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民本思想的形成
先秦民神关系发展历程及民本思想形成
先秦民神关系发展历程及民本思想形成一、重神轻民时期上古先民在尚未步入文明社会之前,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存必需品,每个人只能也必须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才能为自身的生存创造更多的机会。
因此组成一个“群体”也自然成为所有人所能选择的唯一有效的生存方式。
[1]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极为有限。
在“万物有灵”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那些他们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因敬畏而产生了宗教崇拜。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古先民由最初的原始群发展为农耕聚落,继而发展为部落,再进一步发展为部落联盟。
史学界多数学者把颛顼时代的社会性质界定为“部落联盟”。
当时的部落联盟是由不同族别和不同政治集团的“百姓”“万邦”组建而成的。
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或神灵信仰,为了神化最高首领的权威地位和体现部落联盟的合法性,至上神崇拜便应运而生了。
最高首领的权威由至上神赋予,对至上神的共同崇拜就成为了部落联盟存在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合法性的依据。
统治者在民众心目中建构起对至上神的崇拜的同时,又必须把祭祀权掌控在自己手中。
为了永久保持这种特权,统治者必须斩断民众与天神的直接联系,使民众把对天神的依赖和畏惧转移到自己身上。
在颛顼时代就进行过一次“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
《国语?楚语下》记载:古者民神不杂。
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神明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
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
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
烝享无度,民神同位。
民读齐盟,无有严威。
神狎民则,不黜其为。
嘉生不降,无物以享。
祸灾荐臻,莫尽其气。
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民本思想知识点总结归纳
民本思想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民本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民本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思想,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尚书》中提出了"民为大,社稷次之"的理念,强调国家的根本目标应当是造福人民。
孔子则提倡"民贱君富,富而好礼,贫而好义",强调统治者应当以民为重,关心民生。
儒家思想在汉代达到鼎盛,在政治上更是注重民本思想的实践,体现在以孝治国、仁政等思想中。
道家思想也提出"为民之道",强调执政者应当以民生为重,反对专权、压迫和剥削。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中,民本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了深入的传承和发展。
二、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1. 以民为本:认为国家的根本目的在于造福人民,执政者应当关心民生、尊重民意,以民为重。
2. 民权:主张民众的平等权利,承认人民的政治地位和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
3. 民生为重:强调政府应当致力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 公平正义:强调社会应当公平正义,消除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5. 国家权力受限:主张对国家权力进行限制,防止滥用权力对人民造成伤害。
6. 执政者对人民的责任:认为统治者应当以责任心和担当精神为人民服务。
三、民本思想的影响1. 影响政治实践: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中,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的政治决策和施政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少君主在执政过程中,注重实行仁政,关心民生。
2. 影响社会风气:民本思想强调公平、正义和民生,对古代社会的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引导着古代社会的道德风尚。
3. 影响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受民本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和民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影响政治体系:在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民本思想成为管理国家的重要理念。
四、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1. 作为一种治国理念,民本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也应该以民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注重实行民生政策,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是影响中国治国安邦大业达几千年之久的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也就是“以民为本”,古代的“民本”包含以下含义:第一、“民”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所在,“民”的利益是国家的价值所在;第二、“民”是君主权力的来源, 君主的权力只有得到“民”的拥护才能长久。
此即《尚书》所言:“民为帮本,本固帮宁”的含义所在。
本思想。
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考查古代民本思想。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种愚民政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理解到人民力量的伟大,③④就明显了,选择C项。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勤政爱民是“仁政”的灵魂和基础。
他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系统化和集中体现。
仁政,就是统治者对人民要行仁政。
孟子的仁政。
就是省刑罚,薄税敛,不夺农时,使民有一个安定生产的环境。
孟子还主张“民贵君轻”,《孟子•尽心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平丘民而为天子。
”在人民,君主,国家三者之中,以民为最贵最重。
人民高于君主。
荀子则更是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例二: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准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 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增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解析:此题在考查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秦朝灭亡原因的理解——暴政,所以,这个事实才从反面证实了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的准确。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 古代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民主
热点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与近代民主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一)、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在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中,就有民 本思想的胚芽,如神农尝草、有巢造屋、燧人取 火、大禹治水等,都反映了部落首领对部落成员 和社会所表现的本能性的责任感。
先秦民本思想萌发于殷周的“敬天保民”思 想。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 歌》),古代民本观念的典型表达和最早源头。
民本思想的极致时期明清时期民本思想 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思想家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 制度进行的批判。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突破天 意君德的说教,疾呼以“公天下”取代“私天 下”,直指君王与臣民、治者与民众之间的权 利义务关系。黄宗羲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包括民选、 议政、弹劾、罢免在内的新制度蓝图,试图把 君主的道德约束转变为权力制衡。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思考: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知识分子对 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探索和实践的学习,我们 从中得到什么精神启示?
