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光菲涅耳双棱镜干涉
钠光灯干涉实验
基础物理实验报告——钠光的干涉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获得双光束干涉条纹的一种方法,进一步理解光的干涉本质。
2学习一种测量光波波长的方法。
3学会测微目镜的使用。
4熟练掌握光路的等高共轴调节技术5用实验研究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和劳埃镜干涉并测定单色光波长 6了解劳埃镜白光干涉的原理,利用白光干涉条纹测未知光源的波长二、实验仪器光具座、测微目镜、钠光灯及电源、双棱镜、透镜、狭缝三、实验原理1、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图1:双棱镜干涉光路图如图所示,双棱镜AB 是由两个折射角很小(约为1°)的直角棱镜组成的。
借助棱镜界面的两次折射,可将单色的狭条光源(单缝)发出的光的波阵面分成两束相重叠的光。
这两束光相当于由虚光源S 1、S 2发出的两束相干光,于是它们在相重叠的空间区域内产生干涉。
在重叠区域内放一块屏,将看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2、波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图2:双棱镜干涉光程差计算图设S 1、S 2的间距为d(右图),由S 1和S 2到观察屏的距离为D 。
若观察屏中央O 点与S 1和S 2距离相等,则有S 1和S 2射来的两束光的光程差等于零,在O 点处两光波互相加强,形成中央明条纹。
其余的明条纹分别排列在O 点的两旁。
假定P 是观察屏上任意一点,它离中央O 点的距离为X 。
在D 较d 大很多时,则有D x d L ≈∆。
当λk Dxd L ==∆ (⋅⋅⋅±±=2,1,0k )或λk d Dx = (⋅⋅⋅±±=2,1,0k ),则两束光在P 点相互加强,形成明条纹。
当()212λ-==∆k D xd L (⋅⋅⋅±±=2,1,0k )或()212λ-=k d D x (⋅⋅⋅±±=2,1,0k ),则两束光在P 点相互削弱,形成暗条纹。
相邻两明(或暗)条纹的距离为λdDx x x k k =-=∆=1(1)测出D 、d 和相邻两条纹的间距△X 后,由上式即可求得光波的波长。
实验七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
分别测得两放大像的间距d1和两缩小像的间
距d2,则按下式即可求得两虚光源的间 距 d .多测几次 d ,取平均值:
d d1d2
(2)
(4)用所测得的
x 、d
、 d 值,代入式
d x ,求出光源的波长 . d
(5)计算波长测量值的标准不确定度
4.注意事项 (1)使用测微目镜时,首先要确定测微目镜读
2.试证明公式
d d1d2
再见
1.调节共轴 (1)按图所示次序,将单色光源M,会聚透 镜L,狭缝S,双棱镜AB与测微目镜P放置在 光具座上.用目视法粗略地调节它们中心等 高、共轴,棱脊和狭缝S的取向大体平行.
(2)点亮光源M,通过透镜L照亮狭缝S,用手
执白屏在双棱镜后面检查:经双棱镜折射后 的光束,是否有叠加区P1P2(应更亮些)? 叠 加区能否进入测微目镜? 当移动白屏时,叠 加区是否逐渐向左、右(或上、下)偏移? 根据观测到的现象,作出判断,进行必要 的调节使之共轴.
设两虚光源S1和S2之间的距离为 d ,虚光源
所在的平面(近似地在光源狭缝S的平面内)到 观察屏P的距离为d,且 d <<d,干涉条纹间 距为△x,则实验所用光源的1)
d和△x,就可用式(1)计 因此,只要测出 d 、
算出光波波长.
实验内容
图中AB是双棱镜,它的外形结构如右图所示,
将一块平玻璃板的一个表面加工成两楔形板, 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 较小( 一般小于 1°).从单色光源发出的光经透镜L会聚于狭 缝S,使S成为具有较大亮度的线状光源.从 狭缝S发出的光,经双棱镜折射后,其波前被 分割成两部分,形成两束光,就好像它们是 由虚光源S1和S2发出的一样,满足相干光源 条件,因此在两束光的交叠区域P1P2内产生 干涉.当观察屏P离双棱镜足够远时,在屏上 可观察到平行于狭缝S的、明暗相间的、等间 距干涉条纹.
预习思考题_用双棱镜测钠光波长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基础物理实验 预习思考题
【实验题目】用菲涅耳双棱镜测量钠光波波长
1. 双棱镜是怎样实现双光束干涉的?干涉条纹是怎样分布的?干涉条纹的宽度、在视野中
的数目由哪些因素决定?
试验原理:菲涅尔双棱镜可以看成是有两块底面相接、棱角很小的直角棱镜合成。
若置单色单色光源S0于双棱镜的正前方,则从S0射来的光束通过双棱镜的折射后,变为两束相重叠的光,这两束光仿佛是从光源S0的两个虚像S1和S2射出的一样。
由于S1和S2是两个相关光源,所以若在两束相重叠的区域内放置一个屏,即可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干涉条纹的分布:基本成等宽分布。
条纹宽度: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源的波长成正比。
条纹数目影响因素:在视野中的数目由光源的波长和光源、双棱镜和屏幕之间的相对距离决定。
2. 在实验时,双棱镜和光源之间为什么要放一狭缝?为什么狭缝很窄时,才可以得到清晰的
干涉条纹?
