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论老舍小说的京味——浅谈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内容摘要】“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它不仅是北京的风景气候,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与京味小说有密切的关系,老舍小说中的“京味”源于土生土长得古都市民的北京情结,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了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独特京味特征。
【关键词】京味;平民色彩;独特的语言艺术;文化底蕴多年来,京味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因为是生活的淳朴,纯真的体现。
京味小说作为一种富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文学现象,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根基。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及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出生于清末“多事之秋”的戊戌年底,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
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平民市民阶层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题材都是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幽默艺术着力描绘北京的民俗风情,体现了北京人的特殊文化心态。
精心寻找北京市民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气质,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刻画北京市民的生存状况,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的独特的京味特征。
一.浓厚的平民色彩,展现各个市民阶层的京味文化。
(一)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京味”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舍。
同时,老舍也把握住了“京味”文化精髓。
浓厚平民色彩的“京味”是老舍作品中的极其鲜明的特色。
“京味”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包括了老舍对北京独特感情色彩的表露,也包括了老舍对北京地方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以及展示中由浅入深所呈现的文化趣味。
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作为一种风格现象,“京味”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作品“京味”的主要表现为:(1)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老舍描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以及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等,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充溢着浓郁的北京味儿,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2)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涵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至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而叹惋不已。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3)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与趣味①老舍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受到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②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这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这样,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就具有了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这主要表现在老舍的早期创作中。
从《离婚》开始,老舍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
(4)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老舍的语言艺术也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
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浅易的口语,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精致的美,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摘要: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一系列佳作。
老舍文学丰富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他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市,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三)独特的语言艺术;(四)北京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
关键词:老舍艺术风格京味特征北京市民市民风情生活场景人生世相文化特征市民风俗北京口语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离婚》、《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长篇佳作,以及《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短篇杰作,逼真而生动地展现了在古城文化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市民文化,构筑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世界,描绘了一幅现代北京市民的“清明上河图”。
老舍文学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京味’是由与城市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赵园语)“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这不仅只是北京的风景气候,它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
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稔熟。