1、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2、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3、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① 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 ②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运用体现人民意志
(人民主权)。 ③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依法治国)。
2、简述中国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实践民主思想的历程 并分析其社会原因。
先秦民本思想主要观点
先秦民本思想主要观点
先秦民族思想主要指的是从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多分散地域、多种民族、多种文化之间形成的思想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1. 尊天道:尊重宇宙自然界的规律,认为上帝、神明在宇宙自然界的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人们依据天道去生活,并要以信仰、感恩心态去对待天道。
2. 注重礼义:强调以礼仪礼物来表达人际关系,注重礼义,认为它可以促进人们相互尊重、友善相处,并有助于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
3. 重视仁义:强调以仁义作为行事准则,仁义不仅可以支撑和谐社会,也可以有效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 注重家国:珍视家国,强调要尊重社会的规章制度,注重社会里的文化传统,努力把家国变得更好。
民本思想
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
身毙。”又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 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 也。”(《贞观政要· 君道、政体》)
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说“王道之要,不过推
其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而已”。他认为:仁是一种
先天的善心,所以君主就应该体现这种仁德之心,治国 治民必须为政以德。可见,思想家对先秦民本思想的 最大发展就是在理论上从哲学角度找到了以民为本, 仁政王道的必然性.
二、民本思想的内容 1、“民惟邦本”的核心理念 2、“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 3、“为政以德”的爱民学说 4、“制民之产”的富民思想 5、民心向背的顺民心理
三、先秦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1、在先秦民本思想的设计框架中,君始终
是占主体地位的,民为本也代的民本思想
一、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在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中,就有民本思想的 胚芽,如神农尝草、有巢造屋、燧人取火、大禹治水等, 都反映了部落首领对部落成员和社会所表现的本能性的 责任感。
1、先秦民本思想萌发于殷周的“敬天保民”思想。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五子之歌》),
古代民本观念的典型表达和最早源头。
《尚书· 泰誓》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 蔡仲之命》)。德的要 求之一便是敬天保民。
2、先秦民本思想在春秋时期得到较大发展, 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 《秦誓》:“民生之所欲,天必从 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 书》、《周易》的内容表明,从夏、商到西周,
4、民本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发展
秦朝短命的现实使西汉统治者本能的抛弃了秦
朝的暴政,民本思想又重显其耀眼的光芒。董仲舒 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之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与之;其乐足以贼害民者, 天夺之。”在他看来君主行德治仁政才能符合天意。
民本思想
二、民本思想的内容 1、“民惟邦本”的核心理念 2、“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 3、“为政以德”的爱民学说 4、“制民之产”的富民思想 5、民心向背的顺民心理
三、先秦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1、在先秦民本思想的设计框架中,君始终
是占主体地位的,民为本也是在被君统治前提下, 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地位,保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一、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在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中,就有民本思想的 胚芽,如神农尝草、有巢造屋、燧人取火、大禹治水等, 都反映了部落首领对部落成员和社会所表现的本能性的 责任感。
1、先秦民本思想萌发于殷周的“敬天保民”思想。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五子之歌》),
民本思想的极致时期明清时期民本思想的发展主 要表现为思想家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的批判。 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突破天意君德的说教,疾呼以“公 天下”取代“私天下”,直指君王与臣民、治者与民众 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黄宗羲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包括民选、议政、弹 劾、罢免在内的新制度蓝图,试图把君主的道德约束转 变为权力制衡。
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
身毙。”又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 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 也。”(《贞观政要· 君道、政体》)
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以行不忍之政而已”。他认为:仁是一种
先天的善心,所以君主就应该体现这种仁德之心,治国 治民必须为政以德。可见,思想家对先秦民本思想的 最大发展就是在理论上从哲学角度找到了以民为本, 仁政王道的必然性.