放一狭缝:保证通过双棱镜折射的两束光来自同一光源,射出的两束光是相干的。
狭缝要很窄:如果狭缝不够窄,来自狭缝两个边缘的光会分别通过双棱镜折射,不能保证光源的相干性。
3. 光路调整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狭缝、凸透镜、目镜、透镜、双棱镜等各个元件等高共轴。
4. 画出光路图,试证明公式21'd d d 。
(d ′为两虚光源的距离;d1、d2分别为两个虚光
源的放大的像和缩小像的距离)
成绩(满分20 分):。
试验八用双棱镜干涉测钠光波长
双棱镜干涉菲涅耳双棱镜实验是一种分波阵面的干涉实验,实验装置简单,但设计思想巧妙。
它通过测量毫米量级的长度,可以推算出小于微米量级的光波波长。
1881年菲涅耳用双棱镜实验和双面镜实验再次证明了光的波动性质,为波动光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双棱镜产生的双光束干涉现象,进一步理解产生干涉的条件;2. 学会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
二、实验仪器双棱镜、扩束镜、辅助透镜(两片),测微目镜、光具座、白屏、激光光源三、实验原理将一块平玻璃板的上表面加工成两楔形板,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A 较小(一般小于1︒)(如图1)。
从激光器S 发出的光经扩束镜到达狭缝S ,使S 成为具有较大光亮度的线状光源。
当狭缝S 发出的光波投射到双棱镜AB 上时,经折射后,其波前便分割成两部分,形成沿不同方向传播的两束相干柱波。
通过双棱镜观察者两束光,就好像它们是由虚线光源1S 和2S 发出的一样,故在两束光相互交叠区域1P ,2P 内产生干涉。
如果狭缝的宽度较小且双棱镜的棱脊和光源狭缝平行,便可在白屏P 上观察到平行于狭缝的等间距干涉条纹如(图2)。
将白屏放到1P 、2P区域中的任何位置,均可以看到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
设'd代表两虚光源1S 和2S 间的距离,d 为虚光源所在的平面(近似的在光源狭缝S 的平面内)至观察屏P 的距离,若观察屏中央O 点与1S 、2S 的距离相等,则由1S 、2S 射束的两束光的光程差等于零,在O 点处两光波互相加强,形成中央明条纹;其余的明条纹分别排列在O 点的两旁。
假定Q 是观察屏上任意一点,它离中央点O 的距离为x 。
在'd d =时,121Δ'S S S 和ΔS O Q可看做相似三角形,且有δ'x d d=(因Q S O ∠很小,可用直角边d 代替斜边), 当 'δλx d k d==(0,1,2,3k =±±±…)或λ'd x k d ==(0,1,2,3k =±±±…)则两光束在Q 点相互加强,形成明条纹。
利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
利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实验目的】1.掌握利用分割波前实现双光束干涉的方法;2. 观察光场空间相干性;3.用菲涅耳双棱镜测量钠光光波波长。
【仪器及用具】钠光灯、双棱镜、光具座、凸透镜、测微目镜、单缝、辅助棒。
【实验原理】一般情况下两个独立的光源(除激光光源外)不可能产生干涉。
要观察干涉现象必须用光学方法将一个原始光点(振源)分成两个位相差不变的辐射中心,即造成“相干光源”。
分割的方法有两种,即波前分割法和振辐分割法,波前分割的装置有双面镜,双棱镜等,。
本实验采用菲涅耳双棱镜进行波前分割,从而获得相干光,实现光的干涉。
Q-钠光灯 1L -透镜 S-单缝 B-双棱镜 2L -辅助成像透镜 M-测微目 图18-1用菲涅耳双棱镜测量钠光波长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18-1所示。
,各器件均安置在光具座上,Q 为钠光灯;S 为宽度及取向可调单缝;透镜1L 将光源Q 发出的光会聚于单缝S 上,以提高照明单缝上的光强度;B 为双棱镜;1L 为辅助成像透镜,用来测量两虚光源1S 、2S 之间的距离d ;M 为测微目镜。
菲涅耳双棱镜是由两块底边相接、折射棱角 小于1°的直角棱镜组成的。
从单缝发出的光经双棱镜折射后,形成两束犹如从虚光源发出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并且在相遇点有恒定相位差的相干光束,它们在空间传播时,有一部分彼此重叠而形成干涉场。
如图18-2所示.图18-2设由双棱镜B 所产生的两相干虚光源1S 、2S 间距为d ,观察屏P 到1S 、2S 平面的距离为D 。
若P 上的0P 点到1S 和2S 的距离相等,则1S 和2S 发出的光波到0P 的光程也相等,因而在0P 点相互加强而形成中央明条纹(零级干涉条纹)。
设1S 和2S 到屏上任一点k P 的光程差为D ,k P 与的距0P 离为k X ,则当d <<D 和k X <<D 时,可得到kX d D∆=(18-1) 当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即(K =0、1、2、···)时,得到明条纹。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的实验报告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掌握用双棱镜获得双光束干涉的方法,加深对干涉条件的理解.2.学会用双棱镜测定钠光的波长.[实验仪器]光具座,单色光源(钠灯),可调狭缝,双棱镜,辅助透镜(两片),测微目镜,白屏.[实验原理]如果两列频率相同的光波沿着几乎相同的方向传播,并且它们的位相差不随时间而变化,那么在两列光波相交的区域,光强分布是不均匀的,而是在某些地方表现为加强,在另一些地方表现为减弱(甚至可能为零),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干涉.菲涅耳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获得了双光束的干涉现象.图中AB 是双棱镜,它的外形结构如图2所示,将一块平玻璃板的一个表面加工成两楔形板,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A 较小(一般小于10).从单色光源发出的光经透镜L 会聚于狭缝S ,使S 成为具有较大亮度的线状光源.从狭缝S 发出的光,经双棱镜折射后,其波前被分割成两部分,形成两束光,就好像它们是由虚光源S1和S2发出的一样,满足相干光源条件,因此在两束光的交叠.区域P1P2内产生干涉.当观察屏P 离双棱镜足够远时,在屏上可观察到平行于狭缝S 的、明暗相间的、等间距干涉条纹.