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1、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描写中,他描写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
浅谈老舍小说艺术
浅谈老舍小说艺术导语: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作家。
他的文学创作具有很高的价值,他的体现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
老舍先生的创作非常广泛,有大量享誉中外的话剧,有为数可观的和通俗文学作品,但更能集中体现作家思想深度和艺术风格的还是他的创作。
一、京味幽默小说的典型1899年2月3日,老舍先生出生在乱世之中的北京。
他的诞生日是旧历小年,第二天就逢立春,所以他的父亲给他取名舒庆春。
老舍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他的父亲就是被侵略军烧残致死的。
老舍后来回忆道:在我的童年时期,我几乎不需要听什么吞孩子的恶魔,母亲口中的洋兵是比中巨口獠牙的恶魔更为凶暴的。
童年的记忆给作家留下一生都无法抹灭的印象。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童年记忆是一个人精神品格的基石,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
老舍的童年给他带来心灵的创伤,加之他天生敏感好思,悟性高,从而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以便抚平心灵深处的伤口。
(一) 老舍小说的京味渊源。
一个人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等等,是受这个人所处的地域影响的,就像北方人吃面南方人吃饭一样。
作家的语言习惯,创作风格是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所置身的语言氛围相关联。
老舍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北京度过的,在这里学习、生活。
他在私塾里念过“四书”、“五经”,在新式学校里念完小学、中学,后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历任小学教员、校长、员、教育部的公务员等。
因不满教育界的黑暗现状,愤然辞职。
他的文学创作天赋,在读小学时就已暴露出来,得到老师较高的评价。
在北京起源后波及全国的“五四”运动,让老舍在思想上产生“大地震”,并决定了他以后的人生方向。
这给他创造了成为作家的条件。
他回忆道:“假若没有‘五四’运动,我很可能终作这样的人;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敬敬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此而已。
我绝对不会忽然想去搞文艺。
”老舍成了一名作家,是历史的必然和个人选择相结合的结果。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
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
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
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
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
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正因为北京的自然景观都像积水潭这般丽,富有朝气,所以老舍不惜笔墨地再三咏叹,以显示古老北京的魅力。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的文字丰富多彩,情感细腻,充满着京味。
那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语言老舍小说的语言特点是京味十足,他将北京方言融入到小说中,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生动性和形象力。
他常常使用北京话的特别说法,比如“也好意思,他头一次撞上这样儿的事儿”、“你吓我一跳儿!”、“离奇得很!”等等。
通过这种委婉、生动的语言,他成功塑造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北京人物形象。
二、题材老舍小说的题材很多都是以北京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京城的生活、人物、风俗为主要素材。
他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把表面琐碎的生活细节转变成深刻的思考,体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
三、人物形象老舍小说的人物形象也十分具有京味特征,他们往往是普通百姓,通过他们的生活、言谈行为,展现出京城人民的风貌和生活状态。
比如,像《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小福子,以及《茶馆》中的老板娘、看门大爷等,他们都是背负着社会压力的艰苦生活者,他们的经历、生活状态以及话语口音等都清晰地展现了他们的京味。
四、风景描写老舍小说中的风景描写,其中京城的街巷、胡同、楼房、街头巷尾、老旧派出所、茶馆等等,都是传统的北京风景。
他的描写技巧非常细致入微,不仅刻画了建筑的外在特点,还把人文特色融入到其中。
如《茶馆》中的茶馆(也是小吃店)、派出所里的走廊、见义勇为铜像和荒年负责人像等等这些细节,都让这些场景鲜活起来。
综上所述,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表现在语言、题材、人物形象和风景描写上,他将京味深深地融入到小说中,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老舍小说中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京味小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风格流派。
北京是几个少数构建了自身文化体系的城市。
京味小说的发展自老舍开始可以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批京味小说家的出现,才推动了京味小说作为一个风格流派的形成。
这一时期的京味小说继承了老舍时期的传统,又对其有所超越,并对90年代的“新京味”写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主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研究了两篇文章中的京味特征,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京味小说这一小说流派,更加深刻的理解《老张的哲学》《二马》中京味的写作手法。
老舍先生开创了京味小说,通过对京味小说的研究,折射出京味小说的魅力,也更加全面地体现了京味小说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京味特征;《老张的哲学》;《二马》;I引言老舍的生长经历,是他的文学作品“京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的“贫民区”,对北京城和北京“胡同市民”的人和事了如指掌,在他的大脑里储存了无数个含有“京味”素材的文学语言细胞,为他日后的“京味”作品创作打下了独具特色的、丰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京味”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老舍文学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京味”。
老舍的作品,题材多来自北京市民生活,其所描写的风土人情、世间百态等,也均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1 老舍小说“京味”的体现1.1 北京传统、丰富的精神文化北京自元代以来便成了京都,几百年的帝京历史使北京文化中充满了贵族气。