战国中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民本思想,提出了 以仁政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体系。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认为“民”是立国之宝,称:“诸侯之宝三:土地、 人民、政事。”他指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 人盈城。”“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主张给民“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使民有“恒产”、“恒 心”,能够“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 免于死亡”,具备基本生活条件。 孟子认为,君主乃上天之子,是上天派到人间管理万民的。 天的旨意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民意体现出来。君主应该实行仁政, 如果君主不能爱民保民,而是残民以逞,可以视之为独夫民贼, 可以易位、放逐乃至诛杀。
从《左传》看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指南]
民本思想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产生,本文主要依据《左传》,考察民本思想的产生基础和主要内容,以及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与其他文明相比的独特性。
通过举例分析,阐释民本思想的产生基础包括中国文明的文化传统、春秋时期生产方式变革、诸侯争霸导致“与民共事”需要的加强。
通过对比分析,指出明确、系统的民本思想仅中国历史上存在,而其他文明区域没有的原因。
一、民本思想的产生原因及内容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产生,战国孟子为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民本思想在秦开创中国帝国以来继续发展。
民本思想是和农耕文明的中华帝国的政治机构、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统治思想,为古代士大夫、学者们普遍认同。
中华文明作为东亚文明体的主要组成,产生于黄河、长江流域等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土层深厚适宜耕作的地域。
考古发掘出的半坡、河姆渡、余姚、红山、龙山等早期文明遗迹显示,中华文明自起源时就具有多样性,但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这一特点是共有的。
商周时期天命神权、敬德保民思想是《左传》民本思想的基础,《尚书》的民为邦本还不是系统的民本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由重天命、鬼神到重人事可谓一大进步。
《左传》一方面宣扬了不少天命、占卜和鬼神等迷信言论,这是由于历史局限,另一方面集中反映了春秋以来日益兴起的民本思想。
残民、困民、恤民等评价散见于书中各处。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庄公三十二年》)。
民本,就是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体恤民生,珍惜民时,广纳民智。
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对广大人民的职责和恩惠,而不是强调民众个体的权利和能力。
民本思想兴起于春秋时期不是偶然的,是以中华文明早期形成的文化传统作为基础,由当时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的,诸侯争霸加剧了“与民共事”的需要是重要原因。
1.中华文明发源于中原地区,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土地广大而完整,自然环境封闭自足,气候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自然带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经济。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二 1 第32讲 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本专题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
线索一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二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三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线索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线索五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构成了中国传统科技的主体,数学、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科技成就非凡;中国古代科技以实用性科技为主,长期领先世界,影响深远,对世界文明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
线索六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多样,各具特色,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中国文字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类型多样、各具特色;中国戏曲具有历史悠久、剧种繁多、相互融合的特点。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
第32讲百家争鸣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社会背景:社会大变革,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
(1)经济: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卢宁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51期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政治文化资源,有很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可以成为今天启迪智慧、涵养道德的有益支撑。
其中,民本思想就是中国古代优秀政治传统中的精华。