图1 图2 设两虚光源S1和S2之间的距离为d ',虚光源所在的平面(近似地在光源狭缝S 的平面内)到观察屏P 的距离为d ,且d d <<',干涉条纹间距为x ∆,则实验所用光源的波长λ为 x d d ∆'=λ因此,只要测出d '、d 和x ∆,就可用公式计算出光波波长.[实验内容]1.调节共轴(1)按图1所示次序,将单色光源M ,会聚透镜L ,狭缝S ,双棱镜AB 与测微目镜P 放置在光具座上.用目视法粗略地调节它们中心等高、共轴,棱脊和狭缝S 的取向大体平行.(2)点亮光源M ,通过透镜L 照亮狭缝S ,用手执白纸屏在双棱镜后面检查:经双棱镜折射后的光束,有否叠加区P1P2 (应更亮些)?叠加区能否进入测微目镜?当移动白屏时,叠加区是否逐渐向左、右(或上、下)偏移?根据观测到的现象,作出判断,进行必要的调节使之共轴.2.调节干涉条纹(1)减小狭缝S 的宽度,绕系统的光轴缓慢地向左或右旋转双棱镜AB ,当双棱镜的棱脊与狭缝的取向严格平行时,从测微目镜中可观察到清晰的干涉条纹.(2)在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后,为便于测量,将双棱镜或测微目镜前后移动,使干涉条纹的宽度适当.同时只要不影响条纹的清晰度,可适当增加狭缝S 的缝宽,以保持干涉条纹有足够的亮度.(注:双棱镜和狭缝的距离不宜过小,因为减小它们的距离,S1、S2间距也将减小,这对d '的测量不利.)3.测量与计算(1)用测微目镜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x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可测出n 条(10~20条) 干涉条纹的间距x ,除以n ,即得x ∆.测量时,先使目镜叉丝对准某亮纹(或暗纹)的中心,然后旋转测微螺旋,使叉丝移过n 个条纹,读出两次读数.重复测量几次,求出x ∆. (2)用光具座支架中心间距测量狭缝至观察屏的距离d .由于狭缝平面与其支架中心不重合,且测微目镜的分划板(叉丝)平面也与其支架中心不重合,所以必须进行修正,以免导致测量结果的系统误差.测量几次,求出d .(3)用透镜两次成像法测两虚光源的间距d '.参见图3,保持狭缝S 与双棱镜AB 的位置不变,即与测量干涉条纹间距x ∆时的相同(问:为什么不许动?),在双棱镜与测微目镜之间放置一已知焦距为f '的会聚透镜L ',移动测微目镜使它到狭缝S 的距离f d '>4,然后维持恒定.沿光具座前后移动透镜L ',就可以在L '的两个不同位置上从测微目镜中看到两虚光源S1和S2经透镜所成的实像1S '和2S ',其中一组为放大的实像,另一组为缩小的实像.分别测得两放大像的间距1d 和两缩小像的间距2d ,则按下式即可求得两虚光源的间距值d '. d '.多测几次,取平均21d d d ='图3 (4)用所测得的x ∆、d '、d 值,代入式(7-1),求出光源的波长λ.(5)计算波长测量值的标准不确定度.[注意事项](1)使用测微目镜时,首先要确定测微目镜读数装置的分格精度,要注意防止回程差,旋转读数鼓轮时动作要平稳、缓慢,测量装置要保持稳定.(2)在测量d 值时,因为狭缝平面和测微目镜的分划板平面均不和光具座滑块的读数准线(支架中心)共面,必须引人相应的修正(例如,GP 一78型光具座,狭缝平面位置的修正量为42.5mm ,MCU 一15型测微目镜分划板平面的修正量为27.0mm),否则将引起较大的系统误差.(3)测量d1、d2时,由于透镜像差的影响,将引入较大误差,可在透镜L '上加一直径约lcm 的圆孔光阑(用黑纸)以增加d1、d2测量的精确度.(可对比一下加或不加光阑的测量结果.)[思考]1.双棱镜和光源之间为什么要放一狭缝?为何缝要很窄且严格平行于双棱镜脊才可以得到清晰的干涉条纹?2.试证明公式21d d d ='。
实验17菲涅耳双棱镜干涉测波长
实验17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测波长利用菲涅耳双棱镜可以获得两束相干光以实现光的干涉。
双棱镜实验和双平面反射镜实验及洛埃镜实验一起,在确立光的波动学说的历史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它也是一种用简单仪器测量光波波长的主要元件。
双棱镜是利用分波阵面法获得相干光的光学元件,本实验用双棱镜实验装置测单色光的波长。
实验目的和学习要求1. 学习用双棱镜干涉测量单色光波长的原理和方法;2. 进一步掌握光学系统的共轴调整;3. 学会测微目镜的使用;4. 练习逐差法处理数据和计算不确定度。
实验原理如果两列光波其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位相差恒定,且振幅差别不太悬殊的情况下,它们在空间相遇时叠加的结果,将使空间各点的光振幅有大有小,随地而异,形成光的能量在空间的重新分布。
这种在空间一定处光强度的稳定加强或减弱的现象称为光的干涉。
获得相干光源,依其原理不同可分为分振幅法和分波阵面法,牛顿环和劈尖干涉是分振幅的干涉,双棱镜是利用分波阵面法而获得相干光源的。
菲涅耳双棱镜可以看作是由两块底面相接、棱角很小(约为1°)的直角棱镜合成的。
若置波长为λ的单色狭条光源S0于双棱镜的正前方,则从S0射来的光束通过双棱镜的折射后,变为两束相重叠的光,这两束光仿佛是从光源S0的两个虚像S1和S2射出的一样。
由于S1和S2是两个相干光源,所以若在两束光相重叠的区域内再放一屏,即可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如图17-1)因为干涉场范围比较窄,干涉条纹的间距也很小,所以一般要用测量显微镜或测微目镜来观察。
图17-1 双棱镜干涉光路现在讨论屏上干涉条纹的分布情况,分别从相干光源S1和S2发出来的光相遇时,若它们之间的光程差δ恰等于半波长(λ/2)的奇数倍,则两光波叠加后为光强极小值;若δ恰等于波长λ的整数倍,两光波叠加后得光强极大值。
即暗纹条件δ = (2-1)λ / 2 = ± 1, ±2 ,……(17-1)明纹条件δ = λ= 0 , ± 1, ±2 , ……(17-2)如图(17-2)所示,设S1和S2是双棱镜所产生的两相干虚光源,其间距为,屏幕到S1S2平面的距离为D,若屏上的P0点到S1和S2的距离相等,则S1和S2发出的光波到P0的光程也相等,因而在P0点相互加强而形成中央明条纹。
双棱镜干涉
u( )
E u( ) 100%
实验结果的定性分析
提示:根据实验条件和各 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定性分析 误差来源,说明其对实验结果 准确度的影响
问题思考
本实验采用激光光源,若 用钠光作光源,双棱镜产生的 干涉条纹有无变化?用白光照 射时,干涉条纹怎样变化,请 描绘出干涉图样。
在双棱镜和测微目镜间插入透镜L, 移动L,可观察到两个位置成清晰的实像, 记录虚光源缩小像的间距 b 和放大像的
间距 b ,并测量相应的像距及物距。对 应于b 和 b的像距及物距的关系为:
u v u v
以上均须测量6次。
5、用米尺测量虚光源到测微目镜 分划板(观察屏)间的距离D.