贵族文化可以说是宫廷文化、官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衍生文化。
宫廷的奢华,官场上的应酬周旋,士大夫文人雅致的生活情趣,都渐渐浸濡到北京的城市文化中。
北平作为“六百年古都”,直到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之前,一直都是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而相对于中国东南新兴的沿海商业文明来说,以北平为中心的北中国又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宗法文明为主导。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是一部具有浓郁京味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运用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京城和人们的生活。
一、字词选用方面的京味老舍在选用字词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词汇。
比如,“扯蛋,胡扯,糊弄,忽悠”,这些都是北京方言中很常见的词汇,用来描绘人物的语言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同时,人物之间的交流也充满了淳朴的京味。
比如,“一块儿出来蹦动,让我撞着了”中的“蹦动”即为“闲逛”的意思,“撞着”则是指“碰到”,这些词汇看似平凡,但却是地地道道的北京方言。
此外,在小说中,老舍还运用了许多京城的特有词汇,比如“板子”、“生炉子”、“大车间”等都是北京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为小说营造了浓郁的京味。
二、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在句式和用词方式方面,老舍也展现了独具京味的技巧。
例如,“瞎咯的又傻又大,摔了一跤不想爬起来”中的“瞎咯的”即为“无头脑的”;“挑最麻烦坑最深的是那些叫‘虎阵营’的士兵,因为‘虎阵营’这个称呼实在太可怕,越是瞎折腾越想扮演高深的样子”中,“瞎折腾”即为“胡搞”,“扮演高深的样子”则是指“虚张声势”。
通过这些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老舍成功地刻画出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他们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自然、流畅。
三、描写场景的京味在描写场景方面,老舍也运用了京味,生动地刻画出了那个时代北京市井人民的生活。
比如,在描写鸟笼市的时候,“摆摊者们卖鸟、卖笼、卖地衣,有的捉虫、卖虫,越往里走越牵涉到菜市、肉市、土特产,而那些‘经验’比较丰富的人或住在凑热闹的,或在固定的馆子里出租的,做起电台广告,到处拐卖妓女或者出售口供证人,这些人当然排列在街子另一边。
通过这段描写,老舍抓住了鸟笼市这一民俗场景,深入细致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的鸟笼市,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
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
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
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
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
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正因为北京的自然景观都像积水潭这般丽,富有朝气,所以老舍不惜笔墨地再三咏叹,以显示古老北京的魅力。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以及作品中独特的幽默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以及作品中独特的幽默[摘要]老舍作品追求幽默,创造性的运用北京市民浅白的口语,因而其小说雅俗共赏。
作为北京人的老舍,自然对北京口语熟悉有感情,加之留意加工,提炼精粹,于俗白中求精工,真正烧出白话的香味,也就是响脆晓畅,俗不伤雅的京味儿。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京味儿,不仅是指其小说提供了极为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从而具有民俗学价值,而且表现为小说的整体氛围以及作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刻揭示与生动描绘。
老舍作品鲜明强烈的京味儿在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融合中获得精湛自然的完美表达,这不是一般的运用方言土语的那种浅表层次的追求所能达到的,它最终来源于北京人老舍对北京深刻的理解和情愫。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是牵动他全部复杂情感的。
这里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高雅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与赞叹,以及对这种美在现代中国正日渐丧失的感伤与惆怅,同时也对北京人因这一“文化过熟”造成的柔弱无用而扼腕再三。
老舍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与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幽默艺术,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
因此,对老舍小说作品中独特的幽默表现方式作一些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老舍并继承他留下的珍贵遗产。
老舍小说采用了独特的“自然”和“智慧”两种幽默表现方式。
前者是指作者将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矛盾可笑之处,不假任何修辞方法地如实写下来。
后者是指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想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以取得幽默的效果。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技巧就没有幽默,幽默是智慧的闪现。
[关键词]老舍京味小说幽默北京风俗北京文化老舍1988年生于北京,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使小说熟悉挣扎在底层社会的城市贫民。
老舍从小就喜爱市井巷内的传统艺术,这些都是他后来写作平民生活的创作基础。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
京话属于北京官话,流传于北京城区。
有人把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子”。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是人们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
孙若钿老舍作品中的“京味”从小读了许多课文,也看了许多文章,见惯了平铺直叙的陈述,看多了文辞繁缛的描写,一直很喜欢中学课本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觉得在一众中规中矩的课文中显得很特别。
等到看完此文的全集《城南旧事》后,我发现这种特别缘于林海音笔下展现的老北京风情,这让此书有了一股别样的“精气神”。
此后看了老舍的作品,无疑更让人眼前一亮。