商周时期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萌芽,《五子之歌》中已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①的字眼,到了西周,周公又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位的衰落和新兴封建势力的兴起,政治家、思想家们对于民众力量的认识更加清晰,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加以着重阐释,形成了一股思想大潮,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孟荀三人对民本思想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使得民本思想体系初步形成。
当然,如果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可以发现,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立君为民、民为国本和爱民养民。
立君为民,即君主为民而设,《尚书·泰誓》有言:“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②意思是上天降生了普通的老百姓,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和老师,而这些君主和老师的唯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泰誓》虽是后人整理成文,但这段文字曾被《孟子》引用,也就是说孟子赞成《泰誓》中的天为民而作君师说。
我们众所周知的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说以及荀子提出的君舟民水说,其实都是由立君为民这个理念推论出来的。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第二个理念,是民为邦本。
中国传统的思想家、政治家都认为只有人民才是国家体系的基础,政治稳定的条件。
《论语·尧曰》:“所重:民、食、丧、祭”③,在孔子看来,民比食、丧、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都要大,因为如果没有民,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更进一步说明他对民众的关注程度。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之后,孟子在这一基础上又提出了“仁政”学说,这一学说充分贯彻了孟子所向往的“民本”,并使他的民本思想更加充实完整。
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
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关沙沙 09级思政 200902010044摘要:孟子是我国古代民本主义的杰出代表。
他不但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奉劝统治者施行仁政,还形成了一套关于如何实行“民本”的系统主张,将先秦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孟子重视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使其学说具备了一定的民权思想因素。
作为两周时期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深刻思考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孟子、儒家学说、民本思想、经济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儒家大师,在先秦儒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影响、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心理、美学、民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陶冶情操、崇尚人格、尊老慈幼、安定家庭、协调社会、治国安邦、顺应自然、天人和谐等多种功能和影响,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现代生活中,孟子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孟子说:“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他已经认识到了,在国家的实际治理中,百姓是尤为重要的力量。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恒久稳固,长治久安,首先要“得民心”,“合民意”,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对于人民的需要要满足他们,给予他们充分的生产资料,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可见孟子“民贵君轻”的含义是,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万万不可动摇。
对统治者而言,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那么统治者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从而得到民众的支持呢?具体来说。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经济上要富民、惠民在孟子以前,孔子就主张在经济上惠民。
他说:“养民也惠。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孔子认为君主治理国家首先应该富民、惠民给人民好处,就着人民能得利益之处而使他们得利。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富强。
先秦民本思想的形成
想 体 系 。 苟 子 强 调 君 主 应 该 爱 民 、 民 ,君 人 者 , 民而 利 “ 爱
安 , 士 而 荣 , 者 无 意 焉 而 亡 ”“ 之 生 民 , 为 君也 ; 好 两 ,天 非
文 化 无 疑 具 有 重 要 的 借 鉴 意 义 。 本 文 从 先 秦 时 期 民 本 思 想 形成 来探 讨 中 国古代 政 治的特 点。 关 键 词 :民本 思 想 先秦 时期 形 成
贵 历 史遗 产 。 的产 生 可 以追溯到 早 期 国 家形成 的 时期 , 它
它 的 内涵 随 着 历 史 的 发 展 不 断 丰 富 并 有 所 衍 变 。 近 代 以
来 . 民 本 思 想 从 封 建 统 治 阶 级 治 国 安 邦 的 官 方 意 识 形 态
转 变 为 资 产 阶 级 民 主 革 命 的 重 要 思 想 武 器 。特 别 是 中 国 共 产 党 批 判 地 继 承 历 史 遗 产 .赋 予 民 本 思 想 以 全 新 的 理 论 内容 。 天 。 理 中 国 古 代 民本 思 想 的 文 化 内 涵 及 其 发 今 梳 展 衍 变 的 历 史脉 络 .对 于 建 设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政 治
■一
叠 .