几点说明
1、注意两个虚光源的位置在双棱镜附 近,实验中不要测错物距。
双棱镜干涉
菲涅耳双棱镜实验是一种分波阵面 的干涉实验,实验装置简单,但设计思 想巧妙。它通过测量毫米量级的长度, 可以推算出小于微米量级的光波波长。
1881年菲涅耳用双棱镜实验和双面 镜实验再次证明了光的波动性质,为波 动光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内容 操作要点
数据处理 问题思考
数据处理之一
1、根据测得的20个暗条纹的位置坐标,用逐
差法计算x 值,并计算u(x) 值。
提示:u(x) 的A类分量计算
设 l x10 j x j j 1、2、、10
则
10 x10 j x j i
l i1
n
n 1,2,,10
u(l)
10
2
x10 j x j l
i 1
实验原理
S1 a S0
S2
D
菲涅耳双棱镜可以看作两块底面相接、 棱角很小的直角棱镜合成的。当单色狭条 光源S0从棱镜正前方照射时,经双棱镜折射, 成为两束相重叠的光,它相当于光源S0 的 两个虚像S1、S2射出的光(相干光),在 两束光相重叠的区域内产生明暗相间的干 涉条纹.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的实验报告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掌握用双棱镜获得双光束干涉的方法,加深对干涉条件的理解.2.学会用双棱镜测定钠光的波长.【实验仪器】光具座,单色光源(钠灯),可调狭缝,双棱镜,辅助透镜(两片),测微目镜,白屏.【实验原理】如果两列频率相同的光波沿着几乎相同的方向传播,并且它们的位相差不随时间而变化,那么在两列光波相交的区域,光强分布是不均匀的,而是在某些地方表现为加强,在另一些地方表现为减弱(甚至可能为零),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干涉.菲涅耳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获得了双光束的干涉现象.图中AB 是双棱镜,它的外形结构如图2所示,将一块平玻璃板的一个表面加工成两楔形板,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A 较小(一般小于10).从单色光源发出的光经透镜L会聚于狭缝S,使S成为具有较大亮度的线状光源.从狭缝S 发出的光,经双棱镜折射后,其波前被分割成两部分,形成两束光,就好像它们是由虚光源S1和S2发出的一样,满足相干光源条件,因此在两束光的交叠.区域P1P2内产生干涉.当观察屏P 离双棱镜足够远时,在屏上可观察到平行于狭缝S 的、明暗相间的、等间距干涉条纹.图1 图2设两虚光源S1和S2之间的距离为d ',虚光源所在的平面(近似地在光源狭缝S 的平面内)到观察屏P 的距离为d ,且d d <<',干涉条纹间距为x ∆,则实验所用光源的波长λ为x d d∆'=λ因此,只要测出d '、d 和x ∆,就可用公式计算出光波波长.【实验内容】1.调节共轴(1)按图1所示次序,将单色光源M,会聚透镜L,狭缝S,双棱镜AB 与测微目镜P 放置在光具座上.用目视法粗略地调节它们中心等高、共轴,棱脊和狭缝S 的取向大体平行.(2)点亮光源M,通过透镜L 照亮狭缝S ,用手执白纸屏在双棱镜后面检查:经双棱镜折射后的光束,有否叠加区P1P2 (应更亮些)?叠加区能否进入测微目镜?当移动白屏时,叠加区是否逐渐向左、右(或上、下)偏移?根据观测到的现象,作出判断,进行必要的调节使之共轴.2.调节干涉条纹(1)减小狭缝S 的宽度,绕系统的光轴缓慢地向左或右旋转双棱镜AB,当双棱镜的棱脊与狭缝的取向严格平行时,从测微目镜中可观察到清晰的干涉条纹.(2)在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后,为便于测量,将双棱镜或测微目镜前后移动,使干涉条纹的宽度适当.同时只要不影响条纹的清晰度,可适当增加狭缝S的缝宽,以保持干涉条纹有足够的亮度.(注:双棱镜和狭缝的距离不宜过小,因为减小它们的距离,S1、S 2间距也将减小,这对d '的测量不利.)3.测量与计算(1)用测微目镜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x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可测出n 条(10~20条) 干涉条纹的间距x ,除以n,即得x ∆.测量时,先使目镜叉丝对准某亮纹(或暗纹)的中心,然后旋转测微螺旋,使叉丝移过n 个条纹,读出两次读数.重复测量几次,求出x ∆. (2)用光具座支架中心间距测量狭缝至观察屏的距离d .由于狭缝平面与其支架中心不重合,且测微目镜的分划板(叉丝)平面也与其支架中心不重合,所以必须进行修正,以免导致测量结果的系统误差.测量几次,求出d .(3)用透镜两次成像法测两虚光源的间距d '.参见图3,保持狭缝S 与双棱镜AB 的位置不变,即与测量干涉条纹间距x ∆时的相同(问:为什么不许动?),在双棱镜与测微目镜之间放置一已知焦距为f '的会聚透镜L ',移动测微目镜使它到狭缝S 的距离f d '>4,然后维持恒定.沿光具座前后移动透镜L ',就可以在L '的两个不同位置上从测微目镜中看到两虚光源S1和S 2经透镜所成的实像1S '和2S ',其中一组为放大的实像,另一组为缩小的的间距1d 和两缩小实像.分别测得两放大像像的间距2d ,则按下式即可求得两虚光源取平均值d '. 的间距d '.多测几次,21d d d ='图3(4)用所测得的x ∆、d '、d 值,代入式(7—1),求出光源的波长λ.(5)计算波长测量值的标准不确定度.【注意事项】(1)使用测微目镜时,首先要确定测微目镜读数装置的分格精度,要注意防止回程差,旋转读数鼓轮时动作要平稳、缓慢,测量装置要保持稳定.(2)在测量d 值时,因为狭缝平面和测微目镜的分划板平面均不和光具座滑块的读数准线(支架中心)共面,必须引人相应的修正(例如,GP 一78型光具座,狭缝平面位置的修正量为42。
双棱镜测钠光波实验报告
1. 了解双棱镜干涉现象,掌握同轴等高光路的调节方法。
2. 通过观察双棱镜产生的双光束干涉现象,进一步认清光的波动特性。
3. 学会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
二、实验原理光的干涉必须符合相干条件。
由于不存在符合相干条件的两个独立光源,因此要想实现光的干涉,必须对一单色光源采用分波阵面或分振幅的方法来产生干涉。
在物理学发展史上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以及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双平面反射镜干涉、劳埃德镜干涉实验都是利用分波阵面的方法来研究光的干涉现象。
菲涅耳双棱镜的外形结构及主截面示意图如图1(a)、(b)所示。
斜面与底面的夹角(楔角)一般小于1°。
图1 菲涅耳双棱镜外形结构图(a)和菲涅耳双棱镜主截面示意图(b)用菲涅耳双棱镜测钠光波长的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其干涉光路图见图3。
图2 菲涅耳双棱镜测钠光波长的实验装置图图3 菲涅耳双棱镜侧钠光波长的光路图图2和图3中双棱镜的棱脊与单缝的长度方向平行,P是测微目镜的观测平面(测微目镜调好焦后,观测面就位于其叉丝面上)。
三、实验仪器1. 双棱镜2. 可调单狭缝3. 辅助凸透镜(2片)4. 测微目镜5. 光具座(二维滑块支架3个,一维滑块支架2个)6. 钠光灯7. 白屏1. 将双棱镜、可调单狭缝、辅助凸透镜、测微目镜、光具座、钠光灯、白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
2. 将钠光灯发出的光经可调单狭缝后,通过辅助凸透镜会聚到双棱镜上。
3. 调节双棱镜,使光在双棱镜中产生干涉。
4. 通过测微目镜观察干涉条纹,并记录下干涉条纹的位置。
5. 重复步骤3和4,记录下多次干涉条纹的位置。
6. 利用干涉条纹的位置,计算出钠光波长。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记录下干涉条纹的位置,计算相邻干涉条纹之间的距离。
2. 利用公式λ = Dd/n,计算钠光波长,其中D为双棱镜的棱脊长度,d为相邻干涉条纹之间的距离,n为干涉条纹的数目。
3. 计算钠光波长的平均值。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观察到了双棱镜产生的双光束干涉现象,进一步认清了光的波动特性。
课件(双棱镜干涉)
mm
1
2
3
4
mm,缝、屏之间的距离D= 2、确定 a 的数值 mm
a
,u
,v
.