老舍作品中也有这么一种精气神,使得他笔下的寻常琐事、市井风情如信手拈来,却又不似市井嘈杂的声音,高亢絮叨让人听而生厌。
老舍的作品,是处处透着一股爽利的气息的,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北京腔,明明喜欢处处带个儿化音却一点也不拖泥带水,让人听着格外舒服。
其比之《城南旧事》,则更多了作为旁观者对文中各种人物现象的调侃与客观思索,和更接近市井的民俗气息。
他的作品是这样的:即便你不知道作者是谁,但略略一看文章就能知道这是一个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人写的。
他的作品充满了北京气息,按他的故事脉络氛围我们几乎可以勾勒出一个我们不曾见过的老北京。
那么这种“精气神”,便就是“京味”无疑。
关于“京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世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分别体现在他叙述的语言文字、描绘的环境以及展现的文化风情上。
一、语言文化上洋溢出的京味其实说北京话的人很多,写文章的人也很多。
但是把京腔融入文字记叙成长篇,老舍先生是第一个。
老舍被称为语言艺术大师,他语言中的北京调调几乎每个作品都有且十分突出,却不会显得很刻意使读者感觉审美疲劳,也并不故作高深对某些事情讳莫如深。
这关乎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语言是先入为主的直观印象。
一篇文章的语言文笔首先决定了整篇文章的风格基调以及它对读者的吸引力。
我对老舍作品的喜爱,很大原因就是在于他的语言,几乎是原汁原味的京腔,干净利索,有股韵味,还十分幽默。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位代表作家张恨水在反映抗战生活的长篇小说《巴山夜雨》中,有个“许先生”始终未露面,主人公李南泉的介绍:“人家是小说家,又是剧作家,文艺界第一流红人......许先生那分流利的国语,再加上几分幽默感,不用说他用小说的笔法去布局,就单凭对话,也会是好戏。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
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
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
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
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
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正因为北京的自然景观都像积水潭这般丽,富有朝气,所以老舍不惜笔墨地再三咏叹,以显示古老北京的魅力。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作者:肖敏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另外,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一,“京味”小说与老舍说起京味小说就离不开老舍的作品。
老舍对“北京人”和“北京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把握,是“京味”的灵魂所在。
老舍的小说正是从独具内涵底蕴的“北京人”和“北京文化”中使京味小说获得了超越一般市井民俗小说的强大文化魅力,而这文化魅力给京味带来的则是一种深沉凝重的历史感。
本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在北京文坛上的出现和他那自《老张的哲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的大量作品,老舍由此而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山鼻祖。
老舍集中了前代作家们在北京地域文学建设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京都色彩鲜明的题材特征,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腔京韵浓郁的文学语言,以及文人情致与市民趣味有机结合的审美品味等。
而这一切的总根又是深植于北京这块热土之中的。
作为作家的老舍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
这“北京情结”正是京味的生命之源。
二,何为“京味”小说以及成因(一)何为“京味”儿“京味”儿,现代学者认为通常指一种风格现象,是由人与城市之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京味”尤其是人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
“京味儿”文学内容上一般是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事态。
“京味儿”浓郁的小说以老舍和当代作家王朔最有代表性。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
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
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
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
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
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正因为北京的自然景观都像积水潭这般丽,富有朝气,所以老舍不惜笔墨地再三咏叹,以显示古老北京的魅力。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摘要: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一系列佳作。
老舍文学丰富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他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市,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三)独特的语言艺术;(四)北京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
关键词:老舍艺术风格京味特征北京市民市民风情生活场景人生世相文化特征市民风俗北京口语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离婚》、《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长篇佳作,以及《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短篇杰作,逼真而生动地展现了在古城文化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市民文化,构筑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世界,描绘了一幅现代北京市民的“清明上河图”。
老舍文学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京味’是由与城市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赵园语)“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这不仅只是北京的风景气候,它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
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稔熟。
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1、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描写中,他描写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