先 秦 民 本 思 想
张 仲 波
( 西 省余 干县 第 二 中学 , 西 余 干 江 江 3 50 ) 3 10
的 形 成
摘
要 : 本 思 想是 中 国传统 文 化 中源远 流 长 的珍 民
“ 产 ”“ 心 ”能 够 “ 足 以事 父 母 , 足 以畜 妻 子 , 恒 、恒 , 仰 俯 乐 岁 终 身 饱 , 年 免 于 死 亡 ”具 备 基 本 生 活 条 件 。 孟 子 认 凶 。 为 , 主 乃 上 天 之 子 , 上 天 派 到 人 间 管 理 万 民 的 。 天 的 君 是
第六讲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第五讲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民本思想是儒家的传统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政治思想,历代思想家针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不断赋予民本思想以新的含义,形成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史。
民本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贾谊、李世民、柳宗元、张载、张居正、王夫之、唐甄等人。
一、民本思想发展的阶段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先秦时期为民本思想的形成阶段。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萌芽于商周之际,一般认为西周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者鉴于商王朝的灭亡,对于人民的力量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形成了初步的民本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建立起了民本论的基本理论框架。
在当时的学派中,法家基本反对民本思想,道家没有多少有关见解,而儒家学派是民本论的积极鼓吹者。
主要以荀子(一般以孔子、孟子、荀子三人为代表,法家的慎到也有一定的民本思想。
)为代表。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比较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的民本思想,系统地提出了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王霸并用为措施,以礼法结合为保证、以利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他是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出发而提出民本思想,他的民本思想的全面提出,从而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
(二)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基本上是汉唐时期,主要以贾谊、李世民为代表。
贾谊在汉初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主张有一个与民休息的安定的社会局面,所以把中国的传统民本思想在汉初的历史条件下作了发展,提出以“民为政本”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李世民在唐初新的历史条件下,看到民众的重要地位,为了实现与民休息、改善民生的政治主张,他提出了以“国依于民”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并以自己的特殊地位推行这种思想的实现。
这样,在汉唐时期,以贾谊、李世民为主要代表,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三)完善阶段。
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宋元明清时期,主要以王夫之、唐甄为代表。
先秦诸子的民本思想总结
先秦诸子的民本思想总结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繁荣兴盛,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学派和思想流派。
在这些学派中,民本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强调人民利益和民众福祉,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先秦诸子的民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尚书》和《礼记》等经典中,但真正形成并体系化的民本思想始于战国时期的一系列学派。
在这些学派中,墨家是最早提出明确民本思想的学派之一。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强调“兼爱”和“非攻”。
他认为君王应当广泛关心人民的痛苦和需要,减轻人民的负担,实现人民的福祉。
他主张通过兴修水利、废止奢侈和实行慈善来促进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墨子的民本思想不仅是对君王的要求,也是对普通人道德行为的规范,强调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平衡。
与墨家相对的是儒家,儒家思想中也有着重视民本的核心观念。
孔子主张“仁政”,即以仁爱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他认为君王应该行仁德之政,关注人民的生活和福祉,保护人民的权益。
孔子强调父母之爱、兄弟之爱作为治国安民的基本原则,强调政治家应该有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品质,以贯彻实施仁政。
他认为只有追求仁政,才能达到社会和谐、人民安乐的境界。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继承者之一,他进一步发展了民本思想。
孟子认为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天子以人民为天”,君王应该以民众为重,关注民众的生活和需要。
他主张君王应该以德治国,实行孝悌、仁爱和忠诚等美德,以赢得民众的尊敬和支持。
孟子还提出“民胞物与”的观念,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和帮助,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环境。
法家学派也有着自己的民本思想。
法家强调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强调应该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保护人民的权益和福祉。
法家思想家李斯提出了“法面之民”的观念,认为君王应该遵循法律的制约,促进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
他主张建立起科学而严密的法律体系,以实现公平、正义和人民的福祉。
总的来说,先秦诸子的民本思想强调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君王应该以人民为本,关注人民的生活和需要。
探究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现代的联系
探究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现代的联系作者:徐志浩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5期摘要: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是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变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而广泛的影响。
如今,民本思想经过社会的实践检验和发展改进,依然在中国现代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通过民本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主题和发展演进,探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现代的联系。
