求证:△ABC ≌△FDE .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在两个三角形中分别找到对应的三条边,然后证明它们分别相等. 证明:∵ AD =FB ,∴ AD +DB =FB +DB ,即AB =FD .教学反思在△ABC 和△FDE 中,∵ ,,AC FE AB FD BC DE ⎧⎪⎨⎪⎩===,∴ △ABC ≌△FDE (SSS ).图1 图2例2 如图2,已知:AB =AC ,AD =AE ,BD =CE . 求证:∠BAC =∠DAE .证明:在△ABD 和△ACE 中,∵ AB AC AD AE BD CE =,=,=,⎧⎪⎨⎪⎩∴ △ABD ≌△ACE (SSS),∴ ∠BAD =∠CAE . ∴ ∠BAD +∠DAC =∠CAE +∠DAC , 即∠BAC =∠DAE .练习:1.如图,下列三角形中,与△ABC 全等的是_______.2.已知:如图,AB =DE ,AC =DF ,BF =CE . 求证:(1)∠A =∠D ;(2)AB ∥DE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价 1.③ 2.证明:(1) ∵ BF =CE ,∴ BF +FC =FC +CE ,即BC =EF .在△ABC 和△DEF 中, ∵,,AB DE BC EF AC DF =⎧⎪=⎨⎪=⎩,∴ △ABC ≌△DEF (SSS), ∴ ∠A =∠D .(2)由(1)△ABC ≌△DEF ,可得∠B =∠E ,∴ AB ∥DE .三、三角形的稳定性问题1 问题2:观察右面两组木架,如果分别扭动它们,会得到怎样的结果?教学反思教师归纳:教学反思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木架的形状_________,也就是说三角形是具有_____的图形.四边形的特性:四边形木架的形状_______,也就是说四边形是_________的图形.理解“稳定性”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三角形的这种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这就是说,三角形的稳定性不是“拉得动、拉不动”的问题,其实质应是“三角形边长确定,其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你能举出例子来吗?课堂练习1.如图1,在△ABC中,AB=AC,BE=CE,则由“SSS”可以判定( )A.△ABD≌△ACDB.△BDE≌△CDEC.△ABE≌△ACED.以上都不对2.下列关于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稳定性总是有益的,而不稳定性总是有害的B.稳定性有利用价值,而不稳定性没有利用价值C.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均有利用价值D.以上说法都不对3.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见如图2所示的情况加固电线杆,这是利用了三角形的________.4.如图3,在方格纸中,以AB为一边作△ABP,使之与△ABC全等,从P1,P2,P3,P4四个点中找出符合条件的点P,则点P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5.如图4,D,F是线段BC上的两点,AB=CE,AF=DE,要使△ABF≌△ECD,还需要条件________ (填一个条件即可).6.如图5,AD=BC,AC=BD.求证:∠C=∠D .图1 图2 图3图4图5参考答案1.C2.C3.稳定性4.C5.BD=CF(答案不唯一)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内容解题思路应用边边边注意事项三角形的稳定性结合图形找隐含条件和现有条件,找出三边对应相等1.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所需的条件应按对应边的顺序书写.2.结论中所出现的边必须在所证明的两个三角形中6.证明:连接AB(图略),在△ABD和△BAC中,,,, AD BC BD AC AB BA ⎧⎪⎨⎪⎩===∴△ABD≌△BAC(SSS),∴∠D=∠C.课堂小结1.基本事实一;2.基本事实一的应用;3.三角形的稳定性.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40页习题.板书设计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边边边教学反思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13.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边角边教学目标教学反思1.探索并正确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2.会用“SAS”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及进行简单的应用;3.了解“SSA”不能作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SAS”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及进行简单的应用;难点:了解“SSA”不能作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过程旧知回顾回顾基本事实一的内容.导入新课问题情境小明不小心将一块大脸猫的玻璃摔成了三块(如图所示),为了配一块和原来完全一样的玻璃,他带哪一块玻璃就可以了? 你能替他解决这个难题吗? 带着问题我们还是一块儿来学习一下这节课的内容吧!探究新知观察思考:问题1: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两条边长分别是1.5cm,2.5cm,并且使长为1. 5cm的这条边所对的角是30°.小明的画图过程如图所示.小明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出了两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这说明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又将是怎样的呢?问题2:已知:如图,在△ABC和△A′B′C′中,AB=A′B′,∠B=∠B′,BC=B′C′.(1)将△ABC叠放在△A′B′C′上,使顶点B与顶点B′重合,边BC落在边B′C′上,点A与点A′在边B′C′的同侧.点C与点C′是否重合,边BC与边B′C′是否重合? 边BA 是否落在边B ′A ′上,点A 与点A ′是否重合? (2)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能不能得到边AC 与边A ′C ′重合,△ABC 和△A ′B ′C ′全等?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归纳:基本事实二如果两个三角形的________和它们的______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________”或“_____”)几何语言:在△ABC 和△ DEF 中, ____________AB A AC ⎧⎪⎨⎪⎩=,∠=,=, ∴ △ABC ≌△ DEF (______).例 已知:如图,AD ∥BC ,AD =CB . 求证:△ADC ≌△CBA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由两条直线平行可得内错角相等,还有隐含条件AC是公共边,可由SAS 证得结论.证明:∵AD ∥BC (已知),∴∠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在△ADC 和△CBA 中,∵(),12(),(),AD CB AC CA ⎧⎪⎨⎪⎩=已知∠=∠已推出=公共边 ∴△ADC ≌△CBA (SAS ).三角形全等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广泛的应用.下图是一种测量工具的示意图.其中AB =CD ,并且AB ,CD 的中点O 被固定在一起, AB ,CD 可以绕点O 张合.在图中,只要量出AC 的长,就可以知道玻璃瓶的内径是多少.这是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和同学进行交流.原理:SAS. 练习:在下列推理中填写需要补充的条件,使结论成立: 如图,在△AOB 和△DOC 中, AO =DO (已知),______=________( ),BO =CO (已知),∴ △AOB ≌△DOC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价.答案:∠ AOB ∠ DOC 对顶角相等 SAS 课堂练习 1.如图,△ABC 中,已知AD 垂直于BC ,D 为BC 的中点,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 △ABD ≌△ACD B . ∠B =∠CC . AD 是∠BAC 的平分线 D . △ABC 是等边三角形2.如果两个三角形两边对应相等,且其中一边所对的角也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 )A .一定全等B .一定不全等C .不一定全等D .面积相等 3.如图1,AB ,CD ,EF 交于点O ,且它们都被点O 平分,则图中共有______对全等教学反思内容 应用 边角边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 “边角边”或“SAS ”)1.“SSA ”不能作为判断三角形全等的依据;2. 根据已知条件,找到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邻补角,外角,平角等,证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图1 图2 4.如图2,△ABC 和△EFD 分别在线段AE 的两侧,点C ,D 在线段AE 上,AC =DE ,AB ∥EF ,AB =EF .求证:△ABC ≌△EFD .5.某大学计划为新生配备如图3所示的折叠凳,图4是折叠凳撑开后的侧面示意图(木条等材料宽度忽略不计),其中凳腿AB 和CD 的长相等,O 是它们的中点.