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2017年10月《儿童心理学》形考作业1-5答案
儿童心理学形考练习册答案
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期末考试的4个题型:1、选择题(8个,每个3分,共24分);2、概念题(4个,每题5分,共20分);3、简答题(4个,每题10分,共40分);4、论述分析题(1个,16分)◇期末考试占总分比例的70%◇注:论述分析题给出的是答案主干,答题时自己可适当展开一些。
作业1(第1—2章)一、概念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就是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P3)2、婴儿传记——研究者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把这些资料出版,这种方法开创了对儿童发展系统、科学的研究。
(P6)3、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P16)4、横向研究——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P15)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P27)6、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P27)7、认知结构或图式——是指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P29)8、同化与顺应——同化是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顺应是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
同化及顺应是两个互补的过程,二者的平衡与失衡,促成了认知结构的发展。
(P29)9、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P31)10、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生态理论。
二、简答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P3)答:研究内容包括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电大-2017年10月《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一及参考答案一、概念题(每题 4 分,共40 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婴儿传记: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传记的形式出版这些资料。
3、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4、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6、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8、认知结构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9、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0、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0、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
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二、简答题(每题 6 分,共 30 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些内容?儿童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生理发展主要包括:各项生理指标的发展变化;各项生理机能的发展变化;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外貌的发展变化;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变化;感知觉器官、动作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影响心理的发育障碍或疾患等;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的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能力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儿童心理学》大作业网考形考任务一到五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儿童心理学》大作业网考形考任务一到五试题及答案“儿童心理学”练习一一、概念题(每题4分,共20分)1.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又称无尝试学习或替代性学习。
是指通过对学习对象的行为、动作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结果观察,获取信息,而后经过学习主体的大脑进行加工、辨析、内化,再将习得的行为在自己的动作、行为、观念中反映出来的一种学习方法。
2.认知结构或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3.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
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4.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5.社会生态系统论: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
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横线中)1.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但在研究和学习中,我们可以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发展三大领域。
a道德b情感和社会性c感知觉d游戏2.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开始于。
a十九世纪末期b中世纪以前c上世纪六十年代d中世纪3.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a皮亚杰b弗洛伊德c普莱尔d华生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用学习理论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实验,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及早期经验重要性的假设,在瑞士开始了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这三个理论最后成为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
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
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第一篇:《电大《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一.选择题1.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C.0—6岁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A.抓握反射B.吮吸反射C.转向反射D.张嘴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D.条件反射的出现。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B.出生后一年C.出生起D.出生后两年7.一般认为,婴儿从(D)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生后1个月B.生后2个月C.生后3个月D.生后4个月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A.吉布森和福克B.皮亚杰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9.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有意记忆B.无意识记忆C.再认记忆D.重复记忆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
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C.抽象思维阶段D.具体思维阶段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A.皮亚杰B.吉布森和福克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B)进行思考A.动作B.表象C.语言D.形象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感知行动时期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电大小学儿童教学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课后复习参考材料规范标准答案
电大小学少儿教育心理学形成性查核作业参照答案一、名词解说1.察看法:察看法又叫自然察看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和剖析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没关要素,系统的商讨某些实验条件、观察与实验条件有关现象的变化,进而确立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独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此刻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想、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4.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资料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
5.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取悉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经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长久的变化。
6、社会性:社会性是生物个体经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互相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术,遵照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7、意义学习:是指在新的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知识构造中的知识之间成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即在新知识的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成立符合逻辑的存心义的联系。
8、陈说性知识:主假如指作为语言信息的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9、原理学习:学生能够用语言清楚地说明观点之间的关系或能够举出反应原理的例子,其实不可以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原理。