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
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老舍先生,一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大师。
其笔下的小说自然朴实、笔风幽默独特、辞藻言简意赅,不娇柔造作,略带浓厚的北京韵味,让人在轻松诙谐之中品味出时代气氛的严肃和凝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一、通俗易懂老舍小说风格的特点一是:语言通俗易懂且耐人寻味。
他作品的绝大多题材,均取决于市民生活,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崇尚白话文,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语交谈中提炼正宗纯正的文学语言。
讲究浓缩精华,避免随意捏造凑合;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防止照搬方言俗语。
1951年,他宣言般指出了:“必须相信白话的万能性,否则,我们便不会全心全意去学习并在实践中运用,只有我们下功夫去运用白话,不让它打折扣,它才会对我们负上全部的责任。
”《离婚》中有一个片段,描绘张大哥:“他须用心读书,才能更好的证明自己意见的妥当性”。
他有一对阴阳眼,左眼上皮特别长,把眼珠永远囚禁掉一半;而右眼无特色可言,每日照常办公,右眼所略闻的一切,都要经过左眼的筛选,因为被囚禁的半个眼珠是指向自己的内心的,是内心真正的想法。
他的意见是最妥善完备的,因为不合分想法早已让囚禁的左眼筛选下去了。
简短有力的代表性片段是多么耐人深思,回味无穷。
二、简洁准确老舍小说风格特点二是:精准简练的语言。
言简意赅的话语让你朗朗上口,倍感亲切与自然。
小说的诱惑力极大,感染性极强,让你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着迷,深陷其中,《骆驼祥子》这部经典的文学名著中,据统计数据报道,仅使用了大约十一万字,而全文只用2400个汉字,仅需要小学的阅读水平便可通晓全文,可见其笔风的犀利与简洁。
同时,老舍擅长使用地方语言,加剧了文章的可读性和通读性。
例如,写刘四的说一不二,用的是“放屁崩坑儿”,写祥子的身体健康,用“挺脱”、“硬棒”,再如描绘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地为人家做丧事时,美其名曰为“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这些极具地方色彩的口语,让读者犹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形象生动仿佛置身于其中。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点[精华]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摘要: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一系列佳作。
老舍文学丰富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他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市,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三)独特的语言艺术;(四)北京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
关键词:老舍艺术风格京味特征北京市民市民风情生活场景人生世相文化特征市民风俗北京口语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离婚》、《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长篇佳作,以及《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短篇杰作,逼真而生动地展现了在古城文化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市民文化,构筑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世界,描绘了一幅现代北京市民的“清明上河图”。
老舍文学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京味’是由与城市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赵园语)“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这不仅只是北京的风景气候,它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
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稔熟。
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1、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描写中,他描写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
[好看的京味小说]京味小说
[好看的京味小说]京味小说第一篇京味小说: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导语:老舍作品立足于民间立场,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出生在北京的贫民家庭里,幼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大杂院里度过的,他很了解底层的百姓生活,喜欢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艺术,这种阅历形成了老舍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京味”风格,也使他成为了京味小说的代表人。
“京味”代表了一种风格,包括作家对北京的认识、特有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
《骆驼祥子》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老舍作品的“京味”在这部作品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物描写小说写祥子从混乱的军营中牵出三匹骆驼,卖了35元钱,而后走到北京城郊的时候,通过对古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祥子当时的心情。
在烈日与暴晒下拉车的祥子,对北平熟悉变化莫测的天气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祥子特定的人物身份相一致,体现了老舍对故乡环境的熟悉。
“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社会环境结构的客观描写的统一。
二、语言运用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得力于其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熟悉,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通俗朴实、生动鲜明、“京味”十足,说得严重点,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嘴皮”。
小说人物的语言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
老舍习惯运用北京市民俗白、简洁的方言,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
如祥子的语言,厚实而朴拙,他在第一次买车时,由于心情激动,只会说:“我要这辆车!”卖车的车主夸耀车好,希望加价时,祥子还是那句话:“我要这辆车!”从祥子的语言中,透露出祥子的憨厚和淳朴。