为了使折叠凳坐着舒适,厂家将撑开后的折叠凳宽度AD 设计为30 cm ,则由以上信息可推得CB 的长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1.D 2.C 3.34.证明:∵ AB ∥EF ,∴ ∠A =∠E .在△ABC 和△EFD 中,,,,AC ED A E AB EF ⎧⎪⎨⎪⎩=∠=∠=∴ △ABC ≌△EFD (SAS ).5.解:∵ O 是AB ,CD 的中点,∴ OA =OB ,OD =OC .∴ CB =AD .在△AOD 和△BOC 中,OA OB AOD BOC OD OC ⎧⎪⎨⎪⎩=,∠=∠,=, ∴ △AOD ≌△BOC (SAS ). ∵ AD =30 cm ,∴ CB =AD =30 cm.课堂小结1.基本事实二;2.SAS 的应用. 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43页习题.板书设计 13.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 边角边 教学反思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13.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3课时 角边角、角角边教学目标1.分不同情况探索“两角一边”条件下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2.掌握AAS 或ASA ,并会利用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会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AAS 或ASA ,并会利用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难点:分不同情况探索“两角一边”条件下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探究新知1.角边角、角角边 问题1:如图,在△ABC和△A ′B ′C ′中,∠B =∠B ′,BC =B ′C ′.∠C =∠C ′.把△ABC 和△A ′B ′C ′叠放在一起,它们能够完全重合吗? 问题2:提出你的猜想,并试着说明理由.学生讨论会发现:将△ABC 叠放在△A ′B ′C ′上,使边BC 落在边B ′C ′上,顶点A 与顶点A ′在边B ′C ′的同侧.由BC =B ′C ′可得边BC 与边B ′C ′完全重合.因为∠B =∠B ′,∠C =∠C ′ ,∠B 的另一边BA 落在边B ′A ′上, ∠C 的另一边落在边C ′A ′上,所以∠B 与∠B ′完全重合, ∠C 与∠C ′完全重合.由于“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所以点A 与点A ′重合.所以, △ABC 和△A ′B ′C ′全等. 归纳:基本事实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 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几何语言: 如图,在△ABC 和△ DEF 中,∠A =∠D ,AB =DE ,∠B =∠E ,教学反思∴ △ABC ≌△ DEF (ASA ).问题3:已知:如问题1中的图,在△ABC 和△A ′B ′C ′中, ∠A =∠A ′, ∠B = ∠B ′,BC =B ′C ′. 求证: △ABC ≌△A ′B ′C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可将∠A =∠A ′这个条件转化为∠C =∠C ′. 证明:∵∠A +∠B +∠C =180°,∠ A ′ +∠ B ′ +∠ C ′ =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又∵ ∠A =∠A ′, ∠B = ∠B ′(已知), ∴ ∠C =∠C ′(等量代换).在△ABC 和△A ′B ′C ′中,,,,B B BC B C C C ∠=∠⎧⎪=⎨⎪∠=∠⎩′′′′ ∴ △ABC ≌△A ′B ′C ′(ASA ). 想一想: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规律? 归纳: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 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几何语言:在△ABC 和△ DEF 中,∠B =∠E ,∠A =∠D ,BC =EF , ∴ △ABC ≌△ DEF (AAS ). 例 已知:如图,AD =BE ,∠A =∠FDE ,BC ∥EF . 求证:△ABC ≌△DEF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通过BC ∥EF ,可得∠ABC =∠E ,再根据等量代换可得AB =DE .证明:∵ AD =BE (已知),∴ AB =DE (等式的性质). ∵ BC ∥EF (已知), ∴∠ABC =∠E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在△ABC 和△DEF 中,,A FDE AB DE ABC E ⎧⎪⎨⎪⎩∠=∠,=,∠=∠∴ △ABC ≌△DEF (ASA ). 练习:1.如图1,已知△ABC 的三条边和三个角,则甲、乙两个三角形中和△ABC 全等的图形是( )A.甲B.乙C.甲、乙D.甲、乙都不是图1 图22.如图2,点D ,E 分别在线段AB ,AC 上,BE ,CD 相交于点O ,AE =AD ,要使△ABE ≌△ACD ,根据“AAS ”需添加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价.答案:1.B 2.∠B =∠C (答案不唯一)课堂练习1.在△ABC 与△A ′B ′C ′中,已知∠A =44°,∠B =67°,∠C ′=69°,∠A ′教学反思=44°,且AC=A′C′,那么这两个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2.如图1,在△ABC中,已知∠1=∠2,BE=CD,AB=5,AE=2,则CE=________.图1 图23.如图2,D是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DE=FE,FC∥AB,若BD=2cm,CF=4cm,则AB的长为( )A.2cmB.4cmC.6cmD.8cm4.如图3,∠1=∠2,∠3=∠4.求证:△ABC≌△ABD.5.已知:如图4,AB⊥BC,AD⊥DC,∠1=∠2, 求证:AB=AD.图3 图4参考答案1.全等2.33.C4.证明:∵∠3=∠4,∴∠ABC=∠ABD.在△ABC和△ABD中,12,,, AB ABABC ABD ⎧⎪⎨⎪⎩∠=∠=∠=∠∴△ABC≌△ABD(ASA). 5.证明:∵AB⊥BC,AD⊥DC,∴∠B=∠D=90 °.在△ABC和△ADC中,12B DAC AC⎧⎪⎨⎪⎩∠=∠,∠=∠,=(公共边),∴△ABC≌△ADC(AAS),∴AB=AD.课堂小结1.角边角、角角边的内容;2.利用角边角、角角边解决问题.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47页习题.教学反思板书设计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3课时角边角、角角边教学反思角边角角角边内容应用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ASA”)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AAS”)注意“AAS”“ASA”中两角与边的区别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13.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4课时 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三角形全等教学目标1.会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认识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的位置关系;2.会综合运用本节学过的基本事实及相关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学重难点重点:会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认识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的位置关系;难点:会综合运用本节学过的基本事实及相关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2.三角形全等的几个基本事实. 探究新知 问题:如图,每组图形中的两个三角形都是全等三角形.观察每组中的两个三角形,请你说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经过怎样的变换(平移或旋转)后,能够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学生讨论会发现: (1)、(2)图通过平移重合;(3)、(4)、(5)、(6)通过旋转重合. 归纳:实际上,在我们遇到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中,有些图形具有特殊的位置关系,即其中一个三角形是由另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或旋转(有时是两种变换) 得到的.发现两个三角形间的这种特殊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命题证明的途径,较快地解决问题.例1 已知:如图,在△ABC 中, D 是BC 的中点,DE ∥AB,交AC 于点 E ,DF ∥AC ,交AB 于点F .求证:△BDF≌△DCE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将△BDF 沿BC 方向向右平移可使△BDF △DCE 重合. 