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表现原理的不一样情镜中适合地应用原理。
10.迁徙:学习的迁徙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术、知识和理解的获取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术、知识和理解的获取或形成产生的影响。
1.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
答: (1) 实践性与参加性相联合。
研究的全过程一直是对行动的诊疗和干涉,研究者和教师都直接或间接地参加实行新方案。
(2)合作性和参透性相联合。
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成员由专家、研究成员、教师、行政领导人员等联合构成。
他们之间互相作用,发挥各自的优势,构成整体化智囊团。
(3)可变性与适应性与即时反应性相联合。
2017年电大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期末考试的4个题型:1、选择题(8个,每个3分,共24分);2、概念题(4个,每题5分,共20分);3、简答题(4个,每题10分,共40分);4、论述分析题(1个,16分)◇期末考试占总分比例的70%◇注:论述分析题给出的是答案主干,答题时自己可适当展开一些。
一、概念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就是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婴儿传记——研究者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把这些资料出版,这种方法开创了对儿童发展系统、科学的研究。
3、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4、横向研究——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6、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结构或图式——是指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8、同化与顺应——同化是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顺应是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
同化及顺应是两个互补的过程,二者的平衡与失衡,促成了认知结构的发展。
9、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0、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生态理论。
1、气质——是由神经类型决定的个体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
2、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显示出的特有的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儿童心理学形考答案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一及参考答案一、概念题(每题 4 分,共40 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婴儿传记: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传记的形式出版这些资料。
3、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4、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6、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8、认知结构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9、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0、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0、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
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二、简答题(每题 6 分,共 30 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些内容?儿童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生理发展主要包括:各项生理指标的发展变化;各项生理机能的发展变化;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外貌的发展变化;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变化;感知觉器官、动作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影响心理的发育障碍或疾患等;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的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能力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国开电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第五次形考任务参考答案
考核任务形式:调研报告(100 分,占权重20%)要求:1. 认真研读教材第1 章、第9 章和第12 章。
2.查阅相关资料,选取一定的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
通过在线或实地调查方式,调查小学生学科学习的学习动机,小学生、小学老师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维护和促进小学生和小学老师的心理健康。
3.调查结束后,提交一份调查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报告应包括“题目、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结论及启示”等,字数不少于1000 字。
4. 评分时着重考察调查方法的可行性、调查内容的丰富性、调查结论的有效性等。
答:题目:小学生学习动机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调查对象:50 名小学生和 10 名小学老师调查内容:小学生学习的动机:探求小学生选择学习的学科或活动时,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比例,并且分析两者的差异和联系。
小学生、小学老师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症状、情绪问题、社交问题等,探讨该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影响。
小学生学习动机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分析学生学习动机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学习动机对于学生心理的影响。
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从教育、家庭、社会等方面探讨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以及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何维护和促进小学生和小学老师的心理健康,以缓解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的角度来探讨维护和促进小学生和小学老师的心理健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综合实施。
问卷调查:对 50 名小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用反向量表法测量小学生学科学习动机,并根据问卷反映的问题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类、描述和分析。
访谈:对 10 名小学老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询问他们的教育观念、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了解,以及针对性的问题讨论。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儿童心理学》大作业网考形考任务1及2试题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儿童心理学》大作业网考形考任务1及2试题答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儿童心理学》大作业网考形考任务1及2试题答案“儿童心理学”练习一一、概念题(每题4分,共20分)1.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又称无尝试学习或替代性学习。
是指通过对学习对象的行为、动作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结果观察,获取信息,而后经过学习主体的大脑进行加工、辨析、内化,再将习得的行为在自己的动作、行为、观念中反映出来的一种学习方法。
2.认知结构或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3.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
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4.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5.社会生态系统论: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
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横线中)1.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但在研究和学习中,我们可以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发展三大领域。
a道德b情感和社会性c感知觉d游戏2.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开始于。
a十九世纪末期b中世纪以前c上世纪六十年代d中世纪3.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a皮亚杰b弗洛伊德c普莱尔d华生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用学习理论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实验,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及早期经验重要性的假设,在瑞士开始了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这三个理论最后成为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
国家开放大学发展心理学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发展心理学》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发展心理学》课程是国家开放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家庭及社会教育指导方向)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4学分,共72学时,开设1学期。