六、实验数据处理
1、用逐差法确定 x,以及 u(x) 2、计算光波波长 。(即 和 u ( ))
五、实验注意事项
1、调节光路时,狭缝的方向应严格与双棱镜棱脊平行,通过缝
谢谢观看!
又
a, x
0则
L r2 r1
2ax ax r2 r1 D
明条纹 k ax L k 0, 1, 2, 1 D (k ) 暗条纹 2
两相邻干涉明或暗条纹的间距为:
x :两相邻条纹之间的间距;
D :虚光源到观察屏间的距离;
x
D a x a D
3、测 x 和 D
调节缝屏之间的间距适中,固定狭缝,双棱镜,测微目镜位置不变。 移动测微目镜的读数鼓轮,测测缝、屏之间的距离 4、测 a 用凸透镜成像法测虚光源间距 a
a
u a v
5、计算 的值,并分析误差,提交完整实验报告。
五、实验数据记录 1、测量干涉条纹间距 序号i
测微目镜
的光应对称的照射到棱脊的两侧。 2、在测量“3”与“4”中光源,狭缝及双棱镜的位置保持不变。 3、读条纹间距及虚光源间距时,测微目镜的一条十字叉丝应与 条纹或虚光源像平行。 六、课后作业 1、处理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2、为什么狭缝宽度较大时干涉条纹消失。 3、为什么狭缝方向必须与双棱镜棱脊平行才可以看到干涉条纹?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光路的等高共轴技术;
2、观察和描述双棱镜干涉现象及特点,体会如何保证实验条件; 3、用双棱镜测光波波长。 二、实验仪器 钠光灯、光具座、可调单缝狭缝、菲涅耳双棱镜,测微目镜、凸透镜。
双棱镜干涉测钠光波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实验实验题目双棱镜干涉测钠光波长一、摘要法国科学家菲涅耳(Augustin J.Fresnel)在1826年进行的双棱镜实验证明了光的干涉现象的存在,它不借助光的衍射而形成分波面干涉,用毫米级的测量得到纳米级的精度,其物理思想、实验方法与测量技巧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二、实验原理如果两列频率相同的光波沿着几乎相同的方向传播,并且这两列光波的位相差不随时间而变化,那么在两列光波相交的区域内,光强的分布不是均匀的,而是在某些地方表现为加强,在另一些地方表现为减弱(甚至可能为零),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干涉。
菲涅尔镜双棱镜可以看作是由两块底面相接、棱角很小的直角棱镜合成。
若置单色光源S于双棱镜的正前方,则从S射来的光束通过双棱镜的折射后,变成两束相互重叠的光,这两束光放佛是从光源的两个虚像S1 和S2是两个相干光源,所以若在两束光想重叠的区域内放置一屏,即可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菲涅耳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获得了双光束的干涉现象.图中双棱镜B是一个分割波前的分束器,它的外形结构如图2所示.将一块平玻璃板的上表面加工成两楔形板,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较小(一般小于1°). 当狭缝S发出的光波投射到双棱镜B上时,借助棱镜界面的两次折射,其波前便分割成两部分,形成沿不同方向传播的两束相干柱波.通过双棱镜观察这两束光,就好像它们是由虚光源和发出的一样,故在两束光相互交叠区域内产生干涉.如果狭缝的宽度较小且双棱镜的棱脊和光源狭缝平行,便可在光屏上观察到平行于狭缝的等间距干涉条纹。
双棱镜的干涉条纹图设代表两虚光源和间的距离,为虚光源所在的平面(近似地在光源狭缝S的平面内)至观察屏Q的距离,且,任意两条相邻的亮(或暗)条纹间的距离为,则实验所用光波波长可由下式表示:(根据形成明、暗条纹的条件,当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偶数倍时产生明条纹,当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产生暗条纹)(1)上式表明,只要测出、和,就可算出光波波长。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
研究性实验报告光的干涉实验(分波面法)激光的双棱镜干涉菲涅耳双棱镜干涉摘要:两束光波产生干涉的必要条件是:1)频率相同;2)振动方向相同;3)相位差恒定。
产生相干光的方式有两种:分波阵面法和分振幅法。
本次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就属于分波阵面法。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是一个经典而重要的实验,该实验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共同奠定了光的波动学的实验基础。
一、实验重点1)熟练掌握采用不同光源进行光路等高共轴调节的方法和技术;2)用实验研究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并测定单色光波长;3)学习用激光和其他光源进行实验时不同的调节方法。
二、实验原理菲涅耳双棱镜可以看成是有两块底面相接、棱角很小的直角棱镜合成。
若置单色光源S0于双棱镜的正前方,则从S0射来的光束通过双棱镜的折射后,变为两束相重叠的光,这两束光仿佛是从光源S0的两个虚像S1和S2射出的一样。
由于S1和S2是两个相干光源,所以若在两束光相重叠的区域内放置一个屏,即可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如图所示,设虚光源S 1和S 2的距离是a ,D 是虚光源到屏的距离。
令P 为屏上任意一点,r 1和r 2分别为从S 1和S 2到P 点的距离,则从S 1和S 2发出的光线到达P 点得光程差是:△L= r 2-r 1令N 1和N 2分别为S 1和S 2在屏上的投影,O 为N 1N 2的中点,并设OP=x ,则从△S 1N 1P 及△S 2N 2P 得:r 12=D 2+(x-2a)2r 22=D 2+(x+2a)2两式相减,得:r 22- r 12=2ax另外又有r 22- r 12=(r 2-r 1)(r 2+r 1)=△L(r 2+r 1)。
通常D 较a 大的很多,所以r 2+r 1近似等于2D ,因此光程差为:△L=Dax 如果λ为光源发出的光波的波长,干涉极大和干涉极小处的光程差是:= k λ (k=0,±1, ±2,…) 明纹=212 k λ (k=0,±1, ±2,…) 暗纹由上式可知,两干涉条纹之间的距离是:△x=aDλ 所以用实验方法测得△x ,D 和a 后,即可算出该单色光源的波长λ=Da△x三、实验方案 1)光源的选择当双棱镜与屏的位置确定之后,干涉条纹的间距△x 与光源的波长λ成正比。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
研究性实验报告光的干涉实验(分波面法)激光的双棱镜干涉菲涅耳双棱镜干涉摘要:两束光波产生干涉的必要条件是:1)频率相同;2)振动方向相同;3)相位差恒定。
产生相干光的方式有两种:分波阵面法和分振幅法。
本次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就属于分波阵面法。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是一个经典而重要的实验,该实验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共同奠定了光的波动学的实验基础。
一、实验重点1)熟练掌握采用不同光源进行光路等高共轴调节的方法和技术;2)用实验研究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并测定单色光波长;3)学习用激光和其他光源进行实验时不同的调节方法。
二、实验原理菲涅耳双棱镜可以看成是有两块底面相接、棱角很小的直角棱镜合成。
若置单色光源S0于双棱镜的正前方,则从S0射来的光束通过双棱镜的折射后,变为两束相重叠的光,这两束光仿佛是从光源S0的两个虚像S1和S2射出的一样。