证明:∵ D 是BC 的中点(已知),∴ BD =DC (线段中点定义∵ DE ∥AB ,DF ∥AC ,(已知)∴ ∠B =∠EDC ,∠BDF =∠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在△BDF 和△DCE 中,B EDC BD DC BDF C ⎧⎪⎨⎪⎩∠=∠,=,∠=∠,∴ △BDF ≌△DCE (ASA ).例2 已知: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CF ∥AB ,交DE 的延长线于点F . 求证:DE =FE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将△ADE 绕点E 旋转,可与△CFE 重合.证明:∵CF ∥AB (已知),∴∠A =∠ECF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在△EAD 和△ECF 中, 教学反思,A ECF AE CE AED CEF ⎧⎪⎨⎪⎩∠=∠,=,∠=∠ ∴△EAD ≌△ECF (ASA ).∴DE =F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练习: 1.如图1,由∠1=∠2,BC =DC ,AC =EC ,得△ABC ≌△EDC 的根据是( ) A .SAS B .ASA C .AAS D .SSS图1 图2 2.已知:如图2,AB ∥CD ,AD ∥BC . 求证:AB =CD ,AD =BC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价.答案:1.A2.证明:连接AC (图略),∵ AD ∥BC ,∴ ∠DAC =∠ACB.∵ AB ∥CD ,∴ ∠BAC =∠DCA. 在△BAC 和△DCA 中,BAC DCA AC CA BCA DAC ⎧⎪⎨⎪⎩∠=∠,=,∠=∠,∴ △BAC ≌△DCA , ∴ AB =CD ,AD =BC . 课堂练习 1. 如图1,在△ABC 中,分别以AC ,BC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CD 和等边三角形BCE ,连接AE ,BD 交于点O ,则∠AOB 的度数为________.2.如图2,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靠在一面墙上.已知左边滑梯的高度AC 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 相等,则这两个滑梯与地面夹角∠ABC 与∠DFE 的度数和是( )A.60°B.90°C.120°D.150° 图1 图2 图3 图4 3.如图3,小敏做了一个角平分仪ABCD ,其中AB =AD ,BC =DC .将仪器上的点A与∠PR Q 的顶点R 重合,调整AB 和AD ,使它们分别落在角的两边上,过点A ,C画一条射线AE ,AE 就是∠PR Q 的平分线.此角平分仪的画图原理是:根据仪器结构,可得△ABC ≌△ADC ,这样就有∠Q A E =∠P AE .则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 )A .SASB .ASAC .AASD .SSS4.如图4,AE =AC ,AB =AD ,∠EAB =∠CAD ,试说明:∠B =∠D.参考答案 1.120° 2.B 3.D 4.证明:∵ ∠ EAB =∠ CAD ,∴ ∠ EAB +∠ BAD =∠ CAD +∠ BAD , 即∠ EAD =∠ CAB .教学反思。

2020-2021学年最新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1命题与证明课后作业及答案-精编试题

2020-2021学年最新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1命题与证明课后作业及答案-精编试题

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13.1命题与证明专题 命题、逆命题、证明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每一个命题都有逆命题B.假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假命题C.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D.假命题没有逆命题2.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1)如果x y =,那么22x y =;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那么它的另外两个角是锐角;(3)三角形的一条中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4)如果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是5,那么这个整数能被5整除.3. 写出下列定理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是假命题的举例说明.(1)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2)对顶角相等;(3)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4. 证明: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状元笔记【知识要点】1.逆命题、互逆命题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两个互逆的命题中,如果将其中一个称为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就是这个原命题的逆命题.2. 逆定理、互逆定理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那么这个逆命题也可以称为原命题的逆定理,一个定理和它的逆定理是互逆定理.3.原命题和它的逆命题的真假没有必然的联系,若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反例即可,若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则需要证明.【温馨提示】1.逆命题、互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但逆定理、互逆定理,一定是真命题.2.不是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方法技巧】判断命题的真假可以举反例说明:符合命题的条件,但不符合结论.参考答案1.A 解析:假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是假命题,定理不一定有逆定理,假命题也有逆命题.B、C、D都错.2. 解:(1)逆命题是:如果22x y=,那么x y=.是假命题.(2)逆命题是: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是锐角,那么它的另外一个角是钝角.是假命题.(3)逆命题是:将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的线是三角形的一条中线.是假命题.(4)逆命题是:如果一个整数能被5整除,那么这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是5.是假命题.3.解:(1)逆命题是:如果两个角的和为180°,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是假命题,例如:∠1+∠2= 180°,但∠1和∠2不一定是邻补角.(2)逆命题是: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是假命题,例如:如图,∠AOC=∠BOC,但∠AOC和∠BOC不是对顶角.(3)逆命题是: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是假命题,例如:如图,a∥b,但是a⊥c,b⊥c.4.解:如图,已知AB∥CD,直线EF交AB,CD分别于点G,H,∠BGH与∠DHG是一组同旁内角,PG平分∠BGH,PH平分∠DHG,求证:PG⊥PH.证明:∵AB∥CD,∴∠BGH+∠DHG=180°.∵PG平分∠BGH,PH平分∠DHG,∴∠PGH=1 2∠BGH,∠PHG=12∠DHG,∴∠PGH+∠PHG=12(∠BGH+∠DHG)=90°,∴∠GPH=90°,即PG⊥PH.。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13.1 命题、定理与证明 2定理与证明课件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13.1 命题、定理与证明 2定理与证明课件
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
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第十一页,共二十二页。
根据下列命题,画出图形,并结合
图形写出已知、求证(不写证明过程):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一个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
的距离相等; 4)两条平行线的一对(yī duì)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
∴ OE⊥OF 2 第十七页,共二十二页。
如何(rúhé)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反例),
它符合(fúhé)命题的题设,但不满足 结论就可以了.
第十八页,共二十二页。
判断下列(xiàliè)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如果是假命题,举出一个反例:
1)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2)同位角相等;
4)两条平行线的一对(yī duì)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 平行.