高妈劝祥子放钱:“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子儿永远是一个子儿!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没错儿,咱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瞧准了再放钱,不能放秃尾巴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
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
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
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
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
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
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
其次,北京人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合、谦和、温厚等,揭示了北京文化心理结构。
老舍小说中的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与北京市民的生活态度也息息相关。
而这种懒散、苟合、谦和、温厚的生活态度最突出体现在老派市民的描摹中。
如《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安于现状,思想保守,顽固与老规矩。
《二马》中的那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老马。
这类老派市民在老舍的笔下刻画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是因为老舍丰厚的生活积累使他能够认识到普遍存在的封建落后和保守性,使得他能够深刻揭示出北京人的性格和心理上的矛盾性、多面性,展现出北京人的生活心态,以及在这种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旧思维模式的批判,以及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批判,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和思考,由此酝酿着浓浓的“京味儿”。
小说中的“京味儿”还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审视和反思,将历史镜头聚焦于北京市民的灵魂深处,通过形形色色的市民生活状况图景的描摹,刻画了一幅众生相,剖析了民族精神,流露出对传统保守思想的批判和底层市民生活惨烈的同情,显示出作者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努力。
老舍的艺术世界几乎包罗了市民阶层的一切方面,显示出他对于这一阶层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他经过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发掘,达到了对于民族性格、民族命运的一定程度的艺术概括,达到了对于时代的本质揭示和写作风格的独创。
3、北京方言的纯熟运用
老舍小说中北京方言的运用,展现了老舍语言的本色和北京的内在文化神韵,以及北京语言的活泼生命力。
老舍又对生活语言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和运用,“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这也恰恰体现了其“京味儿”特色。
首先,老舍小说中北京方言的清浅俗白特色对“京味儿”的体现。
曹禹曾赞誉说:“他的作品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传的。
”老舍小说中的北京方言的运用大多不用生僻字,多用北京的俗语、口语。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描写北京的雨天:“北
京远处一个红闪,像把墨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
风小了,可是利艘有劲,使人颤抖。
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道怎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的等着点什么。
又一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灰尘??。
”老舍用北京的白话写的,没有一个生僻字眼。
这段文字却是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的语言,带着本土的气息,写出活泼的生命力。
老舍的小说大部分是写北京。
写北京的人,北京的事,使用的是地地道道的北京话,其中大量的是北京的口语、俗语和土语。
以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为例,从叙述语言,人物语言到景物、心理、外貌描写,老舍用的是北京语言。
这种清浅俗白的语言能够和读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好的体现“京味儿”。
其次,老舍小说语言的简洁准确,富于个性化对“京味儿”的体现。
在老舍的小说中“敢情”这个词语多次出现,“敢情”与“没错儿”和“那还用说吗”比起来,更加能够准确的表现出人们心态的内在情趣。
“找乐子”自然比说“知足常乐”包含的内容复杂一些。
这些词语虽然简短,但却更能够表情达意。
老舍小说中的每个人物语言都是个性鲜明的,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刻画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
如《四世同堂》中写了一百三十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达五六十之多。
这些人物由于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文化教育和气质性格不一样,都有独特的个性语言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再次,老舍小说中的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节奏感对“京味儿”的体现。
老舍的小说把情与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故事写得活泼灵动。
《老张的哲学》中开篇好像介绍老张“钱本位”思想,但随着老张对人的残害,随着小人物受到人生迫害的加剧,作者的爱恨情感便交织在一起。
在写到李静被迫害致死的时候,语言的韵律更加明显,“花谢花开,花丛中彼此不知道谁开谁谢!风,雨,花,鸟,还鼓动着世界的灿烂之梦,谁知道又少了一朵鲜艳的花!她死了!!!”笔调凄凉,此景,此语中掺杂着丰富波澜的情感。
老舍的小说的语言不仅俗白、简练,而且悦耳动听,带有节奏感。
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音乐节奏美和绘画美。
老舍小说语言的浅显易懂、准确简练、情景节奏,定格了老舍小说的风格——“京味儿”。
结语:“京味儿”风格在老舍的小说中俯拾即是,老舍的小说大都是以北京话写北京的,写北京的市民、北京的景物、北京的变迁、北京的风俗习惯、北京的人情世态,也写出了中华民族、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的烙印。
纵观小说创作的地域特色,北京文化心理的揭示和北京方言的熟练运用,形成了一个别具特色的“京味儿”风格。
老舍的小说创作以展现北京市民生活世界为基点,在不断对文化的反思和选择中表达自己的文化理想,具有永恒的精神文化价值。
关于老北京城与人间的各种联系,深深镌刻出老舍小说笔端的“京味儿”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