由于S1和S2是两个相干光源,所以若在两束光相重叠的区域内放置一个屏,即可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如图所示,设虚光源S 1和S 2的距离是a ,D 是虚光源到屏的距离。
令P 为屏上任意一点,r 1和r 2分别为从S 1和S 2到P 点的距离,则从S 1和S 2发出的光线到达P 点得光程差是:△L= r 2-r 1令N 1和N 2分别为S 1和S 2在屏上的投影,O 为N 1N 2的中点,并设OP=x ,则从△S 1N 1P 及△S 2N 2P 得:r 12=D 2+(x-2a)2r 22=D 2+(x+2a)2两式相减,得:r 22- r 12=2ax另外又有r 22- r 12=(r 2-r 1)(r 2+r 1)=△L(r 2+r 1)。
通常D 较a 大的很多,所以r 2+r 1近似等于2D ,因此光程差为:△L=Dax 如果λ为光源发出的光波的波长,干涉极大和干涉极小处的光程差是:= k λ (k=0,±1, ±2,…) 明纹=212 k λ (k=0,±1, ±2,…) 暗纹由上式可知,两干涉条纹之间的距离是:△x=aDλ 所以用实验方法测得△x ,D 和a 后,即可算出该单色光源的波长λ=Da△x三、实验方案 1)光源的选择当双棱镜与屏的位置确定之后,干涉条纹的间距△x 与光源的波长λ成正比。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的原理和方法-光学论文-物理论文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的原理和方法-光学论文-物理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在相衬成像、全息显微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为了进一步发挥菲涅耳双棱镜干涉效能,本文首先提出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原理,探究菲涅耳双棱镜干涉的试验方法,最后阐述干涉实验注意事项。
关键词:菲涅耳双棱镜; 干涉研究; 信息光学;发过科学家菲涅尔自主发明了双棱镜光学干涉试验,可以测量光波波长。
菲涅耳双棱镜作为是一种平玻璃板上表面加工成两楔形面,两楔面角大致相等。
双棱镜一些参数,如折射率、楔角、双棱镜厚度对整个信息光学试验有着重要影响。
试验中对楔角、对折射率进行分光计、等厚干涉等测量,从而实现菲涅耳双棱镜干涉。
为了进一步强化菲涅耳双棱镜在全息显微相衬成像用中的应用以及掌握其物理机制。
本文重点从信息光学角度出发,探究菲涅耳双棱镜干涉方法。
一、实验原理菲涅耳双棱镜实验作为一种基于信息光学的干涉实验,实验装置较为简单,但原理十分的巧妙。
是通过测量毫米量级长度,得出小于微米量级的光束波长。
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菲涅尔通过双面镜、双棱镜试验验证了光波动性质,这也为推动波动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实验原理是:将玻璃板表面加工成对称楔形,两侧和棱脊垂直,通常楔角小于1。
在单色光源照在双棱镜表面上时,光束折射之后会形成两个光源发出的光,也就是双列光波频率相同,传播方式也基本相同,相位差不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所以在两列光波相交区域,此时光强分布不均匀,满足光的相干条件,这种棱镜就是菲涅耳双棱镜。
双棱镜作为一个分割波前的分束器。
单色光源发出光波在经过光波投射到双棱镜上时,会产生折射作用,将波前划分为两个部分,沿着不同方向传播两束相干柱波。
对这两束光观察,好像是由双棱镜发出的光,所以在相互交叠区域出现了干涉情况。
如果狭缝宽度不足,则双棱镜棱脊、光源平行,即可在白屏上观察狭缝、平行等间距干涉条纹。
二、实验方案(一)光源选择在确定了双棱镜、白屏位置时,此时干涉条纹间距与光源波长成正比。
菲涅尔干涉实验报告
菲涅尔干涉测钠光波长【实验目的】(1)观察双棱镜干涉现象,测量钠光的波长。
(2)学习和巩固光路的同轴调整。
(3)通过观察双棱镜产生的双光束干涉现象,理解产生干涉的条件。
(4)学习测微目镜的使用及测量。
【实验仪器】光源、双棱镜、可调狭缝、凸透镜、观察屏、光具座、测微目镜。
【实验原理】菲涅耳双棱镜可以看作是由两块底面相接、棱角很小(约为 1°)的直角棱镜合成。
若置单色狭条光源S0于双棱镜的正前方,则从S0 射来的光束通过双棱镜的折射后,变为两束相重叠的光,这两束光仿佛是从光源S 0的两个虚象S 1 及S 2 射出的一样(见图1)。
由于S 1 和S 2 是两个相干光源,所以若在两束光相重叠的区域内放一屏,即可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设a 代表两虚光源1S 和2S 间的距离,D 为虚光源所在的平面(近似地在光源狭缝S 的平面内)至观察屏Q 的距离,且a 《D ,任意两条相邻的亮(或暗)条纹间的距离为ΔX ,则实验所用光波波长λ可由下式表示:X Da∆=λ (12-1)上式表明,只要测出a 、D 和ΔX ,就可算出光波波长。
由于干涉条纹宽度ΔX 很小,必须使用测微目镜进行测量.两虚光源间的距离a ,可用一已知焦距为f 的会聚透镜L ,置于双棱镜与测微目镜之间,如图12-3所示,由透镜两次成像法求得.只要使测微目镜到狭缝的距离大于4f ,前后移动透镜,就可以在透镜的两个不同图12-2 双棱镜B 外形结构图位置上从测微目镜中看到两虚光源1S 和2S 经透镜所成的实像,其中之一为放大的实像,另一个为缩小的实像.如果分别测得两放大像的间距1d ,和两缩小像的间距2d ,则根据下式a= 21d d (12-2)即可求得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a .图12-3 双棱镜干涉实验装置【实验内容】 实验步骤 (1) 仪器调节 ① 粗调将缝的位置放好,调至竖直,根据缝的位置来调节其他元件的左右和高低位置,使各元件中心大致等高。
大学物理-菲涅尔双棱镜测钠光波长实验报告
菲涅尔双棱镜测钠光波长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学习调整复杂光路的方法。
2、掌握用双光束干涉测波长的一种方法,加深理解干涉的本质与产生干涉的必要条件。
3、学习测微目镜的使用。
实验原理:由折射原理,形成S的两虚像S1 、S2为两相干虚光源,重叠区域内产生干涉条纹。
实验仪器:光学光具座主架、菲涅尔双棱镜、钠灯、单缝、测微目镜、透镜、米尺以及白屏等。
实验步骤:1、调整各个光学元件,达到等高共轴(利用白屏)。
2、交替微调狭缝宽度和双棱镜棱脊取向,直至得到清晰的干涉条纹。
3、测量干涉条纹间距y,测出连续10条以上条纹的总间距,再用条数除之。
测量3次,取平均。
4、用米尺测量从单缝到测微目镜分化板面(鼓轮中央)的距离,测量一次,定出最大测量误差。
5、量两个虚光源的距离。
分别测出两个虚光源所成大小实像的距d 1和d 2。
利用公式21d d d =,计算两虚光源的间距。
测三次取平均值。
6、利用公式计算钠灯光的波长,误差小于3%(钠光波长为5893Ǻ)。
数据处理:误差分析:误差来源:1、各光学器件难以精确调至等高同轴。
2、大小实像的间距较小,用刻度尺较难测得准确值,因此d1和d2及d 的测量误差较大。
3、使用测微目镜测量时,由于仪器不能很好地被固定,因此不能做到完全平稳地调节鼓轮,目镜的位置发生了小范围偏移,导致测得的条纹间距不够准确。
问题讨论:实验中我发现将双棱镜与狭缝间距调节到一个合适的值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
若间距过大,则找不到大像;若间距过小,则条纹亮度不足,无法清楚观察到干涉条纹,不利于测量条纹间距。
因此需要找到一个平衡位置保证两实像大小合适,并且干涉条纹亮度尽可能大。
课后问题:试用双棱镜劈尖角A,光源与棱镜的距离d,双棱镜折射率n,把两个虚光源s1和s2的间距表示出来。
用菲涅尔双棱镜测量光波波长实验报告
用菲涅尔双棱镜测量光波波长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菲涅尔双棱镜干涉的原理和方法。