已知:如图,AB、CD被直线EF所截,且
AB∥CD,EG、FH分别(fēnbié)是∠AEF和
∠EFD的平分线
求证:EG∥FH
A
E
B
G CF
第十六页,共二十二页。
H D
例2.证明(zhèngmíng):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已知:如图,∠AOB、∠BOC互为邻补角(bǔ , jiǎo)
c
3a
1
2
b
第九页,共二十二页。
c
证明 :∵a∥已b 知( (zhèngmíng)
∴∠3=∠2
3a
1
)2
b
(两直线平行(píngxíng),同位角相) 等
∵ ∠3=∠1 ( 对顶角相等)(xiāngděng)
∴∠1=∠2 ( 等量代换)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测试题及答案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测试题及答案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测试题及答案13.1 命题与证明1.如图13–1–1所示,下面证明正确的是( )A.因为AB∥CD,所以∠1=∠3 B.因为∠2=∠4,所以AB∥CDC.因为AE∥CF,所以∠2=∠4 D.因为∠1=∠4,所以AE∥CD2.如图13–1–2所示,已知直线AB∥CD,∠C=125°,∠A=45°,那么∠E的大小为( )A.70°B.80°C.90°D.100°图13–1–1 图13–1–2 图13–1–33.如图13–1–3所示.①∵∠1=∠2(已知),∴∥( ).②∵∠3=∠4(已知),∴∥( ).③∵+ =180°,∴AB∥CD.4.请你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性,若是假命题,请举出一个反例.(1)如果a能被4整除,那么a一定是偶数;(2)若|a|=|b|,则a=b.5.如图13–1–4所示,在△ABC中,D,E,F分别为AB,AC,BC上的点,且DE∥BC,EF∥AB.求证:∠ADE=∠EFC.图13–1–4参考答案1.B 解析:本题必须找到平行线与角之间的关系,∠2与∠4是由直线AC截直线AB和CD得到的同位角,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知B正确.2.B 解析:设AB与EC交于点F,∵AB∥CD,∴∠EFB=∠C.∵∠C=125°,∴∠EFB=125°.又∵∠EFB=∠A+∠E,∠A=45°,∴∠E=125°-45°=80°.3.①AD B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AB 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ABC∠BCD(或∠BAD∠ADC)4.解:(1)如果a是偶数,那么a能被4整除.假命题.反例:如a=2是偶数,但2不能被4整除.(2)若a=b,则a=b.真命题.5.证明:∵DE∥BC(已知),∴∠ADE=∠B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EF∥AB(已知),∴∠EFC=∠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ADE=∠EFC(等量代换).13.2全等图形一、选择题1.如图,用尺规作出∠AOB的角平分线OE,在作角平分线过程中,用到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A. ASAB. SSSC. SASD. AA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B. 周长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C. 各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D. 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3.已知△ABC≌△DEF,∠A=80°,∠E=40°,则∠F等于()A. 80°B. 40°C. 120°D. 60°4.已知△ABC与△DEF全等,∠B与∠F,∠C与∠E是对应角,那么①BC=EF;②∠C的平分线与∠E的平分线相等;③AC边上的高与DE边上的高相等;④AB边上的中线与DE边上的中线相等.其中正确的结论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能完全重合B. 全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关于某直线对称C.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至少有一条D. 线段是轴对称图形6.如图,在△ABC中,∠BAC=45°,以AB为直径的圆分别交BC,AC于D,E两点,AD交BE于F点,现给出下列命题:①DE+BD=AD;②△ABE与△ABD的面积差为ED2,则()A. ①是假命题,②是真命题B. ①是真命题,②是假命题C. ①是假命题,②是假命题D. ①是真命题,②是真命题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①全等形的面积相等;②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④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其中一个三角形一定是由另一个三角形旋转得到的.A. ①与②B. ③与④C. ①与③D. ②与④8.如图,△ABC≌△DEF,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 AB=DEB. BE=CFC. AC∥DFD. ∠ACB=∠DEF9.下列各组图形中,属于全等图形的是()A. B.C. D.10.长为l的一根绳,恰好可围成两个全等三角形,则其中一个三角形的最长边x的取值范围为()A. B.C. D.二、填空题11.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1,0),(1,3),以A、B、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O全等,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________ .12.如图,在3×3的正方形ABCD中,由A向各交叉点引连线,构成∠1,2,…∠9,则这9个角的和为________ 度.13.如图,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B′C′D′全等,则∠A′=________,∠A=________ ,B′C′=________,AD=________ .14.如图,在Rt△ABC中,∠BAC=90°,AB=AC,分别过点B,C作过点A的直线的垂线BD,CE,若BD=4cm,CE=3cm,则DE=________cm.15.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5,m,另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n,6,2,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则m+n=________.16.如图是两个全等三角形,图中的字母表示三角形的边长,那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1的度数为________.17.如图,△ABC中,AB=AC,点D,E在BC边上,当________ 时,△ABD≌△ACE.(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即可)18.如图,△ABC≌△ADE,则,AB=________,∠E=________.若∠BAE=120°,∠BAD=40°,则∠BAC=________.三、解答题19.如图,已知△ACF≌△DBE,AD=9厘米,BC=5厘米,求AB的长.20.如图,AB⊥BE,DE⊥BE,垂足分别为B,E,点C,F在BE上,BF=EC,AC=DF.求证:∠A=∠D.21.如图,△ABO≌△CDO,点B在CD上,AO∥CD,∠BOD=30°,求∠A的度数.22.如图,已知△ABC≌△BAD,AC与BD相交于点O,求证:OC=OD.23.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ABO≌△CDO. (1)求证: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2)若∠ABO=∠DCO,求证:四边形ABCD为矩形.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A3.D4.C5.B6.D7.D8.D9.C 10.A二、填空题11.(0,3)或(2,3)或(2,0)12. 40513. 120°;70°;12;614. 715. 1116. 70°17.BD=CE18.AB;∠C;80°三、解答题19.解:∵△ACF≌△DBE,∴CA=BD,∴CA﹣BC=DB﹣BC,即AB=CD,∴AB+CD=2AB=AD﹣BC=9﹣5=4(cm),20.解:∵BF=CE,∴BF+FC=CE+FC.即BC=EF.∵AB⊥BE,DE⊥BE,∴∠B=∠E=90°.在△ABC与△DEF中,,∴△ABC≌△DEF(SAS),∴∠A=∠D.21.解:∵△ABO≌△CDO,∴OB=OD,∠ABO=∠D,∴∠OBD=∠D=(180°﹣∠BOD)=×(180°﹣30)=75°,∴∠ABC=180°﹣75°×2=30°,∴∠A=∠ABC=30°.22.证明:∵△ABC≌△BAD,∴∠CAB=∠DBA,AC=BD,∴OA=OB,∴AC﹣OA=BD﹣OB,即:OC=OD.23.解;(1)∵△ABO≌△CDO ∴AO=CO,BO=DO,∴AC、BD互相平分,∴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BO=∠CDO.∵∠ABO=∠DCO,∴∠DCO =∠CDO,∴CO=DO.∵△ABO≌△CDO,∴AO=CO,BO=DO,∴AO=CO=BO=DO.即AC=BD,∴□ABCD是矩形.13.3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基础题---初显身手1.如图所示,已知AB=AC,BD=CD,则可推出()A.ΔBAD≌ΔBCDB.ΔABD≌ΔACDC.ΔACD≌ΔBCDD.ΔACE≌ΔBDE2.如图,若AB=DE,AC=DF,BC=EF,则∠E等于()A.30°B.50°C.60°D.100°3.如图所示,已知AB=AD,需要添加一个条件_______,根据“SSS”可得ΔABC≌ΔADC能力题--挑战自我4.如果ΔABC的三边长分别为3,5,7,ΔDEF的三边长分别是3,3x-2,5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则x等于()A.7/3 B.4 C.3 D.不能确定5.如图,A B=AE,AC=AD,BD=CE,求证:△ABC ≌ΔADE。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13.1 命题、定理与证明 2 定理与证明导学课件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13.1 命题、定理与证明 2 定理与证明导学课件
第十一页,共十七页。
13.1 命题(mìng tí)、定理与证明
【归纳总结(zǒngjié)】证明文字叙述的真命题的一般步骤: (1)分清条件和结论;(2)画出图形;(3)根据条件写出已知,根据结论写出
求证;(4)证明.