关键词:民本思想;古代;现代;联系民本思想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浩瀚长河中,上扮演着一个无法被替代的重要角色,是中国历史遗留下的最有特色的精华之一。
在中国悠久的发展史中,民本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被无数次地证明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思想,因而,民本思想才会为各个朝代的许多统治者、政治家和思想家所提倡。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形成阶段。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起源于商周时期,一般认为是周公对于商纣王虐待人民而导致国家灭亡的事实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才产生了最初的民本思想。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有一些学派不关心诸侯争霸,而是把眼光放在了战争时期人民的生活困难上,于是对于民本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代表学派为墨家和儒家。
墨家的墨子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的灾难,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
儒家的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思想,反对统治者剥削人民;到了孟子时期,“仁政”思想成为了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而荀子更是发展了“仁政”思想提出了著名的“君舟民水”观念,系统的提出了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王霸并用为措施,以礼法结合为保证,以利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
他提出的民本思想,既维护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又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的民本思想理念,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
(2)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阶段。
主要以贾谊,李世民为代表。
在西汉时期,贾谊就深刻总结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写出了一篇极具感染力的文章《过秦论》。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
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
近代以来,民本思想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容。
今天,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衍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
尽管学者迄今对“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于传世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五子之歌》已佚原文是否存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但根据可靠的先秦文献,完全可以认为民本思想在商周时代已见端倪。
贾谊《新书》和董仲舒《春秋繁露》等书释“民”为“盲”、“瞑”、“懵懵无知”,意为没有文化和愚昧,这种含有轻蔑意思的训诂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但它是否是“民”字所以得声取义之由,还是大可怀疑的。
因为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民”的另一种叙述。
《尚书·盘庚》:“朕及笃敬,恭录民命,用永地于新邑。
”同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可见在先秦时代,在统治阶级心目中,“民”是很受尊重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民”提升到统治阶级的行列。
在国家尚未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包括氏族和部落首领在内,每个人都是氏族和部落的成员,他们的身份是平等的。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有了国家,有了阶级,也有了君主、贵族、平民和奴隶之别,但是氏族制度的古老传统并没有迅速消亡。
一般的氏族和部落成员虽然变为君主和贵族所治理的“民”,但先辈所曾拥有的尊严和荣誉还遗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中国政治思想史题库
中国政治思想史题库第一部分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第一编思想形成期填空题1.周公(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他根据周初的政治形势,系统地阐发了以、敬天保民为主要内容政治思想。
【答案】明德慎罚【解析】周公执政期间根据其执政的形势,系统地总结和提炼出了“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其内容是:惟命不于长,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和敬天保民。
孔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和内省修身,这主要基于他对仁与礼的理解【答案】克己忍让【解析】孔子仁爱和礼治学说的内容包含着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克己忍让即不强迫别人,在利益面前让着别人。
3.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中,重仁,重礼,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学术传统。
【答案】孟子;荀子【解析】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中孟子主张的是仁义,主张君主要实施仁政;而荀子则是重视礼仪道德,主张以礼和德治国,特别强调礼仪。
4.从圣人乱天下的观点出发,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君主与盗贼实际没有差别。
【答案】庄子解析】庄子主张无为而知,他认为是君主或圣人的统治才造成了天下大乱,所以,现实中的君主和盗贼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5.墨子最初受业于,后来,由于思想观点不同,转而另辟蹊径,成为墨家的创始人。
【答案】儒家【解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他最初是归于儒家的,只是后来由于思想观念不同而另外独辟蹊径,创立了墨家学派。
在前期法家中,重视“法”,申不害重视“术”,而慎到重视“势”。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继承的前提下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
【答案】商鞅解析】商鞅是秦朝著名的改革家,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和法家思想的实施者,他重视法的作用是因为法能定分,法能胜民,法律也是实行富国强兵的保证。
判断正误1.先秦时期作为中国历史概念。
指秦朝以前的历史,自远古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
不包括秦朝。
()解析】先秦时期作为中国历史概念指秦朝以前的历史。
自远古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不包括秦朝,即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
试论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演进及其产生原因