2、学会使用测量显微镜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
3、测量光波的波长,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二、实验原理菲涅尔双棱镜可以看作是由两块底面相接、顶角很小的直角棱镜合成。
当一束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在双棱镜的表面时,经折射后形成两束相干光。
这两束光好像是从两个虚光源发出的一样,在它们相遇的区域产生干涉条纹。
设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为 d,虚光源到屏的距离为 D,相邻两条干涉条纹的间距为Δx,则根据光的干涉理论,光波的波长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λ =Δxd / D三、实验仪器1、钠光灯:提供单色光源。
2、菲涅尔双棱镜。
3、测量显微镜:用于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
4、光具座:用于固定和调节光学元件的位置。
四、实验步骤1、调节光路将钠光灯、菲涅尔双棱镜和测量显微镜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使它们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
调节钠光灯的位置,使其发出的光能够均匀照亮双棱镜。
调节双棱镜的位置,使其棱脊与光具座平行,并使干涉条纹清晰可见。
2、测量干涉条纹间距转动测量显微镜的测微鼓轮,使叉丝对准干涉条纹的中心。
沿一个方向移动测量显微镜,依次测量若干条干涉条纹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3、测量虚光源到屏的距离 D 和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 d用米尺测量虚光源到屏的距离 D。
通过测量双棱镜的几何尺寸和它在光具座上的位置,计算出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 d。
4、重复测量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多次测量,以减小测量误差。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测量干涉条纹间距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条纹序号|位置(mm)||||| 1 | 1025 || 2 | 1150 || 3 | 1270 || 4 | 1395 || 5 | 1520 |相邻条纹间距的平均值:Δx =(1150 1025 + 1270 1150 + 1395 1270 + 1520 1395)/ 4= 125 mm2、虚光源到屏的距离 D = 50000 mm3、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 d 的计算:双棱镜的折射率 n = 15,顶角α = 05°,双棱镜的厚度 t = 500 mm,双棱镜到测量显微镜的距离 L = 30000 mm。
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
六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5
七 误差分析………………………………………………………………………………..6
八 参考文献………………………………………………………………………………..6
2
一 实验名称:菲涅尔双棱镜干涉 二 实验目的:(1) 观察双棱镜干涉现象,测量钠光的波长。 (2) 学习和巩固光路的同轴调整。 三 实验器材: 钠灯, 透镜 L1 (f=500mm) ,二维架,可调狭缝, 双棱镜, 测微目镜架, 测微目镜, 二维平移底座, 三维平移底座, 升降调节座。
平均值: d1=1பைடு நூலகம்804mm
d2=0.4193mm d= d1d2 ≈ 0.87mm
测狭缝到目镜的距离(单位:mm) 狭缝位置 r1 346.0 测微目镜位置 r2 964.0 L= r2−r1 618.0
5
测量结果 钠光的波长为:λ = Δχ =
L d 0.87×0.4498 618.0
= 6.33 × 102 nm
4
六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测干涉条纹(单位:mm) 次数 条纹位置 χ1 1 2 3 4 5 4.931 3.554 4.634 3.685 3.478 χ2 3.575 4.450 5.958 4.617 4.828 被测条纹数 (N) 3 2 3 2 3 0.452 0.448 0.438 0.461 0.450 χ − χ1 Δχ= 2 N
四 实验原理:双棱镜干涉实验与双缝实验、双面镜实验等一样,都 为光的波动学说的建立起过决定性作用, 同时也是测量光波波长的一 种简单的实验方法。 双棱镜干涉是光的分波阵面干涉现象, 由S 发出 的单色光经双棱镜折射后分成两列, 相当于从两个虚光源S1 和S2 射 出的两束相干光。这两束光在重叠区域内产生干涉,在该区域内放置 的测微目镜中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 根据光的干涉理论能够得出相邻 两明(暗)条纹间的距离为∆χ = λ,即可有λ = Δχ其中d 为两个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数据记录与处理
一、 原始数据记录
1.1 20 组条纹刻度读数(单位 mm)
i
1 2.615 8 5.613 15 8.534
2 3.061 9 5.943 16 8.971
3 3.436 10 6.284 17 9.401
4 3.934 11 6.694 18 9.838
5 4.421 12 7.141 19 10.211
4
实验步骤
1.各光学原件的共轴调节
(1)调狭缝与凸透镜等高共轴 将狭缝贴紧钠光灯放在光具座上,接着依次放上透镜和白屏,用二次成像法 使狭缝与透镜等高共轴。
2.调整测微目镜、狭缝和透镜等高共轴
用测微目镜取代白屏, 并置于距离狭缝八十厘米位置上,进一步用二次成像 法调至测微目镜叉丝与狭缝、透镜等高共轴。
讨论...................................................................................................................... 10 1. 2. 3. 误差分析 ............................................................................................. 10 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 ......................................................................... 10 实验感想 ............................................................................................. 10
双棱镜的干涉条纹图
2
设 d 代表两虚光源 S1 和 S 2 间的距离, D 为虚光源所在的平面(近似地在光源 狭缝 S 的平面内)至观察屏 Q 的距离,且 d D ,任意两条相邻的亮(或暗)条 纹间的距离为 x ,则实验所用光波波长 可由下式表示: (根据形成明、暗条纹 的条件, 当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偶数倍时产生明条纹,当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 时产生暗条纹) :
8
U b(x )
仪 3
2.87 10 - 3 nm U a(x ) 0.447
合成不确定度 U X