第十二页,共十七页。
13.1 命题、定理与证明
总结(zǒngjié)反思
小结(xiǎojié)
图 13-1-1
第九页,共十七页。
13.1 命题、定理(dìnglǐ)与证明
解:可以判定(pàndìng)AB∥CD.理由: ∵ ∠1+∠2=80°+100°=180°, ∴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归纳总结】证明(zhèngmíng)几何命题的依据: 已知条件、定义、基本事实、定理等.
正确性需要进行证明;如果要说明它是假命题,只要举一个反例就可以 了.
第八页,共十七页。
13.1 命题(mìng tí)、定理与证明
目标三 会进行(jìnxíng)简单的推理证明
例 3 教材补充例题如图 13-1-1,直线 AB,CD 被直线 EF 所截, 若∠1=80°,∠2=100°. 由此你可以判定 AB 和 CD 平行吗?为什 么? [全品导学号:90702083]
第十六页,共十七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13.1 命题、定理与证明。2.经过观察(guānchá)、讨论、发现,理解由特殊事例得到的结论不一 定正确.。于是小华猜想:不论a,b为何值,总有a2+b2>2ab.。理由:∵a2+b2-2ab=(a-b)2≥0,。【归纳总结】由特 殊事例递推猜想所得到的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其正确性需要进行证明。解:可以判定AB∥CD.理由:。已知条件、定义、 基本事实、定理等.。【归纳总结】证明文字叙述的真命题的一般步骤:

八年级数学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13.1 命题、定理与证明 1 命题作业 数学

八年级数学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13.1 命题、定理与证明 1 命题作业 数学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同位角相等”的条件是“两个角相等” B.“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是假命题 C.“如果ab=1,那么a+b=2”是真命题 D.“奇数都是3的倍数”是真命题
10.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B ) ①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②若a>0,b≤0,则ab<0;③一个角的余角比这个角的补角小; ④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若是假命题,请举一个反例加以说明: (1)能被2整除的数也能被4整除; (2)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3)同角的余角相等; (4)若xy=0,则x=0. 解:(1)假命题:如:6能被2整除,但不能被4整除 (2)假命题:如:两个角都是直角,但不一定是对顶角 (3)真命题 (4)假命 题,如:x=2,y=0,满足xy=0但x≠0
“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条件,用“那么” 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练习2.命题“两个锐角之和是直角”的条件是 有两个角是锐角 , 结论是 这两个角的和是直角 .
3.正确的命题称为 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 假命题 .如果要判断一个命 题是假命题,那么我们只要举出一个符合命题条件而不符合命题结论的例子 就可以了,即“举反例”.
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
13.1 命般地,表示判断某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_命__题_.
练习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B ) A.锐角小于钝角 B.作∠A的平分线 C.对顶角不相等 D.股票不是人民币
2.命题的结构:许多命题是由_条__件_和结__论__两部分组成的. 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可写成
6.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A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同位角相等 C.若a2=b2,则a=b D.若a>b,则-2a>-2b

八年级数学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13.1 命题、定理与证明 2 定理与证明数学

八年级数学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13.1 命题、定理与证明 2 定理与证明数学
12/13/2021
基本事实、定理、命题的关系:
真命题 命题
假命题
基本事实(正确性由实践总结) 定理(正确性通过推理证实)
12/13/2021
思考
(1)一位同学在钻研数学题时发现: 2+1=3, 2×3+1=7, 2×3×5+1=31, 2×3×5×7+1=211,
于是,他根据上面的结果并利用质数表得出结论: 从质数2开始,排在前面的任意多个质数的乘积加1一定 也是质数.他的结论正确吗? 试一试:
A
∴ l1∥l2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注意: 如果要证明一个文字语言叙述的证明题,而没有给出图形、 已知、求证, 我们要证明这个命题,必须: 1.首先必须根据命题的要求准确的画出图形,标出字母. 2.再根据要求按照图中所标字母写出数学语言表示的已知 和求证. 3.如果命题已给出已知和求证,就可以按照所学有关公理、 定理、性质等直接进行证明了.
∵OF平分 ∠BOC, ∴∠2=1 ∠BOC.
2
∴∠1 + ∠2 = 1
( ∠AOB +
=1
2
∠AOC

1 2
2
×180°=90°.
∴OE⊥OF(垂直定义).
12/13/2021
O
∠BOC
B F C

2.用演绎推理证明下面的定理: (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12/13/2021
当堂练习
1.证明: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已知:如图,∠AOB+∠BOC=180°,OE平分∠AOB,
OF平分∠BOC.
E
求证:OE⊥OF.