试论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演进及其产生原因作者:周士龙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4年第01期摘要: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秦汉以降两千多年的中国社會中产生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先秦民本思想经过夏商两代的酝酿,形成于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继续发展而趋于完善,将君与民的关系提高到关乎江山社稷生死存亡的政治高度。
先秦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统治者对前代政治经验教训的总结,二是思想领域从神本到人本的变化,三是社会大变革的推动。
关键词:先秦;民本思想;敬天保民;为政以德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24)01-0047-08“民本”一词的明确表述见于《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264,说的是人民与国家的关系,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国家才能安宁。
由于君主是国家的统治者,人民是被统治者,因此民本思想也表现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
到了西汉初期,贾谊对民本思想有更详细的表述,其《新书·大政》云:“闻之于政者,民无不为本也。
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2]338又说:“王者有易政而无易国,有易吏而无易民。
故因是国而为安,因是民而为治。
”[2]348就是说,民众不仅是国家的根本,也是君主和官吏的根本。
统治者可以改变其政治制度,却不能更换其国家;可以调整官吏,却不能更换其民众。
统治者只能靠其国而安,靠其民而治。
君主建功立业靠民,战争胜利靠民,国家大事只有民众支持才能成功。
因此,中国历来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关于中国的民本思想何时产生,学术界有三种观点:一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与“禅让”制度有关。
我们认为这种看法不够科学。
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尚处于父系氏族阶段,已经出现阶级分化和私有财产,迈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但是生产力尚极为低下,物质尚非常贫乏,尚未达到民本思想萌芽的程度。
22版:第57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世界意义(步步高)
[时空坐标][学习指导]明确考点整体感知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4.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意义:传入:佛教传入对中国的影响;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外传: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三要点:中华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世界意义。
四内涵: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天下为公,崇德尚贤;和而不同。
五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五价值: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发展;治国理政;道德建设。
第57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世界意义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距今约1万年前:黄流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等等文化区,共同推动着以中原华夏族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
思维点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文化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民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原地区的物质文化生活,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维系着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
2.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大动荡的时代,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以挽救社会,“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3.汉朝: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5.唐朝: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它也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6.宋朝: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其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7.明朝:中后期兴起心学,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8.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9.清朝康乾雍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钳制思想,禁锢中华文化的发展。
归纳总结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君舟民水)→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熟(儒佛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民本思想的形成
【摘要】历史的发展表明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才是统治阶级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的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
许多有识之士也认识到这一点,提出了很多对现代有借鉴意义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
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时期,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
而先秦时期的百家都提出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民本”思想,值得我们再进行深入探讨一下。
【关键词】先秦时期;民本思想;形成
先秦民本思想是伴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古老的政治理念。
它滥觞于殷周,发展于春秋,成熟于战国,历时千余年,形成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座特殊的政治思想宝库,孕育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首先,殷周时期是民本思想的萌发阶段。
早期的人类认为神灵是社会的根本,记载当时时代特征的古代文献已有“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
……今不承古,罔知天之断命”①(盘庚上)的文字。
在那样的时代里,统治阶级也总是利用人们对神崇拜心理为自己的统治编织合理依据,甚至提出“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