课程代码:90029形考任务11.发展心理学对个体发展的研究,综合起来看,不包含哪个领域()。
A.意识形态发展B.身体发展C.认知发展D.心理社会性发展2.以下()不是遗传的作用主要表现。
A.与生俱来的特性B.成熟的影响C.关键期D.行为遗传学的研究3.以下()不是环境作用的主要表现A.关键期B.儿童如何解释环境刺激C.成熟D.家庭、学校及社会文化的影响4.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A.学习B.发展C.遗传D.成熟5.胎儿发展不包括哪个阶段()A.胚泡期B.胚种期C.胚胎期D.胎儿期6.胎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A.0—14天B.受精后2—8周C.第8或9周—出生D.13—16周7.在下列哪个时期,如果有害物质进入胚胎,会产生永久性的、不可逆转的损伤()A.第8周B.第9周C.第12周D.第16周8.下列因素一般不会对胎儿造成危害的是()A.夫妻感情不和等严重精神压力B.意外恐吓等极端情绪C.暂时的惊吓如踩到老鼠D.怀孕期间遭丈夫遗弃9.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需要约()天。
A.180B.270C.365D.42010.新生儿的反射可以分为两大类,生存反射和原始反射。
其中,()属于原始反射,会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逐渐消失。
A.眨眼反射B.吞咽反射C.吮吸反射D.游泳反射形考任务21.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遵循头尾原则和()原则。
A.大小B.左右C.上下D.近远2.大脑()包括言语中枢、听觉中枢、动作记忆中枢、言语加工中枢、积极情感表达中枢,控制着身体的右侧。
大脑()半球包括空间视觉中枢、非言语声音中枢、触觉中枢和消极情感表达中枢,控制着身体的左侧。
A.右半球,左半球B.左半球,右半球C.中脑,下丘脑D.下丘脑,中脑3.“我们跟狗狗一起玩”,会被幼儿表达为“狗狗玩”;幼儿在亲吻妈妈时会说:“亲亲妈妈”,而当要求妈妈抱她时,她会说:“妈妈抱”。
电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剖析演示教学
电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4.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
5.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6、社会性:社会性是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习掌握基本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遵从社会规范,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7、意义学习:是指在新的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结构中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即在新知识的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8、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作为言语信息的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9、原理学习:学生能够用言语清楚地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能够举出反映原理的例子,并不能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原理。
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的不同情镜中适当地应用原理。
10.迁移:学习的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
1.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
答:(1)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
研究的全过程始终是对行动的诊断和干预,研究者和教师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实施新方案。
(2)合作性和参透性相结合。
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成员由专家、研究成员、教师、行政领导人员等联合构成。
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发挥各自的优势,组成整体化智囊团。
(3)可变性与适应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
《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
《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本科)平时作业一及参考答案一、概念题(每题4分,共4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婴儿传记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传记的形式出版这些资料。
3、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4、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6、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8、认知结构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9、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0、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0、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
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儿童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生理发展主要包括:各项生理指标的发展变化;各项生理机能的发展变化;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外貌的发展变化;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变化;感知觉器官、动作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影响心理的发育障碍或疾患等。
儿童心理学形考作业解答
儿童心理学形考作业解答儿童心理学电大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作业1一、概念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发展: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
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有正向的变化,也有负向变化。
3、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各种数据收集的方法(结构性访谈、问卷法、临床诊断法、行为观察法)建立起研究对象的成长档案,以探讨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4、跨文化研究法:跨文化研究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探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6、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7、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8、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9、认知结构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10、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
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1、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2、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一一、概念题(每题 4 分,共40 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婴儿传记: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传记的形式出版这些资料。
3、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4、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6、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8、认知结构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9、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
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0、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0、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
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二、简答题(每题 6 分,共 30 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些内容?儿童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生理发展主要包括:各项生理指标的发展变化;各项生理机能的发展变化;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外貌的发展变化;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变化;感知觉器官、动作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影响心理的发育障碍或疾患等;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的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能力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描述、测量、解释、预测学前儿童的行为,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2、中世纪以前的儿童观是什么?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始于什么时间?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观有哪些?中世纪以前,人们多半认为儿童是成人的雏形,是“小型成人”,他们要接受成人式的训练,做成人要做的工作。
他们很少拥有自己的权利,他们的存在也不受成人的重视。
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始于 19 世纪末期。