分析:要证明OE⊥OF,只要证明 ∠EOF= 90°,即∠1+∠2= 90°即 A

最新冀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设计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

最新冀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设计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

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1.了解逆命题与逆定理的含义,能够判断真命题与假命题,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2.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多边形(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知道全等多边形(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3.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会运用这些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4.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能利用基本作图方法作三角形.5.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1.通过探究知识的过程,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以及尺规作图之间的内在联系.2.使学生有效地使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认识几何图形,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学会演绎推理证明的格式.3.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思路和方法.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树立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学习中多与同学进行交流,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养成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学生已经学过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这些为学习命题和全等三角形的有关内容做了准备.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全等三角形是研究图形的重要工具,学生只有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它,才能学好以后要学的四边形.在本章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同时也是中考的热点.全等三角形在中考中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证明,并会将有关知识应用到综合题的解题过程中去,如把某些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求解,能从复杂的图形中寻求全等的三角形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也是中考的要点.【重点】1.命题、定理的有关概念.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各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3.证明的基本过程.4.尺规作图.【难点】1.根据不同条件合理选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特别是对“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认识.2.证明的格式.1.在命题与证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例子,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让学生逐步熟悉命题的形式,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归纳出举反例判断假命题的方法,在进行定理的教学时,还应让学生确认可以通过逻辑推理证明的真命题才有可能作为定理,成为以后证明的依据.2.对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分类,能根据所给数据画出三角形,通过比较,直观感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同时也要让学生能通过说理确认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正确性.在证明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注意规范书写格式,规范推理过程,让学生的推理过程有理有据,同时要注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会对问题有清晰的思路过程.有必要养成固定的思考过程模式,如:证等角——全等三角形——找到相关三角形——找全等条件——联系已知条件.3.在教学尺规作图时,应要求学生采用先画草图分析作法,再进行尺规作图;对于“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要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后合作交流,同时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总结作图的步骤.13.1命题与证明1课时13.2全等图形1课时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4课时13.4三角形的尺规作图1课时回顾与思考1课时13.1命题与证明1.理解逆命题的概念,能够判断命题的真假.2.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3.了解逆定理及证明的概念,会对一个真命题进行证明.1.感受几何中推理的严谨性,掌握推理的方法.2.通过对几何问题的演绎推理,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积极参与,获取正确的数学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的严谨性,并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1.让学生弄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熟悉命题的形式.2.理解逆定理和证明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证明.【难点】理解证明的必要性.【教师准备】课件1~5.【学生准备】复习以前学过的几何定理等知识.导入一:情境:小亮和小刚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我们爱科学》.小亮:“哈!这个黑客终于被逮住了.”小刚:“是的,现在网络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坐在旁边的两个人一边听着他们的谈话,一边也在悄悄议论着.“这个黑客是小偷吗?”“可能是喜欢穿黑衣服的贼.”你听完这节片段的故事,有何想法?同学们各抒己见,老师给予同学的各种回答评价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概念,假如不对这些概念下定义,别人就无法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以致无法正常地进行交流.同样,在数学学习中,要进行严格的论证,也必须首先对所涉及的概念下定义.本节我们就一起学习命题与证明.导入二:在电影《流浪者》中,法官和流浪者有这样一段对话,法官说:“贼的儿子永远是贼,因为你是贼的儿子,所以永远是贼.”同学们,法官这个推理对吗?显然是错误的,你知道这个荒谬的结论错在哪里吗?学完本节课“命题与证明”你就会明白了.[设计意图]通过风趣幽默的对话,让学生感知证明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为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导入三: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的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5.直角都相等.[设计意图]通过对以前学过知识的掌握能够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初步感知真命题和假命题,从而自然地引入新知.活动一:真假命题与互逆命题【课件1】观察下面两个命题:(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引导学生思考:(1)在这两个命题中,其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与另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有怎样的关系?(2)请再举例说明两个具有这种关系的命题.归纳:像这样,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为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在两个互逆的命题中,如果我们将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就是这个原命题的逆命题.让学生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指出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性.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逻辑性.[知识拓展]每一个命题都有逆命题,只要将原命题的条件改成结论,并将结论改成条件,便可得到原命题的逆命题,但有很多命题的逆命题并不是简单地将原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互换,必须正确运用数学语言.强调: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但原命题正确,它的逆命题未必正确.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反例就可以了.例如:“若,则a=b”这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但这两个数不相等的情况就可以判断这个命题是假命题.如:-,但5≠-5.让学生举出反例说明:“如果a+b>0,那么a-b>0”是个假命题.[设计意图]明确真、假命题与互逆命题,通过区分两类概念,从中体会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培养学生举反例进行说明的能力.思路二[过渡语]刚才通过实例,我们初步了解了推理的重要性,首先我们来学习真假命题与互逆命题.1.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教师讲解: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以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有的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条件和结论了.例如:命题“直角都相等”可以写成“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课件2】下列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1)对顶角相等.(2)如果a>b,b>c,那么a=c.