U A2 U B2 0.5296 nm
U (s) U (s ' ) 0.5 ; x bb'
U (b) U (b ' ) 0.025 b' 又 b ;
6 4.743 13 7.513 20 10.631
7 5.180 14 8.001
xi
i
xi
i
Xi
1.2.虚光源放大像/缩小像之间的间距 b 和 b ' (单位 cm)
i
1 5.601 4.973
2 7.385 5.845
3 5.611 4.980
b
b'
求取平均值:
b
b'
1.3.成放大/缩小像时的物距(单位:cm) 成放大像时的物距 S ' 成缩小像时的物距 S
故:
S S'
U ( )
(b ') (S S ') U (x ) U (b ) ' x b ' b S S =2.26nm ③ 最终结果表达式
4.干涉条纹的调整
要通过测微目镜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 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狭缝宽度足够窄, 以使缝宽上相应各点为相干光,具有良好的条纹视见度。但狭缝不能过窄,过窄 光强太弱, 同样无法观察到干涉条纹;棱镜的背脊反射形成的虚狭缝必须与狭缝 的取向互相平行, 否则缝的上下相应各点光源的干涉条纹互相错位叠加,降低条 纹视见度,也无法观察到干涉条纹。
b xy x. y x 2 x 2 =0.3507; x =0.3276;
a y b x =0.6169;
r xy x.. y ( x 2 x )( y 2 y ) =0.99989;
2 2
S X
X
5 i 1
i
X
2
5 5 1
0.00447
附:原始数据记录单.......................................................................................... 12
II
实验原理
如果两列频率相同的光波沿着几乎相同的方向传播, 并且这两列光波的位相 差不随时间而变化,那么在两列光波相交的区域内,光强的分布不是均匀的,而 是在某些地方表现为加强, 在另一些地方表现为减弱(甚至可能为零),这种现象 称为光的干涉。 菲涅尔镜双棱镜可以看作是由两块底面相接、棱角很小的直角棱镜合成。若 置单色光源 S 于双棱镜的正前方,则从 S 射来的光束通过双棱镜的折射后,变成 两束相互重叠的光,这两束光放佛是从光源的两个虚像 S1 和 S2 是两个相干光 源, 所以若在两束光想重叠的区域内放置一屏, 即可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菲涅耳利用如图 1 所示装置,获得了双光束的干涉现象.图中双棱镜 B 是一 个分割波前的分束器, 它的外形结构如图 2 所示。 将一块平玻璃板的上表面加工 成两楔形板,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较小(一般小于 1°). 当狭缝 S 发出的光波 投射到双棱镜 B 上时,借助棱镜界面的两次折射,其波前便分割成两部分,形成 沿不同方向传播的两束相干柱波.通过双棱镜观察这两束光,就好像它们是由虚 光源������1 和������2 发出的一样,故在两束光相互交叠区域内产生干涉.如果狭缝的宽度 较小且双棱镜的棱脊和光源狭缝平行, 便可在光屏 Q 上观察到平行于狭缝的等间 距干涉条纹。
5、测量
条纹间距 x 可直接用测微目镜测出。虚光源间距 d 用二次成像法测的:当 保持物、 屏位置不变且间距大于 4f 时, 移动透镜可在其间两个位置成清晰的像, 一个是放大像,一个是缩小像。设 b 为虚光源缩小像之间的间距,bˊ为放大像 之间的间距,则两虚光源的实际距离为 d= bb' ,其中 b 和 bˊ由测微目镜独处。 同时根据两次成像的规律,若分别测出缩小像和放大像时的物距 S 和 Sˊ,则物
U a (x) 0.00447
② 求波长并计算相对误差 取理论值 0 589.3nm bb ' 5.331 10 7 m S S'
0 0
100 % 9.53%
则相对误差 %
③对 的不确定度进行计算
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
——钠光菲涅耳双棱镜干涉
第 学 第 学
一
作
者 号
朱君磊 11151035 侯怡鑫 11151056
二
作
者 号
2012 年 12 月 2 日
摘要
法国科学家菲涅耳(AugustinJ.Fresnel)在 1826 年进行的双棱镜实验证明 了光的干涉现象的存在, 它不借助光的衍射而形成分波面干涉,用毫米级的测量 得到纳米级的精度,其物理思想、实验方法与测量技巧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0.871 1.780
56.0 41.0
二、 i
数据处理 1 0.375 2 0.498 3 0.487 4 0.465 5 0.475 6 7 0.456
X 0.446
7
i
X 0.442
8 0.424
9 0.454
10 0.467
11 0.446
12 0.452
13
14 0.446
i
X 0.484
测微目镜的结构与读数方法 2、测读方法: (1) 、调节目镜,看清叉丝(如图 3 b 所示) 。 (2) 、转动鼓轮,使叉丝的交 点或双线与被测物的像的一边重合,读取一个数,转动鼓轮,使叉丝交点或双线 压被测物的的另一边,再读一个数,两数之差即为被测物尺寸。读数时,毫米以 下数位从测微鼓轮上读取。读数精确到 0.01mm ,估读到 0.001mm 。 (3) 、测量时。鼓轮转动要缓慢,且只能沿一个方向转动测量,如中途的转 或从两个方向进行测量,都要造成空回误差,数据无效。还应注意消除目的物与 叉丝之间的视差。
3.调整双棱镜与其他原件等高共轴
在狭缝与透镜之间放上双棱镜,止目测粗调二者等高,使得双棱镜到狭缝的 距离为二十厘米,上下左右移动双棱镜并转动狭缝, 。这时屏上出现两条平行亮 线(狭缝像) ,如两亮线一高一低,表示双棱镜棱脊与狭缝不平行,则要旋转双 棱镜使两亮线等高(有的双棱镜固定不可调,则旋转狭缝) ;如两亮线一粗亮, 一细暗, 表示棱镜的棱脊未通过透镜光轴, 则应平移双棱镜, 使两亮线等宽等亮。
5
到像屏之间的距离 D=S+Sˊ。得波长与各测量量之间的关系为
x bb' S S '
①条纹间距 x 。连续测量 20 个条纹的位置 Xi,如果视场内干涉条纹没有布满, 则可对测微目镜的水平位置略作调整,视场太暗可旋转偏振片调亮。测量中注 意: 调分划板上的竖线与与干涉条纹平行, 测量时, 鼓轮只能向一个方向旋转, 防止产生回程差。 ②测虚光源缩小像间距 b 及透镜物距 S。 ③同理测量虚光源放大像间距 bˊ及透镜物距 Sˊ
1
目录
目录 ..................................................................................................................... II 实验原理................................................................................................................ 2 实验仪器................................................................................................................ 4 实验步骤................................................................................................................ 5 数据记录与处理.................................................................................................... 7 一、 二、 原始数据记录.................................................................................... 7 数据处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