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观有: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必须贯彻适应自然的原则,所谓“适应自然”;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如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及行为模式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儿童是“高贵的野蛮人”,他们生来就被赋予了一套有序、健康成长的普遍进程表。
教育必须顺应自然适应性原则。
3、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什么?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指的是什么?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 1882 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指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的学习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4、简述二十世纪的主要儿童观。
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儿童期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幼儿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样的,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5、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1 遗传与环境之争:争论最早始于洛克和卢梭的天性与教养之争。
主张遗传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学者,把学前儿童的发展定义为受先天生物因素决定的过程。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和教养只起引发作用;环境论者强调环境因素是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因素,环境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遗传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在某些心理和行为发展领域(如道德的发展,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更大,在另一些领域(如气质、身高体重特征,生物因素的影响更大。
而诸如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复杂的特征,则是生物因素和环境力量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问题:机械模型认为个体是被动的、封闭的,他们被动地接受外部经验,不能主动根据内部知识和技能的组织需要来选择外界资源,儿童只能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儿童的早期经验或先前经验会成为他们日后行为的出发点。
父母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训练,而老师则应该把目光放在知识的内容结构和精心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对孩子行为的强化与反馈上;机体模型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开放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儿童会主动地探索和自我创造;原有的经验经由儿童主动地加工而被取代或被丰富,所以儿童具有很强的变通性和可塑性,早期的行为属性不能作为预测孩子以后发展的依据。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老师则应该是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孩子自己探索和学习,淡化知识的内容体系,尽量减少约束和规则,老师起到引领和支持作用。
(3 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问题:连续论者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是一步步向前推移,发展是一条平滑的成长曲线。
而阶段论者则认为,发展是一连串的突变,每一次突变后,儿童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可用阶段性发展曲线来表示。
连续与非连续之争的焦点,在于发展的本质是量变的过程还是质变的过程。
连续性与阶段论的另一个争论,是关于早期经验与后期发展的关系问题。
三、论述分析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一位4 岁孩子的母亲认为,孩子的成长与成才是由他们的遗传特征决定的,环境只能支持他们的成长,所以,她为孩子提供温暖、宽松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玩具和良好的游戏环境,为孩子提供各种发展他们特长的条件和机会,但很少强迫或督促孩子。
请分析这位母亲对发展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
遗传与环境之争是整个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这位母亲认为,孩子的成长与成才是由他们的遗传特征决定的,这说明她认同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和教养只起引发作用。
但这位母亲的实际做法又反映出她也认同环境因素是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教育干预举措、社会和家庭文化价值、早期社会和物理刺激、早期开发、同伴促进等。
事实上,遗传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在某些心理和行为发展领域(如道德的发展,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更大,在另一些领域(如气质、身高体重特征,生物因素的影响更大。
而诸如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复杂的特征,则是生物因素和环境力量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2、如果研究者试图研究经历了父母离异的5 岁儿童的想法和感受,什么样的方法将最为适用?为什么?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儿童的发展?自然观察法是研究年幼儿童较好的方法,因为我们很难借助语言技巧研究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
它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度,能更真实地向我们展示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
研究儿童的发展的研究方法还有结构性观察法、调查法、临床法、个案研究法和跨文化研究等。
3、请列举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1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即“性感带”。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
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腔期、肛门期、性感期、潜伏期、两性期。
(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认为自我不仅仅是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简单仲裁者,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要发挥自我的功能来处理社会现实问题,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
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
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
(3 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 -反应(R 的学习过程。
坚信儿童没有任何先天倾向,他们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养育环境,取决于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对待他们的方式,儿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变化过程,是由个人独一无二的经验锻造的,因此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
(4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继承了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信条,与华生的刺激-反应观的不同点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即由刺激引起的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即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
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在紧随其后的强化作用下增强;同样该行为也能通过惩罚,如不同意或取消特权等,来减少其发生的频率。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一样,都会重复导致积极结果的动作,并消除导致消极结果的动作。
每个人的行为模式与环境密切相关。
环境塑造了习惯反应,而习惯反应构筑了人格,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了独一无二的个体。
(5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
儿童总是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
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模式,或调整、矫正了现有的反应特点。
“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个体还存在自我强化。
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儿童就会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儿童还会通过对他人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的观察,以及对自己行为价值的评价,逐渐发展出自我效能感(6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智力是可以协助个体适应其环境的基本生活过程。
“适应”就是指个体能应付现有环境的要求。
认知结构,或皮亚杰所说的图式,是指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组织是指儿童将现有的图式结合,而成为新的、复杂的智力结构的过程。
组织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适应。
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个互补的活动而发生的。
同化是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而顺应则是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
同化及顺应是两个互补的过程,二者的平衡与失衡,就是促成了认知结构的发展。