引导学生把(1)先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确定条件和结论.解:(1)条件: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2)条件:a>b,b>c,结论:a=c.2.真假命题[过渡语]命题有真命题和假命题,真命题就是条件成立,结论也一定成立的命题;而假命题是条件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的命题.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课件3】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2)同位角相等.(3)同角的余角相等.(4)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是180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3.互逆命题教师讲解:例如“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个命题,条件为“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且两直线平行”,结论是“那么内错角相等”.如果把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一下位置,新句子也是一个命题,这时条件为“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结论变为“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这样我们就说后一个命题是前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前一个命题也是后一个命题的逆命题.这两个命题互为逆命题.一般来说,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这个原命题的逆命题.活动二:证明与互逆定理[过渡语]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则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经学过的基本事实、定义、性质和定理等,进行有理有据的推理,这种推理叫做证明.【课件4】证明: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让学生首先判断这个命题的真假性,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证明的方法.说明: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证明过程的书写是否符合要求.已知:如图所示,直线a,b,c,a∥c,b∥c.求证:a∥b.证明:如图所示,作直线d,分别与直线a,b,c相交.∵a∥c(已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c(已知),∴∠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一般地,证明命题按如下步骤进行:(1)依据题意画图,将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图形)语言;(2)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根据基本事实、已有定理等进行证明.教师讲解: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那么这个逆命题也就成了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我们已经知道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它的逆命题“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都是真命题,所以它们都是定理,因此它们就是互逆定理.你能举出我们学过的一些互逆定理吗?一个假命题的逆命题可以是真命题,甚至可以是定理.例如:“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假命题,但它的逆命题“对顶角相等”是真命题,且是定理.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课件5】已知:如图所示,点O在直线AB上,OD,OE分别是∠AOC,∠BOC的平分线.求证:OD⊥OE.证明:∵OD平分∠AOC,OE平分∠BOC,∴∠COD=∠AOC,∠COE=∠BOC,∴∠COD+∠COE=(∠AOC+∠BOC)=180°=90°,即∠DOE=90°,∴OD⊥OE.[设计意图]通过做一做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定理可以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命题的组成每一个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注意:对每一个讨论的命题,其条件和结论不一定只有一个.真命题、假命题、反例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举一个例子,其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备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注意: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举出反例来说明.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一般来说,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那么这个逆命题也就成了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注意:任何一个命题都有逆命题,但任何一个定理不一定有逆定理.证明的一般步骤(1)画图;(2)写出已知、求证;(3)证明.注意:证明要做到有理有据.1.下列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成立的是()①对顶角相等;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若a=b,则|a|=|b|;④若x=3,则x2-3x=0.A.①②③B.①④C.②④D.②解析:①对顶角相等,逆命题为:相等的角为对顶角,错误;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逆命题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正确;③若a=b,则|a|=|b|,逆命题为:若|a|=|b|,则a=b,错误;④若x=3,则x2-3x=0,逆命题为:若x2-3x=0,则x=3,错误.故选D.2.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④同位角相等.其中假命题有()A.1个B.2个C.3个D.4个解析:对顶角相等,所以①为真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所以②为假命题;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所以③为假命题;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所以④为假命题.故选C.3.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a,b,c在同一平面内,下列四个命题:①如果a∥b,a⊥c,那么b⊥c;②如果b∥a,c∥a,那么b∥c;③如果b⊥a,c⊥a,那么b⊥c;④如果b⊥a,c⊥a,那么b∥c.其中真命题的是.(填写所有真命题的序号)解析:分析所给命题是否为真命题,需要分析条件是否能推出结论,从而利用排除法得出答案.故填①②④.4.命题“如果n是整数,那么2n是偶数”的条件是,结论是,这是命题(填“真”或“假”).解析: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如果”后面接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后面接的部分是结论.依此可写出命题“如果n是整数,那么2n是偶数”的条件和结论.根据偶数的定义可知该命题是真命题.答案:n是整数2n是偶数真5.如图所示,直线AB和直线CD、直线BE和直线CF都被直线BC所截.在下面三个条件中,请你选择其中两个作为条件,剩下的一个作为结论,组成一个真命题并证明.①AB⊥BC,CD⊥BC,②BE∥CF,③∠1=∠2.解析:可以由①②得到③:由AB⊥BC,CD⊥BC得到AB∥CD,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BC=∠DCB,又BE∥CF,所以∠EBC=∠FCB,所以∠ABC-∠EBC=∠DCB-∠FCB,即∠1=∠2.解:(答案不唯一)已知:如图所示,AB⊥BC,CD⊥BC,BE∥CF.求证:∠1=∠2.证明:∵AB⊥BC,CD⊥BC,∴AB∥CD,∴∠ABC=∠DCB,又∵BE∥CF,∴∠EBC=∠FCB,∴∠ABC-∠EBC=∠DCB-∠FCB,∴∠1=∠2.13.1命题与证明活动一:真假命题与互逆命题活动二:证明与互逆定理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34页练习第1,2题.【选做题】教材第34页习题第1,2,3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对顶角相等C.不是对顶角不相等D.连接A,B两点2.举一个反例说明“一个角的余角大于这个角”是假命题,其中错误的是()A.设这个角是45°,它的余角是45°,但45°=45°B.设这个角是30°,它的余角是60°,但30°<60°C.设这个角是60°,它的余角是30°,但30°<60°D.设这个角是50°,它的余角是40°,但40°<50°3.以下说法正确的有:(只填序号).①垂线段最短;②在平面内,若a⊥b,b⊥c,则a∥c;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旁内角互补”,结论是“两直线平行”;④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4.已知下列命题: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互补的两个角一定是一个锐角,另一个是钝角;③在同一平面内,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④互为邻补角的两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能力提升】5.命题:若a>b,则.(1)请判断这个命题的真假,若是真命题,请证明;若是假命题,请举一个反例.(2)若这个命题是假命题,请你适当修改命题的条件,使其成为一个真命题.【拓展探究】6.对于有理数a,b,规定一种新运算:a b=a·b+b.有下列命题:①(-3)4=-8;②a b=b a;③方程(x-4)3=6的解为x=5;④(43)2=4(32).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把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都填上)7.如图所示,现有以下3个条件:①AB∥CD,②∠B=∠C,③∠E=∠F.请以其中2个作为条件,第3个作为结论构造命题.(1)你构造的是哪几个命题?(2)你构造的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请加以证明.【答案与解析】1.D(解析:命题是能够判断出正确或错误的句子,所以它必须对某件事情进行判断.)2.B(解析:反例一般是举符合条件但结论不成立的例子.)3.①②③(解析:垂线段最短,所以①正确;在平面内,若a⊥b,b⊥c,则a∥c,所以②正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旁内角互补”,结论是“两直线平行”,所以③正确;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所以④错误.)4.③④(解析: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错误,因为对顶角既要考虑大小,还要考虑位置;②互补的两个角,一个为锐角,另一个为钝角,错误,还有可能是两个直角;③在同一平面内,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是平行公理,正确;④互为邻补角的两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正确.