不过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逐渐显现,民本思想开始萌发。
作为政论文集的《尚书》,就对其进行了记载,其中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到处可见:“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我民明威。
”①皋陶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①泰誓中“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①酒诰“治民祗惧,不敢荒宁。
”①无逸“唯王王子子孙孙永保民”①梓材不过,当时的民本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敬德保民”思想的提出,纵观《尚书.周书》,可以看到其思想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要体察民情,上不滥费,下无过取。
提出统治者要知道“稼穑之艰难”,
才能“保惠于庶民”①无逸。
第二,要正确对待民众的过失,重在教育。
《康诰》就指出,对于民众犯了错误,不能动辄就滥施刑罚,而要“裕民”,即要引导和教育。
第三,要关注和救济弱者。
要求统治者“无胥戕,无胥虐,至于敬寡,至于属妇,合由以容。
”①梓材这是说,当政者不能残害人民,虐待人民,对于鳏寡孤独之人和贱妾,要能够包容,并在《康诰》和《无逸》等篇目中强调其重要性。
第四,要法先王且慎用刑罚。
认为“乃惟成汤……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
”①多方要求统治者在执法过程中,做到“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求,其罪惟均”①吕刑,加强对执法者的行为约束,防止徇情枉法、滥用刑罚,殃及无辜。
《周书》为什么如此强调民本思想的重要性?究其原因,是因周初的统治者在殷、周王朝的更迭过程中,亲眼目睹了这一政权变更的全过程,尤其是“牧野之战”,殷纣军队七十万人阵前倒戈,成为商纣灭亡的直接原因。
历史和现实促使当政者对民众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然,根据时代特征来看,当时的“民本”思想也只局限于少数开明的统治者阶层对于民心向背在政权更替中作用的认识,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当时的主流社会思潮。
其次,春秋时期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时期。
春秋时期逐渐进入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大变革时期,整个社会进入动荡的转轨时期,各种矛盾日渐激化,呈现出一种侵伐、篡弑、新势力向旧势力展开夺权的复杂局面,民众作为一种集体的力量得到空前彰显,民本思想在《尚书》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集中体现在《左传》对民本思想的各种具体描述:首先,它注意到了利民、恤民的重要性,强调“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②文公十三年其次,强调民本与礼义的有机融合。
例如齐景公在与晏子的一次对话中,竟领悟出尊重民众是“礼之上也”,②昭公二十六年呈现出为了将民本思想现实化,求助于制度建构的理性化倾向。
第三,在民与神的关系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倡导民本位的思想,认为“民,神之主也。
”②僖公十九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
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②桓公六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②庄公三十二年这些开明思想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关联着“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历史事实,凝结着大量施政教训,饱含着哲人的深刻沉思。
孔子继承了先人的民本思想,对国家机器的暴力作用进行了认真反思,认为单纯依靠暴力的强制作用来解决社会稳定问题,弄得不好,会适得其反。
于是在吸收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德政主张和“仁者爱人”的政治理念。
“仁”构成了孔子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尽管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无比广泛的外延,但其在政治哲学中的基本含义却表现为爱惜人力和克制私欲。
据《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
’”即克制私欲遵循礼制。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根据朱熹的解释“爱”就是仁之施。
可见,孔子主张仁民、惠民、宽政,提倡“节用爱民,使民以时”是“仁”的应有之意。
他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德政观,实际上是从民本的高度,对殷、周和春秋以来,重民、得民、保民、有民、爱民、成民、养民、利民、亲民、富民、裕民、便民等治国理念和执政经验的总结和升发。
同时,由于其民本思想符合宗法社会的实际及其继续发展的逻辑,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成为此后孟、荀民本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第三,战国时期是民本思想的成熟阶段。
鉴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特征,无论是此时托管晏之名而明确概括出的法家化的“民本”提法,还是此时产生的农家“饔飧而治”的政治空想,抑或是道家基于悲天悯人而形成的淡化政府权力的深邃思辨,都显示出民本思想的多角度展开和全方位推进。
但直接把民本思想推向巅峰的是以道德为本位、以教化为己任的儒家阵营中的孟荀两位主帅,尤其得力于孟子。
③他继承和发展了《尚书》及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体系:第一,更加强调民众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他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④离娄上并将君与民放在政治天平上去权衡,得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结论。
第二,呼吁解民于“倒悬”及“水深火热”,强调从“恒产”即产权制度入手建立社会和谐,要求统治者对待民众要轻税薄赋,认为“八口之家”、“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就可以达到“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富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④梁惠王上的小康生活。
第三,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深入阐发了“忧民之忧”以及“与民同乐”的思想。
他主张统治阶级在社会生活的方面,要“与民偕乐”,认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④梁惠王下,从理论上肯定了民众在利益欲求方面与统治者有同等的权利,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此后,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告:“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⑤王制
先秦民本思想作为一定时代的产物,因而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尽管具有一定时代的局限性,但其中闪耀的光辉思想却是不可磨灭的。
先秦民本思想是古代中国形成最早的一种政治思想,积累了无数安邦定国的经验,它深刻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近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
直至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