所以只有③④命题正确.)5.解:(1)假命题.如a=1,b=-2符合a>b,但不满足. (2)改成:若a>b>0,则或若0>a>b,则.6.①③(解析:(-3)4=-3×4+4=-8,所以①正确;a b=ab+b,b a=ab+a,所以②错误;方程(x-4)3=6可化为3(x-4)+3=6,解得x=5,所以③正确;(43)2=(4×3+3)2=152=15×2+2=32,4(32)=4(3×2+2)=48=4×8+8=40,所以④错误.故填①③.)7.解:(1)①②为条件,③为结论;①③为条件,②为结论;②③为条件,①为结论. (2)∵AB∥CD,∴∠B=∠CDF,∵∠B=∠C,∴∠C=∠CDF,∴CE∥BF,∴∠E=∠F,所以由①②为条件,③为结论组成的命题是真命题.∵AB∥CD,∴∠B=∠CDF,∵∠E=∠F,∴CE∥BF,∴∠C=∠CDF,∴∠B=∠C,所以由①③为条件,②为结论组成的命题是真命题.∵∠E=∠F,∴CE∥BF,∴∠C=∠CDF,∵∠B=∠C,∴∠B=∠CDF,∴AB∥CD,所以由②③为条件,①为结论组成的命题是真命题.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命题、定理、证明.为此,在导入时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情境导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整个过程以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本课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概念较多,因此在学习之后设计了大量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本节涉及的概念较多,在概念的传授上,教师没有做到成功引导,虽然有引导的内容,但实际效果不佳.在判断一些较难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时判断不够准确,语言表达不够清晰,对于定理部分的内容介绍较少.1.加强对概念的剖析和引导,要注意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可组织学生讨论发现,这样学生通过小组的研讨,能够增强他们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2.通过多举例,让学生发现命题、定理的区别,掌握定理的应用价值.3.对于命题的剖析,要让学生尽量做到语言表述的严谨性,鼓励学生互相补充,同时,多加练习.练习(教材第34页)1.解:(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它是假命题,如∠1=50°,∠2=50°,∠1=∠2≠90°.(2)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这两个角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它是假命题,如∠1=90°,∠2=90°,∠1+∠2=180°,但∠1和∠2都是直角. (3)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同角(或等角)的余角.它是假命题,如∠α=∠β=130°>90°,∠α和∠β不可能是某个角(或某两个相等的角)的余角. (4)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同角(或等角)的补角.它是假命题,如∠α=∠β=200°>180°,∠α和∠β不可能是某个角(或某两个相等的角)的补角. (5)如果两个数的和等于0,那么这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的两个非0数.它是假命题,如a=0,b=0,a+b=0,但a,b不为非0数. (6)能被2整除的数一定是偶数.它是真命题.(证明略)2.证明:如图所示,∵∠1+∠2=180°(已知),∠1=∠3(对顶角相等),∴∠3+∠2=180°(等量代换),∴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习题(教材第34页)1.证明:∵点C是线段AD的中点(已知),∴AD=2CD(线段中点的定义).又∵点D是线段CB的中点,∴CB=2CD(线段中点的定义),∴AD=CB(等量代换).2.证明:∵∠AOB=∠A'O'B'(已知),∠1=∠3(已知),∴∠AOB-∠1=∠A'O'B'-∠3(等式的性质),即∠2=∠4.3.解:∵DE∥BC(已知),∠ADE=50°(已知),∠C=70°(已知),∴∠B=∠ADE=5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DEC+∠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DEC=180°-∠C=180°-70°=110°.1.初中数学命题的三个特征命题是对某一事件作出正确或不正确判断的语句.正确理解命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它的三个特征,下面举例分析.下列各语句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1)相等的角是直角.(2)直线是没有长度的.(3)明天会下雨吗?(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5)作直线AB∥CD.解:(1)(2)是命题,因为它们都是具有判断性的语句.(3)(4)(5)都不是命题,因为它们都不是判断性语句,(3)是疑问句,(5)是叙述一个过程的语句.2.数学命题有真假之分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需要进行证明,而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下列各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2)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3)内错角相等.解:不能认为肯定的命题就是真命题,否定的命题就是假命题.(1)假命题.如图1所示,∠1和∠2是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但∠1和∠2并不是对顶角. (2)真命题.如图2所示,一条对角线可以把一个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由每个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可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 (3)假命题.如图3所示,若直线AB与CD不平行,则∠1≠∠2.3.命题的结构有固定的形式每个命题都是由题设(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的,有些命题常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如果”部分是条件,就是命题证明中的“已知”;“那么”部分是结论,就是命题证明中的“求证”.如图所示,下列六个条件:①∠1=∠E;②∠2=∠F;③∠A+∠1=180°;④∠B+∠2=180°;⑤∠DCE+∠E=180°;⑥∠CDF+∠F=180°.从中选取两个作为条件,使得命题“如果,,那么AB∥EF”是一个真命题,并证明你的结论.(填序号)解:(本题答案不唯一)可选①④.如果∠1=∠E,∠B+∠2=180°,那么CD∥EF,AB∥CD,∴AB∥EF.13.2全等图形1.了解全等图形以及全等图形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2.了解全等三角形,知道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通过观察图形,找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几何观念.【重点】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难点】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教师准备】课件1~7.【学生准备】搜集日常生活中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 命题与证明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命题、逆命题的含义,能写出命题的逆命题;
2.理解反例的作用并能利用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3.了解证明的含义,初步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学习重点】
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含义.
【学习难点】
能对命题进行证明.
【预习自测】
知识链接
已知如下图,a∥b,b∥c直线a,b平行吗?
(1)请你先通过观察作出判断.你能肯定自己的判断正确吗?
(2)在图 (1)中,再作一条直线l,使直线l与直线a,b,c都相交,如图 (2),用量角器测量∠1和∠2,根据∠1和∠2的大小关系,你能判定“a与b平行”这一结论正确吗?
【合作探究】
1.当n=1时,(n2-5n+5)2=1;
当n=2时,(n2-5n+5)2=1;
当n=3时,(n2-5n+5)2=1.
由此归纳得出:当n取任意正整数时,(n2-5n+5)2的值都是1.你认为这个命题正确吗?为什么?
2.如果a=b,那么a2=b2.由此类比猜想得出:当a>b时,a2>b2,你认为这个命题正确吗?为什么? 例题1.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若是命题,指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延长AB到C;(2)同位角相等;
(3锐角与钝角互为补角;(4)若a>b,则a2>b2.
析解:(1)中没有对事物作出判断,不是命题;
(2)中作出了判断,所以它是命题,但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如图1,
∠1与∠2是同位角,但它们不相等,所以它是假命题;
(3)中也作出了判断,所以它是命题,但这个判
断也是错误的,例如锐角与钝角分别为30°和100°,它们并不互
补,所以它也是假命题;(4)中也作出了判断,所以它是命题,但
这个判断也是错误的,例如a=1,b=-2,则a2=1,b2 =4,a2>b2
不成立,所以它也是假命题.
点悟:①假命题是命题,不可认为假命题不是命题;②不可将命题与语句混淆;③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一个反例即可.
例题2.如图所示,已知AB∥CD,∠B=550,∠D=220,则∠P=
解:利用平行线的特性和三角形内、外角关系可解此题。

因为AB∥CD,∠B=550,所以∠CEP=∠B=550,
又因为∠D=220,∠CEP=∠P+∠D,
所以∠P=∠CEP-∠D=550-220=350.
点评:本例综合运用了平行线的特性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解难答疑】
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
(1)如果∠α与∠β是邻补角,那么∠α+∠β=180°;
(2)如果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是5,那么这个整数能被5整除;
(3)如果两个角都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下列定理中,没有逆定理的是()
B
A
C
E
D
P
B
A.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
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D.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反馈拓展】
已知:∠1+∠α=90°,∠2+∠α=90°.
求证:∠1=∠2.
证明:∵∠1+∠α=90°( ).
∴∠1= 90°-∠α( ).
∵∠2+∠α=90°( ).
∴∠2= 90°-∠α( ).
∴∠1=∠2 ( ).
【总结反思】
1.本节课我学会了:
还有些疑惑:
2.做错的题目有:
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